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例6篇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1

机能实验室属于现代媒体设施中的一种教学工具.因此,在基础医学院校展开机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其实验室具有实验数量多、仪器设备庞大等特点.目前,各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根据学院的规模以及院校的需求设置不同程度的机能实验室.在医学院校中一般拥有10-14间的机能实验室,根据学生的数量以及教学的需求,包括网络化教学实验室、创新性实验室、机能学人体实验室.在实验室内同时配有SH-1生物机能实验室同步演示系统设备、Labtutor人体实验教学系统以及BL-420F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相关的分析仪器等教学设备.通常情况下,机能实验室都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设施,这些设施有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因此,医学院校在机能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当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更规范化和制度化.只有将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室教学的过程中,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有效保障实验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充分发挥机能实验室的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在对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的有力保证.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医学院校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更来源于管理人员的服务.唯有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服务性的宗旨,更有助于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2.1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机能实验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使得机能实验室建设得更为完善,发展的更加规范,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机能实验室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所有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守则.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中,让学生按照相应的实验守则进行实验操作.其实,医学院校对机能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制度应当包括实验药品的管理制度、机能实验教师备课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实验室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同时,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可见,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2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制度相结合

制度的建立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加强管理的责任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机能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设置相应的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医学院校根据实验室教学的进行而设置的.实行岗位管理的要求符合实验室教学的特点,因此,对岗位本身应当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各医学院校根据本校机能实验室设立的具体情况,采取专人负责的模式.机能实验室岗位的设置应根据级别不同,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也不相同.唯有加强岗位管理,才能够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责任管理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在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责任管理的实行依据在岗人员的管理进行责任确认.责任管理制度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 规范化的管理.根据岗位管理的考核情况,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责任感.对机能实验室进行责任的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依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机能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度的推行,对机能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来,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3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

机能实验室内每一件设备仪器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医学院校在购买这些仪器的过程中,同样支出了较高的经济费用.机能实验室内的仪器各种各样,每一件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医学院校提供全套的仪器设备有助于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的管理.对实验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的效率.根据设备类型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依据实验的类别以及设备保养的要求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符合科学规范的配置.同时还可以对实验室进行专门化的设置.所谓专门化的设置,指的是针对一个实验项目,设置两个实验室的数量.这种专门的设置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还能够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的过程中,分类模式的进行,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实验室进行专门的设置,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展开,更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仪器设备搬动的情况.可见,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学,更有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使得在对机能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不会导致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是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2.4实验教学的标准化管理

机能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明确,对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促进机能实验室高效的运行.但是,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只针对管理人员提出一些必备的要求是完全不够的.为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实行实验室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档案.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因其他原因不能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那么其他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档案,立刻接管实验室管理工作.因此,在每学期开始,医学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集体备课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演实验,对每一位教师的实验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实验教学的档案应当由实验教师独立完成,交由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保管.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详细的了解.管理人员还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档案登记的信息对实验用品进行清点.该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是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可见,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不仅可以实现试验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3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机能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践表明,提高各组成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进行.随着实验跨科学性以及实验改革的进行,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具有其必要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中推行实验改革,为实验教学的推广献计献策.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日常的实验中注重实验室的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将对管理工作展开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使得机能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更好的进行.可见,在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中,教学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同时,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4结语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2

关键词 档案管理;质量控制;关键点;实验室

中图分类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62-01

档案管理是对档案实体及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其最终目的是提供档案信息为实验室检验检测服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了检验检测实验室必须要建立的程序,如文件的控制程序,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的保持程序,服务和供应商的保持程序等,对中国境内的检验检测实验室有强制性的约束。然而准则中的这些内容都需要档案管理。通过控制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解决档案的诸多状况(分散、零乱、质杂、量大、孤本等)[1-2],达到检验数据量值溯源。作为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中的重要内容,档案资料的管理应该放到重要位置。但在实验室实际的操作中,遇到了许多显而易见的困难。 本文详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 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每年都会有变化,导致档案管理有难度

实验室的档案数量庞大,包括人员档案、记录档案、设备档案、财务档案等,每年大量的档案都要根据实验室的需要进行改动,每年的档案都会出现大量的添加和改动,改完后又重新入档,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比如每年的人员培训、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和检定校准等各种工作最终都要把相关文件归档。

1.2 档案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

实验室领导很关注检验检测一线的工作,但是往往不重视档案管理。这种情况下,许多实验室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即使有也大多是兼职,往往是每个科室自己管理自己的档案,即使有专职档案管理员的实验室,由于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

