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研究范例6篇

网络环境研究

网络环境研究范文1

[关键词]网络教育;导学;基本框架;内容;方式;评价

一、网络环境下的导学特点

网络教育强调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习并为其建构学习环境。新的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不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其转变为有用的技能,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它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单纯地成为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但作为有组织的活动,单靠学生的自我建构远远不够,而且是很困难的,需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引导、指导、辅导和各种帮助,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导学是基于网络教学环境指导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一切教学活动。具体讲,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利用网络环境,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给予适时、必要的指导、帮助和评价等方面的行为。一般说来,导学包括间接和直接导学两大类。间接导学是指通过媒体(通讯、互联网、计算机)实现的导学;直接导学就是面对面的指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面授教育。网络环境下的导学面授不再是其主要教学形式,多数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是通过媒体实时和非实时予以实现的。

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导学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更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导学,而不仅仅限于面授。网络教育的多元化教学媒体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师的导学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完善的教学资源,为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和非实时交互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技术优势和多元化教学媒体的优势是关系到导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二,网络教育下的学生多为在职人员,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加之网上技能和心理还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这给教师的导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导学中不仅要适应由“以教为主”到“以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要根据网络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精心进行导学设计。

第三,网络教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在导学中必须突出个性化指导,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切实际、更具针对性的帮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二、网络环境下导学的基本框架、内容、方式和评价

(一)科学设计导学框架

如果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将学生的学习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学生在正式开始课程学习之前的这段时期;第二阶段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这段时期;第三阶段是学生课程考试结束后的这段时期。据此将导学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程学习开始之前的引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导”与“学”相结合,教师以“导”为主;第二个阶段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或辅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导”与“学”相结合,但学生以“学”为主;第三个阶段是课程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试卷分析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反馈再引导,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帮助学生矫正偏差。这个阶段也是“导”与“学”相结合,但教师以“导”为主。如图所示: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学习流程的三个阶段决定了导学的过程。其中,课程学习开始之前的引导是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辅导、指导是核心,课程结束后通过信息反馈再引导学生提高是关键。教师将试卷分析中所获得的信息及时通过网上交互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从而完成课程导学任务。

(二)明确导学内容

根据以上所述导学框架,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导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课程学习之前的导学

第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制订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网络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导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出科学务实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在课程学习之前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难易程度、媒体资源情况,供学生自主选课,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这个学习计划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应起到导航的作用,为他们今后进行有效的学习,为顺利地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学习中的导学

第二阶段,主要解决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及资源使用。当课程学习开始后,教师导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明课程的重点、难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教学媒体中获取知识的技巧,如在Inter-net网和中央电大及省电大学习平台上获得学生个体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和学习资料。

3.课程考试后的导学

第三阶段就是指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反馈及时矫正偏差,帮助学生再提高。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教师和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教与学后,要根据多向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通过试卷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与学生就学习成绩、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个性化问题进行再沟通,及时修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媒体组合、师生交流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自学中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导学任务。

(三)优化导学方式

1.精心设计网上交互

从理论上讲,师生依托网上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交互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与学生通过媒体实现了自由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实践证明,网络教育并不是有了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就可以自然成功,教师一定要在新环境下精心设计网络交互活动,才能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实现网络教学的目标。

网络环境研究范文2

关键词:校园网络路由;静态路由;缺省路由;策略路由;路由信息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705-03

Research on Network Rout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Network

WU Yue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network rout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network, the campus network based on the analysis, expounds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campus network structure of multi exports and static routing, default routing and policy routing, finally introduces three kinds of routing scheme structure built in the campus network, which provides f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more reliable quality of network service.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routing; static routing; default routing; routing; routing information table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络与计算机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构建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的计算机互联网络CERNET,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提供学术性的计算机网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成为了教育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效都接入了教育网络CERNET,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专门的校园网络,从而为我国的网络视频教学、远程教学等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校园网络用户的不断提升,教育网络的 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面对我国电信、网通等外部网络的访问带宽更是捉襟见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网络的应用和发展。所以,要对当前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路由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先进的技术方案和路由交换技术完成我国教育网络的升级,从而使高等院校的校园网更加高效地、可靠地、稳定地、安全地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2 校园网络的分析

