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总结范例6篇

生态文明教育总结

生态文明教育总结范文1

一、

活动目的

以全校学生为对象,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环保行为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全校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毕寨的行动中。

二、活动内容

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在全校深入开展活动。

(一)学校层面: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上好一堂生态环保课,传授生态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

(二)个人层面:

开展多植一棵树、节省一粒粮、少扔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动员家长少开一次车活动。积极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校园、绿色家庭等活动与环保相结合,不断增强个人践行环保理念的自觉行动。

三、活动要求

1.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与推动我校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教学发展相协调、互促进。

2.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年级、班级要结合实际情况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知特点,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师生的参与面,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活动,努力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成为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3.加强宣传,认真总结。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宣传。要及时总结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活动典型。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总结

生态文明教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放在显著位置,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实践者,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增添生态文明素养,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美丽中国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美丽中国建设的提出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们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纵观全局,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伟大构想。

(一)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背景

美丽中国,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既是对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也是反思后的科学构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空气污染、水污染、耕地污染等问题尤为突出。2013年,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中国500个大中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达到8 500多人。中国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地下水只有3%。此外,中国现有耕种土地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1]。由此可见,我们已经为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提出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是我们对传统发展方式反思后的美好憧憬。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结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 格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的一个部分,是总揽国内外大局做出的战略抉择。

(二)美丽中国的内涵

“美丽中国”是新概念,但其理念并不陌生。

美丽中国首先是自然之美。天蓝,水清,山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当代中国广大普通民众对美丽中国最直观的解读。泱泱中国,雪域高原、浩瀚海疆、奔腾江河、苍茫草原、江南水乡……处处都是美丽迷人之景。卢岑贝格将自然描绘为“美丽迷人、生意盎然的盖娅”[3],自然之美不仅在于她迷人的外表,更在于她内在的活力。自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不仅能够保持生态系统本身的可持续性,而且也能够支持人类的可持续性。

美丽中国其次更是人文之美。美丽一词,是形容一种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的接近完美或理想的境界,也可以形容一个人从内心散发出来的魅力。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在建设魅力中国。美丽中国,美在自然,也美在文化,更美的是人。人文之美,是人的内在之美,是传统的传承与光大之美,是人际之间的和谐之美,是人对自然遵从与关爱之美。美丽中国的提出,要求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从内到外的全面发展,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建设美丽中国视角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必要性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这是时展的需要,是当代高校德育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是时展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2014年,总理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指出:“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事关当代人的民生福祉和后代人的发展空间。”[4]而当下,我们要扭转粗放型经济带来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进而构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中国,这不仅是体制机制的转型问题,也需要价值理念的转变。虽然当前我国GDP居世界第二,但若不转变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将无法使经济既为当代人又为后代人谋福,将无法保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要从价值观开始,尤其是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然而,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教育,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学课堂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这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是高校拓展德育内容的需要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和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的过程。“要清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5]只有为人的道德价值观注入生态性内涵,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向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拓展,使之成为人的内在价值,人类才能真正做到保护自然。伦理的生态向度,不仅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觉悟,也是人类伦理的进步。道德统摄了人类生活的文化和自然两大方面,生态伦理和人际伦理构成了完整的伦理学。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主要在人际伦理方面,人际伦理教育已经很成熟,但生态文明教育却较为滞后,既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将高校德育拓展到生态伦理已经势在必行。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为国家和社会所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人的思政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张扬,专业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面,但大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广度和深度都较为缺乏。因此,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四位一体路径

大学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践行者,要努力构建一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链”,打造一个信息交流网络共享平台,营造一个践行空间,联接一个辐射通道,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之路。

(一)构建一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链”

“链”是对事物之间表现出的环环相扣的关联关系的形象描述。生态文明教育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链”的三个主要环节,其中教育影响是指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链的结构是复杂的,可以是直线链,也可以是立体网状模式,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

以提升教育者为重点,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将生态文明素养加入高校教师的聘用条件中,从源头上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生态文明素质的稳步提高;同时引进生态科学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开设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意识再教育课程,提升已聘用教师的生态文明素质。

完善教育内容与方式。在教育内容上,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中。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与环保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统一规划,出台相关教材、辅导读物;另一方面,于课堂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中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着力强调我国相关的环境保护法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组织生态文明实践课程;同时,生活即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加强对大学生生活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引导。

以提高受教育者生态文明素质为目标。列出一些与生态文明有关的书单建议学生假期阅读,例如《寂静的春天》《人类的极限》等等。鼓励在校大学生特别是非生态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生态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坚定意志。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入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评价,既要有社会和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和生态目标。

(二)打造一个信息交流网络共享平台

十闭幕后,《时事报告》杂志社、教育部社科司在全国10所观测点高校,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状况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调研,80.5%的同学能够认识到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96%的学生赞同十关于“五位一体”新战略和美丽中国伟大构想,但仅有24.55%的学生能清楚知道“世界环境日”,在回答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中,大多学生仅停留在浪费水电、粮食,乱扔垃圾等方面。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相关信息的渠道更倾向于人人网等大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6]。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具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意愿,但对生态文明了解程度较浅。

