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概念范例6篇

生物信息学概念

生物信息学概念范文1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巧设练习,不仅突出了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韶峰.信息技术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整合的探讨.技术物理教学,2011.1

[3]潘献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时代教育,2010.9

生物信息学概念范文2

一、证据概念的传统定义及其缺陷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只规定了证据的种类,未对证据概念下定义。而《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则明确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很显然,这是当前关于证据概念的最权威的定义,而且,自1980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生效以来,就一直是这样。乍一看来,这个定义似乎无可非议,仔细分析却很不确切。

其一、理论上逻辑荒谬。这里不妨用归谬法加以验证。假定这个定义正确,查《现代汉语词典》,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不难理解,定义中的“案件真实情况”就是案件事实。而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也只能是案件事实(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不可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所以,这个定义实际上告诉我们,一切诉讼活动的核心就是用案件事实去证明案件事实。既然案件事实是需要证明的,那么用它自己去证明它自己,岂不永远也证明不了么?结论的荒谬自然了原定义正确的假定。

其二、实践中不可实现。传统定义的简化结构“证据是事实”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什么是事实?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是特定时空状态下的人和物及其相互关系,不能离开特定的时空状态而存在。事实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不能把构成事实的某些元素分离出来当作事实本身。事实又是一个过程,只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单一方向发展,具有一往无回的特点。在诉讼实践中所要证明的事实都是既往的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它搬到法庭上去当证据使用。

其三、本质上是犯了定义不相称的错误。形式逻辑知识告诉我们,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有效方法就是对概念下定义,而对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一个概念(被定义概念)放在另一个概念(定义概念)之中,然后找出两个概念的种差。这里的关键是定义概念必须能够准确概括被定义概念的全部外延,科学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定义必须相称的原则。证据概念传统定义的不足就在于下定义时所选择的定义概念——“事实”不恰当。证据,无论物证、书证还是其他证据,都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总表现为一定形状、大小、色彩的物。而事实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对特定时空状态下人和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抽象,没有形状、大小、色彩之分,虽然事中必有物,但事毕竟不是物,二者性质绝然不同。因而事实不能概括证据概念的外延,不能揭示证据的本质属性,传统定义犯了定义不相称的错误。

二、用广义信息概念定义证据

1、信息概念的逐步推广。汉语词典中对信息一词的一般解释为:音信,消息。这应该是信息一词的原始本义。1948年,美国申农“通信的数学理论”被人们称为信息论(狭义信息论),它是关于信息的形态、传输、处理和储存的理论。狭义信息论中的信息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这里,信息概念又成为电信领域的一个专门术语。

狭义信息论对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所提供的研究方法,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取得了神奇的效果。特别是信息论和系统论、控制论互相渗透融合,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产生了空前的飞跃。人们发现原先看来是完全不同的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信网络传递数据,神经系统实现功能,生物肌体对生存条件的适应,双亲性状的遗传,形形的管理过程等等,都和信息的加工和储存联系在一起,就连人们的认识也是信息过程的一种形式。至此,信息又进入了认识论的范畴,它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信、消息,更不再是电信行业的一个专有名词,信息这一概念已成为具有巨大哲学意义的重要概念。

2、广义信息概念的含义。信息概念的扩大,标志着广义信息论的形成。广义信息论认为,在客观现实中,不同事物有不同特征,事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特征和关系总要通过不同方式(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表现出来,这些表现就是客观事物向外界发出的消息,就是客观事物的自我表达,对人们来说,就是关于该事物的信息,人们正是通过获取和识别这些信息来认识不同事物的。

广义信息论被世人接受。较新版本的词典对信息一词的解释发生了重大 变化。笔者查阅《文史哲百科辞典》和《英汉大词典》等,信息(information)一词均被解释为:消息、情报、资料、知识等。综合各方面情况,笔者认为,对现代信息概念可作以下表述:

信息是标志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和情况,是客观事物自身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自我表达,是客观事物互相发出、彼此响应的消息,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桥梁和纽带。

