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范例

大学课程

大学课程范文1

大学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所接受的最后教育,是学生人格、精神、道德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是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更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肩负着促进学生以健康的身心向社会化过渡的使命。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就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协调发展,达到强健体质、健全人格、坚定意志的育人效果[2]。这就要求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健康强劲的体魄,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在学生中弘扬塑造体育精神,增进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树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对大学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析

(一)规则性元素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在体育运动中处处体现着规则性,例如时间规则、竞赛规则等,它为参与者限定了一个具有体育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规定了参与者必须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等。参与者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必须遵守规则,并接受规则的约束,同时也要承担违反规则所受到的处罚。规则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教学有目的地引入规则性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纠正学生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并进一步延伸到对社会生活各项规则的遵守,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合作性元素

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导致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主体,缺乏对外界的关心和关注,合作意识淡漠,甚至会对合作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很难通过讲授的形式进行,它需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人与人之间语言、行为和情感的交流,以实现共同的愿景或完成共同的任务为目标,建立起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关系。体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生频繁的合作,例如足球比赛、拔河、接力跑等等。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合作性教育,培养并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敢于合作、善于合作,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通过与他人之间的默契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出每个人的优势,能够形成1+1>2的效果。

(三)竞争性元素

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在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或群体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绝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就享受着家庭所提供的衣、食、住、行等全部资源,作为资源的唯一供应对象,导致其缺乏良性的竞争意识和优良的竞争品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中更多地充满了竞争,竞争意识的缺失将会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竞争是体育的固有属性,体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学生创造竞争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发学生开展良性的竞争,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合作的竞争,竞争将缺乏潜力;没有竞争的合作,合作将缺乏动力[3]。

(四)公平性元素

公平是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它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倡导的“Fairplay”意指公平竞争,它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育运动的灵魂。体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为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环境、公平的规则、公平的权利和公平的裁决等方面,按照体育活动进行的时序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阶段。在体育课程中处处彰显着公平性,例如体育教学机会的公平、体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体育结果评价的公平等等。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公平性教育,对树立学生的公平意识,培养学生维护公平、坚守正义的优良品质至关重要[4]。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路径

(一)增进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融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掘思政元素的敏感性和运用思政元素的主动性。因此,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开展对课程思政内涵和意义的学习和培训,并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促进教师以身立教、以德为范,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二)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组织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个体身体素质提升的检验,很少关注到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和思想所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公平意识,提升学生良性的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的影响和熏陶。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学情的研究和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转变学生“唯成绩论”、“唯及格论”的实用性、功利性的学习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将对体育知识的运用同思想政治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养成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树立。

四、结束语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体育课程中,就要发挥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提炼课程中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犹如“如春在花、如盐化水”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予以体现和拓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品德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徐娆娆.大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536-540.

[3]张新华.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2(5):95-96.

大学课程范文2

一、大学物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大学物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通识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部分,理论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于自然科学的大多领域和工程生产的基础。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特殊优势。1.所学学生量大面广。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大学物理所学学生累计达到一万人,且面向全校工科各专业。大学物理教师可以对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大量学生进行思政教育。2.大学物理授课内容可以与思政教育衔接。大学物理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组成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从物质世界发现、总结得出的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完美结合,是一门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学科。

二、大学物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内嵌思政元素,实现终极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发生哪些变化,即在教学活动中期望学生得到哪些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活动也应该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大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初级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中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终极育人目标。以前的大学物理教学以传授学生物理学知识为主,忽视了其中的思想教育。现在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学物理教学,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有机融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内嵌思政元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目标当中。

(二)从教学内容入手,运用案例教学,实现思政功能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也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以前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讲授的是完整、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偶尔穿插些物理学史,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忽视了其中的思政功能。现在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入物理学家,尤其是我国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们刻苦钻研,勇攀高峰;还可以加入与物理学有关的科技应用,如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的量子计算机,我国目前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望改变我国计算机芯片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实现科技兴国的目标。还可以加入我国的高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国责任。

(三)从教学评价入手,结合教学过程,撰写心路历程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具有思政功能的大学物理教学评价,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更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同样不仅是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更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期末考试卷中有一道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点,内嵌思政元素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写一篇开放性的论文,教师将其呈现出的思想状态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结语

大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探究式教学法;育人作用

一、引言

课程思政指的是在课程实现传授知识功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其中,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位。教育部于2020年5月特制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指出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物理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须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设,由于此年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外加高校新环境文化的冲击,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将大学物理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4],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挖掘大学物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相应的思想政治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案,将思想政治元素和课程知识点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和思想辩证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把传授知识、塑造价值、培养能力这三者目标融为一体,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好大学物理这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在课程思政的洋流中,大学物理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促进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发挥好大学物理课程的育人作用。

(一)从教师团队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导,并潜移默化地融入价值观,同时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这样三位一体的核心主要在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对国家、社会、科学、艺术、道德等的看法,实际上是教师行为举止和思想认识对学生的一种影响,是内化的精神力量,也就是所说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身教重于言传,行胜于言,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的精神状态、敬业精神等对学生影响巨大,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加强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在加强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的同时,将师德师风、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技能培训等,组织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提高将专业和育人相结合的能力。教师也不再是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专业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加大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修养,有意识主导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关怀国计民生,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融入“德育”、“国情”和“物理”方面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有效实现对美好价值观的认同。

(二)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发掘大学物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从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专业、行业、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需要在大学物理课程中挖掘相应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大学物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以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为重点,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与担当贯穿到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把学生关切的内容融入课程中,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家的相关故事,例如: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做过著名“风筝实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科学家,整个故事让学生们感受面对科研和真知时的严谨科学态度和不懈追求、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对于同学们坚定理想、培养努力奋斗的品质有良好的启发作用;通过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在热学章节中,引用生活中空调机器的制冷原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们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素养;通过阐述相关物理学发展史,例如:对光的本质探索,历史上出现“微粒说”和“波动说”之争,历经三百多年,最后才揭开了光的波粒二象特性,在这一发展史中,充分展现出了辩论法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通过介绍我国科技前沿情况,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爱国情怀,担任民族复兴重任,树立科技强国理念。除了以上计划于教案上的课程思政,在实际授课中,可由教师根据当堂情况或最新形势发展即兴展开课程思政,这种方式针对性强,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一旦实施,即可大大提高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从教学方法中升华思想政治内容。在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大学物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探讨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课程思政的策略、方法与原则,采用新的创新授课方式将更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探究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出发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相辅相成,最后获得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灌输转为思考,变独白为互动交流,由理论讲解转为探讨式教育,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探讨和求知的欲望,将探索精神、科学精神良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素养、科学思维的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

