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验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验教育论文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1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要求教育要打破育人课程的封闭性,开发开放性的课程资源,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纳入课程的范围。如果用“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学,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而传统的教育,正是教人变坏变死的坏教育、死教育。”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严重地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厌倦学习、禁锢思想。生活是一部教育的“百科全书”,生活的内容都应该是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教学应把学生引向生活,并向生活吸吮营养。思想品德教师在钻研教材与大纲的基础上,认真备好学生,因班制宜,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的知识。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实践,我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体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取向。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教材活,不是为现实生活活,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教学环境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请学生回顾自己从家门口到学校的路程中,有哪些环境污染?学生纷纷自告奋勇,然后再追问,那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些现状?有的说一定要杜绝污染源;有的认为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到相关部门,学生各抒己见、表情激动。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应该回到生活中检验。如果教师懂得把思想品德教学导向生活深处,给学生自由翱翔的双翼,又何愁他们不能展翅高飞。

二、社会即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他提到:“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思想品德教学最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我们会带班级“走出校园”,对学校周围的及乡村的环境情况进行小调查。调查的方式、内容由学生确定,学生回校后认真地写了调查报告,他们写出了感情,写出了具体与真实,从而更珍惜、把握自己的学习机会。其中一位女学生把“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以“小论文”送至镇长办公室,镇领导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行为进行了高度表扬,同时在镇年度工作报告中采纳了该学生的部分建议。通过此事我告诉学生,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是时代的小主人,要学会运用我们的知识回报社会、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这正是初三思想品德课第1课的要求,这样的社会活动完全实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思想与行为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认定社会就是伟大无比的学校,善于运用社会的力量,由此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学,以便更好地做。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大学物理实验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和基地,而对于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以及训练。直观、生动、形象是现代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所具有的特性。学生不仅能对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详细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动手操作实验,使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更富有趣味性。但是目前却受到了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的相关影响,无法有效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改善,需要对教师能力和素质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在现在双创时代背景之下,打造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同时,有效发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真实价值。

1高校大学物理实验“双创”师资现状

1.1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虽然教育部已经颁发关于高校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鼓励政策,但是却没有对其进行规范性的指导。在物理实验课程当中,高校虽然安排了相应的教师进行授课,但是却无法满足现代课程需要,双创教师人员不足、专兼不等,并且专业化程度和水平非常低,与此同时能够有效兼顾理论和实践型的教师数量却寥寥无几,这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来说并不是十分有利,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兼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人员比较混杂,包括专业物理教师以及外来兼职教师等[1]。

1.2培训力度不足且参差不齐。由于双创大学物理实验教师的专业程度不高,因此只有通过培训,在帮助教师进行成长的同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但是在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当中,受缺乏相应的培训资金、找不到优秀的培训讲师以及物理实验课程师资规模比较小等相关问题的影响,对其培训无法形成体系化。目前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经验交流平台,但是教师在参加完之后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到实处,进而最终影响培训效果。

2改变现状,培训可为之处

2.1遴选精良师资,保证团队基础。对于高校来说,除了有效稳定校内大学物理教师师资队伍之外,还需要扩大教师师资队伍,通过招聘等相关方式对人才进行严格筛选。在双创背景之下,选择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训练能力、方案策划能力及落地方案执行能力,最好是选择具有丰富物理经验教学的、较高学历的专业型素质人才[2]。

2.2培训合格的教师队伍。2.2.1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目前,在高校进行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没有对教育学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理论的学习,只有少部分的教师毕业于师范类的院校。除此之外,SCI以及EI文章发表数量已经成为高校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指标的影响之下,教师只会按照书本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培育。在如今双创时代背景之下,现代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还需要有效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在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之后,转变自身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除此之外,通过相应的教学培训,在教师评价系统当中有效纳入教师技能考核,使教师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人才进行创新性的培养,真正落实教学目标。2.2.2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如今双创时代之下,我们不仅需要提升教师的师德,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教师来说,教师不仅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是有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而站在培养学生的角度,要学会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都具有独立的个性,对于学生的个性要给予足够的尊重,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够与学生亦师亦友。尤其是在大学物理实验现象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思维,对于物理实验结果,要勇于提出质疑和猜想,采用批判性的态度对书本知识进行质疑。

2.3建立研究性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物理实验师资队伍,在双创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相应的培训,最主要的便是教师需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和自主性学习,以此来有效建立具有研究性的教学模式。以往所使用的实验主要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物理实验内容和仪器使用规则,当学生了解之后,便可以自己进行实践操作,如果遇到相关问题,教师便可以进行答疑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掌握和了解,但却阻碍了学生创新性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当中只是为了机械性地完成实验步骤和任务。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有效分解教学任务,使其分解为多个小目标,以此来使其有效组成整体教学任务,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可以运用提问、课堂讨论等相关方式,在对学生思维积极进行引导的同时,设置相应障碍,使学生能够加深思考深度,使其思考空间得以拓展,以此来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培养[3]。

2.4创新培训实施策略,提升培训实施效果。选择合适的培训形式和策略方法,需要有效结合教师学习特性以及工作性质。在校园中有效引入短期集训,运用校园平台,以此来最大化地培训教师技能和知识。校本培训主要是学校教师之间对于物理实验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校本培训应当定期进行组织,以此来对本校特色实验物理课程进行有效沟通,在对教师的体验进行有效强化的同时,可以借助任务驱动式的方式,将其有效应用在校本培训当中,能够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

2.5构建科学的培训评估模型,保障培训长效机制。在对师资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评估。只有有效跟踪和评估培训后的相关实施效果,才能够有效检验其培训成果,因此需要对高校师资培训评估机制进行有效的建立和健全,完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此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首先,建立培训考核评估机构,并且规定全面考核教师各项工作的具体时间为培训之后的一年,成果以及培养效果等都可以作为评估培训考核的相关内容,其次培训评估重点还可以有效参考教师发表的论文研究课题等。

2.6教学评价。进行教学评价最主要的作用是对优秀人才进行选拔,使其能够有效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和激励式教学评价所独有的特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为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调整,学生也可以对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改善。在以往所使用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当中,主要是采用规范以及标准化的答案,以主观题为中心,限制了学生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以此来有效地制约学生发散以及批判思维的养成。此外对学生进行评价,运用的主要方式为考试,以此来了解和考察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会导致严重忽视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卷面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严重违背综合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学生无法将探索以及怀疑精神有效应用在物理实验课堂当中,只是按照书本和教师做讲解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机械的步骤操作,这对于学生创新性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4]。在现在双创社会背景之下,有效评价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我们需要对以往所使用的评价方式进行总结。对实验物理主观试题所占评价比例进行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也不应按照标准性的答案来对学生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评价还要具有过程性。在整体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当中,我们也需要有效纳入学生平时的日常表现。在对所有课堂行为表现进行细化的同时,以此有效形成具体、易操作以及容易把握的指导方案。

3结论

综上所述,受双创背景的影响,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建设和培训,可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更高层次提升。而对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其最重要的核心便是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借助丰富的教学活动,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技能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开放式的问题进行思考。借助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对整体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孙志新,张静,孙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4):93-96.

[2]黄茹,张科青.浅析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考试周刊,2015(47):12-15.

[3]梅红.创新支持是否改变了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行为[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6-32.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持续加快,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条件与整体教育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的技术含量也有所提高。新形势背景下,对高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提高师范生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强化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能力等[1]。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高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善,这就需要广大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积极解决高职师范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

首先,要扎实高职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功底。在师范生教育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及传播理论,教育者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的方法,提升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有更多参与深入调查的机会,从而为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其次,要强化高职师范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师范生应当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课件设计、课件制作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来完成教学任务,利用互联网来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将现代化教学设备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工具。最后,要培养高职师范生的课件开发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师范生应当掌握独立制作网络课程的方法,并且要熟练操作信息教学系统,做好日常的维护与更新工作。师范生需要保证网络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其中应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多种元素,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二、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数不成正比

高职院校的教育技术课程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涵盖了非常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可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2]。然而,纵观现阶段高职师范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情况,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教育者只能够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也十分流于形式,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十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实践课程课时数过少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光凭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但现今高职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只局限在常规课堂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还限制了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检验时,所采用的都是闭卷考试的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这种单一式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弊端,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只是盲目地以提高考试分数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旦考试结束,这些学生就觉得万事大吉,不会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虽然对于理论知识几乎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状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基本无法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难以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3]。

三、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

相较于其他课程体系,师范生的课程体系有着更为鲜明的特点,如多样性、灵活性、实用性等。为此,教育者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时,也要给予课程体系更多的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现阶段的行业发展现状来完善课程体系[4]。高职院校需要打破固有思维,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课时数,更加合理地安排师范生课程体系。根据国际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组成,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环节。一般来说,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师范类专业的总学时中占26%,学科专业课程约占30%,教育课程约占20%,师范类实践环节约占24%。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修类课程、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公共课,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学生毕业后讲授的专业课等,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技能训练、学科教学论和教育论等专业必修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等。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应当以理论知识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及对初级技能的运用能力,在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中逐步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能。教育者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网络答疑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课堂空间,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兴趣。其次,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学校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去中小学体验基础教育的课堂,深入地理解这些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实践环节。对于高职师范生而言,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技能强化训练应当是重中之重。实践课程应当尽可能地丰富且实用,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网络课件制作、教学资源搜集等,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有关的周边课程,如图像处理、摄影、网页设计等。

(二)建设学习社区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专门面向师范专业开设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将比较常用的优秀课程上传至校内网中,同时开设师生在线答疑与交互板块,让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展开良性活动,共同交流、进步,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学校还应当在校内网专门设置现代教育技术专区,且由本专业的教师负责维护,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源,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另外,灵活运用微信群、QQ群等交流软件,让学生能够随时与教师沟通,教育者则需要组织班级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表达出来,有利于教育者归纳总结存不足之处,促进师生共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高职院校需要与其他优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将优秀教师的讲课过程制作成案例视频,师范生可以自行学习,为其日后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三)搭建实践实习平台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业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中都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实践较少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且在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整合资源,积极搭建实践实习平台,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具体实践中充分研读《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大纲》,以其为依据组织实践实习。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依托校内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或社团组织实践活动[5]。例如,未来教师发展协会每个学期都针对师范生举行教师技能大赛,一方面,给师范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其展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从而促进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其教育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使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伙伴们”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观点、技术、专长等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切实掌握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方法。除了搭建校内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还要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搭建实习平台。高职院校可定时组织师范生到周边中小学进行调查和见习,为师范生提供“亲历学校教育的实践”机会。同时,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师范生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尽量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集中实习方式。期间,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中小学中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使其通过切身体验掌握相关教育技术,从而提升应用教育技术能力。通过搭建实践实习平台,教会学生教育技术“可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启用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提出为高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促进力量,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一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实现了生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一,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所展开的动态化评价,学生与教育者需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教学过程,同时针对双方与自己的作品展开分析与反思。教育者需要组织学生共同建立学习成果数据库,将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上传至数据库,以此真实地反映出师生的进步情况。除此之外,教育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内容来选定评价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成果交流,各抒己见达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的目的。过程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情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表现等。第二,总结评价。毋庸置疑,总结评价是对高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所展开的最终评价,在单元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育者应当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展开总结性评价,学生既要书面考试又要上机操作。这样既能了解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态度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检验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展开针对性地系统化训练。总之,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高职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应随之提高,相关教育部门需要重视这一任务,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便利条件。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要积极践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原则,全面了解新时展赋予现代教育的新内涵,从细节处完善教育教育培养体系,引导高职师范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为教育技术能力,为其日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士品,邹霞,江铃.对高师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0):27-30.

