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下的教育

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1

P键词:互联网+教育;挑战;教学改革

当今时代,“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业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从我市、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中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境的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教学环境:

1.综合多媒体电教室。主要设备有: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2.多媒体CAI网络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建有几十个学生计算机工作站,并配有耳机等。网络教室功能强大,主要功能有广播教学、演示教学、分组教学、在线讨论等;3.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备课室、校园网等综合型电教设备。其功能强大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4.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信号网、录像机、VCD、计算机等设备,主要适应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提供了平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桌椅、黑板、粉笔的现实环境,变革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体,现实的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教学中运用许多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地呈现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变成随时随地地交流与讨论,避免一些教师不善于表达,学生不善于沟通的缺点。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微课程、二维码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教学方式更加便利,并进一步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作为颠倒的课堂(即翻转课堂),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和学生的喜欢。教师从开放教学、分享式课堂、班级管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特色课程用手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成微课,并生成码书。把固定的课堂,变成随时可视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职能的转变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作为教师仅具备自己专业的能力,已远远不能胜任。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再采用简单的教学设备及工具,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转变成领路者、服务者,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广阔的、多样化的、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教师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与把握,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地扩大,对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学生的变革

“互联网 + 教育”打破了流水线式传统教育模式,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实现了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工具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与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问题,在线与网络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空间,营造共同学习、自主学习、协助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并主动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优势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轻松与愉快。学习之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也在我校所构建的“互联网”环境中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在教学一线形成教学改革突破口,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够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但是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技术虽然对教育产生了一些影响,相比于其他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仅仅是前进了一小步而已。究其原因还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远景,为我们前行指明了方向。但是,路还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去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平和光,现代教育管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2016.

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历程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源较早,以哈佛在管理学课程中创设创业相关课程为标志。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起源于一场名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该会议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中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公认的教育第三本护照,它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与学术性、职业性同等的高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是自上而下的过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2002年创业教育试点及2008年在“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了30多个关于创新创业的项目、党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要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强调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中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立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项目,到在高等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提出,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已由萌芽向普及过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彰显,《意见》明确提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人才的培养势必要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这也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契机,能够助推转型发展。借助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时代的体现。

2“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创新和创业两者在内容和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1]。杰弗里将创新与创业两者之间关系描述成发动机与气缸,形象地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两者共同促进新发明与新技术的诞生[2]。在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中,创业作为行动层面的创新,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而作为基础的创新,其程度决定着创业的成败[3]。刘伟认为两者属于创造的范畴,不同之处在于,创业与创新分别为行动层面的创造和思维层面的创造[4]。创新与创业两者具有内在追求的一致性,即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在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创业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而各个学者关注的重点有不同,有的“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互联网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6]。是高职学生自我提升,解决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7]。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形式,更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变革的体现。

3“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展望

3.1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3.1.1成果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发展与时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时代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模式。我国初步构建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各高校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相关专业课程,动员教师指导“挑战杯”及创业类竞赛等[8]。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给予了学生创新创业的一定支持。

3.1.2不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已有的创新创业模式不够系统,不能根据时代的变迁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认识还不够深刻等。缺乏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确认识、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体系[9];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片面,功利性强,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10]。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手段缺失,学科体系不完善[11]。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需求脱钩等问题。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也亟需解决。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总量不足、缺少专精师资;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意识等问题。

3.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国务院在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作用。教育是创新创业的智力源泉,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内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自己独特模式的有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主要有:清华大学“三位一体、三创融合”模式,南开大学的孵化模式、武汉理工“三层互融,三级递进”模式以及专项教育模式[12]等。结合高校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高校应抓住该机遇搭建新的创新创业新模式。

3.2.1机遇各个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借助“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加立体。通过“三位一体”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结合“泛在学习”模式进行教育[13]。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实现了部分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14]。互联网技术加强校际联系,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现今通过互联网手段,“慕课网”“网易课堂”等系列网络在线课程将高校和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向全国大学生推广和开放。能够有效地解决各个高校本校创新创业师资匮乏等问题。再者,“互联网+教育”提升了学生积极性。“互联网+教育”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2挑战借助“互联网+”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互联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需要以教师更加熟练地掌握互联网技术为前提。在教给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物联网、云技术及大数据等新工具。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会是一个大的挑战。再者,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就业平台拓展的同时也使得创业面临更多的挑战[15]。

