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例6篇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1

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90年我国贸易依存度为38%,2000年上升到44%,2003年达到61%,2007年则接近70%。不断上升的贸易依存度反映了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贸易结构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存在如下特点:

(一)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入世后,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原材料、中间产品、能源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尤其是对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镍、天然橡胶的依存度则高达55%以上。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再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进口额,从2003年的114.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亿美元,增幅达96%。

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较高

尽管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有了改善,但从总体上说,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主要出口产品。定义某类产品出口依存度为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与GDP的比重。按传统SITC分类,将0、6、8类产品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1、2、3、4类产品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5、7类产品归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得到这三类产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别是17%、1%、20%。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要稍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产品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美国普查局将高技术产品分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电子电机、柔性制造、高新材料、航空技术、武器、核技术10类。显然,据此标准,第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更多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我国商务部最新标准,即将高新技术分为计算机、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其他技术10类,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3.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应为10%,比传统方法计算的18%明显要低。这就是说,我国事实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依存度比上述计算的数据要低得多,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存度比上述计算的数据要高得多。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

(三)服务贸易依存度低于货物贸易依存度且出口依存度高度集中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额和进口额已分别由1982年的18.7亿美元和24.8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44亿美元和838亿美元。但与货物贸易比,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很低。定义服务贸易依存度为一国服务贸易额与该国服务业产出的比重。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仅为20%。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包含的范围极广,需要进一步细分。2005年服务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及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集中在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三类,其他九类出口依存度都很低。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出口以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知识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出口比重极低。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口及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项目上,2006年此三项逆差占服务贸易总逆差的323%。

一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决定于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日益成为决定一国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低下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四)加工贸易依存度较高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定义加工贸易依存度和一般贸易依存度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得到2001-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贸易依存度,详见表2。

由表2可见,目前我国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贸易形成的。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这符合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目标。但对我国来说,即便出口产品已从传统的纺织品转为机械、电子等制成品,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承接的加工贸易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加工贸易中获利的主要也还是劳动力报酬。

从现实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格局已发生了所谓的“贸易顺差国际转移”现象,即贸易顺差大、依存度高,在贸易过程中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下。据计算,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5%-20%之间,拉动GDP增长在1.5%-2%之间。不仅如此,高贸易依存度还为他国利用,成为西方国家向我国施加贸易压力的筹码。

(五)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市场依存度较高

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集中于少数国家。定义某市场依存度为一国对其某一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与该国GDP的比重。从出口来说,2007年我国对欧洲、美国、日本、东盟、韩国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60%,对以上国家(地区)的市场依存度分别为7.6%、7.2%、3.2%、2.9%、1.7%。再从进口来说,2007年我国从日本、欧盟、东盟、韩国、美国的进口占总进口的73.6%,对以上国家(地区)的进口市场依存度分别为5.3%、3.9%、3.1%、2.9%、2.7%。可见,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流向有高度的集中性。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直接导致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杀价,不仅限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极易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内部形成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

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商品结构依存度、贸易方式依存度、进出口市场依存度等多角度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结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调整贸易依存度结构。

制订并实施长期的能源和资源战略。要保证石油等重要物资的安全进口;避免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重复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系数,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应向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产品过渡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应向深加工产品和成套设备方面转变;纺织品和家电类产品出口应逐步树立自主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提高出口效益。

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

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完善外商投资环境,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增强国内配套能力等。实现贸易方向多元化。要在巩固和发展欧、美、日市场的同时,多方面开拓新的市场,包括独联体国家、东欧地区以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市场。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 外贸依存度购买力平价商品贸易服务贸易

一、外贸依存度的概念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一国经济对他国经济或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外贸依存度=商品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求出:2004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59.73%)与发达国家相比,远高于美国(18.7%),日本(19.9%)。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它高于巴西(20.5%)、印度(21.1%)。2005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60.33%。

二、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修正

一国的经济规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三次产业的GDP构成、加工贸易比重和汇率都会对名义外贸依存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单纯运用它来衡量我国的贸易开放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对我国的名义外贸依存度指标进行修正。

1.根据国家经济规模对名义贸易开放度进行修正。我们假想世界经济是由众多相对较小的经济实体构成的,这N个(N>1)经济实体完全相同,而每个规模不同的国家经济是由数量不等个这些经济实体组成。假定每个实体的国内生产总值为G,与其他每个经济实体的交易(出口)额为e,该实体的“出口依存度”记为i,则有E=e*(n-1),为每一个实体到全世界其余所有(N-1)个实体的总出口额,i=E/G。那么由m<N个这样的实体组成的一个国家经济(其余N-m个实体组成世界其余国家的经济),它的出口依存度I=该国的出口总额/该国的GDP=(N-m)*e*m/mG

