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范例6篇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范文1

关键词:纺织机械;出口产品;出口特点;建议

一、绪言

纺织机械产品的市场在前些年由于一系列的原因而出现起伏波动。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好转,及纺织行业的改革,纺织业市场回暖,市场对纺织机械及产品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国外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我国纺织机械出口产品逐年增加,为更好地规范和引导纺织行业,有必要研究当前纺织机械出口产品的特点,并为促进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提出几点建议,更好地促进纺织业的出口贸易。[1]

二、我国纺织机械出口产品的特点

(1)纺织机械的出口产品外观方面要求较高。我国纺织行业的设备技术性能优良,价格合适,但在外观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国外的产品。因此,要纺织企业要转变经营的侧重点,注重国际客户对于外观的需求,并按照客户的要求改进纺织工艺和纺织方法,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

(2)纺织出口产品的技术出现较快的更新。国外经济发达,思想前卫,对于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领悟能力较强,远远快于国内的部分用户。国外客户具有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他们追求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便在激烈复杂的竞争中领先其他的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利润。[2]所以目前的纺织行业的技术更新较快,并及时在国内和国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纺织企业开发出口新产品时要有层次性。技术更新太快而超过了市场的适应能力也会给企业带来销售困难,新技术产品一般价格涨幅过大,使得客户难以接受而影响企业效益。因此要控制好技术的研发更新,有层次地开发新产品,尽量向顾客提供性价比合理的产品。不要盲目升级改造技术和产品,要顺应市场,随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3]

(4)从样本开始做起纺织出口产品的设计。目前我们在开发新产品时总是先设计再进行制造,试验获得成功后才印制产品样本进入市场。但这样无形之中延长了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且客户一般先从样品开始了解新产品。这样我们就要考虑先制作一些样本并进行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选择客户最满意的产品样品,从而根据样品建立生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尽快促进产品的上市,这将使企业更早的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从而获得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5)快速的市场状况反馈机制急需建立。国内及国外的客户对于纺织产品的要求是不同的。部分企业过多的侧重于国内市场对于纺织产品的需求特点而忽略了国外的市场,导致对于国际用户的需求调查不清,国外的纺织产品的需求特点反馈不及时。从而使得企业无法及时的改进纺织技术和产品,给企业造成了许多的损失。针对这个问题,快捷有效的市场反馈机制需要及时建立。[4]

(6)海外的经销网络需要及时建立。过去的计划体制已经严重影响和滞后了纺织行业的发展,使得纺织企业走了许多的弯路。因此对于纺织企业要促进本企业纺织产品的出口,必须建立独家经营销售网络。通过招纳国外各国家当地的纺织机械产品营销,能更好地与当地顾客接洽,推销本企业的产品,并最终促进本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7)纺织机械产品的包装需要满足运输的要求。以前纺织产品出口所用的包装多为木箱,并通过海上的散货轮船运至目标国。但现在这种轮船日渐稀少,并且包装也粗俗老套,这种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顾客的需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要根据顾客的要求修改纺织机械产品的包装,并设法满足现代集装箱装卸的要求,进行现代物流运输,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运输效率和企业的发展速度。

三、促进纺织机械产品出口的几点建议

(1)分析纺织市场营销环境,获取产品供需双方的资料和信息。通过进行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等基础工作,能为企业做出正确的运营决策提供帮助。及时掌握市场和客户潜在的需要、购买能力等情况,可以保证企业保持足够的竞争实力,及时调整企业的运营方向和目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5]

(2)提高纺织机械的市场竞争力。纺织机械产品的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的生产状况及企业的技术水平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纺织机械,并不会盲目跟风而选择最新的技术产品。因此,纺织企业要了解市场顾客的购买心理,及时推销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档次的产品,给顾客更多的选择,给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3)拓宽营销渠道,扩大营销市场。纺织机械企业在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同时,要有一定的营销渠道将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6]因此,纺织机械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及销售状况,选择直销或者商销售等多种形式,切实保证自己的产品能及时的销售出去,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四、总结

对目前的纺织行业国内外形形势,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纺织机械出口产品的特点,以期能通过这些特点更好地了解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同时依据这些特点,提出了几条解决纺织企业经营销售的难题,希望能促进我国纺织行业的快速平稳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法磊.我国纺织机械出口的趋势分析[J].中国纤检,2011(04):34-35.

[2] 武玉明.谈中国纺织机械出口的潜力[J].商场现代化,2006(13):18.

