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范例6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12-0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是目前我国评估本科院校教育成果的主要方案,但该方案认为全国所有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其设立的评估标准也是唯一的。

我国现行的高校评估,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所有高校的办学目的、发展方向、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综合评价。在此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被评价者是特定的关系,由此派生的评价活动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评估者过多地注重评比和鉴定功能,评价者更注重预定教育目标的达成度,这些必然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真实性。而且,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在实施方式上带有行政命令性,被评价者往往是被动应付,缺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积极主动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有组织地开展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原于1985年5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

1994年初,国家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制度,教育部在2003年颁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即从2003年开始,全国约有500所以本科教学为主、办学历史较长、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普通高校将每五年接受一次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各高校的“教学评估”工作,这是一种由官方评估联合中介机构合作开展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其目的是保障并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评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获得了深入发展,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学评估始终贯彻“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评估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评估对教育的“指挥棒”作用。

但是,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在注重规范、统一和标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高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我国教育评估开展得相对较晚,很多都是借鉴和移植国外的评估理论、评估体系和评估经验,并未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高等学校评估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我国高校教育评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评估的主体和方式单一

政府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主体,采取的是集权式的管理体制,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仍然由中央各部委直接管理。政府及其授权的教育管理部门在教学评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估的方向和性质都是由这种管理体制直接决定的。这种管理方式使得教育行政机构不仅是教学评估要求的提出者,也是教学评估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在评估过程中,从确定评估小组的组成人员、审核评估方案、组织评估实施、审核评估结论,到接受处理高校对评估结论的申诉等,都直接体现出政府的意志,而其他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较强的行政行为和痕迹使得评估的对象――高等院校缺乏激励机制,缺乏自主参与评估的主动性,是一种典型的“要我评”心态。这导致教学评估的真正目的难以达成。

(二)现有的高校评估方案针对性不强

之前有关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主要针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展开。这种运作模式适合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需要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从近几年高校的评估实践看,现行的评估方案对于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不断多样化的情况下,用一种评估方案评估所有学校的做法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现有的评估方案较多考虑的是所有高校的共性,评估的标准比较单一,这种“指挥棒”容易将高等教育导入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和价值体系当中。其结果就是全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一种思维方式,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办学没有个性,形不成自己的特色,与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目标相悖。

(三)“元评价机制”缺失凸显出评估体制的不完善

“元评价机制”在国外早已有之并广泛运用,“元评价”(meta-appraisement),也被称为对评价结果的再次评价,它是以原有的评估(primary-evaluation,称为“原评估”)活动和结果为对象,从整体上再次反思“原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原则、评估过程与评估结果,得出再认识后的评估结果。经对照后,对“原评估”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评价。监控和检查“原评估”在评估方向和方式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是“元评价”的最终目的,具有纠正“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指导评估按预定方向发展的功能。提高教学评估中各项质量指标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确保教学评估体制运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中引进“元评价”的主要目的。“元评价”机制的缺失有可能使教学评估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刻板,影响到整个评估的客观和公正,这也是目前教学评估活动备受社会各界争议的原因之一。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体系对“原评估活动”进行系统化的认证机制尚未建立,不存在针对评估结果的有效再评价机制。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不应仅包括评估活动本身,对评估活动过程的监督、对评估结果的反思和再认证也是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是不完整的。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活动:教学与科研计划、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概括。从该认定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了高校的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水平、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学术研究等软件设施和教育设施、实验设施、教学辅助设施与教育产品等硬件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高等教育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26.5%,大规模扩张的速度是否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何种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准确地评价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呢?