大学物理中蕴含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洞悉万物的科学思维、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潜移默化的人文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其展现出的方法论和科学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在实际授课中,要将这些元素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思想教育。以“波动光学”章节为例,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以日常生活现象“肥皂泡为什么在阳光照射下是五彩的?”问题作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注意力,有利于后续课堂的开展;由现象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薄膜干涉原理”,并引导学生以“半波损失”知识点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掌握新内容,而且还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接下来归纳知识点“光程差决定干涉结果”,帮助学生创建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思想政治元素,揭示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课程过半时,再次引入生活现象并发问“眼镜片上的抗蓝光是怎么实现的?”,一方面,此时学生的抬头率会有所降低,需要再次发问引起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再次提问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实现知识融会贯通,增强知识内化能力,学会格物致知、举一反三,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科学,生活中处处见美好;接着,阐述根据牛顿发现牛顿环的过程以及原理,启发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勤于观察;最后进行课堂小节,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概况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认识———再问题———再认识”的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此为基础培养了学生探究思维理念、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一定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实施过程中,适当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过渡平滑且合理,对学生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四、结语

大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物理教学;教学改革

党的报告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教育事业必须处于优先位置,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教学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学物理课程作为理工类本科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不仅包含了较为全面且系统的基本物理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随着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不断改进,这给承担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提升大学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是高校和教师的共同目标。本研究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探索,探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在新时展中的特点以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

现阶段,在线课程的学习已经广泛开展,各种微课、慕课或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让学生目不暇接,而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鉴于大学物理课程自身的基础性特征,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因此,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互联网在线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物理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强度,提升教学效率。互联网在线课程具有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和使用方便等优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且可以重复观看。尽管当前在线课程的教学形式存在诸多优势,但是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无法被在线课程完全取代。事实上,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融合,能够让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新的动力。

(二)大学物理“新”知识的延拓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物理课堂教学需要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新”的延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信息传播技术非常便捷,人们对物理学基本知识的检索和了解也很方便,因此教师如何让学生对基本物理学的知识有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是关键,大学物理“新”知识的延拓必不可少。大部分承担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因而对“新”知识的敏感性比较强。对大学物理“新”知识的延拓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物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够“活”起来或“动”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大学物理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虽然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其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首先,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大学物理课程在其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应用型人才要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物理课程的建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设置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除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外,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实际,补充基本原理或理论的应用实例或应用领域,同时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将大学物理课程的实践检验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笔者以费马原理为例来阐述教学内容的优化,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费马原理阐述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其核心内涵是光沿着光程为极值的路径进行传播。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分析或求解的光线传播过程及其几何现象是在二维平面内,且仅能定性地认识费马原理的物理含义。这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式,对后续光学成像应用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困惑。因此,教师将费马原理拓展到三维空间中,利用空间几何关系、坐标向量及向量点乘与叉乘等基本数学关系,升华费马原理的一般性特征。这样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对费马原理形成一般性认识,然后结合将筷子插入水中的实例,说明费马原理在光线传播过程中的理论特点。此外,教师要进一步利用费马原理计算三维空间反射光线的位置,探讨费马原理在理想成像和变折射率材料中的应用,将基本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以学校的专业特色为例来阐述教学内容的优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着“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的美誉,学校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中,将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融入大气科学的应用中,开辟了“气象物语”专栏,如对大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大气热力学、大气电磁学、大气光学与大气辐射学等基本专业术语进行阐释,并与基本物理学内容相对应。这些充分体现了大学物理课程基本知识在气象学领域的基础地位,具有鲜明的气象特色,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学理论,还能将学生所了解的物理学与大气科学知识相互融合,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当然,对于其他具有相应专业特色的院校,这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但需要进一步特色化和本校化。在新时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基本目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合理地优化大学物理课程的知识结构。

三、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相比于传统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枯燥,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授课教师由课堂教学内容的灌输者逐步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学生正由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二者角色的变化,促使授课教师不断改进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一个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大学物理课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其背后都有相应的数学模型或思想。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相应的物理含义,以加深对基本物理知识的认识。这种“数学—物理含义”相结合的思考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先从抽象的数字去认识,再由其包含的物理含义进行具象思考。这样的往复式思考既有助于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又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提示“数学—物理含义”往复式的思考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这样一种思考方式,为其后续学习更加复杂、深层次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思考学习习惯。在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物理在线课程的优势,但不能完全依赖它,否则就缺少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无法激发学生形成思想的火花。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散性学习,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同时,教师要调整自身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定位,放平心态与学生交流,一同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进行合理有益的引导。此外,由于部分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视野还不够宽阔,教师需要利用自己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此外,在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启发或引导学生去调研物理学大师的逸闻趣事,了解一个基本原理或理论产生的背景,抱着一种崇敬的心态去探访物理学大师的过往,这样可以形成一种物理学大师偶像效应。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若某个物理学大师能够成为学生的偶像或榜样,那么学生对物理学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不变,但是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会一成不变,尤其是在新时代教育进程中。对大学物理课程任课教师而言,需要在新时代教育教学进程中求变求新,只有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鲜明特征,才能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进而提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锡华.为提高大学物理教学的学术水平而努力[J].大学物理,2018,(6).

[2]陆慧,张孟,罗锻斌,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物理,2019,(1).

[3]王朝晋,马晓敏.浅谈新时期下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8,(9).

[4]孙婷婷,裴世鑫,陈志彤,等.微课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

[5]杜尚荣,王笑地.“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7,(2).

