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发展战略范例6篇

纺织业发展战略

纺织业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纺织业;发展战略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8

1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谈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其囊括了经济、科学、能源、教育领域等多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完美地诠释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思想。由此,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于纺织工业发展中,对纺织业竞争力的创新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致剖析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的战略价值可知,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协调发展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等三方面的关系平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及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应用。与此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还将转变纺织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令其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及产品创新,并在能源、原材料及技术水平上探索创新,从而实现能源的再利用,原材料的节约及技术上的变革,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当然。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也是我国纺织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将成为继廉价后又一枚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敲门砖,借由绿色、环保、科学、安全的理念,我国纺织业将向更贴近社会需求,更迎合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其生产产品的舒适美观、大方得体、安全适用,确保从质量上赢得市场青睐。

2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产业增长方式不科学

谈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不得不谈及的便是产业增长方式的不科学,自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步入世贸组织多年的我国在产业增长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不乏理智投资者,然而更多的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上却有着异常的执着。这种执着凸显了企业领导群体的盲目性与无计划性,将自身企业的能力过分夸大,从而忽视了盲目增产导致的严重后果。部分企业为了原料问题大打价格战,严重破坏了原材料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也不利于自身企业的良性发展。久而久之,不但造成了原材料市场的无序化、同时也制约了自身企业发展,甚至有拖垮企业之危。

2.2 企业、政府、社会合作不协调

就当前纺织工业所在地区情况而言,三方之间配合之势并未形成,反而因经营同类产品而产生了恶性竞争的现象,不管是材料、能源、还是客源、劳动力,都成了其必争之物。除此之外,为尽量减少投入,加大产出,其在节能环保上所作的努力也十分不足,又因其分布地区皆以沿海、沿江地区,因此环境危害程度更加恶劣。相对的,产业分布的不合理也导致了非沿江、沿海的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足够的天然原料与过剩劳动力,却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2.3 行业管理手段科学性不足

针对当前纺织业现存弊端进行分析后可知,目前我国纺织业行业管理手段的不科学,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行业管理没有良好的引导措施,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从而造成纺织业生产上清洁生产意识的大幅下降;相对的,绿色环保产品比率偏低、纺织污染识别体系构建缺失、有害物质检验没有明确定位,同样促使整个纺织业偏向脏、乱、差的方向,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化进程。

2.4 SA8000标准认知不到位

然而,当前我国纺织业用工人员在贯彻SA8000标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不但促成了当前纺织业用人管理手段的不科学,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并且造成了企业内部员工的不稳定。久而久之,将折损企业的生命力与市场活力,阻碍企业的良性发展,最终使可持续发展沦为空谈。

3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3.1 优化产业增长模式,迎合市场需求

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是建立在产业面临挑战之上,而若解决当前面临挑战,首先应从优化产业增长模式出发,确保产业增长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在确保其对企业自身推动力的基础上,有方向,有方法的增加产业增长模式。就目前产业增长模式的优化方案,相较于盲目增产、扩大经营,企业率先应做的是树立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发展,以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增产,而不是以量取胜。质的飞跃带动量的增加,不但能有效储备资金,同时也能迎合市场需求,打开市场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协调力度,政府正确引导

良性的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局面是由纺织业发展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确保当地环境的有效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在整个带动过程中,政府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敦促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完美的契合。对此,在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下,加快科技化建设,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内部自主化科技研发,对当前企业内部调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应注重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开拓西部市场,建设陆路交通,确保陆海货运的有效连接。有关部门应配合西部开发战略,落实西部纺织业建设,从而实现纺织业向西部偏移,借助良好的资源环境与劳动力环境实现西部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双管齐下的最终目标。

3.3 落实行业管理标准,实现科学引导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落实,应建立在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之上,没有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绿色可持续发展便是痴人说梦。因此,针对当前纺织业行业管理无有效管理标准的现状,纺织行业内部应进行有效的行业管理标准化落实,积极与国家机关合作,敦促其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从而保证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从而保证企业生产放心绿色产品、排放达标,有效保证市场需求,同时保证环境建设。

3.4 落实SA8000标准,规范企业用工模式

SA8000标准是目前世界范畴内道德规范的基本标准,其是保证企业用工过程中的科学标准,对企业用工及管理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与规定。其与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是确保企业真正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国纺织企业用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知SA8000的作用与价值,并且严格遵照与履行SA8000标准,并将其与ISO14000共同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综上所述,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依赖于企业、政府、社会三方面的高度合作,才能更有效,更全面的确保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建设,从而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创收贡献自己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邓晓锋.基于生态观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以中国纺织业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3-28.

