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纺织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纺织专业

纺织专业范文1

关键词:OBE理念;市场需求;纺织品设计;创新设计

1前言

OBE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一个学习产出驱动整个课程活动和学生学习产出评价的结构与系统[1],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率先发展起来。OBE强调教学与实践一体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目的,立足教学目标,将课程原理教学、实验、实践、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2]。

2纺织品设计方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状

实践教学是纺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纺织工程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载体[3]。纺织工程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均非常高的专业,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方向是基于培养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设立的,纺织品设计方向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纺织产品结构分析技能,掌握纺织品设计和开发基本技能,实践内容包括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满足本科生毕业要求。但在实际训练中,由于实验课时不多和内容有限等因素,学生很难达到预期要求,此外也存在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培养欠缺,实践训练方面存在不足和弱化倾向。国外对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为大工业生产考虑,强调艺术与技艺的统一,并推崇和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因此,研究工程认证背景下纺织品设计方向实验教学改革,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OBE理念的纺织品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OBE理念坚持结果导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力,强调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的转移,实现基于课程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基于产出需求的培养过程转变。纺织品设计方向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学院教育部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重点实验室、院士基地、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及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校内实践平台,作为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及部分集中实践课程的专用教学场所,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优势,作为校内实践平台的补充,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将OBE教育理念引入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预期实践教学成果建立培养目标,按照预期学习成果从纺织品设计课程实验、专业实践、课外实践几个方面着手,探索基于OBE理念的“纺织品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新模式。

3.1按照预期实践教学成果建立培养目标

OBE理论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作为核心理念[5]。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处于主要核心位置并先于培养目标存在,但OBE教育模式中,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是实施OBE理念的前提,教学内容后于培养目标而存在。培养路径采用反向设计法进行,预期实践教学成果是学生掌握纺织品设计、分析基本技能,具备纺织品设计、分析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以市场需求为驱动,设计织造出符合大众审美、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并随着专业实践过程的逐步推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

3.2按照预期学习成果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3.2.1以课程实验为依托,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纺织品设计方向课程实验环节是对理论基础掌握情况的反馈,同时有助于开发设计思路,原有课程实验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动性不足,对现有市场产品缺乏了解。而纺织品设计方向涉及知识面广,流行信息量大,一方面需要教师通过网络、图书、市场等渠道引导学生了解纺织品设计的新原料、新工艺、新功能等新元素,同时激发学生对色彩花型、面料特性等流行信息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传统纹样、特色实例的展示与介绍,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专业知识点逐渐串联起来,以此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最后,在实验基础阶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应过多限定具体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为了更好实现有效产出,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去市场参观考察,将提取的有用信息用于纺织品设计过程中,加强创新设计能力,市场考察情况、设计效果作为课程考核重点内容。

3.2.2以专业实践为抓手,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⑴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实验的学习,掌握了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及独立设计的能力,为后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设计是在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专业训练指导,属于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OBE理念下的纺织品设计方向课程设计的题目和教学内容应当丰富多样、覆盖面广,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通过与相关纺织企业合作,将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引入设计课题,在考核中把企业评价、应用效果等作为依据,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⑵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有效方式,是专业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实践环节。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一方面邀请纺织企业参与,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分析生产问题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科研活动与毕业设计挂钩,改变和消除学生对科研活动存在神秘感和高级感,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参与和承担起专业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

3.2.3以课外实践为平台,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⑴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成立纺织品创意设计小组由教师带队集中对创意设计有兴趣的学生参加,通过调研、设计、织造等流程,使学生在了解图案色彩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完善纺织品设计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意设计小组是以实践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性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过程与效果并重,这种强调仿真模拟、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能够打破学科壁垒的界限,通过案例设计与任务实施进行现实情景模拟教学,另一方面通过交叉学科知识实现课程讲授协同进行,从而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孤立性。学院设立纺织品花型设计中心、创新设计基地等,引导学生开展从创意设计到产品试做作的全程技术创新。⑵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有机融合,构建以赛促学新模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将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立足特色化实践教学,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越隆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红绿蓝杯”纺织品设计大赛、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互联网+”纺织等各项纺织类相关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把赛事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定层次,锻炼学生通过学科竞赛上层次,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创新设计,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面料大赛的参赛作品既有面料创新设计又有面料图案设计,涵盖技术类设计和艺术类设计[6],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⑶增进校企交流合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场所,也是加强学校和纺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宽工科学生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教育平台[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校外实践进一步认识企业运作、工艺流程、生产实际,学习了解工厂管理模式并深入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进一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纺织企业接收“纺织品设计方向”学生实习实践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保证了实习实践的顺利进行和质量提高。学校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合作,校企联合打造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教师通过校外培训、下工厂实践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专业素养,并参与了纺织品设计实践活动,一举多得。

4总结

纺织专业范文2

【关键词】纺织业;设计专业教育;实践;新时代;协同育人

0引言

在“一带一路”倡议思想引领下,我国纺织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纺织业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在此背景下,社会急需优秀的纺织业人才。而学校设计专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需要立足于纺织业发展模式,培养纺织业需要的人才,以此实现企业发展进步、教育效能提升、学生良好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四赢”的发展局面。新时代背景下,在培养纺织业需要型人才中,应加强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的合作,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以此培养社会发展需要型人才,彰显设计专业教育实践的价值。

1新时代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协同育人的实践问题

1.1校企合作力度不足

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协同育人模式,被称之为校企合作模式。而在校企合作下,学校与纺织业应在协同育人中发挥各自功效,相辅相成,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以此助力于高素质纺织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经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多数学校在设计专业教育实施中,其纺织业信息多来源于教师的一些经验信息以及社会信息内容。由此能够看出,纺织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合作力度不足、教育与产学对接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了优秀纺织业人才的培养。

1.2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

应用型与创新型纺织业人才,成为纺织业人才未来发展的主要需求。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我国的纺织业在向国际化方向迈进,需要综合型人才加入其中。但从当前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不利于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良好的开展,影响到协同育人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产生,是由于部分专业教师的教育着重于理论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综合性发展。

2新时代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

2.1育人目标革新

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合作,打造协同育人的教育实施模式,需对设计专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进行革新,在两者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明确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目标既符合纺织业人才需要,也适应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教育发展需要,以此达到优秀人才的良好培养目的。而针对当前纺织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其教育目标应融入国际化信息以及现代化信息等内容。例如:在育人目标中,关注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包含国际化能力、信息素养、服务能力、国际化视野、生产能力和适应能力等。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应协同共商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使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符合纺织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1]。