[6]吴涛,刘楠,孙凯.“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人才关键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

大学课程范文5

摘要:

《家畜解剖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验课程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的需要,从《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标本建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

应用型名校;教学改革;家畜解剖学实验

《家畜解剖学》是我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是决定学好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键。《家畜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描述性科学,具有直观性强、名词多、术语多,描述难、理解难、记忆难等特点,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实验教学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自我校2013年11月入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之后,培养既懂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成为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家畜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及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标本建设及实验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独立设置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课教学又是实践教学中的重中之重[1]。《家畜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家畜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是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整个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实验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独立解剖操作技能的提高和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决定了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能否实现。经过调研,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讨论和研究,将《家畜解剖学实验》进行独立设课、独立课程考核,并独立编写教学大纲。根据实验室标本现状及实验内容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将原来的理论:实验1:1的学时比例更改为理论:实验5:4的学时比例。虽然单独设课后实验学时有所缩减,但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后续临床实际应用,例如删除了感觉与内分泌系统解剖观察、皮肤及衍生物解剖观察等。根据实验课大纲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考核,才能获得实验课程学分。在没有独立设课之前,学生实验课上观察标本的积极性不高,所以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不好,实验课教学效果较弱。《家畜解剖学实验》独立设课之后,学生为了通过考核,对实验课程的学习更加努力,实验课上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对照解剖图谱,认真观察标本和模型,基本上能够在实验课上将理论讲授的知识点掌握。独立的课程设置和独立的考核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老师上课灌,学生下课背,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家畜解剖学实验》也是如此,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解剖学标本,通过背诵和记忆来巩固和掌握系统解剖学讲授的畜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征等内容。由于实验内容名词多、记忆难,很多同学不愿意认真观察,导致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更别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了。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将已经在人体医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PBC教学法引入《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PBC教学法是指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problemorientedbasicmedicalsciencescurriculum,PBC)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模式[2]。报考动物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多数都是出于对专业的喜欢或志于从事兽医临床工作,因此,在他们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时,以临床问题为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能力。

3.丰富标本类型

一直以来,我校《家畜解剖学实验》教学用标本及模型都自制或购置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自制骨骼、肌肉和内脏干制标本、浸制标本、铸型标本和石膏模。经过近三四十年的实验教学,很多标本已经破烂不堪,甚至毁坏,特别是福尔马林浸制标本刺激性强,具有致突变、致癌作用[3],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自我校2013年11月被入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之后,学校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设立了标本资源建设专项资金,购置了一批制作较好的塑料模型标本、生物塑化标本和铸型标本,如牛的前肢肌肉、血管、神经塑化标本、母牛生殖器官塑化标本、羊肝静脉铸形标本、马、牛和猪的整体塑料模型等,并利用羊的解剖实习过程中拍摄的实物解剖标本照片制作了一批实物图谱。另外,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3D打印技术在制造、医疗、文创、航空航天等产业中都得到了应用,我们也开展了3D打印技术在家畜解剖学标本制作方面的研究,并且已经制作出了牛的3D打印骨骼标本。目前,我校解剖学标本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改善和提供其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4.改革考核办法

过去,我校《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未单独设课,其考核成绩主要通过实验报告的成绩呈现。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很多学生不够重视,不认真思考,照搬书本,照抄同学等,完成实验报告的同时不能很好地牢固和掌握解剖学的知识。随着我校应用型名校建设工程的开展及《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的独立设置,我们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将原来单纯的通过实验报告形式考核知识点变为解剖标本识别考核,即在各系统要求必须掌握的解剖结构部位贴上编号(约200个左右),然后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编号(20个/人)并辨认识别相应的结构名称。平时,解剖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边看书,边对照标本、模型,熟悉课程内容,牢固掌握专业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同学对观察过的标本都印象深刻,为临床诊断学、外科学及外科手术学等课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结语

《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我校解剖学标本的质量和数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我校解剖学实验室的教学环境,使得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了更加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今后,我们会不断地在教学模式、标本制作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家畜解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姜忠玲 李方正 高善颂 郇延军 尹洪仙 宋学雄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彩云,杨银凤,包花尔等.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51-153.

[2]熊彦娥,刘晓柳.PBC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4):497-498.

[3]马琳,武永杰,徐永平,等.动物标本环保保存液对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促进作用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3):237-238,243.

[4]陈雪.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的发展应用[J].广东科技,2014,(15):60-63.

基金项目:

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学标本资源建设项目(XBB2014020)和课程建设项目(XJP2013004)。

第二篇:现代教育理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

【摘要】

钢琴作为大学中受关注度较高的课程,但在大学钢琴教学中常常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比如,师资力量的短缺、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等各个问题,所以为进一步解决在大学钢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对钢琴教学进课改,来促进钢琴教学中教学的质量以及提高音乐人才的素质,本文运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对钢琴教学在改革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其总结如下。

【关键词】

大学钢琴;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方案

钢琴作为一个艺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它是学习其他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另外也是提高人们音乐素质和修养的课程,而钢琴教学也不是独立的于一般教学活动之外的教学活动,相反,它是属于一般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切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基本特点。钢琴教学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的发展,有其特殊性,独到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钢琴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化教育理论逐渐成为了其应用必不可少的,本文针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现代化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中方式的运用

1.1教学理论的创新

钢琴属于一个有历史的音乐表现形式,其大学钢琴教学中,对于教师来说,一套创先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中做出更适应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可以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最扎实的教学,所以一套创新的教学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教学中,可以先对学生做个简单的调查,然后针对于学生有兴趣的音乐,做有计划的教学方案,这个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进行因此施教,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同时学好扎实的基础。

1.2加强大学钢琴老师整体素质

大学钢琴教师在整个钢琴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的教师就是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大学钢琴教师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所以针对于大学钢琴教师可以进行组织定期的学习培训,对我国每个地方的钢琴教学模式和教学深度进行调查,学习并总结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通过定期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激发创新改革的意识,跟进时代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1.3大学钢琴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

时代在变化,人们在进步,教学同样在改革中,为了更好的适应如今信息化的社会,在大学钢琴教学中,需要学习更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创造出更为有趣的、有质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才可以更好的发挥钢琴老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后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2现代教学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好的教学理论就是将艺术的理念与实践进行完美的融合,同时让学习者的智力可以从方法、步骤以及实践更容易的相结合,来保证顺利的开展学习,保证学习质量。现代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关键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什么地方是最重要的,这堂课堂他们需要学会什么,另外对于整个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注重的提醒。另外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选择更为适合他们的。现代教学理论应用于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了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钢琴作品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有针对性进行训练,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钢琴教学中为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有所提高,可以多进行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推广。