[2]黄映玲.基于新课标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试验[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60-62.

[3]李文俊,张春虎.谈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体系建构[J].衡水学院学报,2015(7):58-59.

[4]乔贝弟,周宝东,乔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及教学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5):48-51.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4

由于高等学校层级化现象的存在,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统计性歧视。为了降低普通高校就业中的统计性歧视,进行“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十分必要。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以金融学专业为例提出相关内容框架,希望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降低统计性歧视,从而促进高等院校的分类型发展。

关键词:

就业;统计性歧视;四维一体;教学模式

现实中,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时面对着招聘中的统计性歧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相对优秀的企业,对于学历的统计性歧视更加严重,由此导致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态消极,更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使得有能力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社会效率下降。本文所思考的视角“大学生就业中的统计性歧视”是现实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于其存在,主流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都给予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无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还是光环效应分析都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就业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然而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却明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本文以金融专业为例构建“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从理论上尝试性提出对于该问题解决的分析框架。最终导向是从实践的角度考虑,提出有助于降低统计性歧视的有效改革方案,并使得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一、“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框架

“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就是实行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目标实现“八化”:课程体系规范化,教学方案结构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相同课程统一化,实践教学模块化,师资建设国际化,学生学习自觉化,信息交流多样化。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降低就业歧视。具体框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教学

同一学科教师讲授的课程均围绕该学科形成体系,能够从完整的课程模块角度,开展专业系统的教学研究与合作;构建科学、完整,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内容统一组织编写课程教学大纲、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实行双语教学;统一制定教材编写规划和教材研究,体现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适用性强,能够反映学科的科学性、前瞻性;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教研项目,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明显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养。

(二)案例教学

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有能够反映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的2-4个教学案例,并且不断更新。案例要求有背景、有资料、有数据、有故事、有问题、有思考。通过案例讨论、案例研究、案例分析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

建立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体验理论教学与实际环节的衔接。实验模块多样化,分课程、分章节、分训练模式等多种方式的实验交叉进行。

(四)实践教学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即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也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学习,同时不断进行实训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反映出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同时建立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和应用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的“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内容

目前,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开设率比较高,学生报考的志愿率也很高,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按照学校层次进行挑选的统计性歧视普遍存在。那么,如何提高非“985”、非“211”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从而降低统计性歧视?关键是要练好内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学生既具有“985”“211”高校金融本科生具有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又同时掌握金融学实际工作技能。金融学专业的“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有:

(一)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并完善课程标准

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应该构建“一个贯穿,两个重点,三个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一个贯穿”是指将培养学生从事金融学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作为贯穿始末的主导思想。“两个重点”是指在整个培养的过程中,牢牢抓住科学研究和实际技能两个重点。“三个领域”是指构建课程体系的三大学习领域,即:基础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通过基础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法律修养和金融学研究兴趣,为金融学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主要包括政治课程、心理学课程、法律课程、数学分析课程和金融学基础课程;通过专业能力学习领域强化学生的金融职业发展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主要包括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和实习、实验与实践模块;通过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与金融学相关的财会学课程、管理学课程和经济学等课程。每门基础领域和专业领域的课程,制定统一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拓展领域课程实行兴趣组的方式进行,允许学生按照兴趣选择课程,也允许教师按照各自研究方向选择学生,带领学生从事部分金融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或者推荐学生进入不同金融机构实际岗位实践实习。

(二)进行金融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基于关键岗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金融行业部门的专业调研,深入分析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确定金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金融行业岗位(群)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突出区域性、行业性特色,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的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与金融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构建校内认知实训、金融基本业务技能实训、理实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金融发展趋势研究的循序渐进实践教学体系。

(三)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搭建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平台

为了更好地研究金融实践问题、构建与金融实际需求相联系的金融课程体系,应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要成立校企合作金融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校企合作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开发校企合作金融学研究工作室、举办校企合作“金融大讲堂”等活动。

(四)建设网络学习平台,构筑全方位学习环境

建立金融学专业教学资源库,覆盖专业介绍、专业认知、课程规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训实习、第二课堂、社会服务、图片展示、相关网站链接和在线答疑等栏目,全面反映金融学专业建设内容和进程,同时开放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与兄弟院校共享。

(五)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保证“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落实,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接受来自学校外部的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校内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业绩考核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考核,引导学生变被动式的应试学习为主动式创新性学习,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课堂实训、课程实验、校外实训、金融研究报告、期末考试成绩等。鼓励学生考取“CFA”、证劵从业资格证等金融学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考试,可以免考相应科目。一些实务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分段教学、开放课堂”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探索加入业绩考核的模式,就是对学生在开放课堂实战演练过程中取得的实战业绩作为一个考核因素。

三、结束语

降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统计性歧视的“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提升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模式的相关内容涉及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多方面教学任务,因此对学校管理与教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与专业相关行业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培养,专业领域的分析与研究,教学内容与标准的制定等等,都决定了“四维一体”教学模式能否成功。降低学生就业统计性歧视不是靠用人单位自动放弃歧视,而是靠普通高校自主提升能力与素质。从而逐步过渡到我国高校没有层次高低的划分,只有类型区别。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首先是按照自己的用人类型去选择,而不是学校层次高低。

作者:孙红梅 张震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吕联生.贝克尔歧视理论视角下大学分级对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性歧视问题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37-140.

[2] 刘宁,于基伯,周红肖.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9:242-244.

[3] 吕莎.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的经济学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4.

[4] 李昌军,贾磊.“四维一体”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03:71-74.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5

【摘要】

初中生物阶段是学生初步接触生物的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对于生物教学要充分的重视起来,但是可以发现目前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间的生物学习能力相差较大,导致教学中的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是生物老师们普遍烦恼的问题。为此,老师可以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困生并不是不可以改造的,只要老师善于研究其应对的策略,便可以将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本文便是笔者针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转化方略,望对以后的学困生转化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学困生;原因;方略

随着我国高科技的发展,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以,教育者必须重视对生物的教学,要从初级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从中找到保持学习生物学科的动力,并发展其创新生物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生物领域的新型创新人才。

一、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分析

根据生物课堂教学调查可以发现,导致初中生物教学中出现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不全面,当每次考试都失败之后逐渐失去学习生物的信心,继而对生物学习产生抗拒的心理,产生自卑的心理,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便归到学困生行列。第二,生物老师和学生对于学困生缺乏关心。学生如果出现生物成绩差的现象,老师便会严厉的批评学生,这便使其他的学生远离这些学生,久而久之,这些学困生会更加的自卑和封闭,对老师的生物教学产生厌恶,对于和同学之间的相处表现出抵抗的情绪。虽然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层次不同,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相差不会太大,所以,这些学困生也不是一开始就不会学习,而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没有及时和老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日积月累,便会出现初中生物的学困生。

二、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意义

1.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初中生物是一门以自然发现为基础的科目,学生通过观察和体会便会找到生物的奥妙之处。现今,我国初中生占有的人数比例较大,这对我国将来的社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减少学困生的数量,让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要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进而学习其他的科目,这样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有效减少退学的学生,增加人才量。初中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和自然变化有很大的关联,初中生处于对外界和自身探究的阶段,可以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学习认识自己和自然。而学困生正相反,他们没有学习生物的兴趣,对外界事物没有感知的能力,便会出现抵抗、焦虑等情绪,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退学的念头。所以,老师必须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窘境,有效的减少退学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增加人数的数量。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方略

1.增加与学困生的交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困生长期处于被忽略和讽嘲的环境之中,心理存在极度的自卑,在于他人相处中便会呈现出紧张、退却的状态,这样持续下去,他们便会形成我自己就是笨的想法。所以,生物老师要多和学困生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生物的态度和想法,使他们意识到生物知识的魅力之处,进而不断的取得进步。生物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可以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进行。生活方面,老师要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当他们生活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的帮助他们,引导优等生和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平等对待;在学习上,老师可以对学困生采取提前指导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积极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夸奖,在课后,及时解决学困生提出的质疑,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鼓励他们从小的进步向大的成就发展。

2.创新出新的生物教学形式,形成特色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不断创新出新的教学形式,使之形成特有的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诱导学困生的学习兴致,使他们体会到探究生物知识的乐趣,进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时,老师可以先留几分钟让学生进行预习,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进行观察和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之后带入到课堂中和大家展示和分享,老师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生物教学资源中寻找较为经典的植物,亦或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搜索图片。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寻找答案这一系列的行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和积极性,体会到了学习生物的奇妙,继而喜欢上生物。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留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小憩一下,在这五到十分钟,老师可以开展一个与生物相关的接龙游戏,既可以使学生疲惫得到缓解,也可以使学生增加了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这样便可以使学困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融入到教学和游戏的参与中,进而树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使生物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达到了学困生的转化。

四、总结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中会存在的学困生现象,只要老师善于分析产生的原因,便可以找出转化学困生的对策,同时要多进行创新教学,使学困生得到转化后可以保持学习的热情,达到有效的教学。

作者:邹金洪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晓龙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尹娟.如何解决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理科考试研究,2014(18).