我国教育网络CERNET建设伊始,网络接入方式采取的是单一出口的方式,随着教育网络接入的注册用户的增加,网络带宽也随之提高,从最初的2M提升到1G,但是使用教育网络访问外部资源的访问速度和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就根据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加互联网络的接入口的方式来提升校园网络访问外部网络的速度,通过租用当地运营商网络来减少CERNET网络的收费流量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网络CERNET的运营成本。以某高校为例,注册校园网用户为10000人,该校区的校园网络有教育网络CERNET、电信网络TELNET以及联通网络CNCNET三个出口,总网络带宽为434Mbps,其中教育网络CERNET的网络出口带宽为34Mbps。假如该校区网络高峰期同时在线人数为5000人,那么人均占有网络带宽量为86.8bps,对于用户来说,该网络带宽是非常不理想的。另外,电信和联通运营商采取的是包月制收费,无论网络流量多少,每个月的资费是固定不变的。此外,我国教育网络CERNET的一些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外是屏蔽的,外部运营商的网络是无法正常访问的。

鉴于以上情况,为了能够减少教育网络CERNET运营资费,增加校园网用户对整个互联网络资源的访问速度,在校园网用户访问教育网络CERNET资源以及部分免费地址时,可通过CERNET网络出口访问,而访问其他电信商或者国外网络资源地址时则通过租用运营商网络出口进行访问。所以,校园网的网络路由应该能够对校园网用户不同的请求,通过不同的网络出口进行资源访问,从而是校园网络能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3 校园网环境下路由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校园网络访问的要求,可以直接路由、静态路由、缺省路由、策略路由等网络路由技术方案来解决。

直接路由方案:又称接口路由,是通过设置路由表来实现对校园网络数据包的传输控制的网络路由方案。当请求数据包或应答数据包到达网络路由和防火墙时,首先要参照预先设置好的路由信息表来以及该数据包内的目标地址来选择该数据包的访问网络,并直接将其转发到相应的网络接口进行传输。

静态路由方案:是优先级在直接路由之后的网络路由方案,可以根据校园网络的实际网络出口情况设置好主要的路由通道,从而实现不同网络通道的数据包的路由控制方式。

缺省路由方案:是针对特殊的数据包传输控制的路由控制方案,如果针对特定的数据包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未发现对应的路由网络,则按照缺省路由的方案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缺省路由方案就是设定默认的网络接口,然后判断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如果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查询不到相应的目标网络,则按照默认的网络接口进行传输。特别的,如果该校园网络对路由安全冗余的问题考虑比较深入,可以通过设置两个网络接口为缺省路由方案的网络接口,当预先设定的默认接口的网络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另外一个网络接口进行网络数据传输,从而实现了校园网络的稳定可靠性。

策略路由方案:同时,为了确保外部网络能够正常访问校园网络为互联网提供的web、FTP、mail等网络应用服务,可以采用策略路由的方案来时校园网络防火墙对不同的外部网络的数据包能够按照原来的网络路径通过相应的网络接口进行数据应答。策略路由方案是相对比较灵活的网络数据路由转发的方案,可以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采用的协议类型、数据报文长度、甚至是数据包内的源IP地址来选择转发的网络接口,并能够根据实际的网络应用来实现校园网络路由的负载平衡以及单一链路上的数据报文的转发QoS等。策略路由方案为校园网络的路由构建提供了三种路由方式,第一是根据数据包内源IP地址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的源IP地址的路由策略,第二是根据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来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的目标地址的路由策略,第三种是智能均衡的路由策略。

策略路由方案主要在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的三层物理接口上进行配置,并由网络路由进行对数据包的传统控制。使用策略路由方案来实施构建校园网络的网络路由,需要构建策略路由方案的路由图,通过对路由图内的每个路由策略指定相应的最佳规则和操作,来实现策略路由方案对校园网络数据包的 传输控制。当一个网络接口接收到数据包时,会对数据包进行检查,如果发展不符合该接口的路由策略的规则,则将其按照常规路由转发进行处理,如果符合策略的规则,则按照该条策略内规定的最佳操作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4 校园网环境下网络路由的应用

校园网络路由的创建是根据不同的路由技术方案,来创建路由信息表,配置路由接入方式,从而实现在不同路由技术方案下的校园网络路由的创建。多出口校园网络,很好地解决了校园网用户访问外部网络慢以及网络出口链路故障等问题。如图1.所示,为A,B,C三小区的多出口校园网络连接示意图。

