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的含义范例6篇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 太极拳 技击 攻防

实际生活中,多数学生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方式,所以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其是具有攻防技击含义的,讲解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和风格以及其蕴含的拳理,消除学生对其的“偏见”。只要遵循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究制服对方的方法,同时还可以灵活多变的运用战术战略思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掌握和领悟正确的拳理、拳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学校及教练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和图书查阅,收集与本论文有关的相关专著和体育期刊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重点分析。

(二)实验法

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共4个月的时间,对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并在实验前、实验结束时测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实验结果。

(三)测量法

在完成4个月的教学后,按照太极拳教学评分标准,请太极拳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所有试验班级进行双盲测评。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差异性,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对太极拳兴趣上明显提高,学生成绩都在及格线以上,达到优秀与良好等级的人数有17人,占全班人数的85%。就动作的完成质量来看,动作完成正确、无停顿,3名学生达到了9-10分的要求,身体动作协调、连贯、圆活,表现出太极拳风格。而对照班在优秀、良好两个评价等级上人数都比实验班明显少,优秀与良好等级的人数只有9人,占全班人数的45%,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75%,有5名学生没有达到及格标准,且在达标过程中有3名学生不能完整完成整套动作,有5名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错误。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实验后实验班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明显提高,尤其是女生的提高,而对照班的学习兴趣相比较却有所下降。说明“攻防技击含义”教学法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能动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2.“攻防技击含义”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太极拳内涵的了解,能更好地表现太极拳套路的特点和风格,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3.教师对太极拳文化底蕴了解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教师了解得越透彻,业务素质越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

4.太极拳中的攻防实用性是与生俱来的,在教学中穿插攻防技击含义有利于学生掌握太极拳基本技术,能更好地达到健身健体效果。两个试验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提高,实验班相比较更加明显。

(二)建议

1.应用“攻防技击含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变得明显,在实际教学中要推广并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将攻防技击含义以精炼明确的笔墨准确地解说出来,让学生更利于接触太极拳,不断更新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太极拳套路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2.大力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增强培训与学习。作为教学直接组织者与承担者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生动的讲解太极拳的攻防技击含义,不但自身示范的动作要优美规范、抓住重点、生动形象的描绘、准确表达每个动作要领,还将太极拳的健身性、哲理性以及技击性全方面的认识传授学生。

3.将太极拳变成学生强健体魄的锻炼方式,营造良好学习练太极拳的氛围。若想要大多数学生在学会太极拳之后依然坚持练习,学校就要渲染一种练习太极拳的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加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文明的贡献,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所以要让练习太极拳的人了解到:第一,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项目,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拳种;第二,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为人处世及养生修身之道。

5.俗话说“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在掌握了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规格之后,就要投入认真努力的练习之中。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合理掌握运动的负荷量、负荷强度。

6.太极拳是祖国传统的健身瑰宝,具有独特技法,每一势都具有不同的技击含义,技击是太极拳项目的本质属性。作为技击传承创新基础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曾一度只重视健身而忽略技击本质,通过对高校太极拳攻防含义教学的研究,我们要重新审视太极拳的攻防含义对教学的意义。

7.太极拳中的攻防实用性是与生俱来的,这从太极拳的起源中可以考证。而我们体育教师在教授太极拳时如能引用太极拳的这种潜在特点,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马利刚.多手段优化组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试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范文2

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数字化手持技术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字化实验,以客观的数据突破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构建,并拓展化学课程资源,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命、环境保护等课程资源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微观与宏观之间关系的构建一直是化学教师努力突破的重难点。数字化实验室不仅为教师突破微观与宏观之间关系构建的教学重难点提供了帮助,同时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从微观视角思考宏观世界的化学观念,拓展和丰富了化学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既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但因为缺少了科学的思维,缺乏数据、做法和实证,使教育陷入了感性的经验主义的泥沼。而将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可以将微观的知识和问题通过具体的数据加以体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数据采集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充分发挥数字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设计了能够渗透数字化技术的学生实验,还组织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校的地域特点,拓展化学课程资源,努力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等相结合,体现了“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建设理念。

