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利弊论文范例6篇

互联网利弊论文

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

互联网作为一种主流新媒体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当今大学生人数在日益增多,但国家对于精英的要求更多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素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拥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健康的心理,在面对大千世界的新鲜事物时,要防止不良信息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五花八门、难辨真假的各类信息,更容易改变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模式等,所以探究互联网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解决方法是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和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率也是直线上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57亿,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2300万人。其中,18至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5.2%,目前我国2300万在校大学生中网民所占比例约为51.8%。①其实,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杂乱的信息时还是可以很好的分辨真假,把握自己;但还是有部分学生站在网络的“分岔路口”容易迷失自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有利有弊,如何减弱其弊端对人们的影响是互联网环境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有利的方面

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1.学校除对学生开设了主修课程,还另外开设了网上公共任选课,这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在互联网上进行线上学习,这使同学们在节省时间基础上更大程度的获取自己喜欢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2.互联网让当代大学生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是在无空间地域障碍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交流,了解全球性的事件,逐渐培养自己的开放性思维和全球意识;3.互联网可以给大家提供大量的各类信息、知识等,让学生利用引擎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通过不断的了解和思考,将所了解知识与从老师那学到的东西相结合,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和素养;4.互联网身份隐密性和信息开放性的双重特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找到自身价值的平台。大学生是一个处于极度需要情感安慰的时期,在网络这个开放性平台上,大学生不用担心自己隐私泄露的问题,可以放松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互联网不利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不例外,有利的同时肯定会有弊端的存在。1.大学生现在对互联网终端的手机和电脑应用率较高,在手机上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APP提供给使用者,由于大学生在学习中有课量少,闲余时间多的特点,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下载游戏来打发业余时间,而游戏则是扰乱大学生的心智,影响德智l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游戏软件都是以暴力类杀人游戏为主,使用者在互相挑战可以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容易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漠视;2.互联网传递给学生的海量信息,虽然可以让学生汲取更多有营养的知识,过多过复杂的信息则会增加学生本身面临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等等,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网络上的信息有好有坏,学生在面对这些信息时需要把握自己的方向,拒绝许多不良诱惑,这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对互联网依赖的原因

(一)有结果必有其原因,从古至今一直如此。那么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又是因为什么呢?学生在现实世界经历到挫折没有继续进行的勇气时;学生在现实世界感到孤独没有人理解自己时;当学生在现实世界感到巨大的压力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沉迷在网络中,在这种虚拟的、便捷的、匿名的世界寻求安慰,寻找自我价值。

当学生在现实世界感觉不到关爱时,网上的某些平台提供给了学生一个有自己的地位可以发表自己言论,让别人都知道自己,关注自己的地方,同时可以释放压力。

(二)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发现与他人交往困难时,网络提供给他们一些谈论的话题,让他们寻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情感需求最为重要,所以便致力于寻找话题,让自己在这个世界寻找认同感,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轨。

三、互联网弊端的弱化

(一)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们不难发现,网络带给学生的弊端方面,更多的是在学生心里形成的一些偏激的想法和观念。所以要抵御这些伤害,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能够自我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正确认识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做好了这些预防工作后,当学生在现实世界遭遇打击,遇到挫折时也能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态度去解决问题。从家庭角度讲,家长应该将对学生的教育科学化、网络化,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会极大提高心理教育效率;从学校方面来讲,可以将教育网络相结合,形成“教育网络一体化”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加的直接、全面,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发现网络世界提供的“一片海洋”。

(二)净化网络环境

现实中经常会有学生在网上观看某类视频、小说等之后,幻想自己也拥有某种奇异能力,然后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危害到自己生命的行为;也会有某位同学在观看某类不良网站后,学习态度不积极,找不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等。

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的无处不在,这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大的挑战。总之,面对网络带给我们的利与弊,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理解它、解决它。让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拥有健康成熟的心理,做新一代的大学生、做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01-19.

