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贸易论文范例

纺织贸易论文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1

关键词:网络;服装营销;数字时代;专业建设

1加强服装营销管理人才培养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自2010年起,欧美发达国家逐步把供应链中服装加工制造业迁往东南亚国家,我国的服装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之路。伴随着电商贸易的快速发展,服装产业链的驱动力从“品牌核心企业”转向“消费者需求”,小批量柔性生产链成为新的挑战。2017—2019年,国家连续3年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3D虚拟技术”等数字技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确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终端重构实体经济产业链,提升效率、创造新的产业价值,也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发展步入“数字时代”。在这个宏伟的战略布局中,人才问题是关键,截至2019年,全国纺织全行业的从业人员约1000多万,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8%,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约有400多万,总体受教育程度低,其中营销管理专业生占比微小,服装产业中营销管理相关岗位有巨大的人才缺口。

2广西高等教育中服装管理学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1广西高等教育中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建设缓慢滞后

面临着即将带来巨大变革的“数字时代”,广西地区的高等教育中服装营销学科的建设基础薄弱,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不仅有“时间差”,更有“时代差”。据走访了解,2019年以前,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设置了服装营销管理学科相关专业方向的广西高等院校仅有广西经贸学院、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等5所职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演艺职业学院等十余所中、高等院校设置了服装营销管理相关的课程。2017—2019年,该区部分服装职业教育领导者对营销相关学科建设有所重视,但教材少、理论知识体系陈旧、师资缺乏、教师远离前沿技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服装营销管理专业建设的步伐和信心;少部分的服装职业教育管理者还未认识到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对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亦不知中国顶着服装制造大国的称号却仍处于全球时尚产业链的低收益国地位,正是受制于服装产业供应链方式和质量管理的滞后。把服装专业建设局限于传统的“服装工艺/设计”范畴,把服装学科只当“服饰”而不当“产业”来研究,用具有“时代差距”的人才培养理念来做服装教育,势必制约本土服装产业品牌升级、新技术融合应用、供应链管理升级等方面的发展。

2.2“一带一路”倡议给广西服装产业带来机遇

2020年春“”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期间,欧美国家政客对中国的责任甩锅策略使霸权国家想要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用心暴露无遗,中美、中澳、中加之间都因政治外交问题演变为经济摩擦。由此预见,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曲折前进的发展阶段,此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愈加重要,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广西的区位优势明显,广西服装纺织品商贸面临着数字时代特殊时期给予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产业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3月份,中国的最大进出口贸易伙伴由欧盟转变成为东盟。在中国对东盟2020年3月份的出口贸易额中,纺织类产品排在第3位,货源主要来自山东魏桥、浙江温州等地,广西只是贸易通关口。如有好的服装纺织产品、好的商贸平台,广西有条件扩大对东盟的服装纺织品出口份额。为此,需要加大对东盟的服装贸易相关人才培养,着力在广西高等院校中建设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增设服装网络营销专业,扩大招生。

3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

3.1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成果为指导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有关服装网络营销教育论文后发现:在服装高等教育领域,国外的营销管理学科建设比较成熟。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时装设计专业在前4个学期是服装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第5个学期开始分别有5个专业方向,涉及时尚产品营销及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法国时装学院IFM同时招收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和营销管理3个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交叉学科共同学习的组织方式,让工程专业的懂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会工程和营销管理[1]。并且,欧美的基础教育文理不分科,重视自然科学,服装专业生数、理、化都有一定基础,服装从业者擅长用统计学工具、实验方法、调研数据分析等做营销管理方面的研究,技术手段先进[2]。国内较早建设服装营销管理学科的是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约在2000年已确立明确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后成立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创建了“时尚、网络、营销”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相对成熟[3]。上海工程大学服装学院的鲁成等[4]于2018年调研了国内多家院校发现,在招生计划中明确开设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的全国仅十余所院校,如香港理工大学开设时尚与纺织营销时尚零售方向、北京服装学院开设服装产品策划与买手方向、浙江理工大学开设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服装营销方向,西安工程大学开设国际纺织品贸易专业等。临沂市工业学校的高敏通过大量调研发现,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营销的一专多能职业人才倍受用人企业的欢迎[5]。这些成果为广西区相关专业办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3.2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数字技术的营销应用为侧重点

在蓬勃而多变的网络经济时代,在充满机遇的中国,针对线下实体商贸研究的传统市场营销学理论已无法满足数字化服装营销人才的培养需求。理论知识体系需要更新,新的发展趋势要纳入专业通识教育,借用东华大学一句标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未来的知识和技能”,故而提出“服装网络营销”这一专业名称,“网络”一词侧重强调未来技术引领下的行业思维塑造,服装产业发展态势、服装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最新应用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

3.3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为办学特色

想要在广西开设跟得上全行业发展步伐的服装营销类专业似乎道阻且长,一是本地区的服装制造业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本区20多年的服高等教育发展正受限于此;二是对口师资缺乏,各大学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范围中涉及服装品牌文化和推广应用的研究还很浅显,纺织服装贸易、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几乎空白。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以来,柳州地区的生丝产量数年来一直居全国之首,生丝原料及粗加工出口贸易体量大;柳州的轻纺工业有数十年的积淀;玉林福绵是两广地区小有盛名的牛仔产业集群地;南宁的时尚产品商贸发展迅猛,内需旺盛,并逐年吸引东盟各国商贸企业的青睐;桂平的大型服装产业园建设已有成效;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大学开展东盟相关的研究已经有十余年基础;广西大学和广西财经大学工商学科高产工商贸专业人才;广西艺术学院服装研究生院吸纳A类地区服装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广西服装纺织品商贸稳步发展给本区服装高等教育提供了产学研基础。确立切实解决本区服装纺织商贸发展问题的教科研方向,成就广西区发展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建设的办学特色。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也为本区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提供初代师资。

4结语

广西的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以发达国家地区的教育成果为经验,衔接前沿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并以本地区的服装纺织品商贸优势产业实际应用为特色办学,大有可为。不仅本地区的服装专业院系可以开设服装网络营销专业方向,综合性大学的工商院系也可以开设服装纺织品贸易专业,针对服装产业领域的营销管理专业方向,构建科学、务实、符合数字时展趋势的服装网络营销专业体系,培养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助力本区服装纺织品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侃.国外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及启示[J].上海工艺美术,2016(1):107-109.

[2]张巧玲.中外服装营销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3]沈蕾,李宏,杜芹平.基于网络平台的国际化时尚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纺织服装教育,2012(3):217-219.

[4]鲁成,胡守忠,唐新玲,等.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的市场需求[J].时尚设计与工程,2017(6):46-52.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2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轻化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0背景

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轻化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轻化工产品是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轻化工程专业所扮演的作用非常重要。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以学生的学习产出(Out-basedEducation)为中心,通过工程教育质量考核来对各大学的轻化工程专业水平进行评估。[1]我国自2006年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宗旨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在2013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3]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轻化工程专业计划2018年申请参加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希望通过该轮认证,对轻化工程专业学科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毕业设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近年来毕业环节训练主要是毕业论文(占比90%),毕业论文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研究,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属于局部训练。在工程认证过程中要求设计类占多数,这主要是设计类训练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知识训练。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标准为:结合所学运用相关知识以及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遇到相关专业工程问题可以随机应变加以解决。[4]工程毕业设计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是学校对于培养学生质量的检测,是学生四年来学到知识的总结,是每个学生踏向社会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染整设备、染整助剂、颜色科学、环保概论、染整工厂设计、表面化学、皮革工程概论、造纸工程概论、新型纺织纤维、文献检索利用、纺织品贸易实务、功能整理、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纺织品性能测试与检验、特种印染、毛织物染整),对某一轻化工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培养学生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本专业已采取了部分措施:相对于以前的轻化工程的教学计划,已在原来传统教学计划上变成一年三学期(包含一个三周的短学期),这能提高工程教育效率,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优势。以前因为缺少前期工程训练而严重影响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的工作效率和相关工程意识,导致毕业设计不达标。想要真正的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让广大学生去生产一线实践,亲身体会,因此需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其它的主客观因素,例如选题与工程实际问题脱钩,指导老师工程经验缺乏,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留学等,也影响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效果。[5]通过问卷调研,并结合自身毕业设计教学指导经验,目前遇到的毕业设计的常见问题总结为如下三点:(1)选题内容陈旧,时效性及创新性差。虽然这样的选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锻炼效果,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这种关门办学,老旧的高校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有很大的偏差。(2)选题来源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节。目前的选题模式为教师定题,学生选题。由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给出与当前工程问题密切相关的选题。此外,教师定题只能让部分学生选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和师生间沟通不畅的因素,使学生对选题不感兴趣,导致最终毕业设计失败。(3)到了大四下半学期,学生马上离开学校,大量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中,无法定心完成最后一项重要的毕业设计任务,致使毕业设计训练质量降低。