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会随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而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应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不仅是学生数量的增加,还应包括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与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等一系列软件设施“质”的变化。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术取向、课程选择与教学方法等已经不能用来规定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质量关要求我们必须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完整内涵出发。

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多样化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不能只用学术性与科研量。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质量标准是不同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精英教育随着时展的演化,没有也不可能全部淹没精英教育:它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演进方式,至今仍然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始至终发挥着大众化高等教育力不能及的某些功能,如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思维力的学生等。

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其质量标准应是:从学术性质量向应用性质量转移。随着高等教育类型的划分越发清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到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学型高校和走技术应用型道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应该有多样化的标准,在精英教育之外培养普适性应用人才,在学术性指标之外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标准,以更具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质量标准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分类评估系统初探

潘懋元先生曾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而也该有因地制宜的教育质量标准。

对院校进行分类评估的基础就是院校自身的分类分层,高等院校在进行自身定位时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长期积淀的办学特色来合理定位,谋求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各国教育分类的指导和教育统计的依据。该分类法中的高等教育包括五、六两级,第五级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包括大专、本科与硕士教育;第六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二阶段,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第五级分为5A、5B两种类型。5A为理论教育,为进一步研究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5B指实用型、技术型与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5A又被细分为5A1与5A2类型,5A1按学科分设专业,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5A2按行业或专业群分设专业,学习适应高技术要求的专业知识。5B是职业型、技术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系统,并不应仅限定在2~3年制的高职高专教育,它应有自己完整的层级体系:包括称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层次的技术教育;称为技术学院的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称为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培养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的三个层次的以技术教育为特色的高校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技术教育院校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划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分类评估模式是在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的自身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同类比较,并作出价值判断。客观上,高等学校的分类与评估是紧密联系的,要保证高校分类与评估的权威性,就要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高校分类是教育分类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校科学与清晰地分类和定位、设立未来科学的发展路径相结合,政府才能准确把握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据此编写准确的评估方案以评价高校教育质量。可见,高校的分类定位与教育评估是相辅相成的。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只有分析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建立高等教育的分类指标体系,才能使评估活动真正符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

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型评估,其重要目的就是在把握每种类型高校不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评估引导它们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质量,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根据联合国《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和潘懋元先生关于高等学校的分类,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型教育;第二类是应用教育;第三类是技术型教育。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又是技术教育的一个层次,技术本科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出现。为了保障技术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特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德国和台湾地区)建立了专门针对技术本科教育的教育评估体系。因此,我国应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充分发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应以“分类引导、分类评估”的原则为基础,各种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应有其相对应的评估标准和质量体系。

首先,对于研究型大学的评估,在注重综合办学能力、学术影响力、科研水平与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及学习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同时,应突出学术、科研标准来评估其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并以其作为其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

其次,对于应用型大学的评估,应以立足于其培养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立足于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立足于地方(地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为特色。在评估这类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时,在体现一定学术性的基础上,更应侧重其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并将其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其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

最后,对于技术型大学的评估,应考虑到这类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和骨干为己任,应将实用性、技术性、岗位适应性与个人的职业需求作为评估的主要取向。技术类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相关性和服务性上,其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原则。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时应侧重以实际操作技能、产学研合作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作为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若凡.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2.

[2] 张道民.软科学基础[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3] 费爱心.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5.

[5]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范文2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 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 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 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为了在较少的财政预算下尽可能多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日本政府和企业把科技评估作为管理和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情况,开展各种科技评估工作,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复杂,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亟待提高,科技评估再次受到日本朝野各界重视。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设立部级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科技评估分会,其职责是对科技振兴调整费资助的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同时日本政府所制定的R&D评价方法指南也强调通过对R&D内容与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开放、灵活和富于竞争性的R&D环境。日本所建立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3 科技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要保证

充分重视并保证评估质量是各国评估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科技评估能力建设。它包括:

1.制定评估规范。通过多年评估实践,各国的评估机构都建立了专业的评估规范。规范要求:从事评估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对使用数据的可靠性都要经过论证;评估结果的局限性必须加以说明等等。如美国、韩国在科研项目指南的同时对评估的程序、方法和组织都加以说明。

2.人力资源的建设。由于专家评议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估形式,因而各国十分重视专家网络的建立和严格选择专家。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的长期任务,加强评估专家与科学家、管理专家的沟通,加强评估领域的国际交流,探索新评估方法,培训评估人员,使评估机构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3.加强理论研究。对于科技评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各国进行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用的较多的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方法。由于评估对象的复杂性,目前没有哪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一种评估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评估对象和特定的评估目标,并各有其优缺点。