1.3 档案管理岗位人员的待遇不理想,责任心欠缺

由于档案管理员的待遇往往是实验室最低的,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积极性和较强的责任心,领导无法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灌输给实验室领导和每个工作人员,让他们知道文件资料归档管理的重要性。

2 加强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通过完善的制度来提高检验检测实验室里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具体来讲,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实验室制定的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以使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正常有序地运行,还应定期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及档案管理意识的教育培训。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资料工作全部交由该部门统一管理,一线的检验科室工作应该结合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档案人员不仅仅是单纯的资料文件的管理,还应接近、了解整个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从而减少实验室各部门间的重复工作[3-5];由于检验检测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性强,应对档案管理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2.2 抓住实验室体系运行中的关键点进行档案管理

实验室的档案管理工作繁琐复杂,要管理好非常不容易。档案管理工作不直接产出物质财富,档案的本身也不是由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员产生和利用,它是实验室里各部门在质量检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历史文件资料,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员仅仅对这些文件资料进行管理。但有了档案管理,它就可以通过提供档案信息为其他各个部门服务、为社会所利用。

要让档案管理在检验检测实验室的质量体系运行里更好地发挥作用,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其实就是提纲挈领,抓住检验检测实验室体系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管理控制。这些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2.2.1 人员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是检验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检验检测实验室的人员档案中应该有各类工作人员档案,如抽样人员、操作设备人员、检验检测人员、签发报告人员等;同时还需有所有技术人员的具体档案,需要记录人员相关资格、能力确认、授权、教育、培训和监督等内容。

2.2.2 实验室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条件的档案管理。开展检验工作最基本的资源是设备和设施。实验室应该正确配置包括抽样工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设施,所用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功能应满足要求。定期对仪器设备的配备、使用、维护、标识、检定、校准进行跟踪,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同时实验室应有满足检验检测的工作场所和环境,对标准和技术规范有环境条件要求的,应建立相应的监控手段并做好相应记录。

2.2.3 检验检测方法档案管理。检验方法是检验工作的依据。为了保证检验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监控检验过程中方法的选择、制订和确认的全过程,须对检验方法确认后方可使用。方法确认后所有资料和原始记录及时归档。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方法的选择和确认程序》对检测方法的选择、确认,自制方法进行控制,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测,其中包括检验检测物品的抽样、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适当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检验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6-7]。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包括超出预期用途使用的标准方法、修改的标准方法、设备厂商给定的方法、自制方法等。采用非标准方法时,按《方法的选择和确认程序》对非标准方法建立作业文件并进行确认,同时所有检验方法按序归档管理。

2.2.4 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的程序。各类检验、检测的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及与客户的沟通是实验室对外业务的资料文件。评审客户的要求、标书和合同,确认实验室的能力、资源是否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在客户的期望和要求得到充分理解后,形成被双方接受的合同,并予以实施和保证,评审过程或结构要做相应的记录并按序归档管理。

2.2.5 建立服务与供应品商的档案。为保证采购物品和相关服务的质量,实验室应对采购物品和相关服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应按程序对服务、试剂试药、耗材的购买、验收、存储进行控制,以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对重要的耗材、供应品和服务的供货单位和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评价,并保存这些评价的记录和合格供应商的名单,并按序归档管理。

2.2.6 有分包要求的检验检测实验室要对分包方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档案管理。因设备设施、工作量、关键人员、环境条件和技术原因无法完成检验检测任务的可以分包给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分包前应建立分包的管理程序,从合格分包方目录中选择合适的分包方并按序做好归档管理。

2.2.7 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文件控制程序的档案管理。与检验检测相关的各个场所使用的文件必须现行有效、合法有据、标识明确[8];应定期审查文件,将已作废、失效的文件或版本及时清理收缴、封存或销毁,不得在工作现场出现,如果因为某种原因确实需要保留在现场的,必须加以明显标识,以防误用。及时批准最新文件或版本,确保所有质量文件始终处于严密的受控状态并按序归档。

2.2.8 抽样及样品处置的档案管理。制定《抽样管理程序》和《样品管理程序》并监督实施。抽样需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要求。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抽样人员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或抽样方案[1-2]。对抽样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分析抽样对检验检测结果的影响,以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按照制定的《抽样管理程序》的要求记录与抽样有关的资料和操作,抽样记录内容齐全、信息准确,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9]。

实验室应按《样品管理程序》来规范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理以及样品的标识等各个环节。样品应有唯一性的标识和检验中的状态表示,通过对标识的控制能够知道样品流转到了哪一个步骤。

