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的本质范例6篇

短视频的本质

短视频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短视频;短视频新闻;新媒体;用户;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使用手机来获取新闻。但人们已不能满足单纯的文字和图片的信息传播,移动短视频新闻随之快速崛起。这种以短视频平台为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多样、传播精准及时、社交属性明显,与当前碎片化消费时代的需求和人们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十分契合。自从2016年短视频元年以来,诸如人民日报、新京报、梨视频、央视新闻等众多媒体纷纷涌入各大短视频平台,开设自己的官方账号,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移动短视频新闻业态。

二、短视频新闻的优势分析

(一)节目形式灵活,表现方式多样

相比于传统新闻报道一板一眼的固定形式与制作规范,短视频新闻在表现方式上自由灵活,在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将社会热点以通俗化的语言传递给受众,并且以灵活且不拘一格的剪辑方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充分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需求。除此以外,短视频新闻因为自身特点,可以摆脱图片和文字的单一限制,用第一现场的直观影像给用户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许多短视频新闻没有任何固定的版式要求,直接采用最原始的现场画面阐释事实真相,让受众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

(二)内容更新迅速,强调新闻时效

时效性永远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受制于传播手段的局限,往往传播时间段单一。例如电视、报纸等媒介,每天的播出时间段和发售时间段固定在早中晚,这种更新速度远远达不到当今社会的要求。反观移动短视频新闻,各大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自己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账号,随时随地的突发事件的新闻。而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和转发,新闻内容快速传播。短视频新闻因为自身短小精悍的特点,并不需要太多的加工和渲染就可以制作完成,大大节省了制作时间,使传播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强,极大满足用户希望便捷获取信息的心态。

(三)社交属性明显,促进新闻交互

社交性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也是满足当今用户需求的必要措施。以往的传统媒体习惯于单线传播,忽略了观众的能动性,使传受双方间很难有及时的互动。而当今的移动短视频新闻则有所不同,用户在观看短视频新闻的同时,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的形式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交互需求。受众在对新闻内容进行反馈讨论的过程中,参与到新闻的二次传播中来,加强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增加了新闻信息的影响力。同时,有一些用户的评论也会受到其他用户的关注,成为热评,这些热评的关注度甚至会超过新闻内容本身。除此以外,原视频在众多用户的转发过程中,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大大提高。

三、短视频新闻的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容同质化严重

同质化现象在当前的短视频新闻中十分普遍,许多自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新闻内容时都存在刻意模仿的情况,导致同条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相似。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短视频新闻强调时效性,不同媒体之间争分夺秒,只为更快热点新闻。在这样的要求下,许多媒体会因为时间紧迫而模仿现成的爆款新闻,用最低成本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进而导致同类新闻的泛滥。例如发生在2020年11月的一条关于“江西养生会所两女子遇害”新闻,在发生之后受到众多媒体关注,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新闻视频,但是,绝大多数视频的表现形式极为雷同,都是选取同一段监控录像搭配文字表述。诚然,现场视频可以最真实的还原真实情况,可大量的同类视频频繁出现势必会导致观众的观看疲劳,产生厌烦感,非常不利于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其次,短视频新闻的制作方式本就简单,通常时长较短,表现形式相近,因此,出现内容雷同的概率也大大提高。当前,许多短视频新闻的表现方式都是图画搭配文字表述,没有解说词配合,长此以往,雷同现象只会加剧。

(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短视频新闻起步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各大平台的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低俗化、浅薄化的新闻内容大量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首先,短视频由于自身UGC生产的属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但由于很多社会大众参与者自身的立场、拍摄设备、文化水平和制作能力不同,导致其在进行网络短视频新闻传播时很难保证作品的质量,甚至会有一些低俗且触及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的信息传播。其次,有些大众媒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常常会选择低俗化的新闻事件加以报道,并且运用夸张甚至扭曲事实的手法,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从而获得更多观看量。例如2020年底爆火的“马保国事件”,从一开始的热门事件到最后的病态传播,这中间许多事实被扭曲和夸大,主人公的奇葩语录也使得本就备受争议的中国武术彻底沦为笑柄。媒体的报道不断迎合观众,拉低下线,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使新闻质量直线下降,长此以往,对短视频新闻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有关部门和各大平台而言,还是应该积极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三)真实性难以保证

真实性作为新闻报道的生命,一直以来都是各大媒体奉行的宗旨。在以往的传统媒体中,由于部门配置齐全,监管到位,很少会出现新闻失真的现象。但是到了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由于自身的UGC+PGC的生产特性,根本无法保证传播源的真实性,由于群体过于庞大且目的不同,导致虚假新闻盛行。在2020年10月份,抖音等各大短视频平台忽然集中推送了一条“玛莎拉蒂女司机赔偿2600万获得受害者家属谅解”的新闻,一时间被疯狂转发,引起热议。但在不久之后,受害者家属便出来澄清事实,驳斥了子虚乌有的新闻。纵观整个事件,刚开始是由自媒体零星报道,之后各大主流媒体集体关注转发,使得一时间人尽皆知,给当事人造成极大压力。这一事件直接暴露了当前短视频平台的监管问题,许多有口皆碑的传统媒体也在不查证事实的情况下集中转发虚假新闻,实属不该。

