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的重要性范例6篇

知识创新的重要性

知识创新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企业管理 创新对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资本,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既给企业的生存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也给企业加快创新从而快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管理创新即把新的管理要素列入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创新涉及面广。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一个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晌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要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运用智慧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1.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传统型的经济资源, 而更加取决于知识资源。在传统管理中,基本上是人异化为物的管理,对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压力,人的主动性遭到压制。知识经济条件下, 非一线作业的一些管理企业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可能不再那么统一, 工作中的弹性加大。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的意识, 结合现代企业自身特点, 开发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创造新环境。

2. 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现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惟一目标, 在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 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

3. 经营方式的转变。Internet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及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等优点,在现代企业经营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交换体制,冲破时空的限制,构架新的市场规则。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如何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

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流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管理现代化的思想、理论、组织、技术、方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

1. 管理思想的系统化。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知识的传播速度以秒计, 在复杂多变的系统中,广泛吸纳国内外一切管理新思想,并进行有效综合,形成居于管理前沿的、具有先进性与指导性的思想, 如战略思想、创新思想、系统集成思想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未来。

2. 管理理论的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与此相适应的理论应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创新集成理论,加强知识管理与创新集成的研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 管理组织的智能化。管理组织呈现智能化的趋势,在一方面表现为组织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创造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新知识;另一方面,管理组织的成员, 尤其是董事会成员,“权利知识化”已经成为国外著名大公司的重要发展趋势。

4. 管理技术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量剧增,对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及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提高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集成化程度。

5. 管理方式的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密集型组织让位于技术、知识、智力密集型组织,这就要求管理方式由控制型、专制型管理向协调型、参与型、自主型管理转变。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外部环境会逐渐改善,企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1. 提高企业对管理创新的认识。管理是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生产力源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能力,而管理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优良的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抓住并搞好企业的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 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企业管理创新的综合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往往使管理创新成果更多的是由“群体”经过长期的实践来完成而不像其它创新那样清晰、明确,管理创新成果所体现的价值也是间接的。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模糊”性,往往造成对管理创新的特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要搞好管理创新, 必须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

3. 营造企业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随着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已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充实自身,超越自我。

4. 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要进行创新,要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核心是人本化管理,人本化的含义是把人视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关心和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了人,人成了管理的主体,而这种转变是和知识经济的特点分不开的。知识经济以花形化的知识和技术为核心,它一方面要求员工不仅要县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它又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宏观决策能力,而且要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管理的中心主题。

5. 要求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管理者。企业家是创新者,这是企业家特征的重要表现。熊彼特认为,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应, 推动生产的增长,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严格地讲,管理的职能是由经理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由企业家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企业家创新职能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和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胡君辰,郑邵廉.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知识创新的重要性范文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网络整体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和开发性创新能力的高低,将产学研协同创新阶段分为4个,即初生态创新、渐进式创新、突变式创新以及混合式创新。初生态创新是指产学研三方主体进行计划性人才引进、新项目合作开发的创新活动开启阶段;而渐进式创新则是指三方主体在创新活动中通过知识溢出、转移,形成了对既有知识存量的改进式更新的过程;突变式创新则是在创新活动中,既有的知识库中发生偶然性的新知识创造的活动过程;混合式创新伴随着新单元的产生和目前基础的应用,集聚了新知识创造和既有知识的更新,一般是最终的创新产出过程,如图1所示。基于此,本文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分为探索性创新路径(1)和开发性创新路径(2)。在探索性创新路径上,多数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创新起点,以既有的知识存量为基础,通过人才引进、新项目开发(项目通常具有原始创新性)等创新活动及手段开发,在产学研各主体内均通过知识吸收、消化产生了少量的新知识单元。新知识单元在同既有的知识存量结合的过程中,经历知识溢出和创造过程,一部分新的知识单元得以产生,而另一部分知识单元则要么通过创新过程的隐性选择机制进入到现有的知识存量库中,要么未通过选择的知识单元或者在组织内部合作,或者跨组织传递过程中发生失效的知识单元成为沉没性知识单元闲置。当突变式创新阶段形成的新知识单元通过组织内整合和跨组织整合集聚起来,与组织内部现有的知识存量发生知识的内化作用后,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层面均形成了新的知识群落,而在这个过程中未被群落选择的知识单元则成为新的沉没性知识单元。经过突变式创新阶段形成新的知识群落,在跨组织融合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最终在企业层面形成了新的知识群落,而由于沟通效率的有限性、合作选择的方向性等原因,知识转移效率难以达到百分之百,这就导致部分知识单元被选择放弃、失效或灭失,这样就形成了新的沉没性知识单元(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探索性创新路径下,由于新知识单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偶然性,因此其是否能够产生创新贡献,就在极大程度上受到组织或者项目的选择偏好的影响。同时,由于其多被偶然事件触发,从而与既有知识库中的单元相似度较低,常被认为结合度较差而导致被闲置,形成沉没性知识资本。