开放性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开放性的个性,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高度开放的,而网络也是高度开放的,把网络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其隐性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高校通过注册大学生经常接触的网络平台,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在宣传内容上,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升华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将人际伦理拓展到生态伦理,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在宣传形式上,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全球环保信息,就网络上一些生态文明模范事迹或者是生态破坏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思潮的碰撞中,学会如何辨伪存真,并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用协调性和动态发展的生态思维方式搭建网络生态文明信息共享平台。

(三)营造一个践行空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课堂说教、口头的言传,而是要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根本落脚点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取向。

以校内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为主。心理学家布兰德(Brand)认为,日常生活领域的环境行为与不同的情境有关,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影响学生的生态行为,同时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发成立环保社团,通过组织类似“建设美丽中国,从建设美丽校园开始”生态践行活动,提醒大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以校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为辅。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生态环保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参观考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生态优势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了解了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每一个人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在内心有了根本的转变,才会端正态度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学校要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资源,利用学生到社会实习的机会,结合在校园中学习的生态文明知识,对外部环境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认知。

总之,从校内到校外,从学习到生活,为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搭造一个践行空间。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联系,让大学生切实感受生态文明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四)联接一个辐射通道

以班级为结构单元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现在大学班级一般由相同专业的20~30人左右组成,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班级同学拥有相同的专业背景,对生态文明认识水平基本相近,并且同学之间关系密切,便于开展活动时的情感交流;在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等的策划过程中,可以结合专业的特色,顾及到每一个同学的实践感受,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成效好。

以环保社团为引领集聚共同兴趣、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环保爱好大学生,形成具有凝聚力量的学生社团。在班级组织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后,同学对于是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升,为社团的集聚奠定了群众基础。学生社团将各院系不同专业的这类环保爱好者组织起来,所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可参与性非强,同时社团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又可以影响社团成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环保社团能够发挥普遍教育作用,能够结合专业优势并发挥公益主题的号召作用。

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锻炼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寒暑假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佳时期,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培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丰富学习实践渠道,如生态公益劳动、生态志愿者等活动,不仅强化了生态文明意识,也肩负起了传播生态文明的责任,有利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最终又可以反过来增强大学生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班级到社团,从社团到校园,从校园到社会,连接一个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从点到面的生态文明理念传播辐射通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EB/OL].金投网,2014-08-0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57-63.

[4] 徐立明.华东交通大学科学用电用水年省千余万[EB/OL].科学网,2011-10-25.

生态文明教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思政教育 机遇 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2012年12月,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首次《“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年度研究报告(2012)》《“美丽中国”研究所城市建设水平年度研究报告(2012)》。该报告认为,“美丽中国,是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的总和,是世界视野、国家高度和百姓感受的统一,是中国价值、中国目标和中国道路的统一”。美丽中国包含以下几点:

(1)自然美。大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家园。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人类和自然界中的万物应是同根同源的,它们虽然各属其种,各行其道,但相互之间,共存共荣,而不能彼此敌视,互相残害。”中国陆疆约960万、海疆470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

(2)发展美。想要建设美丽中国若仅仅发展经济或政治等都是不完善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把生态文明发展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3)和谐美。就建设美丽中国最终成果而言,我们可以达到以下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经济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可以追求与人相关的一切和谐统一。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和谐统一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而取得的一切成果;是指人与人本身、人与大自然、人与全社会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发展形态。生态文明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系统工程。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地行动,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其中,它本质是一场改革,关于思想观念、理论和行为方法。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重要决策,也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

2生态文明建设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要求

思政教育专业自1984年设立以来,已经过了30多年,硕果累累:“学科定位已经明确,研究对象和学科边界日益明晰,研究者之间的话语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但仍然存在一些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各方面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思政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应该把握这些机遇,努力推动自身发展。

2.1生态文明建设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思政教育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理念。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等发展新理念不断涌现,这既是我党不断深化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体现,也促使我国思政教育学科深化了对“发展”理念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关心人类生存、生活环境、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好战略、好思想。它的提出和实施,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这将促进思政教育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促进思政教育主题的真正回归,“实现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本,实现从对人的漠视向以人为本的转型”。

(2)增强思政教育活力。在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过程中,美好现实证明了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有利于激发社会主义活力与生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这样就可以坚定青年一代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

(3)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对国内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营建美丽健康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将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并重的国策。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启迪人们关注自然界的经济价值以外,还需全面审视自然界的物质价值、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向世界亮出的“环保路线图”。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利于展现我国丰富的生态资源,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国际环保合作,达到双方共赢。

2.2生态文明建设给思政教育带来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给思政教育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也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1)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关于人们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和过程的态度、行为规范的总称。”现在生态危机日趋恶劣,反思总结出:生态危机的本源是“文化和价值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思政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求对人们进行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与引导。这需要思政教育要对人们进行一场深刻的思维“革命”即转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在人们心中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提升人们的生态监督和自控能力,达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从而从根本上增强人们的生态自律和自觉观念。