2.2育人内容革新

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合作,实施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学校设计专业教育、纺织业学生和就业创业的对接,为优秀纺织业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基于此,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协同育人的教育内容进行革新,使教育内容与市场发展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时俱进,获取社会性、市场性信息,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在协同育人内容革新中,首先,在校企合作视域下,纺织业与设计专业教育都发挥各自作用,在网络技术的助力下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双方内容的融合与对接,使纺织业及时为设计专业教育提供新颖的专业化信息,同时设计专业教育也为纺织业提供专业理论信息,实现两者的有效合作,在共赢视域下,更好地教育学生;其次,设计专业教育内容应立足于纺织业发展模式,协同纺织业,构建网络的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使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都可借助此平台,引领学生。同时,学生也可借助协同育人平台,在日常自主学习过程中与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交流,获得新的纺织业信息,诸如国际化思维等,促进学生成为国际化先进人才[2]。

2.3育人方式革新

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的合作,开展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需要实现育人方式的革新,以此提升设计专业教育实施的效果。在协同育人中,育人方式革新是重点,能够更好地助推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的合作,使产学与教育融合,构建一体化的教育实施模式,助力于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协同育人方式革新中,首先,实现产学的对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标准。而产学对接的教育模式,需要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的良好合作,以此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纺织业人才。例如:在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合作中,纺织业与设计专业教育在其中都要肩负起产学与教育的重任,包含设计专业教育重视育人模式的实施,发挥课堂教学、网络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的优势,让教育方式、模式都与纺织业发展模式相贴近。同时纺织业在其中做好实训工作,其实训工作的开展,多与设计专业教育沟通,以此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其中,在其中获取较多的纺织业信息,助力于学生全面性发展;其次,打造校企合作基地,在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融合中协同育人,打造校企合作的基地,满足学生对实训的需要,使学生融入到实训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

3新时代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协同育人的实践对策

3.1转变设计专业教育思维

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的合作,构建协同育人体系,这种教育模式的构建,助力于设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要想推助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专业教育中更好地实施,需要转变设计专业教育的思维,推助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更好地合作。首先,设计专业教育应认识协同育人开展的重要性,积极与纺织业进行合作,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以此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对接,促进设计专业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革新与改变;其次,纺织业应响应地方政府号召,积极主动融入到设计专业教育中,与教育一同合作,实现教育与自身共赢。与此同时,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的合作,阐述自身发展需求,发挥自身积极性,以此更好融入到设计专业教育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设计专业教育应加强对学生引领,使学生能够适应产教融合的教育,进而不断地提升设计专业教育的实效性[4]。

3.2丰富设计专业教育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教育纺织业的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丰富设计专业教育内容是关键。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的协同育人实践中,要重视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内容更丰富,以多元的内容,加强对学生教育与引领,进而促进学生专业化与职业化共同发展。首先,设计专业教育要立足于校企合作,不仅融入纺织业的信息内容,也重视职业化信息内容的融入,达到以多学科教育的模式,助力于学生全面性发展的目的。例如:重视学生心理学、外语学、国学、历史学的教育等,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其次,在丰富设计专业教育内容中,重视文化的融入。立足于社会发展,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塑造学生专业品格,使学生未来能得到良好的就业与创新。

4结语

新时代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协同育人的实践,立足于纺织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要,以此为学校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使设计专业教育践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依据社会发展模式,促进设计专业教育与纺织业的合作,以此协同培养优秀的纺织业人才,助力于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设计专业教育中,重视与纺织业的合作,构建协同育人体系,进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纺织业人才,促进学生未来良好的就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军.“循序递进、分层轮岗”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2):150-151.

[2]汪良平.民办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价值、问题与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2021(1):91-96.

[3]刘芳.高职设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3):89-90,93.

纺织专业范文3

摘要:五邑大学根据现代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以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为突破口,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三个“三位一体”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即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研究创新”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近年来,纺织行业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我国劳动力成本增加,越来越多的低端纺织制造业正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且有加速的趋势,国内将留下一些高附加值产业链,如纤维原料的差别化,加工手段的高技术化,生产清洁化、高效化,产品高档化、功能化等。可见我国纺织产业升级特征日益明显,而纺织工程高等教育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和适应这一变化,为此,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更新[1]。

一、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纳入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的改革范围,这不仅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纺织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纺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探索,力求减少陈旧过时理论,增加现代科技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的纺织工程知识及技能与时代发展同步[2],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各校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尤其对于地方高校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还未有成熟经验可借鉴[3]。

二、目前广东省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纺织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纺织工程专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还比较落后。广东省具有纺织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和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只有我校(五邑大学)。虽然我校的纺织工程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广东省重点扶持一级学科,还拥有广东省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功能性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纺织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纺织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使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

1.尚未形成与纺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同国内其他纺织院校一样,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依附于理论教学,所选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与纺织产业发展前沿存在一定的滞后。实验内容以纺织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大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缺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纺织专业存在的实践教学体系滞后于产业科技发展的状况,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展开深入的研究,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构建起与纺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纺织专业学生正面临生产实践机会减少的困境

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使得部分长期与学校合作的纺织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经营困难,有的直接搬迁到内地或者在国外建厂,有的转型生产其他产品,增加了学校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习的难度。因此,如何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3.纺织专业教学难以引领产业升级趋势

纺织专业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还兼有引领产业升级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持的任务。目前广东省的纺织产业升级在加速,为产业找到新的增长点,提高其附加值成为广东省纺织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广东省纺织专业教学还停留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阶段,引领产业升级的科研教学鲜有开展。我校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纺织工程与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对江门市、珠三角,甚至对整个华南地区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责无旁贷。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增加体现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创新型实验”。

三、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针对广东省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总结其他高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我校从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和整体推进,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三个“三位一体”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即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研究创新”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

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产业对纺织工程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第四学年进入企业学习。在前三年,通过开设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织物组织与结构、染整工艺学、纺织工艺设计等课程,并设置相应的课内实验及实训环节,使学生获得纺织科学基础知识、生产专业知识等。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要完成认识实习、保全保养实习、生产实习、纺织产品设计与开发、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应用纺织基本理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法、团队协作、富有质量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等素质。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新型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实验和实训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主要在企业完成。(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纺织生产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企业经历或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资深专家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将那些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派到企业锻炼研修,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现有实习基地16个,大多是五邑地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学校与实习基地深度融合,形成稳定的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满足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3)实践考核评价标准建设。开展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构建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实践考核评价标准。