二、基于开发性创新路径的沉没性知识资本的形成机理

在开发性创新路径下,以产-学-研三方为主体的创新活动往往致力于改进或者完善现有的创新技术或产品。由于技术或产品的应用方的限制,其创新阶段中涉及更多的跨组织合作交流,在初始阶段就存在大量的知识转移活动。这些知识单元在吸收、消化以及与自身组织既有知识存量的融合过程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各方基于自身的知识内化和知识溢出效应都会产生一定的改进性知识单元,而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具备的知识再造能力一般弱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当进入渐进式创新阶段,各方的知识库处于一个半闭合的状态,通过知识的重组进行再造,该阶段里的沉没性知识单元主要源自于:第一,由于合作双方的有限性理解,一部分吸收的新知识单元未能经由消化进入既有的知识序列;第二,消化吸收的知识单元未能通过有效性选择,而在此阶段被弃置;第三,新的知识单元与既有的知识单元发生矛盾性冲突,由于项目类型干扰,被有选择地替换。在改进性知识单元与既有的知识序列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层面率先形成了改进性的知识群落,双方的知识群落在向企业方转移时,与企业已有的改进性知识单元结合,经由企业的技术产品选择,在企业层形成新的知识群落,发挥其创新作用(如图3所示)。开发性创新路径下的知识创造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改进性知识群落不断地在产学研整个合作网络中演进,形成新的改进性知识群落。由于在开发式创新环境下,产-学-研三方具有一定相似结合度的知识单元对创新的贡献效率最大,已有的沉没性知识单元若能在新的循环或者探索性创新中得到整合配置往往能转换为有效知识单元,其闲置对于整个创新协同循环过程而言是巨大的资本浪费。从其形成机理来看,在开发式创新路径下,影响沉没性知识单元的应用的关键因素在于:第一,跨组织合作沟通的管理机制手段及知识转移效率的实现;第二,不同知识背景组织间的知识融合程度。

三、面向沉没性知识资本应用的知识管理机制

基于对探索性创新路径和开发性创新路径下沉没性知识资本的形成机理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沉没性知识资本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再利用再开发价值,其获得再配置的关键在于建立两种路径融合的面向沉没性知识资本应用的知识管理机制。

1.建立产-学-研新型自由创新合作机制基于双元性理论,产学研合作创新需要建立新型的自由创新合作机制,打破既有的项目壁垒,改变现有因为项目内容及项目类型而产生的选择障碍,在原有的孤立的原始创新和继承式创新项目模式下,开设自由创造的新型项目环境,增加项目时间,建立非定量化的绩效管理制度。在创新过程中,给予参与人员宽松自由的研发环境,在情境理论的指导下,鼓励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人员培育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思维能力并行的双元性创新能力,改变目前因为选择性偏好的沉没性知识资本的配置困境。

2.建立标准化专利权化的创新活动备案机制由于知识单元的偶发性及隐性特征,许多知识溢出和创造单元都因为缺乏过程保障机制而在创新中灭失,这一原因是造成大量沉没性知识资本的重要原因。产学研三方应该基于合作平台建立标准化专利权化的创新活动备案制度机制,所有创新人员应就自身的创新活动、创新思路进行电子备案。电子备案应实行定时审计及跨组织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创新产出要素及板块,基于电子备案资料,形成专利权制度,以预防知识资本的流失,以及促进沉没性知识资本的再配置利用,提升产学研合作知识管理制度水平。

3.建立多渠道实时的合作对话机制由于合作中的有限性理解及知识转移效率的局限,跨组织在进行知识转移以创造新知识单元溢出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沟通失效导致的知识资本失效,进一步形成了沉没性知识资本。因此,建立多渠道实时的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对话机制,是解决由于这一原因产出大量沉没性知识资本的有效机制。产学研三方应丰富现有的合作交流渠道,建立实时的网络沟通平台,即时响应的各层次对接机制,并在部分领域和创新板块展开全开放式的合作交流,鼓励关键人员的跨组织参与,增加跨组织知识单元的流动性,加深产学研知识网络的活动深度。