4.1 静态路由

校园网络的静态路由的方案是人为地分析校园网络用户对外访问的网络资源,然后将教育网络资源以及部分免费资源使用教育网络出口进行转发,而对收费资源或其他国外资源则通过租用当地运营商的网络出口进行转发,从而降低教育网络的运营成本,提升外部资源的访问速度。静态路由信息表的如表1.所示,对应网络为模拟网络数据。

通过配置静态路由信息表,校园网络防火墙就可以根据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来判断其目标网络,并指定相应的网络端口进行数据传输。如某个数据报的目标IP地址为210.41.125.2,那么校园网络防火墙会判断该请求数据包的目标网络为联通网络,那么防火墙会将其转发至CNC-port端口,并将其传输至互联网络进行网络请求。

4.2 缺省路由

缺省路由方案是对静态路由方案的辅助网络路由方案,当请求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查找不到对应的网络范围,则会选择缺省路由信息表来进行数据传输。为了提升校园网络的可靠性能,构建缺省路由时,将租用的运营商缺省的网络转发端口。缺省路由信息表如表2.所示。

通过缺省路由信息表,可以将不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的IP范围的目标IP地址数据包按照缺省路由信息表进行数据传输,该路由表内,电信端口为默认缺省端口,当对应的电信网络发生故障时,联通网络的端口会自动变成默认缺省端口进行数据发送。如某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为222.11.125.2,在目标IP地址不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对应的IP范围内,那么校园网络防火墙会将按照缺省路由信息表,将该数据包转发至电信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4.3 策略路由

校园网络的策略路由是根据校园网络不同的目标网络的请求,在核心交换机处配置相关的策略,从而将相应的数据包按照对应的策略进行处理和传输。如图2.所示,为多校区多出口网络的路由配置示意图。

在校内网络的服务期内采用策略路由的方案,要在核心交换机上设置基于源IP地址的策略路由方案,从而利用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来制定相应的匹配规则,并配置相应策略的路由图,从而实现校园外部用户对校内服务器的快捷访问。同时,针对某些特殊要求,需要使用教育网CERNET访问,也可以创建ACL访问控制表和路由图,并将该来自该设备的请求数据包都转发到CERNET网络接口即可。

5 总结

校园环境下的网络路由的设置,是为了能够使校园网的用户能够快速方便地访问教育网络CERNET的资源以及外部网络资源,从而采取多出口的网络连接的方式,为校园网络的构建连接CERNET接口以及其他商用运营商的网络出口,并根据相应的路由规则,如静态路由、缺省路由、策略路由等来实现校园网用户对于教育网络和外部网络资源的快速访问,从而为高等院校的创建一个可靠高速的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1] 徐方. 校园网多径混合路由算法[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3(09).

[2] 刘代波,侯孟书,武泽旭,等. 一种高效的最短路径树动态更新算法[J]. 计算机科学,2011(07).

[3] 余敦一. 校园网多链路负载路由应用研究[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09).

[4] 田桂丰,尹帮治. 基于防火墙策略路由的校园网多出口解决方案[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20).

[5] 伍银,武装,龚宪. 策略路由在多出口校园网中的灵活应用[J]. 现代电信科技,2012(06).

网络环境研究范文3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ignificance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net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understanding and consideration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target in net environment.

关键词: 网络;数学;研究

Key words: net; teach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91-01

0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各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学习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各类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数学学习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习设计理论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因此,开展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的意义

1.1 促进网络学习的发展因为网络学习能够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选择最优的教材以及高质量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所以,今后教学改革的应朝着网络教学的方向发展。本课题通过探究和实践,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主义的网络学习环境,全面的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各种环境下运用其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学习者还能够按照本身行动的反馈来产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以及规划出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案,进而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1.2 完善和发展学习设计理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与传统学习,不仅是学习环境的不同,在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学习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学习设计,如何调控学习过程,如何有效实施学习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1.3 建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研究与实践,建构一批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新型学习结构和学习模式,有效促进学习改革,提高学科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的目标与途径

2.1 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的目标

2.1.1 运用网络技术选择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2.1.2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身心特点,切实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并选择恰当的网络工具丰富学习资源。提高教师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娴熟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

2.2 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的方法

2.2.1 利用网络提供有效网络网络上的网络虽然丰富多彩,但也充斥着许多杂乱无序甚至是有害的网络。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组织,精心挑选可用网络,用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合理组织网络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性。

2.2.2 利用网络开展分层练习网络教学网络量大、交互灵活而及时,应用于数学教学是组织学生练习的优选手段之一。教师可按照教学要求将网络课件设计安排为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层次的练习力求形式多样、新颖有趣。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2.2.3 利用网络获得及时反馈教学活动是一种网络互动反馈的过程。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习在实现教学反馈的时效性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将任一学生计算机的画面呈现给全体同学,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2.4 利用网络搭建共享的交流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人数有限,缺乏平等交流的机会等问题的不足,通过成果的交流展示,学生可以共享他人的探究方法和经验,学到他人的总结方式,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探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敏岚.数学日记对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9,(4).

