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例6篇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血液肿瘤 治疗 技术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99-01

一、生物治疗概念

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而进行的治疗,与传统肿瘤治疗所采用的化疗、放疗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化疗、放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无法完全杀死血液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恶性疾病复发率高,同时,化疗、放疗时,无法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区别对待,导致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患者的正常细胞。

二、生物治疗的分类

按照治疗原理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血液肿瘤的生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间接抗肿瘤方法,即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菌、疫苗、药物或基因导入等方法,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和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方法来完成;另一类直接抗肿瘤方法,主要是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化或转移。当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细胞因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大规模运用后,大量的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细胞因子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当前,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IFN)、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三种。

1)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主要分为三大类:IFN-α、IFN-β、IFN-γ,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干扰素(IFN)的主要作用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和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ADCC)作用;直接发挥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2)白介素(IL)

白介素(IL)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调节细胞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主要产生至:B细胞、T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单核细胞。

3)造血生长因子(HGF)

造血生长因子(HGF)是对一类细胞因子的统称,这类细胞因子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成熟、增殖等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成熟的造血细胞也有着功能激活的作用。临床上,这类细胞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生长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4)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分为两种,即由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和由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β。目前,TNF-α在临床上的运用较为广泛,它不但对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细胞毒性,还能摧毁实体瘤周围的血管上皮组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对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肿瘤的出血性坏死、消退或消失。

2、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给血液肿瘤患者输入或注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以此来达到治疗血液肿瘤的目的。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其次,从提取的外周血中分离出肿瘤杀伤细胞,并对其进行培育,使其在量上得以扩充;最后将扩充后的肿瘤杀伤细胞输入或注射进患者体内,使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采用的过继性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

3、单克隆抗体

部分单克隆抗体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起着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此外,单克隆抗体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杀死肿瘤细胞,很多单克隆抗体都不具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特点,这一部分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时,主要是通过交联方式,携带一种细胞杀伤介质,这种介质定点抓哟用与肿瘤点,这就让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效果增加的同时,也减小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肿瘤治疗中运用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妥单抗、阿仑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依决洛单抗。

4、诱导分化治疗

诱导分化治疗在我国最早的应用,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采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目前,我国已经在治疗APL成功的基础上,将诱导分化治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浆细胞肿瘤、恶性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CML及其他髓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当前肿瘤治疗中运用的诱导分化剂主要包括:外源性分化和内源性分化两种。

5、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局限和不可预知,无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人相应的正常基因与温和病毒DNA重组,构成杂合重组DNA,利用病毒感染作用,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并整合至人染色体中,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恶性肿瘤。当前基因治疗主要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复、基因增补、基因失活、免疫调节等。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2

争论中的肿瘤免疫治疗:艰难前行,前景光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教授 郭伟剑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发和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来发挥杀灭,或抑制肿瘤生长作用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肩负着抵御“外敌”与“内奸”的重任。通常,细菌、病毒等为“外敌”,癌细胞则属于“内奸”。癌细胞实际来源于人体正常细胞的恶变,相当于“内奸”叛变,也属于敌人。

多年来,免疫治疗被人们寄予厚望,常有患者前来咨询其疗效,特别是有些患者惧怕化疗副作用,更是希望寻求副作用小的免疫治疗。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免疫治疗的作用及其前景?实际上,科学家在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不遗余力,但过去多年进展缓慢,直至近年才开始取得了新突破。让我们了解一下各种免疫治疗的方法与疗效。

传统免疫疗法: 抗肿瘤效果有限或不确定

在临床上,常用的肿瘤免疫治疗有细胞因子与免疫佐剂和细胞免疫疗法。

1. 细胞因子与免疫佐剂细胞因子是由体内细胞分泌、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可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合成为药物。常用于肿瘤治疗的细胞因子有干扰素、白介素-2,这两种药物有肯定的提高免疫功能作用,但除了对少数肿瘤,如黑色素瘤、肾癌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对多数肿瘤并不能发挥控制肿瘤的作用。常规剂量下副作用不大,主要有发热等感冒样症状。另外,还有多种药物,如卡介苗、左旋咪唑、胸腺肽等免疫佐剂,以及从某些中药或食物中提取的药物,如香菇多糖、人参多糖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这些药物副作用小,均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但抗肿瘤作用有限或不确定。临床常用的一些“扶正”中药也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一般,对于价格贵或副作用偏大的细胞因子和免疫佐剂等制剂,应用前医生通常会告知患者与家属,权衡利弊。

2.细胞免疫疗法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组成,其中的免疫细胞相当于防卫系统中的“警察”,可以移动到特定部位执行保卫任务。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先提取人体(自己的或别人的)的免疫细胞,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大量扩增,同时,加一些药物如细胞因子来增强其功能,再输回患者的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也就是通过大量增加防卫“警察”的数量并培训其防卫能力来与癌细胞作战。这种方法听上去很诱人,特别是提取自己的细胞再回输,一般副作用小,不像化疗“杀敌一万,自伤八千”。根据所提取的细胞类型不同,细胞治疗也分多种并不断更新换代,从第一代的LAK细胞,到第二代的CIK、第三代的DC-CIK细胞治疗。这些细胞治疗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病人的体力,但抗肿瘤疗效却不如人意,控制或缩小肿瘤的效果并不明显,能否延长病人的生命也不太确定。尽管国内外也有DC-CIK细胞治疗肿瘤有效的少量报道,但仍证据不够充分,未得到业界的认同,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目前,细胞治疗在有些单位作为临床研究(临床试验)项目,而有些单位则临床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且价格较贵,有的甚至夸大其疗效。现在,国家卫计委已紧急叫停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仅限于临床试验。

两大瓶颈:制约细胞免疫疗法效果

细胞因子与免疫佐剂药物、细胞免疫治疗均可以提高免疫功能,为何抗肿瘤效果却有限或不确定?尤其细胞治疗增加并武装了“警察防卫部队”,但打击敌人的效果不明显?这要从肿瘤发生的机制说起。