4.建立项目人员的继发性项目申报机制无论采用何种举措,沉没性知识资本作为系统不可避免的一项产出,需要得到产学研三方的足够重视。当一个阶段的创新活动走向终点时,应实时开启项目人员的自荐式的继发性项目申报机制。由于项目人员是知识资本的主要载体,其对于沉没性知识资本具有主导性意向,因此,应鼓励项目人员在一阶段创新活动后,通过审查备案和自审,申报继发性项目,形成连续性的项目合作管理机制,这对于探索性创新成果的产出尤为重要。

四、政策建议

1.转变氛围,改革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既有的产学研科技管理体制重视项目审批、项目进度监控及项目结果反馈,实施定量化的绩效管理制度。在这种体制机制下,项目人员的原生性创造容易因项目成果申报制度被忽略,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抑制,项目运行中潜在的原始创新成果和继承式创新成果也被湮没。因此,政府应区分产学研协同科技项目的应急性及创新性,建立项目的分级管理制度,对于原始创新及继发式创新项目应给予项目内再申报、项目调整、动态化的项目进度确认、多样化的项目成果鉴定及持续性的经费审批输入等相关制度支持,建立宽松、适时化的产学研科技项目协同管理平台;企业及学研机构应改革现有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制度,改定量化为多样化,创造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氛围。

2.战略集聚,改革计划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由于政策体制需要而进行的计划性人力资源投入引进,是导致后期大量知识资源闲置浪费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不仅无利于产学研三方的协同及知识融合,也降低了资源的市场化导向及配置效率。因此,政府、企业及学研机构在进行计划性人力资源引进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项目与引进人才的关联性,把人才与项目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要特别强调项目建设与人才团队建设,审查项目对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真正做到“项目与人才并重”,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孵化放到对等位置,合理规制计划性人力资源的数量及质量配置。

3.利益保障,改革既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产-学-研三方内部及彼此之间在进行协同创新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及重要一环。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成果形成过程的完整性维护、项目内成果分割及继发式项目成果的归属权等问题缺乏界定,导致了项目人员在成果输出过程中忽略潜在的知识成果的未来价值。由于成果分割及归属的权利保障有限,研发人员自身的技术创新动力也受到限制,这极大地影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及政产学研四方联动的信息化电子备案平台,企业及学研机构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项目过程成果进行完整性录入,通过即时电子备案制度将知识成果最大化地输出,提升知识产出水平及效果。

知识创新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知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关联性

0 引言

近两年,为争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人员素质,我单位不仅引进一些新的人才,而且多层次开展培训不断创新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中融入知识创新在我单位下属的路神市政工程处成长中有很大的价值及作用的,能够使企业员工对现有知识进行反思,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合作交流,在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实现创新,进一步为企业赢取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保障依据[1]。鉴于此,本课题对"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现状下绝对不是仅凭个体知识的创新能力进行市场竞争,进一步赢取市场份额的。而是通过组织性强的知识创新作为根基,从而使自身企业更好地在市场中竞争。企业要想实现知识创新,便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把企业的全部知识创新个体有效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与知识创新相融合,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培养企业员工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依据。与此同时,企业员工在具备一定能力的知识创新之后,便更易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一来,无论是员工与员工之间,还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均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2]。在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之后,以企业知识创新为根基,那么便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

2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现在诸多方面,下面笔者便从人力资源招聘、激励及评价三大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探究。

(一)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招聘

将知识创新作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招聘更能明确招聘目标,并保证招聘员工知识结构的平衡性。主要表现为:

(1)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重视应聘者的知识能力及技术能力。并且,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对知识创新战略能否和人力资源战略保持一致性是非常重视的[3]。对于知识创新战略来说,能够体现出企业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发展动向。

(2)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员工的个性及能力均十分重视,因为这两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员工在往后的工作中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及在工作岗位中可以做出多大的贡献。对于一个优秀的员工,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及组织沟通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激励同时进行知识层面的创新。

(3)对于招聘员工来说,需保证团队知识结构的平衡性。在企业当中,员工团队结构会发生逐渐变化,如果新进入的员工缺乏知识创新能力,那么将会打破团队知识结构的平衡性。反之,当企业重视新员工知识创新能力,并且新员工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情况下,那么企业团队的知识结构将更加平衡。