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思潮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传播和交流。人类进入了空前的信息活跃和交换的时代。我国作为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国家,互联网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指导性理论体系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着巨大而深刻的意义。如何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现代互联网媒介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特别向青年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承和推广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值得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共计有720余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相关课程。共计有266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中师范类院校占72.5%;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1984年创设以来,为党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以传统的课堂式和书本教育为主,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教学使用和日常推广上使用较少。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联网使用主要集中在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教案的搜集及编纂工作上,侧重于工具性的使用。青少年及高校在校学生使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文献的阅读、搜集和下载浏览。

总体而言,互联网的使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和高校在校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宣传和教育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有待于转变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方式依然较为传统,集中在电视、广播、纸质媒体和相关书籍、出版物领域。传统的宣传方式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阐述和解释,并非动态的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和群众自觉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活动中来,宣传方式上较为单一;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类网站数量、网站种类依然总体偏少,现有的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网络基本仍以文献点击浏览为主,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党的声音和政策很容易“淹没”在互联网庞杂的“信息海洋”中,难以起到宣传的效果。

其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对象需要扩大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18-30岁的青年人口占到网民总人口的将近73.5%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对新鲜事物特别是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是十分敏感的。而青年群体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青年的思想状况关系到我们党、我们国家未来的生死存亡和事业能否传承下去。因此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广大青年的巨大影响力,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使其在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上保持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对象主要集中于在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全体青年中的比例是极其有限的。另外,他们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学习时间也仅仅是在校期间,因此一旦脱离了校园,很有可能就会逐渐生疏。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一缺陷,通过互联网受众广泛、信息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等特点将思想政治宣传的对象扩大到整个青年群体和社会成员中去,随时随地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教育,大大的弥补以往传统宣传手段的劣势[1]。

再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策略需要提升竞争力

目前,思想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角力的新的关键领域。对一国人民群众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争夺成为国家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新兴战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某些国家制定了通过网络向别国灌输、宣传负面新闻、制造煽动性信息、妄图破坏别国社会稳定、颠覆他国政权的长期战略。

作为崛起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非常有必要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通过网络向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传递不正确、不健康的信息,从而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方面需要我国加强网络安全管制,辨识和屏蔽掉危害国家安全的不健康信息;另一方面需要我国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策略,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人自觉抵制西方不良的各种思潮和腐蚀、拉拢。目前,我国域内网站十分复杂,大量含有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内容的垃圾网站充斥显示屏。随着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兴起,垃圾网站的垃圾内容再次在手机上出现,一些内容低俗、极度不健康的软件、视频直播等严重危害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思想领域的政治宣传教育的宣传力度和竞争力亟待提升。

三.强化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互联网时代下,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全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既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通过互联网保证党和国家的性质“不变色、不褪色”,自觉抵制不良思潮侵蚀,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主导权是利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强化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建设

针对现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总体数量较少,种类较少的现状,建议由中央相关部门牵头,经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组织和创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力、资金、技术对该类网站进行运营维护和支持,丰富和充实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宣传阵地。

在网站的维护和建设上,除了提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资源之外,还应提供视频、音频文件资料,并鼓励群众参与到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讨论当中,鼓励形成全民学习马列主义、讨论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下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良好社会风气,特别是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其中。

第二,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指导和建设

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是在、全国学联的指导下,由中国境内各大高校学生媒体发起成立的组织机构。截止到2014年,已有50余家全国重点院校成为该联盟的理事单位,100余家地方高校校园媒体成为联盟会员[3]。该联盟的宗旨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传达共青团对全国高校的指导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创业进行原则上的指导和关怀。目前,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已经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客户端平台,日点击量、关注次数、浏览量均达到了上万,在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青年新媒体的建设应顺应时代潮流和青年特点,从青年人关心的话题入手,如创业、就业、升学等,通过对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的正确指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帮助青年人树立健康、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投身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中。