细胞的癌变并最终发生为癌症需要冲破人体的两道防御系统,第一道防御系统为细胞自身的防御,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发生基因突变时,细胞可启动自杀程序,通过“凋亡”或“衰老”的方式自杀,当自杀程序出现故障时就可能癌变;第二道防御系统即为人体的免疫系统,癌变的细胞逃避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才能生存并发展为癌。反过来说,既然已发展为癌症,这些癌细胞就已经获得了逃避免疫系统监控与攻击的能力。也就是说,“敌人”已化妆成“平民百姓”,“警察”无法辨别,这也就不难理解免疫治疗虽然增强了“警力”,但却找不到“敌人”进行打击,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抗肿瘤效果,专业的词汇称之为“缺少靶向性”,这就是免疫治疗多年来难以突破的一大瓶颈。

除了逃避免疫监控,更糟的是,癌细胞还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敌人”有办法解除“警察防卫部队”的武装,使其失去战斗力,这又是制约免疫治疗取得疗效的第二大瓶颈。手术切除肿瘤,或化疗、放疗杀灭了癌细胞,可以解除肿瘤对免疫功能的抑制进而提高免疫防御功能,但体内残留的癌细胞或化疗、放疗不能消灭的癌细胞仍会抑制免疫,只有深入了解癌细胞抑制免疫的机制,也就是“敌人”解除“警察”武装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重大进展:两种有前景的新疗法

幸运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科学家已初步找到了解决前述两大瓶颈的方法并在近年取得了突破,下面介绍两种新方法。

1.CAR-T细胞治疗全称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实际上是第四代细胞免疫治疗方法。与普通的细胞治疗不同,这种方法在分离出人体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后,还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给T细胞装上一个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同时能激活T细胞以杀死肿瘤细胞的嵌合抗体,在体外扩增后再回输患者体内。这也就相当于给“警察防卫部队”配备了雷达系统,可帮助寻找并发现“敌人”,有助于解决前述的“靶向性”问题。

当然,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这种方法一是技术要求很高,二是其靶向性也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精准,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癌细胞特有的标记,CAR-T细胞治疗所针对的癌细胞表面抗原并不是癌细胞所特有,在正常细胞表面也存在,只是在癌细胞上含量相对较高,这样在打击“敌人”的时候也会伤及部分自身细胞而带来副作用。在国外,CAR-T细胞治疗已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疗效,但对于实体瘤国内外都处于研究阶段,能否取得疗效,我们拭目以待。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前面所述肿瘤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难题,科学家已找到了部分机制,发现淋巴细胞表面的CTLA-4受体、PD-1受体,称之为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相当于一把“锁”,锁住了“警察”并使其失去了战斗力。找到“锁”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找到了开锁的“_匙”,开发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CTLA-4抗体、PD-1/PD-L1单抗。CTLA-4抗体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取得成功,疗效明显好于传统的化疗。此后,PD-1/PD-L1单抗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疗效,部分患者的肿瘤可明显缩小、也延长了部分患者的生命。

对于实体瘤,以往的免疫治疗很难看到肿瘤的缩小、能否延长生命也不确定,CTLA-4抗体、PD-1/PD-L1单抗取得的效果,在医学界被认为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虽然在“锁”被打开,“警察卫队”重新获得战斗力去攻击“敌人”时,有时也会去攻击自身正常细胞(两军作战,难免伤及无辜百姓),引起自身免疫性反应而带来副作用,但总体上副作用较轻,小于化疗的副作用。CTLA-4抗体、PD-1/PD-L1单抗已在国外上市应用,目前主要用于化疗疗效差的肿瘤如黑色素瘤,或其他肿瘤常规化疗失败以后,将来会被应用于早期与化疗联合、甚至术后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前景。国内,PD-1/PD-L1单抗还处于新药试验阶段,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上市应用。

除了上述的免疫治疗以外,还有抗体与化疗药物的偶联物(抗体作为载体起靶向性作用)、肿瘤疫苗(肿瘤细胞或抗原作为疫苗刺激机体免疫反应)等,也在研究与发展之中(少数已开发成功并应用于临床)。

前景广阔:被誉为肿瘤治疗第四大方法

实际上,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与应用已持续多年,在艰难中前行,多年前就被认为是手术、化疗、放疗三大支柱方法以后的第四大方法“生物免疫治疗”,但过去疗效很有限或不确定,直至近年CAR-T细胞治疗才在血液肿瘤取得成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中的疗效取得初步突破。随着更深入的研究,肿瘤免疫治疗可能真正成为继三大支柱疗法及分子靶向治疗以后的新方法,前景广阔,与其他方法的联合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总体治疗效果。

总之,大家应客观认识免疫治疗的效果与前景,既不能全盘否认免疫治疗,也不能因为近年免疫治疗的突破而过分迷信新的免疫疗法,甚至放弃正规的治疗手段。

治疗失败的患者参加临床试验,可能获益!

癌症确诊后,患者首先应到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接受规范的治疗。若患者所患肿瘤常规治疗疗效差,或常规治疗已失败的患者,可以选择参加临床试验,目前,临床试验主要有三种:

1. 一种是国外已证实有效的药物如PD-1/PD-L1单抗,在进入中国上市以前还要进行临床试验,这种试验对患者最有利,有效的机会相对高,还可以享受免费的治疗。

2. 另一种情况是疗效还不确定,如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在国内外均处于研究阶段,常规治疗失败、已无药可用的患者也可去尝试。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3

为什么细胞免疫疗法可以治疗肿瘤

所谓生物治疗,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患者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各类恶性肿瘤或减轻其他治疗相关副作用的一种先进的、具有显著效果的新的肿瘤治疗技术。