1 让数字化实验融入生活实际 拓展生活课程

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9年级上册P46“练习与实践”中,有这样的一道思考题:我们已经知道,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题中还给出了一组数据:吸人的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3%;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占16%、二氧化碳占0.4%。常规的问题解决方案是让学生设计一组对比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第一支试管用洗耳球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鼓入空气,第二支试管让学生直接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第二支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但具体的数据通过实验过程无法得出。如果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该实验过程中,具体的数据都会在实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再结合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就能够使学生跳出感性的经验主义的泥沼,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并能够形成客观而丰富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操作过程为:先将数据采集器连接到电脑上,再将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然后取两只大号的保鲜袋,向其中吹气(收集呼出的气体),设置“以时间为基准”,开始计时后先用传感器在空气中测定一组数据,然后将传感器插入保鲜袋中,观察曲线的变化。测得的结果如图1所示。

上述两条曲线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同时将相关数据呈现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跳出通过主观现象来理解知识的经验主义倾向,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呼吸作用的实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用数字化实验促进自我保护 拓展生命课程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虽然只有0.03%,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对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产生影响。教科书在涉及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内容时,有这样一段描述: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群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可能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检验该地的二氧化碳含量,以免危害到人的健康。教科书中还给出了具体的数值,见表1。

教室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正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当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学生往往不愿意开窗通风。这种长时间不通风造成教室内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值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只是学生没有通过客观的数据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而忽视了问题的存在。为呼吁我校的学生主动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生命质量,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传感器做了两组实验。第一组实验选择教室中间和教室外走廊两个地点,测试时间为25min,测定的内容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情况对比,具体数据见表2。

第二组实验则直接在临近下课的时候,在教室内外同时测定一组数据,具体数据如下:教室内,氧气含量为15.85%,二氧化碳含量为0.312%;教室外,氧气含量为21. 05%,二氧化碳含量为0.035%。

上述两组实验中所提供的数据,我校已经在校园网上公布。数据的说服力是最有效的,现在,各班都成立了教室环境保护志愿小组,负责督促本班学生课间必须到教室外活动,教室的门窗都打开,每节课中间必须至少通风一次。

3 用数字化实验培养环保意识 拓展环保课程

苏州是水域密布地区,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本校所处的区域,周围有漕湖、春申湖两大湖泊,黄埭塘、东桥大寨河两条河流。这些水域资源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水域受到污染,东桥大寨河就属于污染的重灾区。保护水源就是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对水质的检测自然成了学生关注的话题。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采集水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水样的pH、含氧量、导电率3项指标进行了测定,数据如图2所示。

采集水样过程中,学生已经对采集点进行了实地勘察,发现漕湖的水质最好,黄埭塘的水流速度最快。对水样的数据分析主要以漕湖作为参照标准,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流水的含氧量相对较高,适宜水生动物的生存,教科书中也明确了“水中溶有水生生物所必需的氧气”;导电率升高是由于工业用水中含有的大量离子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其中包括一些有毒的离子,致使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所以东桥大寨河的水有明显的异味,并且没有水生生物的存在。值得庆幸的是,兴趣小组的学生将所测得的数据呈送政府环保部门,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认可,并且黄埭镇政府已经将东桥大寨河的改造工程列为2015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并且聘请我校学生作为环保志愿者,定期检测水质,所提供的数据将作为政府勒令相关企业整改的直接依据。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环保事业中得到应用,同学们欣喜之余,也更加热爱化学,有的甚至表达出将来要从事化学研究的心声。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范文3

一、运用文本细读模式的意义

在阅读课上,很多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接着探究本文表达了什么道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文本本身是十分丰富的,所蕴含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教师运用这种理念陈旧、流于形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顿悟性,也没有顾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阻碍学生形成强大内驱力的羁绊。如果继续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陈旧的教学理念,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会逐渐消失。

而采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教师自身先研究、解读文本,在文本的空白处、有悖情理处、语言变形处等设置细读的关键点,再结合诵读、比较、联想、评点、改写等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以关键点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对其进行质疑、讨论、斟酌、品味,从而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使学生享受阅读审美愉悦。把文本细读理论借鉴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阐述文本时,从细处入手,挖掘文本的深刻意蕴,激活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解读文本,获得审美愉悦。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想象,促进有效教学。