第三,加强对不良网站的整治防控力度

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阵地,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宣传策略;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存在的“思想毒瘤”进行“切除”。对于已经存在的不良网站和手机客户端,需要网络安全部门、公安部门、信息技术部门联手通过专项活动,严厉打击和整治。首先,要正确的辨识哪些网站是不良网站,哪些网站是披着合法外衣从事非法活动的“假网站”、“黑网站”;其次,对于发现的不良网站,特别是腐蚀、毒害青少年的、封建迷信网站、暴力血腥网站、危害国家安全的境外网站等应予以查封、撤销网络域名、涉嫌犯罪的应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绝不姑息;最后,整治不良网站的关键在于预防,对于网站、手机客户端出现不良信息、不良内容苗头的,网络安全部门、公安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应予以重点关注和排查,坚决予以遏制,情节严重的应予以警告处理、限期进行整改,拒不整改的予以查封、撤销网络域名处理,将不良网站扼杀在萌芽状态。广大青年和干部群众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必然要求根除不良网站的存在。只有彻底根除不良网站的侵蚀和影响,才会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赵鑫、张芳.《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叶明、张珊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8期

4.郭晓明.《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学理论》2015年第2期

5.刘杨子.《浅议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注 释

[1]赵鑫、张芳.《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01版

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4

1创客教育的内涵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hLah(个人制造实验室)。在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创客”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创客”进入了大众视野,并被赋予了代表??新前沿的标签。[1]创客教育是创客精神与教育的结合,是通过对教育过程、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评价的改革,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2高校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观念淡薄,缺乏创客氛围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不能指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毕业后找一份工作作为传统就业目标的概念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创业氛围。目前,虽然已经有一批高校建立了本校的创客空间,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实际开展创客教育。[2]

22课程传统,缺乏创新体系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对于创客教育的开展,还是以竞赛和交流的形式为主,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设计,也没有完整的工作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貌似只是一种工具,具有传递知识的作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介质,而完全忽略了课程的创新价值,因此,缺乏创新价值的课程体系限制了创客教育的发展。

23师资不足,缺少专业培训

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能够使高校的创客教育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然而,目前来看,大学创客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师为主要力量,缺乏专业、创新教师,虽然传统的高校教师在本学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能力,但是对创客的发展和教育方面还有欠缺。对于从事创客教育的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课堂上真正的设计、领导以及学习者。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得教师在教育概念、角色定位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让创客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3]

24设施欠缺,缺乏场地供应

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得以实施的环境,是创客们能够举办各种活动的场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尽量将学校的图书馆以及教室等地变成创客空间,但是,由于学校的经费以及设施资源的不足,导致了创客空间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设备比较陈旧、资源比较短缺等。而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场地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高校创客空间的局限性以及资源的短缺,使得高校创客教育的实施遭受了一定的阻力。

3“互联网+”对高校发展创客教育的作用

31有利于形成信息技术,形成创新教育实践场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和学生交流不再受限于课堂,不再受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影响。再次,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一个创客教育社会化成果评价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展示思想、设计和原型、草案等,为广大互联网用户反馈,导致创客的持续改进。[4]

32有利于生成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众创教育空间

“互联网+”背景下创客空间不断发生改变。公共空间为创客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为创客们提供了更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互联网+”的创客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公共教育空间,强调学习者的共享,团结合作,而不是个人独自一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和实践,实现在线虚拟空间和混合学习环境下物理空间整合的深度,实现专业学习、促进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实践空间、社会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33有利于实现与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机会显现出明显的长尾特征,小批量的市场机会和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特性成为企业家的焦点。创客感兴趣的项目往往依赖于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细分产品,实现从创意到业务提供了条件。来自互联网时代的离线创新主体,形成了一批虚拟创新主体的主要平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客教育空间使创客大大增加教育网络成员的数量,然后与创业教育网络无缝对接。以创造力为特征的创客学习者继续迁移到由互联网商机推动的创业教育网络。在由创业孵化机构提供的创业教育网络的学习者的行动下,从创业者继续实现转型升级,从而为创客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互联网+”下高校发展创客教育的建议