[2]张倩男.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省纺织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13(8):17-21.

纺织业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 中小纺织服装企业;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创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依靠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转机,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要加大对中小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中小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学会“借梯上楼”,应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不断做大做强。

3、走市场多元化之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中高档的消费转向了中低档消费。我国中小纺织企业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线,应瞄准中低档消费。除了把眼光放在主要的欧美市场以外,还应该努力去开发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洲等国。目前,在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出口增长受阻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将对纺织品产业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国内市场应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姜欣蔚.企业整合难行[j]服装界,2008,(9).

[2]方军平.加工企业或可“安然过冬”[j].服装界,2009.(1).

[3]刘嘉,刘静,刘文献,杜岩冰,李强,等.2007—2008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4]方南.中国纺织产业优势难以被轻易取代[n].服装时报,2009—02—06.

纺织业发展战略范文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 is becoming from manufacturing factory to enterprise group. The problems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etween parent corporation and subsidiary corpor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attern of enterprise, compared the three comm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atterns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factors of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t last,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selection and building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attern oriented to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ynergistic effects, which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加入WTO后,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而纺织机械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其公司治理结构和管控模式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成

败。因此,打造大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而解决因企业集团管理的复杂性而带来的公司治理和管控问题,也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其中,母子公司之间的管控模式是集团发展历程中所必然面临的课题,也一直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重视。例如,杨翠兰对集团公司管控的理论与模式进行了探讨;陈志军等基于管控模式对集团母子公司的战略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罗彪等提出了基于战略管控的业绩管理系统,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模型和分解操作模型;侯孝国对效绩评价与企业集团内部管控进行了研究;赵黎明等为企业集团针对不同权属企业选择适合而有效的管控模式进行了研究。

我国从真正意义上开展母子公司管控探索的时间并不长,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我国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控问题的研究已有较多论述,但从论述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理论分析,且大多停留在宏观层次上,缺少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路径安排,更少有针对我国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应如何改进其管控模式提出具体的可操作建议。

因此,本文首先比较当前企业集团几种常用的管控模式,分析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对基于协同效应纺织机械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行业相关企业治理和管控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企业集团管控的主要形式

企业集团管控是指大型企业的总部或者管理高层,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在集团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对下属企业或部门采用层级的管理控制、资源的协调分配、经营风险控制等策略和方式,使集团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达到最佳运作效率的管理体系。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套制度和方法,保证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和使命的顺利实现。

其确定过程需要涉及到 3 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关系;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

根据企业集团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一般把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划分成运营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等 3 种管控模式,如表 1 所示。

二、纺织机械企业管控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1.纺织机械企业管控存在的问题

纺织行业是关系国济民生的产业,纺织机械主要为纺织行业提供装备。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自从中国加入WTO后,纺织机械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系列产品;实施出口策略,技术不断升级,竞争力不断增强。

但是,自从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外纺织品市场萎缩,纺织机械市场需求低迷,纺织机械企业的生产、销售处于低谷。虽然2009年年初国家推出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纺织品关税调整的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纺织企业出口产品的赢利能力,但依然没有改变纺织机械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

分析其中的原因,既存在市场低迷、复苏缓慢等外部原因,也存在着产品单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等内部问题。特别是随着企业形态逐渐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实体向集团化转变过程中,在企业集团的管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控模式建立不到位。据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统计,全国纺织机械企业超过千家,有些企业逐渐成为纵向多级法人结构的集团公司。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模式,使总部缺乏对集团内部企业在战略、财务、绩效等方面有效的管控能力。

(2)集团战略执行力不够。综观国内多数纺织机械集团,虽有一定程度的重组整合,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各企业的自身利益,导致同类业务分散经营,甚至出现同类产品分属不同企业经营的状况,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竞争,使得集团的战略不能很好实现,战略执行力不够。

(3)母子公司职能定位不清。在纺织机械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是国有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有些是民营企业逐步发展而来,但是都存在着母子公司如何定位的问题。有些企业集团出现了母公司空心化、股权结构复杂、管理成本过高、运营风险加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集团公司的有效和良性运行。

2.纺织机械企业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

我国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是由国家按照纺织工业的布局要求设立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多数国有企业通过行政捆绑逐渐建立了企业集团。但是如何建立有效合理的管控模式成为制约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战略。企业集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管控模式来支撑,企业集团所涉及的各种业务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有不同的特性,因此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对集团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规模。当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时,需要管理和协调的事务越来越多,全部交由集团总部来决策便会影响到决策速度和质量。纺织机械企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容易因为决策速度而贻误商机,这就需要集团总部合理授权。因此,企业的发展规模是选择管控模式的重要因素。

