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职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设计职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设计职业规划

工业设计职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青年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探讨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是生活的法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途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当低层次的需要被合理的满足后,个体才会追究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青年最大的期望就是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岗位上体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潜能,在工作上集中体现企业发展与个人追求的相统一。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1 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基本含义和特性

所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和开放性两大特性。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每位员工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价值观、能力、目标、对成功评价的标准等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一定不会相同。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开放性。如果员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只从主观意愿出发,而不考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也不考虑过来人的忠告,职业生涯往往不切实际。

2 职业生涯规划对员工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焦是放在个人目标与现实可行的机会的配合上。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本人所在的淮南煤矿是一个百年老矿,历史上经历的困难时期比较长,进入新世纪后,经过不懈的追求,在煤矿职工“八荣八耻”职业道德荣辱观基础上“自信、爱岗、规范、创新”,形成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负责任,能创新”的企业精神,实施了“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正是由于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中,员工把工作当成学问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求发展,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追究求目标,快乐工作的需要,也是实现企业文化的需要。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平等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愿望和不同的能力特点,做出合适的反应使其受到更大的激励,以提高工作动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自我定位的需要。一个有良好职工规划的员工往往看待事物和工作更加理性和清晰。从而跟随企业发展充分的认识自己,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工作要求,进而实现自己的晋升和进步的梦想。

3 青年职工心理特性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突出问题

本人所在的企业80后占60.4%,90后占8.2%。未来几年将会有大批的90后员工进入企业,并将构成企业发展的主力军,80、90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造就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优点是他们充满朝气,思想活跃,敢于表达,容易接受新事物,接受教育相对多,学习能力强;缺点是个性张扬,主动性不强,感性思想占的比例大,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承受挫折能力差,情绪很容易波动。

针对80、90后的员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自我认识不清,不能准确评估自己。自我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客观全面地分析自我,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充分、正确、深刻地认识自身能力、个性及相关环境,以此作为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2)工作目标目标模糊。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 职业生涯的出发点首先是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职业规划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3)对自身能力不能准确的摸底。技术能力、概念性能力(逻辑思考分析能力)、交际能力、正确发现问题的创造性洞察力、开创未来的远见力、应变力、有效执行计划的集中力、忍耐力。这8种能力也是适应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

4 青年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真实客观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是要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二是发现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目标,三是适应而不是逃避现实。

(2)职业生涯的实施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展开阶段。是要让青年职工正确的认识自我。充分、正确、深刻地认识自身的能力、个性及相关环境,以此作为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及策略的基础。二是确立阶段。它是职业生涯的发展途径,通俗的说就是职业定位。三是成熟阶段,它是对已经确定好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路线在能力和机会方面向前推进。

5 如何帮助青年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就是使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更好的结合起来,人力资源规划指明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这一结合的指导。

(1)配套制度支持。职业生涯规划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配套制度支持。职业生涯体系为员工的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配套制度支持。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描绘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实现路径。与职业生涯规划关系最密切相关的制度主要包括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和沟通制度。这并不是说企业缺乏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和沟通制度。

(2)协调好组织规划与员工个人意愿之间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仍然是一种管理行为,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达到激励目的,二是通过规划行为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人才,两个目的是相辅相成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达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效果,使员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个人发展。

(3)企业用人机制的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双赢”效果的实现,根本上有赖于用人机制的调整。 企业用人机制调整的关键是要在企业内形成以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建立竞争机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打破“官本位”和“论资排辈”,让员工建立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正相关连接,愿意与企业共同发展。

(4)培训制度体系的完善。以业务需要为指引的培训更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队员角色,缺乏长期规划,不支持员工长期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在人力资源规划指导下,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企业在人力资源质量上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制定的职业发展行动计划有利于弥补企业能力短板,这样,培训制度将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竞争力连接起来,通过员工能力发展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 企业培训的另一问题是缺乏针对性,往往是“一个人肚子疼大家一起吃药”,这不仅造成培训资源浪费,也容易引发员工抵制情绪。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贯通的培训制度有利于实现培训的个性化,提高针对性,让员工主动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组织和群体的力量,找出行之有效的载体来帮助和促进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在对青年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中,要利用企业共青团这一青年组织所具有思想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和引导功能。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职工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好青年职工个人职业规划和企业整体事业规划的统一,例如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工技术比武”、青工“五小”成果等活动,提倡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共青团在对青年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工作要做细、做深、做实,对每个青年职工要关心其思想发展和进步,记录其成长轨迹。