2问题思考及改革方案探索

针对这些问题,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结合工程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几点毕业设计改革措施。比如建立师生互动选题模式,这样学生有了自主性,导师也愿意全身心的帮助学生,这样毕业设计更以学生为中心,可更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在选题方面一定要涉及本专业的工程领域,并有一定的工作量。当然选题需进行课题筛选,使其具有工程性,实践性,广泛性。因此,轻化专业工程毕业设计选题可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在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市场部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以便培养出能够直接适应公司需要的人才。此外,为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将来人才市场,可让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提前进行企业培训,使得大学生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并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2)在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老师们在上课时应该将实践与知识理论相结合,而且应该让学生们能够学到企业中较为先进的知识理论,为未来进入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近5年,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老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等课题,为毕业设计选题提供最新研究方向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其中2013年至2017年间有36%课题出自学科前沿研究。(3)鼓励学生针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例如学生打算参加的项目,要写出项目申请书,经与指导教师讨论、修改、定题后系部讨论,确定申请项目具备专业性知识训练的设计。以此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综合训练为中心的作用,从而在设计中发现具体不足的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专业知识储备。虽然高校培养工程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生产,但目前我国传统的高校工程教育模式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需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很好地升华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弥补传统教学中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偏差,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服务社会生产。此外在带有指导性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总结各自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和其他师生留下宝贵经验教训,推动学校本专业的整体的进步与发展。要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教育背景学生,首先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指导,因为只有好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学生们才能够在实践中去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才能够推动专业知识技能不断向前发展。老师们掌握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能够跟上公司的发展脚步,不至于落后于时展。教师进行教授时都是系统性的传授专业知识,更利于学生们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加容易的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师资的强大是大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的首要因素。除了学校导师之外,还可以在企业中优选合适的企业导师。当然在企业导师遴选方面,要求企业导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其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需具有成熟的理论研究、知识技能,也能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使得研究更加方便和深入。通过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的讲学和汇报,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前瞻性专业知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加容易构建工程背景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以及OBE教育理念,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全过程管理模式,保证毕业设计质量。(1)在毕业设计命题环节,要强调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和以学生为主体,并提供大于学生数2倍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2)在毕业设计执行环节,采用督导抽查占比20%的设计课题,以此实现毕业设计选题的严格管理,以确保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3)在答辩环节,除专业教师外,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应该至少为中级职称以上,拥有雄厚的专业技能储备,能够真正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参与答辩,以确保毕业设计的工程实用性。(4)在答辩评判标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察学生是否有自己的专业方面见解,是否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延伸及创新思维。(5)在时间节点上,可将选题时间提前到大三下半学期,并将开题时间提前到大四上半学期,从而为课题开展提供足够时间。通过企业的评价干预,促进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对接。

3结论

轻化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借助工程认证契机,推进轻化工程专业培养人才适应当今企业要求,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根本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很好的掌握纺织染整、皮革、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独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维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将来能在轻化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从而获得行业的认可。因此在毕业工程设计中,科学的选题能够确保毕业设计的可行性、创新性和工程实用性;充足的时间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前瞻性的毕业设计以及专业的企业指导老师能够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环节提供宝贵的建议,也能帮助学校指导老师持续改进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牛金星,李恒灿.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设计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7):233-234.

[2]佘艳华,曾磊,黄文雄,王德玲,肖桃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153-154.

[3]何庆,洪燕云,刘浏,谈衡.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创新[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3):146-150.

[4]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5]李德强,仲云云.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研究——基于中美对比的视角[J].大学教育,2016(12):12-14.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3

关键词: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比较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是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从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日货币升值的背景比较

    1.日元升值的背景

    (1)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

    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由于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严重。同时,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长,日本积累起的巨额经济财富使其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家,而同时美国也失去了世界放贷者的地位,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债务国,这就加剧了美日之间的摩擦。

    于是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美国国内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日益增高。于是美国希望以美元贬值形成弱势美元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2)日元升值的国内环境

    事实上,美国利益集团要求日元升值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时日元已经具备一定的升值基础。第一,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成功的实现了日元国际化。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都在客观上形成了日元升值内在压力。第二,日元升值是金融市场开放必然结果。随着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日元资产的魅力展现出来,需求的增加必然带来日元的升值。第三,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过扩大内需这一变革应付升值带来的对外贸易损失。[1]

    由此来看,广场协议的出现有外来的压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日本自身的内在要求。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广场协议自开始实施,日元汇率开始一路上扬,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50一路上升到1987年的123.5,两年的时间下降了近50%。

    2.人民币升值背景

    (1)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原因。首先,中美汇率之争的根源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转嫁经济危机,缓解其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另外,日本就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同时也想借助人民币升值来恢复本国经济。除美日以外,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也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环境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外汇储备过量以及大量顺差所造成的。从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并在2001年到2008年期间呈高速增长状态,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也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另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加,这些都对人民币升值形成了巨大压力。

    于是,我国政府在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影响。

    有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日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有几分相似:两国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主要原因都是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和经济危机引起的。可见,两国货币升值的幕后主导者都是美国,从国内环境上看,外贸顺差大也是中日货币升值的共同的内在因素。影响两国货币升值的国内环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对日元升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国汇率制度的转变及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二、中日应对货币升值的对策和措施比较

    1.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升值的对策

    (1)加速日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路径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国条款国后,日本开始在对外贸易和外汇中使用日元。1980年12月,日本修订了《外汇法》,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1984年,日本和美国共同组建了“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成为了日元国际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此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扩大对外提供日元贷款、积极促进日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2]

    (2)大力发展对外投资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急剧增加。1984年,日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在1986到1988年3年的时间里,日本对外投资总额已经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并在1989年首次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从投资结构上看,日本在产业和结构上呈现了制造业、金融业、商业,“三业并举”的多方位、多层面投资的整体格局。从投资地区上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是为了绕开NAFTA和EU的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东亚等地区。#p#分页标题#e#

    (3)改善出口结构

    在高科技成为推动当今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后,技术贸易成为高附加值的重要贸易形式。为了促进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大力倡导的“科技立国”政策。技术含量已经成为日本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有利武器。除了保持传统的优势产业外,日本对生物工程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也进行了大力扶持,提高了日本尖端高科技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于是,日本出口的产品以其稳定的质量和节能环保、高科技等特点的竞争手段主导着国外需求市场。[3]

    (4)加强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新世纪初,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减缓增长的阶段,但是日本的进出口贸易盈余却在递增,这主要得益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虽然日本对美出口一直在下滑,但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却在迅猛增加。2004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在美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亚洲国际已经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日本企业应对日元升值的措施

