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

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区域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8(b)-0000-00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将机械结构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的系统化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众多领域,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政策刺激和市场需求的调节下,自2014以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据中商情报网行业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大排名:广东省以747家位居榜首。以东莞市为例,在2012年后机器人企业开始迅速增加,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319个,总投资达108.68亿元,项目数和总投资额均位列全省第一伴随着“机器换人”红利的释放,“莞产”机器人企业也遍地开花,迎来了迸发式发展。据东莞市机器人行业产业协会估算,东莞目前的机器人及其相关配套(包括基础零配件、集成系统商等)的企业至少有500家。并在未来10年,机器人行业将是一个高速发展潜力无限的产业。

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在东莞的发展,东莞市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在2016年初,东莞出台“机器人智造“计划50条,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打通东莞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上遇到的瓶颈,大力鼓励企业购买莞产智能装备实施“机器换人”。不少企业认为这是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与“机器换人”的好契机,也让“莞产机器人”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东莞制造业产业基础较为丰富,产业链上下游比较完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以贯通整个生态链。一方面由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东莞拥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东莞政府非常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研究院、机器人基地、人才、创业的环境来说,东莞都具备这些条件。

1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出现相对滞后状态。由于国内的机器人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国产机器人还处于行业的低端,对设计机器人的人才需要量暂时不大,而外国的机器人厂商到中国投资的很多,相对需要量较大。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相关专业,从事机器人本体开发设计及相关原理研究以及特种机器人等;据OFweek机器人网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已达120所。

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这就意味着,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2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1 分析定位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对珠三角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开展调研,明晰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摸清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与国内不同区域的高职和中职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了解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完成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出适合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1)借鉴国内具有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高校和职校的教学方案,分析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联合本地兄弟高校相关专业,如东莞理工学院,北理工珠海分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合作,联合展开对本地企业进行访谈,筛选出工业机器人应用代表性企业,为进一步需求调研与校企合作做好铺垫。

(2)对珠三角相关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完成人才需求分析,撰写调研报告。根据专业人才调研需求情况,规划工业机器人应用教学培训体系,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活动探索。从学校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嵌入式软件等相关专业中选拔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短期培训,然后去合作意向企业参与顶岗实习。通过实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机器动作编程、系统软件操作、机器人调试等基本技能,有条件者可以参与更为高级的为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与解决方案实施。

(4)总结项目前期工作,妥善处理校企合作可能存在问题。根据前期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和校企合作情况,不断完善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培训体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2.2 深入探讨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

完成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出适合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体系。根据我院办学目标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对于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因此只有真正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才能培养出“产销对路”的人才。根据产业形势变化潮流,学校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把握合作的方向,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真正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带动专业的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丰富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资源,找准与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作的结合点,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

在此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部分珠三角相关机器人企业的需求调研,初步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可以充分调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环境中去;而企业可以根据高校的人才使用要求,结合企业的发展计划,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技术服务项目,促进校企双方互赢,同时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在校企合作磨合中,逐步完善优化合作模式,找出平衡双方需求的合理解决方案,为学校产学研结合整体发展思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 结语

本文在研究国内拥有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体系,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立足于本地区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深入了解企业真实人才需求情况,提出符合本地企业要求,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潮流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骏明.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5(20):153,155.

[2]刘海涛.工业机器人的高速高精度控制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2-03.

[3]施文龙.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武汉科技大学.2015-05.

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人形机器人;机器人教学;智能机器人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机器人主要是工业机器人,其中一般以上是面向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即主要用于第二产业。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机器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上的应用,而应该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合理利用。近年来,全国机器人大赛的举办为这些需求提供了一个平台,其中的人形机器人舞蹈大赛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大、中、小学校在此项目上的参与度呈现出逐年递增。因此如何让人形机器人在教育应用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 相关研究