3钢琴教学中现代教育理念对组织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不光教学课程有所改变,并且在很多大学招生模式的都发生了改变,主要目前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也不断的增加。所以我们不得不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新课改的推广。就目前我国钢琴教学模式中,存在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难,首先就是教学比例的不平衡,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学组织模式的改变,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现状。但是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创新不是立日见新的,需要我们一步步的进行完成,首先,教师上课方式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对现代教学理论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趣的小组或者集体性的大学钢琴课程内容的教学。第二,大学钢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个首先是在教师招聘时,可以制定较高的门槛,对于大学钢琴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机械能充分了解,选拨出更为专业的钢琴教师。另外教师上岗后,要定期的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使他们及时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大学钢琴教师除了专业素质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和培养更为专业的弹奏技巧和授课方法,可对大学钢琴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来进一步提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而培育出更为优秀的学生。

4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其可以充分的解决目前大学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本文通过现代教学理论的创新,对现代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更为适应我国现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合理性建议,并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和整体音乐素养提出了方案,希望可以提供更多的价值性建议,使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实施更为有效,使大学钢琴教学改革更为时深入,进一步提高我国音乐教育事业。

作者:王雪莹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露尹.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今日科苑,2009(04):254~255.

[2]何雨梦.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3):217.

[3]韩利.对综合性大学音乐系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114~116.

[4]刘春序.刍议大学钢琴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黄河之声,2015(08):58~59.

[5]尹甜.浅谈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训练方法[J].音乐时空,2013(14):140.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

面对新生态环境提出的新要求与需求,各高校掀起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探索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有效展开的新路径,涉及分层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语言评估、实验教学建设及师资发展等六个方面。创新实践路径以“学习为中心”,因材施教为原则,旨在保障教学与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分层教学;学习为中心;通用英语;学术英语;学科英语

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有声有色地展开。此轮改革呈现两个基本特点。(1)从单一到复合,人文化倾向突显:大学英语教学从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转型,即从注重语言技能训练过渡到综合素养培养;(2)从统一到多样,校本化特征明显。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力图推行全国大一统范式,而面对新的生态环境(如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社会层面全球化、信息化及网络化趋势日益突显、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学科课程调整和学分减少,尤其是“95后”新生代“网络原住民”的个性化特征及需求),各高校都综合考量多重因素(如学校发展定位、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需求等),探求适合校情的改革方案(武少霞、高霄,2016)。在此背景下,河北经贸大学积极探索,启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制定并出台相关规定与方案,采取系列具体措施,保障及推动教学改革取得成效。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在分层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模型、教学理念、语言评估、语言实验中心建设及师资发展等六个方面取得初步效果,寻找到推动教学改革落实与展开的有效创新路径。

一、创新模块化和金字塔型分层模式

新生所入层级取决于其英语入学测试成绩,有两个操作方法。其一为模块化。实行模块化是因为教学资源紧张,分层不是按照全体学生为单位,而是根据学科特征将所有学生分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ABC三个层级。其二为金字塔型。所谓“金字塔型”,指ABC三个层级所占比重为1∶2∶7,这区别于某些院校“枣核型”的分层办法,这样做出于两方面考虑:(1)遵循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以最佳能力、最好状态适应国家、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体现本校最高教学水平;(2)符合人的情感因素,让大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三个层级的逻辑关系为最好、较好和好,而不是最好、好和差。学习者情感上若能接受层级划分方法,学习效果应该会更好。

二、构建渐进式与个性化课程体系模型

基于各类型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及特点,构建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模型,具有两个特点。1.渐进式。渐进式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含通用英语(简称EGP)、学术英语(简称EAP)和学科英语(简称EDP)三种课程类型,同时也是课程体系的三个阶段。三者间为逐步过渡、紧密衔接的逻辑关系。(1)EGP教学目标是夯实语言基础,培养普通交际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此类课程偏重单纯的语言学习,不强调应用,即偏重学习语言本身,而不是通过语言获取专业知识。(2)EAP是为满足学习者运用所学语言,学习专业内容所设置的系列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习者学术英语素养发展,重在培养其能够进行逻辑的、缜密的和有效的表达,为其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准备;课程综合目标为培养学习者学术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展示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EAP又可细分为两大类: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简称ESAP)(Jordan,2003)。前者主要培养跨学科的学术英语能力,侧重各学科英语的共性问题,即学习者在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学术能力(如学术听说、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报告展示等课程)。后者内容偏向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宽泛性(如管理类英语、经济类英语、社科类英语、医学类英语等),主要帮助学习者熟悉特定学科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和交际策略,提高其口头以及书面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为其进入EDP课程做好语言和内容两方面的准备。(3)EDP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求以及部分学有余力学习者的多元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为发展目标,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以英语为载体完成学科内容的学习,如会计英语、金融英语和法律英语等(武少霞、高霄,2016)。参照国内通行做法,根据我校大学英语教育实际情况,尤其是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构建“EGP+EAP”的课程体系模型,EAP教学重心放在EGAP上。引导学习者从应试到应用,培养其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满足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搜索、筛选、综合、评价、组织和交流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其基本学术素养(蔡基刚,2014),最大程度上贯彻此模型的教育理念,即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学”转向“教育”、从“技能训练”转向“综合学术素养发展”、从四六级大一统局面转向多元目标评估和从固定统编教材转向动态拓展素材。2.个性化。参考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水平与需求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根据入学分层考试成绩,将新生分为不同层级(A、B和C三层)。学习者语言水平不同,需求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EGP和EGAP课程比重有差异。AB层学习者整体素质较高,语言能力较强,学习动机明显,培养目标则定位在偏重通用学术英语,语言学习同时融入学科通用知识,培养为专业学习与工作所需要的学术素养,EGP课程起到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过渡的作用。相对于AB层来说,C层学习者英语水平一般,学习动机偏弱,培养目标定位在扎实语言基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此课程体系模型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习者不同水平、不同动机和不同兴趣的个性化需求。既能照顾起点较低的学习者,又能为素养较好学习者创造发展空间;既能保证学习者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能利于其个性化发展,尤其是满足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需要指出的是,模型中的课程设置比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师资水平及学习者需求分析结果等)予以确定。