准确的认识自我和自我评价是制定个人职业规划的前提,一是要实事求是,二是要切实可行,个人的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能力,个人物质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合,要和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挖掘潜在的能力,从而极大地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提升员工的职业在就感。对企业而言,通过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达到人尽其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努力寻求个人目标的实现。

参献文献:

[1]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工业设计职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设有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因实际条件限制,我国高校普遍无法做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与“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个性化、服务性、实用性、专业性和连接性的特点”[1]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根据我国高校现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要载体,依托高校专职心理教师、高校学生政工队伍、校内外经验丰富的就业创业导师,在高校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不足,丰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内容和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建立的目标

工作坊起源于欧洲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格拉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是以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帮助个体获得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心理认知、良好的心理适应与职场发展能力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职业生涯心理辅导计划。工作坊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仅能为训练者缓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焦虑、缓解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更能促进学生除专业技能以外的非智力因素的职场能力的增长,让大学生“毕业生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要求,促使学生不断修正规划,正确引导自己的职业发展,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动态特征”。[2]

二、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的实施途径

(一)校级主管部门牵头,构建学校多部门的有效合作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的工作内容不仅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和学业规划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是高校人才培养领域的交叉区域。工作坊要实现正常、长期的运行必须得到校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心理工作坊的教育内容要求学生工作服务部门和教务部门之间的融合与有效合作,并达成一定的人才培养共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专业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坊教育三者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崭新教学模式,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实践演练、就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师资力量,形成专业化辅导团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涉及大学生心理、就业与教学三方面内容,其“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学方式对学术性与实战性要求都很强。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工作坊师资力量的配备既要注重学术性也要注重实践性,既要利用校内老师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也要发挥校外导师的社会实践指导作用,尤其是注重发挥具有实践与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工作坊要形成专业化的工作坊辅导员团队,稳定师资力量,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传授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指导作用。

(三)结合高校专业特色,注重定期培训与跟踪反馈

“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学方式既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专业特色、校风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求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要定期开展工作坊培训工作,用固定的时间、地点引导在校学生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评价,认清自己的职业性格。要实现工作坊培训形式的连续性,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实践性活动,逐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同时,工作坊要注意学生培训状态的跟踪和反馈,及时进行反馈指导,确保指导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工作坊的积极效果

(一)改变了职业生规划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培养更具特色化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通过团体训练、情景模拟、职业性格测试等多种方式改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传统授课方式。通过工作坊导师的循循善诱和持续引导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持续性的引导,既形成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纵向比较,又形成了不同专业学生的横向比较,打破了传统按照专业、班级归类不同学生的界限,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促进了大学生职业性格的早期觉醒,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潜力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启蒙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从大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更加了解社会和自我,了解职业生活。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自我探索,大学生可以逐步对自身、社会、为了职业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依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探索自身发展实际的就业方向,构建自己的实际就业能力。工作坊可以实现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即形成自身职业目标并做好就业准备,减少就业创业活动的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培养自身的就业潜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工作坊在“学校课堂知识讲授--大学生职前情景模拟―大学生择业就业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心理工作坊就像一个训练场,训练场外的学员不必掌握深奥的理论,却可在此找到自己内在的职场心态和优势领域,可以极大提高自身职场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心理工作坊的实际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培养自己遇到困难时的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情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工业设计职业规划范文3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深圳证券通信公司:

加强证券业通信系统建设是防范和化解全行业系统风险的重要技术措施。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和论证,现已完成“中国证券业通信系统1998-2000年建设规划”及沪、深证券交易所通信系统互联工程的方案准备工作,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立项实施,纳入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费用由中国证监会专款拨付。

