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论文范例6篇

工业互联网论文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1

[中图分类号] F272.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2- 03

舆情,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 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5)调整网络表达方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然而,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互联网负面舆情时,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专业知识能力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②缺乏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③工作方式单一、呆板,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然而,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煤炭企业存在不足:①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重视程度较低,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缺乏宣传及培训,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与管理。

(3)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并对事故信息的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2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煤炭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4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同时,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掌握事件真实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5 建立企业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统一对外,形成合力,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不断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3.2.7 健全外联网络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2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会员单位及其他从业机构的积极作用,引导正面网络舆论,开发优质网络信息资源,传播先进网络文化,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清除网络违法不良和垃圾电子信息,建设阳光绿色网络文化,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工作任务

1、继续推进“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征集和推介活动

依托“绿色网络联盟”,继续推进“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征集和推介活动,成熟一批推荐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活动宣传力度,由相关企业自愿参加,按照评价标准严格评审,切实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适合青少年的绿色网络文化产品、精品业务和绿色网站,促进青少年健康上网。

2、积极开展互联网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筹备设立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中心”,建立并完善互联网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互联网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引导会员企业及行业相关企业诚信经营、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提高行业信用水平和企业信用风险防范能力,推动行业自律,保障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互联网行业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我国互联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3、积极稳妥,鼓励网络实名制

选取若干个影响较大、自律基础较好的互联网企业作为试点,从版主、吧主等的实名备案入手,探索博客实名制,积累试点经验,总结业界对网络实名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稳妥、有效地鼓励开展网络实名制,探索和完善网络治理有效机制,促进互联网和谐发展。

4、大力推动网络论坛行业自律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互联网企业研究网络论坛服务管理,探索网络论坛行业自律,强化网络论坛版主责任,加强对论坛内容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促进网络论坛服务健康向上发展。

5、深入开展文明办网自查自纠活动

继续组织会员单位和各省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深入开展2008年度文明办网自查自纠活动,自觉清除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尤其是色情信息,加强正面宣传,维护网络文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并结合活动开展情况,继续组织2008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评选工作,弘扬正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6、治理网络色情信息

积极配合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依法打击网络色情专项行动,积极引导会员单位文明自律,坚决抵制网络色情信息,反对为网络色情信息提供传播平台,并加强对网站的自觉监督检查,落实“发现-监督-举报”的有害信息举报机制,督促互联网从业单位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努力遏制网上低俗之风。

7、抵制低级庸俗网络广告

要求和引导会员单位及其他从业单位增强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反对唯利是图,坚决抵制庸俗低级的网络广告,遏制大肆宣扬不良内容的成人类非法广告、假药以及其他违禁物品向网络蔓延的趋势,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市场秩序。

8、持久开展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的举报受理工作

继续深入持久开展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的举报受理工作,进一步鼓励公众举报,不断完善举报信息处理机制和平台,规范举报受理及处置流程,提高举报信息的处理效率,并加强协查工作,督促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单位及时处理问题,大力扫除低级庸俗网络信息,有效遏制违法和不良信息内容的传播。

9、全面开展反垃圾电子信息工作

组建和完善12321网络不良和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举报受理和应用平台,扎实做好各种垃圾电子信息的举报受理工作。深化建设反垃圾邮件综合处理平台,推介发展白名单体系,开展黑名单数据深度分析,将综合处理平台推向国际。继续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垃圾电子信息相关法规的基础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反垃圾电子信息的国际合作渠道。

三、组织实施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3

>> 互联网:现代人的情爱工具? 浅论互联网域名权的权利属性 浅论俄语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 浅论互联网与“人的关系延伸” 浅论“互联网+”下的湖南“智慧城市”建设 浅论“互联网+”时代中的幼儿园 浅论互联网+审计 浅论“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浅论互联网时代的外贸企业发展 浅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培养 浅论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应用文的教学构建 浅论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浅论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浅论“互联网+”时代单体酒店的营销策略创新 浅论国企共青团工作在互联网思维下的载体创新 浅论“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浅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烟草专卖监督管理 浅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转型发展 浅论石化产品实现“互联网+营销”转型的途径 浅论互联网平台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曹国伟:《“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经济形态》,2015年3月21日,http://.cn/i/2015-03-21/163710019803.shtml