(3)资源关联度。资源关联度是指在一个集团内部由总部掌控的资源与子公司经营的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通常可以从原材料及其产品的相关性来判断,如果成员企业的资源相关性较高,那么多采用运营管控型管控模式。反之,如果相关度低,企业集团一般采用战略管控型管控模式或财务管控型的管控模式。

三、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

1.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纺织机械企业集团总部应根据集团战略目标和各下属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考虑以上关键影响因素,以三大管控模式为基础进行灵活设计,明确总部功能定位,落实管控具体措施,这是企业集团管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集团管控的效果。

目前,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集团公司内部管控模式往往是以战略控制型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综合。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对电力、煤炭等业务单元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汽车配件等业务领域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对医药、贸易等业务单元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金融等等业务领域采取财务控制模式。当然,伴随着这些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未来的管理模式也将会发生变化。

通过对国内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在设计和选择管控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未来,对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企业集团,对其中纺织机械等相关业务单元应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其他投资业务应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从总体定位和管控模式选择应该是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图 1)。

对民营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自身发展而成的企业集团,对其中的纺织机械业务,应采取运营控制模式;对其他投资业务应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从总体定位和管控模式应该是运营控制型控股公司。当然,随着这些纺织机械企业集团业务结构的调整,未来的管理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2.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构建

(1)明确总部功能定位

目前,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存在着定位不清、管理界限层次不明等问题。出现了要么集权过度,要么权力分散等管理上的错位和越位现象。造成了管理上层次太多、考核不到位、有效监控难落实、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结果,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总部功能,理顺母子公司的关系。

① 明确总部定位。许多企业集团总部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不清晰,捆绑型集团公司总部的功能定位更是一个新的问题。集团公司总部的基本职能和定位是企业集团实现有效管控的关键问题,集团总部要通过明确发展战略,推进业务重组,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② 确定总部职能。目前,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企业集团定位成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总部设定为投资决策中心、战略规划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审计监督中心。按照这种职能定位应加强总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资本运作和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增强集团公司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并按照战略决定组织的原则,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③ 理顺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关系。建立有效的管控模式,要合理科学划分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权责,做到集权有序和分权合理。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做到集而不散、分而有序的设计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架构。按照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建立总部 子公司 企业三级法人管理体制,使集团总部逐渐成为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成为利润中心,企业成为成本中心。

(2)落实管控具体措施

不同管控模式有不同管理措施,国有纺机企业要实现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职能,应重点落实以下措施。

① 强化战略管理,确保战略协同。集团公司作为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战略管理是统揽全局的一项工作,应树立战略规划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应该始终清晰集团现在哪里、将来到哪里、如何走过去,制订具体的战略规划,确保子公司战略和集团公司总体战略相衔接。对所属企业的改革、改制要积极推进并严格控制,确保子公司在改革、重组等方面的举措与集团公司的体制改革、战略规划相一致。

② 强化财务管理,成为监控中心。要努力使集团总部成为投融资中心,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加强对企业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指标控制及借贷、担保的监督。要树立赢利比规模更重要、控制风险比赢利更重要的理念。对所属企业要逐步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统一,严格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惩。

③ 强化资本运营,优化配置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是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管控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加强资产监控和提高资产质量。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使集团总部成为资本运作的中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孵化器。完善投资项目责任制,将投资项目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对重点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确保项目收益。通过内部整合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结语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管控模式是保证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大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而言,用科学理念统一思想是实现内协外争的有效手段;建立控制有力的管控模式是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通过构建科学的管控模式来克服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的不足,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而本文正是通过对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中的影响因素以及管控模式构建的探讨,力求为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傅孝文. 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J]. 集团经济研究,2007 (9):27 28.

[2] 杨翠兰. 集团公司管控的理论与模式探讨[J]. 集团经济研究,2007 (10):33.

[3] 陈志军,孟执芳. 基于管控模式的母子公司战略控制探讨[J]. 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8):198 200.

[4] 罗彪,方波平,季红梅. 过程业绩管理:构筑企业集团的“管理神经系

统”――战略管控型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业绩管理方法[J]. 管理现代化,2006(4):10 13.

[5] 侯孝国. 效绩评价与企业集团内部管控[J]. 国有资产管理,2002 (7):27 30.