    (1)增加海外投资与并购

    80年代后期,日元被迫升值使日本经济开始趋于国际化,日本海外输出的商品、资本、人员也变得更加强劲。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0年的22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670亿美元,在1986—1991年间,海外投资总额累计超过了4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跃居到世界首位。[4]日元的大幅升值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于是,日本人凭借着财力的优势,在国外掀起了购买热,仅1985至1986年度,日本企业就收买了大量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等众多领域。[5]

    (2)调整产业结构

    虽然,日本的海外投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空洞化,但同时产业空洞化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阶段,它直接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广场协议”后,日本企业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众多附加值低和受日元汇率动荡影响大的纺织、轻工、普通电机等行业的生产转移到海外,留在国内的主要是研究开发型企业、尖端技术和高附加价值行业。这部分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是价格,而是技术含量和品牌。实现了国内产业逐步由厚、重、粗、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转变,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日元升值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对日本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各企业开始对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受到挑战,于是日本企业针对当时的状况找到了新的管理体制。主要变化有:在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上,由协调一致到权责集中;在雇佣制度上:终身雇佣模式随着经济萧条的压力被改变。[6]

    (4)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最重要的竞争形式。在经历了两次大幅度降低产品利润以后,日本企业开始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外形等非价格竞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在加强了非价格竞争以后,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不断进行革新,更加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在原材料、生产、流通及生产程序上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由价格竞争走向非价格竞争的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延庆.日元升值对中国的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5):65-71.

[3]王厚双,刘向丽.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 [J].东北亚论坛,2004(02):79-83.

[4]日元升值后引发资本输出狂潮导致泡沫经济出现[N].第一财经日报,2005-08-04.

[5]周锐.本币升值压力下国内经济的调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4

 