二、文本细读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局部切入

音调调节语音的高低,加强语流的抑扬顿挫。如同是“啊”字,平调作为语气词,升调就有疑问或感叹的意思。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对话较多的作品时,可从音调开始,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情绪朗读,感受文本的音律之美。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不同,有些词语既很好地描摹事物的特征,还形成一种韵律美。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舞女的裙”“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些叠词运用得炉火纯青。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词语运用的精妙以及暗含的作者情感,从而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句子切入,主要是从句意和句式来切入,句式有长短调整、松紧配合、不同断句等,很具代表性的句式就是一位秀才写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从整体出发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化学式;学习任务;教学分析;教学规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02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具备不同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过程,否则学习将难于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九年级“化学式”,属于概念性、技能性知识,其学习过程包含建立物质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及符号表征的联系以及化学式书写与计算相关规则的建构。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要具体物质化学式例证的支撑,又要化学学科思维的支撑。如果脱离这些支撑,仅按“给出概念―分析概念关键―记忆概念”的思路开展学习,学生将无法建构概念并提升概念运用能力。因此,化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习内容出发,在确立学习任务基础上分析任务类型、确立学习条件,从而做好教学规划(如图)。本文以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化学式”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活动规划,以期提升教学实效。

一、确定学习任务

化学式是物质组成的重要内容,“课标”将其放在“物质构成奥秘”主题中,强调应用化学符号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认识物质的组成,建立起化学符号与物质组成间的联系;教材将本内容安排在第三章,在身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变化与用途等宏观学习基础上,转入物质构成的微观层次学习,并按如下线索组织:先让学生建立初步的微粒观、认识到微粒构成物质,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元素、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并建立元素观和分类观,最后学习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实现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方面多角度认识物质。

通过九年级化学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并记忆了一些化学式,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这些内容的掌握,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微观内容,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感性水平。此外,教学过往经验表明,学生对于化学式的学习与应用,存在许多障碍或缺陷,如无法正确开展化学式的书写与计算、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化学式的微观含义、缺失“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

根据前述分析,提出本课如下六个方面的学习任务:任务一、能从实际情境中,感受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任务二、观察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得出化学式定义;任务三、认识化学式与物质组成的关系;任务四、能从宏观、微观上说出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任务五、能从给予的商品标签中看懂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任务六、初步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联系。其中,化学式概念的建立、化学式含义的理解、初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联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任务分析

从狭义的角度看,物质的化学式从属于化学用语范畴,属于“语义知识”。然而,本课的学习,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记忆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从化学课程目标看,化学式学习的核心与关键是使学生习得化学物质学习与研究的思维,由语言文字的形象思维转向符号的抽象思维和定量化的数学思维。这一认知思维的转化,需要认识化学式的概念及其含义,习得用化学式表征物质组成乃至结构的规则,识别具体物质化学式所反映的物质组成,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看待物质组成的化学视角,并能运用化学式相关知识与规则在实际背景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相关的计算。因此,本节学习的本质是习得化学式的概念与相关规则、应用相关规则解决用符号系统表征化学物质和从定量角度认识与研究化学物质等相关化学问题。

因此,对于本课六个学习任务,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来看,分属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等三类。具体任务对应的学习结果类型依次为:任务一为“态度”;任务二、三、四和五均属于“智慧技能”,并分别为“智慧技能”中的“定义性概念”“辨析”“原理与规则”“高级规则”;任务六为“认知策略”。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及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各学习任务对应的学习条件(或起点能力)如下:

三、教学过程规划

根据前述学习类型界定及学习条件(起点能力)分析,就可以进行教学过程规划。本课教学的具体规程规划如下:

环节一:导课――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展示两类盛有无色液体的试剂瓶。一类试剂瓶上无任何标识;另一类试剂瓶上贴有标签(含关于“水的”不同语言文字及其化学式的标示)。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式的必要性,感知化学式的通用性和便捷性。

环节二:新知学习(1)――建立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活动:1.要求学生列举已学过的常见物质(涉及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并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2.评价、反馈(学生化学式书写情况);3.引导学生观察所写化学式,尝试给化学式下定义。

学生活动:动笔书写化学式;聆听、参与并回答;下定义、表达与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作铺垫;通过反馈和纠正,使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和记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通过观察与思考,抽提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下定义。

环节三:新知学习(2)――认识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及数字的含义

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图3-24及P82关于水、氯化钠和铁等微粒构成的相关内容,分析如下问题:①三类不同物质对应化学式包含哪些元素符号、元素符号分别表示哪种微粒;②各物质化学式所包含的微粒数目或不同微粒数量关系(比例)是多少、数目或数量关系表达什么的含义;2.阅读表3-6“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探讨化学式是如何从构成物质微粒的种类及其数目两个方面来反映物质组成的。