人形机器人是具备人类的外形特征和行动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可以采用双腿行走方式,通过手臂和身体的协调完成一些简单的功能,以及通过简单的语言和人类交流。与传统的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人形机器人以与人近似的形态出现,对人类来说就不会感到特别的陌生,也不会产生排斥心理,更容易被人类所接受,所以人形机器人将可能是未来日常应用中最重要的智能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目标是解决人形机器人的双足行走问题。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教授在1969年研制出WAP-1平面自由度步行机。1973年, 加藤等人在WL-5的基础上配置机械手及人工视觉、听觉装置组成自主式机器人WAROT-1。进入90 年代,人形机器人在控制方法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从而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人形机器人向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发展,一个是外形上与真实人类的细部特征相同的发展;另一个是功能上接近真实人类,具备和人类一样的运动能力和灵活性及对环境的判断能力。在2005 年的日本爱知博览会上,就出现了多种与真人外观一样的机器人,在北京第19 届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上,我国同样也出现了这类人形机器人。

现阶段应用于教育的人形机器人是由伺服电机、控制主板、锂电池、金属框架与控制主板相配套的软件组成。例如ROBOT·X人形机器人,在机器的各活动关节的配置多达17个伺服舵机,具有17个自由度,特显灵活,更能完成诸如手臂后摆90度的高难度动作。控制主板类似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脑,通过自身智能编程软件便能自动地完成整套动作。锂电池就是人形机器人进行活动的能量。金属框架类似于人形机器人的骨骼,支撑着整个机器人。这些部件组合起来的人形机器人能在音乐的伴奏中完成起舞、行走、起卧、武术等表演,甚至还能完成翻跟斗等杂技以及各种奥运竞赛动作。

2 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及不足

人形机器人在程序的编写、逻辑思维能力、外形、创意、动作设计方面都比其它类型机器人更具有优势。做好一个人形机器人需要很多的创意以及个性的需求,首先要设计好机器人整体框架的构建;接下来是人形机器人的动作设计,它需要设计出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动作,而且要能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再下来就是机器人外观的设计,也需要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这些方面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个性的突出。另外,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以及能力的发展,相比于其它类型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这两方面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机会。

目前, 许多新技术不再隶属于单一学科, 而是多门学科的高度综合。人形机器人技术就是一门综合应用数学、力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传感技术、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最新成就的技术。而人形机器人在教育中的推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以下作用: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编写程序是机器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程序就相当于机器人的思想。学生在了解机器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各部件功能的基础上,根据任务来编写程序。程序必须是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可以使机器人按照程序进行活动。可见,程序的编写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途径。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作教育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机器人的搭建、编程、运行和调试的反复过程。学生要学会分析问题,分析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学生在分析原因的同时,也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试和优化,分析出错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机器人实践过程是一个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机器人的搭建过程是学生手脑结合的过程,需要运用数学、物理、化学、机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现在教育最常提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我校的参赛队伍在参加的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上常常取得良好的成绩,与其他学校最大的区别的就是机器人的创新。我们的机器人除了自己不能生产的部件之外,从设计到制作再到编程都是我们自己解决,这就在众多相同的机器人中占有优势地位。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机器人教学大多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机器人的学习其实就是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团队成员团结合作,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问题,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高等学校中开展人形机器人的教学,进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育, 既可以普及学生的机器人知识, 加强机器人专业建设, 又可以提高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把机器人引入课堂, 更多的中小学生得以学习机器人知识。机器人课堂教学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 形成一个广大中小学生、大学生直到专业科研人员以及机器人爱好者都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机器人比赛的局面。机器人不再神秘,直接走入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在这种氛围下, 更多的人参与到机器人的研制与应用中去, 必将促进机器人的大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机器人而言起步较晚,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受到的重视不够,发展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3.1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技术不成熟

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机器人主要是工业机器人,而且都是面向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从而导致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相对较迟。而且各国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上各有不同,例如日本在人形机器人的行走方式上相对较为关注从而其发明出来的人形机器人的行走是相当不错的,而且由于日本在电子方面的发展较为先进,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在感应上也相对的成熟。而美国一直注重智能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的研究,研发出多种功能强大的智能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从而导致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方向不同。而且各国发展的人形机器人在各方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缺陷。

