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范例6篇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教学;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中职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通过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能够推动“互联网+教学”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来说,由于理论性很强,如果只是用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而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比如更多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比如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学等等,都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应当将此进行深度整合,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一、整合教学的价值

在当前形势下,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突出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深度整合,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这主要是由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至关重要,特别是中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对不高,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有效的理解知识点,特别是能够开展一些互动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的兴趣会十分深厚,因而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能够极大的推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这主要是由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接受更多前沿的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整合教学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一定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和策略,推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创新整合理念。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开展“互联网+教学”、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首先必须创新整合理念,这有赖于广大教师的认识以及能力素质,特别是通过将二者的整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深刻认识到将二者整合,不仅有利于教学创新,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与电工电子技术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必然会更好的创新整合模式。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发展作为重要的整合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二是重点整合资源。对于中职教学来说,中职学校的各类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将有利于推动整合教学的开展,因而一定要重视对相关资源的整合,特别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这将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先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能够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这样能够为整合教学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这一点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电子课程教师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利用“大数据”的模式以及“云存储”的模式,建立整合数据库,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料应当统一资源库,使相关的信息不仅能够通过共建的方式扩大资源量,而且还要通过共享的方式提供教学创新资源。三是科学设置课程。从总体上来看,中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方面以及在学习能力方面,相对都比较薄弱,要想使二者更有效的进行整合,实现整合教学的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相关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使其更具有相关性,这样就会使会学生更好的接受两个方面的知识。要高度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科学设备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训课程,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具有相关性,否则就会制约整合教学的开展,甚至出现割裂的现象。四是优化整合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还要高度重视方法的融合,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教学方法,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都应当进行科学的整合,同时还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整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将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具有整合特点的教学案例,应当多运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整合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更具有指引性,并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战略下,“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在开展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互联网+教学”引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其能够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要在创新整合理念、重点整合资源、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整合方法四个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推动整合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单义.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J].科技展望,2016(08).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WWw.133229.COM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范文3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12-02

一、原有教学模式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中授课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大篇幅的进行公式推导、计算,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课程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较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我院大部分毕业生到就业单位后,由于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别,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另外,在工作中毕业生会遇到一些以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需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涵义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机结合。追根溯源,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来源于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将基本知识讲解、操作技能培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2]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了[3]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教室与车间一体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四、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举例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产品及虚拟仿真为载体的项目课程中边学边做,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及其重要作用。本课程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装调、直流电路的分析及装调、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与测试、晶体管电路的装调、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装调等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下面以其中一个为例来阐述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

以往在给学生讲解时仅是大篇幅的推导应用公式、分析电路进行计算,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符号、公式毫无兴趣,教师讲授起来也很吃力。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下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可以借助Proteus ISIS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软件。它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可以仿真、分析各种模拟器件和集成电路,通过选取所需元器件在图形编辑窗口内完成编辑和绘制电路原理图,并可以调整元器件的位置、放置方向以及改变元器件的电阻值、电压值等基本属性,从而验证相应的定理、定律,例如,在下图中验证节点B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时,可以借助Proteus ISIS仿真软件绘图并在节点B的三个支路分别安装电流表A1、A2、A3,各元件参数确定运行后会在三只数字电流表上显示出该支路的电流值,学生可以直接读取I1、I2、I3的数值,从而直观、明显地来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可以选定所要验证的回路,在回路的每个元件两端并联电压表V1、V2、V3,各元件参数确定运行后会在三只数字电压表上显示出该元件两端的电压值,从而可以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与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

五、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相关教学保障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建设仿真的职业环境及相关硬件设施环境,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综合实践训练等多种要求的仿真训练要求,从而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离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建设也是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建设的重要教学保障,传统教材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在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建设中教材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由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的知识点,将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确定为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相应学习情境,体现了教材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要求。

校企合作也是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围绕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各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紧密合作,将实践内容和行业前沿技术及时纳入理实一体教材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校企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从入口到出口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体会[J].职教通讯教材教法2009(11):45-46.

[2]何先英.略论“理实一体化”教学面临的七大问题[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3):71-73.

