商贸流通发展范例6篇

商贸流通发展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1

一、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流通企业竞争能力

(一)大力推进国有流通企业改组改制。积极推进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国有流通企业改组改制,增强国有流通企业活力,提高盈利能力;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国有流通企业,依法实施租赁、出售、债务重组和关闭破产;支持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组改造;在深化流通企业改革过程中,注意保全银行信贷资产,防止逃废银行债务。

(二)妥善处理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包袱。允许国有流通企业通过将其使用的、已划拨的土地在补办出让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后纳入企业总资产冲抵企业债务;经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有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所持国有产权抵偿历史债务。

(三)妥善安置职工,降低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成本。国有流通企业享受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的政策措施;对流通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的营业或办公用房收入以及处置企业使用划拨土地的收入,可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向企业经营者或职工定向出售的国有中小流通企业资产,应规范“招拍挂”程序,在履行决策、资产清查、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审核程序后,要维护企业职工权益,在同等价格条件下,优先卖给本企业职工,卖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要切实妥善安排好原企业的职工;纳税确有困难的流通企业,可按现行规定申请减免生产性用房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培育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引导支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要扶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在安排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和国债资金、设立财务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可直接向商务部申请进出口配额、许可证、国营贸易经营权和相关资质等。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采取具体措施,支持国家和地方重点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五)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资金使用方向和程序,在安排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等方面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展流通业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

(六)努力创造流通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快电价改革步伐,积极推动工商企业同网同价;引导和规范零售企业的促销和进货交易等行为,依法打击商业欺诈,整顿规范流通秩序;有序推进流通业对外开放,鼓励流通企业实行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为内外资流通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七)切实推进连锁经营快速发展。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制订并完善实施办法,切实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9号)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八)推动流通企业进行流通方式和技术创新。充分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支持流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支持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和运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补贴、土地使用等方面,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尤其是到城市社区、农村建立营销网络;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从财政等方面支持优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拓展回收网络;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流通业传统作业方式的力度,采用现代物流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鼓励各类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九)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利用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在依法办理经营性用地出让手续、按市场价格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法人资产出资。根据城市规划需要对旧仓库等设施进行拆迁易地改造且新建物流配送中心的,城市政府在拆迁或收回企业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时,应依法进行合理补偿,并在城市物流规划用地上给予相应安排。对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按仓储用地对待。

三、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十)加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食品安全,支持“三绿工程”发展,建立、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实行无害化处理制度,所发生费用由财政负担的相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十一)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中央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全国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全国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当地商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商务主管部门要制订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管理。

四、建立调控和应急机制,确保国内市场稳定有序

(十二)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糖、肉、边销茶等生活必需品和茧丝绸等重要商品的中央储备制度,妥善处理储备商品历史遗留问题。中央储备商品储备费用按有关规定执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结合实际建立地方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所需储备费用由地方政府确定。

(十三)建立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中央应急调控发生的费用由商务部商财政部根据国家有关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的规定,保障组织应急物资供应所需的合理费用;地方应急调控发生的费用,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商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处理。

五、支持商业服务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十四)支持生活保障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重点支持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便利店和便民早餐网点、清真餐饮网点、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建设。在城市开发建设的新居住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网点用房、用地,以及作为小区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各地也要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便农民消费需求出发,发展综合性的农村社区商业服务网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洗浴问题,优先保证便民浴池用水,并实行优惠政策;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型企业和自谋职业从事服务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要按规定切实落实好有关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型连锁饭店进行卫生、安全设施改造;鼓励和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

六、积极培育统一大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十五)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切实清除制约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实行地区封锁的有关规定,取消各种不合法收费,推进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并加大执法和舆论宣传力度。

(十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培育企业品牌。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重视和加强对知名流通企业、全国性和地方性商业老字号的“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十七)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加大农村市场建设的力度,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市场的形成,有条件的地区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给予支持。鼓励优势流通企业用连锁经营方式完善农村流通网络,采取多种方式开拓农村市场,引导农村消费。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产品按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抵扣;对试点企业从农业生产单位购进农产品的,鼓励其取得农业生产单位开具的普通发票,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对试点企业建设冷藏、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的,可以实行加速折旧。

(十八)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完善消费手段,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和规模。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商业银行与流通企业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推广银行卡。大力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

七、完善政策法规,为流通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九)加快制订我国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要从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出发,按照依法行政和实现对全社会流通统一管理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流通立法经验,结合我国丰富的流通实践,加快修订和研究制订规范商品流通活动、流通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商贸流通;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重庆县域商贸流通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发展迅速