[2]魏学江.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成效[J].学周刊,2014(22).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素质教育的不断的发展对现代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工作强调学生的考试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能力的发展,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素质的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让学生用不一样的视角去观察和体会,这样学生往往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因此,现代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开展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积极探索和改革,找到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初中生物教学的新的出路。

【关键词】

当代初中生;心理素质结构;发展特点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到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要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初中生物教学对于学生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世界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生物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也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发展并不等于学生考试能力的提升。如果单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的话是太过狭隘的。现代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全面的、积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问题。通过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思想并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探索现代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初中生物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身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教学工作

现代素质教育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现代素质教育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对教育的认识的不断的深入和深刻所导致的。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平等的观念来对打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生当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机会,也有讨论某些问题的机会。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不能够以严苛的教学纪律来过分的约束学生,这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不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往往会让学生觉得失落和痛苦。同时这也会严重的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在紧张约束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僵硬、不灵活等问题。这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会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而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举个例子来讲,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课堂中,学生往往拥有比较大的权利和自由。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话,学生可以自由的跟老师请教。而如果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觉得某些地方有问题的话,学生也可以自由的提问和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必要的话,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这样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往往会更加的令人满意。

二、坚持个性化的教学工作

为了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坚持个性化的教学工作。所谓个性化的教学工作,其实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的情况和学生的认识情况、思维能力情况等制定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的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比较理想的发展。举个例子来讲,有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是比较强的,这部分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其效率更高。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学的进度可以快一些。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是比较低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没有办法完全跟上教师的步伐。因此,在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进度相对来说就需要慢一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生物教学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的发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和本身的能力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此外,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引入知识,让学生在逐渐的适应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切记急功近利。生物教学还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比如教师可以让比较活泼和开朗的学生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此来带动部分比较内向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的过程中。这样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不同初中生成长于不同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也就逐渐形成了对外界事物不同的认知反应。一般来说,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比较强的,而学生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初中生正处与自我意识形态形成完善的关键性阶段,更容易受到教育环境、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三重制约,针对此种形态,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文明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每一位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所在。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强调这方面的认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教师应该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积极的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四、结语

临近初三的毕业生与刚进校园的准初中生往往在心理素质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而初三学生和初一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都是不一样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因时制宜,顺应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帮助。

作者:顾风运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回中学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李民儒.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设想和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068.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探究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界的发展,新课程也在不断的革新,初中生物教育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还是存在一些教学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本文便是分析了当前初中生活教学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式,希望对以后的初中生物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对策;初中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生物科技也快速的发展起来,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使生物科技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初中生物是学生初次接触生物的开端,所以这个阶段是培养初中生对于生物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对于学生掌握与生物相关的基础知识也是最关键时期,所以初中阶段的教学必须注重生物学科的学习。在新课改教学的大背景下,教学的目标、观念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使教学更好的发展,还给老师的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针对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学质量在新课改之后确实有提高一些,但是现在教学中仍然有不可忽略的问题,阻碍着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索。

一、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对初中生物课程重视度不足,设备条件差

由于初中生物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小,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对生物课程教学存在严重的重视度不足的现象,安排的生物课程时间很少,这样便会让学生有意识的不重视生物的学习。如果初中生从心里开始抵触生物的学习,便会使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更无法让学生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另外,生物学科的主要特征便是具有实验性,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十分重要,但是学校都不重视生物的教学,便使学校的生物实验设备条件很差,实验设备不全,导致老师在教学中无法将实验教学融入其中,便逐渐使学生失去学习生物课程的意识。

2.教学方式传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受之前传统教学的影响,现在许多老师还是无法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教学中仍然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这样的方式已经不再符合现在教育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些老师以考试为核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本来生动的生物课程变成了背书课,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使生物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运用能力。

3.没有正确引导生物的实验教学,使生物实验犹如不存在

对于刚学习生物知识的学生来说,生物实验课是学生对未知区域的探究,充满着新鲜感。所以,学生对于生物实验课会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但是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喜爱只停留在了表层,老师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生物知识,这样便偏离了实验教学的目的,使生物实验犹如不存在。

二、针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要充分的重视生物教学,完善设备条件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畜牧业、食品等领域都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强化生物课程的教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生物老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对生物的教学,使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为生物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学校必须增加先进的生物设备,给实验教学提供坚强的后盾,进而通过实验设备的辅助教学,使生物教学更上一层楼。

2.提升老师教学的专业素养,随时更新教学理念

老师是生物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学质量,所以,老师不能只有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意识,还要付诸实际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去解决。由此可知,老师必须随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才可以适应现在的教学,老师要不断储存与生物相关的知识,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另外,还要不断积累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老师可以多参加专业培训课,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学习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而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3.找寻有效的试验教学法,使试验教学效果显著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实验教学效果显著,老师要把握好实验的过程,对于初中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将实验和需要实验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才可以逐渐提高实验教学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植物细胞》时,部分学生会由于显微镜操作不对而找不到细胞表层细胞,这便需要老师及时进行知道调整,使学生正确的操作和进行。另外,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的学习只会停留在表层上,老师可以采取提问、学生质疑、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反映的现象及时纠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真正的认识到生物知识的原理。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现象,但只要老师、学校共同努力,将学校的设备、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上来,进而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学习方式、态度中发展,定能发展好学生的生物学习。

作者:刘瑞昌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永隆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梁昕.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5(08).

[2]唐明莲.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5(05)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探究式运用

摘要:

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简单阐述,说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含义以及其对初中生物的教学价值,从课堂实践入手说明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并对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希望本文能够对初中生物教学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应用

初中生物是对初中生进行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通过自然科学实践了解基本的生物知识,在初中阶段,生物知识教学进入了微观化的阶段,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有差距,需要以学生认知角度的更新为支点,因此,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另外,有些学校还受教学条件、教材、教学资源的局限,在课堂上完成的生物教学有限;更有甚者,学生不能理解初中生物学习的本质,一味跟着课本和教师学习,一旦脱离课堂,生物知识不能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对知识的实践程度比较低。这些问题都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生物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1探究式教学概述

1.1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从对新知识的提问和探索研究的角度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建构与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即认为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对学习投入精力,那么,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就可以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通过结构性的探究可以完成知识构架。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作为教学的主题,教师作为教学的辅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料,使探究活动能够有序地进行下去。

1.2探究式教学的教育价值

探究式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直接的作用,学生的提问出发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是在探究式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探究式教学所达到的表面教育价值是完成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深层的教育价值是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进行训练,通过观察、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整理出对新知识认知的基本思路,形成基于思考和自学的知识处理方式。这样的教学价值正符合初中生物教学发展的需要,值得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进一步实践。

2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1准备探究式教学的材料

初中生物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以探究内容和材料为先导,这些探究内容和材料并非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展现,而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之后,进行的教学材料整合和教学内容呈现节奏的安排。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中从教师角度切入分析,以示范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进展。以“种子的探究”为例,学生对种子的类型和传播方式了解程度不一致,教师也不能预计在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关注点在哪一方面,这个时候,教师准备的探究式教学材料就应该包括种子的产生、类型、传播方式、种子自身的结构以及基本的生长案例等。在整个设计思路中,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照顾到每个学生,接受学生提出各种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种子”这一话题的各种探讨,教师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有学生提出“水稻种子人工改良的原理”这样的问题,这种设计到生物基因变化的问题,会成为教学延伸的一个主要方向,既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2组织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完成探究式学习,使学生通过某种固定的学习形式,调动自身的思维能力,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方法”相关内容的时候,便可以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然后组织大家分组讨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体会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小组内部以及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对蚯蚓爬行的原理进行提问以及解释,寻找与蚯蚓类似的生物进行同样的实验,比较实验结果。这样一来,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也能够及时提出来,从而使答案更加完善。有组织有计划的探究式学习能够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掌握、相关技能的形成以及活动经验的积累等,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3总结学习结果并进行学习迁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些知识作为基础知识,不断出现在后续的学习中,还有些知识是具有迁移性质的,这些知识在一次探究学习中出现,在另一次探究学习中再次呈现时,学生应该能够产生问题提问和问题解答方面迁移。例如,在进行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时,提出关于“滴水”的问题,滴的是清水还是生理盐水,为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做对比实验,从而了解到植物细胞观察应该用清水,那么,在后来的动物细胞实验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用生理盐水,学习迁移就这样发生了;另外,在学生们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变换问题角度和方式,将结论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以达到知识系统的构建。

3应用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3.1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使教学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趣味性,有探究价值;课堂的节奏明显,学生的学习精力始终保持在探究活动上。因此,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和探究行为能力,为学生安排既符合他们探究能力,又能够展示出探究教学优势的学习内容。

3.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资源

探究式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探究环境为基础,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学习无法实践,那么学习结果始终还是禁锢在课堂上,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而在一定的探究园地和情景中探究生物知识或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探究新的生物知识,更具有真实性、诱惑性、趣味性。因此,生物教师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资源,例如,在学校中开辟一小块原地作为生物实验园,允许学生进行各种养殖和种植性的生物实验,这既满足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的需要,又能够为生物教学提供方便。

3.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习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课后作业中预留观察作业:学校附近有无动、植物园,有无农作物种植园地或水产养殖基地;一个班级同学中,谁家饲养宠物,谁家栽花种草。现有的探究资源园地,一次可容纳多少人探究;在什么时间、地点,什么情景进行什么样的生物探究教学活动为最佳。这些看似简单的观察作业,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探究意识,为生物课堂学习做准备。

4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能够从系统上改变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促使教学中的各个主体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值得初中生物教师进行应用实践和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代绍 单位:伟大英县金元乡江平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黄卫华.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5(05):105-106.

[2]刘忠良.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好家长,2015(12):123-124.

[3]马新云.对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5(01):115-116.

[4]窦全丽.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贵州省M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15-116.

[5]李佳敏.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与思考[C].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年1月:110-113.

[6]万先军.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式思考[J].大众科技,2014(04):133-134.

[7]李又玲.基于未来课堂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30-131.

[8]翟红.试论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3(10);118-119.

第五篇:参与式初中生物教学探究

【摘要】

参与式教学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参与式;初中生物;运用

生物学科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同时生物学科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况且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参与式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出参与式教学的优势,从而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在课堂的开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教学活动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课堂的学习中。这对于落实参与式教学非常重要。鉴于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细胞的生活》一节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开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通过设置由易到难的几个问题来使学生明确该节课的主要内容。即第一个问题是根据下列生活现象能够推测出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①吃西瓜、苹果等水果时,有什么感觉?②花生能够提炼出油。③小麦磨制后能得到面粉。第二个问题是糖在水中溶解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把萎蔫的青菜放到清水里,会怎样?这样通过由浅入深,便会使学生了解到有关细胞组成的知识。并且通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还能够促使主动参与到生物知识的探究学习中,从而达到优化参与式教学的目的。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师应当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

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和专注力并不强,并且正处在思维活跃的阶段,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初中生物教师还应当重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改变传统生物课堂枯燥、单一的学习气氛。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思考,逐步分析,推理,最终由学生归纳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出“氧气是怎么样从外界进入到肺内,又是如何到达细胞内的呢?二氧化碳是怎样从细胞内到达肺泡内,然后再被排出体外的呢?”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并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另外,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激活生物课堂,促使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参与式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充分结合教材

教学并非只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要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在生物教材中包含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知识。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当重视挖掘出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参与式教学的质量。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生物教师也应当在课堂上,利用教材内容中蕴藏的科学知识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植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以及植物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沙尘暴、森林破坏等图片或视频,来刺激学生感官,真正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尤其是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队伍中。这样更能提升参与式教学的质量,凸显出参与式教学的内在意义。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生物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让学生参与到有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数据调查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出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以此充实参与式教学,提升课堂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对于践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从创新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充分结合教材三个方面入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参与式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参与式教学质量,升华参与式教学意义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行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容水英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敖图雅.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读书文摘,2015,08:148-149.

[2]孙松松.探究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5,04:65.

[3]秦秋明.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5,17:67.

第六篇:初中生物教学课程统整思考

摘要:

本文提出了初中生物教学中课程统整的思路和意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新意识.

关键词:

课程统整;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思路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目前全球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家课标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学上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我们期望能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对今后的职业与学习方向产生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有所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孕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课程统整设计思路

1.学科内的统整

教材的编写审核以及印刷和使用,对于不同的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对于不同的学生其实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我们深入分析教材和研究学情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关的调整.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中生物的统一性,具体介绍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生长和增值,细胞如何构成生物体,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生物.到此为止课本上的内容就结束了,但是在七年级的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时间相隔一个学期,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或者模糊了这些知识.