41紧扣时代主题,迎接外部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创客教育反映了与时俱进的高度适应性,而由于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高校创客教育应该是时展的趋势。首先,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政府应该鼓励学校和社会来一起创造一个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从而来举办各种创客运动。其次,创客集成了一个旁听生教育资源,增加了资本和人力资源。政府和社会力量必须是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解决大学生开展创客的难题。

42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局限难题

创客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认真对待创客教育领域,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创客教育秉承正确的教育态度。因此,可以帮助对创客教育感兴趣的教师转型,也可以聘请已经积累丰富经验的社会型老师以及培训师作为创客创客教育导师,来承担学校创客教育的教学任务,同时,创建信息化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使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方便性来提升教师的各项能力。

43优化创客环境,培育创客文化

高校作为创客文化的培养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推崇创客精神和培育创客文化势在必行。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创客文化进行宣扬,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来支持建立一个社区并鼓励学生开发创客空间,呼吁学生组织创客活动,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仪式感。这种从学校到学生层面,积极动员个人主动练习,有利于深植培养创客文化,促进高校创客教育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互联网+

教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65-02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大军的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产生了。他们有的一年或多年都见不到父母一面,普遍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呵护,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关爱、呵护这些“弱小的花朵”至关重要。

一、利用“互联网+”,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首先,利用“互联网+”,建立留守儿童电子数据库。笔者结合学校实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设计了面向班主任、家长的网络问卷和访谈提纲。经调查统计,全校1 333名学生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学生有178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3.35%。这178名学生中,家长在广东务工的学生有125名,约占70.22%;家长分散在江浙一带务工的学生有31名,约占17.42%;家长分散在广西其他市县务工的学生有22名,约占12.36%。这178名学生中,有104名学生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占58.43%;有74名学生常年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约占41.57%。这178名学生中,与父母分离时间最长的有3年之久,最短的为30天,91名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9个月,约占51.12%。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213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5.98%,其中父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155名,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58名。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以班级为单位,立足学校留守儿童数据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成长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高体重、精神状态、年级班级、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结构、家长姓名、文化程度、工作地址、收入水平、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成长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习惯养成情况、心理状态等。通过建立成长档案,为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细节、加强与他们父母的交流沟通创造了条件。

最后,关注留守儿童的“边缘者”。留守儿童的“边缘者”,一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即将离家外出务工的儿童,二是父母双方即将回家乡创业或就业的儿童。前者即将成为留守儿童,后者即将告别留守儿童角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对象。他们的身心状况、成长细节、情绪情感等都不应为我们所忽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留守儿童数据库。

二、利用“互联网+”,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与精神状态

首先,利用“互联网+”,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心理测试。利用学校电脑室,在心理健康老师的引导下,使留守儿童进入专业网站参与心理测试。统计表明,他们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心理、精神问题:一是心理固执,以致行为偏激,形成人格障碍;二是性格惰化,缺乏活力,视野狭窄,影响形成开阔的胸怀、宽容的性格;三是缺乏进取,流露出厌世情绪,对生活、学习感到迷茫,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敢顽强的斗志;四是内心自卑,缺乏自信,形成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

其次,定期反馈留守儿童的心理、精神情况。在进行心理测试、把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线下观察、访谈等方式,跟踪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精神状态。同时,以班级为单位,设立“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以书信、便签留言等形式向父母倾吐心声。班主任则及时向家长和心理健康老师反馈相关情况。经过定期汇总,把相关情况记入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为形成完整的心理、精神状态变动图表建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引导留守儿童

首先,引导留守儿童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笔者把他们按年级进行了分组,分别教给他们不同的网络技术。如教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教三、四年级的留守儿童QQ视频互动,而对于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则安排五、六年级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带”,让他们能利用互联网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100%的五、六年级留守儿童掌握了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网络技能;100%的三、四年级留守儿童能运用QQ视频与家长交流,77%的三、四年级留守儿童掌握了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网络技能;而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能与家长进行有效交流。