[3] 高潮.纺织机械出口:重要市场在亚洲[J].中国对外贸易,2005(12):70-71.

[4] 王树田.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的现状与展望[J].纺织导报,2005(10):6-9.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范文2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 出口竞争力;钻石模型

0 引言

目前,全球纺织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纺织业作为中国传统的特色产业,出口依赖度高,依托丰富的要素资源在国际化市场中取得的竞争优势,随着技术壁垒、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贸易壁垒的出现逐渐消失。近年来的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对纺织业的出口无疑是“雪上加霜”,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出口压力增大,使得国内纺织企业竞争力大为削减,向东南亚、非洲等低成本地区转移成为趋势。2013年,中国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距缩小,虽然缓解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压力,但依然存在扩大的风险。

东南沿海是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研究中国东南沿海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竞争力状况,有助于提升长江、珠江三角洲专业产品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快对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增加出口,促进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和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的纺织产业集群入手,分析其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出口竞争力状况,找出当前纺织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东南沿海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得国际市场分工专业化。产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世界各地的地方产业日趋成为全球价值链与生产网络的内部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集群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集群的国际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长江珠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最为快捷。

“全球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看浙江,浙江纺织看柯桥。”浙江绍兴纺织闻名天下。享有“广纱甲天下”美誉的广东西樵为纺织之乡。这两个地区可谓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代表。以下以浙江绍兴和广东佛山西樵为典型代表分析中国东南沿海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1纺织产业集群优势—生产能力

2000年至2012年,中国纺织产业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5%提高到约55%,出口贸易额占全球比重从15%提高到约36%,纺织产业“走出去”的实践日渐增多,动力不断增强。浙江省绍兴市作为第一轻纺城,拥有着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水平,配备着国内、国际先进的纺织机械设备,在化纤设备方面,目前全市拥有年产量250万吨聚合能力和年产量250万吨涤纶长丝抽丝能力。除化纤业以外,绍兴无梭化率跃居全国首位,该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在生产规模、下场销量、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设备先进性上均为全国之最。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是中国仅次于浙江绍兴的第二大纺织面料生产和销售基地,现有纺织企业1330多家,织机3万多台,已经形成年产各类纺织面料10亿米的生产能力。

1.2专业市场

浙江专业市场远近闻名。温州鞋业,永康五金,绍兴纺织、海宁家纺等市场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下形成了专业市场集群,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和消费品市场、产品市场共生的格局,并逐步走向国际化。目前,浙江绍兴已基本形成了“南部传统交易区、北部市场创新区、中部国际贸易区、西部原料龙头区和东部物流配套区”五大专业市场区,发展前景良好。

广东西樵纺织产业集群以“质量好、产品新”著称,有70%左右是厂家直销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立足自有市场,西樵镇实施 “大市场、大流通、促进产业大发展”的战略,建设并完善了轻纺城、旅游城市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业氛围浓烈,市场蓬勃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1.3人才培养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大国,对纺织人才的需求旺盛。然而专业纺织人才仍是一个大缺口。目前中国的纺织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在技术和管理上人才缺失,缺乏竞争力。目前,中国纺织业尤其是绍兴和西樵纺织企业,正在尝试和纺织专业院校建立“人才输送”渠道,培养高新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纺织产业的竞争力。2013年,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旨在于为广东省的纺织类相关企业、学校、协会搭建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并促进三方在人才培养、行业研究上的合作。

1.4创新能力

2001年,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完工,作为“广东省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广东纺织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西樵纺织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平台,提升了其产业竞争力。技术中心还为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检测认证等,以促进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纺织产业在技术、品牌、专业化市场等方面上仍处于雏形阶段,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在国际垂直化分工中尚处于价值链的较低端。目前广东纺织服装类产品年产量达48亿件,占全国60%,年出货值达290多亿美元,堪称纺织服装产业大省。目前总体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 东南沿海纺织产业集群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政府、机会等六大要素。其中前四个要素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运用“钻石模型”理论对浙江绍兴和广东佛山纺织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

2.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主要分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纺织业作为中国传统的特色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依托劳动力优势进入国际市场。随着入世后经济的迅速发展,用工量急剧上升,近年来的“民工荒”、“涨薪潮”等现象屡见不鲜。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标识性风向,民工荒现象更是严峻。作为一个务工人员流动大省,广东服装鞋帽等行业的用工需求占了广州用工总量的45%左右,用工量庞大。浙江作为纺织服装大省,用工量也极其庞大。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依靠传统优势赚取微薄利润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外来从业人员不得不返乡或另谋出路,企业裁员,接单,招人,但此时早已“人去楼空”。 2010年,珠三角地区城市出现超过200万的用工缺口。目前,民工荒现象仍在持续。