3.2 没有引起教育届的广泛重视,缺乏宣传和引导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开始步入小、中、高校。在许多的大型机器人比赛上参加的比赛队伍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受机器人的价格、平时的维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机器人教育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而且许多学校也只是以课外活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从当前实物机器人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来来看,较多的学校只是以课外活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学校购买若干套机器人器材,由信息技术课程老师或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组装、编程的实践活动,然后参加一些相关的机器人竞赛。但是,现在举办的比赛大部分都是以大学生为主流,中、小学生参加的相对较少。并且目前只有浙江、上海、江苏等极少数的地区和学校将实物机器人纳入了正规课堂教学。

3.3 思维定势,沿袭车型的发展思路,穿新鞋走老路

人形机器人现在受许多家公司青睐,正在被研究开发新的机型来适应市场。然而由于人形机器人沿袭了车型的发展思路还是出现了与其相同的问题:产品缺少规范,品牌十分繁杂,并且大多自成体系,互不兼容,开放度低,适应于不同学段的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很少,特别是对学校而言,开展人形机器人课堂教学初期投入较高,持续费高,难以长期发展。

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各界关注,避免走上以前的老路,应该开辟出一条能够让人形机器人这么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项目发展下去的道路。

4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人形机器人在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虽然在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应用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困难,但是这些不足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视而逐步被改进的。在现阶段,教育各界都应该重视、积极参与这一领域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人形机器人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因此而收益。

参考文献:

[1] 虞汉中,冯雪梅.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现状[A].机械工程师,2010(7):3-5.

[2] 恽为民.智能机器人-技术教育的新装备[J].教育信息技术,2003(6):18-19.

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行业)标准;智能焊接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入推进,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典型代表的焊接制造行业机器人焊接比重不断提升,进而对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智能焊接人才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焊接高等教育体系,如何确立高职智能焊接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融合,使该类型的人才培养满足智能焊接制造的需求,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其意义重大[1]。本文以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为载体,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结果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以GB/150等国内标准和ISO15609、EN287、ISO9606、ASME等与焊接领域相关的国际标准等为突破口,重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模块,理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的智能焊接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步把机器人焊接相关标准GB/T19867.4、CWA1.5、ISO14732等融入机器人焊接高端模块,形成以岗位为主导、标准为主线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建设思路

通过对包括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在内的焊接制造行业的调研,解决专业定位问题;按照GB/T29824(工业机器人用户编程指令)、GB/T19867.4(激光焊接工艺规程)、CWA1.5(弧焊机器人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规范)、ISO10218(机器人与机器人装置)、ISO14732(金属材料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操作工技能评定)、ISO15609(国际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ISO9606(国际焊工资格认证标准)等国内外标准要求,解决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的问题。基于机器人弧焊操作员、机器人激光焊接操作员等新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手工焊接技术—焊接工艺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的技术升级路径,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协同典型企业(中车集团、迪森〈常州〉锅炉有限公司等),重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一高)、焊接操作基础技能课程模块、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两基)”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具体为:根据《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TSGZ6002《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EN287(国际焊工资格考试)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2],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将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整课程项目,解决教学内容更新以对接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升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将符合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的焊工持证项目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以焊接方法为主线,由易到难排序教学内容,解决技能类课程建设问题;按照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标准、工艺流程,设计培养学生工艺评定、工艺编制、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能力的教学项目,解决技术类课程开发问题。校企行合作,按照TSGZ6002、CWA1.5、ISO14732的要求,建设集特种设备焊工培训考核,机器人弧焊操作员培训考核,国际焊工培训考核以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时刻保持教学内容与生产需求对接,解决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一致性问题。

三、建设路径与方法

1.对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焊接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本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3],在此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2.从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开展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梳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智能焊接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以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育训并重新理念,将职业(行业)标准贯通,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3.从智能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际出发,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将ISO9606、EN287等国内外标准融入,培养手工焊接技能扎实的学生,并结合“1+X”技能等级标准、机器人焊接相关行业资格标准、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培养能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能进行机器人焊接编程、能制订机器人焊接工艺以及能进行机器人焊接质量检验的“四能”智能焊接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有职业特征,更能做到与产业需求相一致。4.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四、建设成效

