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的成功触网和未来思考分析

短视频新闻的成功触网和未来思考分析

摘要:在短视频占据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当下,传统电视媒体主动尝试与短视频的融合。在这个“出圈儿”的过程中,能看到令人欣喜的地方,例如短视频新闻始终围绕“人”进行发展、自身拥有的娴熟技术推动其稳定前进、取材也不再仅限于政务类、隔屏与网友的互动打破了时空的分离、信息的飞速传达让受众“及时行乐”、随机点播成了新闻“肥皂剧”等全新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片面性观点引导、工业化流水生产带来的消解、受众的黏性较低和新闻的真实性出现动摇等问题,还需要时间进行思考。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新媒体;传统媒体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短视频凭借其“短小、平民化、迅速”的传播优势,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碎片化阅读、接地气的观看需求,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平台。根据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各级新闻媒体将短视频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的一个重要契机,积极开拓短视频领域,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同时,部分头部媒体开发自有客户端进行讯息传播,比如:央视开发的央视客户端APP。新闻媒体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优势,赢得广大受众好评,并发挥舆论引导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常规模式的不足。也让一向严肃的新闻领域,搭上时下最为流行的“高铁快车”,迅速吸引年轻一代受众。

一、短视频新闻的成功“出圈儿”

“出圈儿”是跳出传统媒体的固有思维模式,“触网”是传统媒体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传统新闻用短视频播报的形式,可见新闻媒体迈出了巨大一步。纸质媒体、电视新闻占据的份额在逐步下降,并且两者的受众结构偏老龄化,年轻一代受众缺失,社会中的年轻受众纷纷涌入手机端社交媒体。因此,各大新闻媒体、政务相关单位审时度势,纷纷进驻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首次“触网”,并且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一)依托“为人”创新生产方式。短视频新闻迅速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都以“人”为核心,每部小视频都是在为普通大众而制作。例如:央视在抖音推出了《新闻联播》的网络版《主播说联播》,借助央视拥有的庞大主持人团队,以央视名嘴跨界为“网红主播”进行热点新闻播报的形式,成功吸引年轻一代受众,获得了大量点赞和转发。在一次与受众互动中,老百姓对主持人手稿的好奇,迅速得到央视的关注,紧接着随后播出的节目中,向受众解密“主持人的手稿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说“困扰了我多少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了”。这种以人为本、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在新兴社交平台“圈粉”无数。

(二)依托“老本儿”推动新领域创作。传统电视媒体作为主流的新闻舆论场,一直以来所赋予的公正、客观的地位也是其在新媒体领域迅速提升影响力的一个自身固有的优势。相较于新媒体而言,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在视频创作领域,传统电视媒体在文案、视频剪辑等方面有着雄厚的硬件设施和深厚的技术功底。短视频最大特点是时长短,一般在五分钟以内,甚至是十几秒,将新闻报道以短视频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够极大程度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也就是大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例如:新京报旗下的抖音账号“新京报知道视频”,在对张玉环被判无罪后的事件介绍中,仅仅用23秒就将“张玉环改判无罪”这一事件给公众清晰地展现出来,简单明了,并且新京报素有的客观公众报道新闻的形象也是其成功在短视频平台“吸粉”的重要因素。因此电视媒体人要利用自身优势,既做到新闻客观真实,保持权威性,还要采用更加符合大众观看需求的表达方式,开门见山、短小精悍,达到让普通大众一眼就能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原委又能够引起舆论讨论的传播目的。

(三)广泛”撒网”取材不设门槛。短视频新闻各大账号已经不再局限于报道政务相关内容,取材内容的多样化、趣味性极强、传播范围更广,这样能够更好地打破传统新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而短视频平台也更好地服务新闻账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新闻事件的分享和互动,扩大了和公众的互动性和黏性,提高了公众参与新闻热点的积极性,实现了对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例如:在《主播说联播》中,主持人康辉正面回应:“我想对火箭军的战士们说,你们的使命已达,你们的精神世人皆知”。可见,央视新闻在取材上更为多样,不再是高大上、严肃古板的新闻事件,而是更倾向于普通人视角,基层小战士的小小愿望得到了满足,而这位战士内心强大的诉求“想要将火箭军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此条视频获得了百万点赞。这次取材极为“接地气”,成功捕获小战士的心,同时也暖到了全国大众的心。其实不难看出,传统媒体在“触网”进入新媒体后,首先要放下固有的“身段”,取材更加平民化、大众化,这样才能俘获广大网民的心。并且传统新闻媒体向大众传递正能量价值观这一责任也是一般自媒体所不能匹敌的。因为他们具有官方性质,对待新闻的态度也是极为客观公正、极具权威性的,这些媒体的信息是广大网友极为信赖的。这种在大众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还能接地气的表达和内容,也会让广大网友“粉”它。

