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并购的风险范例6篇

公司并购的风险

公司并购的风险范文1

【关键词】并购;财务风险;影响因素;防范

公司并购是公司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近年来,我国企业间并购规模和层次不断扩大。作为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并购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活动,并购对企业财务带来较大风险。如何控制并购财务风险,成为主并购企业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公司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公司并购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举债利用财务杠杆而导致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使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并购中的诸多环节,如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融资以及整合等环节都有财务风险的存在。

(一)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目标公司价值的确定对企业兼并出资额的确定至关重要,而出资额的确定又直接影响兼并的成败,因此对目标公司价值的评估是企业兼并核心工作。目前我国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遵循资产评估程序作出的估算,它的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信息不对称可引起并购公司估价风险;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该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果自有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必然采用举债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和长期负债大幅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若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给并购方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

(三)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实施并购后,原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企业文化等都需及时迅速地进行整合,以实现并购目标。整合期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财务组织机制风险,即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从而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并购活动全过程,只有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才能统筹全局,实现对并购风险的整体管理,控制各种风险爆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确保整体并购目标的实现。

二、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因素分析

企业并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整合风险、偿债风险等。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并购中因素的不确定性和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

(一)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从宏观上看,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从微观上看,有并购方经营环境、筹资和资金状况变化,也有被收购方反收购和收购价格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公司并购的各种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同时,企业并购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比较宽,涵盖法律、财务、转有技术、环境等。这些领域都可能形成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信息不对称性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普遍存在。例如,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往往对其财务状况好坏、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风险。即使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也会因对其资产可利用价值、富余人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了解不够,导致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大,从而导致整合失败。而当收购方采取要约收购时,目标企业的高管人员有时为达到“私人目的”则会有意隐瞒事实,让收购方无法了解企业潜亏、巨额或有负债、技术专利真实价值等,使收购方的决策人基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致使并购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三、公司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

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捕捉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有利于降低估值风险。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并购公司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如将运用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内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二)努力降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为减少并购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损失,并购方在决定并购目标企业前,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进行审慎的调查与评估,发现和了解已知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特别是一些可能限制并购进行的政府行为、政策法规等潜在的风险,以减少并购过程的不确定性。例如,由并购方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经纪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对信息进一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范围;签定相关法律协议,对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未尽事宜明确其相关法律责任,对因既往事实而追加的并购成本要签订补偿协议;充分利用公司内外信息,包括对财务报告附注及重要协议的关注。

(三)及时筹措资金,降低融资风险

在实施并购前,应对并购制定全面资金预算,着手筹集资金,制定融资决策。并购方应将不同融资渠道相结合,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合理确定融资结构首先应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既要将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进行比较,也要对三者分别分析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次要使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保持适当的比例;最后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流动性的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以保证及时足额筹得并购所需资金,以降低融资风险。

(四)加强流动性资产管理

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很难在市场上化解,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来解决。并购企业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不断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例如,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将一部分资金运用到信用度高,流动性好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中,尽管这类资产名义期限相对较长,但其变现力强,可弥补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自身债务到期的资金需求。

(五)迅捷、有效地开展财务整合

并购容易整合难。并购企业在实现战略整合,人力资本整合与文化整合的同时,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财务整合。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与中枢,它不仅关系到并购战略意图能否贯彻,而且关系到并购方能否对目标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以及并购目的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曜.公司并购与重组导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蒋泽中.企业收购与兼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公司并购的风险范文2

关键词:资本市场误定价理论 并购 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承担竞争压力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变革方式,也是政府从方向、机制上引导、控制经济发展的措施。企业并购中风险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并购结果的最终失败。因而科学分析与评价上市公司并购风险,对于保证上市公司并购成功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资本市场误定价理论下,假设市场缺乏效率,市场对公司的估价往往偏离其真实的价值,同时假设管理者是充分理性的。本文从现实的公司并购行为出发,在资本市场误定价理论的原有假设前提下,放宽一个假设(管理者非理性),重新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上市公司的并购风险。

改进的资本市场误定价理论模型假设

资本市场误定价理论的理论假设前提之一是公司管理者是理性的,并且掌握充分的信息,了解本公司和目标公司的价值,短期内市场价值偏离了真实价值的程度,以及可感知的协同效应等。但是本文放宽了该假设前提,即管理者理性假设。

管理者非理性。资本市场误定价理论中,假设管理者是理性的,不存在高估本企业并购价值的情况。但是在并购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非理性的管理者表现出过度自信的特征:一方面高估本企业的价值,认为市场低估了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对并购协同效应过分乐观,倾向于高估并购后企业的价值。

资本市场估值存在偏差。资本市场缺乏效率,对公司的定价在短期内与其真实价值存在偏差。但是在长期内,市场会通过不断的价格调整,逐步消除价格偏差,最终实现市价反映公司价值。