[3] 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新闻与写作》,2015年05期。

[4] 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10期。

[5] 邬贺铨:《“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与挑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10期。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4

1.1互联网思维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成熟和应用,曾让欧美,甚至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获益良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互联网思维为代表的新生经济力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不容小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经营模式、营销战略,同时在微观层面的企业也深受其影响。“互联网思维”第一次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时刻是2011年。相对于工业思维而言的互联网思维,最早由百度总裁李彦宏提及,意思是新时期,新常态下我们要以互联网思维来进行思考决策。2013年,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这个词汇继而走红。互联网的特征众所周知。衍生出的互联网思维充分继承了互联网特征的深刻内涵品质。互联网思维即指: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们也必须进一步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行业领域内,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把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从一个新技术形态或工具提升到一个可以应用到所有行业的思维方式。

1.2企业文化

1.2.1文化

“文”和“化”的并连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责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用伦理道德、礼仪规范去教化天下世人,使之开化走向文明。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①。这是从精神层面理解文化的含义。我国的《新华词典》关于文化有两项释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二是语文、科学等的一般知识。《辞海》对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本文对企业文化的论述是基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论述的。

1.2.2企业文化

管理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与企业当时所处历史条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然而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甚至这样一种思维的本身也是一种决定论性质的思维。企业文化强调理念的力量,强调因为心理认同而产生的自律与引导。这种力量被称为“文化力”。②企业文化所具有的软实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经由管理科学演变而来。具体而言就是,西方的经济管理学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丛林”阶段以后,80年代初出现了“企业文化热”。③这股热潮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管理学理论的影响,给管理学的实践和应用带来了新模式。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西方来说起步较晚。然而,企业文化所反映出的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原因也是为了使得企业内部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企业内外部发展“力出一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必然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特征,并以其无形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推动企业具有更好的凝聚力。

2、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企业文化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思维全面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方面,企业文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都应体现为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以用户为中心和注重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许多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在新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使之与新的经济大环境相适应。

2.1以人为本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文化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因此,如何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实用人才是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经营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考验。今天的劳动力正在寻求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传统的雇主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它们必须建立一种能吸引当今人才的现代文化。今天的公司需要吸引现代的劳动力,对待劳动力的方式不能再像传统企业一样。问题在于,很多雇主仍然不理解和不重视新一代人的思维模式,以及这种思维模式使工作方式放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公司,例如脸谱网、谷歌、领英网以及数不胜数的新创公司都清楚,抢夺人才的大战已经开始,他们要让自己核心团队感受到挑战带来的刺激,让他们觉得能为这样的雇主工作很自豪。这些公司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并且给他们自由去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公司还想方设法与员工亲近,积极采用一些新措施,比如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时间,不看出勤率只看结果、采用最新的技术。所有企业都必须经历相似的转变,否则它们将错失人才。80、90后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一代,他们比父辈们更加关注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所供职的企业之间的精神契合。也就是说,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自己与企业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要求地更多了。在情怀流行的时代,我们很难再找到“只看在钱的份上”的年轻员工。当金钱需求退居其次,更多的软性激励才是真正留住员工的要素。脸谱网、推特,这些在几年前我们闻所未闻的公司,如今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求职之地,因为它们除了开发出新产品之外,还深知当今劳动力的需求,建立了吸引并能留住员工的企业文化。简而言之,它们的文化更具创业精神,等级制度变得不那么重要了。④脸谱网在引领创业时代的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依据员工的资历、职位给员工提供机会,而是赋予每个人同等的机会去做有意义的贡献。