其次,引导留守儿童利用互联网与父母“见面”。发挥学校电脑室的作用,利用网络视频让学生与父母“见面”、交谈。交谈的主题包括学习、生活、健康、交友等方面,交谈的时间为40分钟。通过定期交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健康、交友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孩子也得到了父母的关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100%的留守儿童都与父母进行了2―3次网络“见面”、交流。另外还有58%的留守儿童进行了5―6次网络“见面”、交流。二年级的小美是通过网络视频与父母“面”最多的学生之一,由于得到了父母的安抚、鼓励、教导,她成为了按时上课的孩子,不再早退、旷课,不再缺交作业,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再次,利用“互联网+”,引导留守儿童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年级为单位,定期组织他们到学校的电脑室观看励志类、孝敬类教育影片,让他们产生心灵共鸣,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孝敬父母。一个学期以来,实现了留守儿童接受影片教育的全覆盖,其中观看励志类影片6次,观看孝敬类影片6次。六年级学生小健原来是最令父母头疼的孩子,经过学习网络技术、与父母视频交流和观看影片等,他上课变得专心了,作业变得工整,和同学相处也变得和气、有礼貌了,街上的游戏机室也很少见到他了。他正慢慢转化,慢慢成长。

四、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参与留守儿童教育

首先,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参与教学设计。也即,引导包括留守儿童家长在内的所有家长参与课程教学案例的收集与分析、课程作业的选择与布置、课程疑难解答等方面。其中,57%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语文、数学的教学案例收集与分析,16%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英语课程的作业选择与布置,23%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语文、数学课程的疑难解答。由于有了家长的参与,留守儿童对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关注度更高了,上课发言率提高到了51%,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三年级2班的留守儿童小海的母亲是一家公司的办公室文秘,一个学期共参与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5次,是参与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次数最多的一位家长,而小海每节语文课都积极举手发言,学习进步很快,是班里的学习标兵。

其次,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基本做法为:通过家长会选出受邀家长;通过网络视频交流、自拍短片,使留守儿童对受邀的家长有所了解;邀请家长到校演讲,以年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网络共享家长演讲视频。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共有6位家长接受邀请来校演讲,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其中,3位家长对留守儿童做了专题讲座。

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6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时间、地点、场地、语言等的限制,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而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受教与授教不必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是作为授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群体(不单纯指学生,当老师们需要学习时也成为了学生,以下统称为受教育者),只要拥有连通的网络,拥有一台网络终端,就可以全天候上网发布、获取、交换各种信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开展问题咨询,交流学习心得。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真实的现实世界"走向了"虚拟的现实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授教育者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的,有的比较单调、陈旧;受传统媒介信息容纳少的限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少,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需求。而互联网上信息则浩如烟海,既有过去陈旧的信息,也有刚刚产生的新鲜事物,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其中也有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性,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鲜活的信息资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日趋多元。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有效性已经逐渐弱化。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很多高校得到广泛运用,其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QQ群、BBS、微博、微信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教育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也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这正是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网络对教育者权威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文化知识是教育者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了教育者即教师的权威性。但是在网络的交流平台上,文化信息多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对教育者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网络媒体信息文化传播快、范围广,所以当教育者在传授不具时效性的知识时,会受到学生主体的质疑,失去优先教育的优势,从而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二是网络对高校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对一些网络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得不到证实,难以控制和管理。这样的网络环境会导致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思想道德和人格上的缺失,一不小心就会越过法律约束的界限,造成网络犯罪,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是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网络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之一,西方社会的文化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造成冲击,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使政治信仰产生偏差。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面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

在教育理念方面,一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维护他们的尊严,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要树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落脚点就是从受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三是从封闭转向开放的理念,在开放、多元的社会形势下,今天的受教育者其思想和思维方式与以往受教育者不同,必然会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被打破,教育模式将会由相对稳定走向开放、多元,所以教育者的思想也要作相应的转变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四是要树立平等互动与疏通引导相结合的理念,要善于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

在优化教育环境方面,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环境,净化网络的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