2.学科间的统整

知识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学科知识被分为单独的领域,虽然很专业,但同时失去的强大的背景依托.所以我们尝试进行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统整.往往是我们找出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然后以这个知识点为依托,主题的选择可以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融入了各个不同科目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了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以和地理,化学物理以及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我校的统整板块内探索自然的一个板块.

3.三类课程的统整

我们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方式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上统整上会形成基础课,拓展课和研究型课程.我们尝试在基础课程的结束后溶入拓展型课程,加强学生研究型课程的尝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十九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上面,我校就采用了这三种类型课程的结合推进.我校有一个绿色科学探究实践基地,是在江苏省蔬菜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建成并工作的.所以我们的课程在这个章节就结合了这个优势,推出拓展型的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从一粒种子的萌发开始,一直到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实的全部过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培育,解决其中出现的各种不曾想到的问题.虽然有些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却很真实的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某些问题也会持续带给他们继续的思考和关注.

4.课程与德育间的统整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书育人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德育为本,彰显我校的教学特色.我们生物学科在教学课程统整里,对此更是进行了多方面的渗入.例如讲述地面上的动物和植物的时候,请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消失的速度和消失的原因,这些思考带来的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低碳环保的举动,背后所隐藏的深刻意义.在讲述人体内平衡的维持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告诉孩子们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以及预防,及时排除体内废物的方法,并告诉他们去普及家人和朋友,从关爱自己开始关爱人类.等等方面不胜例举.所以在课程与德育统整后,我们踏实而且详尽的做了很多点点滴滴深入生活的德育工作.把日常高尚而空远的不容易走心的德育工作不留痕迹的落在了学生的心田.充分贯彻我们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科学就是生活,生活充满科学.

二、统整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1.统整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宽眼界,提升专业素养

为了进行科学的统整,上至领导,下至组员,每一个教师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研读至少三种版本的不同教材.体会并寻找和领悟,为科学统整而兢兢业业.为开拓课程,需要教师阅读大量的跨学科书籍,这对于原来就固定上一本教材的教师而言,不愧是一场专业成长的盛宴.让参与的教师在短期内就丰富了自己的专业底蕴.在统整实践过程中,反复的思索实践再改进,使得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业务能力有了螺旋式的上升.对课标的解读和课程的理解使得教师在实施课程的时候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显著提升.

2.统整可以优化课堂设计,丰富教学模式

从传统课堂走入统整后的课堂,学生可以感受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统整后的课堂更多的变化为学生主动参与,分组实验交流等.而在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上,学生更是可以活力四射,展现个人的发现与问题,而且教学活动可以以一定的周期为时间段进行解决.在此期间学生间通过相互合作,交流互动,让他们体验到课堂竟然可以如此开放的乐趣.有了乐趣的课堂学习目标自然就不怕达不到了.

3.统整可以提升教研组的有效发展

通过课程统整可以使得教师从一名教书匠变为了学习者,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在统整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同伴相互帮助,形成了高效的集体教研模式.加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有很多的疑惑,迷茫,经过思索的顿悟等等.这些经历教师将其沉淀下来,就会形成其智慧结晶———教师的专业论文.所以课程统整让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有了写作的素材与写作的冲动,因为教师在切切实实的参与并实施着.在课程统整过程中我们的思想火花和教学灵感以及设计思路,如何被迅速记录下来并形成文字的档案?给我们老师不少的而困惑.因为教师需要克服身兼数职以及大量的课务工作的困难.在琐碎的时间片段下,如何更好的进行课程统整?我想如果能及时有效的建立资源信息库,提供给老师使用很必要.在课程统整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具体指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在课程统整教学中,我们增加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如何顺利展开统整课程与完成教学进度之间找到平衡,也是我们继续探索的方向.

作者:王晓黎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第七篇:初中生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为初中生物教学及其他学科教学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

初中学生;生物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社会的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新的课程标准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培养方法与目标提出了诸多的要求。新课标在注重学生知识量的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充分手、脑、口。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去探索知识的宝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真实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转换过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真真正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忧虑的根源不仅存在于学生身上,在教师方面状况也不是很好。调查显示,某初级中学共16名生物教师,有8名是非生物专业出身,而是语文、政治、历史或其他专业毕业的。还有两名是由小学调任初中并担任生物教师。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学在师资配备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其次,一些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比较陈旧,不按照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施教,上课不携带相关教学模型、挂图等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按照板书教学,灵活性比较差,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或提问时间。这些客观原因导致生物教学死气沉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亟待改进。

2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2.1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生物学习资料,养成自学习惯: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物的学习当然也需要学生留心观察。资料学习法应该从学生刚上初一就鼓励学生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可以有目的的收集和无目的的收集。有目的的收集主要是指在进行某一节课之前教师指定学生收集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前收集这三类植物的相关资料。资料可以以文字、图片或者标本的形式存在。这样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无目的资料收集法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收集与生物相关的一切资料,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2.2多进行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对动手实践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室学生动手实践学习的重要渠道,因此,实验室是生物教学的优良场所。让学生在实验中明白生物学的意义,让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活起来,直观起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中,学生知道了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但是学生并不没有明确清楚地认识。在这个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实验课,让学生真正看到酸雨对种子萌发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找来五只玻璃瓶,在五只玻璃瓶上分别贴上A、B、C、D、E的标签。然后选10粒饱满正常的豆子。将10粒豆子平均分成5份并放进5只玻璃瓶中。在玻璃瓶中,种子上面盖上湿纱布。每天给A、B、C、D四只瓶子加石灰水配置的模拟酸雨,E瓶加清水,让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生物界发展变化的奥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2.3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的教学手法非常灵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创设一些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鉴于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欲望比较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将自己的知识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性学习。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小组成员搜集有关水、陆、空中生活的动物,让三个小组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比赛。小组可以推选代表回答教师所提出的有关水、陆、空动物的相关问题,回答正确多者为胜。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了解了该节课的内容,还要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明确自己与他人的不足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的得到了有效提高。

2.4激励学生养成自主解疑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就必须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将自己的问题解决掉。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中,有学生就会问老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及他们的进化过程。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资料。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能想办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心态中继续努力。

3结束语

新课改给生物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对学生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本文从收集资料、组织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自主解疑等方面提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旨在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吴淑范 单位:吉林省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淑艳.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10).

[2]蒋东影.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3]张丰平.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4]吴彬.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4(07).

[5]吴海平.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2(19)

第八篇: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初中教育阶段生物学科属于一门基本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发挥生物教学的作用,成为广大初中生物教师的重要任务.不过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解决.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同时制定部分解决对策.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对策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在初中教育阶段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生物教学提新的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提升他们对生物现象的了解与认识.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现状并及时解决,积极改善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教材使用不够灵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几乎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没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在课时安排方面也欠缺考虑,使用教材的方式较为死板,纯粹的按照教材内容与先后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没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初中生物教学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由于不少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是有些教师只是纯粹的使用教材展开教学,缺乏对生活现象的拓展和延伸.再次,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没有真正意识到为学生传授生物知识的重要性与价值,只是纯粹的讲解理论知识,导致他们的知识体系出现脱节和缺失.而且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也存在偏差,只关注表现现象,缺乏对生物原理的深究.

二、解决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的有效对策

1.创设生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提升认识正确对待生物教学,不能进行纯粹的知识灌输,而是应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转变为图片或视频,提升生物知识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进行“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教学时,这是学生学习完生物分类知识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生物群体———植物,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所差异.为此,教师可事先收集一些不同类群的植物图片或采集一些植物标本,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别展示具有代表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植物产生形象认识.诸如,在学习藻类植物时,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如果养鱼缸里的水长时间不换,缸的内壁上会长出绿膜,这是什么原理?通过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注重生物实验教学,加深理解生物知识

实验教学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与证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知识,还可使其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到生物现象.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实验教学,出进行基本的演示实验之外,还应组织学生亲自操作探究性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将会更新认真仔细的观察生物现象.比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在教学中涉及到“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这一实验环节.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准备好透明矿泉水瓶、吸管、石灰、黄豆和火柴等器材.通过实验证明黄豆在呼吸时散发出热量,是一个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植物的呼吸作用相似.不过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对学生进行频繁的指导,更是不能直接代替,而是将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告知他们,使其知道实验目的.如果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适当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操作,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3.丰富生物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应采用丰富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教学场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应走出教室,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初中生物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在校园中寻找和观察生物现象,引领他们发现实际生活与生物知识之间的关联,丰富学习形式,并使其学会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教学为例,动物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为是极为熟悉和常见,教师为突出生物教学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可组织学生一起在校园内或周边观察各种常见的动物.诸如,学习“无脊椎动物”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外观察不同土壤环境中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然后在班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讨论问题: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是否相同?为什么?土壤中无脊椎动物与其生活环境是如何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突破教材和教室的禁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根据具体问题运用适当的对策,突出教学计划的可行性.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法与形式,从多个方面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

作者:马海兰 单位: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回民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堃.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学周刊,2015,03:88.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学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就初中化学课来说,课堂教学应充满创意。为了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探索,提出“任务实践课堂”“情景假设课堂”“有味课堂”“记忆创新课堂”“串烧课堂”等教学创意。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知识的课堂,过去那种“教即灌、学即背”的教学方法显然适应不了时展的要求。所以,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些创意教学法,在此分享。

一、把化学课堂构建为“任务实践课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学习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如环境;强调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如心理因素。学习是将外在的事物结构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任务实践课堂是在课堂上以完成一个任务为前提而进行的授课方法,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通过团体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任务,同时也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实例:“水的净化”主题任务。洪水导致河水污染,如何把河水变成饮用水?教师要求学生先讨论,再设计“净水方案”。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被污染的河水中有泥沙、小颗粒、细菌、病毒,去掉固体泥沙是必须的,于是“过滤”就自然产生了。那么,水中的小颗粒怎么除掉呢?学生会想到将它变为大颗粒凝聚下来,于是,加絮凝剂、吸附剂就水到渠成地被推出,这时教师适当给予信息提示,有目的地巧妙诱导,就能形成净水方案,然后教师播放自来水厂净水视频,最后适当讲授氯气消毒原理及残留物对人体的伤害,启发学生寻找更好的消毒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课堂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自然就爱学,进而会学。

二、把化学课堂构建为“情景假设课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只有用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笔者在课堂上打造出了一个生活场景[1],让学生验证已知知识并学以致用,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欲望。授课实例:“金属的化学性质”之“打假”,即如何揭发骗子用假黄金(铜锌合金)坑害消费者的行为。教师将真、假黄金交给学生辨别。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纷纷展开奇思妙想,用牙咬、用火烧等。然后笔者自然引出纯金属的硬度、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等知识。学生感受到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就会认真学习。

三、把化学课堂构建为“有味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不再仅仅是学生验证化学知识、训练操作技能的手段,还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自主获得化学理论。授课实例:“溶液的形成”。课前,笔者准备了花茶、可乐、雪碧、食盐水等十几种液体,分别装入饮料杯,并设悬念:饮“水”猜品牌,猜中有奖。这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轻松地领悟到了溶质可以是多种、溶液可以有颜色等概念。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愉悦感,就能学得更好。