2.2以用户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环境变了,规则变了。以前卖家和买家的二元模式、二元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互联网产品的本质就是为用户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培育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一本万利。观察现实,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贵脸谱网(Facebook)、推特(Twitter)、谷歌,这些所有伟大的互联网企业都有巨大用户价值。然而,他们获得巨大用户基础的前提是给用户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服务。⑤以腾讯的“黑马”产品微信为例。在微信出现之初,业内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的威力和杀伤力,它完全是黑马的姿态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足鼎立的互联网时代冲出重围,第一个拿到了互联网时代诺亚方舟的船票。微信诞生之初的营销思路和360非常相似,以免费的产品,简易便捷的操作迅速俘获了几亿用户。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基础上,微信有着极大的施展发挥空间。嫁接电商大有可为、游戏引发了一场全民打飞机大战。以微信现在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微店项目为例,嫁接的O2O(onlinetooffline,在线离线商务模式)模式,同样也是在短短数月时间内就拥有了可以和淘宝相提并论的分量。腾讯通过用户群得到的收益是一份令所有企业艳羡的市场份额。运营商在微信构建的游戏规则里,已经成为了流量通道。用户不再使用短信业务、彩信业务,他们使用的都是微信的便捷服务,他们从运营商的客户转变成了微信的用户。诚然,没有运营商的修路铺桥,微信也不能跑车。可是,使用微信的用户会去关心是谁修的路吗?当用户无法感知到企业的存在,那么它所能创造的商业价值已经非常有限了。微信对运营商最大的杀伤力就是,它让几亿每个月消费的用户跟运营商隔绝了。没有对用户的接触、了解,就无法了解用户的需求,就不能促使业务上、产品上的推陈出新,从而沦为了流量商。奇虎360总裁周鸿祎表达过同样的价值观。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是没办法靠奖惩分明的制度来实现的,而是靠员工对产品发自内心的热爱,对用户的热爱。这就不得不提互联网软件安全行业的360企业。360企业提倡的自己是“拜用户教”,理念就是“用户至上”。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单纯的杀毒软件公司。因为360并不是卖杀毒软件赚钱,而是通过提供免费杀毒的服务得到了海量的用户基数。在360的产品中,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下诞生的。比如现实生活中,许多保险公司、地产中介的电话让人不胜其烦,360依靠海量的用户群,通过让用户举报、标记骚扰电话,完善了360手机卫士拦截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功能,但是用户依然可以选择接听或者拒绝。很多用户会对新买手机的预装软件产生抱怨,360根据用户需求,手机助手推出了卸载预装软件的功能。结果冰火两重天,用户高兴,但是得罪了同行。事实上,没有“用户至上”的理念,360也做不到今天的规模。在这样的思维下,掌握互联网的规律,瞄准用户的需求点,同时在技术开发方面采用小步快跑、循序渐进、不断试错的思路,积沙成塔,集小胜为大胜,通过点点滴滴的进步,实现弯道超车,超越大公司大企业。

2.3注重“微创新”

举个例子,在今天,虽然“微博式微”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微博开放式的广场交流属性,依然让它成为一个最好的传播平台。它的普及是因为拥有独到的技术吗?当然不是。微博之前博客已经风光了好几年,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每天都写2000字的博客,可能用户会一个月或者一周写一次。但是,微博在博客的基础上做了一点点微创新,就是缩短了字数。140字的限制降低了所有人的门栏。在今天的阅读快速化社会,这140字满足了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同时,微博也对新闻和资讯的产生方式产生了颠覆,它让每个人都拥有发声的“麦克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微博的游戏里来。这对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对新浪自身都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站在专业人士的角度看,我们或许觉得微博的幼稚。但是这个小小的改变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完全不一样的经济效应。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周期也有一个小步快走的原则。具备核心功能的产品在用户的使用反馈中,甚至是骂声中才会更贴近用户的使用需求,才会更接近最佳状态。产品有许多的构成环节,如果满分是1分,但是每个环节都只做到0.8,最终的结果是0.8乘以0.8,总分是0.51。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知识工人;互联网劳动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11-05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产业在美国兴起,随之在全球引发了井喷式发展的浪潮。根据《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1] ,201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增长8%,达24亿;而美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经占美国总人口的78%;智能手机用户迅猛增长,2012年用户人数增长42%,美国和中国更是达到了50%的增长,用户数全球达到11亿左右;与此相应的是,全球互联网流量中大约13%是来自移动设备,这一数字从2010年的4%、2011年的10%一路飙升,使得全球的互联网市场格局都在发生变化,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当地的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可以说,在21世纪信息经济的浪潮中互联网产业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硬件、软件的应用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该产业的劳动者①在特征和数量上较传统的工业劳动者有了明显的改变,也在组织层面的劳动关系、企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知识工人是互联网劳动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本文将着力于澄清知识工人研究相关的概念、特点,梳理其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主要问题和相关研究进展,最后明确其在研究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推进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知识工人概念的来源