1.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TSGZ6002、EN287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手工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以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构建“一高两基”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制订能力的需求。(见文末图2)2.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标准要求为主线,根据焊接方法的分类特征,按照持证项目技能等级,从简单的平焊到复杂的全位置焊,再到机器人编程及焊接递进,开发技能类课程;根据技术类岗位能力需求,以典型生产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把能力要求分担到多门课程中,开发技术类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材。3.创新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多位一体”实训平台。省产教深度融合智能焊接实训平台包含省人社厅认定的焊工高级技师统一鉴定机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的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与中国焊接协会共建的全国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共建的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作为第三方培训与鉴定机构,为企业进行焊工培训及考核,同时利用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为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提供条件。

五、结语

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了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编制能力的需求;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了一批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创新了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了“多位一体”实训平台。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了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了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组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理实一体”“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获得与企业相似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胡秋.基于一体化教学过程技工院校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128-129.

[2]姜泽东,史维琴,陈保国.特种设备制造标准融入焊接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5).

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专业建设 专业管理 建设思路 技工院校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专业建设和管理思路,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作为广州技工教育的重要一员,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已由前期的规模急速扩张阶段转变为全面重视质量提升的内涵建设阶段,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办学就是办专业”,这是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专业是技工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对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体现办学特色和社会声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专业建设是一项直接影响技工院校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教学基本建设,是贯穿技工教育始终的生命线。当前,技工院校存在一系列问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呈现趋同性趋势,缺乏自身特色;办学条件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校企合作层次浅,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这些问题都与专业建设水平息息相关,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是技工院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探索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近十几年紧贴市场需求,以“机”“电”两大方向为主线开办专业,对接先进制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构建了以制造自动化技术与装备为龙头、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核心、生产技术为支撑的专业布局,组建了专业群,“机”“电”专业特色凸显。同时,学院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学校、广州市首批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工学校竞争力20强单位。

总结学院的专业建设与管理经验,可概括为“上连天、下接地”“左拉政、右牵企”“前开新、后优旧”“中务本、修内涵”,具体含义如下。

“上连天、下接地”指专业建设的标准。“上连天”是指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采购、场地规划、校企合作单位选择等方面,标准上坚持高端引领、适度超前的原则;“下接地”是指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等课程实施层面,坚持从学生、教学条件、企业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接地气的原则。

“左拉政、右牵企”指专业建设的策略。“左拉政”是指专业建设要坚持与政府发展规划、产业导向及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右牵企”是指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各方面都要坚持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则。

“前开新、后优旧”指专业发展的路径。“前开新”是指专业建设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发展,尤其是四新(新知识、新设备、新技能、新工艺)技术的发展,坚持适时开设新课程、新专业的原则;“后优旧”是指专业建设要根据技术及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专业设置的原则。

“中务本、修内涵”指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务本、修内涵”是指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走质量和特色发展之路的原则;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专业建设只要抓住内涵建设这个根本,就可以把专业建设好、发展好,专业内涵建设包含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又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好专业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搞好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专业建设与管理思路的实践

1.上连天、下接地

以学院品牌专业――数控加工专业为例来说明。“上连天”,数控加工专业建设始终坚持高端引领。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了以数控最高技术――多轴加工技术为培养内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占领了数控技术制高点;设备上,采购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德国德玛吉五轴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上,先后引进了全国数控大赛金、银牌获得者,以及广东省技术能手等一批高素质人才来校任教;场地规划上,参照企业及世赛技能大赛场地布置要求进行场地规划建设;校企合作上,坚持与行业著名企业合作,如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等深度合作。目前,该专业是首批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师生参加广州市、广东省和全国各类数控技能竞赛多次获得冠亚军,同时多名选手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

“下接地”,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实施层面始终坚持接地气。课程体系进行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建设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迪工作室、产教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引入教学。数控加工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等方面,完全从企业需求、学生基础、学校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选择与配置,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认可。

2.左拉政、右牵企

以学院特色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左拉政”,指的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始终积极响应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号召,顺应地方经济对工业机器人人才的强烈需求。学院于2010年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成为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职业院校。该专业先后争取到了市、省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现在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业C器人应用与维护项目)基地。