307医院细胞免疫中心红主任介绍称,对我们的身体来说,癌细胞其实并不陌生,一个正常人的体内每天都会产生100~300个癌细胞,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而患癌症,就是因为我们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免疫系统会随时监控我们的身体,一旦身体有癌细胞产生,马上就会有大量免疫细胞发现并杀死它们,以防止肿瘤的产生。

人之所以会长肿瘤,就是因为人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免疫细胞无法正常识别并杀死癌细胞,这样癌细胞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正是运用了人体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这种此消彼长的原理,通过往患者体内回输大量免疫细胞来增强人体免疫力,重新激活失去活性的免疫细胞,使其能够有效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属于一种整体治疗方法,而不仅仅局限在癌症病灶本身。免疫细胞能纠正机体免疫失调,去除肿瘤的复发转移因素,其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保护了正常的组织细胞,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细胞免疫治疗在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确切,现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五类患者适宜接受细胞免疫治疗

根据CTC肿瘤生物治疗中心的临床治疗和国际上的研究报道结果来看,有五类肿瘤患者最适宜接受细胞免疫治疗。

一是早期肿瘤患者。任何疾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均是有利的,尤其是对于早期的肿瘤患者。但是一些肿瘤病症在早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往往不易察觉,容易放任病情发展,直至中晚期才被发现。随着癌症的高发率逐年攀升,如果不幸遭遇癌症侵袭,最好尽早进行治疗,避免病情严重发展而增加治疗难度。据介绍,对于早期原发性的肿瘤病灶,除进行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外,更易实施细胞生物学技术,充分利用DC(树突状细胞)和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进行自体杀灭癌细胞治疗,有效控制癌细胞发展,直至全部杀灭肿瘤细胞。对于大多数早期肿瘤患者,甚至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治疗。

二是联合放化疗的患者。细胞免疫治疗可以启动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反应,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细胞免疫治疗的副作用轻微,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放化疗的耐受和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它能增强放疗敏感性、减少毒副作用;抵抗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的疗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可达到瘤体缩小甚至消失、或长期带瘤生存的效果。而对于放化疗无效的患者,同样可以采用生物治疗来延长生存期。

三是无法承受手术、放化疗的患者。据介绍,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很强,对于那些体质相对较弱、错过了手术最佳治疗时期而又承受不了放化疗反应的患者,较为适合选用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细胞免疫治疗最大的优点是无副作用,由于是患者自己的细胞,经过培养回输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培养出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免疫识别功能,只对癌症细胞有杀伤作用。

四是术后恢复的患者。由于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具有免疫调节和自体细胞修复作用,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部分患者尤其是放化疗后的患者都会出现毒副作用改善迹象,精神状态和体力亦有明显恢复。同时,细胞免疫治疗独有的免疫识别杀伤功能,能有效清除手术、放化疗后残余的癌细胞及微小病灶,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关键词】 细胞因子;肿瘤治疗

恶性肿瘤的治疗应树立综合治疗的观点,在医学界已达成共识,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治疗日趋重要,已逐渐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第四手段。肿瘤的生物治疗是通过生物反应调节剂(BRMs)来增强机体自然防御机制而发挥抗肿瘤效应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通过干扰细胞生长、转化或转移的直接抗肿瘤作用,二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因子来达到对肿瘤进行杀伤或抑制的目的。BRMs种类繁多,细胞因子(cytokine)是应用最广泛、疗效最明确的一类生物反应调节剂,它是由免疫系统的单个核细胞(通常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蛋白质,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对其它细胞或靶细胞起作用。现就与恶性肿瘤治疗关系密切、作用明确的细胞因子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

1.1 白介素2(IL2) IL2应用于肿瘤的治疗最早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能有效地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近来研究表明,他可以增强机体对不同免疫原、病原体及肿瘤的免疫反应性,促进T细胞的增殖及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生成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促进NK细胞增殖,加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Basse[5]等通过IL2激活NK细胞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发现,NK细胞具有杀伤肿瘤靶细胞而不伤害大多数正常细胞的能力,被公认是清除血液中恶性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主要成分。IL2、IFN等细胞因子可与NK细胞反应,正调节细胞毒活性、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和增殖,增强抗肿瘤作用。近来研究证明NK细胞具有过继转移能力,被IL2激活的NK细胞可选择性地局限实体肿瘤组织,消除已形成的肿瘤。Yamada[9]等通过对白鼠的研究发现,重组BCG分泌的mIL2能持续激活巨噬细胞、T细胞和NK细胞,进一步诱导IL2、TNF、TFN的产生,并通过直接的细胞接触增强细胞毒活性。

目前,单用IL2进行治疗的研究中,有效者为肾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资料总结表明,大剂量IL2治疗肾癌的总有效率虽然不高,但有效病例有效时间大都维持12月以上。IL2对某些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由于用至有效剂量时往往会引起多系统毒性,几乎所有器官均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从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Yang[8]等通过高剂量IL2和低剂量IL2对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随机性研究发现,低剂量IL2能引起老年性肾癌病灶的消退,高剂量IL2显然能产生更强的活性,这已被评价IL2治疗效果的反应率和持续时间所证实。但由于恶性肿瘤的治愈率较低,要证明高剂量和低剂量IL2对长期生存率的影响非常困难,所以,他们认为在没有确定生存率有无差别的情况下,低剂量IL2治疗为伴发严重复合性病变的患者或没有高剂量IL2治疗经验的医生保留了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当病人和医生冒着不可避免的毒性和小于1%死亡率的危险进行高剂量IL2治疗时,高剂量IL2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也将是一种治疗选择。他们认为,为避免药物的毒性而降低治疗效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降低IL2毒性的治疗方法应以不影响治疗效果为前提。有经验证明,高剂量IL2引起的毒性是容易处理的。事实上,非治疗致死量的药物毒性是完全可逆的。Yang等在研究中,应用高剂量IL2治疗809个连续性病人没有治疗死亡,而且对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说明,在高剂量和低剂量治疗方法中,病人对毒性作用的感觉或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差异。