2.2.9 检验结果及检验报告控制的档案管理。实验室的产品就是最终的数据和报告。检验报告是实验室对外出具检验结果的正式凭证,是对样品的技术鉴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为确保检验报告的客观、公正和准确[4-6],并能满足客户需求,对影响检验报告书质量的各种因素都能使其处于受控状态。为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可信,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建立了有效的实验室数据和报告档案管理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是包含在整个实验室检验过程中的,不仅忠实地记录和保存了实验室体系运行的一切信息,还能反馈实验室的检验检测工作,使之更加完善。同时,还要认清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实验室自身也要不断发展完善,这就要求实验室的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相关人员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1],各项工作要严格执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同时还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

4 参考文献

[1] 张静恒,⒔#方晓燕,等.加强农产品检验工作的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2(3):346-347.

[2] 刘仕顺.交通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及其量化评价方法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 王卫芳.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191-193.

[4] 郑明昕.谈加强农产品检验工作的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52.

[5] 张从宇,张巨芹.试论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和信息开发工作[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81-83.

[6] 胡阿丽.农业科研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9(6):170-172.

[7] 郭洪莉.迎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0(11):101-104.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3

实验室认可

实验室认可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实验室的责任,平衡实验室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提高社会对认可实验室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最终达到法律、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承认,实现检测数据的国际双边和多边的互认。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对自己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承担全部责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增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度,并为此建立一套严格完整的质量体系。ISO―9000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平台,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这仅证明企业具备了一个以质量为目标的生产管理体系,而并不能证明最终产品的台格。如何向客户、向社会承诺自己的行为和每一件产品的质量?企业应当建立起自我评价,控制和承诺产品质量的体系,这就是合格评定制度中的“供方(第一方)自我声明”。“供方自我声明制度”是企业向更高质量境界发展的必然,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制度被普遍采纳,其核心是企业依据法律,法规和客户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生产过程质量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的体系,实现对生产和销售产品质量的真实承诺。这是合格评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所谓“质量无止境”。

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互认检测结果,面对“入世”的挑战。继1999年12月我国实验室认可制度与亚太实验室合作组织(APLAC)的主要成员中的12个认可机构签署了互认协议后,2000年11月我国实验室认可体系与欧洲认可合作组织(EA)和南非,巴西的实验室认可机构签署了互认协议,至此我国已与34个国家和经济地区的44个国家和经济贸易地区的实验室认可机构达成了互认协议。我国的认可实验室以及认可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校准数据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意味着我国质量认证和评价制度又向国际化的要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现了检验/校准质量体系的国际接轨,即所谓“质量无国界”。

实验室认可的意义

围绕检测,校准结果的可靠性这个核心,实验室认可对客户,实验室的自我完善和商品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可归纳以下5个方面:

1)贸易发展的必然需要

实验室认可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其重要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检测和校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在世界贸易和各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产品类型与品种迅速增长,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相应的产品规范和法规日趋繁杂,因而对实验室的专业技术能力、对检测与校准结果正确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二是国际贸易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及其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竞争者均力图开发支持其竞争的新策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检测显示其产品的高技术和高质量,以加大进入其它国家市场的力度,并借用检测形成某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挡外来产品进入本国/本地区的市场。这就对实验室检测服务的客观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以上两方面需求的推动,实验室认可工作才得以较快的发展。

2)政府管理部门的需要

政府管理部门在履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行为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的职责中,也需要客观,准确的检测数据来支持其管理行为,通过实验室认可,保证各类实验室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能力评价。

3)社会公正活动的需要

现在产品质量责任的诉讼不断增加,产品检测结果往往成为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因此对检测数据的技术有效性和实验室的公正性保障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实验室认可,保证实验数据得到社会各界承认。

4)产品认证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产品认证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产品认证需要准确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支持,通过实验室认可,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认证的有效性。

5)实验室自我改进和参与检测市场竞争的需要

实验室按特定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向社会、向客户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实验室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检测技术能力,适应检测市场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实验室认可过程中重要环节

1、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实验室需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即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认可准则》提出了对实验室管理和检测能力的通用要求,它同时也构成了所有认可组织,机构对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建立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所以,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一种资源。因此,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方式和程度必须结合实验室的类型、范围,规模,检测的难易程度和员工的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找个模式照搬。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立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就是在企业的在线质量监控过程中,可能在很多环节或要素上存在问题。因此,需要根据企业实验室体系文件的要求在运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室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使体系的有效运行符合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并真正起到在线质量监控的作用。