2008~2015年,重庆主城九区外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2015年达2830.69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247%(图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市场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重庆直辖以来,在各种市场扶持政策下,重庆各县基本形成了以大型市场为主体、中小企业并存的多层次、宽领域、多种类的市场体系。各县除了传统的商品贸易外,各种综合批发零售市场、专业服务与销售市场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为一体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市场共存的体系。各县商业网点占用面积不断扩大,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规模市场等迅猛发展,各类连锁店、、配送商家、流通营销组织、日用品和农资便利店等也扩展迅速。重庆各县基本形成了由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为大型商场、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商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同时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舍为基础的三级配送经营流通网络。

(三)商贸流通形象和商贸物流辐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全市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各县贸易和物流设施不断完善,一批现代化的商场和市场在各县逐步建成,大量高档品牌入驻各县,城乡之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各县均在加快建设有自我特色的商贸中心,以建成中央商圈,完善各广场、商业街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大型批发零售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市场。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县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也得到改善,各县之间商品交易数量得以提升,重庆县域商贸服务产业辐射能力呈上升趋势。

(四)市场主体和商贸服务业消费呈多元化发

展随着农民合作社和各类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各县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在服务消费方面,各县的住宿、餐饮、保健、洗染、家电维修等服务业日趋规范。近几年各县根据地方特色和名优产品举办的各类文化节、美食节、展销会等取得较大成功,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发展,县域商贸功能及社会服务水平得以提高。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品流通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拉近了生产者和购买者的距离,购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生产者直接沟通,选购合适的产品,传统的经营方法和商品流转程序发生了变化。一是从商品流通来看,互联网销售颠覆传统产业模式,产业分工方式发生改变,产品流通程序也不同于传统流程,即从传统的厂家生产、、批发、储备到销售变为厂家直销、批发零售一体的销售方式,这不仅能有效降低商品流转成本,而且能够运用最优的方法将产品及时运输给购买者。第三方物流将成为这种模式下产品运输的主导。二是从信息数据的传送来看,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传送不再是简单的传送、接收方式,而是变为双向的、互动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式,其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方式,消费者能够利用网络了解大量的商品信息,对不同的商品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更多的购买机会。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互联网商品销售中,县城和乡镇的销售增长速度比城市高18%;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移动端消费同比增速大于250%,销售同比增速大于300%,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使传统商业的作用大大减弱。传统的大量批发、集中库存、门店经营的方法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流通要求,商品贸易由线下经营变成了线上经营,使传统的一对一交易服务变为同时与多个购买者的互动交易服务,传统商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电子商务对外贸业的影响

作为长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点,重庆形成了“三个三合一”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平台,重庆对外经济交往基地逐渐形成,为产品进出口创造了条件,而电子商务为增加外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电子商务由于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交易,使得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能随时购买商品,因此,重庆各县的产品均可通过网络以较低的成本销往世界各地,增加了商品售出的可能性,改善了传统的经济运行形式,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四)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配套服务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营销模式的影响。传统的营销更多的是媒体广告、电话营销、人工传播、产品展览等营销模式,且更多的是中间商的营销,营销中间环节多,营销时空受到限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除了可以运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外,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博客、视频、精准营销等营销模式,利用网络实施双向沟通,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使消费者在关注产品的同时更关注服务,降低企业由于消费者需求差异带来的产品滞销的风险;同时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将营销区域扩大到全球,可以24小时进行营销,突破传统营销方式的时空限制。2.电子商务对管理的影响。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存储到最终的销售等各环节均需要耗费大量资本,而且一旦市场出现变化,相关信息需要层层上报,很容易出现信息失真,且传递速度较慢,这将导致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信息传递层级较少,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使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另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将数字化融入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管理、客户管理等企业管理中,并能根据有关技术进行市场分析,使企业做到“凭订单采购”“零库存运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电子商务对政府监管的影响。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初,国家运用各种政策让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自由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店逐渐增多,网络交易的安全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政府需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网络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店商品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政府部门必须规范和监督网店出售商品的质量、物流运输质量,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使消费者放心购买、放心使用。

三、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相结合的趋势

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也随之增强,但由于农村交通不便,远离繁华地带,且销售网点少、业态单一,农民很难方便、快捷地买到物优价廉的商品。电子商务的出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但传统的网络销售方式不适宜农村,一是传统的网络销售是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农村消费者很难接受;二是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电子商务重要的一环,必须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使电子商务在农村实现,使消费者方便地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三是在农村,消费者主要购买日常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些在网络上很难买到,而且农村消费者不太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熟悉网络。因此,要使电子商务在县城、乡镇发展壮大,必须建立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通过与县内大规模的综合商场、超市实体零售店结合,开展网上销售,让消费者放心购物,使他们能快速便捷地购买到适合的商品,使电子商务与传统销售模式互补、相互渗透。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将逐渐壮大