3、广义信息概念下的证据定义。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笔者正是从科学和人类认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深刻理解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证据的新定义。追寻广义信息论的形成过程,深究现代信息概念的含义,不难发现,各种诉讼活动同其他事物一样,与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到底,一切诉讼过程都是信息的获取、鉴别、加工、传递和储存的过程。这毫不足怪,既然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通过获取和识别关于该事物的信息来实现的,那么以查清案情为核心的各种诉讼活动又岂能例外?实际上获取案情信息的过程就是取得证据的过程,识别案情信息的过程就是核实证据的过程。证据与信息的统一,正是我们对证据下定义的坚实基础。笔者认为,证据概念应作如下定义: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信息资料,都是证据。

这里的信息是广义信息,这里的信息资料是信息载体与所载信息的合称。因为信息是无形的,信息的加工、传输和储存都要以某种介质作载体来实现。这就是证据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的根本原因。

三、用证据的新定义解析法定证据分类

1、法定证据分类的现状。目前我国三个诉讼法对证据的分类有所不同。《刑事诉讼法》把证据分为七种,即: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对证据的分类与之略有区别,主要区别就是把物证和书证分成两个独立的项,与其他证据种类并列。

2、用证据的新定义考察物证书证之分。新定义明确指出,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信息资料,而信息资料是信息载体和所载信息的合称。信息载体本身也是物,其本身就载有自身属性信息。因而,用作证据的信息资料其所载信息总是复合的,即既有属性信息,也有关系信息。属性信息不能表达思想内容,只能证明自身的几何形状、理化性能等存在状态;关系信息可以表达思想内容,能够证明人与人、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法律关系。一种书面形式的信息资料,当前者对案件有证明作用时,它就是物证;当后者对案件有证明作用时,它就是书证;当二者对案件都有证明作用时,它就既是物证又是书证。这就是新定义下物证与书证的本质。

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其自身的客观要求。首先,必须明确界定分类对象,要面对分类对象的全体,着眼于概念的全部外延;其次,分类可以是多层次的,但每一个层次的分类,各个子项都应有各不相同的内涵,子项之间不允许有同一、包含或交叉关系,即子项不能相容。

对照科学分类的基本要求,物证、书证与其他证据相比,仅有的区别就是物证和书证都是在案件发生时形成的信息资料,而其他证据则是案件发生后,进入诉讼过程才形成的信息资料。物证、书证之分,其研究对象仅限于前者,而且应当包括前者的全部,与整个证据分类研究对象不同,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分类。

3、用证据的新定义看视听资料的归属。对视听资料,这里首先强调一点,用作证据的视听资料,只能是案件发生时直接形成的视听资料。政法部门的视听技术手段,只能用于审查、鉴别和展示用作证据的视听资料,不能形成独立的证据。基于此,视听资料与其他物证、书证相比,都是案件发生时形成的信息资料,只是信息载体的不同,其形成过程和证明作用没有本质区别,理所当然地应当包含于物证、书证之中。与此相反,在视听资料作为证据出现以后,如果物证、书证仍然固守原有的窠臼,把视听资料排斥在外,就会使传统的物证、书证之分变得分类对象不明而失去意义。

目前,法学理论界对视听资料证据很重视,但由于缺乏深入研究,这种重视显得厚而似伪。立法中只不过把视听资料硬塞到法定证据分类当中而已,各种法学教程也只是众口一词地说视听资料既不同于物证,也不同于书证,应属一个独立的证据种类,并未进行充分论证。笔者认为,视听资料理所当然的可以是物证,因为在刑事案件中它可以是犯罪直接侵害的对象,在民事案件中它可以是直接诉讼标的物。视听资料也理所当然的可以是书证,因为录音、录象和计算机数据只是“书”的形式的进步,而书的本质并未改变,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与书有关的术语被普遍采用着,如“语言”、“记录”、“文件”、“读”、“写”“编辑”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录音、录象与其他文字资料在二进制编码下统一起来,一样被作为文件进行编辑、传输和储存,其书的特性得到充分显示。

生物信息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甚至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鉴于此很多教师都反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投入多、产出少的工作,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上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首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显示工具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而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教学效果明显减弱。这时候,如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初中物理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可作为物理教学中学习的工具

教育部长郝成义指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网络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式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

五、信息技术可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供资源环境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而且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素材,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从internet 获取,信息技术可以为物理教学提供资源环境。

六、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生物信息学概念范文4

《物联网信息安全》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302040508

课程名称:物联网信息安全

分:

4

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适用对象:物联网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通信原

理》、《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课程内容包括物联网安全特

征、物联网安全体系、物联网数据安全、物联网隐私安全、物联网接入安全、物联网系统安

全和物联网无线网络安全等内容。

2.