“右牵企”,指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始终坚持校企合作。该专业先后与珠海汉迪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ABB机器人工程公司、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联合开发中心,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共同开展考核评价等,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3.前开新、后优旧

以学院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前开新”,指机电一体化专业始终关注技术及行业最新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学院开办较早的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广东省名专业。学院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电梯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均脱胎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比如,当数控技术兴起后,学院首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加入了数控编程技术课程,后来增开了数控车床实习,再后来数控加工专业从机电一体化专业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新专业。再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兴起后,也是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后来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试招生,最后独立成为一个新专业。不断开设新课程、新专业,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

“后优旧”,机电一体化专业始终关注企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结构。随着学制的调整、新课程的加入,机电一体化专业先后整合优化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理论力学等课程,调整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家电维修方向)等人才培养方向。对专业与课程进行的优化调整,保证了毕业生始终满足企业需求,保障了专业发展常青。

4.中务本、修内涵

学院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专业内涵建设,走质量和特色发展之路。学院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通过以研促建、以赛促建、以培促建、以评促建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始终把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如学院搭建了“教学能手”“课程/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梯,并在薪酬分配方案上向一线教师倾斜,已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再如,学院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常设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审,以评促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等。目前,学院多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示范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等,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

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范文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7月28日至29日第十届NOC大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赛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支支由三人组成的参赛小组。据悉,本届NOC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规模空前,达到了200多个团队、600多位选手的参赛规模,创下历届NOC大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历史新高。

虽然参加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老师们诙谐地将此赛项戏称为“脑力体操”、“魔鬼训练”,但他们都殊途同归地认为,此赛项是检验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好方式,有利于教师从紧张而严格的教学任务中学到许多新东西。初次担任此赛项评委的韩郁香(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校长)亲眼目睹了参赛教师从最初粗糙的教学设计到新颖精致的教学设计的蜕变过程。韩郁香说:“参赛教师采取团队同伴互助和网络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方式,他们在比赛进行中团结互助,互通有无,通过比赛不仅分享了经验,而且也及时发现了以往各自在教学岗位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此赛项可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快速成长,如果有机会,明年将组织更多的一线教师积极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由金陵、姚丽影、肖年志、张锐军、赵卫兵、徐邦桃、邱彩萍、王蕾合著的《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原理与实务》一书,几乎在所有参赛选手中人手一册,他们在参赛过程中随时翻看该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某参赛老师表示,《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原理与实务》一书不仅传授了很多网络教研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也能在比赛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花絮二:

“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受益良多

来自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的钱林林从2007年就开始带领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的学生参加NOC大赛的主题网页赛项,通过几年的参赛实践,她发现该项目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前的比赛只局限于通过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今更加偏重于先给学生先限定一个主题,然后重点考察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学习的过程,最后将学生的学习、设计、探究过程通过网页很好地展现出来。

钱林林表示,学生参与该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学生的网页学习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需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的系统培训。从实际操作上,指导教师在得到该项目的主题设计思路时首先要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分页栏目的分支问题。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网页制作时,学生会更多地运用到日常他们所学习的网络基础知识。以今年的主题网页主题“中国民俗文化——建筑类”为例,我们首先要让参赛学生了解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经过比较选择,我所在的学校最终选定了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作为此次比赛的参赛主题。

花絮三:

部分优秀参赛作品甚至可产生市场价值

澳门地区代表队带队老师王志强从第五届NOC大赛开始,就一直担任澳门地区代表队的带队老师。提到对参赛作品的看法,王志强高兴地说:“几年来,无论是大陆还是澳门地区选手的作品水平都有很大提升,比如动画制作、漫画创作、视频创作赛项的部分作品甚至可以产生市场价值。”

提到澳门地区的参赛流程,王志强表示,NOC活动是在澳门地区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澳门教育局通过向各个学校传达活动信息,征集学生作品后参加澳门地区的NOC初赛,最终将遴选出的第一、第二、第三名统一参加NOC全国总决赛。同时,不能晋级前三名的选手作品也同样可报送至澳门教育局,这使有意参加NOC活动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总决赛。据悉,澳门地区参赛作品更具本土特色,比如参赛DV作品和网页设计作品,均偏重于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当地题材。

花絮四:

机器人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来自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的蔡泽裕,已经连续三届参加NOC大赛机器人赛项,这个“小发明家”曾在第九届NOC大赛NOC POWER TECH预选赛中荣获一等奖。笔者在“学生竞赛项目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评选”活动结束后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NOC:请问你是如何把机器人赛项从乐趣变为志趣的?