3.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遵循“淡化课程界限”的原则,将实验课从各门课程中分离出来,对原有的实验课进行融合与优化,分层设置,构建相对独立的、“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研究创新”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基本技能实验重视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综合性设计实验既要有系列课程各知识点的综合,又要有实验技能、测试方法的综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纺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要结合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应用纺织科学基本原理,探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现代纺织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体系配套,加强现代纺织实验中心的建设。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实验中心涵盖纺织材料、纺纱、机织、针织、染整五个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一条龙小型实验加工生产线,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又陆续投入800余万元专用于“现代纺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在设备选型和购置上充分体现先进性与前瞻性,多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突出功能性纺织品制备和表征等特色。这些硬件建设为“三位一体”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2)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编写新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教材和配套使用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坚持“坚实基础、注重综合、强化设计、旨在创新”的理念,融入与现代纺织产业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四、结语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我校纺织工程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品存在的局面,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渐进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培养,顺利完成了从“学生”向“工程师”角色的转换,提升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对纺织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作者:黄钢 贾永堂 黄美林 单位:五邑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篇2

《化纤基础》为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自课程开设以来,笔者一直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多经验。近年来,对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对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准确分析

相对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本课程自身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具有“三多”: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内容涉及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1]。如果学生对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又习惯了主要靠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这门课程会显得相对较难。另外,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内生动力明显不足。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持“我要学”态度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得不学的学生占大多数。而为了混张文凭不得不学习的学生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主观上学生缺乏“我要学”的不断求知上进的内在要求,客观上来自竞争和生存的外在压力催生学生“要我学”又明显不足,加上课程本身跟其他纺织工程的专业课相比偏抽象,因此学生难免望而生畏。如何让不愿意学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自律意识,学会约束自己是每一个专业课老师面对的难题。通过跟其他高校的交流发现,这个问题不只是对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而言是个难题,对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等著名纺织服装类高校也是棘手的挑战。

2确定课程综合改革整体框架

在课程学习前,紧扣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情调研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分解和组合,确定教学内容,注重随时丰富教学资源,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同时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提高过程考核比重。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达到课程预期,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综合改革过程具体实施

3.1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能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的聚合反应类型及机理,对高分子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有初步了解。同时,能够掌握高分子溶剂初步选择原则,了解纺丝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对纤维纺丝工艺进行初步设计,初步建立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联系[2]。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几种常见民用化学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基本性能、主要质量指标及生产方法,了解纤维表面改性的机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纤维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的认识。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的,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设计,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法: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由于高分子结构复杂,较难理解,采用实物、三维动画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先讲述这一部分中学生通过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问题引导教学法:用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思维活力、加强讨论交流、引导探究活动,增加自主学习,促进学以致用和创新活动。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线上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习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天均安排值班教师在线答疑,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3.3针对“三多”,梳理教学内容脉络,厘清知识内在主线

抓住“结构-性质-应用”这一主线,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着重加强学生对高分子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这条线将高分子结构、性能和应用的关系串起来,避免知识点的杂乱无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本课程内容分为高分子化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基础、民用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四个主要部分,将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和逐步聚合等经典的高分子理论作为高分子化学的重点,将高分子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溶液性质、力学性质作为高分子物理的讲解重点,将民用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应用作为实用纤维的重点,尽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力争通过对全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炼,在有限的学时中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3.4养成高效学习方法

在课程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本课程的重点及难点,提醒学生重点学习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聚合反应分类及特征,掌握高分子的结构分类及内涵,主要围绕着重点和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本门课程时,时时提醒学生务必注意课前自主学习,对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上课效率。课堂上聚精会神,不开小差,力争弄懂弄通;积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课后加强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弄明白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对比,及时复习巩固。授课时,每节课开始前先通过小测验、提问等回顾上次课内容,然后告知学生本节课重点。在讲授过程中针对这部分重点内容重复讲,结合实例举一反三,不怕多讲,就怕讲不够,学生理解不透。临近下课时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每章结束后及时进行复习,从“结构-性质-应用”这条主线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同时结合高分子的社会发展现状扩充相应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5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了线上和线下两种考核方式有机融合的考核方法,进行了从提交课程论文,到专题演讲,到卷面考试等不同尝试,目的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达到了解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对自己教学有效性的监控。目前这种考核方式综合了课程多个环节,如出勤(5%)、课堂提问(5%)、小组表现(5%)、平时测验(5%)、课堂笔记提交(10%)、作业(20%)、期末考试(50%)等,每部分各占一定比例,这样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程度和效果。出勤环节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态度不端正,后面的一切手段都收效甚微。课堂提问和小组表现考察的是学生是否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能否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否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是否能够流利地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每个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平时,不定期进行小测验,考察的是学生对当堂课程重点知识和本章学习重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笔记,一方面督促学生及时记录当堂课程主要内容,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出勤的考察。期末考试考核的是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本课程基本实现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对化学纤维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认知,牢固建立起“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为将来从事纺织及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加工、改性及应用等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本课程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课程的教学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过程考核方式也可以继续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纺织工程专业的吸引力,使广大学子真正热爱纺织、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跨越,这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作者:贾曌 魏文静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篇3

培养大量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教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规模[1]。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纺织企业急需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纺织工程高教无疑将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然性

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纺织产业正在进行艰难的转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心病。根据当今纺织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3)掌握必要的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好地解决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2]。因此,培养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纺织人才是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

2.加强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纺织工程专业的高教主要是为纺织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纺织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纺织生产技术,同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纺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理论教学不能代替实践性教学,两者不可偏废[3]。由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强化学生的纺织工程意识、增强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培养和造就知识深厚、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3.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纺织高校应对激烈竞争的现实选择。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2012年全国有680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将是一个长期态势。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纺织行业发展也是时好时坏,纺织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够稳定。在现实主义的引导下,就业前景无疑成为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及专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那些能够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人才的高校和学生能在企业顺利获得岗位的高校将在学生生源争夺和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就业率和就业水平已经成为纺织高校的现实选择。

二、纺织专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学时多,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少。