市场信息是充分的。并购公司的管理者充分掌握本公司和目标公司的信息,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就排除了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管理者估值偏差问题。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也充分掌握了本公司和并购公司的信息,能够判断并购公司的出价是否合理。在并购双方的博弈中,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公司管理者以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排除了因委托问题而造成的并购损失。

资本市场误定价理论模型分析

假设并购公司α和目标公司β,其资产分别为Kα和Kβ,单位资产的市场价格分别为θα和θβ(θα>θβ)。根据市场误定价理论,θα和θβ未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公司价值存在偏差(高估或者低估)。并购公司管理者的非理―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估本公司(并购公司)价值。假设管理者对本公司价值的主观估计表示为θα,且θα>θα;第二,高估并购活动带来的协同效应。假设管理者对并购后公司单位资产价值的主观估计为S,且S>S。Aα表示α公司可用于并购的内部资源总和(包括现金、无风险负债等),c表示并购公司向目标公司股东支付的、构成并购价款一部分的现金,c

(一)并购短期回报

由于管理者非理性,高估了并购后公司的价值,即管理者认为S(Kα+Kβ)>S(Kα+Kβ)。假设并购公司α支付的现金数量c

当->θαKα时,α公司的管理者会发起并购。因为并购后公司的价值除去股权稀释损失后的值仍然高于α公司价值,并购为股东创造了价值。所以此时管理者的决策依据是S> 。

设S1= ,因为S1

,且SθαKα,即S>时,会选择实施并购。

令S1*>,将S3与理性管理者实施并购活动的条件S1*比较后可得:

当θα

当θα>时,S3>S1*,即因为过高估计本公司的价值,管理者可能会以为一些项目没达到收购的要求,从而放弃有价值的项目。

(二)并购长期回报

在长期内,市场能够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假设资产的长期单位价值为θ。对于非理性的管理者,发行新股造成的长期权益稀释损失为。因此,并购公司股东因并购获得的长期收益可以表示为,简化为。所以此时非理性管理者的决策依据是S>。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非理性的管理者实施并购活动的条件为:市场可观察到的协同效应S>>S4。而理性的管理者在S>的情况下,发起并购。

将S4与S2*进行比较,可得:。

当S

当S>时,S4>S2*,说明由于对并购后协同效应的过高估计,管理者将错失部分能够给股东带来长期收益的并购项目。

因而,在长期内,由于非理性管理者的估值偏差,其并购决策未能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对协同效应的主观估计大于市场可观察的协同效应,并且小于时,管理者实施的并购行为将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当对协同效应的主观估计大于时,管理者会放弃一些能够给股东带来长期收益的并购机会。将S4与S1*进行比较,目的在于分析管理者非理性和市场误定价双重因素对并购决策的影响。

因为协同效应带来的收益小于目标企业资产市场价值,这种并购行为实质上损害了股东利益。在管理者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假设前提:

当S>时,S4

当S

并购风险规避

综上所述,由于对本公司的估值偏差,管理者的并购决策未能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从并购的短期收益来看,当高估程度不大于时,并购行为将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当高估程度大于时,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将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的并购机会。从长期绩效来看,由于存在对并购协同效应的高估,管理者决策未能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对协同效应的主观估计大于市场协同效应,并且小于,并购行为将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当对协同效应的主观估计大于时,管理者会放弃一些能够给股东带来长期收益的并购机会。

因而,管理者的非理性是上市公司的并购风险的重大来源之一,资本市场误定价和管理者非理的存在,给公司的并购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就可以降低并购风险。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股权集中度。同时还可以采取措施提高除大股东之外的股东持股比例,使股权相互牵制,或者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尽量避免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兼任的情况,降低管理者的权力集中度,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由于管理者非理性而实施的并购状况。

(二)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首先,要适当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完善独立董事的任免程序,强调对独立董事资格免除保护的制度安排。真正让独立董事独立于企业,确保独立董事能够公正无偏地发表独立意见。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外部环境,加强证券诉讼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市场。

(三)重视公司市场价值

上市公司应重视公司市场价格表现,重视流通股股东意见。我国存在着账面市值比现象,这意味着公司股票市场价值偏离公司真实价值的程度越大,可能预示着以后并购绩效就越差。

(四)健全企业信息系统

健全企业信息系统,充分了解并购目标公司所在行业及公司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出现。一个并购项目通常要做半年到3年不等的详尽调研。如果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目标企业定价过高,或致使并购方做出错误的并购决策。

参考文献:

1.Shiller R J.Human Behavior and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Taylor J.and Woodford M.,ed.: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2001

2.Stein,Jeremy.Rational Capital Budgeting in an Irrational World[J].Journal of Business,1996,(69)

3.Graham,John R,Campbell R. Harve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Evidence From the Field[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60)

4.Shleifer A,Vishny R.Value Maximization and Acquisition Proces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8(25)