三、实践iFOCC教学理念

iFOCC理念指将翻转课堂实践(Flipped-class-room)、产出导向假设(Output-drivenhypothesis)、思辨能力培养(CriticalThinking)和师生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等理念有效整合(integration)进入教学设计中。此理念贡献不在于提出上述四种理论,而在于将这四种理论有效地予以整合。在此,笔者以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教学设计为例,阐述i-FOCC理论实践。(1)小组分配方法。将全班学习者分为写作组与评价组,分别对应单数组(1、3、5和7组)与偶数组(2、4、6和8组)。(2)任务分配方法。明确各组职责,并尽可能做到两类组别间的任务平衡。写作课教学内容共分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第1次课为写作体裁知识内化,第2次、3次课写作组为单数组,评价组为偶数组。写作组任务为每人写一篇作文,然后小组成员认真阅读其他成员每篇作文并协商推选其中最优秀的作文,提前一周将word版以共享文件形式提交QQ群,4组共提交4篇作文;评价组任务是按照规则每组评价其中的2篇(任务分配形式见表1),提前两天以PPT形式提交QQ群共享文件,供其他7组同学提前审阅;课堂上评价组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任课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活动、激发讨论与有效点评。任务分配方法明确课下与课上的师生任务与职责,科学处理课上与课下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翻转课堂理念由此得到充分利用;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促使其实现有效的自我表达,学会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产出导向假设相吻合。此种任务分配方法与评价方式至少有3个优点。其一,每篇作文都由两个不同的组进行评价,课堂上展示时容易产生信息差,由此激活大家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版本的异和同发现哪个更具合理性,由此思辨能力得到训练;其二,原写作者与评价组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观点一致的双方认同接受,观点有出入的就此展开辩论,将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习者的分析、综合、推理、沟通与评价等思辨能力,同时还促进学习者语言有效输出,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其三,每组协商推选出优秀作文,强调写作小组成员内部加强同伴互读、互评力度,每位成员都需要认真阅读其他成员的作文,写出评语,列出所推选作文的理由,并参考评价标准进行赋分,从而推选出小组最优秀的一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事实上,课堂上全体同学的讨论与沟通更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成长。

四、促进有效评估语言教学

语言评估改革特色体现在选择性题目(客观题)和构成性题目(主观题)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上。(1)选择性题目努力开发基于校本的自适应性语言能力评测(CALT,ComputerizedAdaptiveLanguageTest-ing)。CALT研发工作稳步推进,逐步实现自适应性测试。亮点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旨在测量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值,从而实现对其语言能力发展的历时评估,提供认知诊断反馈,最终有效发挥教学反拨效应。形式方面包括考场平衡安排(一位同学较难在同一考场发现同班同学)以降低作弊的可能性;基于网络的在线判卷,打破判卷时空限制,老师采用流水作业方式,做到判卷的公平性、客观性,将老师从繁重的、机械性的、简单性的、重复性的分装试卷、分数核查及装订试卷等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将精力放在对试卷内容与质量的考核与评估上,如试卷结构、题项的测点及试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等高阶层面的工作中;长远目标旨在实现多终端测试及智能化考试。(2)构成性题目方面,研发以学术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语言能力评估(ALOLA,AcademicLiteracy-OrientedLanguageAssessment)。亮点在于读写合一的考查形式要求被试完成几大任务,包括归纳文本主旨大意、梳理文本逻辑推理过程、区分观点与支撑性细节、构建文本思维导图、思辨性阅读、鉴赏学术性语言、批判性写作等(Bachman,2006;Bailey,2002),每次考试随机选取其中的4至6个题项,这些题目偏重考察学习者把握重要信息与归纳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涉及辨识各种逻辑关系、作出推理、理解暗示意义以及判断论证的逻辑性)、思辨能力和评价能力(对文本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写作目的和语气的把握,尤其是对作者观点作出有效评价的能力)。

五、提升语言实验中心内涵

河北经贸大学语言综合实验中心大学英语教与学师生行为过程性数据跟踪平台的搭建,为基于大数据进行语言教学评价创造了良好条件。我校师生充分利用此平台展开教学活动及评价,包括课上的视听说语言实践活动、课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内容及行为以及师生围绕学习主题与内容展开的交互讨论、分析与评价等行为。根据上述教学实践,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与特征进行评估。此种评估范式内涵提升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学习者层面而言,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明显提升,能为学习者提供认知诊断反馈,从而实现对其语言学习的有效评估。对单个学习者进行反馈,只能反映个体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但将对大量学习者的评价与反馈积累在一起就能从丰富的数据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规律的信息,如探究不同类别学习者(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风格、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特征,或依据某群体的情况(如在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情况,或语言分项技能成绩间的相关性,或在线自主学习内容及自我管理情况等信息),挖掘其学习内容偏好、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行为特征和学习态度等,总结出学习规律,最终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认知诊断反馈,从而实现对其语言学习,乃至语言能力的有效评估。可以发现,充分把握大数据内涵,挖掘并发挥其在语言评估中的作用,将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有效评估提供新理念和新路径,从而更有效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2.就教师层面而言,其评估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在传统的语言评估中,学习者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成为被评估者,但大数据支撑下的语言评估中,学习者也能成为评估者,如对同伴的学习行为表现与特征做出评价,教师对同伴评价的有效性作出判断,并作出有针对性地反馈。这种基于评估数据的反馈与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估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师”与“生”“教”与“学”的传统关系,重新界定与平衡两对概念间的辩证关系。更为有意义的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的某些学习行为数据,可以推断其他相关的学习行为规律与特征,判断学习的语言学习偏好或发展趋势,从而为其提出针对性建议。总的来说,大数据带给语言评估领域的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新的范式或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建立。