请你单位在中国证券通信技术组的领导下,尽快组织实施,争取按时完成工程任务。

工业设计职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高职工业;工作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各行各业稳健发展,高职院校内部建立专业的工作室,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类教学课程改革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就业的质量,实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社会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开发自己独特的职业兴趣,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做好职业准备,缓解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矛盾,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创业,促进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

一、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建立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工作室承接创新创业项目,完成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软平台的建设活动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创新创业需求,进行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优化,将工业设计专业知识与职场环境的联系进行介绍,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针对性。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打造优良的工作实训平台,鼓励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设计实践活动,能够在高职人才培养活动中,实现分层次和个性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的潜能,促使学生将学习能力转化为职场实训平台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目的去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并且努力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向专业实用性的方向转化。指导学生组成创新创业组织,在创新创业活动课题专项研究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平台。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条件,为其提供硬件设施和资金支持。同时,推行高职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改革,打造促进学生能力升级的软平台。

二、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1)立足岗位需要和企业需求,引导学生创新与创业。建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培养模式,教师应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工作岗位设置标准,进行人才能力培养。打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采用悬挂横幅的方式,在学校主干道张贴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字材料,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内在动力。由创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减轻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不适应性。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建立专业的工作室,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阶梯型的实践实训计划,学生可以从小规模创业活动入手,逐渐开展深度的创业活动。为了提升创业活动的效率,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做好沟通工作,由高职学生承接企业的创业项目,从而在企业的帮助之下完成高质量的创业。学校指导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并且要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申请场地和资金,以及为学生分组,从而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分步骤地完成创业任务。学生在工业设计中需要用到的工业材料,可以由学校进行统一采买,并且按照计划下发给学生们使用。学生可以按照创新创业活动专项材料申请的形式,向指导老师汇报情况,从而得到工业设计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2)打造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工作室实践活动针对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之中,企业承接的部分工业设计项目,可以分给学生来完成,在学生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由企业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从而在考核的过程中选拔需要的人才。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中,企业可以安排专人前往工作室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估,对于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与其签订毕业生就业意向书,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将学生工业设计工作室实训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公司招聘的重要依据,综合调查员的评估报告进行分析,对具有一定工作创新能力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实现企业招聘高质量人才的目的。在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能够直接反馈到企业,有利于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打造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平台,教师应该从学生个人发展轨迹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的相关评估工作。

3)以教学实践引领探究,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建设。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在实习实践平台训练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业设计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室建设,重点以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服务,指导老师应该以教学为目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指导。倡导校企合作,学生的创意可以为企业所用,将学生的创意设计转化为具体产品。在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一部分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技能支持,也为另一部分学生进入职场铺平道路。立足于整个社会的需求,进行人才定向模式的培养,在创业实训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工作室制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指导老师应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在工业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安排比例适当的工作室实训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时间比例,让学生既能够充分学到理论课程知识,又能够直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实践,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当前职场环境中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贴合的工作室制。以高职工业生产设计中的家居用品设计为例,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家居用品设计工作室、材料设计工作室和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室。学生运用自己的包装设计、造型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的专项知识,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而提升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在家居用品设计工作室,安排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别完成工业设计中产品制造的时尚创意设计工作,在材料选择上,根据设计材料的不同,完成不同材质的创意设计。在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室中,积极运用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满足消费者对于家居用品的需求。指导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并且在家居用品设计的定稿阶段,组织学生前往家居用品设计的企业参观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采用计算机软件对家居用品设计中的虚拟产品进行创新性开发。在家居用品设计活动中,根据学生设计风格的不同,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家居用品设计岗位,并且发挥出团队创新创业的最大价值,提升家居用品设计的综合质量。组织学生对设计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按照家居用品企业原有品牌的包装设计范本进行学习和模仿。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参考原有品牌的包装设计经验,使用计算机技术,对产品包装的设计比例进行控制。在产品品牌策划与陈列设计活动中,注重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显著提升产品设计中的创意价值。

四、结束语

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努力构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优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硬平台和软平台。基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以工作室为依托,学生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湖北省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屡次获大奖。

参考文献

[1]王联翔,韩德静."校企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6(4)

[2]马燕妮.高职院校营销创业能力培养项目规划与实践[D].天津工业大学,2010.DOI:10.7666.