汇率传导弹性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对此方面有过大量的研究,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从汇率传导弹性的不同国家、行业估计到汇率传导弹性对政策制定的意义(如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选择和冲击的国际间传导等),具体相关综述可参见Menon(1995)等论述。[1]在众多研究中,汇率传导弹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最近的很多论述研究中,一些学者(Campa和Goldberg,2002;Bailliu和Fujii,2004等)指出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导弹性有下降的趋势,进口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正在降低。[2][3]但是Bouakez和Rebei(2008)则发现加拿大的进口汇率传导弹性比较稳定。[4]Otanietal(2006)对日本进口汇率传导弹性估计后发现90年代以后大部分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同80年代相比有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初级产品,不同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5]   上述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提供了很多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把时间段都放在20世纪末,没有及时反映最近的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状况,本文利用日本最新的数据,希望对此做出一些探索。本文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填补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危机对汇率传导弹性影响研究的空白,加深对汇率传导弹性稳定性的理解;二是有助于加深对金融危机期间贸易商定价和承担汇率风险行为的理解,尤其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在论文结构上,本文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日本金融危机前后的进口和汇率变化状况;第二部分估计和观察日本各行业进口汇率传导弹性的长期趋势;第三部分检验金融危机对汇率传导弹性的影响;第四部分对计量结果进行解释,并得到论文结论。   一、金融危机后的日本进口状况变化   金融危机被称为是仅次于“大萧条”的又一次需求冲击,面对快速下滑的市场需求,生产商和出口商可能会调整在正常时期的定价行为,通过直接降价的方式来维持市场份额,另外一种方式可能是通过自己承担更多汇率风险的方式来维持价格的稳定性,间接维持市场份额。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对市场定价能力有可能同危机前相比会有所下降,出口商在面对汇率波动风险时更多的采取自我承担的方式,避免在需求不足情况下的价格波动行为,从而使得进口商获得更大的定价权,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是不是所有的行业表现都差不多呢?首先看一下日本进口价格的变动,图1反映了2008年8月前后日本主要进口行业以日元标价的进口价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到各个行业价格在2008年8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纺织、一般机械、运输设备、精密仪器行业的实际出口价格基本上没有下降,有些反而出现了上升;但是其他的行业,包括全部产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化学、石化煤炭和食品行业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进口价格剧烈的下滑,这表明日本进口产品中不同行业面对金融危机时的价格调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一些行业具有很强的维持价格的能力,但是很多行业则对价格进行大幅调整。   二、日本的汇率传导弹性的历史估计和长期趋势   在研究汇率传导时一般的微观理论基础是Marston(1990)的对市场定价理论(pricingtomarket,PTM),认为具有市场实力的企业可以在分割的市场上实行价格歧视,由汇率变动引致的成本可以通过加成调整行为来影响企业出口价格,不过该理论假定出口商以购买者货币(当地货币)定价(Local-currencypricing,LCP)。[6]ObstfeldandRogoff(1995)通过Redux模型开创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虽然更加偏向宏观方面因素的解释,关注名义价格粘性[7]以及BettsandDevereux(2000)等的拓展,将工资粘性、非贸易品、不同货币定价、不完全金融市场等微观理论融入模型,[8]但是Redux模型假定生产商货币定价(Producercurrencypricing,PCP),BettsandDevereux(2000)等的拓展则是假定LCP,由于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基于LCP和PCP,所以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一般使用双边汇率或名义加权汇率作为汇率的变量。但是从东亚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是PCP还是LCP并不符合东亚贸易的事实,因为东亚国家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元定价,东亚国家对美国之外的国家贸易也大量使用美元,此时东亚和美国之外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既不是PCP,也不是LCP,而是VCP(Vehiclecurrencypricing),日本也是如此,图2反映了不同年份日本从全世界和亚洲进口中货币标价的组成状况,充分说明了日本贸易中(尤其是与东亚贸易中)的美元充当“工具货币”的现实。表1则反映了不同行业中计价货币组成状况,不同行业中本币计价的份额是不同的,即在贸易中进口商实行PCP还是PTM方式在不同行业是不同的。Parsons和Sato(2008)研究表明日元对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日本向东南亚的出口价格没有显著影响,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美元在日本与东南亚贸易计价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此时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或双边汇率并不能合理描述贸易中实际“起作用的”汇率的变动状况,利用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或双边汇率来进行经验分析就无法得到真正合理的结论。[9]   因此本文不使用日元的贸易加权汇率作为汇率的变量,而使用日元计价进口价格与合约货币计价进口价格之比来表示,这样就可以获得本币对实际进口货币(生产商货币)的比率,使VCP可以转化为PCP(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是一个整体,使用一篮子货币来标价对日本出口,这个篮子中的货币比重就是日本进口中的各种货币比重),从而能够利用“对市场定价理论”来进行经验研究,事实上很多学者在研究日本出口汇率传导时都采取这种方法,如Athukorala和Menon(1994)、Celglowski(2010)等,[10][11]因此本文认为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日本进口中的汇率传导。此外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可以获得不同部门的不同有效汇率水平,从而避免出现不同部门的有效汇率水平相同的情况,也不需要再重新构建每个行业的有效汇率。参考和利用Otanietal.(2006)[5]以及其他学者的方法,本文将回归方程设定为:△impt=φ0+φ1△impt-1+φ2△et+φ3△fpt+φ4△ipt+εt,其中△为差分算子;impt为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et为汇率水平,使用日元计价进口价格与合约货币计价进口价格之比来表示,根据Otanietal.(2006)[5]和Bus-siere和Peltonen(2008)[12]的方法,本文对该变量使用国内企业产品价格指数(DomesticCorporateGoodsPriceIndex,dct)进行平减,可以获得某个基期不变价格的名义影响汇率水平,从而包含了国内价格作为竞争价格对进口价格的影响;fpt根据Campa和Goldberg(2005)[2]等通行的方法,使用neer*dc/reer来构造(neer为名义有效汇率,reer为实际有效汇率);ipt为日本工业增加,一般以此作为GDP的替代变量。数据中除了ipt来自IMF的国际金融统计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日本银行,时间从1990年1月到2010年6月。在实际的回归过程中,由于ipt不显著,Bussiere(2007)指出:在进出口价格回归中,需求项一般都不显著,这是由于需求效应已经包括在其他变量之中。[13]因此,本文将最终的回归方程定为:△impt=φ0+φ1△impt-1+φ2△et+φ3△fpt+εt,所有的变量取对数,φ2为短期汇率传导弹性,λ=φ21-φ1为长期汇率传导弹性,表示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升值1%,将导致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λ%。单位根检验表明所有数据都是I(1)的,即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回归结果表明汇率项系数是高度显著的(均在1%置信区间内),限于篇幅不再列出。下面给出通过滚动回归方法得出的长期传导弹性系数的变化图(使用SAS9.0软件,以10年为一个窗口期)。从滚动回归图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大部分行业的传导弹性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很多行业(如纺织、食品、运输机械等行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缓慢的下降,这和很多学者指出的很多工业化国家进口汇率传导弹性有所下降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化学、木材、电子电气部门的传导弹性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上升,不过上升幅度并不是很明显。但是2008年9月以后一些行业(如全部产品、化学、木材、食品、石油煤炭等行业)的传导弹性出现明显的上升,而一般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等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p#分页标题#e#   三、金融危机改变汇率传导弹性了吗?   为了判断汇率传导弹性是否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了变化,本文首先通过分段回归的方式,计算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传导弹性,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尽管滚动回归和分段研究表明,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和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两个时期,许多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确实发生了变化,但为了更准确判断2008年8月前后汇率传导弹性是否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同时也为了使计量结果更为稳健(Robustness),本文采用邹检验(ChowTest)来判断2008年8月是否是个断点,首先构建断点期哑变量,将2008年8月以后设为1,之前设为0,再将该哑变量和每个解释变量相乘,获得一个关于哑变量的乘积项,然后对方程进行回归。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邹检验结果和滚动回归及分段回归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金融危机对行业进口传导弹性有明显的影响,而且不同行业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食品、木材、化学和电子电气产品以及全部产品的进口传导弹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并没有说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进口商承担了更大的汇率风险,而恰恰说明外国出口商承担了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后日元汇率的单方面大幅升值,进口汇率传导弹性的上升说明日元汇率升值1%将导致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幅度更大,即日本进口商从汇率升值中获得的价格下降的好处更多,外国出口商则要承担价格下降的损失。但是机械类产品(包括一般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则正好相反,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使出口商比以前承担更多的日元汇率升值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使得日本进口商比危机前更多地分担汇率升值所带来的价格变动。由于石油煤炭制品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使得邹检验分析并不能确定传导弹性的结构性变化,但分段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传导弹性都有了大幅提高,出口商也更多的承担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出口价格下降的风险。从汇率传导弹性的具体数值来看,在日元升值的条件下,传导弹性增加的行业具体数值均大于1,表明日元升值1%,导致进口价格下降幅度超过1%,即意味着出口企业获得以实际货币计算的单位收入下降,出口企业完全承担了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进口商完全获得升值带来的好处,而机械类产品的传导弹性均小于1,表明出日元升值1%,导致进口价格下降幅度小过1%,出口企业获得以实际货币计算的单位收入有所上升,即日本进口商分担了部分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各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变化是成直线形态,而不是缓慢变动,在2009年2月之后,汇率传导弹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有些行业出现了小幅回落,这表明汇率传导弹性水平的变化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导致传导弹性急剧变化的原因可能包括两个,一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包括范围和强度)对于很多贸易商来说有些出乎意料,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人认为只是一般性的金融危机,主要的冲击对象是金融机构,而不是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并伴随着急剧的实体经济和需求下降,所以很多产品价格直到2008年8月仍在上涨,但9月莱曼兄弟的破产使得全球对于次贷危机的预期发生急剧调整,很多产品价格开始大幅调整,但是到了2009年2月以后对金融危机的预期和判断比较稳定,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正如张明(2009)所指出:2009年春季被称为“金融海啸第二波”,以对应雷曼兄弟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系统性危机。[14]   不过,由于投资者预期已经显著调低,很难有打破投资者预期的意外事件发生,所以2009年春季后汇率传导弹性受价格调整行为的稳定也开始稳定下来;二是日元汇率在2008年9月开始对美元和欧元(主要的标价货币)急剧升值,到2009年2月,日元对美元大约升值了30%,对欧元大约升值了40%,如图4所示,由于美元和欧元在日本进口标价中的比重,导致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的比率也急剧升值,同时也导致了日元汇率急剧升值的预期,但2009年3月以后日元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有所反弹并开始稳定,使得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比率逐渐稳定下来,汇率预期也开始稳定下来,汇率的急剧变动的现状和预期也可能会导致传导弹性的急剧变化。   四、对行业差异的原因解释   为什么不同行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状况呢,尤其是机械类产品的变化方向和其他行业正好相反,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同的行业市场价格维持能力不同,即各个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机械类行业的周期比较长,短期内受到的需求冲击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小,另外机械类行业产品替代产品较少,因此机械类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Oiet.al(2004)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些佐证,他们发现日本对东亚出口的长期需求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别很大(见图5),机械类相关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出口商的市场维持能力较强,他们虽然没有计算各行业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但行业特征应该相差不大。[15]   从图1我们也可以看到,汇率传导弹性下降或者变化幅度较小的行业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时,均保持实际价格的相对稳定。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机械类行业的企业内贸易水平较高,机械类行业是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企业内贸易在机械类行业的贸易中比重非常高(见图6)。日本跨国公司从总体收益增加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内贸易的风险进行最佳配置,由于日本母公司具有更强的处理汇率风险的能力,海外子公司在向母公司出口时更多的使用美元或者所在国货币定价,从而将汇率风险转嫁给进口商-母公司,由母公司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对冲汇率风险。在巨大的需求冲击和日元汇率单边升值两个不利影响的冲击下,海外子公司承担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减少汇率对子公司的价格影响,母公司倾向于保持实际的进口价格,自己承担日元升值风险,表现在进口汇率传导弹性上就是具体数值的减少。   五、结语   本文利用日本的进口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作为重大需求冲击的金融危机确实给汇率传导造成了影响,但不同行业的反应是有巨大差别的,大部分行业进口传导弹性明显增加,而机械类产品的弹性则明显减少,说明大部分行业的进口商在危机后比危机前获得了更多的升值好处,出口商承担更多的汇率损失,但机械类行业的进口商从升值中获得的好处则要比危机要少,表明他们分担了部分出口商所面临的汇率损失。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行业的产品竞争力差异,也可能在于各个行业的贸易类型和贸易结构特点。#p#分页标题#e#   本文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进行价格调整的程度和承担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是有巨大差别的,可以说金融危机对那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企业内贸易份额较小的行业冲击最大,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和企业内贸易份额较大的行业则冲击较小,这既显示了一国贸易结构对于防范汇率和需求冲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随着跨国公司在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汇率传导弹性也受到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5

本文为2016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6154)“文化产业成为保定市支柱产业的路径研究”成果。

摘要:

本文通过对保定市文化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从文化政策、文化技术、文化人才、文化资本、文化市场几个维度挖掘保定市文化产业当前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归纳保定市传统支柱产业的现状和保定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然后,分析问题,挖掘保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尚未成为支柱产业背后的原因;之后,根据保定地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和现状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遴选出保定市最具发展前景的三大文化产业类别分别为文化旅游类、民俗艺术类和加工制造类,最后针对这三大类别的文化产业分别制定成为支柱产业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文化产业支柱产业发展路径