与此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壁垒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波及全球,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冲击极大,中国纺织业依靠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这也意味着中国纺织业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技术创新迫在眉睫。此外,近年来纺织业的主要原材料持续上涨,像棉花,羊绒,化纤等材料的价格不断攀升,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了中国纺织产品价格也被迫提高,正是由于提炼它们的资源日渐匮乏所引起的。2010年以来棉价忽涨忽跌,令纺织企业信心不足,部分企业采取降低棉制品出口份额,以寻求稳定的利润空间。此外,近年来的“电荒”正考验着中国纺织业。2011年的“电荒”比往年更早,规模更大,已给纺织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企业频遭拉闸限电,在接受订单出口时显得尤为谨慎。

2.2市场需求

据海关统计,2013年1~6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511.56亿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0.1%。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纺织业出口呈现平稳趋缓的态势,增长势头良好。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导致纺织产品价格的提高,数量上并没有显著的提升,有的甚至出现萎缩苗头。

国际市场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度令全球纺织服装消费市场陷入谷底。失业率增加、收入趋紧,从而使得国际市场上的纺织产品滞销。世界经济进入持续低速发展期,美元债务危机的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和消费疲软仍在冲击着世界经济,阻碍世界纺织服装消费市场的复苏。为尽快恢复国内生产,许多国家开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势必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的传统密集型产业,贸易摩擦加剧。因此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日益维艰。自2011年7月起,土耳其为了保护国内工业,提高了对进口纺织品的征税水平。对作为土耳其最大的面料供应国的中国而言,无疑又是一重创。在国际市场消费疲软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东南沿海纺织产业集群势必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创建集群品牌,增强出口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

2.3企业战略、同业竞争与合作

中国东南沿海纺织产业集群主要是中小企业现象,运转灵活,能够及时应对国际市场动向,但在出口商品结构上过于单一,缺乏竞争力,集群内部企业价格战、产品倾销现象仍层出不穷,由此遭遇到的国际反倾销活动和特别保障措施更是频繁。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停产甚至倒闭。作为纺织大省的浙江和广东也无一幸免。技术创新也逐步受到了企业的重视。近年来,在南方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持下,企业重心已逐步向产品研发和营销方向演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当前中国纺织业出现的另一难题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纺织品设备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设备更新速度快,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来投资,技术创新也急需大笔资金投入。融资困难,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不利于中国纺织业的壮大以及转型升级。

2.4支持性产业

纺织业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化工,物流产业等,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这些关联产业构成了产业链的上下游,其发展发育程度对中国纺织产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染整是纺织业的配套环节,在西樵纺织中最为薄弱。西樵印染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从事的多是低档面料加工,利润微薄,加上企业管理模式不规范,直接对整个纺织产业链造成影响,降低了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上游受制于原料涨价,下游受制于终端产品的微利,绍兴纺织产业链也在艰难行走。

2.5政府

2004年,西樵镇被首选为纺织产业升级试点。西樵政府利用集群发展形成的“吸管效应”,集聚名企,壮大纺织产业规模和完善产业链,并通过“一个支柱,五个平台”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来促进纺织产业升级,提升集群的竞争力。之后,佛山西樵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建设“五个一”工程推动纺织产业升级的总体规划,即“一个体系、一个平台、一个基地、一个市场,一个品牌”。2008年西樵成为全国纺织产业升级试点的学习典范。

2011年11月19日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颁布,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将重点围绕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突破纺织产业技术瓶颈,攻克50项关键技术,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纺织产业转移与升级也是重点,并提倡节能减排。政府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的支持,十分有利于中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

2.6机会

2005年1月美国取消了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对中国这样一个纺织大国是个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凭借历史悠久的工业传统和生产能力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全球自然资源的自由流动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在浙江广东两大省,许多世界纺织巨头抓住这一商机,在浙广投资办厂,外资引进机会增大。这种配额限制的取消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导致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同行业更激烈的竞争。

此外,浙江绍兴和广东佛山西樵作为纺织产业升级的示范单位,更是集聚了众多名企,为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生机。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出口竞争力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素资源优势逐步丧失,产业技术含量低;(2)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3)出口企业竞争激烈,集群品牌缺失;(4)中国纺织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