(2)宣传绿色生态消费。所谓绿色消费(Green Consumption),“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要求人类“在生活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将生态文化、道德、 法律制度等内化成人们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让一切成为自己的主动选择和自觉行为。因此,思政教育要加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们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精髓,提倡勤俭节俭、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从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尤其要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力戒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沉渣泛起,教育引导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以科学的消费理念、理智的消费行为,为人们当好家、做人民的好公仆。

(3)鼓励养理性生态人。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育理性生态人。理性生态人一言以蔽之,言行合生态规律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要求思政教育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培育的理性生态人,从一定意义上说, 实质是思政教育自身职责和根本目的。因此,思政教育要对人们开展欲望教育,引导人们从传统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转变为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信念。全面发展的“生态人”是一种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它追求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因此,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带领人们完成从由“自然人”到“经济人”再到“生态人”的进化与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思政教育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既要抓住机遇,又要直面挑战,采取有力的措施以促进学科科学发展。

3.1积极组建思政教育新队伍

思政教育一个显著特点是意识形态很浓,其关键作用是旗帜导向。广大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措施将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与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政教育首先要建立管理适度、权责分明、组织结构合理、并兼具生态意识的领导队伍。其次还需要提高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要求思政教育者除了拥有常提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等素质以外,还需要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将国内外生态文明教育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还需要厚实的人文知识基础,既要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底蕴及思政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又要有生态学、美学等知识素养;还需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以带领学生进行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文化培育等。同时还需灵活选用一批人员,建立一支完备的思政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涵盖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军队等区域,更要覆盖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各行各业建立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网络,思政教育全员育人的高潮,艺术性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理念,以思政教育合力不断促进建设生态文明。

3.2积极完善思政教育新内容

思政教育内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政教育根本任务,决定了思政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思政教育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法制观等内容。思政教育基本内容具有原则性、基础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它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不断宣传生态思想。要将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智慧、国外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结合起来,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要从人类生死存亡的高度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激发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要将环境道德观教育和环境法制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法律强制力和道德约束力的角度双管齐下,引导人们树立生态优先,环保有责的意识,以高度的自律精神规约生产、生活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3积极提炼思政教育新方法

思政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思政教育内容和思政教育目的、任务之间的桥梁。加强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方法的“社会化”、“科学化”、“理论一体化”与“实践现代化” 的发展与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这里主要介绍目标凝聚法、思潮引领法与生态课堂法。这三种方法是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态认知能力的方法。目标凝聚法,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创新宣传方法,多样化宣传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共同理想来凝聚56个民族的团结力量, 以中国梦来凝聚全球华夏子孙的民族复兴的方法。思潮引领法,是指联合研究院、学者、专家等科研力量,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进行深刻揭露与抨击,对合理的消费主义、绿色生态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思潮加以鼓励和提倡,以此帮助人们明晰真伪、明辨善恶、追求美的思政教育方法。生态课堂法,是指在学校教学安排中开设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相关课程,系统理论的讲述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政教育法。

参考文献

[1] 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

[2] 张耀灿.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ll(7):25.

[3]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269.

[4] 高明华.论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15.

[5] 圆金鑫,张耀灿.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8.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 陈万柏,张耀灿.思政教育学原理(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管理世界,2005(7).

[12] 万美容.思政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 陈华洲.思政教育方法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生态文明教育总结范文4

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反思。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J.B.Connant)在《1945年哈佛报告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和分辨各种价值。我国的通识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识教育的研究重点由课程介绍向理论探讨转移。1999年,李曼丽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标志着我国关于通识教育理念的探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同时,在对以往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人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出现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也应运而生。所谓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理念、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遵循生态环境伦理法规和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主动性。

二、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框架是和谐统一的。但是,二者的出发点是有所差别的。与重视个体能力开发和职业发展的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品德,旨在使学生的品性、公民意识和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所以仅在少数综合性大学的非生物、非生态专业开设了生态类选修课。这也导致我国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授课教师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具体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非生态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剖析当前的各种生态学问题,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环境行为。但是,近年来,一些导论类、概论类课程在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领域占据了主流,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只是简单的概念教育,对“什么是生态文明”“怎么开展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则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所以目前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缺乏具体的教育目标、清晰的实施方案和量化的考核指标。这直接制约了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发展,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有欠缺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主要有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2种。专业选修课对选课学生的专业会有一定的要求,而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则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因此,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是开展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主要途径。但是,我国高校在设置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时,大多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而且科目教学大纲与大学教育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确。甚至于部分高校把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让文科学生多学点生态、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让理科学生多学点自然文化、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所以认为开设一些生态类、环境类课程供学生选修就算是完成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任务了。至于这些课程是否能够体现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要义、是否有合适的教师开设,以及教师是否能够按照通识教育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等问题,则几乎不作全面的考虑。这最终导致我国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1.课程内容单一、重复率高