IL2抗肿瘤效果明确, 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是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既能增强疗效,又要减少其毒性。IL2可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给药。Yang等研究发现,接受大剂量药丸治疗的病人,其肿瘤的消退更明显。这与最初McDermott[8]等的随机性研究结果一致,在他们的研究中,高剂量药丸治疗的反应率高于低剂量皮下注射疗法。Yamada等用rBCG(αAgIL2)对小鼠膀胱癌进行局部治疗,发现r BCG在诱导巨噬细胞抗癌细胞细胞毒作用方面比亲代BCG有更强的作用,用分泌内源性IL2的rBCG对表浅性膀胱癌的局部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1.2 白介素12(IL12) IL12由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其它抗原呈递细胞产生,能够通过增强NK细胞和L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促进特异性细胞毒淋巴细胞反应、诱导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发挥抗肿瘤作用。动物模型研究证明,IL12单独应用在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中均有显著疗效。O’donnell。[11]等通过IL12对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发现,小鼠膀胱癌对IL12的免疫治疗有高度反应,且膀胱内用药比皮下用药更有效,肿瘤完全消退。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原发灶和肺部转移灶分别对IL12的膀胱内用药和全身用药有明显的反应,但局部用药不如全身用药效果明显,尽管如此,因局部用药没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所以他们认为,膀胱内局部用药可作为补充治疗来加强其它治疗方法。在研究中,他们发现用IL12最大耐受量处理过的小鼠产生一种特殊性保护免疫,能抵抗亲代膀胱肿瘤的侵袭。另外,IL2和IL12的联合应用能比任何一种细胞因子在膀胱癌治疗中更为有效,这与来自其它动物模型的资料相一致。IL12抗肿瘤作用在动物模型得以证实,然而,它在人膀胱癌治疗中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临床实验证实。

1.3 γ干扰素(IFNγ) IFNγ是一种很强的免疫调节剂,它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发挥作用。IFNγ可促进MHCI类分子的表达,MHCI类分子与非自身抗原相结合并为CD8+细胞毒性细胞所识别,这种复合体与IFN接触后增强了肿瘤靶细胞对CTL杀伤的敏感性。此外,IFNγ会增强NK细胞的活性,在应用IFNγ进行治疗的病人中,可以观察到肿瘤杀伤作用的增强。近来发现,IFNγ可以通过诱导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根据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获得的资料,胰腺癌细胞对常规化疗或放疗以及许多生物治疗有相对抵抗性,随着对调亡了解的深入,已证实,在细胞因子IFNγ的参与下,能激活胰腺癌细胞的正凋亡。

2 主要通过直接抗肿瘤作用发挥功能的细胞因子

2.1 白介素4(IL-4) IL4是由T辅助细胞分泌、主要对T细胞起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它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刺激胸腺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IL4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其直接影响肿瘤细胞对MHC等分子的表达,从而改变其对细胞毒作用的敏感性有关。在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中,已观察到IL4直接抗肿瘤增殖的作用。Kawakami[1]等人通过应用cplL4PE对恶性神经胶质细胞瘤的治疗发现,重组IL4通过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黏附分子的调节、JAK/STAT途径信号传递的诱导来发挥抗实体肿瘤的作用。他们研制的一种嵌合重组体溶解蛋白(cplL4PE)在活体外对胶质瘤细胞群有高度、特异性细胞毒作用,在裸鼠模型中,cplL4PE显示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引起已形成的人类胶质细胞瘤部分或完全消退。在病人身上进行研究的初步临床结果表明,cplL4PE能引起复发性神经胶质瘤的明显坏死,而无全身毒性,观察到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是由剂量或非特异性毒性引起的。目前,IL4多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进行肿瘤治疗。

2.2 干扰素α、β(IHF-α、β) 干扰素是机体对病毒、双链RNA及有丝分裂原进行反应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它可分为α、β、γ干扰素,α、β干扰素分别由白系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而γ干扰素主要由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α、β干扰素与γ干扰素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的抗肿瘤机理也不相同,α、β干扰素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阻止细胞由G0G1),促进部分恶性细胞表型的逆转发挥抗肿瘤作用。α、β干扰素在临床上对各类肿瘤都有显著作用,而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为显著,与化疗相比,机体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较为缓慢。现认为,IFN治疗对那些肿瘤负荷小且未接受过既往治疗的病人疗效更好。Tada[4]等将含有人类IFNβ cDNA的重组腺病毒全身性释放到人类结肠癌肝转移异体移植的裸鼠模型中,腺病毒载体作用于能产生高水平hlFNγ的肝实质,导致肿瘤内剧烈的凋亡反应和肿瘤的消退。目前腺病毒载体基因疗法主要局限在局部肿瘤的直接治疗,Tada的研究支持这种区域性基因治疗,同时他们证实肝转移病例可以用hlFNβ全身性血管内用药来治疗。

2.3 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来源于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广泛应用于体内外研究,显示出抗肿瘤活性。体外研究发现,TNF对肿瘤具有直接溶解作用,在体内引起肿瘤坏死,使肿瘤体积缩小甚至消失。另外,TNF还能增强NK细胞活性、刺激T细胞增殖。动物实验研究发现[12],TNF对治疗已长成的小鼠肺及皮肤肿瘤非常有效,使用TNF在400mg/Kg的剂量范围内,有些肿瘤在治疗1小时内出现消退。然而,TNF在大量人体研究中未发现抗肿瘤作用,这可能与人和小鼠对TNF的最大耐受剂量有关(人对TNF的耐受剂量是8mg/Kg,再增加将会出现限制性低血压)。