四、把化学课堂构建为“记忆创新课堂”

学习化学最难的是纯理论知识和微观知识的记忆,那么,能否对知识进行创新加工,让学生不容易忘记呢?笔者从《三字经》获得启发,即让学生把难理解的知识点编成“三字经”,先熟背知识,再用反刍法去理解,记忆的负担会大大减轻。学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编出“三字经”。如氧气、氢气的化学性质用“氧气活,不燃烧,能助燃;氢气轻,不助燃,燃烧蓝”来记忆;水电解用“负氢大,正氧小”来记忆;分子原子用“分子分,成原子”来记忆;元素的定义用“抓本质,看质子”来记忆;讲溶液与乳化时,用“洗涤剂,是乳化;汽油洗,是溶解”来记忆;讲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用“硝酸铵,入水冰,苛性钠,入水烫”来记忆;讲稀释浓硫酸时,用“酸入水,保安全”来记忆;等等。正是因为教师的信任与尊重,让学生感到:我的课堂我主宰。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被充分尊重、信任时,就能学得更好。

五、把化学课堂构建为“串烧课堂”

易中天教授凭借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解“易中天品三国”而名噪一时,因为易教授将三国品出了新味,雅俗共赏。所以,我们不妨把化学复习课作“串烧”处理。授课实例:复习钙的化合物知识。关于“碳酸钙→氧化钙→熟石灰→碳酸钙”,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或化学方程式会混淆不清。于是笔者将网上看到的一则经典解说搬入化学课堂:太上老君为什么不能将孙悟空熔化?八卦炉为什么会坏掉?原来孙悟空的身体是碳酸钙,发生分解:CaCO3=CaO+CO2,生成的气体使八卦炉内压力增大,导致八卦炉爆炸,孙悟空变成CaO终于破炉而出!孙悟空为何变得狂暴不安?因为CaO吸水分就会放热反应,故而狂暴。后来孙悟空为什么又变温和了?因为经历了五行山下的风吹日晒,最后变成了CaCO3,所以性情就温和了。总之,教有定规而无定法。只要教师与时俱进,用心设计,用心琢磨,用心执教,一定能探索出值得我们慢慢回味、细细欣赏、偷偷乐呵的经典课堂。

作者:吕学娟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文林中学

参考文献:

[1]赵岩松.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J].林区教学,2006(9):77-78.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堂追问式教学运用

摘要:

没有问题,就不能激活思维,无法展开探究.因此,探究性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

关键词:

问题;有效;初中化学;策略

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奥秘往往会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果教师能够恰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自然都会变得轻松愉悦并且能够得以事半功倍,而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在自主探究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一、趣闻热点引发追问,激发兴趣

初中生对故事趣闻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探究动机定会受到强烈激发,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笔者曾引用一篇颇具闹剧性的故事“水变油”创设情境: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位奇人,名为王洪成,他游历各地表演水变油的奇妙之术.他只要在水中滴入一种特制的神奇药水,水会即刻变为油,而且还会迅速着火,熊熊燃烧.以致当时一些媒体对其大力报道,甚至将他的把戏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的大企业也准备花费巨资购得这种轰动大江南北的神奇药水.讲至此处,学生个个面带好奇、惊讶之色,个个用探询目光望着我,于是我就势提出大家心中共同的疑惑:“王洪成的神奇药水究竟是何物?水真的可以变身为油吗?如果不能,又是何原由?本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所有问题的答案.”如此一来,通过有趣的故事激起学生的深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究真相的欲望,促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探究之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趣闻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之中巧妙地结合运用,就会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学习新知的强大动力.尤其当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与教学相关更多趣闻资料可以结合起声音、图片甚至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播放,还会给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学生兴趣倍增.

二、联系生活引发追问,驱动自主

化学隐身于生活与自然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中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更为紧密.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会让学生感到化学亲切而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活跃地去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教师从校园中采摘几朵盛放的鲜艳花朵,将其带入课堂.创设情境时,笔者将鲜花分发给学生,并请学生互相传递共闻花香.学生感慨于花朵的清新香气之时,教师就势提问:大家是否闻到了花朵的清香?我们为什么可以闻到这清新的香气呢?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演示一个小实验:将几滴红色墨汁滴进盛水的烧杯之中.随后请学生观察墨汁在水中的变化,并提出疑问:这种变化又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平日熟视无睹的现象竟然潜伏着奇妙的化学知识,学生内心充满强烈的好奇和疑惑,层层追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冲动,于是教师就势引领学生展开对新知识更为深入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情景及自然现象的联系,不仅可让学生领悟化学重要用途,还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维得到更好地开发.联系生活情景、联系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还会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探索的动力增强,会使整个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实验现象引发追问,激活思维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化学实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实验中伴随的各种奇妙的现象,容易激发学生喜欢化学、学习化学的热情,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一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支蜡烛,课上让学生自己做“纸杯烧水”的趣味实验:首先学生向纸杯中加水,然后点燃蜡烛并将烛火对着纸杯底加热.持续几分钟,杯子底部慢慢变黑,杯子里的水则开始沸腾.此时,学生将烛火熄灭,然后将杯底的炭黑轻轻除去,学生惊奇地看到纸杯底竟然完整无缺.教师随即抛出学生内心正要急于探明的问题:烛火将纸杯里的水都煮沸了,纸杯竟然没被烧破,这是为什么呢?从中推测,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探讨.令学生震惊不已的实验结果已经激起了他们探究真相的强大动力,因此学生积极转动思维,踊跃探讨辩论,在一片火热的气氛中,成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纸杯要想着火需要到达一定的温度,而这个温度要高于水沸腾时的温度,因此会出现水虽沸腾,但纸杯仍然完好的现象.当然,可燃物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也就随之浮出水面.相比教师苍白的讲解,学生动手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会使学生兴趣更浓,思维更活,理解更透,印象更深.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亲自动手实验,自主参与探究讨论,学生从中深切体验到了化学学习的极大成就感,从而学习化学的兴趣愈加浓厚.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把握教学内容、迎合学生心理,为课堂创设巧妙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层层追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还会使学生在轻松而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求索,快乐收获,让学习变成一种幸福.

作者:何佩东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初中

参考文献

[1]刘广锦.例析“追问”在化学中考复习中的运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5年16期

[2]陈伟.例谈化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时机的把握[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年10期

第三篇:初中化学课堂情境原则与策略

【内容摘要】

所谓的情境教学模式,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带有情感因素的,并且较为形象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藉由情境的代入对课堂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种较模式实现了将知识学习同情感浸染的最佳融合。为此,本文将从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原则入手,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构建

化学教学是初中生接触的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为了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一、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化学教师创设化学课堂情境的目的在于为教学内容提供帮助,情境的构建必须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在为学生讲授“金属资源保护”内容时,引导学生对日常铁制器皿的生锈情况进行回顾和反思,从而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进而使学生对如何避免金属生锈的相关知识形成更深刻的体悟。

2.启示性原则

化学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所创设的特定教学情境应当具备对学生智识的启发效用,从而使学生在情境的浸染下实现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家庭厨房中的醋除了做菜之外,是否有其它作用?”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本节课知识进行思考,这样一来,学生踊跃进行发言,纷纷给出答案,如“醋能够去除金属餐具上的铁锈”,“醋可以清除暖瓶中的水垢”等。在学生回答完毕后,笔者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3.现实性原则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化学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帮助作用。笔者在带领学生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问题时,要求学生先行回答“碳酸饮料开瓶后的气泡是何种物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1.依托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化学课程乃是以实验作为基础,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依托化学实验,为学生进行情境创设,以便通过直观地实验内容,实现对学生智识的开发和启迪。尤其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领域,相关内容是否吸引他们、是否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否让他们有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利用好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知识想象的空间与自主进行知识探究的空间,进而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笔者在绪言课教学中,为学生演示了颇具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内容。在实验中,教师使用蘸有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玻璃棒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学生惊奇的发现灯芯竟然被点燃,通过这样的实验内容,牢牢抓住了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2.注重以生活化视角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同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等休戚相关的化学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可运用于实际,使学生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情。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能源利用的相关知识时,要求学生对煤气、氢气与天然气等燃料进行比较,并指出哪种燃料更为实用,学生通常给出的答案是氢气,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的思想是环保。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使用氢气呢?这就让学生从氢气的生产、氢气的存放、氢气的泄漏、氢气的爆炸等多角度思考氢气的利用问题。此外,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下水井爆炸、乙醇汽油利用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其环保意识与环保责任得以同步提升。

3.通过设疑,为学生创设悬念式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借助巧妙的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如:在教“分子”这一节内容时,我先提问:“100+100=?”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答“200”。我却在黑板上写100+100<200。学生看到这个式子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随之笔者为学生进行了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学生惊讶地发现混合液体的体积竟然低于200毫升,于是相继向笔者进行发问,针对此种情形,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点拨,提醒学生“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听到笔者的提示,学生仍然存在一定困惑,笔者抓住这一契机,为学生细致的讲解了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以上,我们对初中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思考。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化学教学效率。

作者:杨燕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利村中学

【参考文献】

[1]黄晓秋.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情境教学[J].高考(综合版),2013(07).

[2]程改容.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04).

[3]张婷婷.创设化学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

[4]蒋瑞.情境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第四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

教学活动中,只有问题被提出或者被发现时,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去假想去思考,所以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结论,而应精心地布置悬念,巧妙地设计疑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自发地去猜测、分析、探究和讨论并最终找到答案.

关键词:

问题;启智;初中化学;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积淀方法,让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慢慢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巧创情境,点燃激情

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教学必会焕发出更加绚烂的魅力,从而紧紧抓牢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求知的热情,使学生慢慢爱上化学,乐在学习和探索之中.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总结出燃烧所需的两个重要条件.继而教师请学生同时将两支相同的火柴分别点燃,然后令一支火柴竖起火苗朝上,另外一支则平放在桌面上,请学生观察对比两支火柴燃烧的速度差异.学生发现竖起的火柴燃烧较快,首先熄灭,且反复进行多次,所见现象相同.此时学生对这个奇妙的差异颇为好奇,急切地想要揭开谜底,于是教师及时向学生提出疑问,相同的两支火柴,为何竖起的那支燃烧较快?学生带着内心强烈的探究冲动,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之下,展开分析和探讨,很快地做出正确的解释,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当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引用与化学相关的故事趣闻、进行神奇奥妙的化学实验、揭秘隐藏于生活当中的化学知识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实际情况出发,考量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兴趣、学生能力、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从而选择更为适合学生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这样才会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与学事半功倍.