作为全球纺织大国,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仍在摸索中继续,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作为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加速中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企业,应该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正视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积极关注社会现状,主动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严格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活动,督促中国纺织产业健康发展,早日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东南沿海纺织产业集群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严格采用国际标准,规范纺织产业管理体系;(2)打造区域集群品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3)创高新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人才;(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中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中国工业经济》 2005年第2期。

[2]丘海雄,等.《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竞争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3]盛世豪,郑燕伟.《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竞争优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范文3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问,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Q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范文4

从2012年上半年纺织行业的生产、出口、投资和效益四项基本指标可以看出,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只有纺织产业链终端的家纺和服装等少数行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生产增速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7月,全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1467.13亿元,同比增长10.9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8.8个百分点;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0686.37亿元,同比增长10.5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9.44个百分点。1~7月,主要大类产品中,化纤、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36%和10.75%,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84和3.50个百分点;纱、服装产量同比增长12.91%和11.83%,增速较上年同期仅提高了1.73和0.31个百分点。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海关快报数据统计,1~7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为1374亿美元,同比下降0.2%,出现负增长,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25.5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出口总额同比增幅8.0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出口829.3亿美元,纺织品出口544.7亿美元,同比均下降0.2%。纺织行业服装出口额主要依靠价格贡献,而纺织品出口额主要依靠数量贡献,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中心测算,1~6月,我国服装出口价格同比提高6.68%,数量同比下降3.85%;而纺织品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02%,数量同比增长2.76%。

投资增速减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7月,纺织行业累计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163.98亿元,同比增长16.8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9.49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7945个,同比减少9.35%。但中、西部地区新增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7月中部地区投资额同比增长18.72%,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48%,较上年同期提高0.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额同比增长19.74%,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99%,较上年同期提高0.19个百分点,区域结构调整加快。

企业效益下降 亏损增加

1~6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1147.93亿元,同比下降1.9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43.19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4.43%,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产成品周转率为18.19次,同比下降4.94%。企业亏损面为18.39%,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124.13%。棉纺、化纤行业利润呈现负增长态势,1~6月,棉纺、化纤行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1.00%、52.27%。受国内外棉价差影响,普通纯棉纱企业全部亏损,缺乏棉花进口配额的棉纺企业运行困难。

总之,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足,加上棉花成本远高于国际市场、化纤原料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致使大量纺织企业陷入利润降低、经营困难的局面。而使用天然纤维原料的行业,包括棉纺、毛纺、麻纺和丝绸在内,经营尤其困难。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跟踪统计,迫于成本压力和订单不足的双重影响,棉纺行业限产停工现象突出,最新调研显示,约30%棉纺大型企业限产,50%中小棉纺企业停产。化纤行业虽然总体开工率在80%以上,生产较为平稳,但企业效益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被迫通过“自律”的方式维持经营以期度过难关。

上半年全行业不利因素增多

我国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较多,不但包括国内外市场的整个外部环境萎缩明显,而且直接关系到纺织企业生产经营的原料、劳动力等成本因素的制约也难以缓解。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作为国际市场消费主体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消费信心长期低迷,制约了对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本外流的情况,经济运行风险一再加大。

国内外棉花差价持续拉大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造成了部分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份额转移至其他国家。1~6月,我国在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为37.75%,较去年同期仅提升0.85个百分点;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72.8%,较2011年同期下降了1.93个百分点,而同期,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在美、日市场所占的份额均有所上升。

国内销售增速趋缓

1~7月,全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0%,低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1~7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仅为11.3%,低于上年同期5.5个百分点。受内需增长减速影响,纺织行业内销增速明显放缓,1~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内销产值25770.28亿元,同比增长12.4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0.34个百分点。

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

尤其今年进入5月以来,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内外棉价差甚至高于5000元以上,严重减弱了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棉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大幅减少的同时,棉纱、棉布进口逐渐增加,直接影响国内棉纱生产和棉花需求,长期看,不仅不利于发展我国的纺织工业,也不利于对棉农利益的保护。目前纺织企业对棉花抛储政策十分关注。希望国家采取灵活应对的措施,让抛储起到稳定棉花市场的作用,缩小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的价格差,为我国纺织企业调整国际战略赢得空间。

原料价格波动难以应对

纺织纤维原料价格波动对行业运行的影响巨大。进入8月以来,新棉丰产预期显著,国际棉价的持续下跌,内外棉价差又突破5000元/吨。巨大的棉价差距,让棉纺行业经营困难,拿不到配额的企业出现减产甚至倒闭。