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2

关键词:网络技术;利与弊;辩证思维

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作为新兴技术为我们所追求和探索。网络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但网络内部充满各种信息,像反动、暴力、黄色,而我们自主能力有限,实在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因此,需要我们辩证的对待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网络技术的利与弊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如果正确利用网络,能对我们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会给我们带来弊端。

(一)网络技术带来的好处

一方面网络具有开放性,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在社会人们普遍缺乏信心的情况下,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此外此外大学生可以在各个论坛里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网络技术带来的弊端

一方面,网络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互联网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大学生盲目的迷信网络信息,没有思辨能力。这就导致思维能力的下降,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上充斥各种不良信息,大学生的自制能力较为低下,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危害其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走上网络犯罪道路。此外,互联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会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长此以往,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来看待网络技术的发展

思维方式是内化于人脑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性认识方式,它是由知识、语言、观念、情感和思维传统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认识系统,是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而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离不开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方式,离不开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方式。而辩证思维作为高级形态的理论思维,它是从运动发展中、从矛盾转化中去认识和研究事物,因而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因此,提倡辩证性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深化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大学生对待网络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网络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变化发展而来的新兴技术,它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具有伟大前途的技术。网络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有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网络技术所蕴含的弊端,坚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要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我们又要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调整自身的网络行为,来不断克服网络技术所蕴含的弊端。

(二)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大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对立统一规律

不能把任何一方面绝对化、片面化。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偏颇地认定事物就是由正反两极组成的因此,站在这一极就反对那一极。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片面、错误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应该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的对外交流,也促进我们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网络所蕴含的弊端。它会使我们沉迷网络,影响我们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诱使我们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因此,面对网络我们应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

(三)要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思维,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

强调在尊重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提出挑战,敢于去突破和超越,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面对网上的信息缺乏辨别力,盲目相信网上的信息。这就极易导致我们思维能力的下降,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要提倡辩证思维方式,就是要坚持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锐不可挡的开拓精神,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要科学的应用网络,使其能更好的为我们生活服务,也能更好的促进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正确对待网络的发展。明确网络在带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弊端。使大学生始终坚持一种发展的观点,坚持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整体把握网络技术。大学生利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技术,不仅有利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以后整个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真正做到了趋利避害。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参考文献:

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学习;英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2-0051-02

一、传统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教学逐渐现代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形态发生了变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从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还远未完成,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改革的道路十分艰巨。我国教育专家曾指出,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是只讲共性,不讲异质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是培养不出顶尖人才的。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现在有些教师不去研究如何面对学生的个性,他们以为了解学生的共性,课就可以讲好。教学过程中只讲知识,忽视情感艺术。这是我国教育的又一弊端。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第三个弊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学,而忽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就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这些弊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才有可能逐步消除这些弊端。网络教学、在线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数字化教学的兴起

针对教育过程存在的弊端,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消除弊端的有效方法。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竞争力使需求日益增强,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就成了各国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异军突起,实践让我们确定这是消除传统教育弊端的有效策略。

个性化教学是指一种以最轻松、最有效的方式向每个学生讲授他们所希望学习的知识,从而使教学效率出现质的飞跃。这种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课堂里很难实现。数字化教学能使之成为现实,它的教学优势很突出。所谓数字化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总称。

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机能够给学生提供掌握所学知识的很多形态,如视频、声音、动画、图片等,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知识,学习后采用适当的评价手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蕴涵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而我国的数字化教学在公开课、展示课上使用较多,平时授课使用较少,这和发达国家数字化教学尚有一定的距离。

例如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将iPad作为最新的教具,教师使用其多媒体功能讲授Kafka文学,通过Jeopardy智力游戏方式来进行历史教学,以及用动画片一步步演算复杂的数学习题。位于长岛的罗斯林高中希望最终能向所有学生提供iPad。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回家后使用,用它取代教科书,同时使学生与教师保持联系,上交作业,还能以电子存档的方式保存学生作业。数字化教学可以把教学、科研、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改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教室里,数字化教学装备还不太乐观。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或iPad,很少地区能富裕到装备这么先进。在有些地方数字化教学也许离我们还很远,但这不应成为阻碍我们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原因。

