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保部门工作计划范例6篇

企业环保部门工作计划

企业环保部门工作计划范文1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在电力工作中,影响其有效管理的因素诸多,为了提升电力工作的效益,必须要保证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更新旧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新型管理理念的应用,实现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确保电力企业整体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优化管理观念,实现管理手段及管理目标的结合,保证管理方案的优化,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一、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1.计划管理策略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这一管理手段的更新及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随着电力企业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电力企业的资产日益积累,其内部部门不断增加,它的分工也日益精细化,这就增加了电力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项目,导致其计划协调管理工作量不断加大,这就影响其计划管理职能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需要应用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从而适应现阶段电力工作的要求.

在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中,首先需要落实好计划管理体系,落实好相关的分割式管理理念,保证企业规模经济的优化,确保企业整体利益的提升,这就需要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保证其分工的明确性,实现新型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依旧缺乏健全的计划管理模式,有些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电力工作却忽略了管理的计划性。在现阶段的计划管理过程中,分割式管理模式依旧存在,这种管理模式过于陈旧,管理中心缺乏统一性,管理起来比较分散,难以确保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我国电力企业缺乏统一性的计划管理体系,其内部缺乏明确的、统一的计划管理整合方案,轻管理,重生产的观念依旧存在。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工作体系不断得到优化,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电力企业计划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这种不健全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比如企业内部职责分工的不明确,工作流程的不流畅,导致计划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计划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有些人员轻视电力管理,导致其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工作人员不能实现对电力企业管理编制的优化,确保强有力的管理监控。电力企业缺乏长远性的管理计划,不能实现其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优化

1.为了满足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工作要求,必须要实现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健全,这种管理系统结合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目标管理等的优化,是比较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实现了一强三优的建设目标,能够满足我国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目标在于进行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该计划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分工负责、统一领导的原则,保证计划管理体系的健全,确保管理机构的专业性、科学性,保证管理模式的分级性,这就需要进行综合计划组织管理体系的健全,由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决策管理共同构成领导班子,落实好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进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保证其内部审定环节的正常开展,确保各个工作步骤的协调,以此推动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

2.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发展策划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专职计划管理人员的配置,保证企业综合计划编制环节、汇总环节等的协调,定期向局长办公会议进行综合计划年度建议方案,做好综合计划方案的修改及更新工作,定期向局长办公室进行综合计划的汇报,保证企业综合计划执行报告的定期编制,做好汇总综合计划调整方案的编制工作,落实好相关综合计划的考核工作。

3.指标分管部门需要落实好自身的责任,保证指标计划管理工作体系的健全,安排专业进行负责,进行专项计划报告的制定,进行分管指标管理环节、实施环节等的协调,做好分管计划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及控制工作,做好分管指标的调整及建议工作,保证策划部综合计划的优化,做好相关的编制及报审工作,从而满足现阶段电力企业内部工作的要求。

电力企业需要进行新型管理理念的应用,保证综合计划内部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新型管理计划的应用,保证各种新型管理计划的科学性、统一性,做好计划管理的审批环节、执行环节、监督环节,保证各个管理工作的考核环节的正常开展,明确好不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确保管理流程的高效性、科学性,确保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电力企业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健全及完善,保证管理的科学性,这需要结合电力企业实际,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方案的优化,实现电网发展环节、供电服务环节、资产质量环节等的协调,落实好相关的资产质量、电网发展、供电服务等指标。

电网发展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环节比如电网基建工程、小型基建工程等,也涉及投资规模、开工规模、教育培训成本等环节。

