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工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工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工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工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后,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工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工业革命的爆发至使工业体制与工业社会的产生,工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工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工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工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工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工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工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工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工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工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工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工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工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学院与现代艺术教育

工业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在18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重视科学与发展的客观思维,这种对自然物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重视,至使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道德、精神、审美取向等并未和物质的发展同步。在工业链条中,人的主导意识开始服从机械生产的束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伊始阶段,欧洲的复古风潮为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带来不切实际的繁琐矫饰。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后期发起了艺术与手工业运动,但是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过分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而脱离了大工业产业化模式,这使他未能解决新兴产品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矛盾。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也未对大工业革命性生产作出明确的判断。德国现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海尔曼•穆特修斯针对英国的艺术设计的问题,确立了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解决大工业生产与手工制造之间的矛盾。德国工业同盟组织的出现,为美术融合于工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青年时代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将工业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关于美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含义的协调,将艺术的审美与技术发展融合于一体。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在设计中向无生命的工业产品注入生命力,探究历史上美术家将造型观念融入各个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推崇在欧洲古代的众多画家涉猎很多设计领域。格洛佩斯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包豪斯的校舍由他亲自设计,并遵照建筑的功能规律与实用性,突出现代工业技术材料与建筑结构功能的特性,发挥建筑自身构成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这些校舍成为包豪斯建筑设计的开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了众多的现代艺术的大师,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担现代构图理论知识的课程,《点、线到面》的出版将美术中的组成因素,分化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俄国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带入包豪斯的教学之中,他强调将线条的变化引入画面的节奏的关系,在空间中创造出线条的三维变化,将艺术思维方式建立于想象、分析具象与抽象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他将绘画的抽象元素作为展开思想与精神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作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启发。另一位在包豪斯执教的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艺术家克利,他被赞誉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在克利的艺术中,他将图像分解成几何的形式与色域之间的体块。他的艺术图像风格多变,在物象的选择上运用色彩来穿梭于具象符号与线面节奏之间的变换。由于他的绘画主题充满了幻想与奇妙,使他的艺术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他将个人情感与绘画中创造性的要素联系起来,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转换成思想的意识形态。在设计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方式的同时,并寻找现代设计中的规律性发展。将美学理念融入工业机器的生产复制方式中,形成一种简便明快的工业生产形式,将工业设计中的现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过程,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诞生的过程。同时,包豪斯在其美学中也出现对构成主义的过度关注,为突出工业产品设计上的材料学与设计形式的简约而忽略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包豪斯学校把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制作工艺相结合,并形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艺术的形式带给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的形式不在受控于阶层的分化中,同时,它将现代技术革新融入生产设计之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材料的功能化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艺术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

二、教具:PPT

三、教法:讲述法、讨论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相关内容。

2.掌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了解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剧,学会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3.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与我们如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科学地看待工业文明的影响。

六、课前导入

通过一组北极地区的动物生存现状对比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工业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本节课的学习。

七、新课讲述

教师: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工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社会面貌具体都有哪些变化呢?

探究一 : 工业化与人口变化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威廉姆斯用“人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2020年,世界人口总数已经接近76亿。

学生: 工业化带来大量人口增长

探究二 : 工业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出示图表,从图一图二上来看,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开始出现转型。

教师:英国习惯法规定:妇女没有财产权,没有离婚权,妇女挣来的工资在法律上属于丈夫,丈夫拿出去喝酒、赌博,妻子也不能有任何抱怨……工业革命后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

学生:工业化带来劳动力结构转型和女性地位提高

探究三 : 工业化与大众教育发展

教师: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学生:工业化带来大众教育普及

探究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学生:出示图表,从图一图二看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教师:城市化: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程,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1760年,英国5-10万人城市只有1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等,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教师: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出示文字材料和诗作。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学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

探究五:工业化与社会问题

教师: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人生活愈加贫困。例如工人每天要劳动15到16个小时……尽管终年劳累,没有星期天等节假日,工资却少得可怜,难以维持一日三餐……工人子女的生活同样悲惨,他们没有幸福的童年……甚至六七岁就被迫给资本家当童工,任其宰割。超负荷的劳动使这些童工面黄肌瘦,一些人不到十岁就被折磨死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资本家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市场垄断,不断对社会财富进行聚敛形成。 2016年调查报告,美国前10%的富有家庭拥有51万亿美元财富,约占美国家庭总财富的四分之三。教师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

学生:工业化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探究六: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教师: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工业化国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病”,尤其是走上工业化道路最早的英国,其最突出的病症表现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教师出示雾都、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温室气体排放等文字和图片资料。

学生: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材料分析:出示狄更斯的《双城记》,理解下狄更斯描述的那个时代,并对照现实生活,辨析下工业革命后给人类社会生活都带来了什么?