阿里巴巴将投资100亿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原因就在于它对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及预期。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农业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机遇。通过电子商务能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减少销售费用,提高生产者的利润。可通过以下模式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一是对规模大、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而言,可以采用以大型企业主导的B2B模式;二是以散户生产为主的普通农户,可以采用“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中介企业网站,实施B2C模式;三是有经纪人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实体店展示和销售的,可以采用O2O的离线商务模式,能够进行网上线下的互动。

(三)线上、线下的融合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传统商业的补充形式,而且成为商业贸易的主导形式,但多数人不能完全接受全程虚拟化的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均有其不可取代性,线上线下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一是有实体门面的企业,可以进行线上经营,网上企业也可建立实体体验店,使网络与实体经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二是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本地电商化模式,主要立足于本地市场,通过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了解,推出更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四、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策略

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改变传统商贸模式的同时,对商贸流通中的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各县商贸流通设施和各种业态都逐渐得到改善和发展,且适应农产品交易的方式也逐步得到认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各种贸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商贸物流应适应这种发展,以促进各种贸易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模糊了商品流通时空和地域的界限,促进了商贸物流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的零库存形式和生产消费环节的无缝对接,对传统商贸物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商务给传统商贸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商机,能够推动传统商贸物流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为商贸物流企业提供了网络信息平台,能够对商品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人员的浪费,也减少了货物在流通过程的浪费,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商贸物流,商贸物流是有效实施网络交易的保障,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没有物流,电子商务将无法发展壮大,不能快捷、低成本地将产品运输给购买者。因此,在电子商务日益壮大的同时,现代商贸物流也要跟上步伐,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策略研究

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构建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有配送速度快、配送范围广的高水平的物流与之相适应。重庆县域商贸物流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各县商贸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快递、物流业发展迅猛。重庆各县有条件、有基础发展电子商务,但相对于主城,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县域的商贸物流,其发展起点低、发展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还在起步阶段,政府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完善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电子商务的宣传,促进商贸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把握机遇,科学规划,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重庆各县扩大交易、进行虚拟买卖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商贸流通的发展。重庆应结合各县的产业实际和商贸物流现有体系,合理规划布局适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商贸物流设施,使贸易网络与各县城建发展相协调;要通过各地的产业特色,构建适合各县的贸易平台,搭建淘宝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创建特色淘宝馆,建设具有各县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构建各县及各县之间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配送体系,推动各县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社会对现代贸易模式和商贸流通的认识。重庆各县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必须要提高社会对现代贸易模式和商贸流通的认识,尤其是提高他们对网络交易和与之适应的商贸物流有关知识的了解,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的教育培训。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商贸流通和网络贸易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扶持电商物流,以良好的环境来吸引电商物流人才到基层工作;二是开展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训及岗位能力培训,提高有关人员整体素质。依托各大型网络平台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大会,对各县有关人员进行知识指导,提升他们对电商的认知度,掀起大力发展乡镇电商的浓厚氛围。只有加强人才的培养,才能加快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才能促进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4)[EB/OL].

[2]李卫红,杨文慧.重庆商贸物流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重庆经济,2010,(2).

[3]魏琳,魏丽,胡元秀.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行业的革新与影响[J].市场周刊,2013,(10).

[4]郭晶晶.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15).

[5]冼康.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2,(15).

[6]韦淼.电子商务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7]周琳.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4).

[8]陈丽华,马赛.商贸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企业家信息,2014,(3).

[9]吴华安.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以重庆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商贸流通;经济发展;贡献;区域;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商贸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异显著,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戚英华,2016)。目前,我国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探究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概述当前我国政府对商贸流通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强调了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极大程度上转变了商贸流通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实施多流通渠道发展,不仅降低了商品流通业的成本,而且提升了经济效率,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GDP与社会消费品总额为114635.3亿元,2015年增加到363253.2亿元,平均年增长为13.6%(徐永锋等,2015)。由表1可知,商贸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区域生产发展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生产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区域生产的规模,而且对区域经济效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持生产规模与市场商品流通规模相适应,才能够充分发挥商品流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减少生产成本,进而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陈姗等,2013)。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社会的总供给与社会需求量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社会供给方面看,商贸流通业通过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增加供给,使市场经济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促进区域分配格局优化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商贸流通业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又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初次分配要基于供求关系与商贸流通业进行有效的衔接,才能够使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消费活动得以实现。银行的信贷业务正是通过贷款的发放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非物质生产相关单位则是以劳动报酬的方式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就使商贸流通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再分配往往要依赖商品流通才能够得以实现,从这方面来说,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应注重对商贸流通体系的有效构建,保障商贸流通的畅通性,使其能够高效运行。