资产质量涉及资产总额环节、不良资产总额环节、电费回收环节等。

供电服务指标涉及城市供电可靠率环节、农网供电可靠率环节等。

经营业绩指标涉及工资总额环节、目标成本环节、售电单价环节、售电量环节、市场占有率环节、经营收益环节等。

4.电力企业需要落实好计划管理的动态化管理方案,落实好相关的编制环节、执行环节、控制环节、调整环节等,保证整体过程的管理,保证调控的科学性、规范性,实现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保证闭环管理体系的健全,落实好全年综合计划的编制及汇总工作,进行计划决策机构的上报及提交,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为了满足电力企业内部计划管理的需要,管理层必须要履行好自身的管理工作,特别是需要做好计划管理的相关制定工作。企业内部的相关计划决策人员需要落实好自身的综合计划审议职责,公司内部的计划决策机构需要做好相关的计划制定审议工作,落实好相关的计划管理方案的审核手续。企业年度综合计划审议完毕后,需要由相关的计划管理部门统一下达,再做好不同职能部门的细化及分解工作,保证实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从而满足综合计划实际工作的要求。

这也需要进行月度综合计划指标跟踪分析制度的建立,落实好相关综合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将不同分管指标的月度执行状况上报给相关部门。也需要进行综合计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力度的加强,保证计划管理部门管理体系的健全,针对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相关的整改工作,保证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保证综合计划的完善,有效发挥综合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各项指标计划的顺利开展,实现考核环节、考评环节等的协调。

三、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具备良好的应用效益,通过对综合计划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年度计划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不同经济活动的协调,满足企业决策管理层的指导及控制要求,由于电力企业整体效益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环节、电网投资环节、资金管理环节等的协调。

通过对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保证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的协调,能够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证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的科学化、扁平化,有利于提升电力企业管理体系的专业化,保证其不同业务流程的协调,确保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保证其工作机制的统一性,保证其工作的统一编制性、统一上报性、统一下达性、统一调整性。

在实践工作中,为了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益,必须要进行电力企业新型管理理念的应用,保证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及时更新,保证新型计划管理体系的健全,以综合性管理为指标,保证不同管理程序的协调性,能够保证不同的工作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种管理的凝聚力。

企业环保部门工作计划范文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资源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电力需求量的增大,供电企业受到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大,供电企业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优化内容进行研究,了解目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最终实现了供电企业管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分析

1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定义

所谓的综合计划管理,主要是对项目储备、计划编制、执行和调整这些过程进行管理。有效加强综合计划的刚性执行,最终实现了对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企业精益化管理的进程,确保企业全面健康的发展。供电企业采取综合计划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上的,主要的宗旨是确保可靠的供电、提升供电质量,在各项专业专项的基础上,对企业日常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进行优化和整合。内容较广,包含了发展企业、管理经营和建设电网的工作目标,强调各专业能够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协同,主要的特点包括动态性、整体性和策略性。

2供电企业实行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应用到实践中还是存在有诸多问题,比如说较低的计划编制效率、管理约束性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很多时候都限制并影响了企业进行综合计划管理的最终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综合计划编制效率普遍偏低,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相关体系建设不断的深入,传统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流程和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所以目前需要企业内部机构做好划分和整合工作,这样职责也会发生转变,一些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层级的职责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传统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上还存在着漏洞,造成了综合计划编制的高效性和精准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②管束和约束性不够,在综合计划执行环节,没有了足够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就会造成综合计划随时出现变化,项目工期面临着经常性的调整,这也很大程度限制了服务和生产质量的提升,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预见性大大削弱,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1综合计划管理内容广泛,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实现统筹

供电企业每年的综合计划体现的特点包括:大投资、广覆盖的特点,不同种类的计划管理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管理的目标较为分散,而且在工作内容上部门和部门之间存在着交叉的可能性,投入的成本虽然增加了,管理的效率却没有得到提升。传统的综合计划管理还局限在分割的管理模式,很难从全局着手,公司的资源也很难实现优化配置。

2.2项目深度不够,体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没有建立起明确的项目管理的常态机制,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除了电网的基建项目形成了可研编制之外,其他的项目的可研编制的规范率相对较低,也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项目储备库,甚至是有很大一部分的规范率的准确率只有一半;此外,综合计划的管理体系尚未明确,很多的部门都是实行部门管理的方式,没有进行工作的对接,项目管理较为混乱,有一部分项目的执行的准确率都不及80%。