其中m/N=mG/nG是该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是该国经济规模的数学描述。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外贸依存度指标I与一国的经济规模有清楚的负相关数学关系。将该国经济的传统出口依存度指标乘以,其结果(等于i)就与国家经济规模即m的大小无关。我们将传统的出口依存度指标修订为,其中为修正系数,这样就考虑了经济规模不同对出口依存度所带来的影响。

美国是开放经济,但传统的出口依存度指标美国为10.80% ,低于印度的13.96%,许多学者都认为不合理。通过修正,美国为15.72%,超过了印度的14.16%,说明修正后的出口依存度比传统的优越。

2.根据不同的贸易形式对名义贸易依存度进行修正。一国的对外贸易按贸易形式分为有形贸易(商品贸易)和无形贸易(服务贸易)。传统上人们计算外贸依存度时数据资料一般来自海关统计,而纳入海关统计资料的只有商品贸易,不含国际服务。发达国家通常具有巨额的服务贸易,却没有恰当的反映在名义贸易依存度中。

首先,我们将商品贸易进出口额记为Eg,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记为 Es,再将国生产内生产总值GDP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一、二产业的GDP,记为GDPg,另一部分是第三产业GDP,记为GDPs,分别用Eg比上GDPg,Es比上GDPs,然后将比值加权平均,得出一国的外贸依存度 (1)

其中α、β为权重,具体取值可根据商品进出口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总进出口额中的比重来确定。2000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87.5%,服务贸易占12.5%,所以取α=0. 875,β=0.125,如果再考虑到各国经济规模差异(经济规模差异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类似于对出口依存度的影响),分别乘以修正系数k1,k2,其中

最后的外贸依存度

根据公式,综合考虑经济规模和贸易形式差异后计算得出的中国外贸依存度为58.4%,这似乎又说明了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过高,但对它进行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它己经远远低于美(80.03%),德(128.65%)等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这说明了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实际上并不高,结果基本与事实相符,但考虑到汇率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下面还需要采取购买力平价GDP对名义贸易依存度进行进一步修正。

3.运用购买力平价GDP对名义贸易依存度进行修正。购买力平价是国际上用来比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和换算指标,它的使用能消除汇率换算所带来的扭曲,使由此得出的结果更加具有可比性。在世界银行使用的“修正的外贸依存度=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商品GDP”公式中,就是首先考虑到了不同国家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使用货物贸易额占商品GDP的比重,再以购买力平价加以修正,修正后的中国2003年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20%左右,远远低于德、美、日等发达国家。 本文借用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指标并沿用上述修正公式来测算各国的外贸依存度。,综合考虑各国经济规模差异和GDP构成的差异,最后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公式,可以发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指标经过调整后,数值明显偏低(15.73%) ,不仅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74.89%)、德国(116.23%),也远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韩国(72.93%),墨西哥(91.69%)等,只比印度(6.81%)、巴西(14.18%)略高。

三、结论

本文通过三种方法对名义外贸依存度进行修正,得出我国外贸依存度被高估的结论,说明我国对外开放还有较大的深化空间。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引导我国从出口导向型政策向进口替代型政策转型,同时扩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改变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参考文献:

[1]《世界统计年鉴》各期

[2]尹忠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黄彦:我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度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 国际贸易;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调整

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也是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萎缩化、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结果。近年来,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成了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也成了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

一、贸易摩擦存在的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交往频繁,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各国之间在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消费偏好、生活水平、环保要求、关税水平、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贸易往来产生摩擦与争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经济全球化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国际磋商与协调,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来逐步消除和解决。

2.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是贸易摩擦增多的根本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退或增长迟缓。需求的萎缩导致争夺市场的竞争白热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条款,成员国都要依据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宗旨逐渐降低关税,消除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WwW.133229.cOM在此情况下,一种名义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以及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在发达国家兴起就不难理解。

3.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的迅猛增长,使我国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和贸易的突飞猛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我国能一枝独秀使其格外醒目。于是,一些发达国家悄然流行起所谓“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行严格限制,无端制造摩擦和争端。