[2]常华珍,孙喜东,刘柏枫.引入自我调节发展大学生数学思维的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5).

[3]张滨燕,霍本瑶.高等数学课程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7).

网络环境研究范文4

【关键词】网络 研究性学习

正文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其最大特征就是“信息爆炸”,“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是通向成功之路。在信息社会,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任务不再局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学习的重心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和自主探究,建立的是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实质在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1、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广泛而快捷的信息搜集,信息的多样性就更需要学生去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这意味着,他们对课题的认识深度因为占有丰富的资料而有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海量的网络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所需的完整的虚拟学习情境

一个设计巧妙的情境,会促使学生通过反复推理形成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并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论证结构。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通过网络同样能够 “身临其境”的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3、 网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工具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不论是哪种组织形式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全新全面的工具软件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网络平台有助于学生方便地和教师、同学、专家及时进行交流并为学生提供发表情境问题的研究报告。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弊端

首先,网络资源的信息内容大而泛,查找到的信息与要找的内容相关性小,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主题,容易产生迷茫,海量信息容易使学生形成浮燥的学习态度和不够深入的思维。一位智者说:我们在的边上感到十分口渴,因为不知道哪一滴水是我需要的。有用信息的湮没,反而阻碍了人们有效运用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这意味着可供有效运用的网络教育信息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有赖于学生对研究全面、深入的参与。在丰富的信息面前,如果不学会选择,就容易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或者择取的是一些无价值的信息,使网络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学生把从网络上找到的现有资料直接复制,一些观点不假思索直接“拿来主义”,这样就谈不上研究的主体意识。它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带来一种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习惯。面对信息,学生应该分辨其对错、轻重、新旧、深浅的差异,以便对其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信息。

其次,网络资源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在网络流光溢彩的背后,也隐藏着它黑暗的一面。网络既可以传播知识,也可以制造毒瘤;既有闪耀智慧光芒的一面,也有传播混乱思想的一面。在网络管理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必将面对一场有关道德水平、文明素质的考验。当学生拥有了操控虚拟世界的权利时,他们所打开的是“阿里巴巴”装满宝藏的大门还是“潘多拉魔盒”就取决于他们的自控力和鉴别力了。教育的本意应是追求真知、捍卫正义、升华人性,研究性学习正体现了这种追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自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比学科课程学得多的责任。学生必须谨慎地面对每一次选择,为自己构建一个健康的精神空间。

三、如何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网络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学校、博物馆、娱乐场所,我们可以遇到各种非凡人物。但是与真实社会一样,也有应该避免的人和地方,以及需要小心接触的东西。如何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防止网络信息技术对青少年发展的负面影响,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题目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选择学科课程中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的内容开展研究活动,做到科学选题。

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在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选题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研究的实际价值,不留于形式。教师利用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导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冲突,引起学习的欲望和冲动,确立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其次,是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素材资源,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操作网络资源,实现迁移应用。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发展,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下转第148页)

(上接第162页)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使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研究性学习最终的结论和成果不是凭空得出的,它需要加工的原料,研究性学习的原料就是各种信息。学生第一是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第二是能够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分析处理信息;第三是运用高超的智慧、综合的能力重新组织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

再次,要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要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即使选择的课题是采取独立研究的方式,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离不开别人的支持与帮助。研究性学习需要同学们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才干是我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代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由必须与约束、责任同在。否则,网络上无边的自由将成为学生发展的灾难。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结束语:

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隐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2] 张孔义 《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网络环境研究范文5

〔关键词〕信息查寻;信息搜寻;信息行为;网络环境;消费者信息行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10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37-04

Study of Online Consumer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Fan Min Deng Xiaozhao