2.4 各国间科技评估活动的交流日益密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UNDP EO)在领导成员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定期地组织或赞助科技评估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在APEC成员国中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等活动。

一些非政府的评估协会,也纷纷活跃在科技评估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立了评估协会。这些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评估官员、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一些开展评估服务的咨询公司代表组成。比较活跃的组织包括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澳大利亚评估协会(Australasian Evaluation Society),他们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并提供相关培训和评估服务,为各国致力于科技评估工作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他们的活动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估办公室的支持。

3 对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借鉴

我国科技评估活动起步晚,始于1994年,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主要由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以及各个部委的相关部门来承担各自领域的科技评估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分析和了解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

3.1 对科技评估制度给以立法保障

要使科技评估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以保障。目前,科技部颁布了有关科技评估制度的部门法规用以约束科技部系统内的科技评估工作。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提高科技评估立法的层次,使科技评估工作和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的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一部跨部门的法律,使科技评估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3.2 评估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国外评估研究和评估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估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也越大。我国在评估的实践中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评估时做到:让评估负责者有充分的权力;让评估管理者尽可能向最高管理层次汇报;让评估执行者独立于接受评估的研究单位,最好还能独立于实施评估的机构。以避免干扰,达到最佳评估效果。

3.3 加强评估队伍和组织建设

科技评估活动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需要有一支长期、稳定、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工作队伍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部门三级的科技评估组织体系是顺利、高效实施科技评估工作的组织保障。同时应当优化评估人员的结构,评估人员不能由单一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学者组成,应当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应注意吸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和未来的使用者广泛磋商,使科技研究与使用紧密结合,不要将研究和产业化脱节。

3.4 加强评估方法的使用研究

目前用于科技评估的方法较多,这些方法互为补充,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们经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较为适宜的方法,但由于文献计量等定量指标能够为专家进行评议提供数据参考,所以二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如德国的现场同行评议就经常在较多定量数据的统计基础上进行。

3.5 注重评估资源建设

首先加强评估人力资源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合格的评估专家,发现合适的咨询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其次加强评估研究资源建设,收集国内外科技评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出版专业杂志,建立相关的科技评估专业协会和各种数据库。最后加强多层次的评估组织资源建设,综观国外科技评估组织机构的组成情况,一般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实践刚刚起步,主要是政府组织,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的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 Mushin Lee. Evaluation of National R&D Projects in Korean[J].Research Policy, 1996,(25):805-818.

[2] Chubin D E.Grants Peer Review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Evaluation Review, 1994,(18):20-30.

[3] Koftoff R N.Evaluating Federal R&D in the United States[A].B Bozeman J Melkers Evaluating R&D Impacts:Methods and Practice[C].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163-178.

[4] Chubin DE. Hackett Edward J.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Science Policy[M].Albany:New York,State Univeristy of New York,Press, 1990.

[5] Robert  McDonald ,George  Teac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Al. Report Presented in OCED Conference on Policy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R].Paris, France, 1997.

[6] Masayuki Kondo.R&D Evaluaton in Japanese MITI[A]. Paper Presented in APEC Symposium on Evaluation of S&T Programmes Among APEC Member Economics[C]. Wellington,New,Zealand, 1998.

[7] Jacques Toulemonde. Scientific De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European Evaluation Expertise [A].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aluation "Capacity Development[C].Beijing, China, 1999.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范文3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 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 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www.133229.COm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 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为了在较少的财政预算下尽可能多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日本政府和企业把科技评估作为管理和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情况,开展各种科技评估工作,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复杂,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亟待提高,科技评估再次受到日本朝野各界重视。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设立部级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科技评估分会,其职责是对科技振兴调整费资助的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同时日本政府所制定的r&d评价方法指南也强调通过对r&d内容与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开放、灵活和富于竞争性的r&d环境。日本所建立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3 科技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要保证

充分重视并保证评估质量是各国评估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科技评估能力建设。它包括:

1.制定评估规范。通过多年评估实践,各国的评估机构都建立了专业的评估规范。规范要求:从事评估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对使用数据的可靠性都要经过论证;评估结果的局限性必须加以说明等等。如美国、韩国在科研项目指南的同时对评估的程序、方法和组织都加以说明。