随着研究的深入,基于对TNF家族成员功能的了解,已发现了新的治疗方法,它们的优点在于能选择性攻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然而,由于部分TNF成员在全身应用时对正常细胞有毒性,所以仅有一部分TNF成员具有潜在治疗价值[14]。 目前,CD30/CD30L、CD40/CD40L、TRAIL/TRAIL受体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正日益展开。其中,TRAIL(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通过激活死亡受体R1和R2来诱导凋亡,且重组溶解TRAIL衍生物能诱导多种细胞的凋亡,而很少诱导非转化细胞,并对T细胞和NK介导的肿瘤监视和肿瘤转移抑制起作用,TRAIL作为一种有前途的抗肿瘤试剂正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3 多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肿瘤

细胞因子单独使用已显示出明确的抗肿瘤作用,这促使人们研究联合应用的效果,以期通过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来提高治疗效果。

动物模型研究表明,不同细胞因子与IL2联合应用时可产生很强的协同作用,如TNF、IFN。Misawa[6]等人用小鼠模型研究了IL2和MCSF联合应用对NK细胞的功能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发现活体内单独应用MCSF时,NK细胞对肺中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清除增加,MCSF和IL2联合应用进一步加强了NK细胞的清除功能,而且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时间,表明,IL2和MCSF联合应用加强了NK细胞的功能。 转贴于

动物实验结果令人兴奋,然而,人体研究并未取得同样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在应用IL2前3天加用IFN并不比单用IL2疗效好。另外,Tamura[12]等人对26例病人进行IL2和IFN联合应用的Ⅰ期临床试验,未发现有效病例。多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确比单独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4 细胞因子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手术、放疗、化疗综合运用治疗恶性肿瘤,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已得到充分肯定。化疗作为整体治疗,能辅助手术、放疗的不足,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细胞因子为主的生物治疗也是一种整体性辅助治疗手段,适于清除为数不多的散在肿瘤病灶,配合手术治疗,能提高治愈率。

手术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是消除肿瘤负荷的有效手段,有时又能引起肿瘤细胞播散,利于转移形成。肿瘤切除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来源大量减少,可促使转移灶形成并加速发展,待术后转移灶业已形成再开始治疗,便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这提示术前施行整体治疗的必要性。由于转移到骨髓的瘤细胞多处于未进入周期的休眠状态,对化疗不敏感,所以术前采用生物治疗可能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其具体治疗宜包括两方面[10]:①全身性治疗,消灭循环中的瘤细胞和在其它部位落户的瘤细胞。可静脉输注IL2和(或)IL12、IFN,用以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IL12和IFN均能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灶的形成。②区域性治疗,指的是治疗作用局限于某个区域或脏器。该治疗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在人的初步实验也证明是安全的。手术中已从肿瘤母体游离的单个瘤细胞,比实体瘤中的瘤细胞更容易被消灭,因此抓住这一时机,采取术中细胞因子治疗措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手术后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已基本消除,宿主的免疫应答能力也从手术应激下恢复,所以术后应用调节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有利于消灭散在的残余瘤细胞。

这种围绕手术的生物治疗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于解决肿瘤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转移。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合理方案,尚需在以后的临床实验中探讨。

参 考 文 献

1.Kawakami,Mariko,Kawakami,et al.Interleukin4Psseudomonas exotoxin chimeric fusion protein for malignant glioma therapy[J].Journal of NeuroOncology,2003,65(1):15

2.Wajant H,Pnzenmaier K,Scheurich P,et al.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lL)and receptor in tumor surveillance and cancer therapy[J].ApoptosiS,2002,7(5):449

3.Wang,Shulin,Wafik.TRAIL and apoptosis induction by TNFfamily death receptors[J].Oncogene,2003,22(53):8628

4.Tada,Hiroomi,Maron,et al.Systemic IFN[beta]gene therapy results in longterm survival in mice with established clolrectal liver metastases[J].Journal of Clinical lnvestigatiOn,200l,108(1):83

5.Basse,Per H.Cancer lmmunotherapy with Interleukin2Activated Natural Killer Cells[J].Molecular Biotechnolosy,2002,21(2):161

6.Misawa,Eriko,Sakurai,et al.Booster Effect of Interleukin2 On Natural Killer 11+Cells Stimulated by Administration of Macrophage ColongStimulaling Factor in Mice[J].Journal of Immunotherapy,2003,26(1):21

7.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4~178

8.Yang,James C,Sherry,et al.Randomized Study of High-DoSe and Low-Dose Interleukin-2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 Cancer[J].Joum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3,21(16):3127

9.Yamada,Hiroshi,Matsumoto,et al.Murine IL2 Secretlng Recombinant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Augments MacrophageMediated Cytotoxicity Against Muring Bladder Cancer MBT2.Journal of Urology,2003,164(2):526

10.张友会.如何发挥生物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10l

11.O’Donnell,Michael A,Luo,et al.Interleulin12 Immunotherapy of Murine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Dose Dependent Tumor Eradication and Generation of Protective Immunity[J].Journal of Urology,2004,171(3):1330

12.徐光炜译.临床肿瘤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76~280

13.Lummen,Gerd,Goepel,et al.Phase Ⅱ StUdy of Interferongamma Versus Interleukin2 and Interferonalpha 2b in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loma][J].Journal of Urology,1998 155(2):455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药理学 肝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 肿瘤/病理学 细胞凋亡 基因疗法 自杀基因

疾病模型,动物; 小鼠

肝癌的基因治疗,特别是自杀基因治疗,在控制肿瘤的增殖、预防和延缓复发和转移,以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肝癌治疗活跃的研究领域[1-3]。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单纯自杀基因治疗仍难以达到完全根治肿瘤的目的。因此,寻找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方法是目前各种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免疫机制是旁观者效应产生的重要机制[4-5],改善自杀基因疗法作用的炎症免疫微环境是自杀基因疗法增效的主要途径[6-7]。六味地黄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直接抗肿瘤作用[8-13],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具有增效作用[14],本文旨在观察其疗效的病理学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细胞培养瓶、培养板、滤膜、冻存管等为美国Corning公司和丹麦NUNC公司产品;Polybrene和G418为Sigma公司产品;DMEM、RPMI1640、胎牛血清为Gibco公司产品;新生牛血清为杭州四季青公司产品。主要仪器为BNA3210型CO2培养箱(日本ESPEC),亿鸣20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中国亿鸣)等。