2.3综合计划的项目在执行时没有做好管控和跟踪

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包含有16类的专项计划,他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数据也实现不了共享,此外,因为项目进度快慢不一致,质量也高低不齐,所以很多的项目是没有跟踪的考核体系,供电企业为了能够节省项目的投资,在执行项目时较为随意,东拼西凑的情况时有发生。

3加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优化实现的相关建议

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已经有了不可取代的位置,加强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的优化能够实现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发展,这对于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优化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3.1加强供电企业环境变化因素的了解

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在过程中加强环境变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及时对购售电结构变化进行调整,来满足现实环境对电能的需要。因此,供电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必然的联系,需要加大重视的力度。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进行综合计划管理,就是需要加强供电企业存量资源现状的了解,在能够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及时有效的增加新的资源,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供应的状态,这就是综合计划管理的优化。为此:①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及时的了解外部环境的供电现状,同时及时将信息传达到内部,及时对供电系统做出调整来满足外部环境电能的需求。②需要加强管理流程的把控,对于资源的输出以及引进过程,需要加强效率的提升,避免拖延造成企业重大损失。③需要对存储资源做好相应的记录,并及时的进行更新了解最新的存储情况,但发现内部资源不能够满足外部环境需要时,应该及时补充。供电企业的资源储备在实现综合计划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储备管理的标准化。对于供电企业的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员工都需要加强标准化工作执行必要性的了解,从而避免了盲目的建设,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电能储备充足,但是不会出现过度的现象。

3.2加强综合计划编制管理的优化

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优化,需要加强决策制度的优化。对于供电企业的决策判断,需要从综合方面进行考虑,了解综合计划管理各个环节的内容,对于每个环节的要求、标准以及各岗位的职责,都需要加强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够实现管理的严格。为了加强对供电企业内部存储情况的了解,要加强审查工作,成立相应的储存审查小组进行专门的负责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总储存量的了解,对于每个分项目的要求进行严加控制。在审查存储量审查工作时,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查明原因及时的解决。所以,供电企业需要成立相应的专业技术部门,就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能够找到专业的人士进行处理解决。对于储存库资源的质量也需要严格把关,确实保证库存资源的合理使用。针对不同的项目,电能的储存量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将项目的特点了解清楚,做好储存量的审查工作,对项目信息的准确了解为审查工作的进一步实行提供了保障。在供电企业的管理中,需要重视预算的经济效应。建立在企业制度基础上,做好项目预算管理的经济性,这不仅是在从供电企业的利益上加以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节省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预算经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加深对项目前期特点信息的了解,采用科学化的方法实现储存管理。供电企业的资源储备在实现综合计划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实现储备管理的标准化。对于供电企业的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员工都需要加强标准化工作执行必要性的了解,从而避免了盲目的建设,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要尽可能的保证供电企业电能储备充足,但是又不存在过度的情况。

3.3加强计划管理的全过程管控

对信息化的控制手段进行完善,对预算进行概算分析,概算约束指出的理念进行深化,才能够建立完善的项目管控体系,最终实现项目的双管控工作,加强了管控的投入力度,确保综合计划能够真正的落实下去。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测。从开工到投产都要抓紧,每个月确定出主题项目进行监测,一旦发现了异常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并督促相关单位做好整改工作,推进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做好实际工期、建设周期等监控工作,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工期进行调整,加强财务部门、物资部门等的协同工作,从各个方面着手,保证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相关的结算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要及时跟进财务和项目的核算,做好财务核算以及项目的决算。

3.4加强综合计划的考核力度

做好指标和项目的分类考核,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综合计划管理的执行力度。因此,需要将考核计划执行的结构进行分类。①需要调整项目的考核方式,推行计划完成和调整幅度的双重考核。要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跟踪计划执行的落实情况,最终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等进行考核。另外,要对项目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可能的保证项目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提升计划编制的精准度;②调整考核指标,要明确重点,跟踪分析,保证年度计划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优化的研究讨论,能够为提升供电企业的供电质量提供保证,同时对于提高居民用电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些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才能够实现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优化。相关供电企业人员应该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内容的分析,促进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措施的实施,从而实现居民用电的稳定发展。

作者:谷艳 单位: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供电局

参考文献

[1]马熹.浅谈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建立[J].通讯世界,2015(05):238~239.