4.世贸组织相关条款的模糊性增加了贸易摩擦产生的机会。为了协调缔约国之间的利益,避免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经济的过分冲击,世贸组织中规定了一些例外条款,通过这些例外条款,缔约国允许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等理由暂停、修改或撤销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这种世贸组织个别条款在例外规定上存在模糊性,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成为其实行进口限制的借口,导致贸易摩擦更加频繁。

5.我国对外贸易科技含量不高是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又一客观原因。我国真正称得上丰裕的资源只有劳动力,最为稀缺的是技术,而耕地、石油天然气、资本等也都是相当紧缺的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比较劣势。这种贸易格局使我国在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只能控制生产中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虽然表面上近年来我国也在生产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但是,我们却没有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这样的贸易现状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摩擦。因此摆脱底部依赖,向上层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6.我国贸易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一部分比重,而加工贸易的大额顺差实际上却是导致我国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潜在诱因。因为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双边贸易不平衡,而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则为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日本、中国台湾省、东盟、韩国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取得了较大顺差,但由于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最大经营主体,我国实际仅赚取了少部分加工费。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加工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从而也将继续带来贸易不平衡。因此,加工贸易对贸易摩擦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

二、我国现阶段的应对策略

首先,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经济结构具体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一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解决我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重规模、重速度、轻质量、轻效益的问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低端,得到利益较少,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很不相称。可行之策是通过重点引进、自主创新,通过政府引导、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淘汰一批、升级一批。对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合理引导企业进出口行为,不断增强定价主动权和控制力。二是努力实现由要素推动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靠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变。一国发展的主动权,最终取决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内生增长性的新兴产业的发育程度。危机后期,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作为复苏经济的引擎。

其次,着力打造民族品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金融危机使我国外向型加工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有些企业最终倒闭,但也有大量企业绝处逢生。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有技术、有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帮助企业合理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4

(一)对外贸易规模由小到大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28年间,对外贸易增长了12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1年的23年间,对外贸易增长近25倍,年平均增长22•1%;加入WTO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机。2004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2-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倍多,年平均增长为25•9%,七年进出口总额占中国60年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60年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中国的出口总额经过30年徘徊到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由不合理到相对合理新中国初期,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则主要是机器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后,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战略性转变,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1989年上升到71•3%。从根本上扭转了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进口的落后局面。进入90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军。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7•9%,到1998年,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6•2%,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同期,机电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5•6%。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2002年至2008年七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36•8%和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进口比重从28•1%上升到30•2%。

(三)对外贸易额由逆差到顺差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经历了从小额逆差到微量顺差再到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到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历史性转变。1950-1977,其中头6年全部为逆差,平均年逆差约8•5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95年对外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四)贸易伙伴由单一到多元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半。8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中国的贸易伙伴已遍及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08年,中国前十位最大的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对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合计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8•4%。

(五)自由贸易区建设由少到多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2003年以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得到大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中国与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个自由贸易区,到2008年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4以上。中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凸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诸多自由贸易区建设如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等的带动效应。同时拓展跨地缘优势,建设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中国正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谈判建设自由贸易区议案。

二、巨大成就的理论与战略保证

60年对外贸易巨大成就的取得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是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和中国特色对外贸易战略的不断优化、形成合力的必然结果。

(一)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的保证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对实践产生反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主要引进于前苏联,此时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持否定态度。加之世界政治二元化格局,形成东西方对峙的两大阵营,人为地把统一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市场体系分割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致使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十分狭窄。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呼唤中国化的国际贸易理论问世。邓小平基于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客观趋势,依据中国的国情,科学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观点、思想和理论。其基础理论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外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大块组成,其应用理论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帮助中国发展对世界有利;一国两制、共同开发;利用好中国这个大市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等六大观点组成。邓小平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同于马克思、列宁和前苏联的国际贸易理论(时代不同、任务不同、内外部环境不同、世界经济走势不同),更不同于西方古典和现代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所回答及解决的问题和重点,不再是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原因、比较利益的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发挥,而是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针对国际经贸关系中存在失衡的现状,突出地解决当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贸易条件的改善,二是贸易利得的公平分配,三是反对贸易歧视。因此,以邓小平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指导中国的国际经贸发展更符合中国国情,更能促进中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本着外为中用原则,从抵制-引进-借鉴到运用之路。由于中国对国际贸易理论理解不深、与中国国情结合不够,它们在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带来了负面效应(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不少问题,或多或少地与其有关)。