目前,高校开设的全校性生态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仅涉及生态学的相关概念,而很少涉足与生态问题相关的环境科学领域。同样,高校开设的全校性环境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也仅仅是围绕环境学的基础概念展开,而无暇顾及生态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虽然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包含了与生态学和环境学相关的知识,但是存在关注面窄、可应用性差、知识点单一且重复率高以及知识缺乏体系等问题。此外,目前高校规定全校性选修课的课时一般为30学时,学时非常有限的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在掌握生态、环境领域知识精华的同时还能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更是难上加难。

2.课程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

水污染、雾霾、全球变暖等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关心、非常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理应成为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目前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大多只是围绕生态学或环境学的知识点和基础概念进行理论讲授,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很少针对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这不仅使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枯燥无味,也使选课学生对授课内容失去了兴趣,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学生选修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或者容易获得较高的课程成绩,而不是受课程本身魅力的吸引。同时,目前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不仅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且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导致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可见,传统的“灌输式”课程教学方法已成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瓶颈”。

3.课程考核方式不能服务于培养目的

目前,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考试和论文考核2种方式。这2种课程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掌握课程所讲授知识的情况,但是由于文字反映的是一定的概念和意识形态,所以这2种课程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对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考核存在敷衍的心理。例如,在应对开卷考试方面,学生大多只是在考前将教师讲课用的课件和各类参考书准备齐全,而很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复习。这就导致考试结束后学生往往很快将课程教学内容忘记,有的学生甚至考完试连考题和答题内容都没记住。在应对论文考核方面,大多数学生只是围绕论文题目搜集相关的文章,然后进行简单的拼凑,而很少真正基于某一具体问题展开分析。由此可见,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采取的单一的缺乏量化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衡量通识教育的效果,也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加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授课教师的能力不足

我国高校传统的课程教学一般都是一位教师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复杂庞大,涉及的领域较多。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在高校承担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为讲师,他们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时间尚短,科研实践经验不足,授课技巧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影响,很难对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复杂庞大的内容体系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只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而对其他相关领域了解不深。这导致授课教师无法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也无法将专业知识更加通俗化,从而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这也正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只由一位教师承担的弊端所在。此外,即使有些高校由教授承担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发展战略使“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在大学不断蔓延,再加上高校对教师业绩的考核指标赋予科研的权重远远高于赋予教学的权重,所以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科研上,缺乏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更不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跨专业领域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更有甚者,有的大学出现了教授整日忙于“跑项目”的怪象。这都势必会导致教学活动走过场、教学质量下降。

三、提高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质量的建议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重任,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学生生态环境素质养成的需求以及大学各专业课程与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联系等,合理设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并采取措施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使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具有通用性的特点。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就是将通识教育的通用性与生态学和环境学等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整合,使大学生切实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与自己所学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技能,以期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目的。因此,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要基于通用性和专业性2个特有属性,大力开展专业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普及教育,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例如,保护生物学是为了解决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的问题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随着生物多样性危机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高校将“保护生物学”作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全校性A类选修课程,并规定“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物种及其生境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义、保护物种的具体措施等。

(二)完善课程设计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从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因此,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有一个复杂庞大的理论体系,其课程的内容通常会涉及多学科领域。这就要求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在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所涉及的复杂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使课程教学大纲紧紧围绕大学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

1.合理整合课程内容,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

在对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的基础上,高校要对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重新调整。首先,要设立一些全校性的生态环境类必修课,普及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在相关的德育课程中增加森林文化、生态哲学、环境伦理、生态美学以及“生态文明发展史”和“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最后,要加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适当增加全校性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时,以充分发挥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丰富授课方式

高校要推动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首先,要积极倡导热点问题辩论、专家讲坛和事件追踪报道等多样化授课方式的运用,以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其次,要鼓励授课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过程、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例如,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环境问题的调查及其产生原因的探寻过程中;通过广泛邀请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到高校举办有关生态文明与环境问题治理的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通识教育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准备,同时增强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应建立概念与方案考核相结合的多指标、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通过提交调查报告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对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通过主题汇报的考核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应用基本概念分析生态环境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所学理论提出治理措施的能力,以加深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强化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组建教学团队,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总结范文5

多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实际出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创优服务、创新管理,提高服务育人水平,我校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等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师生的辛勤努力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团结务实,勤奋严谨,脚踏实地,坚持以德育人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全局,强化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走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的路子,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文化,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现将本年度学校精神文明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组织落实,是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保障

1.我校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对精神文明、综合治理、普法和卫生工作由校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在工作中做到有组织,有,有检查,有落实,年初由学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签订了精神文明工作责任书,并把此项工作列入教师和班级年终考核中使精神文明工作落实到头、责任到人,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主任老师层层抓的势头。