2、实验室人员的合理化管理

在影响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员是最重要因素,为此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加以策划和设计,应根据当前和预期要开展的检测、抽样任务以及管理体系的要求来识别和确定人力资源的需求。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所有人员的能力,包括操作特定设备的人员,进行检测的人员、评价结果的人员以及签发报告的人员的能力。

使用正在培训期内的人员时应安排有资格的人员进行适当的监督,对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能力要进行确认,包括教育,培训、经验或实际技能的确认,须经考核合格。某些技术领域可能要求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个人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实验室有责任满足这些要求,对于人员证书的要求可以是法定的、特定技术领域的标准中包含的或者是客户要求的。(具体要求可参见CNAS-CL1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纺织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及CNAS-CL1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

实验室管理者制定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该目标是实验室总目标的组成部分,应予以量化,应根据认可准则及体系文件的要求对培训进行策划,识别人员培训的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应与当前的预期任务相适应,并按照计划实施。培训实施后,应评价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因为经过培训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具备能力,是否真正具备能力应经过评价考核,才能确定培训的有效性,如果培训计划未能按期实施应说明原因或调整计划。

实验室应确保签约人员和其他岗位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受到监督,确保其具备相应能力并且其工作应符合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对于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的支持人员,实验室应保持其现行岗位职责的描述;对待特定人员的授权必须明确,具体,实验室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有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便于查询、易于获取。

3 实验室设施环境的保障

实验室的设施环境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实验室应确保环境条件不会对检测结果质量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在实验室的固定场所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测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或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进行工作的条件可能与实验室内不一样,因此,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术条件应文件化。

在有关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时,或对结果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不是所有的检测都要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当规范,方法和程序没有要求时,或对检测结果没有影响时,或只要求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检测工作,则不需要进行。因此,实验室在开展检测前应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动级等应予以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测结果时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

在相邻区域的工作可能互相影响时,实验室应进行有效隔离,并且应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对于进入或使用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领域应加以控制,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特点及具体情况确定控制范围,同时,应注意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保护实验室的机密和所有权,以及保护进入或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等。

实验室应有良好的内务管理,例如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的规定等。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须事先精心策划设计,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的识别和确定取决于:从事的检测和抽样工作所遵循的标准要求;所使用仪器设备要求的环境条件或设施;样品对环境的要求;检测人员的健康安全需求等。

4、实验室设备的标准化管理

实验室主要设备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和分析)所需的全部设备,并使其均应达到所需的准确度并符合相应检测规范、方法的要求,同时,应制定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关键参数或关键值的校准计划。设备在投入使用服务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实验室的规范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包括送外校准或检定的设备,取回后应核查校准或检定证书,核查三个方面:首先核查是否出具的是校准或检定证书,证书上有没有认可相关盖章,如是检测报告或测试报告时,必须要提供检定或校准的测量不确定信息;其次,核查委托单位的能力是否覆盖所校设备范围,再核查所校准或检定的结果是否满足检测的要求;如全部满足即可接收并记录核查结果,如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应重新选择符合要求的校准检定机构进行溯源。

实验室所有设备均应由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说明应方便有关人员使用。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有些设备可能需要作为特殊类型的设备专门进行培训考核和授权操作j有些设备可能无需专门授权,如天平、烘箱等常用设备,可以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不需单独授权,但具体哪些设备需要专门授权,需根据实验室自身的人员素质,培训教育水平和经验以及所从事工作要求的复杂过程、准确度等来进行界定。

如果可能,用于检测和抽样并对数据和结果有影响的每一台设备及其软件,均应进行唯一性标识,此标识与校准状态标识有所不同:设备唯一性标识是防止相同设备混淆,校准状态标识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其中应包括上次校准日期和下次校准日期或校准有效期(如三色标识,绿色为合格证,黄色为准用证,红色为停用证等)不唯一,以防止误用。根据实验室具体的检测情况确定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设备及其软件建立档案并保存相关记录。

实验室应确保设备的安全处置、运输、储存,使用和计划维护。设备维护保养有二类,一类是日常维护保养,一般应由操作人员进行,一类是定期维护保养,一般由专门人员进行。当发现设备出现过载,错误操作、显示结果有缺陷或超出规定极限时,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及时予以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以清理表明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或检定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实验室应检查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以前的检测结果的影响,如果造成不利影响应立即纠正。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管控,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确定显示满意的结果后再使用。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对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则应针对具体的设备识别哪些需要进行哪些不需要或不能进行期间核查,对需要期间核查的设备分别制定相关的作业指导书及程序,形式不限,但必须规定程序,而且程序要文件化,以便实施和检查。当校准产生了一组校正因子时,实验室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得到正确更新。应在设备使用前输入,使用过程中加以考虑。在设备安装、调试,校准或核查后,应采取良好保护措施,防止发生可能致使检测结果失效的现象。