美国数字化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尝试使用数字化课本替代传统的课本,已收到良好效果。据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报道,美国政府在教育方面推出最新举措以帮助推动学校以及教科书公司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将普通教科书逐步过渡到数字教科书。二是共享开放的课程资源。全世界数以百计的学校如今都在使用和共享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如美国中学的网络同步课程就是一个开放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在国内也可以享受国际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在线课程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三是数字化教学的多元探索。在美国纽约市主要试行三类数字学习课程的探索:大学预科课程、补修学分和混合教学法,这些课程将在线学习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结合。数字化教学是一个新事物,应允许学校进行各种探索,在相互比较和借鉴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利用在线学习实现自主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灵活方便的在线学习方式得到热捧。网络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的新选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网络课程进行个性化学习。网络提供了大量的极具时效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资源,通过在线学习,学生可以广泛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知识和等,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动态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笔者利用“自主学习研究”的教学实践小结和规范在线学习英语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选了优质学科学习网站,学习与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

优质的英语学习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免费英语学习资源,其图文并茂、排版精美、更新及时、材料新颖、涉猎范围广,包含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写作、词汇、测试、英语背景知识等。有时还介绍学习上述知识的方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有选择地学习。不少学生反映,过去学习英语碰到问题无人可问,现在有了在线学习的支持,随时可以查到答案,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2)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社区活动,交流英语文化学习体会。

英语学习社区是互联网的一个学习网站,英语学习社区活动由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参与,师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伙伴。专业学习语言和从事英语教育的人也能在英语学习社区中找到相应的学习主题内容,并参加网上的讨论活动,获得最新的英语学习资讯,还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交流沟通。

学英语的学生和爱好者可以通过论坛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难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结识很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3)通过在线交友学习英语文化。

在互联网可以查询到很多免费的英语交友网站,如Facebook就是一个联系朋友的社交工具。大家可以通过它和朋友、同事、同学以及周围的人保持互动交流,分享无限上传的图片与转贴链接,更可以增进对朋友的了解。另外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keypal”,可以在搜索结果里精选适合我们学习的笔友站点,挑选几个E-pal,通过E-mail,经常用英语聊天交流学习英语的苦与乐,习得英语文化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我们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交流沟通能力。

(4)利用在线学习工具学习文化知识。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各种英语学习的内容,而且还提供了各类英语学习的工具,比如在线词典、百科全书、在线图书馆等。利用好在线学习工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线学习工具,我们可以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借助在线工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找出我们最佳的学习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文化的教与学是开放的,学习过程是交互性的,学习内容是可以选择的,学习形式是多样性的。这恰恰适应了新课改教学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参考文献:

[1]房朝建,付余民.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2).

[2]任峰.多媒体环境下的个性化英语教学新模式[J].内江科技,2008,(5).

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对策与方向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迅速,新媒体的发展崛起速度也越来越非常快,媒体受众也比较倾向于新媒体,能够从新媒体中得到需求的满足,这些现状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这都不断挑战着新媒体和纸媒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纸媒的弊端也日渐明显,报纸等的媒体作用越来越弱,报纸信息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媒体受众对阅读报纸的需求急剧下降,对于纸媒来说,现阶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其既有生存危机,又有发展机遇,所以要抓住机遇,不能简单地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移,应该对受众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纸媒认清自己的优势,创造更强的生命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现状及其弊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崛起,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以纸媒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媒体已经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剧烈打击,在新媒体时代,纸媒的衰退已经成为共识。从实践角度上来分析,纸媒传播信息速度较慢,纸媒的传播速度远不如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互联网阅读、移动终端阅读都可以让用户第一时间得到新闻,然而纸媒在排版制作发行过程中就会导致纸媒的传播信息能力滞后,时效性比较差;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的传播效果较差,互动性差。现如今,微博、微信的崛起能够使用户快速获取新闻信息,并且可以一键收藏和分享信息,从而可以实现传播信息新闻的效果,然而纸媒环境下,用户并不能够及时的有效的进行信息共享,其传播效果很差,资源共享的功能比较薄弱。所以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对策和发展方向