2.人力资源的建设。由于专家评议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估形式,因而各国十分重视专家网络的建立和严格选择专家。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的长期任务,加强评估专家与科学家、管理专家的沟通,加强评估领域的国际交流,探索新评估方法,培训评估人员,使评估机构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3.加强理论研究。对于科技评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各国进行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用的较多的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方法。由于评估对象的复杂性,目前没有哪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一种评估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评估对象和特定的评估目标,并各有其优缺点。

2.4 各国间科技评估活动的交流日益密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undp eo)在领导成员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定期地组织或赞助科技评估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在apec成员国中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等活动。

一些非政府的评估协会,也纷纷活跃在科技评估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立了评估协会。这些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评估官员、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一些开展评估服务的咨询公司代表组成。比较活跃的组织包括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澳大利亚评估协会(australasian evaluation society),他们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并提供相关培训和评估服务,为各国致力于科技评估工作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他们的活动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估办公室的支持。

3 对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借鉴

我国科技评估活动起步晚,始于1994年,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主要由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以及各个部委的相关部门来承担各自领域的科技评估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分析和了解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

3.1 对科技评估制度给以立法保障

要使科技评估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以保障。目前,科技部颁布了有关科技评估制度的部门法规用以约束科技部系统内的科技评估工作。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提高科技评估立法的层次,使科技评估工作和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的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一部跨部门的法律,使科技评估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3.2 评估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国外评估研究和评估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估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也越大。我国在评估的实践中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评估时做到:让评估负责者有充分的权力;让评估管理者尽可能向最高管理层次汇报;让评估执行者独立于接受评估的研究单位,最好还能独立于实施评估的机构。以避免干扰,达到最佳评估效果。

3.3 加强评估队伍和组织建设

科技评估活动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需要有一支长期、稳定、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工作队伍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部门三级的科技评估组织体系是顺利、高效实施科技评估工作的组织保障。同时应当优化评估人员的结构,评估人员不能由单一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学者组成,应当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应注意吸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和未来的使用者广泛磋商,使科技研究与使用紧密结合,不要将研究和产业化脱节。

3.4 加强评估方法的使用研究

目前用于科技评估的方法较多,这些方法互为补充,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们经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较为适宜的方法,但由于文献计量等定量指标能够为专家进行评议提供数据参考,所以二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如德国的现场同行评议就经常在较多定量数据的统计基础上进行。

3.5 注重评估资源建设

首先加强评估人力资源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合格的评估专家,发现合适的咨询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其次加强评估研究资源建设,收集国内外科技评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出版专业杂志,建立相关的科技评估专业协会和各种数据库。最后加强多层次的评估组织资源建设,综观国外科技评估组织机构的组成情况,一般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实践刚刚起步,主要是政府组织,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的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 mushin lee. evaluation of national r&d projects in korean[j].research policy, 1996,(25):805-818.

[2] chubin d e.grants peer review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evaluation review, 1994,(18):20-30.

[3] koftoff r n.evaluating federal r&d in the united states[a].b bozeman j melkers evaluating r&d impacts:methods and practice[c].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163-178.

[4] chubin de. hackett edward j.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science policy[m].albany:new york,state univeristy of new york,press, 1990.

[5] robert  mcdonald ,george  teac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al. report presented in oced conference on policy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r].paris, france, 1997.

[6] masayuki kondo.r&d evaluaton in japanese miti[a]. paper presented in apec symposium on evaluation of s&t programmes among apec member economics[c]. wellington,new,zealand, 1998.