实验室确保质量监控的实施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所有环节中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经济效益。质量保证也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要求,而在管理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质量保证有内部和外部两种目的:内部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向其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向客户和其他相关方提供信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很难绝对地分开或分清。质量保证的关键是提供“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是为客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信任。实验

室要提供足够的“信任”,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对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选用的方法应当与所进行工作的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质量控制的方法:

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5)使用不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4)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

5)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还需对所得数据应用统计技术,发现其发展趋势,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报告错误的数据和结果。能力验证,测量审核、比对测试是外部质量控制及能力认可的重要手段。其中,能力验证是指采用实验室间比对的方法确定的检测能力;测量审核是指将实验室对被测物品的实际测试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的活动:比对测试是指根据预定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就相同类别的试验项目开展试验的组织,实施和评估活动。

能力验证的优点:

1)直接展示实验室的技术能力;

2)有效地补充和支持外部评审的工作;

5)证实实验室对程序、方法和其它运作的有效控制;

4)提高实验室可信度,获取商业利益;

5)为实验室提供有效的外部质量控制;

6)为量值溯源提供相关性证明;

7)改善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等。

比对测试的目的在于:

1)确定某个实验室对特定试验的能力,并监视实验室的持续能力;

2)识别实验室的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并监控实验室的持续能力;

5)确定新方法和监控已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4)向实验室的客户提供更高的可信度;

5)鉴别实验室间的差异;

6)确定一种方法的能力特性;

7)给标准物质赋值,并评价其适用性。实验室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1、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即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方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内部审核的目的:实验室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确保其运行持续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文件化要求,实施的要求,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保持其有效性,并且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根据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从而得到持续改进;内审对于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管理评审等要素的控制,落实都有重要作用。

内部审核的要求:

1)应有预先设定的时间表和计划,包括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时间,内部审核的次数,预定审核内容,涉及哪些要素及部门或活动等;

2)在建立管理体系时,包括内部审核,是实验室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必须先建立内部审核程序,对内部审核工作本身的目的、要求、步骤做出具体、严格的规定,才能保证内部审核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5)质量主管负责安排和组织,因为内部审核的目的是证实实验室的运行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认可准则的要求,而质量主管的责任就是确保管理体系在任何时候均能得以贯彻和执行,因此质量主管有责任按照预定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者的要求安排和组织内部审核活动;

4)内部审核的执行者须是经过培训和具备资格,同时要求内审员应尽量独立于被审核活动,以保证内部审核的公正、客观和有效;

5)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应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所有部门、所有场所和所有检测或相关活动。

内部审核中,如果审核结果引起对运行的有效性或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及有效性产生怀疑,或审核发现的不符合工作可能再次发生或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其政策程序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实验室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如果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可能已经受到影响,应立即书面通知有关客户。以尽可能挽回影响,减少损失,防止引起不良后果。审核活动的范围指固定的设施、离开固定设施的场所,移动的或临时的设施以及过程,活动,部门,要素等,审核发现指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审核发现能证实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正的机会;审核发现的情况和因此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加以记录:所谓审核准则是指用作审核依据的一组政策、程序或要求;审核证据是指与审核准则有关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的。

内部审核的记录应清晰,完整,准确、真实,客观,既是一次内部审核活动的记载,也是管理评审活动的重要输入之一,同时也可作为下一次内部审核活动的参考。跟踪审核活动对纠正措施有效性的检查,只有在所有纠正措施均经过跟踪审核证实没有类似问题再发生,才能关闭不符合项,才能证明纠正措施有效实施,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活动结束。

2、管理评审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4

中图分类号:F626.1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材料试验报告是判断材料和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竣工验收的重要凭据,是建设单位日后维修改建的原始资料。而作为出具材料试验报告的实验室,为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准确、及时的检测报告是对社会的责任,更是对实验室本身的责任。作为一名实验室管理者,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检测水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加强实验室管理,不单单从检测报告本身三级把关做起,而要遵从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使实验室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有效执行体系文件的规定,使实验室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都能规范运转。主要包括资质管理、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环境设施管理、样品管理、试验过程管理、检测报告管理、事后管理。