公司并购的风险范文3

反向收购也叫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适合自己的上市公司(壳公司),并取得其控股权,再由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实体资产,从而将非上市公司的主体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而实现上市。在反向并购中,借壳公司是非上市公司,被借壳公司为上市公司。在这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自2010年3月以来在海外上市的部分中国概念股公司被纷纷要求停牌或者退市。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到2011年之间,在美国三大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约有46家被长期停牌或者已经退市,其中40家因收到会计质疑被责令停牌或退市。在涉嫌会计违规的这40家中国概念股公司中,有37家公司都是采取反向收购方式在美上市的中小民营企业。因此,有必要理智地看待反向收购,尤其是海外反向并购,评价其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可能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便可以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并优化资源配置、活跃资本市场。

二、企业海外反向并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外部宏观环境、拟上市公司本身、目标壳公司、中介机构、及整合五个方面,阐述我国企业海外反向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大 这里的外部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这也是在所有的海外并购中都会存在的问题。政治动荡、战争以及壳公司所在国有关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大环境等都会对借壳公司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国家出于保护当地企业或者国家安全的考虑,采用政治手段干预、阻挠,迫使反向收购失败。又如,在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概念股可以算得上是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强心剂。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几乎全线上涨,平均收益在130%左右。

(二)拟上市公司本身资质低,对游戏规则不熟悉 不具备国内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得以通过反向收购在海外证券市场实现间接上市,是因为海外场外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相对较低,对拟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资金状况没有严格限制。拟上市公司本身盈利能力偏弱、信息披露不透明、公司治理不足、内部控制薄弱,经营风险较高。

深入分析上文提到的遭受会计质疑40家公司,可以发现其中23家是因为中国企业对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美国上市规则以及监管要求不熟悉造成的,这占了全部受质疑公司的58%。可见,不了解境外上市规则就像一根随时都能引爆炸弹的导火线,蕴藏着风险,一旦操作不当企业就有可能因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而陷入诉讼、甚至遭受并购失败。

(三)目标壳公司内部不确定性 由于参与并购的双方在信息认识上的不对称,以及壳公司的所有者想尽快将公司出售或者根本不想完成并购,目标企业有条件也有动机隐藏内部不利信息、阻碍整合过程。并购之前,借壳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获取准确信息以评估壳公司的真实价值上。

(四)中介机构“唯利是图” 中介机构为了其自身经济利益,往往夸大上市的好处,故意忽略可能遭受的损失,更有甚者帮助企业“包装”业绩。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在经济上依赖于客户,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独立。有些海外会计师事务所还会把业务外包给中国当地的中小型事务所,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五)并购双方整合障碍 在并购后期阶段,问题主要存在于企业合并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整合障碍中。Mirvis和Marks(1992)作为企业跨国兼并专家曾指出,企业兼并失败的原因除了兼并交易价格、目的、对象和兼并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兼并后的整合控制失当。我国企业海外反向并购不仅要面临一般企业并购整合中存在的如管理制度整合、会计核算体系整合、人员整合、经营理念整合等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两个不同国家之间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异带来的整合困难,这都是海外反向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海外反向并购风险分析

由于存在上文所述的种种问题,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反向并购存在诸多风险,且贯穿反向并购的整个过程,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类型的风险。在这里,本文根据风险的种类分别分析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和风险。

(一)财务风险 并购前,目标企业故意隐瞒财务状况或者借壳公司没有充分做好并购前的价值评估工作,都有可能造成借壳公司完成反向收购后才发现逐渐暴露的财务风险,陷入财务困境,不能实现预期的并购效果。

并购中,通过反向并购实现上市的公司一般为难以满足IPO上市条件的中小型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的经验,在并购过程中往往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加大了并购后面临的财务风险。此外,企业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很难以单一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而不能娴熟运用壳公司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使得国内企业不能进行充分的税收筹划,也会增加并购成本。

当并购双方谈判失败,借壳方发起恶性收购时,壳公司很可能采取的反收购措施将使并购成本远远超过预期,一旦借壳方融资不力,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有时,收购过程中还会遇到竞争对手的恶意报复,也会提高并购成本。

在并购完成后,企业还面临着再融资风险。若整合后的上市公司经营无以为继,无法满足再融资的资格,借壳公司将不能实现上市的目的,除了前期投入的资金难以回笼外,还可能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另外,所有的并购都需要一个过程,反向并购相对所需的时间较短,但也需要至少3~6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汇率的变化也会使借壳公司发生汇兑损失,带来风险。

(二)信用风险 并购前,目标壳公司所有者为了尽快出售企业,可能会粉饰或隐瞒其表外事项、或有负债、资产质量等不利信息,借壳公司面临着完成并购后才发现其欺诈行为的信用风险。投行、券商、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有鼓吹企业进行海外反向并购上市的动机。另外,海外一些中介机构在反向收购公司中持有比例很小的一定股份。这都使得这些中介机构有可能包装公司经营业绩,甚至篡改数据、伪造经营成果。