2.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治校的中流砥柱。领导班子是成就一项事业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创设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提升领导班子成员及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我校多次组织教职工集体,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同时,对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做了细致的安排。同时,学校非常注重建立完善的领导班子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始终把民主集中制贯穿于工作决策的全过程。每一位班子成员都牢固地树立一盘棋意识,在认真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心系全局,通力合作,确保了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个班子的运行效率。

3.在工作中,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根的工作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始终保持校务公开品牌形象,提升领导班子的廉洁力。积极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有关学校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一律提交教代会表决;丰富校务公开内容,设立班子建设意见箱,全校师生员工对领导班子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均可投入意见箱,形成对班子成员的有效监督。

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将诚信守法、廉洁奉公的有关内容纳入学校德育体系,通过“反腐倡廉”教育,净化师生心灵,使其树立“崇尚廉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各项工作责任明确,全校师生团结协作在工作中发挥党员和先锋模范作用,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升华。

二、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勤奋敬业、博学多才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经常性地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育首位,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教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了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切实落实“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工作。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教师到其他的学校考察、观摩和学习,将学到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理念与自身的工作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施教指导能力。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我校十分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我们加强了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力求让一草一木说话,一板一墙育人,使广大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狠抓学生管理工作,将先进的校园文化融于有效的德育管理之中。我校通过一系列精心组织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理想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主题班团会以及各宣传媒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构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我校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将学生养成教育作为突破点,通过“克服陋习讲文明,自强素质树新风”活动,有效改善了学风。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环保、安全法制等多方面教育。

3.坚持对学生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培养高尚品质。在学校长期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增进了民汉师生间的友谊,营造了团结互助、共创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少年儿童的成长计划,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了各种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阵地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为了满足广大师生丰富精神文化的需求,我校加强了在阵地建设上的投入,并组织成立了音乐、舞蹈、田径、书画兴趣小组,通过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活跃了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创新教学教研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分组教研模式,各学科分组进行教研活动,通过全员的、互动式的教研,实现了教研的针对性、直接性和实效性,提高了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制定各项提高教学质量措施的同时,我校各教研组积极申报课题研究,本学期共申报了五项小课题研究。这些课题的申报,既有利于科学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常抓校园安全,注重环境卫生工作。

1.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学校校长亲自挂帅,担任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抽调专人负责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了联防意识,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配备了经过培训的专职门卫,严格了门卫管理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还经常了解掌握本校教职工的思想状况,以疏导、调解、化解矛盾为主,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

2.为了加大安全和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我校多次开会研究部署工作,利用教师大会和学生主题班会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安全和法制宣传,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消防、地震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救自护能力利用电子屏、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安全和法制的相关知识,在学校营造了安全和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3.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我校安全办每月进行一次校园安全大检查,对学校的各种照明设备、各种体育设施、楼梯扶手、教室设备进行检查,并认真做好记录,对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做好了各种安全防范措施。保安也加强安全意识,严格外面车辆的进入。

4.我校在师生健康保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加强了校卫生室建设,负责师生的日常卫生保健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学校采取墙报、专栏、讲座等形式,加强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尤其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学会对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在教职工中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优育,做到无早婚、早育和计划外生育,模范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5.学校与各科室、餐厅、宿舍及各班级签订了环境创优目标责任书,制定了各项卫生和环境卫生创优标准。政教处、团委积极组织开展了班级美化大赛和环境保护宣教活动,学生会加大了环境卫生的检查评比力度,后勤组的清洁工做好本职工作,每天按时打扫楼内卫生,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努力营造出一个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全方位育人。

2、学校艺术特色文化建设要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目的落实特色目标。

3、进一步创新工作,激活机制,提高全体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实现学校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学校管理手段科学、教学质量优异,以实际行动创建黄石市精神文明单位,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创造我学辉煌的明天。

学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精神和要求,我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各级党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文件要求,加强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和亲和力,为圆满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能力保障和机制保障。现将我校党支部第四季度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

我校注重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课堂、网络和宣传三大阵地重要作用,能够深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我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和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意识形态专项领导小组,明确小组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全校各部门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学校以学习、宣传、贯彻精神为主题,在全校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用精神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做到入脑、入心、见行动。广大教师积极撰写心得体会72篇,组织开展思想交流活动3场;各班以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在第四季度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召开了“家校携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家长会。

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科研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创新;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教师注重不断提高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营造学校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宣传工作,积极为学校营造奋发有为、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的各种实现形式和实现载体强化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将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以文化墙、标语、橱窗、走廊、班级宣传栏等为载体,把主流价值观以此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充满主流价值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二是强化课堂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素质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人格魅力,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上,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师的根本要求和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的严格管理。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讲座,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引导。三是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运用及管理,学校积极提升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离不开校园网络,对校园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校园网络已成为师生接受教育的另一主阵地。

四、存在问题

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四个意识”不够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还不到位。贯彻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不够自觉。