[3]吴晓燕,许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4,(32)

[4]郁兰,刘玲.基于创业园的高职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4,(3)

工业设计职业规划范文5

误区一 性格内向,找个销售工作改变性格

镜头回放:Alex学的是程序设计,他一向比较内向、寡言,不善言辞。自己觉得这样的个性不理想,便决定找一个销售或者客服的工作来改变性格,让自己有个大变化。但结果不如人意,每次拿起电话要跟陌生人沟通,心里便充满了抗拒,最终还是以辞职告终。

专家点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工作对个人性格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会因此产生本质的变化。”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说,不少职场人希望通过工作来锻炼和彻底改变自己,会有一定作用,但与自己性格特质、能力特长等完全不相合甚至背道而驰的工作,不仅不能让你发挥所长做出成绩,还很有可能会让你消磨自信,导致更深的挫折感。

误区二 找本专业的工作,一定有优势

镜头回放:Lily的专业是工业设计,毕业后想去广告公司做设计。但几轮面试下来,她才知道自己掌握的软件、设计功底都达不到广告公司的要求。“本专业”还不及那种精通设计的业余爱好者,让她沮丧又迷茫。

专家点评:一般状况下,找本专业工作在专业知识、技能上会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的现状是,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不到位,且因为没有提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实施规划,在知识和技能的准备上很不充足,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技能水平很难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接,常常无“优势”可言。洪向阳提醒各位,大学生尽早利用在校时间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工作和前期探索,才能真正积累有用的优势。

误区三 调整心态,一定能喜欢上现在的工作

镜头回放:Tom毕业后听家里的安排进银行工作。柜员的工作枯燥单调,完全不是他以前想做的。他不敢辞职,想了不少办法让自己对工作多一点积极性,但心理的抵触始终消除不了,严重影响了工作表现。

专家点评:喜欢一份工作,是因为这份工作满足了你的成就感、价值感,且不断刺激你追求新的目标。如果眼下的工作根本不是你的兴趣所在,也不能满足你的自我成就感,即使在短时间内可以让你的生活有保障,但不会是长久发展方向。洪向阳提醒职场人,明确职业定位、选择职业时,一定要结合三方面进行综合决策,即自身的能力特长、职业价值观和当前的职业机会。通过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好工作。

误区四 三四十岁才做职业规划,已经来不及了

镜头回放:Mary36岁,在一家小公司当副总,主要负责公司销售、客服方面的工作,繁忙且压力很大。家中还有一个4岁的宝宝要照顾,总感觉吃力,想重新换一个新方向工作,可她始终不敢迈步,觉得已经过了年龄,只能继续忍受生活。

专家点评:“任何时候做职业规划都不会晚。”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导师闫岭说,职业生涯漫长,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要完成,如果前一阶段的问题没有解决,拖沓到下一阶段只会加重发展的危机,且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每个阶段都应该随着发展及时调整职业规划方案,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误区五 大学生只要学习,职业规划等工作以后再做

镜头回放:Bob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被调剂了学校和专业,学了工商管理。但这个专业到底以后出来能做什么工作,他一点也没概念。眼看着大三就要过完了,家里父母都为工作的事焦急,他却慢条斯理的说:“还有一年,等毕业时再考虑也来得及,现在找了又不是马上就要去上班。”真等到毕业时,看到身边的人都陆续签约,他傻眼了,连自己能做什么都还不清楚。

专家点评:大学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预备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阶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和尝试,并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积累一些专业技能,多从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职场、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等,以便于毕业时可以和职场“无缝接轨”。否则,毕业求职时就会手忙脚乱,不知道方向。

误区六 年轻是资本,工作越多尝试越好

镜头回放:David毕业一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做过外贸跟单员、销售和经理助理,可他都觉得不合适,做几个月就辞职。“趁年轻,我想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其他的走一步看一步吧。”David就这样不停的跳槽换工作,但始终定不下来。

