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对外贸易进展

湘潭市对外贸易进展

 

2011年,湘潭市委明确提出以“大开放、大转型、大跨越”作为今后湘潭市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是着眼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做出的现实决策,其中,对外贸易发展是“大开放”的重要内容。湘潭市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在对外贸易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处理好发展壮大与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   一、“十一五”时期湘潭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湘潭市对外贸易在“十一五”期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外贸总量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和方式均得到不同程度优化。虽然纵向比较,进步很大,但横向比较,差距明显。   1.外贸总额大幅提高,但占经济总量比重仍然偏低   “十一五”期间,湘潭市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9.9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8.53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现负增长,但进出口总额达到14.28亿美元。2010年,全市外贸恢复性增长至21.59亿美元,达到峰值。期间,湘潭市进出口总额连续五年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比重达14.17%。经过5年的发展,湘潭市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攀升,实现倍增。2010年,全市对外贸易依存度接近16%,虽然高于全省6.12%的水平,但远低于全国49.47%的水平。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占湘潭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见表1)。   2.外贸增长率高于全省水平但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减弱   “十一五”时期,除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2009年,湘潭市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全省同期的平均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开始,湘潭市的外贸差额由顺差转变为逆差,而且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年,湘潭市外贸顺差为4.64亿美元;到2010年,外贸逆差为6.05亿美元。由于净出口由正转为负,出口对湘潭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在减弱。   3.外贸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但内部结构欠均衡   截至2010年8月,湘潭市备案登记的外贸经营企业有344家,但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仅为98家,不足1/3。其中,国有企业15家,民营企业63家,三资企业19家,其它企业1家。虽然从数量结构看,湘潭市外贸主体以民营和三资企业为主,但从进出口实绩看,民营和三资企业对外贸贡献率偏小。2010年1-8月,民营和三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分别为9.32%和9.7%,均远低于25.3%和53.83%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10年1-8月国有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为80.9%,是绝对的主力军,其中又以湘钢“一枝独秀”。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67亿美元,湘钢3.36亿美元;到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8.53亿美元,湘钢为14.57亿美元,占全市比重为78.63%。由此可见,其他外贸主体发展较为缓慢。   4.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比重严重偏低   “十一五”时期,湘潭市加工贸易呈现加速发展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全市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以生产数码相机和电脑主板等IT电子产业为主的外向型企业相继落户湘潭市,加工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加工贸易额从2006年的1702万美元逐渐上升到2009年的5102万美元。2010年1-9月加工贸易额为6457万美元,在全省排名由第8位上升至第4位。但全市对外贸易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尽管201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比上升至4.2%,但不仅低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其他两个城市,而且远远低于全省12.2%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这反映出湘潭市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水平还很低。   5.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但资源型和初级产品比重仍然较高   “十一五”时期,湘潭市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已成为全市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特别是随着湘潭高新区升级为部级开发区之后,依托高新园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湘潭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5337万美元和802万美元;2010年上半年两者出口额分别为4178万美元和1403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2010年上半年,占全市出口额的4.5%,略高于“十一五”期间湖南省4.43%的平均水平。2010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13.4%,低于“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机电产品28.68%的平均水平。同时,湘潭市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机电产品较多,但以内销为主,实现自营出口的少。钢铁、金属加工、化工和皮革等资源消耗型产品出口占全市的比重仍然较高。   二、推动湘潭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国家和湖南省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发展,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上不断加大力度。虽然我国对外贸易整体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局面,但目前外贸出口尚未成为湘潭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因此,湘潭市在加速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应处理好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1.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树立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观念   湘潭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根源在于观念落后。因此,没有观念的大转变,就不会有湘潭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2011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敞开胸怀,展开双臂,促进开放发展”的发展战略,同样也适合湘潭。2010年湘潭市委明确了“推动大开放,建设新湘潭”的发展战略,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深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认识,彻底摈弃“湘潭外贸规模反正小,自然不重要”、“湘潭是工业城市,外贸可有可无”的观念,真正把发展外贸和开放型经济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到行动上。   2.优化贸易主体构成,扩大非公经济比重#p#分页标题#e#   湘潭市工业基础扎实,有湘钢、湘机、江麓、江南、江滨和湖铁等一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他们是湘潭外贸发展的绝对主力军。但从沿海外贸发达省市的发展经验看,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才是推动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湘潭市要在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壮大非公经济主体。目前,已有多种开放型经济主体开始发挥作用,如爱铭数码、台湾华商电子科技、吉利和江南众泰等一批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外向型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外贸经营主体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对民营和三资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发展外贸积极性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均衡发展   目前,湘潭市加工贸易发展位列长沙、株洲、邵阳之后,要把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外贸规模、提高外贸质量的重要抓手。在产业转移项目中寻找加工贸易新的增长点,帮助和培育转移来的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在增量上有大的突破。国内外发展情况表明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一般是沿着“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路径实现。因此,湘潭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中低端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生产环节。产业和分工的转移是一种梯度转移。湘潭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链条中,既要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巩固提高传统中低端制造业,又要从经济效益出发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虽然,现阶段湘潭市加工贸易企业大多存在加工链条短、技术含量低、本土创新少等问题,如金子箱包的专利外包装设计仍掌握在外商手中;爱铭数码加工贸易出口业绩没有体现在湘潭,税收也只是部分上缴湘潭九华。但仍要看到他们对技术外溢、就业等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应有选择地承接科技含量高的加工贸易生产企业和企业群,逐步提升加工贸易比重。既要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也要依托各大园区在高起点上发展加工贸易。   4.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实现外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扩张型转变   首先,巩固提升传统出口产业,是发展壮大湘潭市外贸的重要内容。湘潭市外贸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一度主要依赖钢铁、金属加工、化工和皮革等资源消耗型产品出口。而2011年,国家和湖南省均已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外贸“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特别是取消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如何在确保传统出口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稳定并逐步实现升级和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湘潭市已基本形成了“两型产业”体系:以湘机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湘钢为龙头的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爱铭数码和台湾华商电子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吉利和江南众泰为龙头的小轿车及零部件产业。这四大支柱产业是湘潭市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的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加大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扶持力度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减少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确保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总之,在产品结构上,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重点;在加工贸易方式上,以加工装配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