[7] jacques toulemonde. scientific de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european evaluation expertise [a].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aluation "capacity development[c].beijing, china, 1999.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范文4

《通用技术学科技术素养评估研究》的基本思路:确立一个评估理念,把握两个关键问题,遵循三个评估原则,建立四维内容结构,构建三维四要素评估体系,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确立一个评估理念

现在,国际社会对技术素养的一般认识是“技术素养是人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实际上,技术素养的表征是一个人对技术方面问题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人在技术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涵养。拥有一定的技术素养,有利于适应技术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发展,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为此,必须确立技术素养的评估理念。

技术素养的评估基本理念是:把在注重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作为其核心的功能。

如何更有效地构建和塑造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培植和其他素养的培养一样,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总体目标,突出通用技术课的特色,使通用技术课成为融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为一体的课程。

笔者在教学“结构的连接”时,涉及到各种连接方法的讲解,如铆接、榫接等,这些知识点单纯靠教师口授,学生感觉很抽象,而采取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起工具亲身操作的方法,学生便有兴趣学,对各种连接方法理解便透彻,记忆便牢固。

二、把握两个关键问题

技术素养就是人在对待技术问题方面所具有的态度、习惯和一般理论、知识、工艺、思想等的一定水平。在评估技术素养时必须把握好两个关键问题:质与量的问题。技术素养内涵丰富、结构复杂、领域宽广,要把这些都做实了无疑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量”和“质”的问题,也即技术素养标准指的应该是最低要求,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并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个体不同,技术素养存在很大差异,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差异,都必须综合考虑技术素养的四维结构,这就是“质”的问题,也即技术素养标准的制订必然是完备结构的基本标准。

笔者在教学便携式小凳的设计时,让学生在完成制作的过程中,根据“信息收集――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实验制作”的实验步骤写一份实验报告。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想法,实现了创新思想的再提升。同时,要求学生把所做的实验步骤写下来,即自身的思维步骤,从而逐渐形成了技术设计的思维方式。

三、遵循三个评估原则

根据技术素养的内容范畴,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在评估通用技术学科技术素养时应该遵循以下评估原则:

1.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2. 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和通用性。通用技术课程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且是应用广泛、具有时代特征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经常以项目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进行技术实践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交流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中就落实了核心素养中人际交往的目标。

3. 体现体系的开放性和可行性。技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湛江地区是台风多发区,每年都要经受台风的考验,广告牌被刮落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在《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学时,让学生课前观察广告牌的样式、制作工艺和安装方法,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并要求设计一款抗风广告牌,要求完成作品设计方案(包括材料、结构、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草图绘制),还完成对方案自我评价等环节。

四、构建三维四要素评估体系

技术素养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涵盖了知、情、意、行各个方面,是一个多维的复杂体。它的内容结构是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成了技术素养完整的结构(如图1所示)。

1. 技术素养评估维度。为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技术素养分为三个维度。维度一: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素养的知识;维度二:一系列技术学习的过程,包括言语与操作技能、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设计、生产、解释与评估结果;维度三:知识及技能的应用,包括制造、能量、交流、计算机控制、建筑、生物工程等。从这三个维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通用技术学科技术素养评估体系,并进行整体、综合、全面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技术素养的结构。从要素来看,技术素养包括技术知识、技术行为能力、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态度与情感。技术知识是技术素养的基础,技术行为能力是技术素养的核心,技术思想和方法是技术素养的灵魂,技术态度和情感为技术素养的导向。四者在各自的方向上,呈现出前后发展的连续性,技术素养便表现为四个方向上四种发展状况的整体交汇点(如图2所示)。

3. 技术素养评估体系(见表1)。

五、反思三个主要问题

1. 评价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问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缓慢变化的过程,本次实践在短期内,有些已初显成效,有些还不明显。只要教师有发展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坚持长期开展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提高,一定会有显著的效应。

2. 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处在不断地变化中,对技术素养的评估应该是动态的,如何建立切合实际,简单可行而又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待探索。

3. 如何真实评价通用技术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值得研究。通用技术课程情意目标的评价在实际实施中是对学生技术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问题较多,操作也困难。评价的原则、评价的途径、评价的方法等还需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并在实践中继续总结和积累经验。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范文5