根据对几所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分析,各教学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大致为公共基础课33%,学科基础课24%,专业课16%,选修课7%,集中性实践环节20%,另外理论课课内实验平均约占理论课学时8%左右。目前,各纺织高等院校纺织工程专业各种实践环节及学时大致如下:专业实验主要有纺织材料学实验(平均32课时)、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平均32课时)、纺织测试技术实验(平均16课时)、现代棉纺技术实验(平均16课时)、现代织造技术实验(平均16课时)和针织学实验(平均8课时);专业课程设计为纺纱产品设计和织造产品设计(平均2周);专业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平均2周)、棉纺专业实习(平均2周)、棉织专业实习(平均2周)、生产实习(平均4周)、毕业实习(平均4周)、试纺试织(平均2周)和做毕业论文(平均14周)。可以看出,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学时较少[4]—[5]。

2.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

从所开出的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可以看出,实验内容没有结合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如纺织材料学实验,大多是根据理论课的内容,有关纺织材料性能验证性的实验较多,而对纺织材料进行具体成分分析等内容较少;实验操作和步骤与纺织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异;纺织测试技术实验偏重于验证各种通用传感器的原理,而没有针对在纺织设备及仪器中各种传感器的设计性实验;现代棉纺技术实验、现代棉织技术实验和针织学实验都存在着内容不够全面、不贴近生产实际的问题,有关产品质量测试实验多,而关于生产工艺的实验很少。

3.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建设困难。

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试纺试织和毕业实习都涉及实习经费和实习基地的问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各地各类纺织企业的情况;各纺织企业多为私有性质或股份制企业,学生实习不能给他们带来明显利益,反而会带来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和安全等问题,因而企业领导人对学生实多没有积极性,目前主要靠一些教师的同学或师生关系勉强维持。实习基地的不够稳定,造成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不能顺利落实。

4.实习内容不实,管理不严,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纺织专业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对现代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份重要文件中:一是《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需要通过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课堂实施、教学实施、实训实习、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开展订单培养等;二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文件指出职业院校需要积极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或开办职业教育,主导大型职教集团发展,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及新型学徒制[1];三是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2];四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其中的内在逻辑从深化改革到提质培优,再到高质量发展,既相互衔接,又逐级递进[3]。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职教生态已成为“十四五”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是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成效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重要途径。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纺织企业迫切需要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很多纺织企业都在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创新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优势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因此,对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纺织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需求。同时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更新慢,很难提供真实的生产和技术环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职教生态是大势所趋[4]。

2订单班主要现状及实践模式

2.1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有近40年的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近年来学校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分别与多家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其中与广东溢达纺织公司合作开办了“溢达纺织订单班”,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东莞百宏纺织实业有限公司、佛山马大生纺织有限公司等多家纺织行业优质企业,联合开展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的省级或校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项目,同时开展了企业订单班人才培养;与特大纺织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特大纺织订单班”。培养期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培养。学生将作为“储备干部”进行系统的人力资源以及管理技能培训,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派遣专职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在校企合作的订单班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投入技能训练设备,建立订单培养实训基地,设立订单班助学金,为学员提供“学费资助、生活资助、奖学金等”。

2.2实施学校课堂与生产现场双阵地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制订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渐进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班级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进行公共课程及纺织材料与实验、织物分析与设计等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第四学期,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交叉进行认识性实践、及基本技能实习,结合纺织企业生产实际和最前沿的生产应用设备,学做交替,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五、六学期结合专业对应的相关目标岗位,比如从事织物设计、从事车间生产管理、从事现场管理的一线纺织技术和管理人员,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联合培养。企业进行教学与生产结合的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项目和学院项目交叉推进。同时前四个学期的学习,以校内专业教学项目为主,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以企业项目为主。这期间,学生在企业内不但需完成一定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还能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真实的工作任务体验中,直观地认知和掌握纺织生产各工序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工艺设计、及一线生产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和提升岗位职业能力。

2.3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担教学任务

在现代纺织技术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中,企业导师承担跟岗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对学生实行带班实习教学指导与管理,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了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桥梁。不但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也能在企业开展针对纺织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训和技术研发等服务工作,还可以进行创新训练项目与企业项目交叉实施,实现校企双赢互利的目标,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双元育人。同时,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对在企业进行跟岗实习的学生(学徒)提前进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实际技能和岗位知识的培训,及纺织企业文化、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职责、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能有效地满足企业人才选用和储备等工作需求。

3校企订单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困境

当前,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订单班协同育人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与本区域纺织、机电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成效和特色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冷”。企业以最求效益为目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自身具有生存紧迫感,与学校的合作往往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有些企业在与学校的产学研过程中不愿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也不愿意承担学生在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训期间的安全风险,以及学生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风险。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基本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措施,校企合作不具备可持续发展;二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特别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不够,教师又缺乏对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的认识,专业发展的预见性不足,容易导致专业建设不能真正有效对接企业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生命力不强;三是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围绕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活动多以分散的形式开展,缺乏将学校、专业、企业资源整合联系的平台化思维,成效不够明显,产教融合没有真正形成合力[5]。上述问题的存在均是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协同育人的效能,使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订单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4订单班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探索

4.1促进校企有机协同,深化“项目引领、产学互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广东纺织职教集团和高明产业研究院,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吸取现代学徒制经验,组建校企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将学生课程学习主线和实践创新主线有机融合,实施创新训练“导师制”,探索小班教学和分层分类教学。“溢达订单班”的学生在学校老师指导下,参与纺织产品研发,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纺织产品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实施,将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实践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徒弟融合,以此推动学生学与用结合、知识与能力的合一,实现纺织行业高素质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将企业真实任务作为学生实训项目,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生产产品的过程,形成工学结合的“项目引领、产学互通”人才培育模式。

4.2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校企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互派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开展行业资格认证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担任指导教师等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采取“下企业锻炼”“进厂入车间”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顶岗实践技能提升活动,培育纺织服装教学名师、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通过订单班项目,从“特大纺织”和“溢达集团”选聘优秀企业家、纺织大工匠等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纺织服装产业教授、客座教授,落实“百名企业家、百名工匠(大师)进校园”行动计划。聘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纺织大工匠”“纺织先进个人”等领军型高技能人才及专家,或具有纺织服装冷门的绝技绝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技术特派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激发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打造校企双元育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4.3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和产教融合型企业

依托国家级生产性实训中心、省级公共实训中心———广东纺织服装公共实训中心,推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学校提供场地,合作的纺织企业提供资金资源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包括智能纺织服装生产实训设备、各类工具、原料、零部件等。比如学校与广东纺检集团、广东溢达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越南百宏公司建立纺织应用技术学院,与柬埔寨中国商会共建纺织服装培训学院等。抓住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立项建设的契机,加快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建设纺织行业职业技能训练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