(三)加强区域产业关联

首先,商贸流通能够促进社会的有效分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与各个相关产业之间形成密切的交流与联系,进而使整个经济体得到激活。其次,商贸流通能够增强产业链联系,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升,推动社会技术创新,对各个行业分工进行细化(赵宪敏,2015)。另外,在商贸流通业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形成自己的独特发展优势,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使区域经济在社会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除此之外,商贸流通业还能够有效调整社会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连接产业间的关系纽带,不仅能够实现产业分工的细化,而且还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区域的产业相联系,为不同层次企业间的经济往来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

(一)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GDP贡献率差异

通过对我国地区GDP增长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对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东部沿海的贡献率最高。其年均值分别为19.42%、17.46%、17.25%。商贸流通业对西北地区的GDP绝对贡献率最低,仅占13.64%,这与我国的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是一致的。而西北地区市场发展落后,经济体制不健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降低了商贸流通业在西北地区GDP增长中的贡献率。从整体发展情况看,2008~2015年我国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绝对贡献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西南与南部沿海地区变动不明显,平稳发展,而其他地区则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具体如表2所示。

(二)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就业贡献率差异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就业贡献率最大的为南部沿海地区,占12.04%,其次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地区,分别为11.84%、9.53%,对长江中游地区以及西南、西北地区的就业贡献率最低,与东南沿海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各个区域就业增长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近5年来商贸流通业对沿海地区的就业贡献率呈现出小幅度增长趋势,而长江中游地区却出现略微下降态势,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2.12%。而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对西北地区的就业贡献率却有小幅上升,增长了1.56个百分点。

(三)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资本贡献率差异

所谓资本贡献率主要指的是单位内流通业增加值所需要的资本数量,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流通业对资本利用的有效性。通过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东北、西北以及黄河中游等地区资本得到了有效利用,而北部、南部沿海等地区的资本利用率普遍偏低。仅南部沿海地区的资本贡献率为逐年增长态势,其他地区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态势。而东部沿海与东北地区则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发展态势。

(四)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结构优

化贡献率差异对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评估主要有赖于第三产业在地区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地区差异并不显著,其对黄河中游、东北及北部沿海地区的结构优化贡献率最高,西北地区最低。各个区域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都将商贸流通业作为重要发展对象,其对地区的经济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北部沿海产业结构优化逐年上升,而其他地区则是在平稳发展中有小幅度的下降。

商贸流通业优化发展策略

(一)提高区域商贸合作开放水平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动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扩大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实现连锁经营由传统商贸业向服务业转变,逐步开拓农村连锁经营市场,提高连锁经营的发展效率。有效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平台,实施多种优惠政策提升电子商务在市场销售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完善商品配送服务,积极促进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欠发达地区,要增强开放程度,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带来的优势,招商引资,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商贸流通业人才素养

当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具有专业综合素养的人才队伍。从当前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看,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贸流通业的大力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加大教育与培训投入,为员工提供一个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定期对其进行集体培训,对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充分发挥在商贸流通过程中的管理作用,提高商贸流通效率。

(三)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贸流通业对东部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而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限制,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尤其是交通建设不能够满足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因此,国家与政府要对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促进商贸流通发展,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证明,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其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必须对当前商贸流通业对不同地区的贡献率进行分析,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戚英华.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及地区差异的动态分析——以东西部区域为例[J].商业时代,2016,24(2)

2.徐永锋,吴,王志增.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地区差异与动态比较[J].商业研究,2015,15(6)

3.陈姗,王勇,曾庆均.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4)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4

关键词: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商贸流通业;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形成以要素投入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发展收敛性,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质量恶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绿色经济模式是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有效路径。从微观企业的视角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视角推动实现市场出清,其核心环节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业指商品贸易流通行业及服务于该行业的运输、餐饮、住宿等系列行业,是连接企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中间平台。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要素投入弹性将受到技术水平、市场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技术水平越高、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交易效率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对商贸流通企业及行业发展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和非均衡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溢出效应,以期为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当前有关技术创新与商贸流通业相关关系的探究相对欠缺,且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无相关性关系和正向促进效应两种。就前者而言,王超超(2010)发现以技术进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并不能促进重庆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重庆市需要另辟途径来发展商贸流通业。就后者而言,韩芳(2014)发现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可以显著增强商贸流通业规划效率,增加行业发展规模,促进区域行业交流。齐云英(2015)发现技术变革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同时存在破坏效应和补偿效应,且总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二者总效应的大解鹏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46)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294)中图分类号:F722.9文献标识码:A小,而总效应则与样本区间的技术变革程度与效果有关。另一方面,有关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相关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徐丽(2015)发现信息化水平并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因素。李浩等(2016)认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商贸流通业信息平台,可以不断提升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及其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王欣(2016)发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能源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影响程度弱于产业结构。既有研究对于厘清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性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指导意义,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第一,本文首次分别研究二者与商贸流通业的相关性关系,且将二者纳入同一研究框架。第二,学者多集中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传统面板数据等进行回归分析,忽略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可能存在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异质性。