学生:工业革命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两极分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小组探究: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环境问题的挑战,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一谈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学生进行三分钟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1、工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2、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八、课堂总结

教师板书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接力回答。

九、当堂检测

通过选择题的方式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社会发展;蛋;父亲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短篇小说家。马尔科姆・考利称他为“作家的作家,是他那一代讲故事者中对后一代的风格和视野都造成影响的唯一一位”(Bradbury MalcolmandDavid Palmers 122)。他的作品集《小城畸人》、《鸡蛋的胜利及其他》引起了广泛关注。出于一个作家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视角,安德森描述了产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小作坊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的事、人和变化。《蛋》是其著名短篇小说之一,描述了美国中西部小镇上一个家庭的变迁情况。通过对畸人的描写展现当时的社会图景。同时,读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憎恨和对逝去的农业文明的怀念。

故事开篇是一个快乐善良的农民形象――父亲。他在农场里给人干活,有一匹马,星期六晚上骑马到小镇里和其他农工一起聚会、聊天、喝酒、唱歌,然后骑马回家,活得开心、知足。这也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真实写照。他们节俭、勤奋、自律,过着自己的生活。

19世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地区作为美国道德堡垒和经济核心的地位一去不返,传统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伦理体系……摇摇欲坠。传统美国的所谓监护人们,尤其中西部乡村美国人,承受着思想危机和地位下降的双重压力,不堪重负”。

安德森的另外一部作品《穷白人》对此也有所描述。主人公休・默克维流浪到毕德威尔这座闭塞小镇,全身心地投入到机械制造业。结果这里未曾见过多少世面的人突然普遍地抛弃旧手工业转向以机械为代表的现代生活。于是他发现“全国到处一个样,无论在城镇、乡村,还是新兴的城市,人们都受到震惊鼓舞”。诚如安德森写道:“一个新型的巨人正朝我们走来。”

受到工业时代的巨大冲击,人们来不及思考和分析。父亲放弃了自由生活,有了野心。当然这其中母亲的作用不容忽视,她是一个教师,“无疑她读一些书和杂志。她肯定读到过,我想,GarfieldLincol和其他的美国人如何从贫困中走出赢得荣誉和成就”。父亲所在之地跟外界的联系不多,工业革命的影响还没有切实的到这个地方。但其精神传播――书和杂志起到了应有的宣传作用。受到影响的母亲又影响了父亲,两个人走上了和原来完全不同的道路。

父亲卖了房子,辞了工作,开始致富之路。但显然盲目没给他们带来什么好结果。他们租了土地养的鸡都是畸形的,活不了太长时间。父亲由于长时间和畸形鸡打交道失去了原来的精神状态,变得沉默。原来的无忧无虑的单身汉不见了,原来的田园时代也一去不返了。不过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不甘于失败,带着全家人搬到镇上开餐馆。搬家时父亲小心的带着他眼中的财富一那些畸形鸡。他梦想着将来的某一天可以靠着展示这些畸形鸡来挣得很多财富。

餐馆开业了,他秉承着原来的勤劳和节俭;他和母亲轮流着休息使得餐馆可以24小时营业,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顾客满意。他给客人表演竖鸡蛋,让客人欣赏畸形鸡,盼着可以一举成名,从而获得财富和荣誉。但是不管怎么努力都事与愿违。表演失败了,客人吓跑了,他的梦想也随着他手中鸡蛋的破碎而破灭了。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4