蔡泽裕:我是从学校的机器人社团活动中第一次接触机器人的,经过将近一年多的训练,我喜欢上了这个项目并在第八届NOC机器人篮球赛项中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参加完那次比赛之后,我找到了设计机器人的乐趣,同时也在积极地总结比赛经验,准备参加第九届NOC大赛。终于,在第九届NOC大赛中我获得了智能机器人赛项第一名的好成绩。那次比赛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机器人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NOC:长大以后也想继续把这个兴趣爱好持续下去吗?

蔡泽裕:长大后我希望能到日本留学,因为我知道日本在机器人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我也希望自己未来能真正成为从事机器人研究的工作者中的一员。

NOC:通过参加NOC大赛,你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蔡泽裕:通过参加NOC大赛,我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收获良多:

工业机器人培训总结范文6

李开复带队奔赴硅谷,

了解美国的科技前沿。

日前,

他在中国“硅谷”中关村的一次演说中,

分享了他的见闻。

先讲一些比较吸引眼球的东西吧。我觉得在硅谷的每个会议上都有一些有趣的讨论。比如跟安卓之父安迪・鲁宾的讨论就非常有意思,他做的公司叫环球游乐场,其实《华尔街日报》上已经报道了很多。见到他的那天,我们正好也看到了谷歌旗下军用大型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的那只机器狗。 踹不倒的机器狗的前世今生

这只机器狗很好操作,我也玩了一下。说起来还挺有缘分的,因为波士顿动力的创始人马克・莱布特,之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我是学生的时候,他的办公室就在我隔壁。那个时候他在做的项目是一个会单脚跳,然后跳一分钟都不会摔倒的机器人。不过那个时候,如果你拿着棍子轻轻一碰,它就会倒了。而且当时还有一捆很粗很长的线,连接在电脑上,这就是最早的情形。

前几天刷屏的那个怎么踹都不会倒的机器狗和机器人,已经迭代进步了很多。马克・莱布特后来创立波士顿动力,并且获得了美国国防部的研究经费,专门做机器人研究。从一只脚做到四只脚,再做回两只脚,每一步推进都很不容易,可能已经花了美国国防部上亿美元的经费了。然后,谷歌看上了,就把波士顿动力买进来了,买进来以后谷歌就没有让它再拿国防部的钱。 机器人的创业平台的诞生

安迪・鲁宾后来离开了GoogleX,创立了一个叫环球游乐场的公司。简单来说,他的公司就是希望做一个机器人版的安卓平台。如果我们以手机来参照的话,大概在十年前,你要开一个手机公司可能要花一两亿美金做研发,才能把手机做出来,但是现在你可能花一百万美金就能做出来了。因为有各种代工,有标准模块,软件用安卓,还有其他。如果不要什么特色,就是要搞一个手机出来。硬件的成本已经被降低了一百倍,普及了。所以现在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厂商全都跑出来了。当然,小米创业的时候做手机还是挺贵的,不过在此之后就越来越便宜。

同样的,安迪・鲁宾认为,机器人普及也必然发生,他希望做的事情可以降低机器人创业模块的门槛。比如安卓提供了智能手机的模块,让开发手机的,从硬件到软件都容易,成本低,让更多人进来,让更多人围绕手机进行创业,要不然创业门槛太高了。

安迪・鲁宾认为机器人的研发进度和十年的前智能手机差不多,所以做一个机器人平台,让更多的人来做机器人创业,这会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事情,也是他从孩童时代的一个梦想。要做工业机器人,或者是扫地的机器人,都是可以的。从机器人模块的角度来看,机器人基本就是一大堆传感器,组合起来,然后有学习训练和控制,让它能够动――动手、动脚、动爪子。软件里加入输入和识别之类的系统。