理论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说

(一)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主要是针对行业价值链而言,遵循生产行业-商贸流通行业-消费者的途径和模式。商贸流通业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对称程度的提升。生产价值链上信息处于高度公开透明化状态,消费者可以基于个人偏好直接购买商品,生产者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供给,商贸企业同时进行运输优化以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就间接效应而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便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规模增加供给,而技术创新引致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可以增加市场需求,如此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增加便可以促进市场均衡点的增加,也即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政策导向性不同,相邻地区间的技术创新必然会产生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以促进相邻地区政府和企业家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最近作用于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技术创新有利于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同时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二)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信息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消费者信息获取成本以增加市场出清均衡点的供求均衡量,二是改善商贸流通行业自身运营成本。另外,就整体效应而言,考虑到地区发展差异性,单一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引致一定程度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及其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效应产生影响,总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大小取决于二者之和。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且对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空间外部影响效应,影响行为不确定。

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1.空间相关性分析。学者多采用Moran I指数测度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集聚性,其定义如式(1)所示:(1)式(1)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地理距离矩阵进行回归分析,该矩阵依赖于地区间实际球面距离的大小,球面距离越大其系数越小。一般来说,Moran I指数数值处于-1至1之间。当Moran I指数处在区间[-1,0]且不为0时,表示变量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当Moran I指数为0时,表示变量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当Moran I指数处在区间[0,1]时,表示变量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表1给出了商贸流通业(PRO)、技术创新(TEC)和信息化水平(INF)的Moran I指数,可以发现指数值均大于0,且均高度显著,显著性水平为5%。表征上述三个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侧面验证了选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合理性。2.模型设定。本文将选择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商贸流通业(PRO)为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TEC)、信息化水平(INF)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增加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STU)和金融发展(FIF)为控制变量。考虑到商贸流通业可能存在动态传承效应,在模型中将商贸流通业的一阶滞后项(PROt-1)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中。最终计量模型如式(2)所示,ρ表示商贸流通业的空间相关性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PRO)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为消除价格因素影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进行平减,其中基期选择为2005年。技术创新(TEC)采用综合指标客观赋权重的方法进行度量,指标层分为要素投入层和产出结果层两方面,之后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重,本文将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从业人数、研究与开发机构R&D内部经费支出作为要素投入指标层,国内申请专利受理数作为产出指标层,数据均来源于EPS数据库。信息化水平(INF)采用邮政业和电信业务总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库。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采用各年份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并经过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表进行价格平减,数据源于EPS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产业结构(STU)主要用于考察第二产业变动对商贸流通业供求的影响,本文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金融发展(FIF)采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总额与GDP比重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表2给出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实证分析

(一)全国层面分析

表3给出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国层面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结果。具体为M1、M2、M3为传统面板模型,M4、M5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PRO)的空间相关性系数高度显著为正,侧面印证一旦忽略变量的空间集聚性,将会导致回归结果有偏。L-likelihood数值较大,AIC和SC数据均较小,表示设定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是无偏有效的。就参数估算结果而言,本文将同时采用M4和M5估算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商贸流通业一阶滞后项(LnPROt-1)系数高度显著为正,分别为0.010和1.106,表示前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市场产生一种正向预期,有利于个人增大针对商贸流通业的供求,企业扩大生产提升效率,消费者增加支出扩大需求。就政府等相关管理层而言,应注重执政期间政策的一致性,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降低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引致的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低效率。技术创新(LnTEC)系数为正,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下的假设检验,可能是由于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引致技术创新在商贸流通业层面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信息化水平(LnINF)系数分别为0.065和0.071,且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统计假设检验,表征信息化水平每提升1%,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将提升0.065%和0.071%。启示政府应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意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着实从信息化发展的硬件设施(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技术软件和人力资本)来发力。就控制变量而言,外商直接投资(LnFDI)系数为负,均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假设检验,可能由于地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地区地势和气候优势、政府政策倾向,外商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吸引大量中西部地区廉价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商贸流通业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市场供求度的影响,FDI的影响效应可能不显著,且存在饱和现状。产业结构(LnSTU)系数为正,同样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当下,地区间产业结构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同质效应。金融发展(LnFIF)系数高度显著,但系数为负,表征其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抑制性,说明金融市场改革调整的效率偏低,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协调。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技术创新空间系数为负,在M5中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假设检验,表示本地区(相邻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相邻地区(本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其负向竞争效应大于其正向示范效应。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设定一定的地区行业壁垒,企业为获取更多企业补贴和财政优惠政策,同样设定技术封锁,不利于技术传播,显著挤压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市场供求。信息化水平空间系数(W*LnINF)为负,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是因为地区间信息化水平存在诸多门槛差异,集中在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地区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启示需要进行分地区回归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系数(W*LnFDI、W*LnFIF)系数均高度显著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制,其对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可能存在收入门槛效应。而产业结构空间系数(W*LnSTU)高度显著为正,主要是由中央产业政策的一致性所导致。