(三)整合风险 整合是对并购双方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得好会实现并购目标,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整合不当则会造成企业成本上升,价值下降。根据整合的内容不同,整合风险可以分为战略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战略整合风险是指借壳公司和壳公司战略不匹配所带来的并购失败的风险。财务整合作为并购后整合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发挥财务的传统作用,还可以通过财务手段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对财务目标的完成、对风险的控制以及跨区域之间的价值认同。然而,通过对1950年至1977年95家样本公司的实证研究,Ravenscraft&Scherer(2007)发现样本企业息税前收益与总资产的比率低于同期同行业控制样本的1%,且差异显著,从而得出大部分并购企业财务协同效应不明显的结论。这说明财务整合风险广泛存在于各种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是两个公司之间软实力的整合过程,如若整合不当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并购失败,因而不容小觑。

(四)政治、政策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包括政权不稳定、政治动荡、战争给企业带来投资损失的风险。政策风险指目标公司所在国相关法律法规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其可能规定采用差别税率来降低并购企业价值,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企业海外反向并购风险解决对策

受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反向并购是一种高风险的资本运作,只有采取严谨的风险态度、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才能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效率,继而使我国企业资本运作更加国际化和规范化。根据并购的流程,本文将反向并购划分为四个阶段:制定战略规划,寻找目标公司、整合和评价,并基于反向收购的阶段以借壳企业的视角阐述如何防范风险。

(一)并战略规划阶段 首先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整体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等。其次是对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识别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要正确评估自身的财务能力。最后要结合这些分析调查确定并购目标,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并购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财务预算和融资计划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寻找壳公司阶段 借壳公司应该根据制定的战略规划寻找符合条件的目标壳公司。符合条件是指目标公司能够与壳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匹配、与壳公司的资源能够做到兼容或者互补,且具有可观的潜在协同效应,以降低整合风险。另外,可以雇佣专业可信的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全面考察壳公司的财务状况,尤其要关注其隐性债务。这就要求要对目标公司进行审慎的全面性调查,并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风险。

(三)整合阶段 整合阶段是反向并购中的关键阶段。不同于一般的并购,海外反向并购涉及到的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语言、文化、人事、会计核算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企业应该建立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核算体系、人力资源计划和文化氛围。在整合的过程中遇到阻碍要及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以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并购。

(四)评价阶段 整个并购的过程都离不开监控和评估。借壳公司要建立风险控制评价体系,设计选取合理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评价并购各个阶段的完成情况,以控制风险、保证并购活动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崔永梅、余璇:《基于流程的战略性并购内部控制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6期。

[2]杨敏、欧阳宗书、叶康涛、杜美杰:《在美上市中国概念股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公司并购的风险范文4

并购整合不力会让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的例子我们见得不少,如国外的惠普并购康柏公司失败的并购整合,导致该公司每况愈下。究其本源,人们往往狭隘地将重点放在围绕并购后,以现有财务风险报告体系改进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上,而并没有树立一个更具全局眼光的风险观,从而平衡风险与整合、财务和非财务要素之间的关系,未能在以实现并购目的为主线的整合过程中去抹平财务风险。

创业板公司刚上市不久,手中握有充裕的资金,关注并探索提出针对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并购整合方法成为企业CFO的一大现实挑战。

创业板公司并购目的就是

后续整合的主线

并购行为是加快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的首选渠道。一方面,并购是在创业板公司内生增长基础上的外延扩张。创业板公司上市之前对外投资规模小,基本依靠内部积累滚动式成长。在经历了一段内生增长后,达到了阶段性增长瓶颈。此时,创业板公司在产业链建设、市场渠道、产品角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扩张需求。另一方面,上市后这些公司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特别是超募资金,使得这些公司发挥金融资源优势进行并购扩张成为可能。深交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17家创业板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905.47亿元,其中超募资金617.55亿元,平均筹资净额7.74亿元;2011年128家创业板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730.67亿元,其中超募资金418.5亿元,平均筹资净额5.71亿元。因此,通过并购来实现规模扩张与产业链整合成为创业板一大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2年6月底,创业板发生大小并购交易共计125笔,并购总额43.8亿元,平均单笔并购金额超过3500万元,78%的交易为收购股权。

并购目的是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后整合的主线见表1。表1中选取了11家较具代表性的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购买、出售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且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进行分析。由表1可见,创业板的并购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一般是从产业链的建设,或者是从市场渠道、产品角度来并购,都是为了壮大公司规模或客户范围及盈利水平等。必须重视的是,从国内外成功并购历史经验来看,只有那些能够按照经济节奏与企业需要进行后续整合的创业板公司才能够真正从并购过程实现做大做强。

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可控是后续整合的前提

充分认识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是进行后续整合的第一环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业板公司的并购行为还没有引发直接的不良后果。但对于某些项目的高溢价收购、潜在关联人渔利、收购主业无关资产等问题,形成对经营者和投资者等相关决策的影响日益显现。而一些公司在购并以后整合发生失败,其原因往往不在于购并事件本身,而在于忽略了对购并以后的公司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评估,即风险可控是后续整合成功的前提。