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概念在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被广泛使用,也存在着很多竞争概念,例如中间阶层(the middle class)[2](P50)、新阶级(the new class)、专业管理阶级(the professional managerial class)[3](P9)等,概念上的混乱反映的是知识劳动者内部的巨大差异。在众多的概念中,“知识工人”是比较受认可且也最能突显群体特点的概念。因之,本文将从这一概念出发,来关注作为知识工人的互联网员工与其他知识工人所共享的特点以及可能的差异。

首先提出知识工人概念的是管理学学者德鲁克。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未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中,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描述在知识经济中拥有高等教育和具备理论分析能力的新雇佣工作群体。德鲁克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社会,知识工人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知识工人的特点是:自主和学习机会是主要的动机和一生的追求;对专业和同行的认同高于组织,因而产生高流动率;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其专业知识通过团队工作才能更好实现。德鲁克强调知识工人从正规教育获得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因此他的知识工人包括:护士、公司助理、从事治疗的语言学家等。知识工人的工作自主性、创造性的特性使得其工作产出是靠激励而非传统的压榨[4](P29),这也迫使管理者变革传统管理方式。德鲁克进一步认为知识工人从整体上看是新的资本家。因为其拥有知识社会中唯一稀缺的资源和生产手段――知识,因此将知识工人划归到资产阶级。

[JP2]在社会学方面,美国学者米尔斯(Mills)的经典著作《白领》是开山之作。书中谈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个没有独立财产而是被雇佣劳动的新中产阶级,并日益替代了老中产阶级的社会位置。米尔斯把白领的概念理解为“作为劳动力的一部分,操纵家伙(thing)的人越来越少,而与人和符号打交道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特定技能涉及处理文件、金钱和人事。他们是以即刻的和非个人化的方式来管理人的行家里手;他们是应对商务、专业和技术关系的大师”。[5](P51)在米尔斯的白领名单里主要包括:管理者、工薪专业工作者、销售人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新中产阶级不拥有生产资料、具有较好的教育水平、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但他们之间差异很大,在整个白领内部也存在一个小金字塔式的层级分布。

米尔斯还认为由老中产阶级到新中产阶级的转变,是“从有产到无产的转变”,[5](P50)所以他与德鲁克对知识工人的阶级划分是存在分歧的,前者认为是无产的新中产阶级,后者认为是有着知识资产的资产阶级,根本的分歧则在于对于知识在彼时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的判断不同。

从以上讨论中可以发现知识工人典型的工作特点:受过高等教育,使用信息技术办公,应用和发展知识。知识工人作为新型劳动者最核心的特点则表现为:自主性(autonomy)、创造性(creativity),对职业团体(而不是被雇佣的组织)的认同,以及个人主义(这也是引发高流动率的原因之一)。[6](P29)[7](P32)

知识工人的概念是与现实发展息息相关的研究视角。信息经济、网络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以互联网劳动为代表的脑力劳动方式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发的劳动者特征、劳资关系及社会文化等一系列改变都导致从事知识生产的劳动者成为关注的核心。知识工人作为传统精英研究的工具再次被应用于对新兴知识精英的研究。所以在回顾相关经验研究时,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跳跃,从米尔斯等关注的传统白领办事人员转移到信息时代信息领域的知识劳动者。由于信息产业飞快的发展节奏,使产业的更新换代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因此核心劳动者群体也一直在变:从硬件的从业者(IT worker)到软件的开发者(Software worker),再到最近的互联网劳动者(Internet worker)。

因此从知识工人研究的现实脉络看,在此研究传统下统辖着多种知识劳动者类型,而研究的焦点群体则在不断变化。这给廓清和探讨知识工人的相关研究问题带来了挑战。

三、知识工人研究的理论脉络

互联网领域知识工人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传统,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传统,通过对知识工人的劳动、资本的分析从而讨论其在知识经济中的客观阶级地位;另一个是韦伯的阶级分析传统,从劳动、生活等领域考察知识工人的主观方面,关注文化和阶级认同。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二者之外的中间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其社会最终将变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也因此中间阶级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没有得到详细的处理。但之后的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理论遭到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中间阶级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中间阶级的位置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到底何在?美国学者埃里克・欧林・赖特[8](P87)延续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问题,提出了新阶级分析方法:阶级的矛盾定位。赖特认为阶级定位需要考虑三个维度:资本、技术、证书,并据此区分出资本家、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特点及关系。