化纤原料的价格不仅受棉花价格的影响,而且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联动明显。从去年棉价下降以来,化纤行业也相继出现不景气的局面,今年上半年曾一度出现利润总额下降50%以上的情况。近期,随着原油价格上涨,化纤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暖,但后续增长乏力。而原油价格的波动也将加大企业运营的风险。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常态,有效化解不断增加的劳动成本已经成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期任务。根据联合会最新的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各项要素价格继续上涨,其中用工成本增加最为突出,81.7%的样本调查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49.9%的企业表示劳动力成本较上年同期同比涨幅达到10%~20%之间,12.4%的企业表示劳动力成本较上年同期同比涨幅达到20%以上。在抽样调查报告样本企业中有63.9%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中部地区的抽样调查样本企业中,有76.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成本的大幅上升不但降低了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成为推动企业向东南亚国家大量转移的主要因素,如果纺织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过快,势必影响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012年下半年:起暖回升路漫漫

今年下半年我国纺织行业是否能够出现较明显的回升,不但取决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也与我国纺织行业相关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国际市场前景不乐观

国际市场的基本面可以从美国、欧盟、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形势得到启示: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然而今年以来却凭借其在全球货币的主导地区得以恢复,无论其币值还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下半年,美国有可能成为传统市场中复苏最明显的国家;日本市场在今年表现的较为稳定,下半年有可能继续延续;欧盟经济是传统市场中最糟糕的,而且危机重重,难以预测。新兴经济体是最具活力的国家或地区,然而今年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主的发展较快的国家普遍出现本币大幅贬值、资本外流的状况,经济风险很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7月中旬最新的预测中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0.1个百分点至3.5%,表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

内需回暖寄予厚望

2012年下半年,内需市场仍将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受国际经济仍然低迷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与去年相比仍将有所减缓,市场信心难以大幅回升,内需市场活跃程度整体仍将低于上年。但是,随着近期货币政策放松及物价回落的效果逐步显现出来,预计下半年衣着类内需消费增速有望逐步提升,对纺织行业的拉动作用也有望较上半年有所增强。

但据目前判断,由于市场上半年需求整体不足,企业产销近期将延续放缓趋势,利润继续下滑。而且由于上半年很多企业的库存增加,即使下半年市场复苏,也会由于消耗库存而无法将企业经营转好的迹象马上反应到经济数据上。因此,如果下半年内需市场开始回暖,企业有望在近一到两月内先消化库存,继而出现稳步回升。

棉花是道坎

今年,棉花政策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影响尤其明显。从5月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突破5000元/吨,整个棉纺行业乃至纺织工业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原料成本压力,目前仍无有效缓解的迹象。我国新年度收储的价格早已确定,而就棉花种植、天气等状况判断,今年又将是一个棉花丰收年,因此,根据市场供需情况预计,国内外棉价差可能进一步拉大。

如果近期国家没有出台有效解决内外棉花价差问题的政策,我国由棉花为结点的整个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将继续下降。棉纺企业亏损、停产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出口形势将更加严峻,甚至影响化纤、服装等相关产业,而首当其冲的是广大中小型企业。

多管齐下促平稳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较为不利的情况下,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行业和企业要通过自身调整积极应对市场需求不足、原料价格波动等一系列挑战,确保行业平稳运行。

缩小国内外棉花价差

鉴于目前国内外棉花差价大和国际棉花资源充足的状况,建议增加滑准税进口配额发放并向纺织企业倾斜。吸取2010年棉花拍储助推棉价波动的教训,在今年放储时不将棉花收储和管理成本转嫁到棉纺企业身上,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限价放储。另一方面,加大对棉花良种培育和棉花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提高国产棉花的市场竞争力,稳定棉花生产,避免棉花市场生产、供应和价格的大起大落。

加快企业技改和创新

企业经营困难的时期也是加快调整的有利时机。希望国家利用预算资金对纺织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高档面料、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支持。加强对行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不但对大型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给与支持,也重视惠及广大中小企业的产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及产业联盟等给与支持,加快纺织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稳定国际市场兼顾中西部产业转移

支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营销推广,稳定出口市场份额。尤其支持纺织优势企业在产业链高端领域的“走出去”,对国外原料基地、研发中心、品牌收购、营销渠道等给予信贷优惠或设立对外专项资金等。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广大中西部的崛起需要大量东部产业的转移,在国外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加大中西部产业政策力度,鼓励沿海纺织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各地区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建设营销渠道,拓展国内市场。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范文5