学生活动:阅读、交流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化学式所包含的两种符号(元素符号和数字符号)所表示的含义,进一步巩固化学式的概念、认识化学式的含义,初步建构起对“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情况”的理解。

环节四:新知学习(3)――认识化学式反映物质组成的客观真实性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化学式是H2O,而不是H2O2?2.展示水的结构模型,从构成水分子的微粒的种类和数目角度理解水的化学式;3.引导回顾电解水实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讨论水的组成是如何确定的;4.阅读P65图3-7和3-8,结合生活经验,尝试建立起自然界中的水、水的微观构成、水的化学式三个方面的联系。

学生活动:思考、观察、交流与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化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通过对实验事实及微观过程的分析,认识物质的组成是如何确定的,体会实验在物质组成确定中的重要作用,感知化学式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物质的组成;最后,尝试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联系。

环节五:新知学习(4)――深化对化学式意义的认识

教学活动:1.通过实物、图片、晶体模型展示,以H2O、Fe、NaCl为例,探究、归纳化学式的一般意义;2.变式训练:(1)教师提供一组不同的符号(符号周围有数字),由学生说明符号周围数字的不同含义;(2)有人说:“CO2和O2中都含有氧分子”,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解答时,可出示CO2和O2的分子模型进行对比,体会所代表的意义不同);(3)请区分H2O和H2的不同。

学生活动:推测、交流、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体会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其化学式的意义不同;从分子原子离子,层层递进,逐一建构,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完整阐述化学式的意义,并通过变式练习来强化理解。

环节六:学以致用――识别标签中的化学式

教学活动:展示商品标签,根据标签中的化学式设置问题,要求学生从组成元素、构成微粒及其数目(数量关系)等角度认识化学式所代表的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运用习得的概念原理去解决实际情境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标签中获取有效信息,能从化学视角看懂标签;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感受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环节七:课堂小结――建构知识网络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起画龙点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师范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1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1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1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1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1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1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1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1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1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1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1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1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冒号):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1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1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1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中专化学;应用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学好化学对于中专生来说十分重要,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情景中探究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不是再用传统的教授式让学生接受知识,那种被动的接受和吸纳,不仅不能达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们的厌学心理。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定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喜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体验式教学注重生命的整体性

体验式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全面了解知识的内涵,并且能够让其深深的印在自己的大脑里,使自己在学习中的体验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对知识表面的认识和学习,会很快忘记,但是了解了其深层次、内在的含义,就会被存进心里,头脑里,这种与生命相关的知识是不会被忘记的。还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体验式教学注重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人具有自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遵照课程标准的指导,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传统的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不仅不能使教学目标达到,这种灌输式的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加入到实践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体验式教学理解生命的生长性

人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教师把要讲授的内容强加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厌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和成长,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效果会更加显著。

4、体验式教学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人不是完全相同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听从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进步,在成长中体会快乐。

二、体验式教学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主要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而现在的学校中,每个学科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现在的中专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差,自律能力也很差,自主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现在的中专化学理论知识较难,学生不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在中专化学课上就要实施体验式教学,它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把化学课程中那些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放置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容易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多,也要亲身去实践,才能取得更加好的效果,体验式教学正符合这种要求,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在课上学习化学,在课余时间中,也能够自觉地学习化学知识。所以,在中专化学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体验式教学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亲身实践,学习化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1、 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学习,教师把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放置在一定的情景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实验和生活实践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是多媒体,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歌曲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第二是实验,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各种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产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最后可以将化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精神的形成。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发现更多跟化学有关的事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 多种形式进行体验

除了由教师创设一定教学情境外,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并实验,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的亲身实践思考化学问题,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家门,到社会中找寻化学学习的身影,感受知识、领会知识。

3、 对话交流,引导体验

不同学生、老师的体验和感受是有差别的,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学习的成果,互相补充、互相提高,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形成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的精神。还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通过老师的经验传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知识的深入学习,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

4、 总结领会,强化反馈

对实践中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更深层次的领会其中的内涵。教师要对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并且在体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创设的情境等问题,教师要给予准确、客观的评价,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怎样才能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怎样才能在各种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体验式教数学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总之,体验式教学对于促进中专生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改进。

参看文献:

[1] 段辉,冉明.应用仿真课件实施化学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1(1).

[2] 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