赖特的贡献在于,他在马克思传统阶级分析仅考虑资本的单一维度上,从权力关系的视角,加入了技术和证书等影响生产关系中权力地位的因素,指出了一种更加丰富详细的阶级分析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赖特通过分析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矛盾定位,挑战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唯一竞争对手的理论。认为存在其他阶级力量有可能替代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且是信息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工人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得到赖特的进一步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劳动过程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研究主要质疑知识工人中产阶级的阶级位置及其相关的自主性,认为知识工人虽然与传统工业生产工人存在着工作形式的不同,但实质上在生产中仍然被资本控制和剥削,甚至在新的电子监控手段下,针对知识工人的监控发展到了全面的电子圆形监狱的程度。

韦伯的理论传统则关注文化和阶级认同,关注以市场能力为基础的生活机会对人们的影响,更聚焦在人们的主观条件上,因此信息时代知识工人阶级认同的研究主要来自韦伯传统的启发,聚焦于劳动者的阶级意识和生活机会,这类研究虽然认为知识工人是中产阶级,但也更多地看到知识工人阶级认同的差异性和多元化;并据此对知识工人虽然具有自主性等特点却无法团结做出自己的解释。

从这两种理论传统出发,互联网领域的知识工人研究也取得了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研究结论。

四、知识工人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知识工人的经验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探讨劳动者的特点,即对知识工人自主性的研究;另一个是讨论知识工人的阶级地位问题。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马克思理论传统和韦伯理论传统的研究分歧也是十分显著的。

(一)知识工人的自主性

韦伯理论传统的研究认为,知识工人的自主性是其研究的基础性的前提和假设,通常会用来解释有关知识工人在职业关系中表现出的特点。因为掌握了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本和生产工具――知识,以及要面对知识经济中高度不确定性的生产和市场环境,知识工人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9](P143)即个体在劳动中能够做出独立的决定而免受他者控制的能力,包括策略自主(选择目标的自由)和执行自主(选择方法的自由)。[10](P36)持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知识工人的自主性对于创造性的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必要的。[11](P239)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表现出了对知识工人自主性的质疑:一种观点认为自主性在其劳动中根本不存在,资本对其全方位的控制使其不可能拥有自主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性作为资本鼓励劳动者的策略,是虚假、虚拟的存在;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知识工作被资本控制和分解,自主性问题本身将不再重要。因此在经验研究中知识工人的自主性问题并不能作为给定的前提条件使用,而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

这一部分的实证研究比较突出的是马克思理论传统中的劳动过程理论研究。劳动过程理论的研究观点认为,在信息时代管理的形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地位的提升,相反的,对劳动者的控制如果不能说全面加强了的话,至少也是以一种更为隐秘的形式展开。从这一角度,信息技术为全面监控劳动者的“圆形监狱”提供了必备的技术与设备。知识劳动者处于形式上的“民主参与式”管理策略下,实质上却经历着最精细、最严密的电子监控。这就是信息时代知识工人在生产领域权力关系的本质。

虽然两种理论观点针锋相对,但它们的价值却并不止于此。对知识工人自主性的质疑,让研究者们有机会反思知识工人的研究中自主性的真伪以及形成的机制,及对知识工人劳动本质的忽视等。

(二)有关知识工人阶级分析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统下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工人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认为整个群体的阶级地位、阶级认同和利益存在巨大差异。丹尼尔・贝尔的研究[12](P10)认为马克思虽然明确了资本主义社会崩溃的必然,但却没有明确说明社会如何内生出这种必然力量,这正源于马克思对新中产阶级或知识工人作用的模糊阐述。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出现一个新阶级,它可能或者不可能力求在社会上确立一个新阶级的集团内聚力的问题。贝尔的研究显示,知识工人群体内部差异巨大,虽然拥有自身群体认同的可能,却因缺乏共同利益而影响阶级的内聚力和行动力,很难产生马克思意义上的团结一致的阶级和阶级行动。前文所提到的赖特则通过一种新的阶级分析框架认为知识工人的这一表现实际来自于其自身的阶级矛盾定位。