[2]王晓广.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优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11):171~172.

[3]高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优化研究[J].通讯世界,2013(23):80~81.

[4]盛华艳.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06):129~130.

企业环保部门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财务会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会计绩效是企业运营所有环节的集中体现,而财务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财务会计管控的有力工具。我们当今处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增多,信息化建设的财务会计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涉及大量耗费支出、费用核销以及资产形成等财务会计管理业务。然而,目前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无法共享,对一些核心数据的传递通常采用手工渠道来完成。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子公司、分公司之间不仅对数据的统计方式不同,且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也表现出传输不透明现象,无法实现对相关数据资源的共享与查询,严重制约了整个企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一现状,核心是进行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在信息化系统支持下,企业整合优化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日常账务等工作流程,提高信息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对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影响

(一)财务会计数据输入形式

在实施信息化的企业环境中,有一点重要的不同就是财务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首先是原始凭证。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电子凭证,如网上银行交易凭证、各类机打票据、系统自动记录的数据等等。其次是业务相关原始凭证的发起点将产生于直接发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营销部门、采购部门等,而非传统的财务会计部门。再次是记账凭证。数据输入形式、凭证生成形式均发生了变化,记账凭证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传统财务会计岗位的设置将会发生变化,会计凭证的处理流程将会重新建立,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控也将面临新的模式。

(二)财务会计数据处理内容

会计信息应该是客观、真实的,且不具有针对性,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都应该是有效的、公开的。数据库信息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反映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事项,数据为整个企业所共享,这些数据没有经过以会计要素为标准的分类、归纳。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数据库技术的日益发展,财务会计工作由原来的以日常核算、做账报税为主,发展为参与企业管理,用既有财务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会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远程核算得到了应用,实时监管成为了可能。

(三)数据处理流程

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处理流程的方式有很大不同。从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看,凭证输入点不再由财务会计部门唯一担当,而是扩展至各项业务源头,由此可见业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数据处理能否准确。只要计算机保证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内部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换言之,只要对输入的准确性有足够的把握,那么数据处理和输出结果的准确性就能得到保障。因此,即使不经过人工对账和审核,原始数据也可以作为计算机内部处理流程的直接依据。

(四)内部控制管理

企业实施信息化以后,会计数据将以电子数据的形式直观反映,并在规范化的流程中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和事务管理。传统上的以各个部门为节点的管控模式将退出舞台,随之而来的是通过内控制度来确保信息安全、可靠,利用具体的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审批权限和事务管理。届时,内控的保障措施将通过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实施,对操作进行口令控制、对数据实行加密保护、对数据进行实时检测等。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内部控制的范围最终将从组织内部延伸到整个社会。