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主要存在于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相排斥、不对称的环节与领域。后续整合应查找并购以前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不融合现象、不对称的环节,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尖锐问题进行合理整合。表1所示,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主要有标的资产的估值风险(评估增值率)、新增业务风险、收购整合风险、关键人员流失风险、商誉减值风险、标的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其他风险。上述风险类型基本涵盖了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相排斥、不对称的环节与领域。同时,表1中11家创业板公司无论采取超募资金直接收购或是增发股票收购方式,实际上都充分利用了市场给予上市公司高估值的优势,而创业板估值必然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判断风险,而匆忙进行后续整合有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因此,在后续整合中必须要对上述相排斥、不对称的具体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现状与趋势、财务与非财务、风险与战略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制定出具体针对性的评估和管理风险的方法,作为后续推进整合的基本工具及参考指标以实现风险可控。例如,用商誉值及占资产总额比来衡量与监测商誉减值风险,用整合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的交叉程度来衡量与监测整合效果,用与被收购企业关键人员之间是否签有补充协议及其执行情况来衡量与监测关键人员流失风险等。又如,针对具体并购类型进行综合监测。以爱尔眼科连锁收购为例,将各个收购网点项目整合运营情况来监测整个企业连锁并购行为的实际效果等。表2分别从募投资金和超募资金两个来源进行并购项目的风险动态监测表明,爱尔眼科33个投资或并购项目整体盈利情况改善呈趋好态势的特征。

全面并购整合管理

成功的并购整合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国内外企业并购整合失败案例告诉我们,人们往往狭隘地将重点放在围绕现有财务风险报告体系改进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上,而并没有树立一个更具全局眼光的并购整合观,从而平衡风险与机遇、财务和非财务要素。所谓全面并购整合管理,是指应用于企业各层面的整合管理工具,主要是针对各层面的并购整合开发出一套评估、定位及管理的理论框架,以在宏观层面上管理财务和非财务并购整合。进一步来说,其功能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并购整合的潜在事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为公司实现并购目标提供合理保障;从本质上说,它体现了对并购整合与风险平衡的一种全局观念,考虑的是并购对整个企业、而非局部的潜在冲击。

全面并购整合管理主要有如下三个要点:

1通过绘制风险树进行并购整合风险评估

绘制风险树可以为企业制定整合策略提供一个参考依据。风险树可以帮助利益相关人评估每种风险对整合进程成败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所有并购风险都可以用统一的标尺进行衡量。另外,风险树考虑到了对整合成功有利或不利的所有事件,因而可以帮助重建风险和整合之间的平衡,有助于全面的整合管理。

2持续强化中层管理的并购整合

国内外并购整合失败经验表明,整合管理在中层环节上经常存在相当大的脱节。在分析了一些具体行业当前的并购管理实践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风险与整合被割裂开来看待了:每个产品或新业务都被单独进行分析,很少有对风险与整合的全面评估;即使有,也仅仅限于微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上,不同的行业和职能部门确实也开发了许多具体的风险度量工具,但是,它们不能帮助行业或部门间相互交流风险影响,也不能与微观层面的风险与整合评估相整合。

3持续强化整合与企业战略的联系

公司并购的风险范文5

关键词:兼并收购;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因素;评估识别

对于公司兼并收购的发展历史与现存特征可以理解为:在20世纪末期,世界范围内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公司兼并收购浪潮,其产生原因包括世界贸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融合,出现了跨国公司和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寡头,在一定地域内形成寡头垄断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公司兼并收购的速度加快。我国在该阶段的市场特征为,21世纪初期,我国成功申请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经济市场的大门向国外公司和投资者敞开,随着国际公司入驻我国,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紧张、白炙化,产生了大规模的兼并收购热潮,但其过程中存在很多兼并收购程序不当、结果差强人意的案例,因此应当引起国内公司的注意。

一、我公司兼并收购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因素

由于我国兼并收购的主体与对象是公司和公司所有权、经营权--通过收购其他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优势资源整合、重组,但其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风险因素、加强财务分析与管理,避免为了实现兼并收购而进行投融资活动的财务风险。因为,公司在实施兼并收购过程中,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收购资金,要向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融资贷款,从而导致经济成本的升高,如果不能对风险因素加强管理,将导致公司背负巨额不良资产、资金流通等严重财务问题,增加公司的经营负担。所以,公司兼并收购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风险因素评估与控制。

一是,公司应当调整资金结构,降低经营风险。由于公司要开展兼并收购,因此如何将其他公司的组织结构与本公司融合起来,将公司自有资金与不良债务结合起来,成为我国公司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整公司资金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实现预期经济收益与目标,成为我国公司在兼并收购运作过程中,应当加以注意的问题。

二是,业绩水平波动产生的风险。业绩波动既包括税息前利润的变化水平,又包括单股收益的波动情况。第一,企业主营业务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到并购的影响,如果影响过大,税息前利润就会产生一定的波动,借贷融资具有一定的财务杠杆作用,受到此作用的影响,税息前利润的变化会导致单股受益发生波动,波动的幅度要比税息前波动更加激烈,这种情况,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最终导致破产的概率较大,最可怕的是在这期间企业的信誉受到极大的挑战,如果被认为债务违约,企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打击。