[3]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34-35.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范文4

关键词: 技师学院 机械类专业 电工与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的意义

1.1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他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从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技师学院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时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4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技师学院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技师学院学生的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培养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技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对技师学院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探讨了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技师学院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技师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技师学院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范文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电工与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本科生非电类专业的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课程包含的内容范围很广,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金城学院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三本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通过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消除“重讲授、轻操作”、“重知识、轻实践”、“重考试成绩、轻综合能力”等倾向,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课程教学改革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要根据专业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制定适合专业的教学大纲。

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容多,学时少。要正确处理这一问题,首先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调整。

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1)基本内容。这部分是该课程的入门基础知识,要认真详细地讲解。

(2)专业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各专业的必须内容。如针对机械专业对强电要求相对较高的特点,可选电动机、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等内容。

(3)扩展内容。对于专业应用较少的内容,可简单介绍,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独立学院在“本三”批次招生,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偏科现象严重,依赖性强,自学能力较差,对于理论的推导和理解相对较慢,但若采用直观形象的引导教学方式,或许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情况下,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可以提高授课效率,节省板书时间,补充更多更新的内容。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相对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凭借老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很难说得清楚,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诸如电机、二极管、三极管、常用电工仪表等器件的实物图片,使学生获得感官第一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在课件中引入动画制作等手段,生动地展示电动机的控制过程、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PN结的形成等,从而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教学。

(2)EDA技术的合理利用。在电工与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多数是公式、数据、做题解题,抽象难懂,无法理解实际问题与习题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应考虑应用EDA技术,引入Multisim电子仿真软件。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Multisim仿真软件可以对晶体管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等进行分析仿真――从元件库中拉出所需各元件,连接成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在静态分析时,用直流仪表测量出静态工作点的、参数,判断静态工作点的位置是否合适,若不合适,可改变基极电阻的阻值,观察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课后做习题时,学生经过解析计算后,也可以用Multisim软件来检验,立即得到准确答案,大大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实验教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后续实践环节的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沿用了灌输式教学,它的弊端在于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实施启发式、研究式等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实验室,一方面把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尽量放在动手上,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会更有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的指导性,真正实现从“带实验”到“指导实验”。

三、考核方法改革

我院办学理念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如何贯彻这一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三本院校的办学特色,培养较好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实用性人才,除了优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外,对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1.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现在,绝大多数的课程的考核都采取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学生的学习前松后紧,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到考前一两周开始突击复习,也许可以通过考试甚至拿到高分,但这个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学习的好坏,更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应用能力水平,也就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了。

2.课程考核的改革

(1)期末考试内容的改革。期末考试的内容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考试不再过于强调学生应用公式和计算的能力,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计算,因此,考试内容应转移到对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考核,考试题型尽量避免过于侧重知识的机械记忆。

(2)增加课堂习题测试。《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比较抽象,若是课堂上单纯的教师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也容易走神。利用课堂练习和测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使课堂气氛更融洽,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习题的讲解和后续内容的讲授中,对掌握不牢的知识点予以重点强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紧张性,在平时就去认真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不是到最后为了应付考试。

(3)增加分析设计性的大作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应将分析设计性的大作业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大作业题目如:信号发生器、抢答器设计、多功能数字钟的设计等。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去准备,如上网查相关资料,找老师讨论设计思路,同学间相互讨论,等等,最终提交设计报告和仿真结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可以认识到我所学的理论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本文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意见。改革和完善该课程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而必须立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基础课。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于宝琦,于桂君.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2):47-48.

[3]田慕琴等.论EDA技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增刊):53-54.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范文6

关键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35-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正飞速地进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社会发展最强劲的产业,而电子技术正是其发展的基础之一。[1]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电气、物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节点[2]。它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落后

以“教员课堂讲课为主体、学员课后练习为辅助、试卷考核为评价手段”的“知识驱动”型教学模式,这种围绕电子技术知识学习的模式未能良好地实现“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实施指导思想。从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上看,该模式的主要弊端是造成了很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上课被动接收、课后应付作业、考前临阵磨枪、通过万事大吉”的现状,学员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只记得学了哪些课程知识,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却不深刻,更难以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导致学员电子技术专业素养培养不够,综合知识实践能力锻炼不到位的等问题的产生。

(二)课堂实践模式单一,制约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

比如,传统的数字逻辑实验是采用常规的TTL逻辑器件,以手工连线的方法来实现一定逻辑功能,当实验电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路的可靠性会大大下降,而且各器件需要很多连线,一旦改变设计方案,不但需要更换器件,还需要重新进行大量连线工作,学员在实验过程中很多精力被牵扯进连线和差错这些琐事中,因此会感到枯燥、乏味。这种模式缺乏灵活性,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实验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