六、探索反思性师资发展模式

教育生态环境变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发展之间存在着连锁反应。如前文所述,国家、社会、高校及学习者等相关层面对大学英语教育教学都提出新的迫切要求和需求。面对一系列变化,大学英语教育教学需进行自我顺应性改革,教师队伍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挑战,寻求职业发展新路径。基于充满挑战但又意义丰富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课程小组平台,河北经贸大学教师队伍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反思性发展路径,包括内在素养发展与教学发展两条子路径。两者逻辑关系清晰: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推动力,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反哺前者的提升。内在素养发展子路径包括四个元素。首要元素为专业建设,侧重学科专业素质,发展本体性素养,涉及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及能力等;第二元素为教学能力建设,包括课程意识、教学内容筛选策略和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能力、师生学习共同体理念发展,从而平衡“师”与“生”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教育教学信息能力等;第三元素为个人建设,涉及个人业务发展(教学职业生涯因素)及非业务发展(学位及职称等发展)两个方面;最后为组织建设,搭建有效平台,比如组建课程组及充分发挥学术沙龙作用,助推“群体型”效应,实现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戴炜栋、王雪梅,2011)。教学发展子路径包含四个步骤,其间内在逻辑关系明显。首先为确定内容,即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在总结教学经验基础上,积极收集相关反馈信息(如学习者从收获、问题及建议三个维度所写学习反思日志和深度访谈等),及时发现诸如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其次为反思性分析,即围绕问题,梳理相关信息,对积极的反馈予以提炼,对否定或消极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并分析原因。再次为再审视、分析与提炼,即基于教学实践重新提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新的改进实施方案。最后为新一轮验证,即基于新的改进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践,验证其合理性,将所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点(杨鲁新,2013;王蔷,2001)。如此循环往复,四个步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力地推动教学发展。

总的来说,多维反思性师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追求共同利益的共同体为载体,以共同愿景为导向,以协商文化为机制,以实践问题为基础,以协作努力为驱动,充分发挥团队智慧与能力,有效交流沟通,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结语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恰逢新的生态环境构建之时,各高校都在基于校情积极探索,找寻适合自己的路,包括教学范式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但不同的路也共享某些特征,包括勇于担当的精神、改革创新的心态、顺应大局的意识以及脚踏实地的措施等。上述六个方面,也是在此背景下展开,围绕分层教学改革这一核心任务,启动相应的一揽子项目,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措施,形成创新实践新路径。这一系列项目(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语言评估及师资建设等)与教学改革核心任务的逻辑关系特别清晰:系列项目被核心任务激活,为其服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相应做法都起到积极保障作用;核心任务指引系列项目以“学习为中心”,明确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与同等话语权,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平衡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的辩证关系,让学习真正发生,最终保障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高霄 武少霞 宋咏梅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

参考文献:

[4]蔡基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1-7.

[5]戴炜栋,王雪梅.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11):8-13.

大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学生;语文素养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担负着重要作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曾说:“学习语文的确很重要。语文程度不够高,大约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另一方面是写作。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有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1]在这里,叶老为我们讲了学习语文和学好语文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和要求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有许多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不够重视,表现为:或不开设此课程,或开设仅放在选修课;虽开设为公共课程,但对课程教学不重视。据抽样调查,在我省抽样的8所高职院校186专业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占抽样调查总专业的52%。从数据看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不重视倾向。把大学语文课程原本的中心地位滑落到了边缘,加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着教法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影响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的培养对于国家来说不容忽视。为此,我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门槛底相应语文基础差的现状,需要在高职阶段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一、大学语文课程不可替代

面对高职学生语文素养较低的现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公共基础课地位显得非常重要。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不能取消。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提高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能力,人文性体现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语文基础较差,若进入高职后,不加强语文素养的培育,将影响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中的重要性,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该课程为公共基础课,不可将其列为可选可不选的选修课程,同时,语文素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重在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基本特质的涵盖人的思维培养、人文熏陶、人格塑造等综合素养。第二,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对提升高职学生语文素养,与其他人文学科提升语文素养方面比较,呈现出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如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演讲与口才》《实用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少年儿童文学》《沟通与表达》等课程,虽然也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它们或侧重于写作、或侧重于口头语言、或侧重于文学鉴赏等等,仅仅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部分。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重要位置,是真正解决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重要渠道。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中,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非常有必要。其他一些人文课程可作为选修课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兼顾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高职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高考全国卷总分750分,而高职学生仅以总分200分(而语文单科满分150分)左右的成绩入校,语文素养明显很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就成了解决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主阵地主渠道。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能承袭中学语文授课模式,也要改变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不断创新课程教学,还大学语文课程它固有的开放而有活力的面貌,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一)创新教学内容