职业指导 欧美 原因

在国外,早在职业指导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之前,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和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许多地方都含有职业指导的意义。如《理想国》一书记载,“人总是各有异处的,就像每个人都不是从一个模子铸出来的,所以性格不同,从事的行业也不同一样。”近代职业指导产生于欧美各国,随后波及世界各地。职业指导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职业指导之所以产生在欧美,是由当时欧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工业革命,社会大分工,新的社会职业体系的形成,失业者的大量存在,新的职业培训形式的出现是促进职业指导产生的社会条件。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发展为职业指导的产生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

一、工业革命加剧新的社会职业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转折点。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蒸汽机和其他各种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机器制造业、冶金业、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18世纪晚期,法国和美国也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发达,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社会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世纪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点,使世界跨入了电气时代。除了电力以外,内燃机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以及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话、电报、电灯、电焊、电车、变电器、飞机、拖拉机、打字机、橡胶轮胎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远距离输电,无烟火的改进,煤焦油的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职业。新职业的大量产生,改变了原来的社会职业结构,形成了新的社会职业体系。社会职业体系的改变客观上要求人们改变现有的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增加对人们就业和选择职业的关注。

二、失业者的大量存在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欧美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自工业革命后,人人感觉失业问题与效率问题之严重。”工业革命后,随着新技术,新发明的不断涌现,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新的职业。新的职业要求社会提供相应的拥有新技术的劳动者,而社会却难以提供。加上不适应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大批破产,由此社会上出现了大批的失业者。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垄断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批工人的失业和贫困。1873年美国经济危机,在3年内使2万家企业和银行倒闭。全国4000万人口,失业工人达300万,加上家属,共有1000万人口挣扎在死亡线上。即使没有失业,恶劣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紧张劳动以及低报酬的收入,也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他们采取各种消极和积极地方式进行抵抗,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里,工人罢工此起彼伏。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引起资本家的关注,也引起了当时一些热衷于社会改良人士的关注。为了缓解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解决失业问题,挽救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制度,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措施,职业指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来的,人们试图通过职业指导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解决就业、择业与失业问题。总之,职业指导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与社会矛盾共同促成的。

三、相关学科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尽管自工业革命以来,涌现出不少职业问题,但是职业指导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却是在20世纪。“职业指导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首先表现在它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揭示职业现象,解释人的职业行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学科的发展从理论和方法上推动了职业指导的产生。

(一)教育革新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新技术革命使分工越来越细,职业部门越来越多,原来工场手工业口耳相传的学徒制培训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工业的发展。欧美国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职业培训模式来培训大批掌握一定技术的生产劳动者。于是学校职业培训体系代替学徒制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到了20世纪初,国外较多国家相继建立了不少独立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就像江问渔所说:“学校教育之推广,在欧西实为一普遍之事实。然学校之设,究有种种之限制,如修业、期限、入学年龄及资格等,故教育者欲谋求学校之效能日大,对于学校毕业生之出路,首需注意及之再推而广之,为入校前之甄别个性,既入校之后循循善道,亦皆分内之事也。于是而及于职业指导之范围焉。”职业指导就在新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萌芽了。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职业指导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杜威1899年发表的《学校与社会》,他着重阐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开始。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科学,是教育学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教育社会学除了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外,还研究教育如何满足个人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择业工作,以及学生工作以后遇到的各种情况。教育社会学在此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职业指导的思想和方法。教育的革新运动和教育的理论发展是早期职业指导萌芽的摇篮。

(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前科学心理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心理学曾一度是灵魂的奴仆,神学的婢女和哲学的附庸。”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分支应用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很快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实验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学科的发展为职业指导的产生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工业心理学的目的是追求“个人在工业中的最高效率和最适宜的情境条件……人们相信,归根到底,个人在环境中的最高效率,只有确保他在那种环境中获得最满意适应时才能实现。”此外,工业心理学还关注职业指导、职业咨询和职业选择的问题,研究个人的特点是否与职业要求的素质相匹配以及匹配程度如何。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心理测验的产生,使人们对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特征有了初步的量化认识,而且这些指标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心理测验技术的发展为以后的职业指导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使科学意义上的职业指导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参考文献: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5