这就是安迪・鲁宾跟我们分享的他的梦想。他的模式跟创新工场初期非常相似,由一个孵化器来深度参与一些项目,然后把有价值的模块标准化,把好的项目拆分出去,作为独立的公司发展。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博士生的高薪人生

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做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博士生,现在一毕业就能拿到200到300万美金的年收入,这是有史以来没有发生过的。当然我觉得硅谷的公司都在追捧这个方向,而且基本是四大名校:斯坦福、麻省理工、卡内基梅隆、伯克利。以前这些学校的博士生在硅谷都可以拿到高薪,但是从来没有到250万美元/年的薪资水平。

这为什么会发生呢?第一,是因为真正懂深度学习的人现在还不是很多,所以供需不平衡。第二,是因为很值。谷歌拿到这样的人,可以马上用他赚一百倍的钱。因为只要把这样的一个人用在某个领域,比如说,假设谷歌要做最聪明的二级市场财务投资,一年就能赚出一百倍来,所以这事毫无疑问是划算的。第三,是因为涉及竞争。谷歌会很不希望这样的人落入他的竞争对手怀中。因为谷歌可以因此有领先的优势,但如果这个人去了脸谱、微软,马上就会给后两家机会。所以是人才的战争。对于这一批一年可能少于50个的博士毕业生,这三大公司:谷歌、脸谱和微软,都在用不合理的价钱去挖。

这给了我两个启示。一方面是遗憾自己生得太早了,我学的就是这个领域,但是那时候没有公司这样来挖我们。另一方面是类似的人才战争,可能也会在中国发生。

中国的大学恐怕没有50个这样的博士,但是我们这边有几所“大学”,这几所“大学”的名字叫做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这几家公司之间互挖,可能会成为很有趣的事。

因为我自己是做这方面的,所以我觉得深度学习虽然很厉害,但是没那么了不起。你让一个聪明的人学两年,他也可以有这个价值。这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来帮助培训一千个中国的深度学习专家,这些都是很有趣的讨论。

我也问了他们,这样拼命的竞争,再过两三年,中国学这些东西也不难,中国数据也比你们多,你们这套公开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人才可能会比美国多。

因为在中国,百度、腾讯、新浪微博等等的数据量也非常大,如果在中国也有250万美金的年薪诱惑,中国人会更疯狂地冲向这个领域。所以我相信这个领域最后应该也是一个中美领跑的状态,虽然现在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毕竟美国有斯坦福、伯克利出来的人,而且不断流动。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批人可能就在百度、腾讯和阿里。现在百度、腾讯和阿里自己掌控得住这些人,但是长期来说他们也不可能永远掌控。而且小米、奇虎360也都会有这样的人,所以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业界竞争的状态。

与此相关的,领英的霍夫曼提到马斯克和彼得-蒂尔他们成立了一个开源平台。主要是为了防止谷歌、脸谱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形成垄断。他们有那么多计算机,那么多钱,又把最优秀的人全挖进去了,所以就要搞一个开放式的开源平台,来确保这个东西能够被更多的人快速学习掌握。所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硅谷考虑得很超前。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将改变人生

整体来说,关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感受主要有这么几点。

先拿虚拟现实(VR)来说,对于这个领域的发展,有一批人是非常乐观的,另外一批人则认为我们还早了一个周期,就是说现在还在摸索状态,因为内容不够多、体验不够好、太贵,可能真的还在一个玩家的时代。

就创新工场来说,我们也综合了一些意见。我们的看法是,虚拟现实长远来讲对社会的影响应该是特别巨大的,而且随着摩尔定律等作用,它应该会越做越炫,越做越不头昏,越做越没有线,越做越轻,越做越小。最终变成一个物体,也许不是眼镜,但会让你不知不觉把它融入生活里去,这一天是绝对会到来的,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会改变所有的事情。

但是具体方面,我们可能会稍微保守一点。我们可能对这种五到十年的未来,抱有很乐观的期待。但是对于到底能不能在一两年之内,打破玩家的领域,达到普及的状态,我们还是抱观看和怀疑的态度。