(二)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激励

无论何种企业,均有工作绩效形成,同时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工作绩效,会有相应的奖励。对于个体与团队,会将所获取的报酬及期望的薪酬形成比较,如果比较值在可以接受的范畴中,那么便能够形成较高的满意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及团队便会对自身工作提高积极性。反之,如果满意感偏低,则无法使员工在工作中展现出积极性,这样一来便会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受到极大的挑战[4]。在这里,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激励便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激励能够使企业团队发挥良好的成绩。长期实践证明,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把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充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团队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三)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企业要想保持长期稳健有效地发展,建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能力评价与奖惩制度相结合,才能够使企业员工及团队认清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从而在企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构建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企业知识存量状态。对于现代知识型企业来说,是存在知识存储体的[5]。这样,便对企业的个体及团队均有了较高的要求,主要体现为需要具备丰富的、数量充足的知识储备。在个体及团队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的条件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知识创新无疑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机。

(2)知识学习能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知识创新是以大量知识基础为背景的。企业知识获取通常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从企业外部获取,一个是从企业内部获取。当中,从企业外部获取是主要的知识获取渠道。在对企业知识考核过程中,知识的修正及应用显得极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在企业当中,知识的吸收及创新,均属于企业员工及团队需要学习的一项任务。

(3)知识的转移能力。知识的转移能力指的是把知识在企业团队内部及团队之间进行转移并加以应用[6]。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认真贯彻知识的转移,并让企业员工及团队拥有知识的转移能力,即能够实现知识的再循环、再利用及再创造,这样无疑是为企业知识的创新提供了有效依据。除此之外,企业知识在组织与组织之间也是能够进行有效转移的,比如企业知识与企业客户及供应商之间进行转移,以此实现知识的交流及应用,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

知识创新的重要性范文4

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倍增收益的同时,也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技术创新过程中机会成本偏高,创新的投入时间偏长,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会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时候,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都来源于一些重要知识的缺失。知识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导向作用。新的创意的产生、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借助于知识管理可以建立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有效集中,实现有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因为收集信息和掌握知识不充分造成的技术创新的失败;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同时,技术创新中获得的新知识又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1.企业技术创新构思(与决策)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构思阶段是创新的起始阶段,创新构思的质量与来源决定着创新水平的高低,它的来源可以是自然科学家或者从事技术活动的工程师的发现,也可以是营销人员对市场环境的机会和消费者需求的感受。企业需要对潜在的市场需求、当前先进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状况和外部可利用资源等知识进行辨识、收集、整理与储存。有了创新构思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能力、可获得的资源进行系统评估,最后将其运用到技术创新的系统过程中。决策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技术创新的产品是否可以从一个构思变成为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商业化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以上各种知识的获取。同时,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注重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知识管理使创新人员及时获取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创新方案,为技术创新的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2.企业技术创新开发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开发阶段的是根据前面阶段所产生的需要,调配企业自身拥有的各种技术、人力、物力、资金、设备等,将创新产品由一个创意转变为具有清晰特征的产品原型的研究阶段,即创造新技术,研制出可利用的新产品、新工艺。这就要求企业员工需要具备产品开发有关的前沿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市场信息,并能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企业所要开发的新产品中。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全面监督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共享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促使个人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分享利用使其再激发出新的隐形知识。这个阶段有效的知识交流最为重要,只有交流才能实现最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使知识发挥出应有价值和作用,提高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效率。有调查表明,实施知识管理越成功的企业,其产品开发实现生产能力所耗费的时间就会越短。

3.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与扩散)阶段。此阶段是企业从小批量生产新产品到大批量生产的过程,新工艺运用到生产过程中需要企业员工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员工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很重要,知识需要转化为各种技能,即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进行转化。除此以外,企业为了顺利生产还会遇到新的工艺问题,所以需要员工重新学习与新产品生产制造相关的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知识需求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所以,此阶段的知识管理是对客户知识的管理。

三、针对技术创新目标,实现有效知识管理

1.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企业采用信息的搜索、开放式交流、竞争实战、项目反馈、外部参照等方式搜集信息,并以文档、数据、表格方式建立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借助外力,比如各个渠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企业信息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建立关系等方式获取企业所需外部知识。企业通过对每个阶段信息的分析反馈,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对知识进行贮存,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形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化机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