专家点评:“裸辞”“闪辞”似乎已经成为职场新人的通病。工作中碰到一点阻碍和不顺心,就立马放弃,去尝试其他的新领域,一直追逐着“更好的工作”,却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好工作”。“一份好的工作,也是一个好的妥协。”闫岭说择业是要选择与自己能力、价值观相匹配的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机会。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工作,毫无头绪地瞎跳槽、乱换岗位和行业,只会让自己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误区七 计划没有变化快,用不着规划

镜头回放:“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没必要提前计划什么。”Bob做IT工作做了三年,总是在新项目有需要时,才会临时突击学习可能需要的新知识。他有技术,但总显得不够火候,做了几年的技术进步还是很缓慢,升职的事总是遥遥无期。

专家点评:“前进的方向,来自清晰的职业规划。”洪向阳提醒职场人,面对瞬息万变的“变化”,你只有提前通过规划、制定具体的目标才能在风浪中掌握住自己的方向。越是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短的行业,更需要规划来提高自己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只有时刻准备着的人,才能在机会出现时,抓住发展的机遇。

误区八 想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只要做个测评

镜头回放:Sara再一次辞职出来,这份行政助理的工作做了不到一年,还是没能坚持下来。可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三年了,她还是一头雾水。这次找工作前,她特意做了好几份职业测评,以希望从测试结果中找到合适的工作。但结果出来那么多“适合职业”,难道自己要每个都去尝试一遍么?还是迷茫。

专家点评: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测评,在择业迷茫、发展困惑时,职场人都想立马找到最有效、最快的方法解决困难。但职业测评只能作为自我了解的辅助工具,并且需要专家根据测试结果,结合你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解读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洪向阳提醒职场人,进行择业、职业定位时,需要综合考虑、评估各方面要素,才能最终做出决策,切勿片面的理解和利用职业测评结果。

误区九 有了各种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

镜头回放:从大三开始,Tom就开始考各种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导游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等。可是到毕业了,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也不知道找什么好,面试了几家公司,也无果而终。

专家点评:很多大学生和职场人依然认为考到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其实光有证书根本无用。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方文怡认为,求职者最好先明确职业目标,有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企业用人现在更看重实际技能,判断你是否是真正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

误区十 别人的成功轨迹,自己“依葫芦画瓢”

镜头回放:Jim学的是经济学专业,但并不是太喜欢。在他认识的人中,有一位学长也是经济学专业,但后来考了法学的研究生和律师资格证,读完书出来从事经济法律方面的工作,前途似锦,风光异常。Jim觉得这个方向不错,自己也去考法硕,可那些法律条文都背得头疼,更谈不上通过考试了,前途一片渺茫。

工业设计职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07-02

一、模块化课程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是一种偏向能力本位的课程。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关注欧洲应用型大学的模块化课程。其主要特点如下:

1.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

模块化课程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模式:一是模块式技能培训(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另一种模式是能力本位(简称“CBE”),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两者的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但两者也有共性,即都强调“能力”和“应用”。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正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吸纳了模块化教学的核心要素,并结合本科教育的特点而开发出的课程模式。

2.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现象。每门学科都为了追求各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很多教学内容重复。实行模块化以后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设计概念十分必要,过去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开设四门课程:即专业导论、工艺美术史、工业设计史、设计概念等。各学科为了追求完整性、系统性,每门课程都要讲述设计史,重复交叉的内容很多,现在把它整合成一个模块――“设计理念及思维”,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生在了解美的历程、造物的历史、工业设计历史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设计观,建立起来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此外,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将过去分散的、零散的实验综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更有针对性

过去的公共基础课没有和专业结合,全校所有专业使用相同教材,教学内容相同,课时也相同,教学没有针对性,实施模块化课程以后可以将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分派到不同专业,与专业课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出符合专业特点的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服务于专业课程,效果较好。