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综合性(全面性)。语文素养是个综合性概念,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创新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要素。语文教学仍要围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涉及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解决高职学生语言表达方面词汇贫瘠、句式单一、语句不通的问题,阅读方面阅读习惯差、阅读量低,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足的问题,人文方面人文知识底蕴不足、文化意识淡薄、文化精神缺乏的问题。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凸显时代性。要挖掘充满时代气息的生动内容。因社会的不断前进,教师不能固守原有教材的选文内容,要结合时代精神特质、学生的兴趣需要,可以从原有的选文中挖掘出新的结合点,也可从其他报刊、书箱增加一些选文,特别是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乡土内容,让学生更有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自信。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性,一是学生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由于专业的差异性、学生的层次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的侧重点会有一定的区别。语文课程教学除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之外,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与学生的专业需要结合起来,会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层面要定位在实用性,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实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能够应用语言文字处理事务、与人交往的实际能力,通过写作、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通过经典文学鉴赏、影视欣赏、网络文学欣赏,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教学方式的有效与否,关键要看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的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注重介绍文本写作背景、语句分析、中心思想提炼等),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兴趣、能力、品质。“谈话交流式”是一种比较适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可称作互动式、交谈式。语文课程是语言的学习运用,谈话交流又以言语交际为媒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而且对语言运用又是一个促进。采用这一方式,教师主要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话题、问题,创设师生、生生之间谈话的情境,营造一种和谐交流的语境,在质疑、思考、探究、交谈的过程中,领会文章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诸多学习内容。实践证明,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心灵沟通会更加顺畅,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加强,教师也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有目的地强化训练,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情境式”教学方式,也是一种适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表演式”的教学方式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许多文学作品就是表演的主要素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多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重视语文学习情境的创立和设计,让学生通过某种真实或类似情境中感受体验、学习实践,把知识通往能力的桥梁架起来,最终形成能力。知识是可以教的,而能力是通过在活动中运用知识逐步形成。例如,关于文章的写作,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布局、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知识和技巧性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的,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则是靠学生自己在个人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培养的。“活动式”教学方式,以开展多种活动为特征,是一种较好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活动式,如朗读比赛、硬笔书法比赛、辩论赛、听讲座、创办校报校刊校网等,解决学生口才、书写、写作等多方面的薄弱问题。活动的开展可结合当代的一些节目进行,比如结合央视的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古诗词朗诵,让学生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感受诗词给人的精神滋养。这些活动不仅包括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的一些语文能力的专题训练活动,也包括课后的相关语文活动与专题讲座等。活动式教学方式能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开展系列活动,开拓、延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学生将语文学习同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形成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科学、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体系对于课程目标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比较单一,考试主要是期末和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为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笔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一些课本文章的相关知识,内容多以语文知识或写作知识为主,较少或没有很好地涉及学生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平时成绩只是出勤、听课发言、作业等,占的比例较少,考核并以平时学习态度为主,除考勤外,没有具体的语文素养方面的量的细化要求。这种课程评价方式注重了终结性评价,而目前这种期末客观纸笔测试的终结性评价,一般有预先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习的能力,这样,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方面较少体现或无法体现,造成虽开设大学语文,因考核评价不到位,最终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升未真正达到培养要求。创新教学评价,就是要很好地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要创新教学评价,仍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要改革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模块评价为多模块评价。可将原来的两块分割(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为多模块,调整分值比例,使过程性评价包括语文素养中的具体的听、说、读、写等核心元素的实际项目测试,并占较大分值比例,使终结性评价更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核。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他们将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总成绩100分划分为:出勤(3分)、课前演讲(4分)、读书交流(10分)、人物访谈(21分)、经典诵读(10分)、职场应用(8分)、阶段测试(14分)、综合考(30分),并对每一项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如对“课前演讲”的具体要求是:“4分,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学生准备一则时事热点新闻,课上利用3~5分钟左右时间,陈述热点新闻并对新闻进行评论,讲解生动有条理者最高得4分。”[2]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这种评价注重了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双重考核,也加强了过程性评价的学习落实与考核。对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实施多模块评价,符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要求。要创新教学评价,要吸纳一些好的评价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中有些研究者将表现性评价引入该课程的评价中,使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改变传统客观纸笔测验的标准化评价方式,将加强实际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作为评价重点,引导学生养成重过程、讲方法、轻结果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评价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动。因高职学生语文素养偏低的现状,我们将标准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结合起来,学生既要对一些知识层面的内容很好地掌握,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在过程中转化、养成能力。要创新教学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动性方面的评价。我们可以在多模块中加一个模块,命名为“自主学习成效模块”。自主学习模块作为学生大学语文课程的加分项模块,鼓励学生获取汉语语言类方面的达标证书(如《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汉字水平考试(HSK)》《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K)》等)和校内外各种语言类活动获奖证书(如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在语文方面多能力展现,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多元而又灵活的评价机制,不仅重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累过程,也重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养成过程,也激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培育。

三、以大学语文课程研究促进教学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是我们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对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研究不够重视。研究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学者检索到2011年以后在知网中发表的有关语文素养的文献共有5135篇,其中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文献只有61篇,而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仅有33篇,两者加起来不过94篇,不到所搜索文献的2%;其中有科研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献共有27篇,其中有12篇文献得到国家社会(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却仅有一篇有关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文献得到基金项目支持。[3]从部分研究来看,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学科性质、教师素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大学语文重视程度、语文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教师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教材教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等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教学的思路,更新了教学的理念,明确了教师自我完善的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会紧扣时展,遵循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教学规律,更注重实证性和针对性,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语文学习心理、研究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更接地气,教师将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进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品质。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应用性、实效性是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自身建设,特别是执教水平显著提升。只有教研结合、以研究促进教学,让教育研究扎根于教育实践,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职业技能人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一项“培根固本”的百年工程,承载着不断提升现代青年母语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4]可以说,唯有充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7.

[2]于丽媛.应用型《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现代语文,2016,(5):70.

[3]石升起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31.

大学课程范文7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公安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学起来抽象,难以掌握;也有人认为大学物理中高数微积分用的太多,高等数学本身就很难学,再运用到物理上,难上加难;也有人认为在公安院校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没必要,大学物理的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所以大家对大学物理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有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如何使公安院校学生在对物理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笔者认为需要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编著一本适合公安特点的专业教材更为重要。目前很多公安院校都在探索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有的学校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用成型的成果。

二、公安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措施

笔者结合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全新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希望在我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痕迹检验专业方向、道路交通管理专业试行。通过改革,使学生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还是按照原来传统的教学内容来讲授,无疑是给老师和学生增加很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大学物理课的开设时间应该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之后,因为大学物理就是利用高等数学中微积分思想解决物理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降低讲授内容及作业的难度,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开展教学,重点讲授力、热、声、电、光、磁、纳米技术、量子物理等,提炼教学内容,在讲授基础知识后增设应用部分,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公安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以寻求适应公安院校的大学物理授课内容为出发点,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学物理课程不应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应该更加强调教学的多元化,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物理知识与刑事技术专业课内容相联系;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更加明确应该如何学习,为全面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公安民警打下基础。

(一)考核模式的改革以往的课程教学授课模式单一,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互动很少,学生上课听讲的热情也不高。学生考试的目的就是应付形式,表现为临考前的突击复习。现在进行考试模式改变后,考试成绩分为试卷成绩和实验成绩,考核内容多变,只有平时多动手多参与,才能很好掌握所学内容,使学生具备综合模拟实训的能力、操作能力、判明是非等多项综合能力。若上课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不能通过这些考核。所以学生有了学习的压力,就会将这种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使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真正地达到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的教学常常是用来巩固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针对公安院校的特点,合理设置实验课的内容,是一项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公安院校中涉及到物理应用原理的仪器,在实验课上为同学们演示并讲解原理及使用方法,对于强化物理知识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很有必要。大学物理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较系统的物理理论和物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2.案例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通过考察各地区市局、分局经常受理的案件,我们归纳总结出案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及典型案例,结合我们讲授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出现率较高的交通事故中的车胎痕迹、受力作用下的指纹变形分析、弹子锁开锁痕迹的力学分析、物证照相中的光学问题、物理学原理在手印显现中的应用等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基础知识与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经典案例、实际分析、理论推导等方法,增强同学们对物理与专业结合的意识,将这种研究思想应用于各类痕迹与物证的勘验,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四)精编理论与实验教材结合