一、保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定义,文化产业指的是提供给社会公众的文化以及相关产品的全部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畴涵盖了:a.以文化为核心,以满足公众精神需求为目的进行的创作、生产、传播、展示,产生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包含服务及生产产品);b.以文化产品为目的各种辅助的生产活动;c.用于承载文化产品的物品或工具的制作、展示、传播、使用的文化生产活动;d.用于生产文化产品所需设备的生产制造活动。根据以上定义,结合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本论文将保定市的文化产业主要分为如下几类:文化旅游类、民俗艺术类、加工制造类,并分别分析这三类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第一,保定文化旅游类资源丰富。1986年,保定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2004年被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保定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以及人文历史景观,包括2处国家AAAAA级景区、8处国家AAAA级景区、2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森林公园、47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满城汉墓、直隶总督署、大慈阁、钟楼、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杨公祠、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育德中学、第一客栈等。其次,保定市民俗风情独特、民间艺术众多。汉族除外,保定有42个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等,主要分布在3个民族乡,38各聚居乡镇,182个民族村中。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但依旧传承着敦厚质朴的民风民俗,给保定带来很多独特精彩的风貌。如保定市有11处清真寺,具备浓厚的回族民俗观光价值,另外保定市的一些民间民族和文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口口相传,闻名遐迩,已经渐渐与保定市物质文化一场相结合。2012年5月保定市《关于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提到:要集中力量扶持定州大秧歌、老调、雄县古乐、徐水狮子舞、安新高跷、定州子位吹歌、高阳昆曲、安新圈头村音乐会、易县百子龙灯、清苑哈哈腔、涞水高洛古乐等艺术团体,充分显示了市政府对民俗艺术类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第三,保定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具有优势,最具代表性的是县域的文化产业经济飞速发展,并涌现出了领军类的企业集团,诸如曲阳荣杰石材雕刻,易县保军绞胎陶艺,顺平伊祁山旅游文化及工艺品等。通过上述可以发现,保定市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但是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保定就是文化强市,目前保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很低,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从文化市场方面来看,数量不多,管理滞后。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保定市区仅有文化市场6家,县域文化市场数量少、分布散,文化市场体系距离理想的开放、高效、有序尚有一段距离;第二,文化资本方面开发与利用不足,保定市的城市建筑、街区设计、道路管理设施等诸多方面并不能反映古城的文化特色;第三,文化人才匮乏,质量尚待提高,人才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目前保定的文化产业人才仍然十分欠缺,制约了文化产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竞争力;第四,在文化技术方面,仍较为依赖历史上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而对现代的、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技术开发显得不足;第五,文化政策方面,近些年来,保定市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诸如2014年11月推出的《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但是在具体落实方面细节的监督与任务的落实尚有提高空间。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保定的支柱产业便需要明确不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量身打造不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并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拉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保定市传统支柱产业的瓶颈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第一产业年均增速4.1%;第二产业年均增速9.6%;第三产业年均增速10.1%,年均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产业结构继续朝着“三、二、一”方向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12.7:55.0:32.3转变为2015年的11.8:50.0:38.2,第一产业比重回落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回落5.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9个百分点。保定市纺织服装、汽车、新能源发展显著,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这三大支柱产业GDP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逐步增加,并对规模以上工业起到显著持续拉动作用。现有的支柱产业需要做大做强毋庸置疑,但是伴随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5全年全国空气质量排名最差的十个城市,保定市始终名列其中。环境问题给城市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现在需要刻不容缓的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完成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文化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它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已经为全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因此将保定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发扬两者的优势对于推动保定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这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很多城市的发展上得到证明,国内诸如深圳,它根据自己的经济特点和市场发展优势,确立了“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因此,基于保定丰富的文化资源,基于城市发展和支柱产业的变迁,文化产业成为保定的支柱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机遇和优势。

三、文化产业成为保定市支柱产业的路径

1.文化旅游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文化旅游类的产业应该实施旅游主导型发展路径,要合理安排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合理安排旅游资源的前提是要对保定市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地域民俗文化产业进行合理安排,加快形成以保定市区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融合并发展保定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产业离不开文化精髓,旅游产业更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推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与常规旅游相比更加内涵丰富,更具吸引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拓宽红色旅游路线、历史文化旅游路线、集中传播保定市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加强对古迹旅游文化的深度传播等来实施。

2.民俗艺术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民俗艺术类文化产业可以实施节庆会展主导型发展路径。借助白沟市场资源,大力发展保定书画、定兴景泰兰、曲阳石雕、涞水工艺玻璃、曲阳定瓷、雄县黑陶、易县易水古砚、绞胎陶瓷、安新苇画等工艺美术品牌,定期开展会展活动,和会展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保定的城市品位和民俗艺术的知名度,从而带动保定的经济发展。在政策方面,市政府已经逐步加大了对上述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意创新力度,并鼓励节庆、会展的策划与开展,在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保定白沟(中国)箱包节、保定民俗文化节等节庆和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

3.加工制造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可以实施加工贸易主导型发展路径。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实施文化和其他各产业渗透融合,已经成为保定市的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的快速途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其他产业的资金、技术,结合新的管理模式,更容易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融合后的其他产业,也具备了相应的文化特性,有利于其在市场大潮中具备竞争优势。保定市的纺织业、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业等都有与文化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巨大空间。与此同时,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将保定铁球、雄县黑陶等传统特色工艺品实现有效分工的产业集群模式,积极推进制造型文化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在此基础之上,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诸如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曲阳宏州大理石工艺品有限公司,打造知名品牌,将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科技理念进行深度的融合,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打造国内甚至是国际的知名品牌。

四、结语

保定市文化资源丰富却存在着实际发展的困难,希望本论文提出的措施能全方面地、多角度地帮助保定市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制定的对策能够有效地针对保定市,加快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速度,从而拉动保定市GDP的增长,为更多人带来就业机会并能够更好地传播、发扬保定的历史文化,以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者:韦静 贾建楠 夏青 罗昀 侯宇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

[2]陈少峰.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4[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7

[3]成都市文化产业与人才建设研究课题组.文化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以成都为例[M].科学出版社,2009,3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工艺文化;人文精神;传承实践

1宁波草编技艺的历史与现状

宁波草编历史悠久。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是在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是以二经二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宁波草席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销往国外,是海上丝路贸易品之一。宁波的草帽编织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宁波草编地位独特。宁波草编是中国的风物特产、著名的工艺品之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28》(2009年版),《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2009年版),以及《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2000年版)中,宁波草编均名列其中。其中,宁波草席以其轻巧、舒适、美观、耐用等传统特点畅销国内外市场,1954年,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还特地带了40条宁波草席馈赠国际友人,备受欢迎;宁波的金丝草帽,洁白细软,编工精细,式样新颖,1915年,宁波长河草帽在巴拿马万国出口展会上获奖。宁波草编至今仍是宁波“历史经典产业”。宁波鄞州区被认定为“中国草编基地”,“中国草席之乡”;慈溪长河则是“草帽之乡”。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草编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工艺仍能保留到现在,并蓬勃发展,与它独特的文化、经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绿色工业,时尚新宠。当下,随着田园风的流行和复古风的兴起,草编织物受到青睐,在服装家纺等行业,草编制品成时尚元素,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宁波草编既是宁波特色文化资源,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草编工艺、鄞州黄古林草编工艺已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保护这份遗产,宁波建有两座“草编”主题的博物馆——慈溪市草编工艺品博物馆、鄞州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勤劳的宁波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草编文化就是其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享誉全球。同时,在千年的草编实践中,蕴育了内涵丰富的草编文化,其精髓就是“草编精神”。

2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

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2.1精益求精的技艺是宁波草编的立业之本

宁波有句谚语叫做“勿同人家比高低,要同人家比手艺”,讲究的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技艺。席乡近代“织席状元”孙根记,在做席时,一丝不苟。选料严格,要求席草长短整齐、粗细相同、色泽相近。整修席筋先要在木柱上来回拉磨,将挑丝毛刺磨光;席筋绷紧后要仔细检查,发现断筋立即调换,再重新绷紧,直到满意为止;然后敷油3遍,使根根席筋均匀、光滑、坚韧,极富弹性。由于孙根记手艺精细,坚持质量第一,他编织的草席,细致紧密,挺括牢固,虽然价格昂贵,但仍很畅销。[1]古林人织席讲究的是用心、用情。古林人将织席叫“做席”,“做席时手、眼、心全用在席子上,心不在焉做勿好席子,一个人心相、心情、性格就反映在席子上,人面即席面,内行人一看人面就知道席面的质量”。[2]正因为如此心情专一,黄古林的手工草席,虽然貌不惊人,却很结实耐用,一般可用15年到20年。