(Faculty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With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electronic commerce,the consumer has entered into a new trading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also has changed.This paper mainly started from the cause of the consumers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described the concept,features and types of the online consumers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In the end,the author discussed som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online consumers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Key words〕information seeking;information search;information behavior;network environment;consum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1 概 述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网上购物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了网络商店这个购物天堂中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1亿人,网购渗透率达到35.1%;“十一五”期间,网络购物用户数增长4.8倍,网购用户渗透率提升了10.6个百分点;网购金额达到5 231亿元,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可见,网络购物市场成为了流通市场日益重要的组成成分,而网络购物也逐渐成为网民常态的消费方式。

网络购物发展到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然而,与传统的实体店购物相比,网上购物只能通过物品的图片、买家评价、卖家信誉度等来进行,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往往会出现消费者购买到的实物与网络上传的物品相差甚远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掌握充分的信息。然而,消费者又如何掌握这些必要的信息呢?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收集商品信息的呢?消费者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基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对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信息查寻行为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

1.2 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查寻行为,国外提出了很多的研究模型。Krikelas在1983年提出的关于信息查寻的模型中,认为信息需求分为被推迟的和即时的信息需求,对于即时的信息需求,信息查寻者可能从自己的记忆、自身直接观察或者是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取信息,对于被推迟的信息需求则是经过对个人档案的信息收集来获取信息[2];Wilson在1981年和1996年先后提出了两个模型,在他的第二模型中,研究了信息需求、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与信息搜索行为的关系[2];Johnson在1997年也提出了信息查寻行为模型,该模型分为前因因素、信息载体因素和信息查寻行为,其中前因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变量、直接经验、个体相关因素(即个人对有关主题的信念和突出性)[2];Chun Wei Choo构建了一个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的模型,定义了网络信息查寻的4个主要模式:间接浏览、条件浏览、非正式检索、正式检索[3]。

国内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于信息查寻方面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研究的方法角度也比较多。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信息查寻行为研究方面,很多都引用的是传统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理论,目前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还比较缺乏。

1.3 研究意义

网上购物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喜爱,能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它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这使得人们在享受网上购物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开始进行越来越多的信息查寻。基于这样的情况,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信息查寻行为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具有现实研究意义,如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需求;对于电子商务企业(后简称为EC企业)来说,EC企业通过对消费者信息行为的挖掘,获取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增强EC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主要从消费者购物的动机出发,分析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主要信息源的特点和消费者主体的特点,所采用的主要信息查寻方式以及影响消费者信息查寻的主要因素。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查寻行为研究2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查寻行为的产生

每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由相应的动机或需求所驱动的,而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购物行为的产生是由购物的动机决定的,信息查寻行为则是由其购物信息需求引发的。信息需求是信息查寻的触发力量,当消费者的知识结构或已掌握的信息不足以解决其问题的时候,信息查寻行为就自然产生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与EC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EC企业对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的成本、性能、同类商品的比价和差价以及未来价格的趋势等信息掌握较多,一般处于信息优势,而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专家型购买,不可能收集到相关商品的所有信息,一般处于信息劣势[4]。这些信息的不利因素往往会使消费者面临购买决策的不确定性或者风险,而减少这些购买不确定性或风险的方案之一就是在购买之前查寻相关的信息。

3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购物信息查寻行为分析

3.1 网络信息查寻的含义

网络信息行为是指网络用户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信息查询、选择、吸收、利用和的活动[5]。而网络信息查寻行为则是信息行为的一个子集,关注的是人们发现和访问信息资源所采用的不同方式方法。信息查寻行为是指用户意识到对某种需求的认知,为满足这种需求而激活记忆里所存储的知识或者在周围环境中有目的的搜寻信息的过程[6]。消费者信息查寻行为又主要包括信息浏览和信息搜索,在后面将会具体谈到。

3.2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查寻行为方式

3.2.1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是指为满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循超链接在不同节点间自由游移的目标导向或非目标导向的网上信息查寻行为[7]。用户进行信息查寻时,可以从系统中任一感兴趣结点出发进行浏览,在此过程中,用户可能会逐渐发现新的兴趣点或者逐渐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从而调整浏览的内容或者改变查寻途径。例如,一些潜在的消费者浏览某个购物网站,可能事先并没有明确的需求,但在浏览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感兴趣的东西,进而深入浏览或通过其它渠道查寻相关产品的信息,信息需求也由此逐渐产生和明确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改变和消费者的个体差异,网络信息浏览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被提到与“提问――检索”行为相当的地位。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通过浏览来查寻信息资源存在着一些原因:①消费者潜在的信息需求。消费者在没有明确信息需求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通过浏览获取相关产品的信息。②消费者的检索技能欠缺。消费者往往是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其知识结构和信息搜索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检索技能较欠缺的消费者往往会选择通过浏览来获取所需信息。③消费者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对于目标不明确的消费者来说,通过浏览得到意外收获的可能性比较大。④消费者查寻信息的定势习惯。一些消费者通常会将自己经常购物的一些网站进行收藏,并且习惯于浏览这些网页的信息[8]。