五、改进措施

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增强“四个意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党支部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020年xx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我校在xx区教体局党委的工作安排部署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树牢和践行“四个意识”、传播社会正能量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积极开展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系列讲话指导,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树牢和践行“四个意识”为重点,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正面宣传、引导和管控,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具体工作

(一)强化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

学校党总支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与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召开了党员大会组织认真学习了济南市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精神,并将意识形态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计划,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追究问责,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明确工作职责,健全领导体系

学校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xxx书记担任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主抓推进、落实、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校意识形态工作。党总支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自身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负责分管年级的意识形态工作。

(三)结合“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学校把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教育渗透进党总支“三会一课”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计划之中,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要求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在平时工作中践行“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强化责任担当。党总支利用党课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系列讲话,并由崔书记为全体党员解读“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等关键词,课后每位党员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撰写心得体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平时工作的指导思想,不但要完成自身工作任务,更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四)汇聚正能量,突出正面宣传

学校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建设校园网络、电子屏、QQ工作群,楼道悬挂等途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利用班会课,每周学校的升旗仪式等教育形式,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与形式教育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各种宣传和学习手段,让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全体教师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高尚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武装教师队伍。通过学习使教职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口号,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上好每一节课,服务好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行动。不断提升了广大教职工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管控,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针对当前网络

文化信息量大,吸引力强、运用方便的特点,学校始终把校园网服务与教学和网络舆论安全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定期对广大师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并对上网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在加强管控的同时,依托“学习强国”APP积极宣传先进事迹和国内国际时政热点,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爱国,爱家,爱校,爱己正能量,抵制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使校园网络不仅成为服务于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

三、存在问题

(一)思想观念、思想意识存在偏差

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意识不足,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片面认为只要把各项业务工作完成好就是尽职尽责了。

(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对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统一部署,缺乏组织性和指导性,存在工作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三)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存在着学校发展面对的种种困难,导致现有的宣传文化阵地等方面设施落后,不能充分发挥宣传,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四、今后的工作计划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考评

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绩效目标管理体系,完善考核工作机制,明确考核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规范化常态化。

(二)继续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

号召全体师生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感恩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意识形态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现有占地面积5482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943平方米。在校生有287人,其中:北疆籍学生122人,南疆籍学生165人。有教职工65人,其中:在编人员24人,借调12人,县财政12人,公益性岗位17人。学校目前开设机电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高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多媒体制作、中式烹调专业5个专业。自地委《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以来,我校积极行动、迅速部署,落实责任,加大力度,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目前,意识形态责任制已经建立,全体教职工对意识形态工作更加重视,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更高、工作力度更大,全校上下没有发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人和事。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凝聚意识形态工作是主体责任的思想共识。

以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式,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地委《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并开展专题讨论。校党委书记xx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三带头”、“三亲自”,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一是抓统筹推进,组织学习自治区和地委文件精神,统一领导班子思想认识;主持修订相关制度,完善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机制;主持召开党委意识形态工作会议,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和工作情况;经常强调、指导督促领导干部和教职工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二是抓政治统领,校党委牢牢抓住理论武装这个根本,完善了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及时传达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两会”、系列重要讲话、自治区和地委主要领导讲话精神,用党中央、、自治区和地委领导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工作,确保政治上的坚定正确。半年来,理论中心组学习9次,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三是抓思想引领,利用校委会、教职工大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党课教育、与领导和教职工干部谈心等各种时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轻信政治谣言、诋毁贬低党和国家领导人等错误思想倾向。四是抓舆论阵地,确保用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舆论阵地。半年来,召开一次学生意识形态警示教育大会。

(二)明确职责,健全领导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机制。

在地委《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校党委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制度、责任部门,以及一些具体情况的处置办法。按照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副书记王旭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党委委员、副校长xx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委书记抓好统筹协调工作,推动意识形态各项工作落实。党委其他成员根据职责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着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党支部书记要对学校思想工作出现的突出问题、重大事件、重要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要及时向学校党委报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建章立制,逐步形成了从党委到基层党组织、从党组织到领导干部、从内容到形式、从落实到评估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抓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机制。 (三)抓住关键,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在全体教职工内开展“XSF”活动,主要任务是深入组织学习讨论,提高认识,对照检查、查摆问题,发声亮剑、转变作风,确保全员覆盖,人人受教育。