课程任务: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内涵、

知识领域和

知识单元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

目标是提升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

“认知”

和“实践”

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知识目标

学习扎实物联网工程基础知识与理论。

2.

技能目标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3.

能力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

趣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1.

物联网与信息安全

1)教学内容: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的安全需求;物联网信息安全。

2)教学要求:了解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了解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了解物联网的安全特征,了解物联网的安全威胁,熟悉保障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手段。

3)重点与难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手段。

2.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

1)教学内容: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物联网感知层安全;物联网网络层安全;物联网应用层安全。

2)教学要求:

了解物联网的层次结构及各层安全问题,

掌握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掌握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技术,

了解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技术,

了解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技术,了解位置服务安全与隐私技术,

了解云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了解信息隐藏和版权保护

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技术,实践物联网信息安全案例。。

3)重点与难点:信息隐藏和版权保护技术,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技术,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技术。

3.

数据安全

1)教学内容: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密码模型,经典密码体制,现代密码学。

2)教学要求:掌握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密码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基于变换或

置换的加密方法,

掌握流密码与分组密码的概念,

掌握

DES算法和

RSA算法,

了解散列函数

与消息摘要原理,

掌握数字签名技术,

掌握文本水印和图像水印的基本概念,

实践

MD5算法

案例,实践数字签名案例。

3)重点与难点: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密码学的发展历史;基于变换或置换的加密

方法,流密码与分组密码的概念,

DES算法和

RSA算法;数字签名技术,文本水印和图像水印的基本概念。

4.

隐私安全

1)教学内容:隐私定义;隐私度量;隐私威胁;数据库隐私;位置隐私;外包数据

隐私。

2)教学要求:掌握隐私安全的概念,了解隐私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

隐私度量方法,

掌握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

掌握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掌握数据共享隐私保护方法,实践外包数据加密计算案例。

3)重点与难点:隐私安全的概念,隐私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联系与区别;隐私度量方法,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位置隐私保护技术;数据共享隐私保护方法。

5.

系统安全

1)教学内容:系统安全的概念;恶意攻击;入侵检测;攻击防护;网络安全通信协

议。

2)教学要求:掌握网络与系统安全的概念,了解恶意攻击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入侵检测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攻击防护技术的概念与原理,掌握防火墙原理,掌握病毒查杀原理,了解网络安全通信协议。

3)重点与难点:双音多频信号的概念以及双音多频编译码器工作原理;信号编解码器芯片引脚组成与工作原理,信号编解码器芯片的典型应用电路图及软件编程。

6.

无线网络安全

1)教学内容:无线网络概述;

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WiFi

安全技术;

3G安全技术;

ZigBee

安全技术;蓝牙安全技术。

2)教学要求:掌握无线网络概念、分类,理解无线网络安全威胁,掌握

WiFi

安全技

术,掌握

3G安全技术,掌握

ZigBee

安全技术,掌握蓝牙安全技术,实践

WiFi

安全配置案

例。

3)重点与难点:

无线网络概念、

分类,理解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WiFi

安全技术,

WiFi

安全配置案例;

3G安全技术,

ZigBee

安全技术,蓝牙安全技术。

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其他

1

物联网与信息安全

8

8

2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

12

12

3

数据安全

12

12

4

隐私安全

8

8

5

系统安全

10

10

6

无线网络安全

10

10

7

4

4

64

64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1.

课程具体实施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方式,以传统黑板板书的手段进行授课。

2.

在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同时,

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以检验和加强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适时安排分组讨论课,

鼓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设计电路,

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设计成果。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平时考核:主要对学生的课程作业、课堂笔记、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平时考核

的成绩占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的

30%。

2、期末考核: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所学课程内容的综合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

试内容以本学期授课内容为主。考试成绩占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的

7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物联网信息安全》

,桂小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

《物联网导论》

,刘云浩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3

年。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导论》

暴建民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年。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薛燕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大纲制订人:

大纲审定人:

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

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生物信息学概念范文5

“一种将具有或部分具有财务性质的交易和事项,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方法和货币名目,加以记录、分类、汇总,并解释其结果的技能”。

这个定义没有提到会计和信息的关系问题。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于成立50周年时发表了一个著名文件:《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ASOBAT),将会计定义为一种:

“识别计量和传播信息,使信息的使用人得以有根据地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这个定义,将会计和信息结合了起来,但实际上,将会计和信息结合起来的,还要早于此。

1953年,美国会计学会一位大家熟知的学者,曾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他的著名著作《会计理论结构》(Structwre of Accounting Theory)中就已指出:

“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

“会计的显著目的在于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某种有意义的信息”。

利氏这一认识对美国会计学会13年以后提出的定义,影响是很明显的。

但第一次把会计作为信息系统或经济信息系统提出来的却不是美国会计学会的定义或利氏的著作,而是《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第五章“会计的若干概念性基础”那一节,那一节一开头就指出:

“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更精确点说,会计是一个一般信息理论在如何有效地进行经济业务问题上的应用。它也构成为决策而提供的、按计量用语来反映的一般信息系统中的一大部分。”

美国会计学会这个“信息系统”说,对25年来世界会计科学的影响很大。

悉德尼・ 戴维森(Sindey Davidson)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1977年第二版由主编和副主编罗曼韦尔(Roman L.Weil)合写的序的第一句即指出:

“会计是个信息系统。――一种用来将一个企业或其他实体的有意义的经济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

1965年芬内(H.A.Finney)和米勒(H.E.Miller)合写的中级会计学仍采用1941年美国会计协会的定义。这部书于1980年由约翰生(Gleen L.Johnson)和金屈来(Hames A.Gentry)改写,称为《芬内和米勒的会计学》第八版,其第一章的名称就是:

“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

该书第一章21节说:

“广义地说,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或一种经济信息的专门方法”。

又说:

“会计是一种系统。一种经济信息系统。指的是把一个组织的数据,变为对这个机构财务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

把会计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系统来认识,目前非常通行。并且,对我国80年代以后的会计学有较大影响。

我国会计学界两位著名前辈潘序伦、王澹如教授合写的1983年版《基本会计学》,就将会计认为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他们对会计的定义,就采用了约翰生和金屈来两位的定义。

大家熟悉的葛家澍教授,多年来都将会计认为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他1988年出版的《会计学导论》给会计的定义就是:

“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这些引证也说明了信息系统说在我国同样地受到第一流的权威人士的支持,并有越来越广泛地为我国学者接受之势。仿佛,已成定论。

但是,这一认识,毕竟已领袖了25年。25年来,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个同样也在飞速发展的会计的认识,自然也应有所发展。因此,重新进行一些探索,并尝试着提出一种新的、合乎现代会计实际的新认识,是完全必要的。本文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对会计是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提法,我觉得以下这些问题,有待研究:

第一,它提出的是“会计”的定义,而不是“会计工作”的定义。解答的是“会计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会计干什么”的问题。因此,弥补了美国检定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和美国会计学会两个定义的缺欠。可是,从逻辑上看,将信息系统或经济信息系统作为会计的属概念,果然合适么?

第二,会计无疑有提供客观可信的信息的巨大作用,不少有关经济、经营、财务乃至人事决策,也都是根据会计提供的信息作出的。但是,从现代会计发展实际所已达到的水平看,现代会计的作用主要果然在于提供客观可信的信息么?

第三,现代会计在决策上的作用,无可怀疑,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认为:现代会计的目的,果然就在于为决策提供信息?

本文及以下二评、三评、即分别说明我对这三个问题的意见。

按照逻辑,定义一件事物或一个概念,先要掌握这一事物的属概念或上位概念,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它属什么。比如说,鲸属哺乳类动物,秤属重量的量具,书属知识载体,温度属物理量,等等。

属概念是一种外延较定义对象稍广的概念,表示这一定义的对象,从性质上说,包涵在这一属概念之中。属概念要解决的问题是,把这一事物和其它不同属的事物,从本性上区别开来,而和其他同属的事物,从本性上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首先能够从比较宽广的范围内掌握住它,对它初步有所认识。

比如,把鲸的属概念定为哺乳类动物,这就从本性上把鲸和鱼类区别了开来,而和许多哺乳动物联系了起来。对属概念的要求:一是正确;二是外延尽可能不过分宽广。属概念错了,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就根本错了,属概念的外延过分宽广,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就不贴切。说鲸是鱼类,属概念就错了;说鲸是动物,属概念就过份宽广,虽然错误的可能性小了,贴切的程序也就差了。

会计这一事物,究竟主要应从什么方面来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又和一些什么同属的事物联系起来的?