(二)国际贸易战略的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兼容互补的模式。这一战略模式要求:沿海地区和出口竞争能力较强的轻纺行业以推行出口导向为主;其他地区和出口竞争能力较弱的重化工行业,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为主。兼容互补战略模式的战略重点,在出口贸易战略方面,要求合理安排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生产体系;在进口贸易战略方面,把进口的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及软件上,实行以进养出,把来料加工出口作为发展中国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中国拥有10多亿人口,国土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实行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综合兼容的战略模式,较之实行单一的出口导向战略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进入实施“大经贸战略”的新阶段。大经贸战略指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产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外贸、外资、外汇、外援等各种经贸活动相互融通、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战略构想。中国是潜在的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经济的走势。大经贸战略正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顺应国内“两大转变”和国际“三大潮流”(经济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要求而提出的。实践证明,它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极大的推动效应。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起,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进入全方位开放和发展的更高阶段。中国加入WTO后,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从而要求:(1)中国对外开放从自主单向开放变为相互双向开放;(2)从政策导向开放变为按照WTO规则要求开放;(3)从货物市场开放变为服务贸易市场和技术贸易市场的开放;(4)从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变为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贸易政策,即通过谈判确定中国在贸易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

三、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回顾历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于运用逆向思维和反思,找准影响和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害问题,那就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非科学性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关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型

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是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之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型已卓有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非科学性,若掉以轻心,让分散的非科学性聚集起来,将引致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倒退。外贸增长方式转型中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尚未摆脱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型的认识误区。认为转型只是指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那什么是集约型呢?一般认为,集约型即质量型、资源节约型、科技高含量型。上述理解是欠科学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外贸增长方式转型包含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以及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型转变为内延扩大再生产型两个层面的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集约型和内延扩大再生产型具有复合和综合的特点。在内容上,它们包括生产进步、科技进步、管理进步、信息进步和教育进步的全面要求,不能简单地把集约型(或内延扩大再生产型)等同于质量型、节约型和科技高含量型;在实现过程上,它们是一种动态要求,不是静态指标,而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不能简单地以近期出口业绩等指标加以衡量;在目的和手段、过程和结果上,它们体现出既管目的又管手段,既管过程又管结果的有机整体和高度统一,不可分割,更不可对立起来,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只管结果而不管过程。二是尚未走出速度和数量的惯性漩涡。对外贸年增长速度,以及对对外贸易总额最大化、对外贸易顺差最大化和外贸企业利润最大化表现出由衷地偏爱。以为只要把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提高起来,把对外贸易总额增加起来,对外贸易效益就会提高,国民从中得到的社会福利就会增加,转型的目标就会实现,而淡化了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危机的洞察、防御、化解和转嫁能力的培养。应该看到,速度和数量不过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型的直观现象,转型的科学标准和实质性要求,是以应对危机、化解风险的潜在素质和能力作为衡量尺度的。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货币汇率、消费偏好和贸易规则等的制约。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包括有独立关税的地区)都可以通过更换外贸政策,出台贸易规则而不费吹灰之力地把中国外贸企业创造的效益减下去,把他们的损失转嫁给我们。因此,中国外贸及其企业的抵制压力、规避风险、化解转嫁的能力大小,理所当然地应成为转型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和核心标志。

(二)关于外贸发展的均衡性

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是绝对的。发展方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具有决定意义。在理念上,既要看到中国飞跃发展的可能性,学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承认“自然是不能飞跃的”,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长时间内和整体上,更多的发展形式是渐进的。因此,中国跨越式发展之后,必须实现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新均衡,即回到稳定和协调的均衡状态,以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也不例外。应该看到,中国在外贸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大量非均衡现象,集中表现在:第一,国家在宏观政策,如行政手段、贸易差额目标、出口导向战略、对外贸易依存度、“两个”市场安排、贸易利得、国民待遇等方面,存在失衡:偏爱行政手段、偏爱贸易顺差、偏爱出口导向、偏爱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国际市场,偏爱贸易利得和偏爱外国国民(超国民待遇)的倾向;轻视市场机制与行政措施均衡、贸易顺差与逆差均衡、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均衡、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内贸易依存度均衡、贸易利得与规则利得均衡,以及中国国民待遇与外国国民待遇均衡。第二,企业在微观策略,如发展战略设计、市场营销渠道布局、“三大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内部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失衡:重出口、重发达国家市场、重传统货物贸易,轻进口、轻发展中国家市场、轻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第三,行业协会在中观协调,如行会规则、监控系统和措施、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排名奖励等方面,存在失衡:明显地倾向或偏爱于外贸出口的有功之臣,重业绩轻德行,重“荣文化”轻“耻文化”,重“战文化”轻“和文化”,使外贸企业之间摩擦日益加剧,很难造就出规模经济给全行业每个成员带来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外国采取歧视政策面前,形成不了合力;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扩散面前,表现出软弱无力,致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社会成本加大。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5