2.2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草编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全手工时代,编织每一顶帽子,每一领席子,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宁波人,尤其是宁波的编织女工在编织过程中体现了席草般的韧性。譬如编织金丝草帽,因为金丝草细如发丝,编一顶金丝草帽,往往要花很长时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但宁波的编织女工却能坚守这份工作。建国初,在春荒期间,广大妇女响应政府号召,千方百计开辟副业门路,组织生产自救。1950年5~6月,两个月时间,余姚周巷、朗霞、柯义、云城、义五、周朝、精忠7个乡镇77个村的5176名妇女,编织金丝草帽10222顶,工资折米147152斤,为渡过暂时困难起了很大作用。[3]在宁波,有不少女性,做女儿“打凉帽”,做媳妇“打凉帽”,做婆婆还“打凉帽”。宁波的广大妇女怀着为家庭谋幸福的信念,就像柔韧的席草,顽强地生长着,无怨无悔地劳作着,换来家庭的富裕,换来了宁波大地的富庶。

2.3顺势而为的智慧是草编创新的源泉

善于学习、顺势而为是宁波人的秉性。乾隆三十年(1765),鄞州席草帽传入慈溪长河镇,颇受长河乡间妇女喜爱。心灵手巧、擅长纺纱织布的长河棉区妇女,把宁波西乡一圈圈编织的圈编法改进为一排排编织的围编法,这是草帽编织史上的一大革新。并实现从粗加工到精加工转变,走出了一条成品出口的新路子,结束了半个多世纪来草编毛坯外销的历史,成为长河草帽编织史上的里程碑。宁波草编还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解放后,慈溪、余姚、奉化、鄞县等地妇女,曾利用麦杆、稻草芯、蔺草、咸草、龙须草、箬壳等多种材料,编织帽、席、袋、盒、垫、地毯等日用工艺品。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以咸草为原料的帽、袋、篮、辫等手工艺品普及到千家万户,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咸草工艺编织时期。从单一的席草、金丝草,发展到咸草、麦杆草、稻草、黄草、龙须草、纸草等几十个品种。这也是宁波草编工艺者智慧的体现。

3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宁波传统草编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正是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下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宁波草编这一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实践途径。

3.1开展宁波草编文化研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很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依靠学校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力量,积极申请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开展草编文化研究,出版《宁波草编文化研究》专著;开展席居文化研究,撰写并发表《中国古代席居文化探析》等论文;为了让学生们知草编、识草编、学草编,拉近学生与草编文化的距离,学习和传承宁波草编文化,挖掘、采访、收集宁波草编行业发展中的趣闻轶事,提炼、编写《宁波草编故事》。

3.2开展草编“非遗进校园”传承活动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当代人的,更是属于子孙后代,属于未来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历史责任。宁波全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展示馆保护——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联建”;“生产性保护——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联动”;“生态区保护——推进整体性、活态性、可持续性三性统一”。[4]宁波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这是活体传承的创举,是德智体美劳结合的经典范例和实践活动。宁波传统草编文化实践,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关键在于教育。让“非遗”走进校园,以展览、展示、展演、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弘扬,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非遗”的美丽,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感受传统技艺的精神魅力。

3.3开展草编创意实践活动

结合地方草编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传承实践,组建“草编文化”社团。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展活动,参观草编工艺博物馆,了解家乡草编历史;走进现代化草帽加工厂,了解现代草编加工情况;了解家乡草编材料和草编作品种类,感受草编作品的精美与环保;学生还跟着老师、非遗传承人一起学习简单的草编,并把草编的基本方法运用在现代生活中,开展创造性的编织。通过活动,学生们走近了宁波草编文化,学习和传承宁波的草编文化,还创编出了一件件精美的草编作品。

3.4建立草编校企合作工作室

为传承草编文化,发扬草编精神,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草编工作室,使之成为校企合作培育帽饰设计人才,并向青年学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工作室对内开展民间艺人进校园活动,对外积极参加各类展览与比赛。2018年10月参加在山东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既扩大了宁波乃至浙东草编的影响力,又传播了草编技艺文化。2016年3月积极选送草编创意作品,参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其中“都市蕨草”草帽系列,以天然纸草和质拙牛皮为材料,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传统工艺,表达了简朴而又典雅清新的内涵,于古朴中透出时尚气息,获得一致好评。

3.5打造草编文化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在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实施的特色化、个性化的目标追寻中,建立起基于学校自身实际的“宁波草编”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血缘关系上弘扬家乡草编文化,同时渗透时代创新气息与全球环保意识,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宁波草编”课程以宁波传统的草编工艺作纽带,在研究探讨家乡编织艺术的演变与时代接轨的欣赏中,渗透当代变废为宝的DIY创意元素,传承与发扬相结合,绿色环保与现代创新相结合,引领学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课程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6开展草编技艺“课程思政”

“草编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宁波草编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教育资源,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值得并应该传承与弘扬。通过草编文化特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尝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草编技艺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充分运用宁波草编行业体现的工匠精神等题材与内容,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精心编写《宁波草编》校本教材。根据学校文化研究院挖掘、采访、收集到的有关宁波草编文化故事,编写《宁波草编》校本教材,传承、弘扬宁波草编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益求精的技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顺势而为的智慧。建设《宁波草编》课程的师资队伍,特聘草编“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3.7举办“宁波草编文化”和系列创意作品展示活动

创意作品展示过程,也是学生风范展示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价值的体现。学校通过展览馆、创意一条街、时尚文化周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宁波草编文化”和系列创意作品的机会与平台。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与政府、社会团体联合举办“宁波草编创意作品”时尚秀活动。

参考文献

[1]政协浙江省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鄞县文史资料(第3辑)[M].政协浙江省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158.

[2]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鄞州区•古林镇[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82.