(一)坚持报网互动,树立权威形象

对于纸媒的一切弊端,我们可以通过实现报网互动来避免,互联网信息更新较快、信息量巨大、用户较多的优点刚好可以与纸媒的缺点进行弥补,再加上纸媒具有的权威性特点,报网互动可以带来更大的发展前景。报纸可以和门户网站进行合作,通过电子邮箱、留言板块等的方式向社会征集信息来源,并使得报纸利用互联网的留言、论坛及讨论组等功能,与用户进行紧密的沟通和互动,避免纸媒带来的传播信息的滞后性和互动性差的劣势;对于报纸的采编和制作也可以结合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来进行灵活,不能够只限于纸质,要紧跟世界潮流,关注用户的习惯需求,聚集大量的忠实用户,从而实现经营模式的互动,实现报网互动的有利局面,增加新的经济来源;由于网络新闻杂乱多的特点,其重复性比较严重,而且网络新闻没有主次之分,新闻比较粗糙,不具有权威性,纸媒经过排版、制作、出版的过程,其权威性比较高,我们要坚决树立其权威形象,以优制胜,纸媒要坚持精品的意识,加强深度报道,进一步在用户中树立权威形象。

(二)对纸媒市场进行细分,抓住不同用户的版面视觉感

在纸媒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对纸媒市场进行细分,我们可以根据读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知识了解程度、对媒体信息的兴许爱好等,将报纸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比如对于老年人的报纸,在字号上要大一点,便于老年人阅读;对于青少年的版面内容要使得纸媒的排版制作与摄影部相结合,将精彩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展现在纸媒的视觉版面上,M行生动活泼的制定;对于城市中的时尚人群,要打造更加精致的报纸杂志。而且要利用纸媒的优势所在,纸质版的阅读可以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各纸媒之间进行细分市场的划分之后也要进行整合发展,多家媒体进行合作,要分别瞄准一个类型的读者群,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合作过程中也要齐心协力减少印刷过程中的成本,增强纸媒的细分发展前景。

(三)追求纸媒的年轻化,大力发展纸媒电子版

年轻读者作为媒体阅读的主力军,纸媒的落没主要是因为年轻读者大量流失,这无疑是釜底抽薪,切断了纸媒的发展,因此,纸媒要想保持一定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年轻化,要研究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使用客户移动端的年轻读者作为纸媒电子版的巨大的新生力量来促进其发展崛起。要用各种宣传手段来吸引更多的纸媒青睐者,不仅仅要利用新媒体的客户终端进行纸媒的宣传,还要推出纸媒电子版,利用用户在与纸媒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分享宣传,亲身体验的纸媒创作更加能够使用户分享信息,在新媒体发展较快的同时,各种新潮文字、时尚元素、拼图软件也在不断兴起,将摄影部分的选用照片工作与用户进行互动,并要求用户来进行图片剪裁设计,进行网上的简单排版,充分发挥用户的能动性,尽全力宣传纸媒电子版的发展。关注纸媒的年轻化,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增强其阅读主力军,才会延续其生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纸媒虽然受到了冲击,但要认清纸媒的现状和弊端,通过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报网互动的形态,根据媒体传播的自身特点来进行报网的优势互补,努力推动纸媒的进一步发展,并从纸媒的年轻化作为突破点,大力发展纸媒电子版,获得更多的年轻的纸媒阅读者,增强其阅读主力军。纸媒要认清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挥自身的优势,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造自己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勇军.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类高校信息化建设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68-70.

[2]叶大伟,徐玫,吴丽芳.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探析[J].学园,2013,26:37-38.

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5

从有了网络,就有了上网的人;有了上网的人,便有人说上网的利弊。今天,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是如何看待大学生上网的呢?我觉得应当一分为二的看。

网络最初是运用于企业的,用来查阅公司所需的资料,也用来洽谈生意。这时的网络尚未普及,可是,它的作用是积极的。此时的网络除了尚不完善外,我想还没有什么利弊之分。

随着技术的提高,网络日趋完善,也渐渐普及了。为了更适应大众的需要,有了网络游戏,有了QQ,有了各种各样的版块。于是,上网的人更多了,当然有大学生。大学生上网,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为了寻找一位网友以打发时间;有的为了网络游戏而不分昼夜;有的为了网上电影以此来“充实”生活。当然,也有为了学习的。我就亲耳听说一个建筑系的学生为了画图而包了两次夜。暂不说他包夜的行为是否不当,是否于身体不益,单说他对网络的利用,他在利用网络。我不得不插一句,何为“利用”呢?我觉得,在这,利用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运用。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借助于电脑,利用于网络,可以做成许多过去不能做或不易做的事。这是利?是弊?