4.4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以纺织特色项目和创新创业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专业技术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纺织技术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双创大赛”“攀登计划”等创新创业大赛和项目中参赛锻炼,争取获得佳绩。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纺织专业范文5

关键词:化学纤维;纺织工程专业;化纤长丝及后加工;教学改革

化学纤维是三大高分子材料之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材料。2018年世界纤维总产量为9000多万吨,其中化学纤维约为6500万吨。中国是化学纤维生产大国,化纤年产量高达5000多万吨[1]。我校(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多年前就开设了“化纤长丝及后加工”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该课程在介绍化学纤维基本概念、质量指标等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常见化学纤维的制造方法、性能及应用,侧重于化学纤维长丝的相关内容,包括纺丝成形和变形以及产品开发应用等。笔者从课程重要性、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为新形势下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一、化学纤维教学的重要性

自从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化学纤维黏胶于1905年诞生以来,虽然与天然纤维的采集、应用和加工的悠久历史无法相比,但是这100多年来,化学纤维在品种、数量以及功能改性、仿真和智能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产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天然纤维,在服装、产业与装饰三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纺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或教学内容中仅有少量的化学纤维相关知识,比如在纺织相关专业平台课程“纺织材料学”中,对于化学纤维的介绍只是以分类为主,“纺织服装商品学”课程中虽然有化学纤维相关产品开发方面的介绍,但是对于化学纤维的成形、变形加工等也缺乏系统讲授。所以在国家大力推行和倡导卓越工程师培养、“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大背景下[2],应结合实际需求与专业发展,在纺织工程专业开设化学纤维相关知识的专门课程,以培养在纺织工程领域从事化学纤维产品设计开发、工程技术研发和生产组织管理以及检测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化纤长丝及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教材选择采用主要教材+辅助教材的形式。教材是课程的主导和灵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准和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教材也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3],因此教材的选用和建设至关重要。教材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虽然关于化学纤维方面的书籍并不少,但有些是专门介绍某一种纤维的,比如《聚酯纤维科学与工程》;还有一些虽然有较系统的介绍,但是深入程度不够;有些书籍不仅包括纤维,还涉及其他高分子材料,比如橡胶和塑料;还有的书中缺少长丝变形的内容。所以在这门课开设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目前采用的主要教材为《化学纤维概论》和《新型纺织纱线》。前者主要介绍常见化纤品种,包括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黏胶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氨酯纤维以及高性能纤维的生产,但是对于后加工、变形等内容涉及较少。《新型纺织纱线》则是《变形纱》的更新版本,变形加工内容较为全面、完整,同时增加了很多其他新型结构纱线的内容。虽然并非完全是长丝的变形加工,有些不作为课程讲授内容,但是可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对于长丝变形加工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考虑到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高分子相关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和欠缺,辅助参考教材选择了《高分子加工原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等。两本主教材互相补充,同时辅以参考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及时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化学纤维的品种不断创新和丰富,同时其成形方法以及不同的特性等也不断扩展,教材往往不可能做到及时同步更新。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依靠教材,讲授一些基础性知识,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结合化学纤维的新进展以及教师的相关科研等,及时补充一些内容和知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增强专业自信心,拓宽知识面。如在讲授聚酯纤维时,除了讲授聚酯纤维的定义、分类以及合成、纺丝、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外,还重点介绍了超仿棉聚酯、再生聚酯和防透明聚酯等新型聚酯纤维的开发背景、改性技术和产品应用等。而在纤维分类中,除了以前的化学纤维(合成纤维、再生纤维)和天然纤维外,还补充了生物质纤维的概念。在聚酰胺纤维的介绍中补充了生物质聚酰胺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对前沿的知识,开阔思路,拓展思维,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或者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前,我校开设的“化纤长丝及后加工”为一门32学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4学时的参观实践。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长丝和变形两大块,长丝部分包括常见的多个化纤大类品种。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如何精心设计和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日历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先修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同时开设的还有“纺纱学”等课程,所以在授课中还要注意课程的上下衔接,避免过多的简单重复,从而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介绍化学纤维相关质量指标时,简单提及并罗列,让学生建立整个知识体系即可,不再逐一重复讲解指标概念,而将重点放在纺丝方法的介绍上。如在介绍化纤品种大类时,详细介绍熔融纺丝和湿法纺丝的代表性品种聚酯纤维和黏胶纤维的纺丝成形工艺,这两种纤维也分别是合成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最主要品种,因而在后面的内容中涉及类似的知识点时,主要介绍不同之处,如熔纺的聚酰胺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等,只与聚酯纤维进行对照学习,主要介绍其纺丝温度与速度差异、锦纶6(聚己内酰胺)的纺前脱单体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第12条中明确指出:了解纺织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3]。也就是要求毕业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化纤长丝及后加工”课程内容多,涉及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以及高分子加工原理和纺织工程等相关知识,跨学科且对学生基础要求高,同时发展快,变化多;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如果不能很好地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很容易成为“满堂灌”。所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的自我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当然,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适当设计相关专题,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汇总,组织课堂讨论,布置大作业等形式完成,将学生的表现计入平时考核成绩,以督促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讲授再生纤维素纤维时,组织学生对于黏胶法和新型溶剂法及其分别所生产的黏胶和Lyocell纤维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包括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对环境影响等,在丰富课堂形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多方位加强实践环节。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化纤长丝及后加工”课程配套实验的设计和实物展示也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尽量利用各种资源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例如熔融纺丝、溶液纺丝等纺丝加工过程以及假捻变形和空气变形等变形加工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如果仅以图示或者课堂讲授的方式教学,不仅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在介绍熔融纺丝时,螺杆以及喷丝板是螺杆纺丝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对于POY/FDY等纺丝工艺的介绍都有示意图,但是不容易理解。对于校内设备,我们尽量安排学生参观并在现场讲解,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熟悉设备和工艺。对于没有条件或不方便参观的模块部分,尽量制作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地毯生产企业专门拍摄制作了BCF(膨体变形长丝)变形纱生产视频,在先进的化纤企业拍摄了智能化全流程生产视频,包括自动换纱筒、输送、立体仓储以及自动化的外观检验和包装等。平时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概念体系的掌握,尤其是在一些容易出错或者混淆的地方,结合课堂讲授、讨论以及实物展示等,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和概念体系。比如在讲授长丝和短纤维时,展示一些不同的长丝和短纤维卷装实物;在讲解变形纱时,展示低弹弹力丝、高弹弹力丝、空气变形纱等样品;还专门针对空气变形纱和短纤维纱的不同进行辨识与讨论。在长丝的应用方面,通过一些相关产品,如军港纶、军港呢、超仿棉聚酯面料等给学生介绍系统性的化纤产品开发理念。比如军港纶就是一种多异多重的复合变形长丝,通过不同粗细、不同截面形状及不同收缩率等的纤维搭配和变形加工而成,使其具有独特的仿毛风格和性能。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明显提高了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弥补了在化学纤维长丝及后加工方面的知识短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领域,使学生不仅掌握纺织和化纤加工、应用方面的知识,还初步具有相关的科研、教学以及检验和贸易等多方面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近年来,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形势良好,而且还经常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三、结语