【关键词】纺织业 竞争力

纺织产业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自从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科技和管理优势进行产业的升级以及结构的优化,将纺织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另一方面我们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迅速发展,纷纷加入到与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的队伍中来,国际该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我国的市场份额比过去大为降低。在上述情况的背景下,需要对我国的纺织产业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和分析,分析如何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持续不断的提升该行业和该类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其不断前进发展。

一、我国纺织业出口发展现状

(一)纺织业发展逐渐成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纺织业完成了从幼稚产业向成熟产业的转变,形成了上中下游的衔接,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国内纺织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江浙、珠江和环渤海湾地区,纺织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纺织业历史悠久,多年的纺织业经营为中国纺织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和资金。我国的纺织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上海等地,这些地区毗邻纺织业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也便利,逐步形成了众多纺织产业集群。

(二)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纺织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部外贸出口中占有的份额相对较大,但在外贸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如2003 年纺织品出口额占全部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02%,2012 年这一比重下滑至8.21%。一方面,说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高级化趋势较为显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纺织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份额的下降从另一角度折射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地位的提升。自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WTO 后,纺织品出口进入后配额时代。在面对更加公平、开放的国际市场时,中国纺织业发展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2003 年~2008 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在2009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2010 年纺织品出口额高达2065.3亿美元,2011 年、2012年与2009年基本持平。

(三)纺织业出口地区

在纺织业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各类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9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53.9亿美元,下降5.5%,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45.1%;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42.4亿美元,下降9.6%,占32.5%。此外,国有企业出口288.4 亿美元,下降18.6%;集体企业出口81.6亿美元,下降18%。纺织业主要出口至欧盟、美国和日本。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6亿美元,下降7.3%;美国264亿美元,增长4.1%;日本213.3亿美元,微增0.1%;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0.2%。此外,内地对香港出口139.4 亿美元,下降12.8%;对东盟出口109亿美元,下降2.9%。

(四)纺织业出口结构

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1.82%、20.62%、19.62%、10.56%,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同比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如丝制针织服装、毛制针织服装、丝制梭织服装、毛皮革服装同比降幅均超过了10%。从出口金额看,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1.79%、15.98%、24.42%、10.56%,在增长速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如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毛皮革服装、衣着附件等4类同比呈现增长,而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同比呈现下降。对比出口数量比重和出口金额比重,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丝制针织服装的出口金额比重低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比重均大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

二、我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纺织业出口增速不稳定

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在2005年至2011年间波动幅度较大,2009年同比下降9.65%,2012年同比增长23.6%,2011年同比增长为9.67%。纺织品出口增速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纺织行业的不稳定,这不利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此外,2003年-2011年,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不断增大。2003年中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为66%,2011年,内销比重高达92.9%。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纺织品内销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纺织品出口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国际纺织品市场形势愈加严峻,许多原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内销为主。

(二)纺织品贸易赤贫化增长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品都以低廉的价格作为有力的武器,在国际上开拓市场,这种竞争策略在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上世纪80 年代,我国纺织业高速增长,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纺织品供应国。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人们消费档次的提高,这种以“低价取胜”的战略的弱点被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贸易“贫困化”增长。据了解,服装出口价格下跌实际上已经持续5 年,价格下降虽在短期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一方面,价格过低势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使企业效益下滑。

(三)纺织品附加值低

在当前的国际范围内,面料是纺织业中的中上游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服装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革新相对滞后,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状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棉花、棉纱、棉布、丝织品、服装、针织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化纤、呢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原料及半成品进口国。因此,我国的纺织业发展要着力改造面料的生产技术,提高纺织服装附加值,实现进口替代,扩大纺织品的出口。纺织面料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比较容易模仿,造成无能力技术创新的企业不开发,有能力开发的企业不愿开发,都想找现成的样板进行模仿,导致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不能在市场中快速发展壮大。企业在成本较高而收益较小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动力去开发新产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四)纺织品出口国家分布不合理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仍过于集中,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据统计,中国有约75% 的出口产品(含香港)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东欧、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等出口市场仍不被关注。对某些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当这些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整个纺织产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并且,出口市场的集中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无序竞争和低价竞销。在纺织品出口配额逐步取消的同时,国际纺织品市场环境和国内的出口环境都发生着重大变化,竞争环境的恶化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国内纺织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实行竞争机制创新,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中国纺织品廉价的优势,企业出口品的出道打破了原全球纺织业的平衡,随即就出现了挤占他人市场,同时就出现了各种反倾销等各种障碍。一些发达国家距今都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地位和经济地位,甚至都干预到中国的金融政策。单单从纺织业的层面上讲,是因为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品的迅猛和量之多导致与进口国纺织业市场内部平衡被打破。中国纺织企业甚至占据过多的进口国市场份额,对进口国纺织业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与我国纺织业成为全球纺织业的众矢之的。在面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之后,又出现了“劳动壁垒”,现成为了阻碍纺织企业出口品的又一大强力障碍,虽然我国出口的纺织企业在价格上拥有很大优势,但我国的相应的劳动力几乎都是不被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作业的,面对进口国家实施的越发苛刻的劳动壁垒措施,相应的纺织行业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公约的社会保障责任体系,但是在初期,必将受到重重险阻。