当然,消费者信息浏览行为还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可支配的时间、上网的速度与费用、网页的质量与界面的友好性等。

3.2.2 网络信息搜索行为

同信息浏览一样,网络信息搜索也是信息查寻行为的一个子集,通常也称作为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检索行为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网上信息检索工具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明确目标、有计划、能清楚表达信息需求的信息查寻行为[9]。

与信息浏览行为相比,信息搜索对消费者的要求比较高,消费者必须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够清晰地用检索表达式表达出来,提交给特定的检索系统。搜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是对信息搜索效果的主要度量标准,与消费者的信息搜索能力、经验等直接相关。熟练的网络消费者是基于他们对网络的知识结构的了解而对其搜索行为进行提前计划,同时搜索效果也依赖于搜索系统的性能;网络新手一般则很少进行计划,并且会受外在表现(他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事物)的驱使[10]。

3.3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查寻行为的特征

与传统的消费者信息来源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内在的经验和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从内容上看,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如消费者除了要搜寻产品的质量、价格、规格等信息以外,还得关注网络店铺的一些信息,如卖家的信誉度、买家评价等信息。从信息来源与信息主体来看,消费者网络信息查寻的行为方式决定了其特有的一些特征:

传统的消费者信息源主要来自周围的人或者店员、商业广告等,而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信息源则主要来自网络。网络信息源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消费者自己在网络社区提交问题或者是通过浏览方式在网络社区寻求相关产品信息,一是消费者通过检索工具来查寻相关信息。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源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①无限性和广泛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涵盖的产品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和广泛,信息容量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的处理能力;②多样性,产品信息常常以超文本、超媒体的形式出现,并且集成式地提供给消费者;③廉价性和共享性,网络环境下的产品信息资源大多都是免费提供的,并且同一份资源可同时供不同的用户使用;④无序性,产品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缺乏统一的管理。

从信息搜寻主体来看,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查寻行为有以下特征:①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这往往会使他们面对这些海量信息时不知所措,信息焦虑和信息迷航现象时有发生;②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选择的余地非常大,时常会面临同一类产品的多种产品信息,加之消费者购物“货比三家”的心理特点和网络信息特有的无序性、廉价性和无限性,决定了消费者在作出购物决策之前信息查寻的反复性;③为了使信息查寻高效性和全面性得到保障,网络消费者的信息查寻除信息浏览以外,还得依靠一些检索工具进行搜索,而消费者的检索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他们检索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方式;④超越时空性,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自己的用户终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查寻。

4 影响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查寻的因素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购前信息查寻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产品因素、消费者主体因素、系统因素、情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4.1 产品因素

产品因素包括产品的类别、价格以及品牌差异等,是影响消费者购前信息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产品的性质,可将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分为耐用性产品(如电脑、空调)和娱乐性产品(如唱片、电影),其中对于耐用性产品的网络信息查寻的相对重要性要比娱乐性产品高,消费者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寻耐用性产品的相关信息[11];对于价格较高的产品,消费者查寻信息的持续时间要比低价产品相差很多,消费者往往倾向于用有限货币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12];消费者对于知名品牌或者是他们比较了解的品牌,信息搜集量往往比较小,而对于他们不熟悉的品牌则会花较多的时间查寻信息。

4.2 消费者主体因素

不同的消费者主体对于购前信息查寻呈现不同的影响,主要的决定因素有消费者的知识水平、网络使用技能、对于网络使用的挑战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等。消费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则通过网络查寻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消费者对于网络的使用技能越高,通过网络查寻信息的可能性也会越大;消费者对于使用网络越具有挑战精神,也就越有可能通过网络查寻信息;对于那些具有进取和独断的生活方式,并且习惯于接收新事务的消费者,更喜欢通过网络查寻信息;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也会对他的网络信息搜寻行为产生影响[13]。