对话型教学就是指教师提前精心的设计组织教学,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查找相关资料,在师生准备都充分的前提下,开展课堂对话。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对话型教学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热热闹闹的、滥竽充数的随声附和的对话,而是教师提前认真设计。如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查找资料等。师生都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对话,这样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源于学习过程的参与。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怎么看中西教育的异同回答记者说:“……中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比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比较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但是,我们确有自己的不足。比如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不强,实践能力不足……要推进素质教育,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话型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到主题探究中去,不断地学习、探究、创新,获得解决问题的捷径,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一、对话型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八课和第十三课《工业革命的影响》)

主题探究目的:(1)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从而体会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有关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一)探究方法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安排学生通过访谈、图书室或网上查找资料,查明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2.进行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演出课本剧“西游记”,说明工业革命给人类的影响。如对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带来的影响等。

3.师生对话:(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回答)

师: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希望同学们多思考,多视角回答。

生1: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生2: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生3:出现了机器生产和工厂。

生4:产生了新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生5:机器生产催生了近代的工厂制和管理体制。

生6: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生7:加强对外扩张,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生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生9: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生10: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生11:大量产品的生产,丰富了人们生活。

生12: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使人们出行更方便。

生13:工业化的初期也会浪费资源、影响环境。

4.教师鼓励,归纳补充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与探究,同学们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比较全面,值得肯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可以看得到的机器设备,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适当引伸为对生产力和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5.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的利与弊

(1)工业革命使工人遭受更大的剥削,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2)工业革命造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

(3)工业革命也加速了殖民扩张的步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大量而深重的痛苦。

(二)教学反思

在方法与过程中,师生课前准备充分,学生积极发言,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所回答的问题不但面广,而且还有一定的深度。这出乎老师意料之外。实际上,每一位学生他都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见解。但是,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都具有狭隘性,不全面。这需要教师的点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向学生介绍答题的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视角,引导学生尽量比较全面的思考、回答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上述答案进行归纳: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内容丰富完整,不会有遗漏,条理清晰。

二、对话型教学案例的启示

(一)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对话型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捷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要求。

(二)活跃了课堂氛围

对话型教学是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强调的是共同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在不断的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话型教学中应该穿插一些趣味性浓的知识以吸引学生。在实践中的做法是课前精心策划,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课堂对话中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话可说。这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对话型教学,发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知识掌握不牢固,思考问题不全面,思维拓展不充分,所以,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鞭策教师,自我提升

对话型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素养和丰富的知识面。因为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回答就有可能五花八门,这都需要教师的解释与说明。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解疑释惑,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话型教学的误区

(一)对话型教学只是多种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在教学中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对话型教学中也有情景教学、合作探究等。

(二)对话教学并不等于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好与不好的表面热热闹闹的课堂,而是经过充分准备后的师生的探索与交流。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6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走入阶段性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个困境?里夫金给出了答案,以新能源和互联网结合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且书的副标题是“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通读本书,感觉里夫金的这一论述主要是基于人类活动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下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的一个大胆设想,并且得到初步实践证实。他在书中论述的“革命”,主要指通信与能源领域相结合产生的革命。在笔者看来,其之所以新颖并且引起众多思考和议论,恰恰在于其对未来发展路径的革命性思维。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证实,改变世界往往首先要改变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突破,往往是从思想领域的革命开始。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前,通过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法国思想启蒙,欧洲社会从思想家到普通民众,对人的主体性认识突破了以往旧宗教哲学思想的束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那时的思想氛围中,对人类社会的活动能力产生了高度自信,认为世界和环境是可以被开发和改造的。也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最终爆发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正如里夫金在书中所说,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号称“精英能源”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这些能源的生产地点是局限在特定地区,生产方式是挖掘开采,故需要政府派出武装力量占领、抢夺和保卫,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缘政治运作,此外,还需要集权、自上而下命令的控制体系,也相应产生了高度集中的大公司“筒仓模式”式的封闭控制、垄断能源行为。这种模式有利于集中资本,促进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

但是,这种模式发展的代价就是环境受到破坏,资源不断被开发殆尽。当自然被破坏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变成了人类社会发展最大的敌人。甚至,在工业革命前的人类社会发展中,那种把自然当做开发利用“资源”的世界观,也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一点,里夫金在书中提到了多处例子。现在的环境问题不说,像我们比较久远的古罗马的衰亡,里夫金竟然从他们的活动超出自然承载能力角度分析其衰亡,实在值得读者深思。