1.2 动物 昆明种小鼠,18~22g,雄性占2/3,雌性占1/3,健康,清洁级,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2003A008)。

1.3 细胞株 病毒包装细胞PT67购自美国Clontech公司,已于前期将重组pLXSNtk质粒转染入PT67细胞内记为PT67/tk[15];小鼠肝细胞癌细胞株H22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细胞库。

1.4 药物及配制 六味地黄丸为北京同仁堂产品(批号:4030098),于无菌室内用消毒研钵加少许消毒蒸馏水研磨后,配成浓度为500g/L的药液,小鼠给药剂量为生药10g·kg-1·d-1;丙氧鸟苷(GCV)为丽珠集团湖北科益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40701),于无菌室以注射用生理盐水25mL溶解,浓度为10g/L,小鼠给药剂量为100mg·kg-1·d-1。

1.5 小鼠肝细胞癌细胞株H22的感染及GCV体外杀伤效应的观察 复苏包装细胞PT67/tk,吸取其培养上清液,加入H22的培养液中,上清液病毒感染H22细胞后用G418(800mg/L)筛选,获得抗性细胞克隆,命名为H22/tk,将H22/tk和野生型H22细胞分别以2×103、3×103、5×103个/孔接种96孔板,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GCV使终浓度分别为0.01、0.1、1、10、100mg/L,以不加GCV的细胞孔作对照,每一个浓度设4个复孔,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杀伤效应。

1.6 造模及治疗

1.6.1 小鼠移植性肝癌的造模 将H22/tk和野生型H22按1:4混合(模拟临床体内病毒感染肿瘤细胞比率10%~20%)。混合后的细胞制备成1×1010个/L的细胞悬液,台盼蓝活细胞计数>90%;按0.2mL/只(含2×106个肿瘤细胞)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的皮下。

1.6.2 分组及治疗 昆明种小鼠9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六味地黄丸治疗组、自杀基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自杀基因联合六味地黄丸),正常对照组10只,其他组各20只。正常对照组右前肢腋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其他各组右前肢腋下接种肝癌细胞悬液0.2mL。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第2~16天蒸馏水灌胃每天0.5mL/只,第6~16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天0.25mL/只;六味地黄丸治疗组第2~16天六味地黄丸悬液灌胃每天0.5mL/只,第6~16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天0.25mL/只;自杀基因治疗组第2~16天蒸馏水灌胃每天0.5mL/只,第6~16天腹腔注射GCV每天0.25mL/只;联合治疗组第2~16天六味地黄丸悬液灌胃每天0.5mL/只,第6~16天腹腔注射GCV每天0.25mL/只。

1.7 疗效观察及病理学机制

1.7.1 肿瘤质量及抑瘤率 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用眼科剪分离剥取肿瘤,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质量,记录结果。计算抑瘤率[16]:p抑瘤/%=(mmodel-mtreatment)/mmodel×100%。

1.7.2 病理学观察及半定量分析 肿瘤用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密度、肿瘤坏死、间质反应,并采用盲法评分。肿瘤细胞密度:根据肿瘤细胞大小及密集程度分为+、++、+++3个等级。坏死分为+:灶状坏死;++:网状多灶状坏死;+++:大片状坏死。纤维结缔组织根据肿瘤间质内及瘤周纤维的增生情况由低到高依次分为+、++、+++3个等级。肿瘤细胞核分裂像计数方法为每张HE染色切片随机取5个非坏死区域高倍视野,对核分裂像进行计数。

1.7.3 增殖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及阳性细胞计数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切片脱蜡至水,入体积分数1%过氧化氢溶液20min;磷酸盐缓冲液(PBS)漂洗,5min×3次;滴加封闭液,20min;滴加增殖核抗原抗体,37℃湿盒,60min;PBS漂洗,5min×3次;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30min;PBS漂洗,5min×3次;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60min;PBS漂洗,5min×4次;联苯二胺(DAB)显色,10min,Mayer苏木素复染5s,干燥后中性树胶封片。胞核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每张切片随机取5个非坏死区域高倍视野,计数阳性细胞个数并取平均值。

1.7.4 肿瘤细胞凋亡的检测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切片脱蜡至水;蛋白酶K消化10min;PBS漂洗,5min×3次;滴加反应液,37℃湿盒,60min;PBS漂洗,5min×3次;加入体积分数0.3%的过氧化氢,20min;PBS漂洗,5min×3次;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30min;PBS漂洗,5min×3次;DAB染色10min,Mayer苏木素复染,干燥后中性树胶封片。以胸腺组织为阳性对照,不加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作为阴性对照。细胞核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每片随机选取5个非坏死区域高倍视野,计数阳性细胞的个数,以同一视野内阳性细胞占总细胞的百分比表示细胞凋亡指数:p凋亡/%=(n阳性细胞/n总细胞)×100%。

1.8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体外杀伤效应 铺板48h后,H22/tk100mg/L浓度孔中细胞开始死亡,表现为胞膜不完整,轮廓模糊,不透亮,形状不规则,并且碎裂成小粒状;10mg/L以下组仅见极少数细胞死亡,且增殖明显。野生型H22细胞均呈现明显的细胞增殖。72h后,H22/tk的GCV100mg/L以上浓度孔中绝大部分细胞碎裂成小粒状,孔内基本无活细胞生存;其他包括野生型H22细胞孔均呈现明显的细胞增殖。表明体外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成功,病毒携带的外源性自杀基因已表达且具有生物学活性,可用于体内治疗的实验研究。