纺织业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纺织行业;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

    一、纺织行业背景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一)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国际上,美元急贬、人民币相对升值,原油价格跌宕起伏,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宣告着重大改变。

    伴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政策旨在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

    (二)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从2011年年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内销、出口等均呈现了回升增长势头。国内统一的市场条件造成纺织行业向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形成了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提高了整体配套能力,缩短了交货期。

    纺织行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的特点:纺织企业人力资源层次不高,人力资源结构相对简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主要侧重于一些事物性的工作,如劳动组织、档案保管、考核升级、报酬分配等。

    二、纺织行业战略联盟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

    (一)纺织行业转型的必经途径--战略联盟

    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含量较少,技术装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 国内纺织行业形成联盟状况

    我国纺织行业形成了产业高度集群。已存在的联盟主要是:服装业企业之间的联盟,纺机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联盟,基于纺织行业产业链的联盟。这些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人力培训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2. 纺织行业联盟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国际的宏观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纺织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的战略联盟的模式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与国际性企业之间基于品牌建设的联盟将增加

    (2)因拓展高端纺织品服装市场的联盟将得到加强

    (3)与其他相关行业组建跨行业联盟将进一步发展

    (二)战略联盟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限

    基于上述战略联盟发展趋势的考虑,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纺织业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纺织制造业中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人为主, 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电脑设备操作和设备维护保养人员。

    2、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纺织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较快。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忠诚度。

    3、严重短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

    纺织企业的创新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两类型人才:一种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人力资源;另一种是从事专业研究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解决前沿问题的技术人员或工程人员。

    此外,我国纺织企业的管理人才匾乏,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经济贸易类、产品设计类等人才。

    三、基于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升级

    (一)招聘甄选的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企业招聘以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缺少设计研发人才。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部应直接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要预先对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作出预测和规划,以保证企业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一制定人员配置计划,将选聘、任用、培训以及人才储备等纳入统一的计划体系,促进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绩效考核的升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虽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目标的贡献,但其主要目标在于本部门的工作绩效。

    形成行业战略联盟之后,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变得十分重要。评估应根据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按高层、普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分别制订评估细则。

    (三)激励机制的升级

    传统的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低效,首先表现在工资激励缺乏力度。其次,体现在奖惩不够公平合理。这样,最终导致工资的激励作用荡然无存,造成人力资源的激励不足,没有体现人才的价值属性。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绩效考核相匹配,制定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的不同激励对策: 1、管理人员的激励对策:(1)与绩效考评制度相结合,实行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考评机制与薪酬机制相挂钩。(2)根据管理人员的业绩,逐步扩大其职责范围和适当授予其较大的工作主动权,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予以充分信任和支持。(3)实施价值观管理。战略联盟之后的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和价值冲突与对立频繁加剧。纺织企业通过对企业精神价值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2、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对策:(1)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2)建立健全激发科技专业人员技术创新的各项制度。(3)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

    3、一线生产人员的激励对策:(1)制订工作目标,并把薪酬中的个人奖金与工作目标完成度挂钩,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2)不断改善劳动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满足一线人员对学习各种技能的愿望,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3)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四)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学习能力

    战略联盟之后的纺织企业通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公司中形成学习型文化。营造一个增强员工对知识的渴求、确保知识得到持续的应用、扩散和创造的企业环境,进一步构建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五)人才保留的措施

    我国传统纺织企业面临的又一问题就是,人才大量流失。

    战略联盟之后,培育人才、激励人才一系列措施开展的同时,怎样留住人才,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从最高层到各华层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1. 事业留人: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同步,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人才发展目标,激发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其次,"量体裁衣"指导人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助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现职业生涯。

    2. 待遇留人:根据人才市场价格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制订出向各类人才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独特的重奖机制。

    3. 机制留人:面对战略联盟下的纺织企业应该专门制订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办法以及管理岗位公开竞争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从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考评、评价、交流、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以求以良好的竞争机制,营造出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4. 感情留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使各类人才从心底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员工的情感调适能力,形成融洽、和谐、奋进、具有凝聚力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福英.纺织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山东纺织科技,2003,1.

    [2]马国忠.纺织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J],纺织科技进展,2007,1.