三、主要方法

(一)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而是围绕学生需要,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培养[4]。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必须时刻紧扣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突出“讨论式教学法”为主线的多模式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尝试,重点激发学员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动力,启发学员深入思考课程内容,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法促进学法改变,采用课外学习、课堂研讨、课堂翻转、同伴学习、案例引入等具体手段,加强师生、生生的深层次互动。同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员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学习。

在《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法,将原有的60学时的理论课时和30学时的实验课时重新规划安排,以“理论讲授”“学习讨论”“实验实践”为三个主要授课模块。其中“理论讲授”环节拟以知识点讲授为主要元素构建体系,大约实施31学时。“学习讨论”是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通过学员课外准备、课上研讨,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讲授的理解,同时填充理论讲授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间隙。“学习讨论”安排大约23学时,另外习题课为6学时。

(二)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是对一门课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进行拟定,其中心问题是确立课程的范围、顺序[5],并尽量结合实际,选用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案例,或选择学生熟悉易知且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的具体现象提供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6]。

例如,在讲授“晶体二极管”时,教师可通过演示两个对比实验引入新课。实验一:在音乐卡片电路中正向串联一只晶体二极管,接通电源后,便会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二极管反向串接到电路中,接通电源后,却无音乐声发出。这“一响一静”两个实验现象,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其原因的强烈欲望。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所要教授的内容,可谓引人入胜。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工程现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淡化纯粹的解题技巧的训练。例如,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分析计算,让学生了解分析这几个动态指标的意义,并学会运用晶体管的微变等效电路进行分析计算即可。

(三)深化课程内容,融合实验模式

首先,针对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根据学员进入专业课学习情况或毕业后的工作需求不断梳理、调整教学内容。其次,在课程框架设计上,重视基础性,强调应用性,体现军队特色;在内容安排上,精选经典,加强现代。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基础、技术、应用”三大规模合理定位。教学内容实现“三个转变”:由分立元件电路向集成电路转变;由小规模集成电路向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转变;由固定功能电路向可编程逻辑功能转变。精讲基础,合理运用分析手段,增加EDA演示的内容,适当穿插综合应用的内容,提高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

充分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融合传统的手工接线方法和基于EDA技术的CPLD实验模式。可以避免因接线错误、芯片接触不良等带来的问题,使得电路设计从传统的硬件搭建转到了软件设计和仿真调试上来,但是传统的实验模式对于学员建立硬件概念,有利于培养学员细致、耐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必须融合这两种实验模式,例如,对于仪器的使用、芯片参数的测试内容,就适合用传统的实验方法来完成,而对于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就适合运用EDA手段来实验。另外,一些原理相同,可以分别通过这两种方法实现,比如实现两位加法(减法)的设计,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对于四位加法器的设计,可以用EDA模式来实现,这样,可让学员体验到两种方法实现相同实验目标的不同之处,同时软硬两方面的知识也得到巩固提高。

猿掷砺塾胧导相结合的教学道路,通过课程作业、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设计、电子创新月及学科竞赛作等形式,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加强学员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能学会用。

四、总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采用“知识驱动型”教学模式,并且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独立,严重影响和制约学员的学习兴趣,被动学习情况普遍,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让参与教育过程的学员真正“活”起来,成为“中心”,成为“主体”。我们在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融合多种实验模式等教学手段,使电子技术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实现学员电子技术类课程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积极性增强;在培养效果方面,更为注重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工程思维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

参考文献:

[1]赵芳.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3):9-11.

[2]刘素贞,李华,耿跃华等.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实验体系的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2):147-149.

[3]李悦丽,张汉华.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实例教学法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3(2):54-56.[3]吴根福,吴科杰,高海春.优化设计整合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8):203-206.

[4]单德伟,唐善梅.“双院制多元立交式”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65-168.

[5]陈万强.创新校区合作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2,(8):13-15.

[6]鄢志丹,王宇红,廖明燕.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创新实验室建设[J].实验科学,2013,16(4):98-100.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Engineering Thinking Ability

WU Su,MA Zhi-yuan,CHEN Shao-cha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Navy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Wuhan,HuBei 43003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