(一)完整与独立性原则评估体系应根据评估目的,对评估对象进行全面判断。体系设计应具备完整性,重要指标的设计不能遗漏或有所偏颇[2]。否则,评估结果就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项目的具体情况。另外,在体系设计过程中,各个指标之间不一定要有很强的相关性,要具有相应的独立性,指标所涵盖包容不要重叠。(二)定量和定性原则建立评估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避免立项评估过程中出现主观随意性。因此,评估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并对各指标中分配合理的权重,在评估过程中做到“有一说一”。定性指标的设计要把握好分寸,要与量化指标相辅相成;对于原则性的、政策性的要求,要明确说明,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可以实行“一票否决”。(三)共性和个性原则科技计划项目的类别繁多,诸如成果转化、科技攻关(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产学研、社会发展、软科学等等。各类计划针对的群体不同,要求也不同,各自都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要求在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体现共性和个性原则。在定性指标方面要尽量相近,在定量指标方面要反映各类计划的不同要求。同时,权重设计要体现项目类别的个性化。(四)科学和实用原则指标体系与评估计算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同时,要具备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特色。要防止出现指标过于繁锁或过于简单,不具备实用性。(五)稳定和灵活性原则指标体系的主体指标(如技术等指标)在一段时期内,应处于稳定状态,不宜经常变动。然而,各类计划每年都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要求具有动态性,因此,在具体评估中,对相应的指标要灵活把握和调整,以适应科技管理的要求。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的内容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主要在项目立项前,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立项的必要性评估。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以及其研究水平、研究目标、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作出评价。(2)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评估。对项目的技术方案、工艺路线等进行评价。(3)项目实施单位的能力评估。对实施单位的科研能力、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平、技术装备、科技项目的管理能力[3]以及单位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价。(4)项目经费的落实情况评估。对资金来源,配套资金及其数量进行评价。(5)项目风险评估。对项目实施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行评估。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的原则,以及项目立项需要评估的内容,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从项目的创新性及技术水平、项目的适用性、技术方案可行性、项目的分析风险、承担单位的研发条件和经济状况、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考虑。体系中的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选题必要性、技术创新性、方案操作性、支撑条件、市场前景、风险分析、预期社会和经济效益、财务状况和项目投资等;二级指标相对应于一级指标,具体见表1所示.(二)指标权重的设计指标权重的确定一般采用德尔菲法[4]与层次分析法(AHP)[5]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首先,根据指标的设计情况,建立相应的层次分析模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构造判断矩阵,用两两比较法。请若干专家各自对评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给出相对标度,并计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再对专家们的权重值进行加总、求平均,确定各项评审指标的最终权重(过程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计划,权重要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对于工业攻关(支撑)计划类项目,其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方法、预期经济效益等指标的权重,就应该有别于社会发展、软科学等计划类别相应指标的权重;工业类项目要有别于农业类项目;实用技术要有别于基础研究项目。(三)评估细则的设计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同一个项目,专家给予的评价差距较大。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在评估过程中,专家对同一指标的理解不同,给分没有具体的准则,可高可低。为保障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体系价值真正得到实现,保证评估的客观、公平和公正性,为专家把握项目评审过程中的打分梯度,让专家对同一指标的理解趋于一致,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必要针对评估体系制定一套评估细则。评估细则是对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评价给予具体的说明和要求,以及给分的原则。可以说,评估细则是专家对项目评估的度量尺。评估细则的制定,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基础上进行。以“技术创新性”的二级指标“技术创新程度”为例(设定该指标的分值为15分),相应的评估细则如表2所示。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范文6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fire control work which faces situation and task will be more extremely difficult. How to establish new fire monitoring mechanism that adapts to market economy, and b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norms to promot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fire control work becomes the topics that firefighters concern. Through learning some academic papers and thinking actual work, the author deeply real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fire safety assessment.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fire safety assessment is not only the current fire control work's own requirements, but also a significant ste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ire control work towards depth direction.

