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思考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介绍了传统《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了该课程与“新工科”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强化专业特色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程创新教学、社会实践、科技服务等,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提升。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特色;电工与电子技术

一、引言

“中国制造2025”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等诸多领域,这一切都与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密切相关。为适应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的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从而为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科专业开设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或称为《电工学》、《电工电子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电力、电子技术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理论基础。然而,随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开设的专业面越来越宽广,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专业特色不明确等)开始显露,尤其是近年来“新工科”建设下该类问题更加突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相关学者开展了较多研究。文献[1]针对高校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献[2]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局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缺乏突出不同专业特色的教学尝试及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思想,尤其对于“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改革途径、方法研究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有关《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文献[3]提出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逐步革新传统通识教育理念,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对于教学内容中的模型、重要案例开展形象化解释。文献[4]介绍了“翻转课堂”在《电工学》课程中的应用,为拓展教学方法提供了有益参考。然而,对于不同教学新技术的差异化分析仍较为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不同专业适用性研究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深入开展体现各专业特色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于高校各专业适应国家新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也是各高校开展“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与新工科关系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面向非电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高等院校理工类非电专业学生由纯理论学习向工程实践过渡的重要“桥梁”,其关键核心价值不容忽视。然而,对于该课程的教学,高校教师传统理念是以通识教育为主,对于不同专业教学、课程理论、实验内容设置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只是学时、深浅的划分。因此,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该课程教学容易忽略专业差异性和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造成学生对于课程学习认知不够,误将其作为“选修课”,忽视了“公共专业基础”课程的价值。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分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体系,这对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该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产业需求、技术发展、学生志趣和国际前沿,为不同学科交叉提供延伸接口。

三、教学要求

结合“新工科”理念与专业特色,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电工、电子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专业特色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1.明确教学目标。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明确以下目标:(1)新工科背景下凸显《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差异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具有明显的特色,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培养显著不同,高校管理者、教师应当探索学科发展规律,使教学活动有效服务专业人才培养。(2)改进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既重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基础性,又突出其专业性和先进性,这对于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课程教学对于教师传统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教学应当突破固化思维,寻求改革,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3)强化不同专业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及多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实现整体优化需要。“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教学要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学习,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程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服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2.教学方法改进。(1)调研并分析《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不同专业的教学现状。根据专业需求不同进行特色化教学,这对于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更要了解授课学生专业的背景,掌握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应用实例,恰当列举适合课堂教学的实例。因此,高校应当对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讨论研讨中,寻找共性点,让“知识”活起来。(2)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方案。我国《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体系是从60年代逐步建立的,是电类专业“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学”四门课程的简化和浓缩,近年来部分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加入了“电力电子技术”等内容。然而,考虑不同非电专业特点,突出以不同专业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开展差异化授课,能够更好地服务专业特色化建设。(3)《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应服务校园科技创新实践。目前,大学校园有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其中大量项目与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密切相关,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学习具有迫切性。因此,只要将该课程教学适当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

四、结论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工科、理科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工科”背景下,鼓励任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课程教学迫切需要实现传统教育理念向“新工科”教育理念的转变,在课程教学现状、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革新,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最终实现“教学指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邓红雷,李春茂,张廷锋.“电工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108-109.

[2]赵胜会,粟世玮,郭攀锋.新形势下“电工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34-35.

[3]吴鹏,尹力,冷欣.“电工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9):49-50.

[4]孙辉,王蕊.翻转课堂模式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3):177-178.

作者:姜飞 陈元新 李平 唐欣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