四、短视频新闻的改进策略

(一)将内容建设作为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核心

当前,移动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这种简洁通俗的新闻样式。但是,短视频新闻毕竟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内容生产依然问题重重,例如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等现象由来已久,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短视频平台与新闻媒体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鉴于自身UGC特点的内容生产模式,平台应制定专门的内容审核制度,对于用户、主流媒体、自媒体等不同的新闻者一视同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禁止低俗化、同质化、虚假性的新闻报道在平台上流传,并给予违规者相应的处罚。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应始终把内容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身之本,不应一味追求点击量和曝光度,而内容低俗的猎奇新闻,也不应照葫芦画瓢,完全仿照其他媒体的爆款新闻跟风报道。新闻媒体应重视自身新闻内容的建设,以新闻信息内容为核心不断发掘新视角、创新报道方向、丰富报道形式,再结合短视频的自身特点为用户提供思想深度深、信息价值大、价值观正确的短视频新闻成品,尽可能杜绝新闻同质化、新闻低俗化、新闻失真等现象的泛滥。

(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与监督体系

由于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速度较快,社会影响力极大,一旦出现新闻内容失真、新闻导向错误等问题,短时间内便会造成社会动荡。因此,相关部门和平台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加快颁布法律条例,并健全对应的监督体系。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需创建专门的外部监管部门,通过专职的外部监管机制来对短视频平台和短视频新闻制作方进行规范和监管,明确短视频新闻制作内容和传播过程中的红线,把握短视频市场的发展方向。除此以外,也应尽早起草颁布与短视频新闻传播有关的法律条例,规范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方式与内容生产,减少生产传播方面的失误。对于平台而言,首先,应做到自纠自查,在平台建立第一层监督体系,对新闻内容者进行严格把关,尽可能杜绝虚假新闻和价值导向不正确的信息。并对违规者记录在案严肃处罚。其次,平台应该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会同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定期开展会议商讨,以此来提高整个监督体系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应该积极遵守《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等法定条例,对短视频新闻内容进行管控,提高整体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劣等短视频新闻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平台与媒体应继续加强用户的交互性体验

短视频新闻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最大优势就是交互性体验。用户在观看短视频新闻的同时,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的形式参与其中,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交互需求。但在当前的短视频平台中,许多新闻媒体账号并未重视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尤其是传统媒体,很少在评论区回应观众的问题与看法,更多的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长此以往,短视频带来的交互性将名存实亡,用户体验感也会下降。对于这一问题,新闻媒体应该牢固树立用户优先的意识,在每条新闻评论区中,都对网友最关注的问题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意见进行回复,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感,如此,不仅能提高用户的积极性与参与感,也会增强用户的使用黏性。除此以外,针对少部分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评论,媒体账号应该进行适当管控,通过积极引导,避免错误思想扩大化,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应该健全用户的身份标识,通过设置用户记录页面,对用户的获赞数、评论数、转发数等互动次数进行记录,使互动参与度更高的用户获得独特的身份标识,从而树立优秀典型,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互动中来,最终形成普通网友、意见领袖、媒体机构之间的互动生态圈。对于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而言,应永远将用户的体验感摆在重要位置,依靠自身交互性的特点,不断增强用户的使用黏性。

五、结论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已然成为新闻信息宣传的必然发展趋势。对于各大媒体而言,应尽早开拓短视频版图,把握发展契机。在遵循媒介素养与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利用移动短视频新闻的交互性、实时性、便捷性,为自身发展谋求出路。除此以外,无论是平台还是新闻媒体,都应在发展短视频新闻的同时自纠自查,坚持以内容建设为发展中心,牢固树立用户思维,并制定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只有从根本上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才能为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蒋文超.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新闻制作创新发展研究[J].记者观察,2020(2):12-13.

[2]朱贤为.短视频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传播效力研究[J].今传媒,2020(10):44-46.

[3]梁雁.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传播策略[D].新闻传播,2020(8):47-48.

[4]吴娟.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及传播效果探析——以《新闻联播》抖音号为例[J].视听,2020(11):151-152.

[5]黄琪.故事型新闻短视频的叙事学研究——以BeltandRoadBedtimeStories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6):60-61.

[6]胡萍.移动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传媒论坛,2020(20):36-37.

[7]杨皓云.融媒体时代我国短视频新闻发展现状及前景[J].前沿,2020(6):61-63.