4.3 系统因素

消费者的信息查寻行为还受到系统性能特征的影响。对于任何一个系统,它所提供的信息越丰富、界面设计艺术效果越好、速度越快、用户友好性越强、信息更新的速度越快,则消费者通过这个系统浏览或搜索信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13]。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信息查寻的时间成本,系统性能越好,消费者搜集一定数量信息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短。

4.4 情景因素

情景因素是指消费者为解决当前任务可供利用的资源和存在的约束条件,如可以投入的时间、精力、可提供帮助的参考群体等[14]。如果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者就来不及查寻更多的信息。消费者的时间压力越大,其对于购前信息查寻作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对于收入较低的消费者来说,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所花的费用越高,则信息搜集量也就越小。

4.省略/research/bgxz/dzswbg/201106/t2011060221245.html[EB].

[2]Donald O.Case.Looking for Information――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Needs,and Behavior[M].Amsterdam:Elsevier/Academic Press,2007:123-137.

[3]唐亮,张结魁,徐建华.网络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2):40-43.

[4]田华伟.基于信息非对称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0-23.

[5]曹双喜,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略[J].情报杂志,2006,(2):79-81.

[6]Wilson T.D.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J].Information Science,2003,3(2):15-26.

[7]王庆稳,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2):55-58.

[8]肖大成.网络信息查询中的浏览行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4,(2):20-21.

[9]邓小昭.因特网用户信息检索与浏览行为研究[J].情报学报,2003,22(6):653-658.

[10]Christoph Holscher,Gerhard Strube.Web search behavior of Internet experts and newbies[J].Computer Network,2000,(33):337-346.

[11]Amar Cheema,Purushottam Papatla.Relative importance of online versus offline information for Internet Purchases:Product category and Internet experience effec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979-985.

[12]汪波,刘凤霞.基于价格的消费者信息搜寻过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72-175.

网络环境研究范文6

研究性学习概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总书记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而是决定着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

为此,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教育部[2001]6号文件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指南》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毫无疑问,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教师处于缺乏创造性思维的状态,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是不现实的。同时,如果没有一个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社会环境,不考虑社会环境的现实特征,学生在学校学得再好,也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多大作用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是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二、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三要素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

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

首先,因特网上的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即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研究探索材料。

其次,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即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辅助研究工具。

第三,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即网络平台是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工具。

综上所述,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潮流。

三、

创新思维培养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到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材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材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按照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创造性思维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9]。在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个要素中,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目标指向,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为高难度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指导思想与心理加工策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则是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即主体)。在此基础上,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环节,即:[9]

² 环节1: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² 环节2: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² 环节3: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² 环节4: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² 环节5: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网上资源、工具软件与网络平台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环节一,即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强调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应与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不同,甚至相反,其思维目标事先不能确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是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之后,敢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

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环节二和环节三,即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通常就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类。事实上,创造性活动中的关键性突破(即灵感或顿悟的形成)主要靠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想象)或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具有整体把握、直观透视与空间整合、快速判断的特点,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这方面工具软件,典型的如几何画板可以辅助学生对一些几何问题和力学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电子表格软件可以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寻找结论;此外,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通过网络进行一些虚拟的科学实验,辅助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最后,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环节五,即辩证思维。辨证思维(即辩证逻辑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还要看到不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总之是两点论不是一点论”。网络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相关专业人事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而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要求。

四、

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

1.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

《指南》中关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这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文献资料从哪里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哪里来?当然,它们可以来自于书本、图书馆、博物馆等。但决不可放弃网上资源。目前国内的科普网站有科普之窗、伊文科普、中国科普、北京科普、科普社团、大科普网、趣味科普站、中国科普城、中国科普博览、前沿科学科普网等近百个。它们均含有丰富的资源。比如:中国科普城 (.cn/),内容上分为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电脑时代、地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风土人情和文学艺术等十大类,近千个小类。已收录了近百册图书500万字的文字资料,图片近3000张,文章近1万篇,并且每天以100-200篇文章的速度增加。中国科普 (/)由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主办,旨在让公众理解科学。栏目有政策法规、科普动态、科普基地、科技前沿、科普论坛、科学与生活、科技史话、科学人物、少年科技乐园等。