三是,流动性风险。此类风险指的是很多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之后,债务压力过大,短期内资金缺乏,对主营业务的支付造成影响。如果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现金支付,那么出现流动性风险几率较大。首先,很多企业在并购之前对自身的融资能力估计较高,实际并购中并没有足够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完成并购,这样资金流动比率大幅度降低,严重阻碍了并购企业短期内的债务偿还能力;其次,并购一方自身无论是从资金还是资源,各方面消耗巨大,大量的消耗导致企业的应变能力降低,如果适时国内的经济形势有所变化,企业很难相应的做出一些调整,给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

四是,丧失投资机会的风险。企业并购首先是对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一般情况下并购企业也会背上巨大的债务,这些都导致企业在短期内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参与到大型项目中。但是市场是变化不定的,很多时候很多机遇都会在此时此刻出现,如果机遇出现在并购活动之后,企业没有能力在短期内进行融资,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参与到新项目中,只能对机遇望而却步,眼睁睁看到机遇溜走却无力抓住。上述四种并购风险告诉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详细的甄别,对市场环境和未来几个月的经济走势进行预判,选择合适的并购时间进行并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开并购风险,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就如果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进行探究。

二、公司兼并收购运作中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

我国公司在从事兼并收购运作之前,应当加强财务风险鉴定、评估与应对策略,判断其中隐藏的风险因素有哪些、风险系数大小,总结兼并收购运作的结果与可行性。从部分公司的实践情况来看,在兼并收购项目开展之前,已经做好风险因素评估与鉴定,但是依然没有收获预期中的理想效果,其产生原因一方面原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管理的重组与整合,应当与公司兼并收购同步开展。公司应当跟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态出发,结合公司的现实发展需求与经济目标,找到适合公司兼并收购运作方式,确保并购活动满足公司发展需求,提升公司经济实力,拓展公司的运作规模。公司兼并收购不等同于简单的公司合并,应当将被收购方合理纳入公司原有的经营体制下,组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发挥收购方在经济实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为被收购方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强劳动力生产率和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应当保证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二者的经营目标一致性,减少二者在公司文化、经营理念之间的差异,实现和谐、共同发展。

二是,公司兼并收购过程中,应当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重要关键作用,为公司的全部组织经营工作、生产活动提供全面指导,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劳动力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反之,如果兼并收购过程中,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机制作为指导与协调,将导致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无法开展,影响最终经济效益。

三、公司兼并收购中的财务整合管理策略

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是,移植式的财务整合管理策略。在该种财务整合管理策略中,收购方将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原样应用到被收购方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采用移植式的财务整合管理策略的被收购公司,通常存在原有财务管理秩序混乱、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机制等问题,导致公司的财务风险判断与评估能力较弱,可以使用收购方的财务管理机制,对兼并收购的风险因素进行管控与鉴别。现实情况中,一家公司可能同时收购多家公司,出于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机制考虑,将原有公司的财务管理机制复制下来,能够协调多方利益,加速财务整合。

二是,融合式的财务整合管理策略。部分公司采取了融合式的财务整合管理策略,主要是因为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彼此参考与借鉴,既保留原有财务管理系统的优势,又弥补其中不足与缺陷。

参考文献:

[1]孙盛楠.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识别及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探讨[J].财会学习,2016,(10):14-15.

[2]张学林.企业并购业务中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对策探讨[J].时代金融,2015,(32):156-157.

[3]邓永辉.探究水泥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J].会计师,2015,(08):19-20.

公司并购的风险范文6

论文关键词 公司收购 债务风险 防范方法

一、引言

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主动购买方式获取其他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或资产,或通过股权与证券交换方式获取其他公司股权的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收购有不同的分类,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股权收购的方式被各企业广泛应用。股权收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有现金流入目标公司股东账户的方式;第二种是没有现金流入目标公司股东账户的方式,具体是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收购方的股份。换取股东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界定,本文主要阐述的债务风险及其防范主要针对的范围就是以上所阐述的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和收购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的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的收购。

收购方在进行股权收购后收购公司即成为目标公司控股股东,虽然收购公司仅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目标公司的原有债务仍然由目标公司承担,但因为目标公司的原有债务对今后股东的收益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股权收购之前,收购公司必须调查清楚目标公司的债务状况,为收购后的经营、控制、获取收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债务风险的概念及其类型

债务可以分为确定的债务和不确定的债务。确定的债务在公司收购的尽职调查中可以以非常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收购方和目标公司可以就这部分债务的承担约定明确清晰的责任界限,所以对于收购方,不会出现不确定性的损失。不确定的债务中的“不确定”是针对收购方而言的,也正是因为债务本身的不确定形成了对于收购方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即债务风险。对于引发上述债务风险的债务,具体可以分为或有债务,目标公司故意隐瞒债务和收购方的交易对手假造债务这几种类型。