二、信息化环境的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路径

(一)日常账务处理优化方案。我国许多财务部门只具备基础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既无法与业务发生部门直接建立数据联,也无法实现凭证的实时传递。此外,由于原始凭证流转周期长、会签部门多,对费报销的进度也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针对现有账务处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流程优化实施中,应将系统自动处理与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为核心,对账务处理流程做出如下优化:1、审核环节由线下手签升级为线上审批。明确审批权限、设定权限类别,使凭传递更具实效性;2、在后台对原始单据必填项进行升级,与会计科目关联,提高业务效率;3、精简会签部门,缩短原始凭证流转时间。(二)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流程。通常情况下,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这种单一权责的模式,忽了业务部门在款项收付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弱化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反馈。针对这种现象,优化流程的制度中,应设立以财务部门为主、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具体化细则。如此一来,各方相互协作、共同监督,达到提升管理效率的效果。具体来看,财务部门的职责在于控制应收、应付账款的额度,以避免产生大量呆账、坏账、死账的风险;业务部门作为款项发生源,掌握着相关的客户信用评价、市场定位需求等,这些信息对于分析账龄、评价风险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合理化的分工能够将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更具实效性,降低资金流动风险,从而达到强化资金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目标。针对现有流程中对应收、应付款项的管理,对流程做出如下优化:1、财务部门承担核算功能,业务部门作为款项的发生源,承担外部对接功能;2、建立健全客户信用数据库,订单信息由业务部门自动传递至财务部门,缩短信息流转时间和审批程序,方便业务部门进行催款处理,提高回款能力;3、财务部门对账款的额度和期限进行把控,定期与业务窗口部门及时核销款项、确认信息。提前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资金计划管理流程。目前,企业资金计划面对两大困境:一是事先编制难以准确,二是事中控制难以把控。资金计划的编制通常由财务部门独揽大权,但财务部门只能够做到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支出合理把握,具体到产品的收入、成本则无法掌握,只能依照经验粗略估算,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资金计划的编制与实际执行不相匹配;二是事中控制难以把握,例如审批制度松散,款项拨付手续不齐备;资金计划贯彻执行力度不严,计划外或大额支出频繁;应收账款催收不力;销售回款额度不足等等。总而言之,资金计划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无法对业务执行提供有力保证。针对上述情况,对资金计划流程做出的优化如下:1、明确资金计划编制的内在逻辑关系。大多数企业实行年度经营目标责任制,以全年完成销售业绩为年度目标;企业会根据年度目标制定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即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支出计划、回款计划、融资计划。简而言之,资金计划要与企业生产计划紧密融合。2、将资金收支依照产品开发周期进行分解,得出资金计划平衡表,再对资金计划进行月度分解,考核当月的资金盈余或缺口,达到对资金计划的平衡。3、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资金计划的编制应围绕产品开发的全周期,执行过程始终与业务保持联动,一旦出现异常,应迅速发出预警提示,及时更新资金计划。由此一来,既列明了资金计划的来源,又保证了与业务的紧密关联。(四)资金账户管理流程。目前,公司本部及各子公司的资金账户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新账户报批不及时、开立账户存在随意性、账户归集手续办理滞后等方面。因此,对流程优化提出如下建议:1、明确开户银行范围,列示符合开户条件的银行;2、缩短审批时间,将开户审批由线下审批升级为线上审批,财务部门及子公司在得到上级审批之后可直接进行账户开立筹备;3、新设账户(投资资金监管账户、融资贷款账户除外)均需及时、主动办理资金归集手续,将资金归集作为账户开立流程中的一环,避免因缺乏有效监督而导致的账户归集滞后

三、信息化环境的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的建议与保障措施

(一)信息化环境的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的建议。第一,流程优化方案实施前,在网络建设和系统开发完成后,先试点进行,再总结经验教训后,逐步推开,不要一下在过大的范围内铺开,给正常的财务会计工作造成混乱,确保过渡期的管理受控;第二,对一些与财务会计联系紧密的重要流程,不要轻易大量调整人员,可以采取增配人手,重新分工等方法解决一些操作上的问题;第三,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在财务会计流程再造前完善,具备使用条件,不宜在流程再造过程中不断修改信息系统,给新流程的实施造成混乱;第四,信息系统的开发要紧密结合工作现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由于财会基层操作人员计算机使用水平有限,所有的系统交流平台尽量简便,便于操作,且功能尽量融合,不宜子系统过多,造成混乱;第五,要加强各级人员计算机运用水平的提高,企业各部门、各个分公司应能够独立完成各自管理数据的维护,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确保各类数据得到有效传递和运用;第六,财务会计流程的改造不要完全脱离既有流程,要吸取既有流程中运作多年并取得的成果,不宜全盘否定,推倒重来。(二)信息化环境的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的保障措施。1、人员培训。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各部门组织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财务会计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做到统一化,那么在部门间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要预防此类风险,既离不开明确的制度保障,如内部审计制度、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制度,又要有统一的思想约束,加强人员培训至关重要。企业应在现有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针对企业领导层应推行“体验式”培训的方法,锻炼实战操作能力,充分理解信息化环境的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理念,转换成个人认识。增加培训的投入力度,建设起现代化的培训基地,优化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报告厅、图书室、活动室、学员宿舍等教学设施,打造一个教学设施一流、教学资源丰富、学习环境幽雅、学习氛围浓厚的培训基地,为“做实培训、做优培训”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根据培训的目标制定出对受训者的考核方案。一方面,通过必需的考核方法检验培训活动,实行后在对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考核,为培训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另外,在必要的考核受训者过程中,激发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实效。2、组织保障。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事先的精细筹备组织。首先要抽调专业人员成立工作组,对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实施进行由始至终的监督管理,其次要对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行分析,以顾客需要的为第一要务,最后设计出一整套全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在整个企业内部推广实施。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实施,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改变,因其将彻底颠覆企业员工已经适应多年的工作方式,其中将涉及到的权力、利益不可小觑,所以,面对潜在的巨大阻力,企业的管理层、领导者还需具备坚定的信心、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确保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内部顺畅实施。3、风险控制。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信息化管理离不开风险管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依靠技术支持。通常情况下对于集中处理数据的保密性的做法就是通过设置口令、权限等来实现,看似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实际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员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想要潜入数据库修改数据并不是天方夜谭;第二,依靠法律保护。在实施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信息化管理之前,所有的会计凭证、单据和报表都要经过逐级领导签字审批、经办人签字确认作为收付依据;单在网络化情况下,传统签名方式被线上审批、签所取代,此时法律对其的有效性认可成为业务流转的依据所在;第三,依靠制度办事。要建立网络安全指引、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信息化管理制度,形成对网络系统的运维和保障,并设定网络责任中心、分离岗位职责;第四,依靠内审把控。要建立独立的内控审计部门、聘用专业专职的内审人员,对组织内的信息化环境实施监管。对数据的查询和处理可以经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鼠标操作来完成,从而将监督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将事前预警作用充分发挥,最终形成强化企业审计的监督机制。