三、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建议――从企业的角度

(一)加快纺织业的结构升级

我国纺织业己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纺织品出口,还是服装国际化经营,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是大力加强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

(二)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再次,应是营销管理的创新。创新科技生产力,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利润空间。最后是产业链整合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中国纺织业产业链中的各分部在国际竞争中地位有所不同,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或中国传统的优势领域,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生产企业的信息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的推广与运作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弱势。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步伐,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三)创建企业品牌

许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纺织品牌,这点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为此笔者认为品牌塑造是企业近期内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品牌的塑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在这一阶段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资本的积累,同时提高现有产品在经销商、商以及客户心中的口碑,除此以外也要对企业在当地的形象进行重新规划,提升企业形象。在资本实现积累以及企业形象较好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丰富企业的销售渠道,注重电子商务渠道建设,同时开展品牌的建设工作,在品牌推出之前,需要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并在品牌确定之后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各种媒介,进行广告的投放,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及真正的创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内销外销并重

外销是目前浙江纺织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适应性、前瞻性地调整销售渠道,深入挖掘国内市场,实现内外销并举,是织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点。第一,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受美日欧等重要消费市场纺织产品需求放缓拖累,纺织企业正经受回款周期拖长、赖账现象增多等一些过去遇到不多的困难;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频繁调整也造成纺织品出口增幅明显下降。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第二,响应扩大内需发展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行业增长主要驱动力将从出口拉动逐渐转向国内消费。我们要清楚认识两点:首先要认清现实,保持出口稳定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浙江纺织业平稳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准备,内销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营销布局有一定周期,加之复杂的国内市场环境对出口转内销企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战略层次上看,逐步加大纺织品内销比重既是纺织企业调整原有不合理销售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其前瞻性地把握内需增长机遇、响应扩大内需要求的重大行动。

参考文献:

[1]俞春来,李秉强.中国纺织品出口相对困境及应对措施[J].价格月刊,2014,02.

[2]席庆高.浅谈我国纺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社科论坛,2014.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范文6

【关键词】 襄阳、服装行业、现状、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襄阳作为中国的一个三线城市,它的经济产业在近几年内也得到了质的飞跃,那么相应的就推动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一、襄阳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襄阳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困境

襄阳有九成中小纺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熟练挡车工月工资高于周边“大城市”,企业的赢利空间狭小;中小纺织企业主要靠民间高息借贷为生,半数企业的资产借贷率达到60%以上,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转型愿望强烈,土地需求得不到满足,搬迁遇到困难。

纺织工业是湖北省襄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现有纺织服装企业400多家。2011年,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产值达到285亿元,今年1~5月产值为111.75亿元。自去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形势的影响,襄阳纺织服装行业走入困境,尤其是中小纺织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企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产品价格下滑 经营持续亏损。

目前,襄阳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遭遇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降等难题,经营形势连续几个月不见好转,且市场形势呈现进一步恶化的态势。据亚丰纺织公司负责人骆建强介绍,他们在2012年6月中旬襄阳市棉纱价格为1.63万元/吨,短纤1.02万元/吨,半年时间价格就下降了20%左右;90%的中小纺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一些纺织企业家表示没有信心再经营下去。

1、生产成本偏高

首先是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为1.93万元/吨,比从国外进口的配额棉高出7000元/吨。对于国家实行的棉花保护价收购政策,纺织企业普遍表示难以接受。其次是用工成本持续上涨。据金明达纺织公司负责人邹永强反映,为留住员工,公司5年内先后10多次给员工加薪,目前一个熟练挡车工的月工资为3200元~4000元,比河南郑州纺织企业员工2600元/月的工资高出了许多,企业的赢利和生存空间狭小。再次是用电价格高。此外,襄阳市纺织企业布局分散,纺织企业之间在招工、用人、销售等环节存在恶性竞争。