化学纤维的品种丰富、产量巨大、性能优良、用途广泛,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材料,近年来更是发展迅猛。对于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纤维相关知识非常迫切。通过合理选择教材、及时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多方位加强实践环节等举措,对“化纤长丝及后加工”课程进行持续建设与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德诚.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化纤产量[J].合成纤维工业,2019,42(2):10.

[2]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Z].(20191023)[20200305].

纺织专业范文6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案例教学;纺织专业;产业用纺织品

1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近年来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都旨在加强本科教学的工程技术背景。特别是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流动愈加国际化趋势下,促使本科工程教育实现国际多边互认。《华盛顿协议》是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和注册工程国际化互认的纲领性文件,旨在实现缔约国之间的学士学位互认。我国也在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开启了以评促建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新篇章[1,2]。为了促进我国纺织类学科建设,提高纺织教育质量,培养纺织产业所需的人才,我国于2015年开始了纺织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作为安徽省特色专业,于2017年提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旨在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培养的毕业生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所谓案例式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3]。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社会责任,这些都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旨相匹配。因此,本文以案例式教学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产业用纺织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在总结案例式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案例式教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关系,为纺织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2案例式教学的特点

案例式教学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并提出的,后期通过改良,被哈佛大学用于法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4]。20世纪80年代,这一教学方式被引入中国课堂。

2.1案例式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

举例说明是在传统教学中实用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手段,随机性较强,对课堂环境要求也不高。案例式教学明显区别于专业教学中的举例,案例相比例子要复杂的多,案例式教学也相对较系统,不但包含大量元素信息,而且需要运用多种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同时对教师及课堂环境也有更高要求。案例式教学不再采用常用的教学演绎逻辑,而是通过讨论归纳将知识点呈现,以案探理,从案例切入,从具体事件中完成分析、交流、总结和提升。案例式教学中的事例需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和时代性,学生和教师都需经过前期准备才能完成相应教学过程。

2.2案例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案例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师不断指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及时纠正学生对知识点的错误理解,鼓励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和思考;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同时,案例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单纯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以案例为抓手,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思考,围绕案例进行知识点扩展,在求证和推理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案例式教学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通过课前信息的广泛收集和问题分析,从而成为了课堂中的核心角色,实现了教学中的身份转变。最后,注重学生灵活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案例式教学打破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灵活运用,秉持“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原则,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这有益于学生创新性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案例式教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关系

“能力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之一。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需确保被认证的专业毕业生全部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5]。为了衡量达标程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有明确的毕业要求标准,即关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职业规范、项目管理等相关内容的毕业要求十二条。虽然案例式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但整个教学过程却可紧紧围绕毕业要求十二条进行。如图1所示,案例式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展前,需要资料收集等准备工作。首先进行小组分配,小组成员通过协商,明确组内分工;其次,学生借助各种现代检索工具对资料进行查找和收集,通过整理,交流和沟通后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在课堂上,通过交流、沟通、讨论,发现认知差异,提高认识理解。并且,案例式教学中的实例都来源于现实,都有相应的专业工程背景。通过分析,可以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熟悉与纺织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并在讨论沟通过程中,正确理解和评价纺织行业与环境的关系,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课后除对案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外,还可以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包括对针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总结。同时,还可以创造条件让部分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查找和编写中。案例式教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意识培养,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案例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4.1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4.1.1注重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虽然也有课堂提问式的交流互动,但学生往往以应付式回答结束。特别是到了大四上学期,很多学生都忙于考研和找工作,课堂上的抬头率和参与度都很低,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使师生之间的角色地位发生了一定转变,课堂的主体角色不再由教师一人担任,在课堂发言、讨论等过程中学生逐渐转换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身份的转换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调动。但在案例式教学初期,学生的参与可能仍是以被动式参与为主,但当观点不再是由教师提出,且所持观点得到鼓励、尊重、包括质疑时,学生的热情就会提高,就会自愿、主动地参与到这种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编写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能产生较大的改变。

4.1.2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式教学的目的是试图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开展,推进本科教学的素质化教育。工程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本科专业毕业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比较单一,无法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而案例式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观点,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必须在课堂讨论开展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收集,形成关于案例的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同时,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实现对不同观点的争议和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还发现,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布置,资料收集、形成基本认知、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和课后的查缺,实现整个教学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与智慧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4.1.3注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

由于专业课程内容枯燥,难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纺织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传统冷门专业也很难激起专业学生的热爱。通过案例式教学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案例材料中的相关细节、背景,增加对纺织工程专业的了解,跳出对纺织工程专业的狭隘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且在学习过程中成就感和获得感的增强,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4.2有利于加强教学成果导向

4.2.1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现代纺织工程教育强调本科生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相关背景知识条件下,熟悉与纺织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具备解决纺织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都以知识记忆为主,很难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训练和考核。案例数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实战性,学生不能通过单一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需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本质,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2.2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概念和基础理论的讲解,案例式教学在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对复杂事物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通过资料收集、信息筛选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使学生具备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通过课堂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出不同观点,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通过对实际专业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鼓励学生贴近社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专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4.2.3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十八大”以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提升到战略层面。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不同观点的发表,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案例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思维路径,没有固定的结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及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碰撞,创新性观点的生成,以及个人潜能的开发。

4.3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虽然教师在案例式教学中不再是主导地位,但对教师的教学标准却有了更高要求。首先,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要合适的教学案例,不但可以涵盖所要说明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以便于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其次,案例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学术知识、丰富的知识结构、可以随时解答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及时对案例的讨论做出有效总结;再次,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可以有效驾驭学生课堂能力,把控课堂教学节奏,合理安排讨论进程,既不能离题万里,又不能有头无尾,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些要求都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在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还要保持对现实中专业案例的高度警觉,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7]。