短视频的本质范文2

能垂直者,得天下

从秒拍的2016年热门原创短视频榜单中可以看到,TOP50中有15家聚焦搞笑视频,其他35家则专注于娱乐、美食、美妆等针对年轻人偏好和消费取向的垂直领域。

BuzzFeed是一家美国的网络新闻媒体公司,Tasty作为其专注美食领域的子品牌,采用轻操作、快节奏,靠教用户如何制作美味的食物,一年内就坐上了全网流量第一的王座。

英国的新闻和娱乐公司The LADbible主要受众则是英国18- 24岁的年轻男性,每周有超过1.5亿人观看他们的视频。除了制作出如“小伙子文化”等搞怪视频,他们同样制作关注气候变化、社会活动以及LGBT等议题的短视频。

点评:切入“网生”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及思想等内容,正是全球短视频头部玩家们的攻坚领域。因此,打破内容同质化,针对更细分的人群进行垂直深耕,将是短视频玩家突围的重要领域。

英雄,我们结个伴吧

短视频内容生产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变现能力。

2016年,YouTube的MCN(多频道网络)模式在中国市场被快速复制,一批头部短视频公司MCN化,通过签约等形式和个体内容生产者、网红达成合作。在papi酱成立的聚合类短视频节目组织Papitube中,诞生了不少如“在下杨舒惠”“lori阿姨”“美豆爱厨房”等创作能力较强的短视频创作者;新片场专门成立了短视频MCN品牌,旗下包括魔力TV、魔力美食等精品自制内容;“二更”也试图打造全产业链短视频平台。

点评:短视频创作的战场,考验的是中长期规划能力、商业化能力。短视频内容创业要么自建一支快速生产高质量内容的团队,要么“圈养”专业内容生产者抱团发展。

去该去的地方,找对的人

短视频量大而分散,眨眼而至,倏忽而去,只有将传播渠道去中心化,进行精准定位之后,才能成为爆款。

美国社交短视频内容生产商NowThis为“无主页”的短视频传播塑造了一个社交时代的新样本:没有自己的主页和App,所有的视频内容均通过各大社交平台触达用户。并且NowThis的策略并不是把视频传到不同平台上就完事,而是根据平台用户属性,针对性地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视频内容。

例如,严肃的新闻视频在Instagram上几乎没人看,但却在Snapchat上受到年轻人的广泛关注。因此短视频内容原创玩家们需要深刻理解每一个社交平台观众的特殊性,并聘请“平台专家”去满足不同平台观众的需求。

点评:内容分发讲套路,才能“路人变铁粉”。

骄傲地告诉观众,这就是广告

广告收入依然是短视频内容变现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贴片”广告因形式单一、生硬,想要讨好观众并不容易。相比之下,自带“卖点”的原生广告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英国视频网站UNILAD擅长为广告主定制创意原生短视频内容。比如宣传一部电影,UNILAD会用周边素材做一个有趣的短视频,并在视频最后30秒植入品牌内容,通过这种形式与观众形成互动。凭借对年轻消费者胃口的准确把握,UNILAD的原生广告短视频非常受广告主青睐,一支可以卖到4万~5.2万美元的价格。

点评:不是广告没人看,而是你家的广告没人看。那些参与感十足、互动属性强的广告,本身就是优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器帮帮忙

好内容可以让短视频平台拥有影响力,而技术则能确保这种影响力。

美国视频自动化生产服务商Wochit是基于云的视频生产平台,能帮助用户围绕热门话题快速批量制作短视频内容。全球150家新闻视频采集机构与Wochit达成了合作,依靠其技术,快速剪辑出独家内容。

短视频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短视频;互联网平台;直播助农;营销方案

1直播助农的优势

1.1直播容易引发关注

如今,快手、抖音等平台所提供的农业产品直播最为明显的优势便是主播可以进行现场演示,观众得以直接确认商品的外观形态。经营者甚至可以在直播期间直接试吃或是试用,以令观众能够对产品的实用性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主播通过该方式可以激发观众的消费欲望。以各个水果产地直播为例,经营者可以通过试吃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水果的口感;还可对水果安全进行基本的检测,使得观众认可食品的安全性;也可为观众展示精美的外观包装等,引起观众的购买热情。在直播助农的帮助下,我国各个地方的水果开始销往各个地方。

1.2便于品牌效应的形成

直播更为容易产生品牌效应,以知名主播薇娅为例,薇娅是主播中的代表人物,历经数年的经营逐渐形成了上亿的粉丝群体,每次直播带货,仅需要数个小时便可创造数千万元的销售额度。故而,农业产品直播带货也可通过经营不断培养粉丝群体,保证诚信经营,逐渐累积知名度,进而形成品牌效应,一旦构成品牌效应,并拥有忠诚的消费群体,销售量自然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直播号培养所需要的时间长度相较于实体店知名度培养时长而言更短,这也是短视频直播品牌最为显著的优势。