(一)或有债务

或有债务指在过去的经营或交易中形成的潜在的、不确定的义务,或有债务的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者不发生予以证实,最终是否需要承担债务在目前尚不可知,须要视某种情况或条件是否发生或成立而定的债务。它是由于过去的约定,承诺或情况而引起的,可能是要公司或企业负责偿还的真实的债务,也可能不构成企业的债务。或有债务在我国目前的公司、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因或有债务造成的损失的最终出现而使企业陷于困境导致被兼并,清算或破产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在公司收购中,或有债务作为一种潜在的债务因素直接影响着公司或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具体来说,或有债务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由应收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形成的或有债

应收票据贴现是指公司、企业以贴现的方式将尚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转让给银行或其它单位,从而负有可能支付的债务。这意味着,公司或企业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后,就形成了一项或有债务。因为如果接受转让的银行或其他单位不能再票据到期之日获得现金,则转让该票据的公司或企业应该承担债务责任。另外,如果公司或企业有将应收账款向银行出售以取得现金的情况也应当视为或有债务。

2.由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

债的担保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在特定人的一般财产或一般人的特定财产上设立担保以确保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制度。在这里具体是指公司、企业以自有财产作为抵押、质押或是以公司、企业自身的信誉为他方提供保证的方式而为其它公司或企业提供担保的业务事项。如果到期日其他公司或企业偿还了借款,提供担保的公司、企业即解脱了担保责任,但若被担保公司或企业到期不能清偿借款,则提供担保的公司、企业则负有偿还担保债务的责任。在公司、企业提供担保之日,就形成了担保方的一项或有债务。

3.由产品质量保证或缺陷而形成的或有债务

产品质量保证责任是指公司、企业可能要支付或承担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费用的责任。公司或企业在售出负有包退、包换责任的商品或是产品在保修期的范围内发生质量问题,公司或企业就会发生与质量问题相关费用,另外,如果因为出售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并造成对消费者的侵权,公司或企业作为生产者或销售者应该承担产品侵权责任,公司或企业负有的赔偿责任就会产生公司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存在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或有债务。

4.由未决诉讼和未决仲裁形成的或有债务

未决诉讼和未决仲裁是指公司或企业涉及尚未判决的诉讼案件、原告提出有赔偿要求的待决事项。未决诉讼和未决仲裁会形成或有债务是因为,如果公司或企业胜诉,将不负有任何责任;但如果是公司或企业败诉,则负有支付原告提出的赔偿要求的责任。即一旦有待决诉讼或仲裁的对方提出的索赔事宜时,公司或企业即应将其请求予以赔偿的数额视为一项或有债务。

5.承担法律责任造成的或有债务

这里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指行政法律法规中的责任和刑法中的责任。公司或企业有可能违反了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从而引发了行政机关对该公司或企业的行政处罚(主要是指财产罚的方式);另外如果公司或企业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构成了单位犯罪,那么这个公司或企业还应该缴纳相应的罚金。在实践中,应该综合分析关于债务的具体情况,根据债务的形成原因,相关的法律政策等因素来评估债务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目标公司债务中的履行或有事项所产生的相关义务导致经济利益的减少的可能性的大小,收购方应该对目标公司的债务情况有所考虑,并且将或有债务的发生可能性和具体数额作为决定是否进行收购和确定收购目标公司价款的重要指标。

(二)目标公司故意假造并隐瞒债务

目标公司中的股东或管理层人员可能会利用与自己有关联关系的第三方或自己本身制造出可以向目标公司请求的债权,以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使收购后的公司或企业中的股东承受本不存在的债务风险。

目标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购价款,在收购的过程中,故意向收购方隐瞒公司的债务,对公司的债务问题不予真实的信息披露,致使收购方在收购尽职调查中无法得知目标公司的真实债务情况,错误的给出收购报价,蒙受损失。在目标公司所隐瞒的债务中,包括“公债”和“私债”。公债是指目标公司与与其地位不平等的行政机关及其他法人、团体之间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目标公司的欠税行为。而对于私债来说,是目标公司与与其具有平等地位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例如,因买卖,租赁,借贷而产生的债务。这些由目标公司方故意隐瞒的债务对于收购方来说是将是取得公司控制权之后的巨大隐患。

三、公司收购债务风险的防范

在公司收购的债务风险问题中,以下几种方法主要针对事前对上述公司收购债务风险的防范:

(一)通过签订事前协议的方式明确责任关系

明确责任的约定可以是独立的责任明确协议,也可以是收购协议中的条款。在该约定中要明确责任的承担主体,赔偿方式,数额,补救措施等具体内容。在条款设置上要简明,清楚,没有歧义,全面,有一定的预见性,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一份事前协议的质量,往往能体现收购方在法律,经营风险防范领域的素质,一份详尽明确的事前协议能体现出收购方法务工作者的较高的知识技能。对于事前协议的编写应该是事无巨细的,在事前约定的越详细,越具体,那么对于如果收购之后发生债务问题的解决就会越简明快捷。