作者:王俊杰 单位:包头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仇铭燕.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

[2]何祎.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分析[J].财会学习,2015(12)

[3]袁红涛.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探讨[J].财会学习,2016(3)

[4]张立多.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6)

企业环保部门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全面预算 问题 建议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处在黄金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相应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任何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重要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先进的内部管理控制手段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熟悉和采用,现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控制、激励、评价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管理机制。我国很多大企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帮助很多企业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成为企业利用市场背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当然,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我国企业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面预算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在理论界,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目的不明确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为的是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在制定预算工作计划,尤其是编制企业年度、季度和月度预算计划时,往往只考虑计划期间的收支状况,而不去考虑计划背后的实际意义,使得计划的编制失去原有价值,也无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2、计划的编制缺少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短期活动与长远计划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企业编制的计划既有短期的任务,又有长期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在编制预算计划时只考虑短期内的效果,甚至只考虑短期任务的完成,而不去结合企业长远规划,导致计划在实施中不断变化,既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也不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持续改善。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组织体系缺失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中,全面预算管理作为重要的一环往往由企业内部独立的部门来进行运作,这样可以保证预算工作执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但在我国很多企业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这样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工作效率一般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在实际执行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财务部门本身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财务人员对于实际的生产流程、销售环节等了解并不是很全面,使得预算计划的执行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4、预算考评机制不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流程化工作,前期的调研数据,中期的制定计划,后期的考核评价,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而其中后续的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在制定预算计划时,不仅要有总的计划,还应该建立分级的责任中心,这样既可以做好前期的数据收集,也可以完善后续的考核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组织架构的混乱直接导致了预算考核的落后,预算计划的实施数据无法及时收集,使得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直接影响了预算计划效果的评价。

三、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上述问题暴露出我国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强大作用,如何妥善的解决上述问题,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就其中简单的几个方面提几点建议。

1、紧盯市场,科学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是预算计划的编制,基础性的市场情况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全面预算计划的编制起点就是企业下一周期的销售情况,对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首先要完成的基础工作。因此预算管理部门应当科学管理,与生产、销售等各部门建立密切联系,随时注意市场情况变化,既保证该期预算计划的执行良好,又可以为下一期的数据收集打好基础。

2、战略主导,结合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相融合,正如预算理论中讲到的“战略决定预算,预算修正战略”,只有企业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在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能使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有长远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预算计划编制的过程中亦不能忽视短期目标的作用,长远战略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才能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得到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企业的各项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健全组织,完善体系