纺织业发展战略范文5

战略管理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对美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美国制造业兴盛局面不再,面对这一困境,美国业界以及理论界,对亚洲崛起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形势以及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其自身制造业发展模式及管理方式进行反思,提出诸多改革措施,这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制造业领域的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包括计算机集成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等策略方法,从而提高其制造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成为美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促进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和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AMT)的应用。美国诸多企业在集团管控、组织运营、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极大的促进了企业低成本、快速规模化的提高竞争能力,总结美国制造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战略的运用。创新是电子商务战略的核心思想,体现着社会化生产、全球化运营、信息化管控的生态价值链构造。纺织品企业具有传统制造企业的模式特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要对其生产制造进行整合,以实现传统领域制造企业的现代化管理[3]。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思想早已体现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制造企业的变革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业务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了重大更新,实践表明,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成本、服务质量、客户关系、销售模式等多方面的管理水平。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一是重视行业需求与电子商务战略的运用,根据行业特征,围绕行业企业发展,制订和导入相应电子商务战略,是促进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础;二是重视战略的评价管理,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是否有效,就要对战略计划的实施进行及时的评估,并且对战略进行持续优化;三是重视战略计划的实施控制,战略计划要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结合企业资源和日常管理,突出其地位和作用,对企业经营实施有效管控;四是重视经营环境的变化,战略计划的实施,应以当前经营环境为依据,2007年以来的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态势,行业受到一定程度冲击,纺织品企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需要影响和调整企业的战略。

二、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内容

(一)对生产的支撑

纺织品企业具有良好的生产管理传统优势,在工艺、设备、操作、现场、安全、仓储等方面形成技术和管理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电子商务战略对于提升管理水平有很大帮助,特别对于当前成本增长较快的外部环境,在加强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十分重要。纺织品企业传统生产模式下,产品品种多、产品批量变化大、产品质量控制不稳定,虽然中国纺织品企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其中相对于人力成本优势,战略管理和现代化方面还有薄弱环节。例如在棉纺产品生产中,为了及时生产合格产品,就必须加强库存的监控,一旦库存降低就要及时组织订货,以保证不间断生产,但是存在库存占用较高,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电子商务及战略管理的开展,就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在生产周期、库存管理方面建立及时联系,通过完善生产运作方式来提高管理效能。调查发现,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这些词汇如今已经融入到整个纺织品行业,得到企业的广泛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路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最佳ERP应用奖”的真维斯国际集团在这方面,成为行业的典范,公司将电子商务战略提升到影响公司发展的高度,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将生产制造与市场端有效联结,实现对各项业务的覆盖,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市场信息的变化会及时影响企业生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顾客需求拉动生产方式,基于电子商务,将生产和消费者联系一起,使得市场信息及时传递,从而有利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由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转变为柔性化生;二是缩短生产与研发周期,提高信息和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三是减少企业库存,实现企业供应链的构造,体现战略管理的作用,零库存成为现代纺织品企业的目标;四是企业价值链的实现,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现最优的原材料、技术、资本,能够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对加工的协作

电子商务战略的运用,促进了纺织品企业业务系统的构造,使得贸易与加工制造有机整合起来,可以根据订单和市场变化来安排生产,特别加强了业务协同的效果,从而使得资源共享、生产运作优势发挥。战略管理使得纺织品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分享市场资源,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能够促进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内资金的运用,为各单位资金流的稳定提供保障;能够促进产能平衡,对各加工中心的产能进行综合平衡,实现跨厂的协同生产,追求各个生产机组的满负荷运转,提高生产效率。

(三)社会资源整合

电子商务战略促进纺织品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利于纺织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优势。电子商务战略管理能够有效促进纺织品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全球市场化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资源难以完成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更难依靠自身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有效的组织和计划,一定程度上要求企业把经营过程中的各有关方面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企业付出成本与收益间比例更加合理。

(四)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客户需求成为引导纺织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借助电子商务战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客户服务水平,对纺织品行业和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借助电子商务,对战略客户开展大客户通道服务,在系统内,实现区域数据的共享和交互,实现区域内业务深度协同,大客户可以在电子商务系统中享受个性化服务,例如接收企业实时生产信息,及时对订单进行跟踪和控制,及时对生产进行有效影响,企业可以及时对客户需求进行响应,有效控制库存和交货工期。推进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变过去的传统管理为一对一的单独客户管理,不再停留在合同进度查询、合同文本打印、财务收付款管理,而是从战略高度去考虑客户的生产进度,订货与生产加工结合,保证供应基础上实现成本最大控制,最求供应链环节的与优化和构造,甚至结合市场对客户提出建议,全方位的业务协同,提高了制造业务的敏捷度。