1.3政府提供支持

直播助农离不开政府方面的支持。由于2020年疫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各个地区农产品销售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在此情况下,各个级别政府均在积极倡导农村开展直播带货活动,乃至许多地区县长以及镇长亲自作出示范。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令农产品直播带货的账号数量不断增加。直播带货的具体内容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吃播、创意短视频等,部分地区甚至引入高水准的影视制作公司,以保证短视频直播整体质量。

1.4成本低廉

直播助农最为显著的优势便是帮助农民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不需要农民支付实体店的租赁费用,仅需要在智能手机中开通账号便可进行直播或是上传短视频。对大部分农产品而言,实体店租赁成本费用往往占成本中的主体,每年需要支付的成本费用多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农民将所节省的费用直接投入在成本开发以及包装之中,针对品牌效应的提高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2短视频平台直播助农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直播助农营销团队不能充分应用平台优势

相较于传统电商直播平台而言,主播在短视频平台之中开展直播带货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能够充分应用平台之中上传短视频的功能,第一时间告知观众直播时间、直播内容以及直播之后精彩的片段,以最大限度吸收观众的关注度,同时积极开发潜在的消费群众以及用户黏度。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主营农业产品的营销号中,仅部分高质量营销号强调该方面内容,并愿意投入成本提高短视频内容质量,许多农业营销号往往不会应用短视频在直播之前先进性预热或是针对直播期间的精彩片段予以剪辑、。即便部分营销号进行,但是因为缺少专业性的视频拍摄、剪辑以及制作团队,导致该类型短视频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视频清晰度较差、拍摄技巧简单、剪辑混乱以及内容简单等,往往不能激发消费者的关注度以及购买欲望,对直播热度的帮助较为有限,不利于直播的推广与品牌效应的形成。

2.2视频缺乏观众的吸引力

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使用者基本可以区分为两个群体:第一,开展直播营销的主体,即在直播平台开展生产以及营销活动的使用者,该类型群体也是直播的经营者。第二,直播销售的主要目标,拥有购买意向或是潜藏的购买意向的群体,即消费者。如今,直播助农的热度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然而就目前我国短视频平台农业商品销售情况而言,我国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之中开展直播带货的经营人员总量依旧较少,在我国许多农业销售人员之中,占比依旧为少数。即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者以及经营者尚未将短视频直播平台视为营销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如此,虽然如今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明显上升,然而大部分用户依旧仅重视平台之中的短视频功能,一般仅在碎片化时间中使用软件,作为放松个人压力、娱乐休闲以及一种求知渠道,而并非是购物平台,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观看整个直播活动。尤其是针对农业产品而言,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下购买或是前往专业的电商平台进行采购。故而,农业的生产者以及经营者还需要进一步开发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直播采购农业商品的市场。

2.3直播助农营销队伍宣传质量不高

针对直播带货的农民而言,其对直播营销这一新兴模式知之甚少,可能仅了解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的基础操作,但如何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使得自己的直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都是农民所不了解的内容。如今,社交媒体平台总量不断增加,然而许多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以及对直播平台的缺乏了解,不具备多媒体平台基础操作能力,也不了解怎样借由商业化方式经营一个乃至数个营销账号。

2.4商品质量难以保障

以次充好是直播平台带货最为常见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视频之中,为观众展示的优质产品,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但是在发货时间,却采用劣质商品作为替代,导致用户个人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部分商品已经过期或是变质,消费者在食用之后,身体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如今,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也成为许多网民在直播平台采购时最为担忧的问题。另外,许多用户在采购商品之后发现出现追责困难的问题。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并未于农业领域全方位建立责任追溯体系。

3短视频平台直播助农营销的问题解决方案

3.1明确平台宣传方向

短视频平台发展的初期阶段,较为常见的运营方法是经营者上传短视频,而直播营销仅仅是一种衍生物。不仅如此,伴随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关于农业产品的要求更为苛刻,在挑选时考虑的内容也更为全面。一些传统、大规模且专业开展电商的直播平台趋势已经累积了十分良好口碑,所以民众在挑选以及采购农业产品时,普遍是选择大规模专业电商平台。因此,为了有效破除这一刻板的印象,短视频平台必须强化电商化直播能力,以此改变民众针对平台的认识。例如,政府可以联合平台共同建立农业有关的话题活动,以此引发民众的网络讨论与关注,借此提高热度,引导更多平台用户参与其中,强化消费者的粘性。此外,企业可以接住合理的宣传方式,向受众传输更为正积极的信息,即处于当前平台严苛的审核制度之下,保证直播营销的农业商品拥有较高的质量,或是保证价格更为实惠。