二、设疑精妙,启迪思维

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布置的疑难奇妙而又合理,才能激发学生热情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因此,在设计高深疑难时,教师不仅要目的明确,还要关注问题自身的逻辑与层次.如果高深疑难问题直接让学生解决,学生无从下手,其积极性与自信心必然受到打击,然而适当铺设若干小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学生不能一蹴而就的大问题也能自主解决,必使学生感觉豁然开朗、激情高涨.在此,仍以燃烧的条件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演示了红磷在空气中加热燃烧的实验,之后便向学生提出问题“可燃物若要燃烧,是否必须满足点燃的条件”.多数学生确信无疑地答“是”,也有寥寥几个学生对此尚有疑惑.随即,笔者安排班长为大家表演了“魔棒点灯”的小魔术,学生一片惊叹,与此同时答案也了然于胸.于是,教师向学生揭秘蜡烛上的机密,使学生明白蜡烛不点而着的原因在于烛头上的白磷因缓慢氧化而发生了自燃.接下来,笔者继续发问:白磷为何会不点自着呢?若使可燃物燃烧,须满足什么条件呢?金属Fe虽然可在空气里发生缓慢氧化,却不会致其自燃,原因何在?通过铺设层层推进的问题因势利导、启迪思维,热情高涨的学生很快探讨归纳出正确结论.此次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向前推进,从而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探究,不仅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深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得以锻炼,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训练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收获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和幸福,这种快乐和幸福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是真正促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三、因材设疑,兼顾全体

不同学生之间,个性、基础以及能力都不尽相同、各有差异,因此,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务必要放眼全局,促进全班学生均衡发展,同时还要因材设疑,既要激励调动差生,又要开发培养优生.因此,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就要重视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问题设计层次分明,难易得当,促使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设计方案,在家庭厨房中,将食盐和纯碱两种为大家常见的白色粉末区分开.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二者不同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最简单的办法:品尝二者的味道,咸的是盐,涩的是纯碱;最常规的方法:分别将二者加入食醋中,有气泡产生的是纯碱,没有的是食盐;其次,还有同学想出了其它思路新颖的不同方法:将二者分别揉入面团,然后将其蒸熟再进行观察,能使面团变疏松的是纯碱,不能的是食盐;用二者分别清洗碗碟上的油污,除油效果较好的是纯碱,另外一种则是食盐等.这样的问题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站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发挥,因而学生全体参与的热情很高,大家都非常积极大胆地设想,思考,讨论,回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快更好地解决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自发快乐地享受这样一个积极发表见解,热情交流讨论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并在意识的相互碰撞之中,开拓思维,学会交流,相互借鉴,多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掌控着全局,主导着课堂,但在课堂的舞台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课堂的美妙乐章要靠全体学生的参与来共同奏响.因此,身为教师,在每一堂课前,我们都要尽自己所能做最好准备,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我们要用心点燃学生求知探索的激情,让学生为梦想、为青春弹奏更美妙地乐章.

作者:邵雳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沈素芳,童云国.课堂设疑拓展学生的思维[J].中学化学2015年06期

[2]张素英.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J].中学化学2015年10期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

摘要: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发行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知之、好之进而乐之,就要从教学资源、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堂;优化策略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其中以乐之为最高层次,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初中化学新课标强调的“有效教学”,就是提醒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从“学”到“好学”再到“乐学”,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从而爱上化学,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发行为。如何让学生在快乐情绪的支配下完成一系列自主合作、竞相探究的学习活动呢?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勇于推翻传统教与学的观念藩篱,通过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优化,激发兴趣,调动情绪,引发思考,让学生真正企及通识的境界,寻找到自身不一样的潜能。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一、让学生感到“化学很有趣”

为什么同样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陌生的学科,但却有“化学太枯燥”、“化学太难”和“化学真有趣”、“化学太神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认识?细思其原因,固然有各自学生的差异所在、基础不同、认知有别的原因,但教师在引入化学这个概念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与形式,会成为这种对比鲜明的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面对一门完全陌生的学科,想让学生积极地学习,首先要让他们对这一知识产生兴趣,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怎样让学生“见识”到化学的有趣,并喜欢上这门知识呢?很多时候,教师可以不必程式化地用讲解、分析的枯燥方法引入知识,也可以通过有趣的试验或者故事打开化学的神奇大门。如让学生认识酸碱反应时,可以先让他们欣赏一个好玩的魔术:老师手里拿着一张表面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翻转正反面来回让学生确认,然后轻轻地用一支神奇的笔在白纸表面一刷,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白纸上突然出现了色彩鲜艳的几朵红颜色的花。学生惊诧之余不禁好奇,这是怎么回事?教师此时及时解疑,红色的花是早就存在的,是老师提前用石灰水画上后又将白纸晾干,大家如果不仔细看看不出来,而那支神奇的笔,是沾了酚酞之后的普遍毛笔。为什么两者一结合就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这就是化学的神奇所在,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这样“好玩”的知识产生兴趣,并主动开启探究之旅。

二、让学生体验“有趣的化学”

化学从来不应该是一门靠死记硬背才能学好的学科,即便是看似枯燥的化学元素符号、化学用语和化学概念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下,都会展现它独特的魅力。而怎样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有趣的知识”,教师一要注重教学形式的优化,一要注重课堂结构的优化。

1.优化教学资源

新时期的教育者不但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条框的勇气,还要有创新教学形式的智慧,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借一切之力让学生体验化学,理解化学,最终爱上化学。如笔者曾经组织过一节特殊的“体育化学课”,看似传统的一节中学生体育课,只是在老师的指示下做游戏、练身体,但走近才发现,每个人的背上都贴着写有不同化学元素或者化合物的名牌。难道这是“撕名牌”大战?不,这场游戏的规则并不是将对方名牌撕掉,而是根据刚刚学到的化学知识,抓住能够与自己配成相应化学方程的伙伴,用时最短、最正确的组合就是冠军。是的,并不是“左三圈右三圈”就一定是体育课的“标配”,化学课也不只拘泥于实验室或者教室,化学与体育无缝对接,恰恰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激荡。用一节课来完成两门甚至多门学科资源的整合,就是对传统化学教学大胆的突破和挑战,而这种挑战的背后,是学生更快乐地享受化学。

2.优化课堂方法

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会教出千篇一律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无限潜力是怎样激发出来的?是在兴趣的支撑下通过不断探究得来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体验与经历之中享受探索新知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如学习如何鉴别纯碱与食盐时,教师不需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难题”交给学生解决,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哪种方法又是最快、最实用的方法?学生自行结组开始讨论。在他们想到通过感官分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多种途径后,教师指导他们将这些实验方法记录下来,从中筛选最简方案。A组的方法是通过潮解现象进行鉴别;B组的方法很直接,用嘴尝即可,发咸味的是食盐,发涩的是纯碱;而C组学生是通过少量的稀HNO3或者H2SO4等释剂与样品相溶,产生气泡的是纯碱,现象不明显的是食盐。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能动性和主动性,便表明在兴趣支撑下的化学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同样是学习,只因方法与形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和不同的乐趣,所以要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实现从知之到乐之的跨越,教育者就要不断思考与尝试,力求在突破改变中酝酿我国教育的创新之潮。

作者:陆恒霞 单位:宝应广洋湖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琳.新课程形势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2(5):199-199.

[2]肖忠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13-14.

第六篇: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效益研究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开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强化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文章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具体论述了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化学教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效益;提问

化学是初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需要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掌握相关知识,以物质反应作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缺少和学生的提问互动,课堂氛围比较压抑,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导致学习效果较弱,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适时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提问,进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在课堂上缺少互动,造成了教师只顾在讲台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只顾听讲的错误的教学形式。尽管有的时候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也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沟通的形式过于单一,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这就使得课堂氛围压抑、枯燥,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受到打压,导致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学生对教师心存畏惧,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感,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较弱。同时,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不能自由、自主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成绩是学校和家长最关注的事情,也是学生学习阶段追求的目标。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小的精力了解、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的教育观念,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用心倾听,在学生出现错误观念的时候不要一味斥责,而是耐心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另外,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构建平等有爱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二、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提问,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课堂提问不仅指学生的提问还包括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疑难,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适时地提问则可以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例如,在讲“氧气”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提问:“讲到这里,你们知道氧气有哪些特性么?”教师可以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提问的压力下不断开动。同时,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帮助走神的学生回顾之前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重点提问,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重视度。例如,在讲“氧气”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氧气助燃的特性提问,让学生加深对氧气和其他物质反应的方程式的记忆,并鼓励学生积极地上黑板默写氧气和其他物质燃烧的方程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记教学重点,而且可以根据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效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不断创新化学教学手法,丰富化学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提问环境

信息化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了解、掌握、运用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而且需要学生了解学习开发新能源和研制相关物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与时共进的化学教学素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进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在化学方面的知识面。例如,讲解“水的组成”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水分解的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在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水的组成元素是什么,它分解出来的物质是什么?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进行猜测之后,教师再逐渐进入教学的主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水的组成和分解方程式等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过于危险,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提问不仅指教师的提问,还包括学生的提问。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教师通过在化学课堂上的提问,不仅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理性思维,还可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这一形式。

作者:周道江 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钱定有.让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益“问”出来[J].广东科技,2013.

[2]赖小勇.让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益“问”出来[J].新课程学习(中),2013.

第七篇:初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实践

生成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其学习方式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是一个现代化的新颖教学模式。初中化学课堂正需要这种可以使课堂变得不再枯燥的教学方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改进自己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公式、定理等有更深刻地理解,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避免传统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一味将书中的公式和例题按照教师自己的思维模式给学生讲解,学生们只能按照这种思路来解题,这就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课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学生不一定可以吸收和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或者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难以理解老师的想法,被动的接受这些,会使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降低,使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生成性教学不同,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指导,尊重学生的想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与化学没有距离感,进入到深层的理解,牢记化学知识。这要求教师时刻谨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多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总结收获,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化学这门实验性课程。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科特征,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课程,也就是说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例如,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实验室制作氧气的方程式:和。如果教师只为学生讲解化学公式,要求其背诵,学生会难以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学习变得困难。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根据这两个方程式进行制作氧气的实验,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写实验笔记,记录自己看到的现象,自己对方程式的理解等,教师可以对其实验笔记进行纠正和指导。如条件不够还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实验的视频,为学生播放。只有避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看到实验发生在自己的眼前,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地了解,才能记得更牢固。这便是生成性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创设生动情景,降低授课内容难度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和分析的科目,学生应在对事物的探讨和分析中领悟到其中的道理,通过自己观察和实践能让学生更主观地了解其所学的内容,接触物质的构成和反应的过程,了解化学这门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死板的将别人看到的内容形容给自己,并没有亲自看到这些现象。在这种方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站在对立面上,是两个个体,课堂变得僵硬化。学生对许多抽象概念的理解十分困难。生成性教学要求老师把自己放在学生之后,真正的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多多参与到学习中来,生动的展示化学课程。尤其是比较抽象化的概念,教师如果用生成性教学的方式,创设生动的情境,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相应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初中教学课程中有原子的结构这一内容,这是个抽象而难以理解的概念,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这一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需要教师在课前查找有关动画视频或者模型,在课堂上拿出来为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否则,学生对原子的构成这一概念仍然是模糊的,只是死记硬背下来一些课本上的概念,会产生理解的误区,如再出现一些扩展性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教师运用了生成性教学,使原子的结构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深层次的认知,甚至自己可以举一反三,不在教师的帮助下就可以分析一些扩展性的题目。丰富了知识,让化学变得更容易和有趣。

三、设计弹性教案,进行课后自我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案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内容,而教案是课堂的起点和目标,引领着教学的进程。按照这种教案授课往往会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不能好好地理解具体的反映形态。所以教师要制定弹性化的教案,在课前定下一个学生要达到的大的目标,并注意个别学生的具体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调整其要达到的要求,做到不强人所难,不要对能力不够的学生要求过高,使其失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案中设计几个模块,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删减和变化教学过程,但在变动过程中要注意沿着一个目标进行,切不能只顾内容丰富而忘记了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种多模块教学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思路,或者根据老师的思路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路,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而不能让其一味地沿用自己的思路。时代在进步,化学教学也同样如此,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在课后进行反思和充电,跟上教学进步的脚步。不能长时间的沿用同一个教案或教学思想,要与学生、社会共同进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还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授课老师进行沟通,也要粗略地了解其他学科的目标,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进和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采用现代的生成性教学,依据具体情况灵活的改变授课方式,告诉学生不要一味地沿用老师的思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思维。并创立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积极地进入化学课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高睿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第二中学

第八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

摘要:

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多媒体可以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展示抽象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成为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指出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合理应用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化学;原则;策略

化学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且,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化学理论知识,不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演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注入式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导致化学教学的质量较低,而在信息化时代,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把握教学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同时,多媒体具有直观具体、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二、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单纯的一味口头讲解理论知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运动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的形成过程以及主要成分,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2.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出合适的教学环境,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碳六十》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别展示出金刚石、石墨以及碳六十所构成的物质,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多媒体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增加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例如,在复习阶段,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化学知识,以提高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4.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教学条件、教学时间的限制,实验活动不能有效的开展,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以及实验仪器,让学生直观体验实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应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出,促进学生化学能力的发展.