(四)隔空“喊话”突破空间阻挡。短视频具有强烈的互动性,短小的视频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用户在手机的另一头,仿佛是在隔屏与对方互动。利用短视频开展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短视频社交性强的优势,通过高频率与粉丝的交流互动,吸引受众参与到新闻话题的讨论过程中,这样可以增加与受众的互动,加强对粉丝想法的了解和信息收集,这样才能持续巩固媒体与受众的黏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网络热词、标题、视频关键词设置等方式在新闻短视频中加入社交元素,如引起受众共鸣的关键词、启发受众思考的问题等,鼓励受众参与讨论或表达意见,既满足了受众交互、参与的需求,又促进了媒体信息传播,提升了传播影响力和媒体形象。比如:人民日报在抖音平台的官方账号7月31日视频,报道了关于“为搜救被困群众,安徽消防指挥员陈陆被洪水吞没,陈陆妻子哭诉‘我一定会把孩子好好带大’...”,评论区网友们的回复达到了61.8万次,“英雄一路走好”“心痛”等一系列字眼是出现最多的,视频通过竖屏拍摄,将悲痛情景呈现在每一个用户面前,使受众身临其境,隔屏进行一次心灵洗涤。

(五)内容“光速”送达千家万户。我们平常在电视上看到的传统新闻,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采编播制作模式,内容和形式都有固定的“套路”,需要按照固定逻辑进行叙事。因此,整套流程下来,等到播出之时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下,互联网让受众每天都可以接收到成千上万乃至上亿的信息量,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短视频要想设计“爆款”,必须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争取在十几秒或一两分钟之内就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短视频新闻的制作过程相对于传统新闻要简单一些,没有特别固定的制作框架,直接从镜头、现场画面、概括性字幕等对新闻进行描述,因此,从内容上看,制作起来灵活度较高,叙事更加简明扼要,能够有效调动观众的注意力,使其在有限时间内更加清晰直观地接收信息,提升新闻价值和阅读效率,这也符合当下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

二、“出圈儿”后的问题

(一)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片面性。短视频新闻在报道的时效性上有一定优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熟知,但受限于时间问题,难以实现全面、深入的报道,所以一段短视频新闻常选择该事件的某一个侧面进行报道,被忽略的方面,往往放在了后续报道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报道的片面化,过度注重“第一手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新闻事件的刨根问底。

(二)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短视频新闻过度追求“第一手”的资讯,导致制作过程较为简单、粗糙;相同题材的热点话题互相模仿复制,使得内容同质化严重。短视频新闻制作采用视频、字幕、图片资料等,导致大多数短视频后期制作模板化、套路化。例如:新京报快手平台上的账号,打开账号内容界面,不难发现,封面的形式是极为相似的,视频的套路都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也就剩下内容了。短视频新闻的核心虽然是新闻内容,但是创新表现手段也是吸引粉丝的一种重要途径,毕竟受众关注的首先是形式,其次才会进入短视频里“品味”具体内容,短视频新闻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提高传播效果。如何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兼具,仍然是现在短视频新闻媒体方面需要花费时间去思考的。

(三)受众转粉率较低。目前,各大传统媒体新闻都在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发展较为稳定,形成了很大的粉丝群体。但是从传统新闻媒体入驻各大平台后,没有对受众的言论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媒体账号没有对部分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有的账号“评论区”还出现过激言论,这也会给其他受众带来一定观感上的影响,最终造成活跃受众资源的流失。这并不利于电视新闻节目短视频传播的常态化运行。

(四)新闻的真实性有待商榷。新兴媒体所在的网络空间很庞大,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环境或者报纸环境,网络空间的广泛性,给部分不实短视频新闻带来一定的生存空间。一部分新闻账号为了博取人们的眼球故意制造和散布谣言,传播未经查证的假消息,甚至片面选取最能刺激民众引发过激情绪的内容做文章,形成过度包装后的故事化新闻。在去年疫情期间,网络平台上不时爆出各种有着“特效”作用的药品的相关消息,其实药品本身不假,但是被冠以能够对抗疫情的药效,这类新闻在此次疫情期间时常出现。这些虚假信息破坏了新媒体环境的秩序,也对受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五)换“汤”不换“药”的审美疲劳。目前,有不少电视台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只是单纯地将电视新闻节目搬运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播放。没有形成专属的短视频风格,竖屏的优势也没有运用起来,仍然是横屏叙事,在手机端的观感,会觉得不是很饱满,和受众的距离太遥远。例如: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类型新闻节目《百姓调解》栏目,这是一档在电视进行播出的节目,但是在“触网”后,节目没有竖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叙事时间较长,满满的电视风。传统媒体在制作短视频时,不少主体单位仍停留在将节目整体迁移到互联网平台或者简单地切割分条进行播放,内容和形式完全一样,就是播放平台变了。短视频的制作是为了使用户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事件,而不是浪费很长时间去看一个流水账一样的故事。

综上所述,在当今融媒体时代,各级电视台都在积极转型做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融入短视频传播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在制作新闻或其他节目时,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将“触网”行动成功步入正轨。不过,传统电视台还是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新媒体运营。其实不难发现,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尚未建立短视频用户的专属模式,所谓“触网”,传统的电视新闻人依旧是在浅层活动,并未形成一种专属于短视频领域的电视新闻风格。短视频新闻怎么样才能树立属于自己的风格,吸引年青一代呢?笔者认为这段道路还是比较长远的,需要我们不断去进行探索和总结,这样才能在新媒体大潮中,将传统电视新闻曾经拥有的辉煌地位找回来。

作者:王昭琦 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