[3]余姚市妇女联合会.余姚市妇女运动史(1927-1993)[M].1994:86.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7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不断发展,但是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江苏省出口贸易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江苏省当今最为迫切的问题。   1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出口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以下观点较为权威。1993年,Grossman和Krueger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效行分析时将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分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贸易对环境影响是3种效应之和,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要受到3种效应的共同影响,而不是由其中一种效应所决定的。1994年Chilchilnisky认为出口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将大于发达国家,他通过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私有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条件下,贸易自由化将会加速发展中国家环境破坏,进一步对全球的环境造成污染。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出口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2007年党玉婷、万能利用Grossman和Kruger的分析方法对中国1994—2003年间主要制造行业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为负、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为正,但是负的规模效应大于正的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所以总效应仍为负,即出口贸易总体上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若要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应该降低污染程度,增加正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中外学者大多基于国际与全国层面,而且得出结论也不相同。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利用江苏省的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数据,从江苏省的层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江苏省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结论[4]。   2江苏省出口贸易现状与环境现状分析   2.1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增长幅度趋缓;对外贸易依存度扩大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出口贸易一直名列前茅。从图4中可以发现,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10%以上,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10年江苏省出口贸易额仍然达到2705.50亿美元,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虽然江苏省出口总额不断扩大,但是增长幅度下降明显。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用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用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它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江苏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后对外贸易依存度出现下降趋势。   2.2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基本呈现出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严重影响了江苏省的环境质量,虽然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但是形势依然严峻。   2.2.1工业废水排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由于近几年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江苏省的废水排放量持续扩大。从图形中可以发现: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2005年排放量为29.63亿,达到最大值,接下来几年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但是污水排放总量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2.2.2工业废气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工业发展和出口贸易的扩大,特别是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从图中可以分析发现,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   2.2.3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3038.19亿t上升到2010年的9064亿t。   2.3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江苏省出口贸易对环境产生了影响。目前,江苏省经济处于由低到高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的消耗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因此,随着出口贸易发展与人均收入的不断上升,环境也不断地恶化。   3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中外学者中外学者就开始研究出口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致的定论。本文应用了江苏省的相关数据,对江苏省的出口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得出江苏省出口贸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3.1相关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江苏省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与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相比对环境的影响更大,所以论文以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衡量指标,于此同时将废气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此外,除了考虑外贸出口额对环境产生影响之外,还将出口依存度与资本劳动比作为解释变量。出口依存度即出口总额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可以用来反映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的影响。资本劳动比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全体社会产业人员的数量之比。它大体上可以表示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主要反映了贸易对环境的污染的结构效应。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资本劳动比上升,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有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趋势,即表示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反之,则说明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下降。本文采用的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数据以及江苏省外贸出口额、出口依存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社会从业人员的数量等数据均来自历年的《江苏统计年鉴》,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为1990—2010年[5]。   3.2模型设定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研究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在一般生产函数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引进了技术资源这一要素;该模型用来预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系统或者大企业的生产,来分析生产发展途径的经济数学模型。本文研究江苏省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引入资本劳动比、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等变量,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了避免异方差等问题的干扰,本文将回归模型设为如下的对数模型:lngas=β0+β1lnexi+β2lndeg+β3lnk+e(1)其中exi、deg、k分别代表了外贸出口额、出口依存度与资本劳动比,而gas代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p#分页标题#e#   3.3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因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所采用的数据都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主要通过Eviews5.0软件采用单位根ADF检验法检测数据平稳性。根据检测可以发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数据都是不平稳的,但它们却都是一阶单整的,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接下来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进行检验,对协整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检测结果表明:1%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e是平稳的。这进一步说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lngas与lnexi、lndeg、lnk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与外贸出口额、出口依存度、资本劳动比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4回归结果   通过Eviews5.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此可得,回归方程为:lngas=8.085738+0.350886lnexi+0.216694lndeg-0.028948lnk其中,R2=0.977571,调整的R2=0.973613,F值为246.9871,表明在整体上拟合得较好,DW=1.603240,表明方程不存在自相关。   3.5回归结果分析   3.5.1出口贸易额与环境污染之间呈正相关   江苏省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与江苏省的外贸出口总额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江苏省的外贸出口总额每增加1%,其产生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就会增加0.350886%。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江苏省的产品出口结构之中,污染型企业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这部分出口产品是通过高污染与高能耗生产出来的,例如钢材、纺织品等。其次,江苏省的环境标准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宽松,同时江苏省的地方监管机构监管不够严格,使得一些外资企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将一些在本国和境外受到严格限制以及达不到环境要求的产业转移至江苏省。   3.5.2出口依存度与环境污染之间呈正相关   江苏省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与出口依存度呈显著正相关,如果江苏省出口依存度每增加1%,其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会增加0.216694%。这表明:近几十年了,随着江苏省出口贸易依存度的不断加大,对环境的污染也不断地加强。如果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所描述的现象适用于江苏省的话,由于江苏省目前还属于低收入地区(人均低于5000美元),其工业废气的排放量还没有超过倒U形曲线的最高点。即随着江苏省出口依存度的不断加强,污染物的排放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可能会下降。同时说明,江苏省出口贸易对环境的规模效应超过了其技术效应。其原因是:江苏省的出口贸易促进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消费者对清洁产品的需求还不十分大,江苏省对清洁技术的使用还不多。江苏省的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需要向集约型逐步转变。   3.5.3资本劳动比与环境污染之间呈负相关   江苏省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与资本劳动比呈负相关,江苏省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其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会减少0.028948%。资本劳动比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反映贸易对环境污染的结构效应为负。这说明:江苏省由于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资本存量迅速增加,使得产品的资本投入不断地加大,技术含金量不断上升,从而不断降低环境污染物质的排放,使得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江苏省资本劳动比对环境的影响不十分显著,其原因主要是单位产品资本投入量的不断上升还没有全部用于先进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说明资本的增加还没有带来产品环境保护技术的明显提升[6]。   4江苏省促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积极采取措施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外部化是导致江苏省出口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根本原因。因为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导致市场失灵,使得市场价格不能如实地反映产品的真正价值,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江苏省政府应该界定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政府部门应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界定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减少环境污染。如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即根据所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量和质征收费用。   4.2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首先,江苏省应该引导第二产业合理发展。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如果限期内整改不合格应该及时关闭;如果整改期过后仍然排放超标污染物质,应该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对于那些积极采用技术,减少污染物质排放的企业应该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技术创新。其次,江苏省的初级产品出口在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定比重,而初级产品出口往往会造出生态破坏,因此江苏省应该减少造成生态破坏和附加值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鼓励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4.3加大环保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支持和发展低碳型贸易产业   江苏省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制订区域性能耗与碳减排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转变为低碳经济转型,并提高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江苏省必须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加快向对外贸易低碳贸易新战略转型,改变出口贸易中高污染、高能耗等高碳排放的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与产量,发展低碳型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引导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为低耗能产品的出口提供政策支持。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环境;大国效应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土地资源并不充足,但神奇的是,7% 的土地资源养活了全世界 22% 的人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外贸易带来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然而在大量进口的情况下,却并不存在大国效应。中国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对国内大豆价格与农产品结构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如何缓解贸易逆差和提高市场话语权以更好地应对风险的解决方案。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是近年来提出的。中国支持中粮企业反对外资多家公司垄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农业市场话语权和健全农产品供应链。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针对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前人已经有大量相关研究。早年李月云在国际贸易专著中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及诱发因素(2007),王亚娟结合疫情前 2002—2017 年的贸易数据对中国贸易条件进行分析(2017)。国内外研究人员统一认为,贸易逆差的形成分为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和出口国的竞争优势。马舒、夏和群、程国强、凌峰分别从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单方面的原因,为本文对贸易问题的分析奠定了基础(2011)。此外,蒋兴红博士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了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问题(蒋,2013)。马苏中和王军特别指出了我国没有大国效应的原因。该研究将大国效应重新定义为市场话语权,而不仅仅是市场价格与进口量的关系(2012)。本文研究针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话语权和通过对外投资完善全球供应链的对策建议来解决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问题,以我国中粮集团企业为例,创新地从对外投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

(一)贸易逆差

由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可知,2002 年至 2017 年间,除 2009 年外,进出口百分比增长始终在零以上,2009 年进出口额受 2008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呈下降趋势,这是全球的整体趋势。所以可以得出在不断开放的基础上贸易程度不断加深。然而,我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加大,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2020 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为 2468.3 亿美元,同比增 8.0%。其中,出口760.3 美元,3.2%; 进口 1708.0 亿美元,增 14.0%; 贸易逆差 947.7 亿美元,增 32.9%。(农业农村部,2021)。此外,农产品在所有国际贸易产品中的比例也在下降,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比例高于百分之十,2015—2019 年这一比例稳定在 6% ~ 7%,持续下降意味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优势的丧失。

(二)大国效应的缺失

1. 大国效应

在小国,基于贸易保护,国家对进口商品加税。加税后,生产者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因此存在无谓损失。与小国相比,具有大国效应的大国面临的压力较小。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提高了进口国的价格,大国市场的进口需求减少。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巨大,世界价格将下降。尽管世界价格没有变化,但进口国的最终价格较低,这意味着关税压力由进口消费者和出口商承担。这就是大国效应带来的福利。此外,马和王在 2012 年表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是“大国”效应的唯一表现,他们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大国效应对市场价格表现和市场支配力的影响,以及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2012)。他们认为大国更依赖市场,这使他们面临更多来自市场的风险。国家是否有能力保持独立和稳定抵御风险,决定着是否具有市场力量和大国效应。