国际上也有许多科普资料,如位于硅谷的San Jose现代技术革新博物馆,由旧金山市政府投资1亿美元、博物馆自筹5000万美元而建成。博物馆中的计算机可用于设计自行车、机器人、电子软件、人体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实验室,绝大部分是参与式设计,还专门设计了竞赛项目。馆长认为,这本身就是博物馆的精神。博物馆设有学习中心,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教师来中心接受培训,全力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服务。给学生安排的观摩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各专题的活动月月更新。洛杉矶市郊Getty艺术博物馆于1995年开馆,藏品都输进可以互动查询的联网计算机。每年有4万名学生、1.5万名教师前来参观学习。博物馆介绍了各种活动和计划,其议题都提供给教师参考。这些高质量的博物馆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习、帮助教师在职进修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2.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

研究型学习可分为文献研究、实验或观测、调查研究、建摸概括、畅想论证、思辩探究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其一般程序分为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等四个步骤。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比如,在实施研究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此时字处理软件(如:MS Word 97/2000和WPS 2000等)与电子表格软件(如:MS Excel 2000等)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撰写研究成果,“学生将研究结果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是大字、模型、小品、漫画、图片、声像、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此时字处理软件(如:MS Word 97/2000和WPS 2000等)与电子简报软件(如:MS Powerpoint 97/2000等)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

有一些工具软件可以直接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典型的有“几何画板”。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5年联合从国外引进的工具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自93年“中心”推出几何画板的汉化版以来,很快受到数学教师的欢迎,经过“中心”近几年举办多期有关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已逐渐在全国不少中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目前几何画板可以用作数学和物理相关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重要辅助研究性工具。

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提供帮助。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操作,用户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的结合。虚拟仪器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也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不但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技术支持,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室,能够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中模拟一些实验现象。它不仅仅能够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重要的是对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通过网络同样能够 “身临其境”的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10]

3.网络平台是合作研究与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这么长时间的“作业”,教师如何对其进行监控?其它同学如何了解其进展?如何共享研究成果?在网站上定期其研究进展或用Email不定期的通报相关情况应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显而易见,网络是其最好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比如,开始时,每个同学的搜集的资料和自己取得结论或形成的观点可以在网上;可以全班集中讨论,也可以通过Email或BBS异步讨论;将初步的成果公布在网上,再继续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如此反复。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此时,小组的合作非常紧密,更需要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协调任务进度,因此更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在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的支持下已成功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协作学习系统WebCL(.cn),该系统除了支持资源共享、不同分组策略和互动协作等功能外,还具有任务调度、项目(活动)管理等功能。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泰盛德公司开发的新纪元因特网协同教学系统是在学校局域网上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利工具。该系统具有Internet教学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电子阅览室平台和学校Intranet应用平台,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创建开放试资源建设机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五、结论

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和副总裁、Palo Alto研究中心(PARG)主任约翰•布朗博士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显的。外显知识与概念有关,而内隐知识与实际知识、技能、诀窍有关。隐性知识在行为、做事情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就展现出来,因此,内隐知识会以一种慢慢出现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群中传播。在物理上教给学生概念、概念化的框架以及物理事实,这些都是物理的外显知识,这并不能使学生成为物理学家。要想成为物理学家,他们必须学习这门知识的惯例,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一个平台,这种相互作用是以认知为特点的,并存在于深思熟虑的调查行为中。

展望数字时代的潮流,人们有机会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方阵,这一网络方阵中将包括大量具有某些特殊交叉兴趣的成员(甚至小孩)。布朗博士曾观察过一个纽约的7岁孩子和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家谈论企鹅,相信这个专家绝对没有想到他在和一个7岁孩子对话,而这个孩子的学校没有一个人对企鹅感兴趣,但这个孩子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兴趣团体。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国家教育部,2001.04.11

2.  《试论研究性学习》,张肇丰

3.  《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荆孝民

4.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思考》,柳栋、王天蓉(执笔)、陆爱民、张来春、汪佳敏,维存教育实验室,2001.05

5.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型思考》。陆爱民,2001.05

6.  《略谈“研究性学习”》,胡世良,丰县中学

7.

《建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魏薇,天津十七中学

8.

《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张肇丰

9.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材培养》,何克抗,2000.01.18

10.  《构建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车皓阳、余胜泉、何克抗,2000.03

11.  《关于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模型研究》,黄荣怀,2000.04

12.  《教育文摘周报》

13.  《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柳栋、王天蓉、汪佳敏、陆爱民、张来春,维存教育实验室,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