以“XSF”活动为重点,通过学讲话、学通报、学纪要等内容,以领导带头宣讲、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每周五对教职工开展集中教育,不断提升教职工的政治素养;全面清查教职工出国境和护照、绿卡的情况,共清查持有护照9人,其中:7人已注销,2人已上交;加大对教材、图书以及不符合要求的各类标识标牌、挂图挂像、宣传标语进行审读审看。共审读杂志期刊1923种,图书教材共计8970册,确保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二是每周一升国旗进行一次发声亮剑活动和一次大宣讲活动;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体发声亮剑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发声亮剑活动推进会。发声亮剑和大宣讲活动做到全覆盖。三是结合“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坚持领导包班级,教师包联宿舍的模式,每位教师包一个宿舍的学生,做到教师和学生全覆盖。每位教师每周开展一次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活动、每周开展一次联谊活动,每月开展一次融情活动,真正解决好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与困难,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对ZD帮教学生实施“扶苗护绿”工程,每位教师联系一名学生,进行“班主任日见面、包联教师周谈话、学校月评估”,从关心关爱入手,及时掌握思想状况,生活学习情况及不良嗜好等方面。四是由于我校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南疆,所以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对于我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近两年来,学校采取一系列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有效措施,着力提升师生的普通话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通话学习氛围日趋浓厚。五是定期对学生开展去极端化教育、发声亮剑、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同时充分利用升国旗仪式、班会、团课、文艺汇演、运动会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三个离不开”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截止目前,组织学生观看各类法制、爱国教育等视频10场(次),清明节“文明祭祀”活动、观看禁毒片、“升国旗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类活动8场(次),利用黑板报、电子大屏、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各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三、存在不足

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思想掌控不够全面深入,对教职工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倾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真实态度等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深度掌控。二是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大,在信息化时代受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的影响尤其巨大,如何把意识形态工作抓在手上、抓出成效,确实有相当难度,需要不断创新思路举措,而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

四、下步打算

生态文明教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营养科学;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51.4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44-03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KAP of Nutrition/WANG Yun-liang*, SUN Xiang-yun, WAN Xiu-wei, et al.*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24100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attern (KAP) of behavior to nutr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researching appropriate method fo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otally 2 039 college participants with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to analyze the data by SPSS.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prompted by the educ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was raised form 31.12±11.38 to 39.85±10.86), so did their attitude and pattern to nutrition(with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was raised from 11.62±5.03 to 14.56±6.31). Conclusion The education of health and nutr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KAP greatly;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Key words】 Nutritional sciences;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尽管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已有较大的改善,但由于营养知识缺乏,不能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饮食行为不合理,使得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1-4]。营养健康教育是通过增加营养知识,改善饮食行为,从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计划的行为。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膳食营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价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分别于2008年4月和10月对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为样本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抽取2 20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其中安徽师范大学950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600人,南京师范大学350人,山东师范大学300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2 039份,有效回收率为92.68%,其中男性为1 175份(57.63%),女性为864份(42.37%),调查对象年龄为(21.32±1.58)岁。

1.2 方法

1.2.1 营养健康教育 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在短信(网络)教学平台的留言,针对大学生常见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误区,由专业教师进入课堂,以《营养与健康》[5]为教材,进行讲解和讨论,共安排12次课(每次课为2 h讲解,1 h讨论),共36学时。

1.2.2 问卷调查 使用相同问卷,分别于营养教育实施前和营养教育实施4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对2次问卷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对照研究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以自填式问卷进行,学生当堂完成。问卷是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6],根据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KAP)模型[7-8],结合大学生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营养知识(25题50分),营养态度(5题10分)和饮食行为(10题20分)。对营养KAP问卷的评分采用赋值法,营养知识题每题答对得2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营养态度题和饮食行为题均按答案的顺序A,B,C分别赋值2,1,0分,然后累加各部分的总和,分值越高,说明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越好。为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调查组成员都参加了本项目的培训,调查在1个月内完成。

1.2.3 资料处理 资料收集和整理后,用EpiData 软件输入数据,经过2次输入和逻辑检错后,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本调查吸烟和喝酒的定义参照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方案中的定义[9]。

2 结果

2.1 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总分情况 见表1。

表1 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x±s,n=2 039)

教育前后知识态度行为总分

教育前 31.12±11.388.44±2.8611.62±5.0351.39±13.15

教育后 39.85±10.688.87±3.0214.56±6.3163.28±14.40

Z值 25.261.0416.4527.53

P值 0.0000.1490.0000.000

整体来看,健康教育前除态度外,学生其他得分均偏低;而健康教育后学生得分普遍大幅度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教育前后营养KAP得分水平分布 把知识,行为,态度得分分别分为低、中、高3个级别,K16分定义为高。营养健康教育前后K,A,P分及总分在不同得分水平上的人数分布及构成如下。见表2。

表2 教育前后大学生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水平构成比较(n=2 039,%)

教育前后低知识态度行为总分中知识态度行为总分高知识态度行为总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前 37.47**6.08**38.99**37.71**47.8726.4847.1843.6014.6667.4413.8318.69

教育后 12.464.0721.5817.8046.5420.3047.8747.3341.00**75.63**30.55**34.87**

注:*P

2.3 营养健康教育对营养知识的影响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知识影响明显,大学生对主要营养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率在教育后有明显提高。见表3。

表3 大学生对部分营养知识问题的正确回答情况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营养知识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人体需要哪几类营养素1 450(71.11)1 875(91.96)294.20.000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921(45.17)1 561(76.56)421.70.000

知晓“平衡膳食宝塔”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24(20.79)1 325(64.98)889.20.000