2.注重营造有利于创造新知识的文化环境,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企业通过企业内部个人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与共享,与企业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研究机构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交流与学习来增加知识存量,营造好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共享、创造的企业文化环境,可以鼓励员工毫无保留地奉献他们的个人知识与经验,使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协作、互助的关系,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激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五个方面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运用系统思考,激活员工的自我超越,挑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等。企业通过建设富有合作意识的团队,依靠团队力量获取、整合与创造知识加快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

3.导入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目前知识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编码管理模式两类。其中,人物化管理模式强调积极投资人力资源,包括引入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企业内部发现和培训具有隐形知识的员工。编码管理模式强调投资与信息技术,注重开发收集与传播知识的管理系统,知识被编码并贮存在数据库,企业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重复利用。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编码管理模式两种知识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编码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知识共享成本,提高新技术开发效率;人物化管理模式依赖专家的经验和技巧(隐性知识)。企业需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比如企业自身主要依赖显性还是隐性知识、企业产品的特点等。同时,企业也可以将两种模式有机地融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创新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部件知识 结构知识 知识转移 创新类型

一、引言

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使单一企业的有限知识资源无法满足创新的要求[1]。实证研究表明,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一条快捷高效的途径。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这些研究虽然承认知识转移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但多数侧重于笼统地探讨知识转移活动与创新能力、绩效等之间的关系。但知识是多样化的,在转移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类型,因此在研究中有必要细致地探讨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目前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多数都仅仅分析单个创新的发生机理,或将创新分为两类进行研究,系统地对创新类型进行的考查尚属鲜见。因此,根据Henderson& Clark(1990)的创新分类模型,我们提出了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试图揭示部件知识或结构知识的企业间转移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以及产生怎样的创新。

二、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

1.知识与创新的分类

Henderson&Clark(1990)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将知识划分为了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前者有关某一产品中某一零件,还包括产品的各项核心设计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各部件上实施。后者是连接产品中各零件的知识,即如何将各部件完整系统地整合的知识。这种划分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部件知识与结构知识可以作为划分不同创新类型的重要依据。根据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的改变程度可以将创新区分为四类: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创新活动所运用的新知识可能强化也可能摧毁现有知识。

2.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1)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渐进性创新不改变产品的核心设计概念,也不改变组成部件间的连接方式,仅对现有产品的设计功能加以扩充。部件知识是渐进性创新的持续源泉。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后,接受企业在已有部件知识和新部件知识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现有产品设计功能,进行一系列渐进性创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性能或功能日益增强的需求。

模块性创新是在保持部件间连接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对组成部件(核心设计概念)进行变革,既可以表现为部件功能或功能实现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新部件的组合创新。模块化使产品部件间相对自由,供应商只要基于接口规则对部件进行改革,就可以持续推动产品创新。然而,模块性创新要深入,产品结构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当产品结构不能容纳创新时,产品结构必然破裂或重构,这就是为什么“产品组成部件的变革常常会触发结构性创新”。

(2)企业间结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当一种新的主流设计被产业完全接受后,结构知识变得相对稳定,供应商在这种结构基础上独自运作,旗舰企业也将其继续保持。长期发展结构知识固化于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中,产品开发出现了路径依赖。当企业按固有方式工作时往往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注意到结构性创新的存在。企业间的结构知识转移可以打破现有技术路径和运营规则的刚性,使企业抛弃部分旧的结构知识,将外部获得的新知识重组为新范式下的知识链,从而创造出新范式下的结构知识基础。当模块性创新的深入对产品结构产生了更大的协调要求,而现有的产品结构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时,建立新的产品结构以容纳新的创新部件成为必要。结构性创新彻底打破产品原有组成结构,用新方式连接现有产品部件。可以说,模块性创新提高结构性创新能力,而结构性创新又推动模块性创新。

路径依赖性对于根本性创新的发生是致命的。随现有技术走向成熟,并逐渐接近自然和物理极限,产品部件和结构的改进与提高都越来越困难。在结构性创新过程中,创新性部件的引入便会导致根本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轨道。过去成功的经验、组织惯例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企业特有的结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外部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提高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开放性可以打破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以上讨论可总结为图所示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关系模型。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企业创新的概念模型,探讨了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部件知识、结构知识)对企业创新类型(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影响。首先,我们发现企业间的部件知识转移可以促进渐进性创新和模块性创新。部件知识转移水平较低时,企业倾向于进行渐进性创新,超过某一水平后模块性创新会随之发生。其次,结构知识在企业间转移将带来结构性创新,乃至根本性创新。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指导企业创新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企业确定知识转移的类型和制订创新战略时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Powell WW,Koput KW,Smith-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