(二)分区域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效应,为体现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性,本文将样本区间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部分,表4给出差分GMM和系统GMM下两区域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且空间权重矩阵为地理距离矩阵。就检验结果来看,修正拟合优度(Adj-R2)均较高,L-likelihood数值也较大,AIC和SC数值较小,表示空间计量模型设定及工具变量均有效。本文将采用系统GMM的估计结果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回归系数的差异性进行解释说明。商贸流通业一阶滞后项(LnPROt-1)、信息化水平(LnINF)系数均高度显著,与全国层面一致。但技术创新(LnTEC)系数为正,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回归结果显著性优于全国层面分析,主要是因为地区内技术创新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效率水平。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空间系数(W*LnTEC)为负,且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中西部地区却高度显著为正,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间竞争激烈,尤其是地方资源配置与政府晋升层面的竞争。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具有较强的连带作用,西部地区若想打开市场将特色产品运出去,依赖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交通物流运输体系。反过来中部地区若想进入西部地区建厂投资建设,同样需要构建稳定高效的基建设施。但信息化水平的空间系数在M6、M7、M8和M9中均呈现高度显著正相关,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无线网络的依赖性逐步加强,而对有线网络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不受地域形式的限制,一旦相邻地区加强信息交流、网络互通,信息化水平便会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外部性。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基于2005-2014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技术创新与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积极发展技术创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化。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抑制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但中西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技术研发支出,增强科研人才培养。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启示物流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和政府机构,应加大有关商贸行业产业链相关的技术创新、技术改良、物流体系构建、物流人才管理建设等。商贸流通业涵盖的邮政通信业的核心在于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效率水平,以谋求实现即时通信、高效快递,启示政府应牵头构建股份制、涵盖面广、高效率的龙头物流企业,但物流行业应降低门槛,关键在于政府许可;企业研发出高效绩优的运输保鲜技术和物流运输体系;科研院校应增设商贸学科,致力于培养专门人才,从长期发展的视角为未来商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增强院校交流,实现院校优势互补,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第二,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研究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启示应积极推动信息化水平的建设。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在于信息传递介质和信息接收终端两部分,信息传递介质需要高效的研发和有效的布局,关键在于利用既有的国有企业独有的市场占有率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边远山区的信息接收基站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信息接收终端,国内外企业研发竞争激烈,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但技术革新的同时,需要提升使用人员的可操作能力,需要加强人员再教育、再培训,有效降低其与当前科技产品的技术差距。同时启示政府,应更加注重人均受教育水平,增强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加强区域交流,推动区域合作。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启示不同地区商贸行业、相关企业应加强交流,政府机构应进一步降低贸易管制和交流门槛,在客观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增强其使用价值,切实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来实现共赢,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超.技术创新对重庆流通产业发展的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10(3)

2.韩芳.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技术改造应用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4(12)

3.齐云英.技术变革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4.徐丽.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5

为加快我市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把*建设成为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强政策引导,实现体制创新,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推进结构调整,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水平,提升全市商贸流通业档次,增强竞争力和辐射力,实现全市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培育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1家,超亿元的10家;培育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1个,超亿元的5个;培育2至3家AAAA级物流企业;建成1至2家营业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的购物中心,4至6家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零售网点。

二、发展重点

(一)做好全市商贸流通业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以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为目标,以颁布实施的《*市商业网点规划》为基准,科学规划全市商贸流通业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商务、发展改革、建设、规划、交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切实把《*市商业网点规划》落到实处。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项目建设立项,应实行听证和专家论证制度。

(二)着力构建五大现代流通体系。

一是构建现代零售商业体系。第一,要以交通路和人民路交叉点为圆心,半径东西500米,南北1000米,高标准建设1个一级商业中心。在进一步改造和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商品流通市场化、商业经营集约化、经营手段现代化、服务功能多样化”,全面增强我市零售商业的规模和档次,提升其在我市乃至周边市县的辐射力、扩张力和竞争力。第二,要在召陵区、郾城区重点规划建设2个以服务一定区域居民消费为主的二级商业中心;在临颍县、舞阳县重点规划建设2个县域商业中心。第三,加快发展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建设我市的三级商业中心。通过三级商业网络建设,培育打造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突出、辐射范围广、影响面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大商集团、丹尼斯百货、胖德荭等企业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强做大。同时,积极引进沃尔玛等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提升我市商业的规模和档次。