2.2 肿瘤质量及抑瘤率 表1结果表明,各治疗组肿瘤质量均较模型对照组轻,其中联合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 病理学观察及半定量分析 各组肿瘤细胞均表现为大小不一,核大深染,形状不规则,肿瘤间质内及瘤周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肿瘤组织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大片坏死。模型对照组与六味地黄丸治疗组均见肿瘤组织内细胞密度较大,自杀基因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见肿瘤组织内细胞密度较低,仅自杀基因治疗组肿瘤细胞密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图1。

2.4 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六味地黄丸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核分裂像明显少于肿瘤模型组和自杀基因治疗组,其中联合治疗组核分裂像最少。增殖核抗原阳性细胞着色部位位于细胞核,呈黄褐色,六味地黄丸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阳性细胞数均少于其他两组,以联合治疗组阳性细胞数最少。各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多,以联合治疗组最明显,见表3,图2-4。表1 各组小鼠肿瘤质量及抑瘤率比较表2 各组病理分析统计结果表3 各组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检测结果

3 讨论

自杀基因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细胞自动死亡的基因。目前常用的自杀基因是通过编码病毒或细菌的酶介导敏感性,而这些酶能把药物的无活性形式转化为毒性代谢产物,从而抑制核酸合成,导致细胞死亡[16]。

HSVtk/GCV为目前研究最深入、最具有应用前景的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已进入Ⅲ期临床实验。HSVtk基因在肿瘤细胞内表达胸苷激酶,可催化核苷类似物,如丙氧鸟苷(GCV)等形成单磷酸化产物,并在细胞内磷酸激酶作用下形成三磷酸产物,干扰细胞分裂时DNA合成,从而导致细胞死亡[17]。

自杀基因治疗由于存在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的独特机制已成为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和最具有应用前景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所谓旁观者效应是指导入了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加入前体药物后,不仅自身被杀死,其邻近未导入自杀基因的细胞也被杀死的现象[18]。由于存在旁观者效应,自杀基因疗法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被有效地放大。旁观者效应形成机制的假说主要包括[18]:(1)"缝隙连接"机制;(2)免疫介导机制;(3)"细胞凋亡"机制;(4)介质机制;(5)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等等。

由于免疫介导机制在体内自杀基因疗法旁观者效应中的重要作用。改善自杀基因抗肿瘤作用的炎症免疫微环境是提高自杀基因疗法疗效的重要策略。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滋阴补肾代表复方六味地黄丸(汤)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明显的增强效应;能明显改善荷瘤机体的免疫状态,并具有一定的直接抗肿瘤作用。我们以六味地黄丸的免疫药理作用与肿瘤自杀基因疗法旁观者效应的免疫介导机制之内在联系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实验性肝细胞癌为治疗对象,比较研究了自杀基因疗法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与单纯自杀基因治疗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的抗肿瘤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单纯自杀基因治疗组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组更为明显[14]。

在进一步的病理学研究中,虽然病理学观察表明自杀基因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内细胞密度较低,各治疗组纤维组织增生均较明显,但通过盲法对肿瘤的病理定量分析研究则显示肿瘤细胞密度、肿瘤坏死、间质反应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观察者不能很好地把握分级标准,以及病理半定量分析的不够精确,这有待于通过多次的重复实验及增加样本量或运用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如图像分析等)来解决。 肿瘤的生长速度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速度相关。PCNA与细胞核分裂像均为评价细胞增殖能力的重要指标。本实验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六味地黄丸治疗组的PCNA阳性细胞数及核分裂像数均少于模型组、自杀基因治疗组,其中联合治疗组与模型组、自杀基因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六味地黄丸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其他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自杀基因治疗组从绝对值看略高于模型对照组,其结果与文献报导自杀基因治疗后残存肿瘤细胞会加速增殖相符。同时,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各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均有增多,联合治疗也显示了更明显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提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和肿瘤细胞凋亡增多都与六味地黄丸对肝癌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有关。其机理可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参与下,不仅发挥了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功效,而且通过对机体整体与局部的抗肿瘤免疫的调节或其他机制(如"缝隙连接"机制等),使得自杀基因治疗的旁观者效应在力度上得以增强,在时限上得以延续,从而更好地发挥了自杀基因疗法的抗肿瘤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立,徐克森,寿楠海.肝癌的基因治疗[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4,7(3):133.

[2]孙晓毅,吴在德.肝癌的自杀基因治疗[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8 ,25(1):13.

[3]Ghoumari A M,Rixe O,Yarovoi S V,et al.Gene transfer in hepatocarcinoma cell lines: in vitro optimization of a virusfree system[J].Gene Ther,1996,3(6):483.

[4]孙春晓,何荣根.自杀基因治疗与免疫调节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9,22(4):218.

[5]Freeman S M,Ramesh R,Marrogi A J.Immune system in suicidegene therapy[J].Lancet,1997,349(9044):2.

[6]Jones R K,Pope I M,Kinsella A R,et al.Combined suicide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ene therapy induces complete tumor regression and generates antitumor immunity[J].Cancer Gene therapy,2000,7(12):1519.

[7]Pizzato M,Franchin E,Calvi P,et al.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cistronic Moloneybased retroviral vector expressing human interleukin 2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 for gene therapy of cancer[J].Gene Ther,1998,5(7):1003.

[8]杜标炎.肾阴虚造型及补肾中药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5,12(4):30.

[9]杜标炎,徐勤,罗惠,等.六味地黄汤抗糖皮质激素所致小鼠胸腺萎缩的病理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2):111.

[10]杜标炎,徐勤,吴绍锋,等.六味地黄汤对糖皮质激素肾阴虚模型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Ⅰ)[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4.

[11]贾泰元.六味地黄方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成药,1994,16(9):34.

[12]刘福君,茹祥斌.地黄及六味地黄汤(丸)的免疫药理及抗肿瘤作用[J].中草药,1996,27(2):116.

[13]宋丽丽,张瑜,张大禄.六味地黄方的免疫、抗肿瘤药理研究[J].中成药,2001,23(12):910.

[14]杜标炎,王慧峰,谭宇蕙,等.六味地黄丸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2):132.