作者:陆学军 单位: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吕娟勤.研究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6,02:74.

[2]李胜利.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1:90.

[3]任振兴.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9:57.

[4]苏飞.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04:147.

第九篇:初中化学实验翻转课堂优化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育者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了.化学是初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的学科.而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课堂翻转”,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进而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

翻转课堂;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

“翻转课堂”又叫“颠倒课堂”,是一种极具有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中的“翻转”其实就是指,重新构建学生学习的流程.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大多数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灌输知识,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效果相对较差.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先自行学习教师自制的视频,使学生可以在课下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记忆、巩固和运用;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面对面的讨论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完成的效果,并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一、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俗话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内去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读书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学生作业比较繁多,学业负担较重,所以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对学习的欲望也不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学习欲望的驱使下会自主地、积极地去探索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地学习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的互动性.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单单是实验的演示者,更是实验课堂的引导者、指导者.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回答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产生的疑惑,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跟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对个别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地给予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全面的提高师生在实验课堂的互动,而且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有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利用“翻转课堂”来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发展水平、感情认知、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有的非常强,有的相对而言就很弱.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采用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同时,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根据班级内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这就使得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最后导致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学效果较差.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可以有效的弥补上述的缺点.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一刀切”的教学弊端,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来调整化学实验学习的进度.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进行研究来满足自身的学习欲望,而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在课后反复的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在遇到疑惑的时候积极地寻求教师的指导,争取把基础的实验技能掌握好并学会运用,从而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逐渐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同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把实验教学视频分为基础和延伸两个模块的,基础模块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看实验视频的时候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知识和技能,而延伸模块是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拓展研究.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学习的模块,从而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三、教师要利用“翻转课堂”来延长教与学的时间

化学是初三的时候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而初三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再加上部分学校教学设施的限制,使得一些学校化学实验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对于学生化学实验基础技能的培训也相对欠缺,所以导致学生化学实验的能力较差.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预习的时间达到最大化,进而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从而在化学实验课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讲“对粗盐初步提纯”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称取固体、研磨、量取液体、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基础的实验步骤制作成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提取粗盐实验过程中的要点,使学生预习的效果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成功率并缩减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验时间,进而在实验课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合理地运用“翻转课堂”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周道江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丁嘴中心学

参考文献

[1]戴宇.浅谈翻转课堂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5.

[2]杨雪红.浅谈将翻转课堂引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J].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

[3]朱凤.巧借“翻转课堂”,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

第十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摘要】

我们广大教师都知道,只有当教师能够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的情况,它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发展,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后,就能体现教学效果。笔者在本文对此进行了认真的阐述。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已经风起云涌,能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成为关键所在,因此,每位教师都非常珍重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提升。只有当教师能够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的情况,它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发展,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后,就能体现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体验。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的成功都是在兴趣的激发下才会引起人们的兴致,才会执着地进入奋斗钻研的状态。作为化学的教学,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让学生感兴趣,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我在化学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调动他们的自觉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我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节教学时,就用小实验来导入课堂教学的。我拿了个试管在氢氧化钠的液体中滴入了酚酞液体,学生发现试管里变成了红色非常感兴趣,而我又滴入了几滴稀硫酸液体,又变成了无色;又将氢氧化钠液体中滴入硫酸铜,又变成了蓝色;把有火星的木条放到氧气里,很快就燃烧起来了……我有向同学们问了一些问题,比如,母亲做饭,我们没有吃到就能知道是什么菜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吸烟对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实验和各种问题的提出,学生感到非常奥秘,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接着我就告诉他们,我们通过学习化学就会知道这里的奥秘了,所以,我们学习好化学对我们了解生活、利用科学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于是同学们顿时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也对下面的学习进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到了极致。

二、利用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化学学科,它比较特殊的是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更加有利学生的理解。另外,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热情猛增,通过实验能够把化学概念及原理更加很好地讲析,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实验中产生弄好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活跃的观察学习中,促进积极思维。比如,我在进行“氢气吹泡”实验的时候,有很多人吹得没有连续性,也控制得不到位,也比较少,于是我就改进了装置,把胶头嘴改换成了玻璃管嘴,然后把它的上面吹彩泡玩具的多孔塑料头剪下来插入已经剪开的胶头顶部,蘸些洗涤液,从玻璃管处通入氢气,就可在多孔塑料头处吹出连续且体积较大的氢气泡,然后再用酒精灯去点然氢气泡,这样学生发现那些鲜艳的火花都感到惊奇振奋,大家沉浸在讨论学习中,开启了他们那朦胧的心扉,拿起了打开了知识大门的钥匙。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多设计一些小实验,比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通过这些奇妙的幻境使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达到最高境界,更考虑如何把看、说、想、做、写等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来,于此提高了学生的各种技能训练水平,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教学不断地涌进了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迅速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多媒体以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成能够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及其反应规律。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是传统教学很难以达到的效果。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如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时,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再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库、课件库等,作为化学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总而言之,我们作为教师要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要不断地的进行更新和提高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把他们的创新精神作为重中之重,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学习中的新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更好地提高。

作者:王洪久 单位: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学

【参考文献】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学生发展,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外向学习与内向学习,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论文投稿网

    在我国,人们经常将“学习”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实际上,学习具有多种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把握学习类型。如按照学习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区分为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反思学习与观察学习等五种基本类型。由于这五种学习各自的对象及其展开过程的差异,它们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的功能各不相同。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如何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

    为了研究上述五种类型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按不同的标准将它们归结为不同的类别。从学习者参与和完成学习过程的独立性来看,在交往学习中,学习者是与他人一起,以交流、对话、讨论或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而在其他几类学习中,学生通常是独自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可以将它们归结为“独立学习”;反思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经验或身心结构为对象,属于内向学习,对应地,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则是以外在事物或人为对象,属于“外向学习”;相比于以实际事物或人为对象的操作学习、交往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而言,符号学习属于间接性的学习,而前四种学习属于“经验学习” (直接性学习)。由此可见,按照上述三种标准进行归类,五种基本学习类型各属于不同的类别,由此可形成如下三对学习关系: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的关系,外向学习与反思学习的关系,经验学习与符号学习的关系。从教育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现行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对这三对学习关系的处理最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探讨这些学习关系,就成为教育能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的关系

    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个体性。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基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通过作用于某种外部对象(书本知识、实际事物)而调整、改造和丰富自身身心结构的过程。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在遗传素质、生活环境、学习需求、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在学习过程上的巨大差异。因此,学习需要个体亲身经历和独自完成学习的过程,任何他人都不能代替学习者完成学习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与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结的建立;认知心理学则将学习解释为发生在个体头脑内部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而自主建构事物意义的过程,学习者的主体性是理解学习过程的关键问题。 “独立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强调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发生在个体大脑之中的信息加工和自主建构的过程,真正属于内化和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独立学习反映或体现了学习在内在过程或机制方面的特征,是把握学习本质的一个最为基本方面。

    学习在内在过程或机制上具有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学习在外在的行为上一定是由个体独自参与和完成的过程。相反,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是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展开内部学习过程的条件。维果茨基最先研究了交往对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他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是由交往而实现的个体间的心理机能向个体内部的心理机能内化的过程。在“最近发展区”思想中,维果茨基指出,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从儿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对应的现有发展水平,向在集体活动中、或在成年人指导下完成较难学习任务所对应的潜在发展水平过渡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 R.E.Slavin)、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D. W. Johnson&R.W.Johnson),以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夫妇(Y. Sharan,S.Sharan)等人,提出并倡导合作学习。此后,合作学习开始在国际上广泛流行,成为当今最具影响的学习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许多新的学习理论,突出强调了对话、讨论、合作等人际交往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这些新的学习理论大多受到维果茨基的影响。比如,建构主义学习观就非常强调对话学习和合作学习。社会建构论者“将合作或对话过程视为教育过程的核心”,认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起着主要的教育作用。一个人通过加入、联合和批判性地考察别人的观点来学习,通过互动还可以产生各种新见解。”与信息加工理论仅仅关注个体在头脑中运用符号对信息进行加T的看法不同,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情境认知理论”不是孤立地研究“个人认知”和“符号认知”,而是强调“把个人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这一情境脉络是互动性的,包含了文化性建构的工具和意义。”在对认知过程的具体理解上,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认知学习应遵循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强调个体应在“实践共同体”中学习: “人们在实践共同体中行动和建构意义。这些共同体是意义的有力的储存处和传递者……。共同体建构和定义了适当的对话实践。”

    交往学习的意义和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它能为个体学习提供参照、启发、借鉴和多种视野,从而使个体学习超出个体经验的局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如果局限于个体经验或个体内部的加工过程,则很容易出现视野狭隘、认识偏颇、固执己见等弊端。而个体通过与具有不同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他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碰撞与合作,就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态度、思维方式和思想观点的启发,进而对自身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进行调整和丰富。其次,交往学习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和诸多社会性素质发展的直接途径。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是仅仅在封闭的自我中通过自我反思就能形成。相反,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需要在交往中借助他人这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避免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出现偏颇。而学生的社会性素质,如交往技能、合作精神、理解他人的能力、同情心、道德品质等,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倾向、方式和水平,这些素质主要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在交往中,通过交往双方的对话、理解和沟通,产生交往双方某种关系状态,并同时使交往双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性素质。#p#分页标题#e#

    由此可见,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具有不同的功能。独立学习强调,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和独立地完成在内部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过程。而交往学习则强调,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即使个体独立思考和能动建构在合理性、水平、效率等方面,能超出个体经验和视野的局限,个体需要在与他人对话、交流、互动的环境或条件下展开学习过程。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两者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各不相同,但又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交往学习,或者在交往学习之后的独立思考和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发挥这两种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功能。