二是构建新型批发市场体系。依托我市中国食品名城的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壮大食品交易、农副产品批发、生产资料批发等市场,打造豫中南地区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品牌。一是改造和升级光明路日用品批发市场、黄山路北段科技市场、嵩山路中段灯具机电市场、湘江西路医药批发市场、源汇新区汽车市场和建材市场、开源新区花卉市场等。鼓励市场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电子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二是规划建设一批新的专业市场。依托京广高速铁路客运站建设一个日用百货小商品批发市场;依托龙江路西段蔬菜批发市场,兴建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依托双汇集团,搞好与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合作,建设生猪期货交易市场。同时支持和鼓励县城、重点城镇培育特色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形成我市城乡结合部的专业市场集群。三是创新专业市场管理运作模式,推进市场法人制。采取“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方式,逐步推进我市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尽快形成我市合理的市场体系。

三是构建连锁经营商业体系。要以双汇、雨润、天地顺、胖德荭等企业为主体,积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直营连锁、自由连锁和加盟连锁,全面加快流通现代化进程。要扩大连锁经营的领域,推动连锁经营由食品、百货、家电为主向药品、电讯、家具、农业生产资料、餐饮等领域拓展。要拓宽连锁经营的地域,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城郊、乡镇发展,便民利民。要加大农(集)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力度。在人口集中区域有重点地选择具备条件的农贸市场,发展改造成农贸超市和小商品市场。

四是构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一是依托豫南陆路口岸,加快完善现代化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物流信息平台等物流设施,使之成为连接郑州、辐射豫南的重要物流配送基地。二是支持双汇冷藏物流中心发展集公路、铁路等多种联运、冷链储存、冷链运输、信息处理一体化的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兼顾其它物流服务。三是抓好舞阳金大地物流中心、临颍新瑞粮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企业自配物流的基础上,发展和壮大第三方物流,成为我市骨干物流企业。四是发挥我市现有交通优势,在现有物流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我市,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建立广覆盖、大框架的现代立体物流网络,把我市建设成为豫中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现代物流中心。

五是构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及市场引导的方法,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农村市场倾斜。重点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开展。各重点流通企业要发挥优势,把市场触觉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加盟店、直营店,积极提供专业配送及上门服务,组织各类消费品从城市走向农村。要积极发展以基层合作组织为依托的专业合作社、村民综合服务社、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培育服务于农村的专业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培养和壮大经纪人队伍。

(三)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结合沙澧河开发建设,创建绕沙澧河沿岸集旅游、购物、观光、餐饮、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岸商务休闲长廊。重点发展品牌专卖店、时尚饮吧、特色名吃店、旅游度假屋、水上宾馆、沙滩球、保龄球、水上划艇等项目,着力打造居民休闲、娱乐、购物佳地。发挥我市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优势,建设泰山路餐饮一条街。重点发展餐饮连锁店、高档酒家、风味小吃店、咖啡屋等项目;积极做好品牌店、形象店的引进及配套建设与服务。规划建设从火车站到泰山路段马路街商业步行街。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发展和建设一批时装精品店、专卖店。

(四)繁荣餐饮业。充分挖掘“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效益,把我市打造成豫中南餐饮之都和全国美食名吃集聚地。一是依托传统餐饮做文章。挖掘我市传统餐饮品牌,培育和扶持“老字号”企业;二是依托民族餐饮做文章。发挥我市舞阳北舞渡镇、临颍繁城镇、郾城龙城镇、召陵归村、黄庄等传统民族餐饮的优势,振兴民族餐饮;三是依托我市沙澧河开发,高标准引进特色餐饮、名牌餐饮、休闲餐饮、绿色餐饮,发展高水平、高品味的河滩餐饮休闲和餐饮夜市;四是抓好早餐工程建设。培育早餐骨干企业,发展早餐连锁经营,加强早餐标准化建设,形成我市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方便卫生、环境优美的早餐服务网络。逐步取缔占道经营、露天作业的路边早餐摊点。五是培育和扶持大众化餐饮龙头企业,发展大众化餐饮,服务民生,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商贸流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到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用发展、改革、现代的理念指导和协调商贸流通工作。市政府成立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商务、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发展商贸流通业有关问题。商务、城建、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建立经常性协调交流机制,把规划、调控、监督、执法、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商务、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建立对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日常工作机制。