关键词:完善;消防评估体系;推动;社会化进程

Key words: perfect;fire evaluation system;promote;socializa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301-01

1建立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的紧迫性

1.1 突破技术规范的设计问题当前,在工程设计中遇到了问题,依据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加以研究进行大胆地尝试,单纯从技术角度讲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出现一些突破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

1.2 技术规范的修订对消防管理的影响消防技术规范是消防设计的技术依据,是随着工程设计和典型火灾扑救的不断总结而修改完善的。不断完善、修订技术规范,对提高消防设计的科学性、提高建筑工程抗御火灾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技术规范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也给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增加了压力。严格来讲,消防部门的监督检查,应该以现行技术规范为依据,对与现行技术规范不符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但是技术规范修订后,涉及到已建成工程的数量很多,如果一律按现行规范要求整改,势必增加资金重复投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这种形势下,只要已建工程在不进行改建、扩建、装修的大前提下,通过消防安全评估这种专业技术手段,既可保障建筑工程的实际消防安全,又可保证技术规范实施的延续性。

2如何认识消防安全评估

2.1 消防安全评估的定义和特点消防安全评估就是对某一区域、场所、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进行评议估计,即对构成环境的各类消防安全因素参照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规范,运用火灾安全工程学原理进行的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分析,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量化结果。这个结果可以直接反映该区域、场所、单位的消防安全现状和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后果的预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特点。

2.2 消防安全评估的范围和内容确定评估对象是进行消防安全评估的前提。评估对象包含了区域、单位、场所等诸多的消防安全因素。对区域环境消防安全评估内容应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区域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的设置。区域内消防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消防站数量、消防通讯、消防通道、消防装备配置的技术含量是决定区域火灾危险等级的基本指标;二是区域内生产、储存、经营场所、单位的消防安全等级及安全布局直接影响区域的火灾危险等级。三是区域内人员消防素质的高低、接受消防培训人员的比例、人员的文化层次、年龄构成比例等因素也是进行区域消防安全评估不可或缺的成分;四是其它因素如分析区域气候变化规律与火灾发生几率的关系,形成气候与火灾的动态流程方式等等。

2.3 消防安全评估的标准消防安全评估就是对火灾危险性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是性能和量化的有机结合。我们实施消防安全评估就是要确定一个有效的性能和量化标准。如对某一区域场所、单位建筑物需要达到何等消防标准我们即可认为其火灾危险性降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毫无疑问,多增加消防设施和装备对减少火灾事故和降低火灾损失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消防设施越多,资金投入也越大。

3发挥消防安全评估在消防监督中的作用

3.1 消防安全评估可以科学的预测区域、场所的消防安全等级,为实施性能化防火设计提供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的消防监督是建立在依据现有规范、法规条文的基础上,实施条框式的消防监督模式。无论场所、单位现状如何,消防监督人员所依从的均是以规范条文进行呆板的监督操作。

3.2 实施消防安全评估可以实现消防监督机制与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有机结合,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发展进程由于消防安全评估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它可以将隐蔽的、抽象的消防安全状况以量化、数字化的价值结果显现出来,直接反映区域、单位、场所的消防安全等级。因而,利用该结果,人们可以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运用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式,将消防安全与资产评估、保险、信贷、产品价格、人才选拔等市场运行机制有机结合,实现消防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如,我们可以将评估认定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和场所在参加保险时征收高额保险费,强制参加保险;在信贷活动中,征收火灾风险利率,使单位自觉投资整改火灾隐患;在资产评估中,将隐患存在的负面效应以资产负值的形式体现;在产品价格核定中,将企业在消防安全方面的投资融人其中;在对人才市场的经营考评中,将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与人员的任免、提拔、薪水等方面直接挂钩,扩大人才消防培训的范围、培训质量、解决社会公众消防意识淡薄等问题。

3.3 实施消防安全评估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技术力量参与消防工作,增加消防监督工作的科技含量在消防监督工作中引入消防安全评估机制,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行业的作用,利用社会上的技术力量,强化消防监督工作的技术含量。多年来,在对重大火灾隐患的认定上常常是只凭消防机构一家来认定,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行业专家的意见,而引入评估机制,我们可委托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社会消防评估机构或科研机构,承担消防安全评估工作,为消防执法监督提供技术依据或专家意见,共同做好消防工作。另外,建立消防安全评估制度,有利于推动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中介机构参与消防工作是一种发展趋势,将一些前期技术工作推向社会,解决当前存在着工作量繁重与监督人员严重短缺等突出矛盾,使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对独立,更利于消防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

[2]李采芹.中国消防通史(下).群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