资质管理

建筑工程实验室实行双重资质管理机制。首先是行业资质,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各实验室申报的资质申请,根据行业特点,根据实验室申报的资料,根据资质相关要求,经专家严格审核,确定符合的资质类别,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证书有效期一般为三年。同时实验室还接受省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管理。《中华人名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因此,作为对外出具试验数据的实验室必须经过严格的计量认证。实验室开展任何检测工作必须在资质范围内开展,决不允许超资质开展任何检测活动。计量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并且要提前半年提出复评审申请。

人员管理

实验室的人员要相对比较稳定,并且相关的检测人员要经过与其所承担工作相适应的培训和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实验室人员数量、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都要与实验室所开展的检测项目相匹配。实验室的授权签字人、技术负责人以及质量负责人均要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对于每一名技术人员,都要建立技术人员档案,主要包括身份证明、学历证明、职称证明、技术论文、工作履历、培训证明材料、上岗证等。

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整个实验室的硬件水平,其管理更为重要。仪器设备首先要根据设备管理规定以及国家相关文件定期进行量值溯源,并对每一台设备进行状态标识,以绿、黄、红三色分别贴上标签。重要的仪器设备要授权操作人,建立每一台仪器设备的档案资料,运转记录齐全,定期维修保养,检测人员规范操作。

环境设施管理

实验室的环境设施条件应确保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方能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有效。环境设施主要指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安全、环保等。因此,实验室应根据所开展检测项目的不同,认真理解标准规范,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控制、监控措施,以满足标准要求。如《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中混凝土试块标准养护条件:环境温度(20±2)℃,相对湿度95%以上,在建标养室时,我们采取自动控温控湿设备进行控制,在室内设有比对温湿度计,并由专业试验人员每天进行检查两次,做好记录,作为原始数据存档。

样品管理

检测样品的规范是保证数据准确的因素之一。委托样品的接收、传递和保管是样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实验室接受委托方的样品时,数量和规格一定是符合规范要求的,与委托单信息一致,并注明样品状态,需要留置、处置的样品按照相关规范以及程序文件的规定进行。

试验过程管理

每项试验都有不同的试验方法,试验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如水泥试验前需要进行24小时的样品状态调节,这个过程决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忽略,否则会造成各种试验数据的不准确。试验从状态调节、样品制备、养护、试验机选择、破型采集数据、数据计算、数值修约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执行现行标准。

检测报告管理

检测报告是实验室试验全过程的最终体现,是实验室的最终产品。报告格式符合程序文件的相关规定,检测人员、校核人员、批准人员三级签字把关,并加盖有计量认证标识的“CMA”章以及实验室的检测专用章。检测报告发放由委托单位领取并签字,需要邮寄的实验室做好保密工作。实验室将委托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三对应后存档,一般为5年。

事后管理

事后管理主要是针对试验工作中,对委托方投诉和处理的管理,一般由质量负责人负责。实验室要设立意见箱,设有意见反馈记录薄。主要包括意见种类、反馈单位、反馈事项、调查结果、处理意见等。完善的事后处理体系有助于实验室水平的不断提高。

质量是建筑业永恒的主题,更是实验室生存发展的法宝。而实验室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检测水平,推行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的管理,才能实现科学、公正、准确、及时的管理目标,才能为建设工程领域更好地服务,为建筑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5

检验实验室的的管理包括检验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及每一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内容,具体指应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且具有协调性达到教育目的的管理能力对检验实验室系统采取运用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的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指的是将标本分为三个步骤处理: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过程作为质量控制,实际就是对工作人员、仪器设备、检验方法、实验环境以及其他相关的科学工作程序进行有规律和条理性的控制,并且建立合理的控制标准,保证每一个工作程序环节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同时得出的检验结果有质量保证。相对于过去对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狭隘理解,仅仅是对实验标本本身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片面的,应该以全新的观念去理解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就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控制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作探讨。

1 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实验室都有不同的服务宗旨和服务计划,各个检验实验室应根据实验室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科学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并且按时有效的完成计划,这是对社会、客户以及实验室的所有工作人员的一种尊重和承诺。质量控制是建立在严格良好的管理控制上的,所以首先要建立实验室本身的严格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度并行文执行;第二,在已有的目标和方针管理的情况下,安排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涉及到的资源围绕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标准及工作程序来展开检验工作;第三明确控制的根本涵义,及时对检验实验室的工作进行纠偏和监制。在管理控制工作中为实现质量达标的措施及方法称之为质量控制,前者包含后者,但又不绝对相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1]。