5案例式教学在产业用纺织品课程中的应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除强调学生的专业背景外,还强调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更多的是体现一种非技术能力[8],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这种非技术能力并不能通过传统授课方式使其能力得以培养或是体现的。产业用纺织品课程具有跨学科、涉及领域广、知识量大的特点。课程内容不仅涵盖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和织物组织结构等纺织专业课程,而且还涉及建筑、交通、医疗等非纺织领域。因此《产业用纺织品》在纺织专业课程体系中被定位为专业拓展领域课程。《产业用纺织品》课程只有32个教学课时,包括4个实验学时,相对于巨大的课程内容,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完成对所有课程内容的深入讲解,且有限的实践课时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产业用纺织品工程实践的认识。将案例式教学引入到《产业用纺织品》课程教学中,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课时少、缺乏工程实践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加强对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完成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应指标点的支撑评价(如图2所示)譬如为了了解碳纤维在产业用纺织领域的应用,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刀锋战士”的案例。利用新闻影响,提高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并分析奥斯卡-皮斯托瑞斯跑的快的原因,从而提出关于碳纤维性能、主要应用领域、制备方法以及可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纺织纤维材料及性能要求等相关问题。

6结论

纺织专业范文7

1.1专业教学认识不到位

在平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争论,有些人认为目前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纺织品艺术创意,工艺技术无关紧要,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工艺技术才是企业的生命线.其实这两者在对纺织认识上都存在片面性,把纺织中紧密结合的艺术和技术所体现的价值分离开来.这种认识发生在教育之中说明了教育与社会所需之间的脱节,也体现出纺织教育的片面性和接受教育的人才所学知识与市场的脱节性.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学校应该设立相关市场的科目,以市场为着力点进行课程设计.当然,这位企业家的说法有点偏激,因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离不开这二十多年来纺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纺织行业的推动,当然也无可否认,纺织教育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好的艺术设计需要好的技术来实现它的创意和品质,同样,精致的技术一旦没有了它的艺术支撑,也不会产生很高的附加值.设计艺术是产品的核心,艺术必须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1.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目前我们纺织类院校纺织专业一般都设有纺织品设计模块课程学习,但目前该模块的学习内容更多地注重纺织品结构、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知识,而缺乏形象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学习,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纺织品设计主要指材料、纺织品组织结构和工艺等方面设计,因此设计开发的纺织品无论是在织物外观风格、结构特色还是在花型、花色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水平有较大差距,更谈不上与绍兴文化特色的融合.在实际工作中从事纺织品设计的学生必须要有对美感的把握和艺术创意设计能力,但在目前的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上很少有艺术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由于在教育中过于偏重学生工艺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的教育,导致这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好,艺术思维能力欠缺,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纺织品设计本质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应加强艺术思维的训练,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构思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企业和市场的欢迎.

1.3复合型师资人才比较缺乏

由于受到传统纺织教学的影响与制约.在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出身于传统工科纺织,大部分还是以单一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传统纺织教学模式局限了个体思维的扩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有部分从事纺织教学的教师,还是从学生到教师,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跨出学校的大门,“闭门造车”、“就事论事”,课程内容各管各讲,缺少市场和实践的锻炼,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

2纺织专业“艺术+工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冲破传统的纺织教学模式,与艺术学科相关知识交叉渗透,围绕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立足地方经济产业需求,发展“工程+设计+艺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通过近几年教学和探索,具体实践措施如下:

2.1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渗透,体现“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

纺织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以理工科招生为主,没有艺术基础,要想让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又有实际的纺织品设计开发能力,关键是实现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纺织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不同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在专业上互相衔接,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结合地方产业背景和绍兴文化特色,融合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规划,建立注重发展“创新思维“加“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除开设纺织材料学、纺织品结构设计、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工艺设计、织物后加工等课程外,同时还加强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了色彩、素描、图案、纹样设计、造型基础、电脑美术、绍兴文化历史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及动手绘制表达能力.在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上则进一步强化了纺织品设计类课程,如面料花样设计、纺织品造型设计等课程,强化了学生对织物纹样、色彩搭配、美学欣赏能力.同时在专业基础中弱化与纺织品设计关联度不大的课程.如《工程设计制图》、《电工与电子学》、《纺织机械原理》等课程,由必修课改为任选课,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在强调“工程”的同时加强“艺术”意识表现,使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纺织产品造型设计等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图案花纹设计能力,将纺织品组织结构设计、色彩设计、面料花型图案设计等与绍兴文化特色充分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符合潮流和时尚的纺织面料,对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将纺织面料由“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真正实现“艺术+工程+设计”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2.2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即可,我们修改了教学大纲,实现了“艺术创意”与“结构工艺技术”内容的真正有机融合,完成学科知识的真正交叉融合.在课程教学上,全面启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逐步推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例如纺织品设计课程,针对企业对面料的质感风格要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设计灵感构思,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分组的教学方法、贴近市场的企业导师方式,在不同学科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项目设计训练,帮助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由于不同学科的导师组合,推动了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的相互开放渗透、优势互补,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设计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使研发产品直接与企业实际接轨,实现实战式、接地气式的,企业能直接使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3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艺工结合的实践环境.

整合知识结构,建立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中心,建立了色彩、素描、摄影、纺织材料结构性能测试中心、纺织数字化CAD设计中心、纺织产品设计中心、面料花型设计中心、纺织品开发中心、时尚创新设计中心、数字艺术设计中心等实践环境,这些艺工结合相互有机融合的实践环境保证了学生成为合格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多角度训练.在实践环节设置上除了常规的各类实习和课程设计外,还增加了市场和企业调研、纹样调研、纺织品设计开发实训、面料设计师考证要求等实践环节,同时还积极利用绍兴产业发展优势,与当地20多家公司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关系.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制式的设计工作室,组建由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学科成员组成的实践团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通、实验室和工作室兼用的实践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知识领域的多元化和不断更新,对于纺织学科的教师,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首先还应提高教师的眼光和综合素养,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各种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学科教师的组合式授课方法,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人才进课堂活动,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课堂讲课,把他们的最新市场动态、流行趋势、切身体会和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利用校内外联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原创性面料设计开发训练,提高了学生全方位的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2.5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势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发展需求,强化“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艺工结合”的培养理念,利用绍兴产业优势,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办学,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通过不同学科导师组合,参与学生指导,而且团队中除了纺织工程专业学生之外,还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协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完成从面料创新设计—服装设计—作品动态展示整个过程的表现全套设计项目,设计作品得到纺织服装企业专家的一致赞赏和采纳应用,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面料设计大赛直接与企业合作,使研发产品直接与企业实际接轨,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导师带学生为企业服务的形式,为本专业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与就业平台.