当然我觉得从投资的角度,现在看到好公司就得投了,因为你不能进入生产周期才投,只是说要颠覆什么的话,还需要一点时间。

我个人对于虚拟现实的看法是,它的第一个突破一定是在娱乐方面。因为我们讲了那么多3D的东西,只有在娱乐内容相关的领域得到了验证,看电影更爽、玩游戏更爽、然后越做越逼真,大概是这样一个状态。然后是电影业和游戏业的延伸,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巨大的延伸。

增强现实,可以有不同领域的应用。可以用在教育方面、辅助方面、服务方面。增强价值的应用是能够直接被证明价值的,而不只是让娱乐感更爽更强,可以在一些领域挖掘出一些垂直性的应用,这是大家的一个达成的认知。 谷歌的野心与科学家的心声

此外还去了谷歌见了他们的CEO皮猜,斯坦福人工智能教授李菲菲,以及领英的创始人霍夫曼。与他们谈论的主题都是人工智能相关的,可以把我的总结分享一下。

去年谷歌调整出一个母公司Alphabet,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但这次去了就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基本上,谷歌想要做一个“机器大脑”出来,这个“大脑”是下列几件事情的结合体。

第一,要有特别大的数据量,这个数据量最好不是公开的,是私有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更新、增加的。因为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竞争优势。第二,要有特别大的机器平台,能够在上面运作、学习、迭代,让你的“大脑”越来越聪明,而且用这个数据越做越好。第三,需要一批特别棒的深度学习或者机器学习的专家,他们知道怎么去弄海量的服务器和海量的数据,从里面把数据变成一种认知和知识,以及能做的事情。

一旦有这三件东西之后,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用在搜索上,这个“大脑”能把世界全部索引了,你搜什么都能告诉你,还可以做一个最好的排序。用在生活领域,就是一个在线谷歌,可以告诉你今天要去什么地方吃饭,最好选择怎样的出行方式,路上可以买花,提醒你老婆生日快到了,实际上是把这些东西都结合起来了。用在广告领域,就是怎样投放一个广告能让你赚更多钱。

而且之前我们这些IT人总是想着如何用IT让生活更美好,往往忽略了这套数据为什么不能用在基因排序?为什么不可以用在生物科技、制药、健康领域?或者是你可以想象的所有领域,因为一旦有了巨大的数据,价值就大了。

于是你可以看到,谷歌从美国基因泰克公司挖了CEO,来做Alphabet的医药公司的CEO,谷歌的野心是非常清晰的。他用搜索和广告来塑造了一个巨大的“大脑”,这个“大脑”让聪明的工程师来调整,用巨大的数据来学习,用巨大的计算量来不断地迭代。然后把这三者配到一起,找一个领域,比如说要学癌症的治疗,假如能够有一个数据库,包含某个国家所有人的基因、癌症病例,让数据滚起来,跟医院结合起来,有回馈的途径,知道是否有效,不断去追踪,实时迭代,可能就会掌握癌症治疗的方法。

所以谷歌的方向,就是不断地找新领域,找该领域内的领军人物,拥有相关大数据,再配几个机器学习专家,给他们一大堆机器用来计算,就能产生价值了。这在任何领域都会攻无不克。帮年轻人找对象、吃什么、推演所有的事情,甚至军事,都没有问题。

归结起来,Alphabet的野心就是成为一个无所不为,用“大脑”来驱动并颠覆传统行业的一个公司。他们一定有很多内部的方法来分析,接下来介入哪个领域,是医学、建筑、房地产、金融还是二级市场之类的。

举个例子,Alphabet做一个银行相关的应用,来分析人的信用和风险能力。假如一个人找银行借一千万,如果只看内部资料,银行可能只知道你在这里存了五百万、在新浪科技上班等信息,但如果有另外一个爬虫,能把你的其他数据都爬来,比如你还在美国高盛藏了两千万、在开曼群岛买了一栋房子,咚咚咚,“大脑”就会告诉你可以借钱给他。

所以Alphabet这么一来,可能就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同时也是最可怕的公司。当然我觉得有这个野心的公司其实很多,但是Alphabet应该是最有基础把它做好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