这就是会计属什么的问题。

会计属什么?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在会计的定义时提到会计是一种认别、计量和传播信息的过程,这个文件的以后部份又分别提到:

“会计是一个计量和传播过程”。

“会计是一个计量过程”。

“会计是一种和计量理论复杂地纠结在一起的应用数量领域”。

“会计和其他应用信息系统的区别就在于它所用的方法和它所计量的活动”。

1970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表了《企业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及会计原则》(Basic Concepts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 of Business Enterprises)的第四号财务会计概念说明书。这个文件的118节说:

“财务会计,主要是关涉经济资源与负担及其变化的计量的。”

67节说:

“在如何达到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的上,许多意见的不同,都来源于计量概念上的不同”。

1972年出版的梅格斯(W. B. Meigs)等人合写的《会计学:营业决策的基础》,共十四章论会计原则,其中有一节的名称就是:

“会计,一种计量过程”。

这一节的第一句话就说:

“会计在基本上是一种以货币单位为工具的计量过程”。

美国会计学者前美国会计学会会长伊尼雄治(Yujiljiri)说:

“会计计量,是会计制度的核心职能”。

把这种种权威性说法中所称的“主要”,“基本”,“核心”等提法归集到一点,人们不难见到:会计这一概念和计量是分不开的。

什么叫计量?

对某一事物,通过一定方法,按照一定单位,个别或综合地赋予一个尽可能精确的数值,叫计量。3个人,10亩地,10,000元资金,就是对这些人,这块地,这笔资金个别或综合的计量。会计计量就是按照会计的特定方法,对各种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净值、收入、费用、净利等。或者,资金运动过程,个别或综合地尽可能准确地赋予一个货币值,并使其有较大的可信性的工作。

因此,传统地而不是按照会计在今天的实际说法,会计,首先就是以它的一定方法,如计算、记账、编报表等,对经济行为的经过、结果的货币量,如元、角、分加以计量这一特质来定性,来和其他事物在质概念上区别开来的。

这和秤的以公斤、克、毫克来计量一个事物的重量、来定性、来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是一样的。

计量事物的重量的,是秤。

计量经济行为的货币量的,就是会计;

秤,是重量的量具,

会计,就是经济行为的量具;

秤,在其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可以是一个计量系统,

会计,往往因其结构复杂,成为一个计量系统。

因此,传统地看,初步地看,和会计这个名词最切合的性质,或者说,会计的本质属性,首先在于货币计量。它是一种用货币量度来计量经济行为的量具。

和鲸首先就是哺乳类动物一样,会计,首先就是一种按货币量度来计量经济事项的量具(或计量系统)。通过计量,会计会提供大量的、重要的、有用的信息,而其目的却不在于、亦不止于提供信息。

实际上,不难理解,会计从其一开始,就是用来计量经济行为的。在初民社会,在交易没有使用共同的交换媒介货币以前,它以等价物来计量;在有了货币以后,用货币来计量。孟子引孔子的话说:“会计,当而已矣”。什么叫“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赋予任何会计要素以货币量时,要和应该赋予它的数值相当、恰当。这句话反映出,这位2500多年前的孔圣人,就是把会计作为量具来认识的,自人类社会有会计以来直至本世纪初,会计这种以交易媒介(以后发展为货币)来计量经济行为、提供信息的本性,一直未变,正如A・C・利特尔顿所说:

“即使在长期的演进之后,它在这一用途上的色彩,明显如故”。

在今后的人类社会中,货币有可能不存在,会计的属概念也可能因会计作用的本身和人类对它的作用的认识的逐步演进,有所改变,但我们相信:会计,作为一种计量经济行为的量具,将和计量长度、重量、时间……等其他量具一样,永远存在。再说一句,正如尺,计量长度;秤,计量重量;手表,计量时日;血压计,计量血压一样,会计,作为一个名词,从其最传统、最基本的概念上说,以货币来计量一个实体的经济工作的经过和结果,它是一种量具,一种计量系统。作为动词,会计就是一种计量工作,一种以货币量度来计量经济活动的工作。