为了保证在企业中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不仅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部门,同时还应当建立多级别、多层次的组织架构,并使各层次有效的串联起来――上级审批,中级制定实施计划,下级执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下级反馈,中级汇总,上级审批、修正,这样才能保证各个环节及各个组织部门各负其责,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开展和有效实施。

4、加强控制,完善考评

如上面提到的,健全组织架构就是为了加强各级的控制,完善整个预算计划的考核评价。企业建立各个级别监控责任中心,控制预算计划各个环节的执行,并评价各个环节的实施效果,管理约束具体到人,对重点环节要重点监管,有一定重点的开展工作。同时注意信息的及时反馈,为上级制定计划提供第一手材料。

总之,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使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企业环保部门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物资采购;监督;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53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稳固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企业必须加强对物资采购环节的监督与控制,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长久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如今,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此现象,企业要加强物资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 现代企业物资采购监督的过程

1.1 对采购的事前监督

在企业进行物资采购之前,应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物资管理方式,并制订相应的采购计划和费用预算,审计部门负责对企业制订的采购计划进行监督,查看其是否合理。采购的事前监督一方面可以从操作人员的反馈行为入手,通过反馈信息来判断采购的事前计划是否科学。另一方面,监督部门也可以通过客户的投诉来对采购计划进行相应的监督,从而改善采购计划,使其能更好的促进企业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对采购的事后监督

企业对采购的事后监督可通过跟踪来进行,保证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随时完善采购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在对采购进行事后监督前,还应全方位掌握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等,进而有效监督采购物资的质量。对采购的事后监督的方法有以下2种。第一,可以对采购的物品进行现场检测;第二,可以对物品的使用进行相应的调查。通过事后监督,可以保证企业采购工作的质量。

2 物资采购监督与控制过程中的几项重点工作

2.1 采购计划的监督

对于采购计划监督的实施,首先要求采购物品的使用部门要根据自己所需物品制订相应的采购计划,然后将采购计划交给采购部门审批。采购部门审批的过程就是对采购计划监督的过程,可以避免在采购过程中出现虚报信息的行为。同时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的内容,也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有效地控制企业对采购环节的资金投入。通过对采购计划的有效监督,也可防止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虚报物品价格,谋取私利。

2.2 采购价格的监督

监督部门在采购部门进行采购之前要事先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了解采购市场的价格状况,并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市场价格来判定采购部门是否虚报价格信息,从而达到监督的目的。在保证价格合理的同时,监督部门还应注意监督物品的质量是否符合企业相关部门的要求。另外,要时刻观察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为企业的采购提供良好的市场供给信息。

2.3 物资质量的监督

对物资质量的监督主要是相关部门在采购部门进行采购过程中,对采购物品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测,然后将检测结果交给价格部门,价格部门根据质量的检测结果适当调整物品价格,保证物美价廉,避免出现用较高成本购买低劣物品的现象,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通过对物资质量的监督,也可保证企业采购物品满足企业相关部门的需求,保证企业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2.4 货款结算的监督

采购物品的监督人员在对货款进行结算之前,要检查购货发票,确保购货的价格与采购计划的价格相统一。同时,要核查购货发票,以便确定其合规性。对购货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一核查后,才可以进行货款结算。

3 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监督与控制的措施

为保证企业物资采购工作顺利开展,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监督与控制。第一,由于企业物资采购涉及面较广,因此采购部门应注重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例如,企业采购部门通过与质量部门的协作,确保采购的物品满足相关部门对物品的质量要求;第二,为避免采购部门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行贿等行为,企业应对物资的采购费用进行进一步的监督,从而限制采购部门对费用的支出,有效地避免采购人虚报采购费用的行为;第三,企业应对物资采购活动进行全程监督,规范采购活动,有效提高采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对采购行为的全方位监督,可有效提高物资采购的质量,实现对物资价格的科学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师兆勇.关于制造企业物质采购成本控制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43(12):112-114.