2 如何保证实验室管理和质量工作的高效性

在过去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总体工作结果不是很好,管理上出现紊乱,而在工作质量方面的效率及效益不显著,技术问题不过关,检验的结果误差较大。那么如何保证实验室管理和质量工作的高效性。

2.1 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建立和基础内容

2.1.1 建立工作 确立实验室的管理和质量方针和目标 包括相关的体系文件:方针和目标、影响因素及关系、体系文件的程序说明、关于这个体系的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程序文件:实验室文件的存档、管理、评审、人员培训、计算机安全、投诉处理、亲项目开展、标本管理、仪器和设备的购买、废弃物处理等相关的工作;标准操作程序:作业指导书包括具体某台仪器的操作规程、标本的收集程序[2]。

2.1.2 建立组织,实施管理和质量控制责任制 建立组织的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并且严格要求管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执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2.2 基础内容

2.2.1 实验室环境控制 实验室环境严格控制主要体现在肃静、美观、整洁、无感染性。严格要求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各方面的设施布置准备符合要求、并且布局合理,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以及室内仪器的维修保护进行控制。

2.2.2 仪器设备控制 按照实验室仪器使用的标准规范程序来操作,切忌安全事故:购置新设备和验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仪器的名称、型号、使用说明书、合格证、仪器维修记录)、设备校准校订(一些需要定时检定的仪器在检定期间内进行核查,若不需要,贴上标签备注以免混淆)、设备使用与维修(使用时注意仪器的性能和操作要求,使用完毕后保持清洁,平时不使用的时候注意维修保养,并作详细记录)。

2.2.3 检测试剂、标准物、质控物质量控制 实验室使用的试剂、标准物、质控物必须经过专业部门检测核定才可使用,需要配制的药品遵循配制原则保证药品质量。定期检查这三大类物质,并制定核查计划和方法,并详细记录。一些重要的试剂、药品应专人管理,建立其详细大档案。另一方面对于物品试剂的采购应该根据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来执行,使用信誉好、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供的药品试剂。对于试剂、标准物、质控物的放置分门别类的进行存放,贴上标签并存档。

2.2.4 检验方法选用 检验方法使用原则优先使用国际及国内较为稳定成熟的检测方法。使用新方法的前提该方法对于检测的结果干扰度较低,比如其线性、稳定性、重复性、灵敏度等的测试是否满足实验预期检测的指标是否接近。

2.2.5 工作人员素质 除了试剂设备仪器和检测环境需要注意,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很高的,检验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要丰富的实战经历和较强的判断分析能力。有关部门必须注重培训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和质量意识。

2.3 具体控制工作实施 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质量控制。

2.3.1 检测前质量控制 检测前的适量控制主要过程:合理选择实验项目、准备标本、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送检和存档的管理和质量控制[3]。按照此过程进行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并遵循操作流程对采集以及留取的标本并保证其中的其中的质量,另外从采集到检测的这个过程都要进行质量控制。

2.3.2 检测中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和检测控制过程是为了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作准备的,保证标本的质量有利于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和提高检测出来的结果的可靠性。检测中处理标本并测定结果分析的整个过程是检测实验室的关键阶段工作。这阶段质量控制工作包括室内控制和实验室间的质量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标本的测定的结果的可靠性及保证工作的批阅和标本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常用的方法有:质控样品检验法、留样的再检验法、平行双样检测、方法比对和人员比对方法、空白对照法、回收实验法等[4]。而最有效也是做常用的质控方法是质控样品检验法。比如临床上每天室内需要的质控标本和患者标本同时测定时,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预定的范围时,才可以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单;若遇到失控的时候,及时检查原因和分析,最好重新测定才可发报告;还有一种假失控,患者的标本仍可以按原来测定的结果签发报告。

室间控制主要指的是参加检测项目的实验室之间的检测互动及结果比较,进行评价的过程,目的是比较检测检测结果,减小实验室之间检测系统误差,可以进行标准溶液校正来对比评价测定结果。

2.3.3 检测后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检查者自行复核、送他人复核、检验结果评审、检验结果报告。前两步主要是避免个人操作失误,而检验结果的评审的主要要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同标本不同项目的结果的相关分析、同患者同时间不同检验目的结果的相关分析、结合以往的检验结果分析来审核检测结果。最后一步是检验结果报告,根据有关的检测结果报告程序规定录入真实的检测结果及原始数据,并全面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并及时发出报告。

综上所述,检验实验室的工作其关键在于管理和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质控体系;制定管理质控计划要及时且全面;重视工作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切实发挥纠正措施的作用;正确使用检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样品等;科学管理仪器和标准物质、严格执行管理和质控制定的规章程序进行管理检测实验室,才可以保证检验实验室检测出来的结果可靠性大,并且工作效率高。

参考文献

[1] 孟庆莲,王崇才,王颖,等. 综合性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6):576-568.