3.2提高用户吸引力

用户吸引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3.2.1提高直播内容的多样性,以保证用户多样化需要得到满足丰富的直播能够令观众更为方便地获得直播所具有的增值服务。不仅限于对商品的基础介绍,同时能够令消费者的求知欲等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仅仅重视与强调产品的介绍,由于没有创新,往往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群体,所以必须尝试在直播内容之中融进更多元化的元素。使得直播能够最大程度展现农产品所具有的优势,例如主播在介绍产品期间,也可同时教授消费者该类型商品的烹饪技巧,以满足部分对烹饪技能有需求的消费者;或是在介绍产品的同时,也向消费者介绍农产品或是品牌背后的故事,不仅可以增加民众对商品有关内容的了解,同时也实现了品牌文化内涵的传播,容易引起消费者情感的公民,并有效增加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例如抖音某一直播号在直播期间,同时讲述了仙女献瓜的传说,以此介绍蜜瓜背后的故事,内容更为新颖,且视角也十分独特,也令观众对蜜瓜传说的求知欲得到满足。3.2.2积极开发不同平台营销渠道在新媒体环境现,媒体社交平台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各个平台的属性与传播效果之间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经营者在不同的平台需要运用不同的营销方案,使得营销效果达到最佳。针对农业商品的宣传也需要尝试依赖不同的媒体,例如依靠微博以及微信号开展宣传,构建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经过设计优秀的农产品外观包装或是邀请知名度较高的人担任品牌代言人,以提高直播间的流量,增加品牌在市场的知名度。

3.3建立专业的视频团队

短视频直播的存在也是对人类视觉、听觉以及触觉能力的一种引申,画质高、画面优美以及音效优秀的直播自然可以得到观众的认可,逐渐累积大量消费者。所以,短视频制作质量十分重要。经营者理应引入专业化的团队或是针对直播助农团队予以培养,以达到专业化运营的水准,要求从事直播助农的人员开展技术方面的学习,包括录制技巧以及各种设备的应用方式。直播策划方面,也需要采用合理的营销方案,例如怎样借助买赠、抢单等方法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另外,在沟通与交流方面,经营者也需要积极学怎样和受众开展沟通,以争取受众的信任以及青睐。

3.4构建农业商品质量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则是将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商品营销网络以及最后的销售点均归入监管范围之列,接住信息技术予以全方位监督以及控制。需要短视频平台驻站经营者在销售的商品之上粘贴质量二维码标识,否则不能发货,借此从根源上避免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必须承担一定的审核责任,需要承担全部用户销售商品的认证工作,凡是无法供应质量凭证的产品,均驳回对方的申请,或是在审核过程中发觉存在质量问题,即便仅一次也必须列入黑名单之中,并采用代为赔偿制度,即从经营者提交的保证金之中划转部分资金赔付消费者。另外,为了确保所有商品的质量,应确保全部的农产品均包装上柜,且所有包装之上粘贴质量追溯标识码,保证通过扫码能够追溯至产地,如果消费者发现质量问题,可以直接与产地进行协商调换,以此避免传统直播平台之中难以调换的问题。

4结束语

短视频直播助农营销如今依旧热度不减,但是在质量、内容以及支付方面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而诱发上述问题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例如缺少监管法律以及国家行业监管不足等。故而,从事直播助农的经营者不仅需要了解直播助农的优势,同时也需要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明确平台宣传方向以及提高用户吸引力等具体方案,以期推动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玮珵.网络直播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学,2021,4(03):67-69.

[2]陈蓉.“直播+电商+短视频”精准扶贫——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第五季从“心”出发[J].传媒,2020,334(17):26-28.

[3]李凯雯.外贸企业采用“网红经济”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8):166-167.

[4]周浩.社交电商时代邮轮旅游短视频营销问题和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20,246(06):66-67.

[5]陈莹莹.抓住直播机遇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经济日报“触电”卖货带来的启示[J].新闻战线,2020(10):14-17.

[6]唐弋.抗疫,“城市IP化”,助农——贝壳视频今年的3条赛道[J].中国广播影视,2020,698(08):52-54.

短视频的本质范文4

Papi酱做直播也能火吗?

严格来说,虽然Papi酱之前在文字和图片平台也做过相应的努力,但直到最近一年找准了核心用户的定位后,才通过短视频这种载体火了起来,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估值1.2亿的Papi第一单广告就卖了2200万元。

不过就在Papi大火的2016上半年,直播市场也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姿态爆发了,投资了Papi的罗振宇亦不甘寂寞尝试了直播,这让我不禁好奇:像Papi酱这样有内容生产、策划和传播能力的网红,能在直播领域再续辉煌吗?