知识创新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中小企业集群;知识创造与转化;创新桥梁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简称KIBS)是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下催生出来的特殊创新主体,有别于其他的学术科研机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以智力成果为客户企业提供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而产业集群,这些“平滑空间上的黏滞点”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活力。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为: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的基本特征是:集群内的企业是联系密切而又相互独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等特定的动态化关系,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是中小企业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1]。

产业集群内部知识的不断创造与转化是促进集群创新能力发展和加快集群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升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创新基础。但是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创新能力的不足普遍成为制约集群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所在。Kleinknecht较早地分析了一系列阻碍中小企业创新的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集中于:①资金的不足;②管理能力的缺乏;③创新所需的知识信息和实用技术获得的难度很大[2]。后两个要素清楚地表明,知识和信息的滞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由于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出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对知识的创新需求,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倚重于外部的集群生态环境并从中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信息。

在中小企业集群知识创造和转化过程中,存在各种知识来源,但是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成员企业之间合作有限,集群群体学习效应难以发挥,所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能够通过提供知识产品和服务来发挥自身的“创新桥梁”的作用机制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造与转化,因此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能够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一、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界定和服务流程

1.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界定

Muller等从广泛的意义上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定义成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包括高智力附加值服务的咨询公司[3]。目前,Miles的观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他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定义为那些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专业性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Miles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划分为两大类:传统的专业性服务企业(professional-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简称P-KIBS)与基于新技术的服务业(technology-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简称T-KIBS)[4]。本文所研究的与中小企业集群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可以视为嵌入当地集群的生产与社会网络之中,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

2.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服务流程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创造与知识服务的过程是一体化的,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 新知识获取(acquisition)。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同客户进行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与“具体问题”相关的各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2) 知识重组(recombination)。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将内部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同时将新知识获取阶段所得到的知识同自有知识库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知识。

(3) “模块化知识”服务(new interaction)。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将重新组合后的知识产品提供给客户企业,并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可能,见图1。

二、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中小企业集群中的角色分析

1. 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来源

中小企业集群所需要的知识有两部分来源:集群内部的知识创新主体和集群外部的知识库。前者包括“中小制造企业”(SMEs)、“教育科研机构”、“政府和集群的中间机构”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后者可以被视为外化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各种知识源的总称。在魏江对集群内部的知识创新主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5],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创新主体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政府和集群的中间机构所构成的公共知识库。作为公共知识的载体,它们的服务是面向集群内所有知识主体的,并为集群中的主体构建一个知识交流和存储的平台。

(2) 由中小制造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构成的特有知识库。中小制造企业从事着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一系列应用性知识的创造。大学等教育研究性机构在担当基础性知识生产任务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产业特征,是集群内知识创造的核心。

(3) 由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所构成的中间知识库。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公共知识和特有知识的不断融合。

2.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集群内其他知识创新主体以及集群外部知识库的互动关系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即是同集群内其他知识创新主体以及集群外部知识库保持持续互动的过程,见图2。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协调复杂的生产系统;不断促进教育科研机构的“技术知识商品化”以解决基础研究与市场技术需求之间的脱节;在有效利用公共知识库的同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通过自身的知识输出加速了公共知识库的不断扩充与完善;同时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具有的学习能力优势和有偿知识服务的特性,它们还有实力担当起集群“学习人”的任务,从外部知识库获取各种新的知识,并通过知识服务的互动过程加速新知识在集群内部的扩散。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同集群内部其他知识创新主体和外部知识库的互动过程中担当了三个不同的角色。

(1) 需求者。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从集群内部与外部的知识来源中获得与客户企业具体问题相关的各类知识。

(2) 提供者。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知识载体”,源源不断地为客户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与服务。

(3) 合作者。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作为“辅助性创新资产”,同集群内其他知识创新主体和外部知识库进行联合创新。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一个单边的过程。由于它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针对客户的具体问题,所以与客户保持密切的互动关系或“客户导向性”的特点是区分知识密集型服务与普通服务的关键所在。

三、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中小企业集群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1. 知识创造与转化模型——SECI模型