商贸流通发展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市在环首都经济圈中的区位优势,提升生态、智能、物流、休闲、商务等城市功能,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建立健全流通网络,做强流通主体,提升流通功能,规范流通秩序,努力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升流通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发展目标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6%以上;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在18%左右;从业人员年均增加3万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坚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布局科学、设施完善、业态丰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便民利民的现代流通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制定布局合理、定位科学、实施有效的商贸流通规划。2011年上半年完成全市“十二·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审定工作。优化商贸流通业区域发展布局。结合乡村总体规划。2011年底前修订完成各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十二·五”期间打造万达广场、新世界商务中心,升级建设步行街等特色商业街区,依照廊政办〔2010〕112号文件中市区近期夜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规划组织实施。

(二)建立业态多元、方式先进、结构合理的现代流通格局。大力改造、提升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激进商贸流通业。促进小零售向大超市、小批发向大配送、小集市向大市场发展,提高流通业集约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连锁企业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网络购物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高到7%以上。

(三)发挥我市在环首都经济圈中的作用。主动对接京津。支持京津大型连锁企业、批发市场在市投资办店和建立产地型分市场,加快建立面向京津的农副产品基地,促进我市农副产品快速流通。扩大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引进更多的国际知名零售商和战略投资者,推动我市企业和产品进入其推销和销售网络,加快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力争有3家企业进入全国零售连锁百强,并实现商贸流通企业境内外上市。

(四)构建覆盖面广、高效疏通、便民利民的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2015年。改造80个规范化菜市场,建设10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200个早餐网点,各县(市、区)全部建成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2015年农家店覆盖面达到100%乡镇和90%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实施连锁超市进社区、农家店进村镇、电子商务进农户的新民居建设“三进”工程。

(五)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商品市场。重点建设改造2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20个超市加基地“农超对接”项目、10个区域性生产资料市场。

(六)健全城乡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流通追溯体系,维护流通领域食品平安,依法规范市场秩序。

(七)引导支持服务于商贸、旅游、中小企业的金融企业在开办经营机构;引导支持在廊大中专院校开设有助生态、智能、物流、休闲、商务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引导支持生产性、生活性的专业企业组建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四、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投入

每年从省财政中安排一亿元奖励资金,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用于商贸流通大发展。作为市级配套奖金,市财政自2011年起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具体金额及奖励方法由市商务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制定。对全市各大商圈、特色商业街总体规划,农村流通体系,乡村便民服务网络,市场运行监测监管体系,生活必需品应急贮藏体系,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型商贸流通项目引进,流通领域节能减排等实施单位设立突出贡献奖。

(二)给予用地支持

增加商贸流通用地比例,1.调整乡村用地结构。乡村黄金地段优先安排商业用地。

涉及中华老字号店铺动迁的应在原地妥善安排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圈内安置,2.乡村改造中。并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弥补。

(三)降低市场准入规范

缩短审批时限,1.依法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自2011年1月起,除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新开办商贸流通企业首期出资额达到注册资本的20%即可料理注册登记。对个体商贸小企业可试行“零注册”对从事夜经济的商贸服务企业,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乡村夜经济的指导意见》廊政办〔2010〕112号)执行。

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资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证照管理部门办理。2.连锁企业(特殊规定除外)设立连锁经营门店。

(四)实施税费减免

符合条件的直营连锁企业可由总部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对商贸流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1.经税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批准。按13%税率计算进项税抵扣。对试点企业建设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的可按规定实行加速折旧。

从业人员不超过80人,2.中小商贸企业应纳所得税不超过30万元。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减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凡收费规范有上下限幅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收取。3.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取消取缔停收和规范管理收费项目的通知》冀政办〔2009〕94号)凡未列入国家和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收费(国家及省、市规定的除外)对流通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五)降低经营本钱

参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乡村夜经济的指导意见》廊政办〔2010〕112号)有关规定执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双蓄工程等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1.降低用电本钱。对暂缓执行峰谷电价的商贸流通企业。

经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餐饮、商场和超市等企业,2.自2011年起。银行刷卡费率分别调至国家现行规定规范最低限。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其在城区内的行驶路线、停靠地点提供便当,3.优化物流配送。凡商贸流通企业的配送车辆。优先发放通行证。

(六)促进社会就业

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社区商业服务、家政服务、餐饮旅店服务等经营项目,支持流通服务领域扩大就业。且符合有关规定的减免相应税费,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属于微利项目的由财政全额贴息。流通服务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并符合相关规定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乡村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规范为每人每年4800元,并按规定给予企业以社会平安补贴。

(七)规范行政执法

有关部门不得变相收取任何费用。城管、工商、质监和卫生等部门对流通企业的各种检查,对商贸流通企业从事广告宣传和举办促销活动。必需严格依照管辖权限和相关规定进行。抽取商品检查,须支付抽取商品货款。严禁对商贸流通企业多层执法和重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