首先,我认为Papi也可以放胆去尝试做一下直播,主要有三层原因:

1)用户定位:短视频的用户基本上都是互联网产品的用户,尤其以90后的女性为多,他们本身观看短视频的需求也是消遣、娱乐和打发时间,这些用户在直播也能满足他们相应的需求的情况下,对直播产品的接受度会非常高;

2)内容属性:Papi的大部分的内容,以轻松的搞笑和吐槽为主,而除了一小部分用作严肃的在线教育的直播,现今大部分的直播平台都是以泛娱乐的需求为主的,这部分的需求自然能够被Papi的内容给满足;

3)粉丝迁移:由于直播自带互动属性,上来就是0观众的话,好像就算你有再好的内容准备在那里,对着空气说话还是显得有点尴尬。而明星和网红自带粉丝的特质,对于需要互动的直播来说,就显得很有优势了。

但是就算这样,如果你以为,从短视频领域转战直播的Papi一定能驾驭得了直播,甚至在原有的人气程度更上一层楼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短视频领域成功的Papi如果要做直播,仍然有一个关键素质未经检验:

那就是即时的临场应变能力。

比如这期以“女人真是不好做”为主题的视频,以传播量来看在Papi全部的内容里绝对能够排到Top5。如果Papi没有做过这样一个短视频,而是直接开个直播和大家开聊这个话题,你觉得效果会如何?我的猜测是,其它先不说,Papi肯定没法在直播中用3分29秒就让你笑这么多次吧?

那些Papi原本精心策划好的内容,还有最重要的,整个内容的呈现流程,是很难在直播里被完美地展现出来的。要想在移动直播时代红起来的人,不管他们具体是聊哪个分类的内容,都必须是有即兴发挥能力的人,而且是可以持续的即兴发挥的能力,这有像极了欧美非常推崇的即兴脱口秀。(请原谅到现在我所知道的人里,貌似只有罗永浩有这种现场应变的能力。)

也许你会说这个要求太高了,不管是老罗的演讲,还是郭德纲的相声,Papi的短视频等等,都是事先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排练了无数次,淘汰了无数个版本,最后精益求精才呈现出来的样子,需要随机应变的直播的内容质量哪能和它们相提并论?

不过,如果降低要求,将即兴发挥的应变能力放在特定领域,其实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做到的。除了秀场和泛娱乐直播,直播领域还有两类很重要的直播类型,就是游戏直播和体育赛事直播里,由于已经有一块主要的内容(游戏和赛事)呈现在那里,配合时间的推进,主播只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对内容进行二次解读和即兴发挥的能力即可。

甚至,包括类似YY这种秀场直播,由于表演和互动形式基本固定,主要以静坐唱歌和闲聊天为主,主播只需要有一定的变通能力即可。

所以,Papi如果想在直播领域继续凯歌高奏,由于需要一项可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获得的能力(即时的临场应变),加上直播本身的特性,用户定位、内容属性和推广平台都需要重新推敲,我认为成功难度丝毫不低于她在短视频领域的探索,相当于二次创业了。

那么Papi酱这样的短视频网红,到底如何用好直播呢?

如果我们把明星(线下成名的)和网红(线上成名的)对应起来看,可能答案会开始清楚。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已经有不少的娱乐明星尝试了直播这种形式,为什么类似范冰冰、王宝强这样的一线明星在用直播的时候,会如此的驾轻就熟?恐怕这和他们在线下无数次的影视会和粉丝见面会的锻炼有关。

原本,明星未必个个都能在现场live这种互动形式中游刃有余,毕竟电影和电视剧演得好,其实也要经过无数次NG、无数次策划和无数次排练的,这个过程很类似短视频的生产过程。

但是,因为明星有在各地做线下会的需求,随时会面对突然涌出的粉丝,刁钻的记者提问,各种现场的意外等等,这才锻炼出了即时的临场应变能力。也许,这种能力不一定每个明星都那么强,但要应付在线的直播互动确实绰绰有余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网红来说,可以把直播作为短视频的补充,类似“粉丝见面会线上版”的存在。由于直播对于观看时间和平台的要求(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平台),直播内容的消费没有短视频来得那么方便。因此,来参加Papi直播的粉丝,必然会是粉丝群体中比较忠诚的那一批,他们更渴望和Papi有互动,有面对面的现场感,有直接为偶像打气并获得反馈的荣誉感。由于不像一线明星那样拥有那么多的资源,直播很可能会成为短视频网红维护粉丝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所以我认为,Papi如果尝试做直播,人气肯定不会低,但这是以维护现有粉丝为主要目标的直播,而不是开拓更多新粉丝甚至在直播领域升起一个新网红的机会。直播会帮助Papi增加和粉丝互动的机会(毕竟短视频只是单向传播),并减轻维护粉丝的成本,但Papi的主战场还是会在短视频。

直播对于短视频平台又意味着什么,补充or颠覆?