解放以来,我国学者无论在教材里、论文里、辞书里很多都将“会计”作为名词,理解为经济管理的工具。A・C・利特尔顿也有会计从简单的工具发展为复杂的工具的说法。会计,当然是经济管理的工具。但尺、秤、钟表、汽车、房屋、电讯设备、文房四宝、灭火器材、桌椅箱柜……等等,也都是经济管理的工具,而它们各有各的性质。有的是文具,有的是家具,有的是量具,有的是运输用具、通讯用具、保卫用具,把会计和它们夹杂在一起,笼而统之,称为“管理工具”不但说明不了问题,显然还引起混乱。用逻辑上的话来说话,用“管理工具”或“管理活动”作“会计”的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太大了。属概念太大,就无法紧紧扣住这一事物的特性,就不贴切。比如,说鲸是动物,尽管不错,就不如说鲸是哺乳类动物,更扣住鲸的特性,更贴切。同样,说会计是管理工具、管理活动,就不如说是管理工具中的量具,或管理活动中的货币计量活动,更扣住会计这一概念的特征,更贴切。

把会计看作经济信息系统,从逻辑上看,同样也有个属概念太大,因而就不够贴切的问题。

信息和质量、能量一样,是所有一切事物的普遍属性,定义某一事物,如果只说它是一种属于有质量、能量或信息的东西是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所谓系统,指的是一些相互联系、各有特定功能的部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组成的一个机体,也是不少事物广泛具有的属性。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作用在于输入信息,通过信路,排除输入和通过时可能发生的干扰,最后,正确地不走样地输出原来输入的那个信息或那些信息。从这一理解看,会计确可认为是一个信息系统。

但是,请注意:“信息系统”,甚至“经济信息系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而如上所说,定义一件事物,目的却在于把这件事物从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中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一块石头,输入了光和热,同时又输出光和热,石头就是个信息系统,但如因此而将会计从本质上等同于石头,就很荒唐。人,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动物”,人在获悉某种经济信息之后,通过大、小脑的作用,也会输出或存贮这一信息,因而,也是个信息系统,但如因此而将会计定义为和人具有同样性质的事物,就不是把会计说清楚了,而是把会计说糊涂了。甚至统计、经济统计,A・C・利特尔顿曾多次指出“会计的基本方法是统计性的”、“会计是一种修改了的统计技术”、“会计可视为准统计方法”等等,可说,和会计是十分接近了,尽管如此,定义会计量应看到的,却不是会计和统计的这种共性,而是会计所以和统计区别开来的个性,用“经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广泛的属概念笼而统之地把会计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或联系起来,这和把会计作为“管理工具”、“管理活动”,把鲸作为生物一样,是几乎什么也没有区别开来,什么也没有联系起来,属概念越大,精确性越小,其界定的能力就越差,界定的形象就越模糊。

从系统的观点看,会计在信息或经济信息系统中的位置如下:

上图说明,从系统的观念更精确、更贴切地说,会计是,而且也仅仅是经济信息这个大系之中一个极小的分支,其属概念比“经济信息”小得多,将“经济信息”来作为会计的属概念,显然就不贴切。

生物信息学概念范文6

一、巧用信息技术,鲜活地引入概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抽象的定义,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得出数学结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手段;而通过观察事物变化的轨迹,得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概念教学引入的重要方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其直观性,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鲜活地引入概念,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垂线》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概念: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学校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道路,哪些路是相交成直角的。然后,选取其中的一个垂直点,课件演示红蓝两条直角边,蓝线闪烁,告诉学生蓝线垂直于红线;红线闪烁,红线垂直于蓝线,这样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两条线段垂直与互相垂直。接着,课件演示红线无限延长后成为直线,我们就说蓝线垂直于红的直线;课件接着演示,蓝线无限延长后成为直线,我们就说红色直线垂直于蓝的直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上述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从学校周围的道路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演示,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从生活化经验和感性材料中抽象出概念,为学生建立垂直的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信息技术,形象地讲解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概念的讲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在二维或三维空间的教学中,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讲解概念。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可以利用已有的《求三角形的面积》课件,用PPT动画的形式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连续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弄清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从而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巧用信息技术,深入地巩固、辨析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比较相似或接近,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例如“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学生往往因为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而混淆。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设计一些对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中,学生能背诵公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相互混淆。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选择相同的长方形,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再进行小结:长方形的面积是面积单位的总个数,它是一个“积”;而长方形的周长是表示四条边的长度总和,它是一个“和”。在直观比较中,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促进了概念教学的深化。

四、巧用信息技术,恰当地拓展深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