三、纺织品公司电子商务战略管理效应

(一)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商务效应

电子商务战略管理提升了纺织品公司的商务效应,能够建立完善的系统商务服务方案,从采购供应到生产仓储和物流,提供客户完整的服务方案,提高客户的服务感知。依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服务解决方案,并且与客户的内部流程紧密集合,整合不同类型合同的跟踪方式,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提高对合同制定过程以及合同材料生产过程的进度跟踪程度。在客户订货分析、采购计划管理、合同跟踪管理、财务结算信息等方面实现良好商务服务效应。

(二)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物流效应

纺织品公司、物流公司和用户三方即时互动,在货物通知管理、货物全程跟踪、货物装运管理、货物库存管理、厂内入库管理、厂内出库管理、厂内库存管理实现业务协同和系统管理。电子商务战略管理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客户和企业的业务紧密关联,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一体化管理,从仓储、运输到产品交付,将独立和分散的业务进行重新组织,围绕经营目标和经营实效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物流的便捷和互动。

(三)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结算效应

借助电子商务战略,纺织品公司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自助支付、票据核对、选择开票、自动核账、业务稽核、成本管控等功能,加入系统的客户同样可以利用系统进行提货付款、网上支付、票据管理和成本控制,这样促进了客户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通过财务管理业务与生产业务的结合,与客户订单的统一,降低了管理成本,加强了双方的商务协同运作,方便客户的采购业务管理,节省大量人力,缩短财务周期。

(四)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服务效应

纺织业发展战略范文6

【论文摘要】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新的贸易壁垒,来自印度和东盟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在产业链方面,存在着上游研发投入不足,中游技术装备落后,下游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滞后等不足。必须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构筑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我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切实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与纺织产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纺织展会功能。构筑利益共享、各环节共赢的纺织产业链。 【论文关键词】 “后配额时代” 纺织产业链 重构 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以下简称ATC协议),从2005年1月1日开始WTO成员国正式取消全部纺织品配额限制,标志着纺织品服装行业进入自由贸易时代,“后配额时代”来临。随着配额制的取消,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了更公平的待遇。但是,伴随着出口征税、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目前的劳动成本已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世界纺织贸易格局呈现出全新态势,国际化分工发展趋势更加明确。中国在纺织行业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消失。我国纺织业发展形势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一、“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外国势力设障,高筑贸易壁垒,遏制中国纺织产品出口。美欧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行业,会制造一些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来取代配额制,包括工厂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险、环境卫生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等。生态纺织品标准认证、国际环保标签、保护劳动者标准,将是今后贸易壁垒的重点。 2.我国纺织工业自身存在不足。我国纺织行业规模大,经济主体多元化突出,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无论是在技术、管理、创新还是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同时,预警机制与行业自律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行业标准、技术法规等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尚不健全。 3.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新兴纺织国家的挑战主要来自东盟国家和印度。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东盟大部分会员国如越南和柬埔寨,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但没有建立自己的纺织工厂。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使泰国纺织业的重要性大幅提高。2005年印度政府采取了引进先进技术、更新纺织设备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推行优先发展成衣、针织品和毛织类产品的政策,还推出了“综合纺织园区计划”和“纺织品技术更新基金项目”。据一项研究透露,在2009年~2010年,印度的服装出口可能达到150亿美元,以18%~20%的年增长率增长。 二、我国纺织品产业链现状 所谓产业链,是指在产业群落内形成的一个合理的分工链条,“链”上的每个环都有各自专注的领域,合起来才能形成整体优势。我国纺织产业链总体状况是上游发展滞后、下游较为混乱,有待整合。 1.从纺织产业链源头看,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和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阻碍了纺织工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技术含量的特种纤维如芳纶、碳纤维的开发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仍需进口;纺织工业对纤维回收利用和循环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目前环境治理基本还是以“末端”环节处理为主。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2.从纺织产业链中游看,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新型大容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印染行业装备的质量稳定性差、耗水量和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 3.从纺织产业链增值方式看,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存在。在棉纺能力的成倍增长中,代表棉纺织产品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因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棉纺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4.从纺织产业链下游看,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国内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和二线品牌所占据。纺织品服装出口是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很低,尤其是还没有知名国际品牌,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 三、“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产 业链的重构 就我国纺织业来说,在产业链方面,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产业链集群发展,是整个纺织集中发展区选择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捷径;是中小企业以区域聚集取代企业规模,从而达到规模效应的一种重要区域发展方式。 2.构筑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2006年7月,我国第一家以产业自主创新为目的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绍兴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宣告成立,标志着纺织产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我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切实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与纺织产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宗旨。 4.充分发挥纺织展会功能,打通纺织产业链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