短视频VS直播,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能要比你想象中大得多。

我们知道,所谓的互联网1.0时代到互联网2.0时代,其实只是文字这种载体,从单向到了双向互动而已,也就是从门户时代到了社区时代。虽然视频由于硬件等方面的约束,这个升级来得慢了一些。但是,互联网的首要本质一直都是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管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视频,都会经历这个从1.0到2.0的过程。

现在由于智能手机、4G和WIFI的普及,移动视频内容终于从单向传播(长视频+短视频),渐渐走到了双向互动(直播)的这一步,所以这个风口,大家都不想错过。但是这个风口,对于现有的短视频平台来说,到底是补充还是颠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

移动直播类产品可能天然更适合一些大的平台来做,因为直播这种形式的本质其实还是一个工具,它必须搭载合适的关系和场景,才能让在此工具上生产出来的内容被最大效率地传播和消费。微博上天然就有粉丝围观大V的娱乐生态,而陌陌上则有陌生人之间相互发现的社交需求。这两个平台如果能够接入直播类产品,会极大丰富自己主流程的深度,且和自己的产品定位也是符合的。

有了直播以后,微博上的明星可以随时随地用直播来分享自己的近况,上飞机前,化妆中和晚会上台前,这些场景都是极好的移动直播场景,而且天然就是让粉丝感兴趣的内容。陌陌上的直播,可以不再只是秀场主播的那种展示才艺获取打赏的模式了,也不只是移动场景下各类吃喝玩乐的实时直播,它还也可以一个人成为结交新朋友的方式之一。”

与此相类似的是,直播也可以作为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维护和粉丝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虽然Papi还未开始做直播,但已经有不少美拍上的网红达人开始用直播管理自己的粉丝了。这批网红除了持续生产短视频内容之外,也会开直播和粉丝互动,甚至开直播的频次要高于短视频内容的频次。比如下图这位@Skm破音,就是美拍上一位歌唱短视频达人(知乎上还有过关于他为何能在美拍火起来的讨论),他之所以能人气一路飙升,除了靠他的歌技,可能也是因为他是美拍上开直播和粉丝互动最频繁的网红之一。

当短视频网红已经有一定粉丝积累的时候,直播是一种很好的维系粉丝关系、了解内容反馈,甚至是给予他们新内容灵感的方式。反过来,好的直播内容,甚至可以被剪辑成短视频,再做二次传播。暂时,我只在美拍app上看到了这种把直播和短视频的内容运营深度打通的形式。基于平台层面主导的内容打通,而非某几个网红的个人行为,美拍帮助其平台上的网红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毕竟除了一部分最顶级的网红,大部分网红的内容有时会趋于雷同,用户如使用团购一般看过后就毫无忠诚度可言了。

结语

如果你要问,那些以文字、图片和音频起家的网红,有无可能在直播领域分一杯羹?我觉得很困难。我们可以以微博上的“网红变迁史”为例,哪怕用户、内容和传播平台类似,靠文字、图片和短视频而火起来的网红,总不是同一拨人。

核心原因可能是:他的内容生产环节是否需要露脸,可能是很致命的一环。我们可以找到大量能写会画的名人,但现场演讲非常磕馋,有的甚至与人基本的沟通也有问题(这反过来造就他全情投入在创作上)。

哪怕,跨过了露脸的这一关,那些在美国早期的无声电影时代成名的艺人,仅仅是因为到了有声电影时代,有了要说话的对白,很大一批人也被淘汰了。

短视频的本质范文5

微信短视频功能和短视频应用优势与劣势

自国外Twitter的Vine一炮走红开始,国内短视频行业就已经沸腾起来。腾讯(微视)、新浪(秒拍)、美图秀秀(美拍)等互联网公司陆续推出了短视频应用,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在满面的唱衰声中,高速移动网络的发展令短视频应用发展远没人们想象那么糟糕。在微视运营团队单独成立微视产品部之后,短视频应用行业已经初具雏形,并在巨头内部和用户心中奠定一定地位。如今微信短视频功能的杀出,令外界惊恐不已,但实际上传统短视频应用和微信短视频功能还是各有优势的,仅靠微信革掉短视频行业的命并不现实。

较之图片与文字,视频所展现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更加动人,这是所有短视频的优势。而对比微信的短视频功能,微视、美拍、秒拍等短视频应用要更有工具属性,他们的社交传播也不会局限于微信,拥有更强的拓展性。

工具属性加上不受区域的社交传播范围,是传统短视频应用的优势,但他们对比微信,微信已经积累出的庞大社交体系,就令其社交属性变成他们与微信竞争的劣势。

毋庸置疑的是,微信庞大的社交体系所积累的流量,让微信短视频功能刚刚上线就引人注意。微信短视频功能和传统的短视频应用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社交资源上建立出来的优势,但其只是一款纯粹的视频拍摄+视频传播的功能,在视频的工具优化上和专业的短视频应用相比,工具属性极度不够也就成为了微信短视频功能的劣势。