企业环保部门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有效性;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041

0 引言

生产计划管理是以盖勒普MES与生产计划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工厂的实际运营状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其进行生产管理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科学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方式,以实现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而从当今制造业市场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制造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迎合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清晰市场定位与市场风向,生产计划管理则是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

1 生产计划管理概述

生产技术管理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概念分析,生产计划管理以企业的整个生产系统为对象,涵盖产品制造相关的各个环节;从狭义概念分析,生产计划管理是以产品生产的基本过程为对象,其中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能力核定、生产计划于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和实行一级生产调度工作等。

2 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现状与问题

(1)投产时间滞后、生产加工周期无法保证。订购单位是企业生产的保障,也是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企业与订购单位签署了合法的协议或合同之后,企业才会开始对产品进行生产。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合同的签订需要经历一个及其漫长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投产时间滞后。在投产初期,就可能会已经减慢了产品生产的进程,即使采取增加工人数量,延长工作时间等措施,也难以保证产品的生产;加之基础数据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这使得制造企业生产部门陷入混乱和疲乏,在企业关系中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2)生产计划管理流程不规范、奖惩不分明。事实证明,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不健全、缺乏严格的奖惩制度、员工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带动起来等因素会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业绩不突出。在处理问题事件时,部分企业内部缺乏明确的管理措施,处理手段也较为随意,不同的管理者也会相应给出不同的方案,最终处理结果的差异化导致员工态度散漫,直接影响了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3)信息不共享,数据到处找;库存堆得高,资金占不少。部分制造企业缺乏公共的交流平台,各部门之间互不往来,导致信息阻塞与隔断,投资生产部和物资供给部没有实现良好的信息共享,这直接阻碍了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众所周知,产品生产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的共同配合,要求较高的团队协作性。而现今制造公司的各个部门都在“闭门造车”,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极易出现问题。

3 制造企业提升生产计划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加强生产计划管理基础建设。强化制造企业基础建设管理,要对基础信息和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全面准确地掌握制造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确保信息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而且还要具体掌握各个单位成员的基础管理、物资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合同管理等情况,清晰明确各单位的职能和功能,帮助管理部门优化管理系统,对企业的产品效率提升、物资准备、质量保障等各个因素进行确定,为产品生产建立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今后产品生产有条不紊的运营。

(2)实施准时化生产计划。产品完成的质量和时间都是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更是市场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制造企业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尽快确立科学系统的准时化方案,迎合市场发展的潮流,满足订购方的最先需求。对此,制造企业可以优先采取“取料制”,这也就是说,产品生产不可再按照单一模式进行,每道工序之间也无需保证高度的一致性,即使前一道工序没有完成,制造企业也可以按照市场生产经验和公司生产预算开始后一道工序,只要保证两道工序订单要求的一致性即可。采用这种生产措施,既可以解决时间滞后问题,又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为导向,达到了省工、省料、省时的目的,为制造企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3)强化企业生产计划执行管理。要真正实现强化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就要从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牢抓生产环节。生产车间应该根据企业确立的生产计划和生产任务进行,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切不可拖泥带水,因为一点工作的拖延就会搅乱整个生产秩序。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使其成为一种制度保障;第二,实时掌控生产进度。技术部门要与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对影响工作进度的问题进行及时排查,确保生产有效有序进行;第三,加强企业对生产的控制力,杜绝窝工、消极怠工现象的发生。

(4)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制造企业要善于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采用ERP系统为企业制定严谨准确地生产数据,减少人力劳动造成的误差;以科学技术代替脑力劳动,增加对机器设备的投资,减少对不必要的闲置人员的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5)在企业内部开展精益管理工程。企业要追求创新理念,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精益理念为导向,减少成本投入,增大产品输出,加快产品生产进程,保证产品兼具质量与效率;同时,企业应尽快展开精益管理工程,加大对管理部门的建设和投入,为自身发展增添生机与动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产计划管理在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要以生产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的契机,强化管理,努力改善当今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实现飞速发展,为未来的良好运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程金胜.装备制造企业提升生产计划管理的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8).

[2]赵海燕.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改进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3]李美叶.浅论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