[2] 高建红,刘兴云. 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J]. 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4(17):123-124.

[3] 俞斌. 湖北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136-137.

[4] 朴美花. 浅谈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1):75-76.

[5] 李广武. 浅谈医学检验室的科学管理[J]. 科教文汇,2010,(1):108-110.

[6] 蔡明翠. 血站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6,21(3):214-215.

[7]李红岩,候振江.检验实验室开放教学的效果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8):187-188.

[8] Xu Fen,Luo Jie,Li Yi.college test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security[J]. HEALTH DIGEST,2011(4):89-92

[9] Liu xue yo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sting laboratories[J]. GUIDE OF CHINA MEDICINE,2009,7(3):156-158.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6

关键词:创建;计量认证;标准化验室

中图分类号:S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40-04

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工作,对于提高化验室土壤肥料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场)化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农[2009]82号)精神为依据,以强化化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为手段,以探索途径、建立机制和提升能力水平为主要目标。创建建设一流、管理规范、业务精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化验室。

笔者从2008年参加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全程参与化验室的规划、建设、人员安排、人员培训、创建标准化验室工作。特别是在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计量认证工作进程中,就相关工作进行了探讨。

1.计量认证法规要求和化验室的观念转变

灵川县土肥站化验室是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建立的,完成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基本闲置,至1998年承担开展广西“配方施肥”项目筹建配肥厂重新启用,同时得到加强;2004年实施农业部“沃土工程”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008年承担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更是在工作性质、工作量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多年来所开展的检测服务仅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未涉及计量认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农业部门的检测技术还需要服务市场、社会,因此,还需要获取具有出具可信数据的资质。计量认证是我国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验机构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是保证其公信力的要求。经过计量认证合格的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在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中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在国内可赢得社会的信誉,在国际也容易得到双边或多边的认可。

在目前市场经济加快进行的形势下,检验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能否向社会提供准确、公证、权威的土壤、肥料检测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并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是关系到县级土肥检测机构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

以前灵川县土肥检测部门从来没有涉足检验市场,今后应该以建立标准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为契机,尽快进入检验市场,并利用自身优势迅速站稳脚跟,在检测市场进行开拓,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形象。土肥检测的检验结果不仅要指导农业生产,还要为农业科研工作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笔者于2011年5月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提出了进行化验室资质计量认证申请,按照计量认证的各项技术要求开展检测人员全员培训,转变观念,规范管理。

2.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实验室用文件的形式列出的有效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实验室的全体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从而保证委托方对质量的满意和降低成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实验室检验工作的依据,是实验室内部的法规性文件,具有法规性、唯一性和适用性的特点,一般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含记录表格)三个层次。

2.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主要法规和标准

目前标准化验室开展计量认证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依据的主要法规和标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展计量认证通用要求部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二部分是在计量认证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验室创建的要求和标准,主要是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场)化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和《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创建试点工作方案》;主要使用标准是国家和农业行业检验标准方法以及技术规范等。

2.2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方法和要求

在计量认证评审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其应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实验室要按标准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一般过程包括:

2.2.1确定化验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2.2.2建立公证性措施和承诺。

2.2.3确定检测和管理工作流程。

2.2.4分析各个过程及相互关系,识别各过程或环节的要素,分析、优化、确定相关要素组成分系统,各分系统组成质量管理体系。

2.2.5策划和调整组织结构,确定部门职责和权限;落实岗位责任制,确定管理人员、执行人员、支持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2.2.6编制质量体系文件,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相关记录表格,将上述要求文件化并予以固定。

2.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化验室规章制度是化验室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要强化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样品保管制度,化验室管理制度,化验室安全制度,化验室卫生制度,试剂管理制度,《质量手册》执行检查制度,仪器设备验收、维修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标准物质使用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检测报告审查与评定制度,申诉投诉处理制度,特别是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每台(套)仪器设备应单独建立档案,统一编号,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验、维护保养工作,做好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工作。仪器设备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产品使用说明书、设备验收记录、检定或校验记录、检定或检验合格证书、使用记录、检测前后情况记录、故障及维修记录等。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力做保障才能使实验室检测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