工具+社交短视频发展的命脉

从短视频应用刚刚开始被业界关注伊始,短视频应用要有强大的工具属性,先成工具、再谈社交、再谈社交媒体的观点就已经得到认可。事实上,微视、美拍两者之所以可以成为国内短视频行业的翘楚,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移动高速网络已经渐渐可以支撑短视频应用的情况下,他们将剪辑、滤镜、水印、音乐、高清画质几大功能融合在一起,能够为用户玩出很多有特色、有创意的视频内容。其简化了视频处理过程,让短视频的内容可以更加简单,甚至一键式操作。他们能够让用户拍摄的短视频更加专业,更加丰富。这样更加优质的短视频应用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将令用户的短视频应用迎来更多的看客。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媒介属性变得越来越强的现今,微博微信的社交传播将令短视频应用中用户的短视频内容获得更好的曝光,社交资源是可以加速短视频应用的发展。但毫不冲突的是,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应用的过程中,也担心自己自拍出来的视频效果是否够好。由此一来,对短视频应用而言,要让视频效果够好是否需要复杂的视频处理也是非常关键的。短视频应用要发展,无论是工具属性还是社交属性,它都离不开。目前微信短视频和微视等传统短视频应用,就分别掌握了短视频应用发展的命脉。

微信微视双杀腾讯能否垄断短视频行业

短视频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短视频;著作权;侵权;保护

一、短视频的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3G/4G用户数量的增长和移动终端的手机摄像头的像素逐步提高,使得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及其组合的短视频发展十分迅速,而其也逐渐形成了可视性强、实时性显著以及表现形式丰富的特点。2015年至2016年短视频行业的爆发,使短视频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的一个重要入口。但其蓬勃发展的同时,短视频相关权益面临侵权问题也接踵而来。目前,短视频综合性平台上在呈现大量创新性短视频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雷同”短视频,其内容、表现形式甚至是语言都与原创作品一模一样,这种想象的出现导致原创作者的创作激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例如,网红“papi酱”定期推出的短视频,一经推送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制版。复制者通过抄袭他人的原创作品,来占领原应属于原创作品部分注意力资源和视频流量。此外,有些视频制作者抄袭他人创意或直接将他人视频片段放入其制作的视频当中的行为,不仅毫无独创性,更是对原创作者著作权的严重侵犯。

二、短视频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载体,而且要求是有独创性的表达。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及其组合的短视频可能涉及到文字、美术、音乐与舞蹈等作品的内容。短视频融合了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内容,直观、立体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的表达与沟通需求。而短视频制作的创作主体多种多样,一些短视频是社交个体通过自身的选景拍摄、自导自演完成,还有一些短视频室友专业的制作团队以独特的编辑、剪辑完成。无论是单独还是团队合作,短视频多是以独创性的内容,辅以一定的技术效果,让人为之一笑或引发人们一定的思考。短视频是作者的智力成果,它花费了作者的大量精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应当予以保护。如果不对短视频进行著作权的保护,任由他人对创作者的创作作品进行随意的复制、改动,不仅会对创作者的创作热情的一种打击,同时会助长这种侵权行为风气的助长,扰乱互联网的管理秩序。另外,由于他人对短视频内容的篡改而引发的对他人肖像、名誉等造成伤害的侵权诉讼必回大量增加,如果对短视频保护没有具体的规定,是否会减损法院的公信力。

三、短视频著作权保护之建议

(一)给予短视频自身的保护

对于短视频本身是否可以给予类似摄制电影方式创作的作品保护?我国的《著作权法》尚未对短视频的保护做出具体的规定,如果给予短视频以类似摄制电影方式创作作品的保护力度,对于制作人随意复制并上传至短视频综合性平台的作品,如果其内容与其他短视频作品内容“雷同”,则可认定其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赔偿应比照类似摄制电影作品来合理确定。

(二)提高第三方综合平台的注意义务

短视频第三方综合平台是短视频内容、推送短视频至其他短视频分享平台以及提供短视频播放服务的一个综合性平台。第三方综合性平台在、推送短视频时,开启了侵害他人短视频内容著作权危险的可能性,那么短视频第三方综合平台有义务去控制危险,使之其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对避风港原则和红旗原则的规定,互联网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即并非平台上一有相关的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就承担责任,而要求其明知有侵权行为在其平台上发生或被通知有短视频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却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才承担相应责任。①在此情况下,虽然短视频第三方综合平台并无实质性审查短视频内容的义务,但仍应履行一定程度上的注意义务。具体来说,短视频综合平台应当在短视频被他人推送或上传到平台时,尽到基本的审核注意。换言之,短视频综合平台在短视频推送或上传自平台时,审查短视频的标题、大致内容是否与他人短视频相同,如果相同就应当立即通知推送、上传人进行修改,否则不能允许其进行。

四、结语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与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崛起。短视频作为未来广告与营销的重要平台,具有较为远大的发展前景。短视频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被侵权风险,但其作为一种社会的智慧财产,是创作者的智力成果,应当予以保护。笔者认为,对短视频进行著作权保护,不仅需要给与短视频其自身以著作权保护,同时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也应当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娴娴.影视作品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