铁的良好食物来源598(29.33)1 549(75.97)889.60.000

钙的良好食物来源1 435(70.38)1 573(77.15)24.10.000

B族维生素的良好食物来源411(20.16)1 243(60.96)704.10.000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1 412(69.25)1 794(87.98)212.90.000

含胆固醇高的食物1 389(68.12)1 754(86.02)184.90.000

知道什么是膳食平衡485(23.79)1 430(70.13)879.20.000

知道“膳食质量评价”的方法164(8.04)714(35.02)439.10.000

知道什么是“必需氨基酸”413(20.26)1 384(67.88)939.10.000

知道饮食中“谷、豆、奶”搭配的目的209(10.25)1 477(72.44)1 625.80.000

知道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198(9.71)1 224(60.03)1 136.60.000

知道食盐加碘是为了预防什么疾病1 834(89.95)1 944(95.34)43.50.000

注:()内数字为正答率/%。

2.4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态度的影响 教育前后,大学生均表现出较为积极的营养态度。但在改正自己不良饮食习惯的态度上,教育后的表现明显优于教育前。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与健康的正向态度健康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营养态度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营养饮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1 842(90.34)1 927(94.51)25.30.000

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1 834(89.95)1 880(92.20) 6.10.013

希望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1 580(77.49)1 830(89.75) 111.90.000

希望自己的饮食更符合营养学要求1 446(70.92)1 739(85.29) 123.10.000

愿为健康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1 386(67.97)1 643(80.58) 84.80.000

注:()内数字为正向态度率/%。

2.5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饮食行为的影响 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有明显改善。见表5。

表5 大学生饮食行为健康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饮食行为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有偏食挑食的习惯557(27.32)270(13.24)134.90.000

每天都吃早餐396(19.42)1 086(53.26)504.70.000

经常吸烟、喝酒301(14.76)221(10.84)14.10.001

经常吃宵夜或零食874(42.86)579(28.40)93.10.000

经常吃甜食、咸食或口味重的食物1 550(76.02)950(46.59)372.10.000

喜欢吃油炸食物1 109(54.39)762(37.37)118.90.000

每天都吃奶制品或豆制品876(42.96)1 631(79.99)590.20.000

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选择食物1 739(85.29)1 332(65.33)218.40.000

选择食物时能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408(20.01)1 351(66.26)899.00.000

给予家人或朋友膳食指导216(10.59)634(31.09)259.70.000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研究表明,许多人患营养不良并非是因为贫困,而是由于缺乏营养健康知识导致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所造成的[10-11]。而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又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关[8]。因此,在大学生中普及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对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日后养成良好的膳食行为和生活习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查发现,实施健康教育前,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尤其对一些营养学常识性的知识了解不多,超出1/3的学生得分低于30分,低于以往的研究结果[12-13],可能与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非医学类大学生有关,他们没有学习过营养学相关知识,也没有学习过医学课程。但是实施健康教育后,其营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说明系统教学在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发现,教学后仍有少数学生营养知识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如膳食评价方法以及一日三餐能量的安排与计算等。提示单纯的营养教学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应该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教育前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和较强的求知欲望,教育后学生的营养态度有了进一步转变,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更全面的营养知识,希望自己的饮食更符合营养学要求,愿意为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去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教育前,许多人虽然具有积极地营养态度,但没有相应的健康饮食行为。如多数学生在选择食物时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85.29%),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而选择食物的仅占20.01%。此外,存在偏食、挑食、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一方面可能与营养健康知识不够有关,也可能与传统的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因素的比例大大增加(66.26%),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说来,营养态度和行为与其营养知识呈正相关,提高营养知识水平可以影响其营养态度,进而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饮食行为[14]。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教学后仍存在不良膳食行为,如有1/3的人选择食物很少考虑营养价值和健康因素等,说明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营养知识,也能够转变为积极的态度,却难以应用到健康的行为中去。提示营养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作,要使大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膳食习惯,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应该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保持其长期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有效地干预大学生的膳食行为。另外,在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关于食物选择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正确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改变他们的饮食行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利于大学生的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孙怡,徐田芹.山东某高校学生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84-785.

[2] 王平,王勤.中国大学生常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75-77.

[3] 孙翔云,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42-444.

[4] 李素景,朱惠兰,贾瑞珍,等.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调查分析.2007,4(4):50-51,70.

[5] 王运良,吴峰,孙翔云.营养与健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32-145.

[6]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07-132.

[7]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85-90.

[8] TAMIR D, WEINSTEIN R, DAYAN I, et 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 (KAP): A basis for health promotion policy in Israel. Public Health Rev, 2001,29(2-4):145.

[9] 李鲁,冯学山,李宁秀,等.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36.

[10]侯彦喜.大学生的营养与营养教育.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58-60.

[11]陈萍萍,王旗,崔玲玲,等.郑州某技术学院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6):1089-1092.

[12]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01-402.

[13]朱明元,黄忆明,方继,等.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2,9(5):465-467.

[14]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等.大学生2039名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