大学课程范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慕课;互联网

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主要是通过重视大学语文教师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机械性地讲解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机械性地吸收知识,难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既无法满足高等院校语文教学的需求,又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运用越发广泛。为了实现高等院校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快捷化、多样化,也为了推动高等院校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进步,对于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教育模式也越发重视。其中,慕课教育以其大规模性、开放性、互联网性、资源丰富等特点,成为世界著名的新型教育方法。

一、慕课教育的基本内涵

慕课教育又叫作大型开放式互联网课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而存在的,可以让用户进行多方共享,具有开放性、大规模性、互联网性和丰富资源性等特点的大型互联网课程。慕课教育早在1969年就已经提出了相应的基础概念,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慕课教育也就应运而生。随着慕课教育平台供应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顶级高等院校加入到慕课教育的平台之中,制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使得慕课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慕课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学习资源多元化。慕课教育对互联网上存在的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并放置在慕课教育平台上以供学生和大学语文教师使用,由于互联网上具有资源丰富的特点慕课教育也相应地具有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成为了多元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承载方式[1]。第二,慕课教育课程方便使用。慕课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根据上课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学习模式,突破传统教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慕课教育互联网平台,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大学语文教师都能利用慕课教育进行学习和教学。第三,受众范围广。慕课教育由于没有固定形式的课堂,使慕课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同时进行教学,失去了空间的限制,保证了慕课教育的受众广泛。第四,课程自主性较高。由于慕课教育的门槛较低,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慕课教育进行学习,其入学率较高,但相应的,辍学率也较高,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自己进行约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便能够保证学习成绩足够高,而不因为成绩较低而辍学。

二、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在我国高等院校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大学语文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地吸收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难以进行自主学习。而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过往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于自学的相关认知,缺乏自学的经验,也就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差,无法将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思想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使得学生对于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较差,难以进行更好的学习。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是独立的,缺乏相应的交流。而在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在互联网中与其他人交流,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学生缺乏交流的能力,就会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难以正常进行,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让学生真正地通过探讨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对知识点的印象。

2.大学语文教师对于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能力不足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是以大学语文教师为主导地位的,大学语文教师通过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吸收,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但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大学语文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成为了引导者,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在众多的教学视频中选择符合他们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依照其学习水平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大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进行探索,并建立相应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也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语文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大学语文教师只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能力,并有充分的讲解能力即可。然而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大学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引导的作用,这也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大学语文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握能力,就会使得教学课堂中的纪律无法正常保持,学生对于问题的探讨也只是流于形式。然而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师往往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却缺乏相应的教学能力。因此,在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当中,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显得有些不足。

3.语文学习功利性强

汉语是我国大学生的母语,也是第一语言,大多数大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得到文化素养上的提升,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语文已经不再是一门提升大学生素养的科目,而是大学生获取学分、顺利毕业的一种工具。很少有大学生会认真地对大学语文进行学习,绝大多数在考试结束前才象征性地进行复习。而在应付考试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更具有优越性,也就使得传统教学模式更受学生喜欢,不利于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同时,由于大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就不会进行语文的学习,也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4.大学语文教学地位偏低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院校的建设和教学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的发展水平。然而,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平,而忽略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就使得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往往更加注重专业教学,而忽略人文的教学。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往往认为是由于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也就使得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而大学语文作为一个人文类的科目,已经成为一个边缘化的课程。因此,大学语文的地位不断降低,在许多高校中,大学语文已经从公共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其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下降,这就无法体现出大写语文的教学效果,难以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

三、慕课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优越性

1.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使得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足。而慕课教育由于是基于互联网而存在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视频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对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资源丰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慕课教育又叫作大型开放式互联网课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而存在的,可以让用户进行多方共享,具有开放性、大规模性、互联网性和丰富资源性等特点的大型互联网课程[2]。因此,一方面,慕课教育中包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慕课教育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而存在的教学模式,也就使得慕课教育脱离了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学习,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强化大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在慕课教育模式中,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学视频来进行自主性学习,还可以提供互联网交流平台,让大学生们在交流平台中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深化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好地突破大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有效的学习空间,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四、慕课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课程内容设置

慕课教育依托于互联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依照这些教学资源来对大学生的课程进行设置,也就成为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再加上慕课教育的内容多样,不仅可以通过视频和教材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也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要尽量多地涉及到文学背景、思想理念、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而如果学生开始投入到慕课教育中,就会将自身的思维完全调动起来,融入到教学当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机械性地吸收知识,难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而慕课教育依托互联网的形式存在,打破了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让课程的趣味性更高,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水平。

2.慕课教育的实施

在慕课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直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对课堂的教学设置教学环节,通过分组的形式,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慕课教育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师的定位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慕课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语文教师往往拥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为全面知识功底,但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则有所不足。这也就使得在慕课教育模式中,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有明显的不足。再加上慕课教育的教学视频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运用慕课教育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从而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今后,一方面,要引入慕课教育领域的专家,让专家通过讲座等方式,给大学语文教师们讲解慕课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使用方式;另一方面,又要用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组织能力,从而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

4.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

在慕课教育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想要让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就必须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选择能够与学生相匹配的教学视频,从而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而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对与学生进行交流缺乏重视,也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难以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往常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而学生在与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使学生难以深入地进行交流和表达,如果大学语文教师没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就难以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也就难以了解到学生的特殊情况。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越发广泛,其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大量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教学模式兴起,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由于我国高校和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偏低,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因此,要通过利用慕课教育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要对慕课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构架进行合理的设置,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性,来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慕课教育提升语文学习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从而更好地促进慕课教育的不断开展,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淑平.慕课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156—157.

[2]刘天胜.“慕课”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1(14):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