一、 经济安全的内涵与发展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贸易纠纷层出不穷,各国学者都对经济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研究。fred bergsten、robert o. keohane和joseph s. nye(1975)等学者认为经济安全包含许多特定利益,例如:保持取得国外资源的渠道、保有市场、保护国内社会免于遭受外国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渗透。所以,经济安全不是一个单独的安全概念,而是以达成上述各项目的为目标。vincent cable(1995)则认为经济安全保护四个方面的内容:(1)直接影响国防安全的贸易或投资事件;(2)以经济政策作为侵略工具;(3)军事能力受到经济力强弱的影响程度;(4)全球经济不安所造成的恐慌。不过,他也指出由于各国对于经济事件忍受程度不同,对于经济安全定义的看法也就会有所不同。

随着美苏冷战结束,以及各国间经济依赖程度不断上升趋势的现实,各国学者对经济安全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如michael borrus和john zysman(1992)认为经济安全是一种把经济力量转化为权力运用,甚至进而建构新国际政治经济架构和规范的能力。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c.r. neu和charles wolf,jr(1994)以美国作为经济安全的研究对象,其结论认为经济安全是指一项保护或促进美国经济利益的能力——在面对任何可能损害美国经济利益的问题时,都能使美国经济利益免于受损或增进美国经济利益。他们的研究相对较有前瞻性和国际观,他们十分强调国际经济稳定对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换言之,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安全除了要强调经济竞争能力以外,也要注意国际经济稳定的问题。进一步的,他们将国家经济安全分为两类:

狭义经济安全:指当一国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的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一国影响世界经济环境的能力。如:在制订国际经济规范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经济手段影响别国政策;拥有足够能应付非经济挑战的资源; 及有确保军备开支的资金。通常用作衡量经济繁荣的指标有:经济增长率、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高投资率、高生产率等,而这些是有利经济安全的。经济安全不只是指发展当前经济,其根本目标在于保障经济持续增长。

广义经济安全:国家除了要保障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相对优势,以及加强本国抵抗外部风险以外,还要尽量稳定国际局势,以减少各种变动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换言之,保障国际经济安全就是保障本国经济安全。所以,广义经济安全的定义为: 除了加强本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以外,还要能采取主动措施,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捍卫自身经济利益。

在全球经济、市场发展走向全球化后,美国固然是世界唯一的政治与军事强权,但在经济与企业竞争力上却已无法再独步全球,因此不得不对其经贸政策进行调整、修正。一方面继续强调维持其开放与自由的贸易体系;另一方面也以积极的贸易保护政策响应。美国政府在1980年代开始采取具有攻击性的贸易政策,以对抗外国不公平的竞争,以及不合理的待遇就是为维护其经济利益的综合表现。

二、 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及给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存在外贸依存度偏高,商品结构过于集中,贸易摩擦加剧,科技含量偏低等问题。本文从科技角度出发,分析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解决我国付外贸易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作用。

不论是从总贸易量的大小,还是从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范围来看,中国在贸易数量上是贸易大国的事实不容质疑,但是从贸易质量上衡量.中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反映在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下面从科技角度分析高技术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

一、发展高技术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以及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从而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2000年之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不到巧%。直到2007年,这一比例才仅到30.1%,也就是还有约70%的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偏低。因此,出于对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发展的考虑,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巫待优化。通过提高我国在在新兴朝阳产业、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增强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加我国出口商品中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例,实现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发展高技术有利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是指由一系列技术标准、公证检验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有关商品包装、标签等的规定组成的,对进口商品的质量要求。tbt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维护消费者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却更多的成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对进口商品质量复杂苛刻的限定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它是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手段发生相应的变化的产物,是非关税壁垒逐步取代传统的以高关税为特征的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我国是外贸出口大国,出口商品集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而受到tbt限制尤为明显,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直接跨越tbt的限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真正将tbt消化掉,掌握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才是发展的王道。虽然这种跨越需要付出代价,但是通过了充满艰辛的成长之路,才能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获得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发展高技术有利于取得国家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