韦伯传统则主要集中在知识工人阶级认同差异性原因的讨论。从文化主义出发的观点认为,知识工人阶级认同的多元化、差异化源自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中相关工作的开放性,这些知识工人包含了来自各个阶层的劳动者。马克思(Marks)和巴蒂瑞(Baldry)[2](P53)认为在知识社会中,阶级认同在知识工人中仍然存在,但主要是以主观理念的形式存在文化现象中,而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生产中的客观关系和社会结构。在他们对软件编程劳动者的研究中发现,当社会普遍认为编程劳动者是中产阶级时,这部分人对自己的阶级定位却存在内部差异――从工薪阶层(working class)到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这实际上反映了知识工人在阶级认同方面主要考虑到的因素不仅仅是收入,还包括家庭背景、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等其他因素。将这种认同与传统的专业人员比较可以看到,知识经济中的工作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其劳动者包括了来自更广泛阶层的劳动力,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知识工人群体内部的阶级认同和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

也有学者从管理文化和管理策略的角度入手,认为知识工人的阶级认同差异来自于管理策略使其原子化的影响。知识工人的特点造成资本的管理困境:一方面需要知识工人的自主性,以使其灵活工作来应付多变的局面和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对其管理和控制的策略,以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的目的。[13](P138~162)因此从德鲁克开始,管理学和人力资源领域一直致力于研究对知识工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7]认为这是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在21世纪中获得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管理者在面对知识工人时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在于:知识工人与知识不可分离,后者既是前者的工具也是产品。[13]这引发了管理学在两个方面上的努力,一个是民主参与式(至少在表面上)的组织管理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满足知识工人自主性的特性和增强其对组织的承诺,另一个是知识管理,将属于知识工人个人(individual)的知识剥离出来成为组织的公共知识。同时采用个人主义的工作分配、评估和激励等方式来维持资本和知识工人个人之间的个人化的劳动关系,[14](P108)以保持知识工人的原子化状态,解构团结。然而资本通过在组织中建构同伴导师等制度和规则来促进员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助,[15](P321)在促进知识工人之间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分享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工人的团结和阶级认同。因此,资本管理在对知识工人阶级认同方面的作用是存在一定争议的。[16](P839)

以上不同研究结论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理论研究脉络之间的区别,也反映了知识工人所涵盖的群体随着时展而不断转换边界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工人核心群体边界的迅速转换既是这个产业的重要特点也是学术研究所要面对的挑战。

五、知识工人研究在互联网产业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前面部分的分析中,我们既看到了知识工人研究在互联网领域的理论出发点与主要进展,也部分地谈到了其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本部分将主要关注这些挑战,并期望以此为基点,推进互联网产业知识工人研究的发展。

(一)知识工人概念内涵模糊、外延庞大

知识工人研究具有相对久远的研究历史,概念既包含了传统行业的白领精英,也包含了信息产业中的新型知识工作者。不同时代的研究多选取当时最为前沿的知识工人群体作为研究焦点,却导致了概念包含的群体种类庞杂,且随着产业的变迁而不断增加,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工人的研究很难有统一性的研究成果。

在理解相关研究中的“知识工人”一词时,我们必须关注研究者具体指代的是哪部分的知识工人。因此有学者进一步将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人与其他知识工人区分开来,形成了三个类别:一类是传统的专业人员或称为独立专业人员,例如律师等;第二类是专业管理者,例如职业经理人;第三类是企业专业人员或者知识工人,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和咨询等。[17](P576)继而又有人指出即便在前述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人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IT技术领域和咨询金融等领域的分别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18](P18)虽然这种分类在标准和细节上仍可有很多讨论的地方,但它所暗示的信息时代知识工人的独特性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则为学者们广为接受。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工人的核心群体变迁更加频繁,我们如何定位核心群体的边界、如何处理其与知识工人整体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透过这些来把握知识工人整体的变迁、特点等问题将是我们进行研究时需要厘清的首要问题。