5.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与某一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或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重新拟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模块选择,为强化和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每个模块还可设计若干个子模块供学生选修。

6.教学安排更加灵活

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在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且各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体系非常灵活,只要模块间的学分相当(或差别不大),对模块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改造是很容易实行的,从而使得教学的安排更加灵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计思路:一是学校是课程的生产者,学生是课程的消费者。学校应树立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断调整、创新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内容。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更要通过课程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这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二是要牢固树立课程的中心地位。首先,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最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建设,学校只有始终围绕着学生需要的课程这个核心进行不断建设、高效管理,学校才能办好。其次,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从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工作就是能提供满足学生消费需要的各类课程,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切实解决招生与就业“两张皮”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课程创新与建设,最终化解“计划入口”与“市场出口”之间的矛盾,也是“从就业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最后,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两个“符合度”是课程地位确立的基本依据。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必须要扬弃传统的精英模式定位,转而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突出“地方化”“应用性”“草根式”属性,为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人才”提供职业范畴的高等教育服务。因此,要高度重视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的符合度如何、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的符合度如何,这两个“符合度”应成为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原则,学生毕业了到哪里就业,就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学校就应该设什么专业,教什么课程,即课程地位的确立依据就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学生就业的贡献率为依据的。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设计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当结合相关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审慎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合理安排课程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文化熏陶,从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技能。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了专业培养计划的现代化。[1]借鉴德国的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把课程框架体系设计为三大模块:宏观模块、中观模块和微观模块,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1.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专业模块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设计。宏观模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可建立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个性拓展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是整个模块的主体和基石。个性拓展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以拓展自身的特长。

2.中观模块

此模块是整个模块化体系的核心,它既是宏观模块构建的基础,又是对各微观模块的统领。中观模块构建的依据是能力分析。中观模块制订时首先要进行调研,研究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有哪些,然后对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某种能力需要具备哪些知识?需要强化哪些能力训练进行研究?然后按照适切的原则组建微观模块,若干个微观模块再构成一个中观模块。如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大致包含产品企划、产品工业设计、产品工程设计、产品营销推广等几个过程,相对应的岗位群大约有ID设计(概念创意设计)、CMF或CMG设计(产品色彩材质表面工艺设计)、UI设计(产品人机界面设计)、ID设计(外观造型设计)等七个岗位群。根据每个岗位群的特点,再分解出38个专业能力要素,根据这些专业能力要素再设计出38个微观模块,最后将这些微观模块按照系统性、关联性的要求,构建出8个中观模块(能力模块)。[2]

3.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整个模块的基础,它划分的依据是专业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即一个能力要素对应一个微观模块,将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装,就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如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包含设计理念和思维、设计表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能力、设计工程技术能力、产品工业设计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等6个基本能力。这6个基本能力可以分解出设计理念思维、设计理念思维、设计表现基础、设计表现基础等25个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设计概论、设计史论、工业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等25个微观模块。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微观模块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模块的大小。模块过小,则会使综合性、跨能力培养变得困难;模块过大,又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程度降低,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在德国,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且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是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学更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为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充分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其定位相一致。首先,需要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里增设专业导论课程,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15~20学时的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后,在实践教学课程里增加认知实行学期,在第二学期暑期增加8~12周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岗位上亲身经历所学专业在实际应用及具体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目的地选择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开发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校本教材,鼓励教师从教学改革课题开发入手,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学校通过科研立项、评审、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注重开发“四新”含量高、综合技能强、教学效果好的校本讲义、教材。

第三,合理制订模块化课程考核标准。每一个学习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培养学生一定能力的实体,一个模块结束后,要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譬如,可以采取实行“N+2”的过程考试,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3,可以是小测验,也可以是课程综述、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50%);“2”是期末考试和学习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涉及实践目标的模块还可以采取实验考核的办法,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3]

第四,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指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还要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目标努力。二是聘请大企业中卓有成就的工程师、工艺师、技师来校担任客座教师,并特邀他们参与课题设计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三是精心选择本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某些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另外,将现有教师队伍合理组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担任某一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法尔克・赫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几个特点[A].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