2. 以大豆为例

我国大豆是农产品进口中增长速度最快、净进口量最大的粮食品种。自 1996 年以来,它的净进口量逐年增加,2010 年达到 5400 万吨,为当年世界第一,占进口大豆总量的 60.3%。而近三年来,进口大豆占整个世界平均贸易额的 75% 左右,然而大豆贸易的种种现象表明我们并不具有大国效应。国际垄断企业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谷物类跨国巨头牵头其他企业压低农粮收购价,提高粮食销售价,为其赚取高额垄断利润。生产资料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低,议价能力弱。2004 年的“大豆风暴”也可以说明缺乏大国效应。大豆风暴表明中国缺乏应对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2004 年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南美其他国家产量下降。在我们需求增加和美国出口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投机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谣言造成的恐慌来获利。他们拉动了美国股市和 CBOT 市场大豆期货的价格(国际市场大豆以 CBOT 价格计价,加价)。但在中国采购团高价收购约 300 万吨大豆后,整个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下跌,每吨下跌 125 美元(中国行业资讯,2018),输出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减少。这增加了很多国内豆油加工企业被外资企业收购的风险。外国投资者也通过对外投资来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议价权,降低了中国在大豆谈判中的地位。

四、对农产品贸易问题的分析

(一)影响国际贸易逆差的因素

第一是需求因素,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通过杂交水稻技术实现了水稻的自给自足,但土地资源的稀缺使我们战略性地放弃了大豆的种植,大量依赖进口。出口上我国主要出口水产品、动物副产品和水果等农产品。2017 年,水产品产值 203.3 亿美元,占比 28.76%,居农产品之首。第二是比较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国是劳动禀赋国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大部分农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从中国出口水产品、动物副产品和水果的产品比例也可见:水产品居首位,其他种类农产品比重逐年下降。我国战略性地放弃一些主导进口需求的产品的开发。1994 年以前,大豆基本自给,主要种植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但是很大一部分土地需要满足工业化的需要,而过去是农业用地。因此,在满足了三大粮食基本需求后,放弃大豆生产,所以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第三是竞争力因素,这一因素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竞争力是指在特定数量的产品中获得更多利润的能力,也就是以最低成本销售产品的能力。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营销成本。而这些都是公司竞争力体现的不同部分。我国棉花、粮油等主粮作物的生产加工被认为工业化程度低、质量低、成本高、企业信誉低、技术发展缓慢,这都是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劣势。我国由于发展工业化的需要,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产、供、销全链条不强,链条的某些环节被国外多个国家的企业控制。这降低了我国市场的控制力,带来了更多的金融和经营风险。 第四是贸易保护,这个因素也影响到我们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从而增加了贸易逆差。进口产品会对国内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各国将采取负责任的措施保护国内产业。通常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关税和设置贸易壁垒。壁垒可以是高产品标准、生物免疫要求以及相关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此外,障碍可能是技术要求,这对我们国家来说需要巨大的成本。与关税相比,这种壁垒在市场上是无形的、隐藏的,但直接影响着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通过与一些国家建立良好贸易关系,部分产品的关税低至零。但对进口国需求依存度高,尤其是我们出口的国家集中在亚洲。出口集中的国家容易触发反倾销和反补贴法,这也属于进口国的保护。当出现交易摩擦时,我们将面临政治或市场波动风险。

(二)大国效应缺失的原因

大豆是进口依赖度高的突出例子。前面已经指出,大国效应是大国的市场力量以价格影响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中国大豆产业缺乏这种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分为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从国际因素来看,主要是国际食品垄断资本对全球大豆产业链的操纵。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是世界四大大豆进口国。巴西和阿根廷拥有比美国和中国优越的大豆生产资源,而国际食品垄断资本早在 20 世纪末就开始通过提供转基因大豆种子,控制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生产资源,实施除草剂和优惠农业贷款策略。整个农业市场包括跨国运输,被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路易达孚“ABCD”四大粮食企业垄断。这使得两个国家,甚至是大量进口的中国,更加依赖美国资本,跨国粮食贸易商获得更大的垄断利益、更广泛的资本渗透和对生产资源更深入的控制。从国内因素来看,农产品战略性放弃与进口量巨大的前提下,我国的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进口的依赖程度高,本质上缺乏价格优势。国内生产成本与进口价格的差异可见一斑。中国企业必然会选择更便宜的方式——进口,因此中国对进口的依赖度很大。不仅自然资源匮乏,技术和企业规模也难以与外商抗衡。进口非转基因大豆的榨油量是国产转基因大豆的 2 ~ 3 倍。虽然国内加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行业集中度也明显提高,但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拥有大型跨国粮食集团,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行业集中度都远优于我国企业,如美国四大大豆加工企业加工量占加工总量在 2006 年的容积率(CR4)已达到 80%。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仍然不足。

五、对策建议

(一)贸易逆差

想要解决我国贸易逆差问题,首先,要解决我国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的问题。国内多家跨国民族企业在巴西、乌拉圭、巴拉圭等世界主要产粮国投资,弥补国内技术和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建设,利用当地优势,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其次,投资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是为了拥有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因为我国一些农产品有巨大的进口需求,如果没有投资和资金流向粮食生产企业、控制供应来源,一旦国际市场供应受限或价格被拉高,我国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和变化,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2004 年的大豆危机就是一个例子。我国目前已实施相关战略措施,以中粮集团为例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粮涵盖了多种作物品种和作物技术以及生物能源。改革后的中粮致力于提高中国的市场力量与竞争力。针对我国巨大的进口需求,中粮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完整的生产链。通过涵盖各类农产品,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通过覆盖多种作物品种、作物技术和生物能源,国内企业以其为主导,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多的机会和知名度来获取利润。中粮在美国、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拥有广泛的投资和资金投入,分布在 140 个国家和地区,连接六大洲的关键物流节点。

(二)改善缺乏大国效应的状况

如上所述,中国缺乏大国效应是由于缺乏议价能力和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中国应该从粮食来源国入手,在生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注入资金,也就是在各个定价渠道上投入资金,拥有议价能力,使其不被供应链中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劫持,减少对外国公司的依赖。我国中粮企业也已经开始布局,中粮业务与四大粮商(ABCD)的竞争从粮食来源到运输和生产。除了在粮食生产大国对范围广泛的产品进行资本投资外,港口分散在 140 个国家,以确保运输顺畅。中粮还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本来提高加工技术,扩大市场和出口布局。我国农产品行业应加强国内公共信息服务,实现行业协会功能或适应行业企业服务设置本土化。这使得政府和市场公司有效合作,共同抵御国际市场的价格风险。例如,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是以期货为基础的,而顺畅的公开信息传递是期货市场发挥功能的前提。但是,国内还没有统一权威的信息渠道,还是以美国农业部的信息数据为主。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大豆危机的一个原因。一些国内企业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外界屏蔽信息,这使得相关部门获取和处理信息更加困难,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市场和经营风险、利润损失。

(三)宏观经济效应的对策

价格的变化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化,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扩大需求,不能只用价格拉动需求,这是相反的逻辑,正确的是需求拉动价格。我们要优化价格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如豆类出油量、大米和玉米的营养和口感,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这种改变价格的方式也将吸引资本流入,这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在结构上,要注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通过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此外,降低初级产品的比例,追求行业先进产品,使先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高。进口农产品可分为用于直接消费的消费性农产品和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农产品。在保证我国供应链完整的前提下,我国需要尽量降低农产品直接消费的比重,以国产优质产品取而代之。而原材料农产品的进口相比于国内稀缺的原材料农产品来说,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增加了利润,从而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这些都对纺织、服装、饲料、食品等行业的宏观经济产生了联动效应。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