波兰尼根据知识的属性、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可编码)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两类。显性知识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数学公式等系统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并且易于传播和交流。而隐性知识很难规范化,并具有强烈的背景相关性,不易于传递和交流。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与转化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知识的创造与转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日本学者Nonaka与Takeuchi在知识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螺旋式转化模型”,即SECI模型,包括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知识融合(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四个阶段[6]。通过上述四个阶段的转化,知识实现了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传递与转化,进而创造了新的知识。这四个阶段的转化是一个不断旋转上升的持续过程和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相对弱化都会产生“木桶效应”,削弱组织中知识的创造与流动。

2.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造与转化过程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在知识创造与转化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上述四个阶段的转化。但是较其他集群而言,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致,所以集群内的知识不仅具备“隐性特征”和“根植性特征”,而且还具备更大的“分散性特征”。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的知识基础与吸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它们很难将那些内化于产业集群而外化于企业的隐性知识吸收消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服务的过程同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造与转化的过程是一致的,在集群知识转化的过程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成为集群知识网络中最为活跃的一个“节点”,通过“创新桥梁”作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网络上的其他节点密切互动,激活了集群整体的知识网络,加速了知识在集群内部的创造与整合,提高了知识在集群内部的吸收效率。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造与转化过程,见图3。

(1)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新知识获取”阶段所吸收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是在集群知识转化的“社会化”和“外部化”的过程中创造的。社会化的过程是指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和感悟等行为使得难以系统化和规范化表述的隐性知识通过集群中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网络在知识主体内部和知识主体之间共享的过程。面对面的交流、信任关系的建立等都对隐性知识的扩散产生重要的作用。由于“解决客户企业的具体问题”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所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员工需要嵌入到不同客户企业的网络中去同其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知识载体”的流动可以将“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带入到集群的组织学习中去,加速隐性知识在集群内的流动与扩散。同时较集群内部其他知识创新主体而言,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更多培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岗位轮换及组织间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它们具有更加通畅的知识传输路径和更加发达的隐性知识系统。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所获取的显性知识主要来源于这些创新主体的“外部化”过程,即用比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方式将隐性知识用系统而规范化的语言清晰表述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扩大了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的范围,但是由于不同的知识主体在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外部化所创造的显性知识比较零散,难以规范化和系统化。

(2) 集群知识创造与转化中的“知识融合”过程即是将外部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零散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并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实现显性知识(零散的、非系统化的)向显性知识(规范的、系统化的)转化的过程。 随着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分工的不断细化,知识呈现出多样化与专业化的趋势,如何把各种知识结合在一起以解决具体的问题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凭借自身在知识创新上的能力优势,通过内部的“知识重组”促进了集群内各种知识的整合以及新知识的产生。 在知识重组的过程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将沉淀于公司内部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准原型知识”,同时将来源于其他知识创新主体的“准原型知识”与自有知识库相结合创造出“以客户具体问题为导向”的新的显性知识。 由于具有广泛的客户关系网,所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对同一知识多样化领域的应用以及同一领域的专业化知识的应用有着更好地了解,它们能够引导知识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更好地满足中小制造企业在现实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次的知识需求。 同时作为集群的“外向学习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知识组合过程中还融入了集群外部的各种知识(由于隐性知识有对地理临近性的要求,这里主要指显性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集群的路径依赖。 知识重组过程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知识服务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重组”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3)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知识重组”后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进入到集群知识创造与转化的“内部化”阶段,即集群内的知识主体吸收、消化“知识融合”后产生的显性知识,使得显性知识进一步内化为新的更高级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内部化过程中,这些显性知识通过“模块化知识产品”的形式出售给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客户企业,并为他们所拥有和内化为新的更高级的隐性知识资产。模块化知识一经被吸收和融入到客户企业的知识库中,不仅会扩充客户企业的知识库容量,提升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还会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与深度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这种“知识放大器”的作用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积极地置身于集群的组织学习中,同不同的知识创新主体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也进一步强化和推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自身知识库容量和创新能力的增长,并且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同更多的客户进行更广泛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综上所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中小企业集群知识创造与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通过自身的“创新桥梁”作用,促进了集群内各知识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活跃了集群内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提高了知识在集群内的流动速度与效率,为中小企业的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环境,从而增强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77-90.

[2]Kleinknecht A. Firm size and innovation[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89,1(3):215-222.

[3]Muller E,Zenker A.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 Research Policy,2001,30:1501-1516.

[4]Miles I,Kastrinos N,Bilderbeek R,et al.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their role as users,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R]. Manchester: PREST,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