目前来看,这种对人类活动能力盲目自信、把自然当做对立之物的思维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入困境,急需我们探索新路。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里夫金给出了一条未来发展新路的设想。他提出了重在分享、民主的分散式能源生产与共享模式设想,其主要内容是民众可以借助新兴能源生产设备个体发电,制造能源原料是随处可见的太阳光、风、地热、生物能,甚至是废物垃圾等,都可以用来发电。用不完的电可以集中到能源互联网中互通有无。因为原料无处不在,所以能源生产突破了地域限制;因为原料的可再生性,能源制造也就具备可持续性,并且把自身行为融入到自然中去。

当然,里夫金也指出,这种设想的成功建立在新通信技术与新能源生产系统革命的成功结合基础上。并且,里夫金在阐述此革命内涵时,不是就模式谈模式,而是始终强调了分享、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圈意识,他指出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同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未来要坚持推动能源的可持续性生产等等。他提出的新经济革命的模式,也正是建立在对以往思维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遇到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尝试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新的探索之路,一种与自然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与前文相对应,他还提出了美国早期的“谷仓模式”,指出这才是未来人类发展的行为之道,即整个社区的人聚到一起,合伙建设谷仓。并指出,现代社会,随着能源生产的分散化,传统的以往以邻为壑的思维观念和做法应该得到摒弃,应该超越地区、洲际,建立跨地区、跨洲际联盟,如此,才会产生新经济生产的“乘数效应”,才会产生不同的相关产业发展岗位与机会,世界才得以改变,美好未来才得以显现!于是,人类交往的方式、经济活动的方式、政治权力的格局、文化理念等等,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分散式的能源生产与分享系统,将改变现在大公司垄断能源生产与分配的格局,也迫使他们做出改变,以适应扁平化的能源生产与分享形势。随之带来的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产业的大发展,并带动众多相关联产业的发展。而且,因为认识到人与自然同属一个生态系统,在经济生产的设计与具体运作中,将保护与融入自然作为为经济运行的重要理念时,也将改变现有经济生产模式,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乘数效应。其次,以往化石燃料的生产集中在世界部分地区。也正因此,对这些集中地区的控制与反控制,成了20世纪世界政治的主要焦点之一。能源丰富的中东地区,战火纷飞,是个很好的例证。但是,随着能源生产的分散化,能源可以随处采集和生产;加上互联网的调配,能源可以及时、便利获取,政治控制与争夺便失去意义。同时,能源生产的分散化与分享的民主化,也无形之中影响政治走向分享、民主、合作等新的政治理念。再次,以往能源分享的集中化体制,使得人类生活越来越集中于大城市。正如里夫金在书中所说,“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区、拔地而起的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产业和工业区的繁荣”。但是,随着能源分享的网络化,能源的获取不再成为考虑因素后,人类的居住地点便更加随意和契合人性,而不再受制于能源等外在因素。最后,里夫金在强调分散式生产、网络合作与分享的思维指导下的新工业革命的时候,着重强调了面向未来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强调生态圈意识。这将改变我们现有的文化认知和认同,同时,也将使得我们教育的理念与核心价值得以校正,重新回到人与自然这一生态系统中来,而不是人被异化成“物外之物”。

他的这些新型发展理念的提出,确实掐中了当下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病脉:“只见物不见人”、集中体制下的官僚化、封闭化等问题。从里夫金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美好希望。他的“第三次革命”思维,也引发和丰富了读者跳出现有格局对走出当下人类困境的思考。通过他的这些论述,我们看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变化,也更看到了内嵌在这些变化背后的“新革命”思维。正如里夫金在书中讲到的,实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转变,最艰难的部分在于观念的改变而非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民众的认知。思维的创新,对技术和新经济革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乔布斯之所以能带领苹果公司在前十年的科技市场中翻云覆雨,推出一个又一个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就在于他推动了科技产品设计理念的思想革命,创造了市场需求。也因此引领了手机从传统按键式向触摸屏、从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演进的革命性发展。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困境,我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推动思维革命,重新思考人类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