作为一个旅游系的学生,我也是常上网的。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旅游的信息。有景点的介绍,有旅游信息的,有国家对旅游业政策的公布。这些,可以说是最新、最快的。对于旅游业这样一个敏感的行业来说,早一步得到信息便意味着早一步抓住机遇。这是利?是弊?当然,网上也不全是可靠的信息,也有谣言,有谬论,如果不加辨别,一概采纳接受,并且因此而酿成巨大的失误。这又是利?还是弊呢?

网络是四通八达的,上了网,可以认识很多人。本地的、外地的、中国的、外国的,当然也会有好人、坏人。上了网,有了网友,互通有无,彼此相互联络,提供彼此意见、建议,建立一种良好的网上友谊。这是利?还是弊?整天沉迷于网上聊天,不上课,什么事也不干,只为了网上冲浪,与网络那端的人虚无缥缈地扯上半天,最后还有可能误入歧途。这是利?是弊?

人人都说网络奇妙,它能在瞬息之间把你想知道的东西呈现出来;可以搜索到一本你一直想找但苦觅不着的老版杂志;可以搜索到一些书本、报刊上还未出现的前沿知识。你可以用它来丰富自己,真正达到一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的境界,达到一种一台机便知前沿科学的境界。这是利?还是弊?也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有着卓越的网络知识,利用网络来发财,一种不义之财。当然,这里的利用就不是我前文所提到的利用了,这也是一种运用,不过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运用。如此说是利?是弊?

互联网利弊论文范文6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以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政治卷第38题为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则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1)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可以说,这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范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是要求考生仅仅谈自己对互联网的表层认识,而是要求考生对其“存在弊病”的理性思考。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对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多角度谈自己的认识,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考查学生思维的多向度。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3、答案设置的多元化。从近年来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答案多元不惟一是这些年来高考政治试题的“痴心不改”的追求,也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正如上题第2问的评分标准中所讲:考生答题如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考生能答出法与道德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制定网法,提倡网德,促使网络事业健康发展,可酌情加2-3分。

二、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

1、材料主旨的确定性对题目设问开放性的限制。题目材料的内容不管是由一段材料组成,还是由几则材料组成,不管材料的立意层次是一个还是多个,也不管试题的设问有多么灵活,总之,材料的内容是确定的,这就决定了材料主旨的确定性。材料的主旨不仅是命题的着眼点,也是考生思维驰骋的轴心。题目设问要围绕材料的主旨进行,否则,既会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也会因设问与材料主旨的不搭界而让学生“一头雾水”。互联网有利有弊,利弊共存,而题目就是要求就其弊病谈如何治理,就是围绕主旨设题的。

2、材料信息的确定性对考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试题材料中的内容不是随便安排的,其中的过程、事例、层次、用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进行开放性思维,但思维过程要受材料内容(信息)的限制,否则也可能导致“离题万里”、答非所问。如:上题中考生应由网上的“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学生沉迷于网吧”等词、句展开思考,从而想到道德和法律;想到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想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想到“以法治网”、“以德治网”,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等等。

3、教材理论对答案多元化的限制。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必然涉及社会热点。但高考不会只考热点,而是考社会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点。所以,开放性试题的多元化答案中的“每一元”答案都应当力求做到能与教材知识相联结,联系教材知识去作答,而不是与教材理论观点毫不搭界的“一家之言”,这是教材理论对试题开放性的一种限制。当然,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正是这种限制既考查了考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转贴于

三、开放性试题的限制性因素对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高考试题正逐步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并不否认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材理论对学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也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教材理论想出多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