(二)知识工人在互联网领域的劳动特点

首先,与大工业生产、IT技术等相比,互联网技术本身蕴含着开放性、独立性和自由的文化特征。[19](P38)这不仅影响了互联网产品本身的特性,更激发了互联网劳动者的工程师文化,以及相应的互联网企业管理文化。对于互联网的劳动研究来说,互联网技术及文化是解释其特点的重要变量,是区分大工业生产和互联网时代两种知识劳动者的重要线索。因此,必须将互联网技术及其文化的研究引入互联网劳动研究中,这也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需面对的挑战之一。

其次,互联网劳动分工变动迅速。以往IT行业的知识工人研究多集中在IT技术人员身上,但在互联网产业这一点最近几年则受到了挑战。如果将编程、建模等IT技术称为硬技术的话,那么与之对应的软技术(Social Skill)则是一种沟通能力。Social Skill这个词在信息产业的研究中原本是指社交能力,是劳动者直接与客户、用户或同事之间直接沟通的能力,但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发展,互联网劳动者通过产品设计或运营等来间接影响社会成员间的理解、判断等能力也被逐渐重视,因此这个英文单词被扩大了它的范围,使其既包括直接沟通的能力也包括间接沟通的能力。在一个互联网公司中,拥有软技术的知识工人是重要的劳动者且占比日渐增加,如按照项目运行分类除研发工程师(RD)外还包括:产品经理(PM)、运维工程师(OP)、用户体验设计师(UE)、用户界面设计师(UI)、前端研发工程师(FE)、测试工程师(QA)等。

在这样的分类下,我们既应关注传统知识工人研究的硬技术劳动者,也应将软技术劳动者纳入到核心群体的范畴。虽然同为信息产业,但互联网已经与传统的信息产业例如IT业之间在劳动特点上产生了重大差异,这一点目前主流知识工人研究尚未关注,需要深入到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过程中进行实地研究与总结。

已有对知识工人的理论和研究主要传承于工业时代,面对互联网的工作变迁,我们应当加强对新型服务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的研究,并将其技术和工作伦理加入其中,分析知识工人得以产生的生产政体、文化基础和情景互动的工作场域。[20](P12~18)

在互联网时代对知识工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指明了互联网时代劳动力的一般特点,并指引我们关注由其构成的新型社会关系。当然,它所面临的挑战也提醒我们,在已有的理论传统外需引入新的研究视角与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1]Mary Meeker.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EB/OL].新浪科技,http://.cn/i/2012-12-04/12367855752.shtml, 2012-12-4.

[2] Abigail Marksand ChrisBaldry. “Stuck in the middle with who? The class identity of knowledge workers”, Work Employment Society 23,2009.

[3]Ehrenreich B. andJ.Ehrenreich. “The Professional-Managerial Class”,Radical America 11(2).1977.

[4] 唐炎华,石金涛. 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

[5]C.莱特・米尔斯.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周晓虹,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彼得・德鲁克. 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AsafDarr.and Chris Warhurst. “Assumptions, Assertions and the Need for Evidence: Debugging Debates about Knowledge Workers” ,Current Sociology 562008.

[8]埃里克・欧林・赖特. 阶级[M].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Beverly H Burris. “Computerrization of the workplace”,Annual Review Sociology. 241998.

[10]Diane-Gabrielle Tremblay and Emilie Genin. “IT self-employed workersbetween constraint and flexibility”,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5:1.2010.

[11]Brent L.S.Coker. “Freedom to sur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workplace Internet leisure browsing”,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6,2011.

[12]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 高, 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3]E.Mandt.“Managing the Knowledge Worker of the Future”, Personnel Journal 57(3)1978.

[14]GordonCause.and JonesCarol.“Management and the Control of Technical Labour”,Work Employment Society 1996 101996.

[15]ScottE.Bryant. “The Impact of Peer Mentoring o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haring : An Empirical Study in a Software Firm”,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302005.

[16]EfrosyniKonstantinou. and RobinFincham. “Not sharing but trading: Applying a Maussian exchange framework to knowledge management”,Human Relations 64,2011.

[17]M.Reed.“Expert Power and Control in Late Modernity: An Empirical Review and Theoretical Synthesis”, Organization Studies 17, 4,1996.

[18]Robin Fincham. “Knowledge work as occupational strategy: comparing IT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1:1 16-28, 2006.

[19]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M].郑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0]佟新.我国服务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13.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6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年月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亲笔签名)

年月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