(二)要求收购方的交易对手提供有效的担保

有效的担保要求收购方的交易对手提供与交易价款相应的物保或是要求其提供可靠的保证人保证。担保可以分为人保与物保,在人的担保,即保证中,担保权是一种债权性的请求权,属债权范围;而在物的担保中,则是一种物权性的优先受偿权,故也可以称为担保物权,两者间的效力相差较大。与权利相对应,担保义务人的义务在人的担保中,实际为一种债务,而在物的担保中则是一种物权负担。收购方的收购交易对手可以以目标公司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向收购方提供担保。当发生上述债务时,对收购方来说能够有所保障,达到降低损失的作用。双方约定以提供担保的方式作为风险防范的方法的关键是担保合同的设置,担保合同中应包括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数额;保证的方式;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保证担保的范围;保证的期间;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等内容。

采用提供担保的方式防范债务风险时还应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财产状况,担保能力等有详尽的调查和认识;对担保物的所有权,具体价值,担保物的变现能力以及在担保物上是否还存在本次担保之外的担保等情况也应有所掌握。

(三)保险品种的设置

保险是最古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补偿或给付的经济制度,其目的在于稳定生产,确保人民生活安定。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的经济关系,通过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这一点来说,由于协议收购的方式体现为一种商业决策方式,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经营决策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协议收购的方式设置保险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但是对于要约收购来说,收购方进行收购时的交易对手为目标公司的小股东,由于小股东并不直接参与目标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因此基本不能参与做出关于公司的重大决策,因此收购方可以要求目标公司或者自己购买相应的保险,以确保降低风险。

(四)收购价款的托管

收购方可以要求目标公司一方将收购价款中的一部分存放于双方信任的、可靠的第三方手中,并规定一定的时间期限,如果在该期限中出现了上文提到的债务风险承担问题,则收购方可以从第三方处得到一部分价款作为债务风险的补偿;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出现债务风险的承担问题,则目标公司方可以从第三方处得到这部分价款进而收购公司收购价款的全部。

为了保证收购双方的共同利益,尤其是为了保护收购方的利益,防止在收购程序结束之后会出现上文提到的债务风险,双方可以在收购的过程中约定设立共同管理账户,并且将收购价款中的一部分存入这个账户中,账户的资金由双方共同管理,账户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双方认可签字、盖章,在收购完成之后进行账户资金分配,并注销账户;或者是双方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共同管理,如果出现了对收购方不利的债务风险时,则账户资金自动转移到收购方的账户中;而如果在约定的时间中没有出现约定的情形时,则约定期满时,共管账户中的资金自动转移到收购方的交易对手的账户之中。这样对于收购方来说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发现原有的债务问题,并且用共管账户中的资金去承担债务,使收购方需要承担的风险降低。

四、在应对与防范债务风险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一)关于债务责任人的确定问题

针对以上债务风险的应对与防范,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确定债务责任人的问题。本文中所提到的两种收购方式,即向目标公司股东收购股权和在市场上收购目标公司股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现代公司经营的主要模式,作为公司的所有权人,股东并不参与到公司实际经营中,对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也不甚了解。所以对于目标公司的债务(具体指本文提到的或有债务,故意隐瞒债务和假造债务)的责任不应一味地由股东承担,应当注意公司管理层在债务形成中的责任,区分债务形成的原因,确定具体的债务人。针对向目标公司收购股权的方式,收购方在收购之后发生债务风险承担的,可以把出售股权的股东作为责任人,也可以把公司的管理层作为责任人,如果在目标公司股东承担责任之后可以确定是目标公司管理层责任的,目标公司股东可以向其追偿。针对在市场上进行收购的情况,由于股东人数过多,收购方不便向股东追究责任,所以此时的责任区分十分重要。

(二)关于在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

如果在公司收购程序完成之后出现了债务纠纷,而收购方选择以诉讼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那么在诉讼过程中的举证责任问题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在公司收购的实践中,收购方在发现存在上文提到的债务风险并要求目标公司方承担责任时,通常都是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为自己要求收购方收购的交易对手承担债务的主张负有举证的责任,虽然收购方已经接手了目标公司的全部数据,但是由于原目标公司一方的隐瞒与阻碍,收购方要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针对这种对收购方极为不利的状况,在公司收购的债务风险的承担这一问题上,法律应相应地放宽收购方请求法院调查取证的要求,即由收购方提出申请,对于自己无法收集的证据,向法院要求由法院收集证据,这种方式会更加有力于收购方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使用放宽调查取证的方式主要是考虑到目标公司对公司收购之前的经营状况,公司债务状况可能有所隐瞒,收购方举证较为困难,而且法院亲自调查取证对于在公司债务方面具有恶意的目标公司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约束,防止其恶意隐瞒或假造债务,也可以在一方面督促目标公司管理层妥善安排生产、经营,肩负公司或企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