襄阳市纺织服装工业在原材料、人工、用电、运输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自然难以降低。据樊城区纺织企业反映,目前从越南等国家进口的棉纱加上运费,价格比国内还低20%~30%。由此,襄阳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订单减少,出口严重受阻。

2、资金普遍缺乏

中小纺织企业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实力较弱,产品单一,设备落后,尤其是没有资金购买土地,缺少在银行贷款的抵押条件,难以获得支持。据鹤轩纺织公司负责人卢万友介绍,80%以上的中小纺织企业目前在租赁厂房,至少50%的中小纺织企业在合伙经营,在严重亏损的形势下,股东往往分歧加大,出现撤股或转行的现象;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中小纺织企业主要靠民间高利贷为生(月息为0.015元~0.02元),半数企业的资产借贷率达到60%以上,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3、发展空间受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纺织服装企业开始“突围”——寻求转型升级,但是土地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从骨干企业的情况看,一些企业搬迁遇到困难。

以际华三五四二、新襄棉、银河股份为代表的大型纺织企业,积极响应襄阳市委、市政府“退城入园”的号召,在伙牌工业园挂号征地,准备增加投资,谋求更大的发展,但由于国家每年对用地指标都有限制,所以不能及时获批。

新襄棉公司于2012年3月20日与襄州区政府签订《投资协议书》,规划总投资16亿元,在伙牌工业园建设20万纺锭、1100台高速喷气织机项目,并于4月6日通过了襄阳市政府第一季度主城区招商引资项目评审会,但直到目前,企业仍未获得用地红线,樊城区“双改”指挥部下达了搬迁督办通知,而新厂区建设规划又不能启动,新购设备无处存放。公司董事长张学政说:“现在公司每月亏损三四百万元,搬又不能搬,真是度日如年。”

双佳印染公司是襄阳市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企业之一,公司投入1亿元购置的高档印染设备正陆续到位,但由于园区土地未落实,只能在原址上进行升级改造。而以鹤轩、金雪、亚通等为代表的中小纺织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土地,他们希望襄阳市和樊城区两级党委、政府给予重视,充分考虑纺织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多、承担的社会责任大等实际情况,能够在城郊安排土地,建立纺织产业园,使企业能够继续发展。

4、渴望政府支持

际华三五四二总经理邱卫兵说:“际华纺织工业园项目进展缓慢,一方面是伙牌工业园没有落实土地,另一方面是企业搬迁投入太大,加上设备升级、产能扩大等需要6亿元投入,按照现有的政策搬迁(仅土地收储、老厂区挂牌增值收益的60%),企业要负债几亿元,集团总部难以批准。”位于樊城区人民路的多家纺织企业,包括新襄棉、银河纺织、鑫方圆、双佳印染等已被列入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对象,要求在年底前腾空,而企业考虑到目前的市场形势和高昂的搬迁成本,仍持观望态度。

(二)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优势

襄阳作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它的服装行业一直稳稳向前发展,就目前来说,湖北省襄阳市举行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成立大会,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亚平当选为第一届会长。大会选举产生了襄阳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等15家理事单位,3家监事单位。大会选举了5名副会长、1名秘书长。

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成立架起了襄阳纺织服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发挥了纽带作用;搭建了全市纺织服装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平台,有利于组织会员企业进行经验交流、新技术传递、信息利用与共享等;规范会员企业市场行为,杜绝会员企业在劳动工资、产品价格、招工招聘等方面的恶性竞争;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等。

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熊亚平建议纺织服装企业树立信心,调整好员工的精神状态;压缩企业长期投资,保证资金链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劳动力紧缺矛盾;控制成本,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保持最少库存;在提高、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

二、襄阳服装行业未来发展分析

日前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湖北省襄阳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跨越式发展。未来五年,襄阳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将突破70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建成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叫响“中国织造名城”。

据了解,该市制订了2012~2016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棉纺、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丝绸产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区域配套高水平发展印染工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引进国际国内服装知名品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五年的产业目标为:全市棉纺锭扩大到350万枚,布机5万台,印染生产线30条;年产纱50万吨,化学纤维20万吨,服装1亿件(套);新建1个部级技术研发中心,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打造1~2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和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