3结束语

纺织专业范文8

调研和分析陕西省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纺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西安工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办学中的不足,介绍借助学校优势教学资源,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科学的建设思路,采取多项措施对纺织工程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2015年7月,我校(西安工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特色建设专业。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也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可供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借鉴。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做法,必须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来进行。我们对陕西省内纺织行业人才的现状及纺织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现状、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情况和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实际,进行认真研讨,全面开展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工作。现将形成的思路和探索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1.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我们先后走访了西安纺织集团等西安、咸阳地区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和民营纺织企业,发现受到地域限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加上企业管理缺乏创新意识以及行业薪资待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陕西省纺织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同时,陕西省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在省内就业,而且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也直接导致陕西省纺织企业人才储备存在很大缺口。具体来讲,目前比较缺乏的有产品研发人员、策划营销人员、精益生产管理人员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2.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2)教师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大纲、讲稿和授课方法授课;(3)授课基本使用国家或部委级规划的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不适合成人学生的需求;(4)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周期长,且修订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落后于社会发展实际;(5)实践教学环节偏少,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偏差;(6)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7)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8)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特点,考核结果不尽如人意;(9)成人学生的自学效果差,面授学时偏少[1]。

3.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生源情况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1)来自纺织企业的在职员工,由企业选送或者个人主动进修,约占30%。他们大多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等岗位的业务骨干,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素养较高,学习认真,求学目标明确,主要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拓宽专业视野,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大,但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较为丰富。(2)纺织企业或地方政府委托培养的定向学生,约占60%。这部分学生多数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知识基础较薄弱,但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就业去向明确,学习主动积极。(3)其他学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或是为了混个文凭,或是为了父母而学,或是随意上学,学习没有主动性,也没有压力和兴趣。这种“复合式”结构的学生具有基础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主动性不同、工作经历不同,以及工作流动性大、集中学习时间不易保证等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有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等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国家提出的振兴纺织工业计划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陕西省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我校普通高等教育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优势教学资源的作用,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纺织行业及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以及科学的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网络教学资源,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技能人才[2],满足地区纺织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全省乃至全国纺织工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人才服务,是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根据陕西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我校目前生源的特点,主动适应当前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需要,符合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以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建设[3]。建设的基本思路为:纵向延伸专业,扩大专业覆盖面,拓展至服装、贸易、计算机、营销等领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兼职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具体做法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对纺织工程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突破口,结合专业特色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应用能力。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内外专家多次研讨,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纺织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及其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进取的应用型人才[4]。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学习纺织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纺织品设计、纺织工艺设计、计算机应用、英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为:掌握纺织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纺织品生产加工技术,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了解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基本常识,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设置

课程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同时,在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基础平台上,细分专业方向,根据陕西省纺织行业的现状和企业生产区域布局,拟开设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和纺织品设计四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匹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创新意识培养

实践教学是影响特色专业建设效果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此次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建设的内容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开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重点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实毕业设计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5]。专业教学实验以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校自建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力争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加大创新性实验以及创业实践的实施力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4.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依据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网络平台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修订。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培养业务技能与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着重考虑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真正服务于陕西省地方经济建设[5]。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英语课的学时数和上机环节。(2)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设课程专题设计环节,增加纺纱学、机织学、染整工艺学等基础实验,修订后的课内实践教学总学时达到100学时。(3)拓展专业覆盖面。增加了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贸易、纺织工艺与设备(双语课)等课程,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4)体现学校艺工结合的特色。增开艺术修养类课程,体现纺织行业技艺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5)新设专题讲座,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5.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校正在实施的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构建的“5+X”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省内外多家纺织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校企合作纺织研究院,均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在校内,积极推进学校实验室的重组和建设,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院士基地、陕西省纺织服装重点实验室、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大型研究基地,以及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满足成人学生课堂实验和实际生产测试的需要;学院积极与大中型纺织企业联系,力争与这些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锻炼,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成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争取每个专业方向有1~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6.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

纺织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背景使企业对熟悉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我们选定“纺织工艺与设备”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这是我校首次在成人教育中开设双语课程,也是我校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7.建设网络平台教学资源

目前泛雅网络平台已在我校普通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效果良好,很好地发挥了辅助传统教学的作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在两年前也开始尝试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传统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为本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我校为成人高等教育全面开放了泛雅网络平台,并完善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将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简介、实验指导、作业、动画演示等资料陆续更新上网[6],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较好地实现对校内外成人学生的辅导任务。(2)目前正在有计划地将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录制和编辑,完成后将放在学校泛雅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非实时学习,形成面授教学和视频教学相辅相成的模式。(3)泛雅网络平台上的学科资源、精品课程、名师名教、学校人文资讯等丰富资料均可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调阅,可开拓他们的专业视野。

8.建设与落实管理制度

我校制定了保障教育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等项目顺利完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西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以及从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等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制度,已经形成由学院院长领导、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实施的特色专业建设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订与修订每三年进行一次,参加修订的人员有学院正副院长、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本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相关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和主要工程技术人员。由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教师、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教学大纲,每三年审订一次。学校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教师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可作为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给予立项支持。

9.改进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利用有限的面授时间精讲内容,充分利用讨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更有吸引力,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提高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改变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的做法,重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0.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力十分有限,且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造成我校目前普通高等教育专业教师充足、成人高等教育教师不足的现象,因此补充一批从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是非常必要的。长远来看,还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安排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到实践基地或纺织生产企业进行锻炼或产学研合作,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必须符合我校关于外聘教师的管理规定,且在学校备案方可开展工作。每年对外聘教师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解聘或续聘事项。

11.建设专业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以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为平台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想贯穿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在改进教学方法、重组课程结构、充实课程内容、重视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强大功能,逐步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系列精品课程。

四、结语

本次专业建设的探索是基于成人高等教育及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现状,紧密结合陕西省纺织行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充分考虑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借助我校普通高等教育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函授教育传统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积极探索适应当前新形势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使我校的老牌和名牌专业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可为我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为地方纺织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陕西省纺织工业的振兴做出贡献。

作者:刘玉森 陈莉 马保科 张智荣 赵展谊 宋芝军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玉森,张智荣,张妍,等.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03-206.

[2]李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88-90.

[3]凌新龙,林海涛,谢清若,等.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0(2):72-74.

[4]陈莉,李萍,刘玉森.基于网络的成人纺织工程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