[15]孙春晓,何荣根.恶性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1999,14(4):255.

[16]翟羽,吕占军.反应停对小鼠肝癌细胞H22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癌症,2003,22(12):1301.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肺癌;胸腔积液;热疗;化疗

肺癌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晚期肺癌的化疗效果仍不够理想,尽管新药(吉西他滨、紫杉醇、长春瑞滨)和铂类联合组成的第三代化疗方案疗效有一定提高,但患者的生存受益仍然有限,临床受益率为62%。因此,临床肿瘤学专家仍在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以提高疗效。癌性胸水为肺癌晚期表现,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及全身放、化疗,1年生存率不足10%,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时间,预后极差。全身化疗药物很难穿透胸膜,有效率极低;而胸腔化疗增加了药物与胸膜接触面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效果优于静脉化疗,且全身副作用较小,是目前治疗恶性胸水的主要方法。热疗主要通过干扰肿瘤细胞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影响细胞内酶活性,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直接或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控制肿瘤进展。本研究采用单纯胸腔灌注化疗以及胸腔灌注化疗药物联合热疗方法治疗肺癌合并胸腔积液,观察各组疗效、副作用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探讨控制恶性胸水的有效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恶性胸水患者共46例,均为多次化疗已无效、且无脑转移的患者,均有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及胸水脱落细胞检查确诊。其中男31例,女15例,中位年龄51岁;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16例,低分化鳞癌7例,中分化鳞癌2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试验组。试验组为23例,对照组为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转移情况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顺铂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胸腔注射,每周2次,5周为1疗程;试验组:给予顺铂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胸腔注射,注射后1~3 h应用射频体外微波肿瘤热疗系统(南京庆海微波电子研究所 MTC-3D)对局部进行热疗,每周2次,5周为1疗程;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15~30 min静脉滴注昂丹司琼注射液8 mg,采用常规胸腔穿刺置管技术,并予以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胸腔内注入,减轻化疗药物对胸膜的刺激,热疗治疗时间以体表温度上升至38.5℃以后开始计时,治疗时间30~60 min,每周2次。每个疗程热疗总次数为10次,治疗5周后进行疗效判定。每组治疗前后均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和胸水超声。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疗效标准评定,以B超探视下测定胸腹腔内积液消长情况,分为完全缓解(CR):腔内积液完全消失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腔内积液部分消失维持4周以上;稳定(SD):腔内积液增多≤25%;进展(PD):腔内积液增多>25%。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RR=CR+PR)及疾病控制率(DCR=CR+PR+SD)。

1.4 毒副反应 按照WHO标准统一评价毒性。

1.5 生活质量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评定按ECOG体能状态评分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观察 单纯胸腔化疗组(对照组)近期临床有效率(RR)为21.7%,疾病控制率(DCR)为26.1%;射频热疗联合胸腔化疗组(试验组)RR为43.5%,疾病控制率(DCR)为52.2%。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2.2 毒副反应 治疗后,对照组Ⅱ、Ⅲ度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47.6%,经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后缓解;Ⅱ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9.8%,G-CSF治疗后一般在1周内缓解;试验组Ⅱ、Ⅲ度消化道反应为41.2%,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7.3%。两组间毒副反应发生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后ECOG评分改善分别为对照组18例(78.3%),试验组19例(82.6%),两组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恶性胸腔积液是肺癌晚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预后差,进展迅速,且易复发,一般治疗方法疗效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胸腔内注射化疗药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胸腔内化疗常选用铂类代表性药物顺铂,具有广谱、高效、渗透性强及骨髓抑制轻等特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确切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顺铂在胸腔内脏、壁两层胸膜间产生化学性炎性反应,导致胸膜粘连增厚、胸腔闭塞从而控制积液生成;另一方面注入腔内的药物通过细胞间孔向肿瘤组织渗透,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副作用,同时腔内的药物在吸收入体循环后可再次到达肿瘤组织,从而对肿瘤产生相加作用[1]。

在热疗过程中,肿瘤组织内温度可较正常组织高5~7℃,且肿瘤组织对热更敏感,高温时细胞膜结构遭到破坏,胞浆外溢,致癌细胞死亡。加热使细胞内环境变酸,抵制或阻断了DNA及RNA的合成。热疗可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增加了细胞对药物的吸收和渗透,提高了细胞内药物的浓度及反应速度,增加了药物对DNA的作用。

胸腔灌注化疗疗效有限,而胸腔化疗联合热疗具有局部高效药代动力学优势,其协同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①热疗可使一些化疗药细胞毒性增强;②改变了化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动力学,使肿瘤局部血流量增多,从而使肿瘤内药物浓度增高;③破坏了肿瘤细胞膜的稳定性,使膜通透性增高,药物易于进入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增加;④热疗可使肿瘤细胞产生高浓度的一氧化氮,与化疗合用增强细胞毒性;⑤热疗可以抑制DNA多聚酶介导的DNA损伤修复及使某些蛋白质变性,也可逆转某些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⑥热疗本身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阻止血管生成;⑦破坏细胞膜性结构,使细胞核内的DNA、RNA和蛋白质变性,导致肿瘤细胞死亡[2,3]。

马胜利[4]等报道热疗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化疗治疗癌性胸水,有效率为86.7%,有文献报道,单用顺铂胸腔化疗治疗癌性胸水,有效率为60%左右。本研究中实验组有效率为43.5%,对照组有效率为21.7%,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热疗加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近期疗效优于单纯胸腔化疗,且两组病例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患者均能耐受。

综上所述,胸腔灌注化疗及热疗具有协同增敏作用,胸腔灌注化疗联合热疗可有效控制非小细胞肺癌所致胸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此方法具有近期疗效高,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手段将会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得到更加广泛、合理、有效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罗海涛,梁彩霞.生物化疗方法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192例临床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9(1):55-57.

[2] 刘宝瑞,钱晓萍.肿瘤热化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4,31(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