    现行教育在处理这两种学习的关系中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只强调个体独立学习,忽视交往性学习。如有些教师只片面突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轻视利用学生与他人的对话、交流、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其后果是,导致学生视野狭窄、自我意识不能得到平衡发展、合作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另一种是,片面突出合作与讨论。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地独立思考,就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或者在交流、讨论之后,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理解和消化吸收的工作。在这样的讨论或合作中,只有部分真正有思考的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而那些没有独立思考的学生则只是在形式上参与了讨论和合作,并没有从中真正受益。

    三、外向学习与反思学习的关系

    学习经常被当作是向外求索的过程。如在符号、交往、操作、观察等学习形式中,学习者均是以自身以外的人或物为对象;学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外向学习之所以在学生学习中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是因为:(1)人是作为“活动主体” (即活动着的主体)而存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人作为主体对自身身心结构进行作用,其目的是要将自身现有的身心结构,发展为从事某种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身心发展状态。主体身心发展不是无指向、泛化的,相反它总是指向从事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身心发展状态。因此,脱离具体的外向活动而仅在头脑中发生的主体对自我身心结构的改造作用会失去现实针对性。 (2)在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中,除了认知素质可以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而得以发展外,主体从事动手操作、人际交往、现场观察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等,所需要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情感和态度、技能和能力、创造力等素质,特别需要主体在对应的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并从中获得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脱离实际活动而仅在头脑中想象、思考该种活动,是难以形成从事该种活动所需要的上述素质的。 (3)外向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习者从事内向性的学习活动的前提。当主体没有充分的从事某种活动的经验,或者主体头脑中缺少相应的活动观念和表象时,主体改造自我身心结构的活动更不能脱离具体的外向活动而仅在头脑中进行。

    按照对学习和发展机制的理解,有效的外向学习本身内含着内向学习的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在相应的作用于某种对象的活动中进行的。而活动之所以具有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发展的效应,与主体活动中存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有关。主体在活动中,总是努力追求实现自己预期的活动目的;但是,当主体现有的身心素质结构(包括需要和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意志、技能能力等)尚未达到对客体发生能实现自己预期目的的作用的要求时,主体就会根据自身活动的目的以及活动客体及活动过程的规定性,主动调整、改造、丰富自身现有的身心结构,以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这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当一个人很想做一件事而不会做这件事时,他就会主动努力去调整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或补充新的知识,学习做这件事的技能,发展相关的能力,直到学会做这件事。因此,主体活动过程的成功进行会实现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实现预期的活动的目的(此即主体的客体化);同时,主体为实现活动目的而根据活动客体及活动过程的规定性,主动改造或丰富自身身心结构,从而实现自身身心的发展(此即客体的主体化)。所以,活动的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学生在外向性的学习活动中,为实现外在的活动目的而主动对自身身心结构进行改造和丰富的过程,就是内向学习的过程。

    内向学习不仅作为外向学习内化的环节而存在,它本身还具有相对独立性,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当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生活经验以后,学习可以在自我反思中进行。所谓反思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的经验、经历、行为或自身身心结构为对象,以反身性的自我观察、分析、评价、改造、修炼等方式进行的学习。在反思学习中,学习者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对象。内向性学习(反思学习)的功能是,通过反思提高学习者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对待以及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人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身以及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所强调的“自主学习”、“建构性学习”、“学习的主体性”等问题中,反思都居于核心地位。

    因此,外向学习与内向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均有独特的意义。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一定量的外向学习的积累,内向学习所需要的材料、经验和能力无以产生;而缺少内向性学习的过程,外向学习就不能内化,因而无法产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效应。

    现行教育的问题是,只是突出了外向性的学习,而轻视了内向性学习。其结果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和技能,但没有形成改造主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未能得到有效地发展;二是学生所学习的很多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是没有内化、不能应用的知识,而只是作为客观的材料堆积在头脑之中。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全面理解外向学习与内向学习的发展功能的基础上,将这两种学习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和转化,而不是孤立地强调某一种学习形式。

    四、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的关系#p#分页标题#e#

    符号学习在现代教育中被当作主要的学习形式。所谓符号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负载在一定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中的文字、数理逻辑、图像、动画等符号为对象的学习。符号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者不直接接触实际事物(自然物、人文社会现象以及各种行为)本身,而以描述、表征实际事物的符号为直接的学习对象;学习者以符号作为工具,以对符号的识别、表征、分析、综合、推理、想象等逻辑操作为主要的活动方式,来展开学习的过程。符号学习的具体形式主要有:看书、听讲、做作业(书面作业)、看电视、上网,等等。在学校教育中,符号学习的主要形式是书本知识学习。

    符号学习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特定的功能,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符号学习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尤其是语言智能和数理一逻辑智能)发展的主要途径;它能为认知以外其他方面素质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和借鉴;符号学习是促进学生成为符号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符号学习在学生的发展中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符号学习只能完成部分的发展目标,而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即符号学习所能实现的主要是与符号使用直接关联的素质(如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难以完成与动手操作、人际交往、自我反思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相对应的素质(如动作智能、人格智能、实践能力)发展的任务;对于人在认知以外的其他方面身心素质的发展而言,符号学习主要是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和借鉴,而不能提供实际活动的锻炼和直接经验,后者是认知以外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验学习是学习者从亲身活动、经历及其产生的经验中获得的学习。区别于符号学习,经验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者不是经由代表实际事物的符号间接地作用于实际事物,而是通过直接作用于实际事物而完成学习过程。因此,经验学习具有现实可感性、亲身体验性、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等特征。经验是通过活动产生的,因此,经验学习与活动学习存在内在的关联。从人类生活活动的主要类别来看,经验学习的主要形式有:操作学习、交往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以及综合性的实践学习。

        经验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理解和内化书本知识的基础。理解和内化知识,不能仅仅在符号活动中完成,它需要其他方面的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验贮备以及经验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和转换。 (2)经验学习是知识应用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要让所学知识能够自如地应用,一个关键的条件是,知识学习应结合多种具体的情境和实际生活过程。否则,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容易成为“惰性知识”。 (3)是认知以外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人在认知以外的素质,尤其是与实际活动(动手操作、人际交往、自我反思、社会实践等)相对应的素质,主要是在实际活动和相应的经验中形成的。对于认知以外的素质发展来讲,参与实际活动并获得直接经验比掌握间接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经验学习虽然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但它在人的身心素质的发展中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经验学习会使得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囿于个体经验的水平。因为个体在生命活动中靠自身直接经验所及的事物是有限的,因此仅凭经验学习,个体的学习与发展难以达到人类已有的水平。 (2)纯粹的经验学习可能是试误式的学习,这会造成学习过程走弯路和出现低效率。由于个体生命和精力的有限,完全凭借个人经验只能学习非常有限的东西。(3)并非事事、处处需要个体去经验,同时很多事物也是不能靠个体经验去学习的。如对历史事实、宏观宇宙、微观世界、一些危险的场境和行为等的学习。由此可见,经验学习的局限性实际上正是符号学习的优越性所在。

    由于符号学习的功能和局限正好分别对应着经验学习的局限和功能。因此,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两者之间的功能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孰重孰轻或相互替代的关系。

    在我国现行教育中,对于符号学习和经验学习关系的理解,最为流行的看法和做法是,将符号学习置于教育的中心,而将经验学习置于边缘位置。这既表现在理论化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也实际地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我国现行最有影响的一些教育学和教学论教科书,在对教学本质的理解中,强调教学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其所论及的教学原则、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也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对象和内容。现行教育教学理论虽然不反对经验学习,但它将经验学习仅仅当作是服务于或从属于符号学习的需要。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课程设置绝对地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而很少设置活动课程,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很少有认真落实的;教学方式主要以适合于单纯书本知识教学的传递一接受的方式为主。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它所培养的人主要是掌握了大量书本知识,其语言智能和数理一逻辑智能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严重缺少动手做事、发明创造、自主发展、独立生存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五、如何合理处置不同类型学习之间的关系

    对于不同类型学习之间关系的处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选择或粗俗的辩证综合的问题,相反,它要基于对如下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综合把握。

    首先,基于新的发展取向把握不同类型学习之间的关系。过去的很多争论和偏向,首先是由于人们对学生身心发展取向的理解偏差造成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对学生发展取向的理解上,仅仅突出知识掌握和认知发展。在此前提下,突出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符号学习就是自然的,也可以说是合理的。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适应我国应对全球竞争和赶超发达国家的需要,我国教育应将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意识等素质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以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取向,学生学了使用符号学习以外,还要使用包括动手操作、人际交往、自我反思、社会实践等在内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其次,在理解每种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的基础上把握不同类型学习之间的关系。某种学习在教育中到底应处于什么地位,它与其他学习的关系应是何种状态?这主要是由该种学习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功能与局限决定的。因此,认识不同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是合理处置它们在学生发展之中关系的前提。比如,由于符号学习的发展功能正好是经验学习的局限之所在,而经验学习的功能也正是符号学习的局限所在,因此这两者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遵循同样的道理,可以理解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内向学习与外向学习之间的关系。#p#分页标题#e#

    再次,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育问题把握不同学习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光要以理性分析为基础去把握不同类型学习之间的关系,历史和现实中的很多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学习之间的关系也有重要的启示。比如,历史上,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人类的学习是以经验学习为主的,只是到了学校教育兴起以后,符号学习才越来越占居主流。但与此同时,教育实践也越来越表现出由于单纯强调符号学习所形成的弊端:学生的学习远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学生的身心发展愈来愈片面和单一。此种弊端引发了人们重新强调经验学习的思潮(如卢梭的思想)和教育改革运动(如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历史经验表明,过犹不及。无论是片面突出符号学习还是仅仅强调经验学习,其所造成的教育后果均存在问题和缺陷,唯有合理安排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

注:

【1】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C].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莱斯利.P.斯特福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佑清.论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 (3).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8

一、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呼声在我国越来越高。所谓的素质教育要求所有的授课教师善于从学生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和实际需求,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积极地实施“双基”教育,要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局限性。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师要善于改变根深蒂固的陈旧的、腐朽的教学思想,要改变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角色,要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这一章节时,传统的生物教学是教师说、学生记,该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然后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以“诱导式”教学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细胞呼吸的发生原理是什么?然后通过“酵母菌”实验总结答案。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到具体的实验步骤之后,根据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所学知识。要想在实验教学过程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提高学生们的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出一种严密的实验态度。通过让学生们自己观察自己动手,学生们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出一种较为严密的科学态度。而且只有具备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更好的运用各个实验器具,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整体实验素养。

三、注重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高中生物属于偏理性学科,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但是生物中所教授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著名生物教育专家李多然老师曾在《试论生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一文中深刻阐述:生物与我们自然生活的世界密不可分,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则很难阐述清楚某一知识点,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生物首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所学习的基础知识,然后以现实生活中的植物为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出动态的画面,以此增强画面感和动态效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神奇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研究表明: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可以增加求知欲望。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帮助。总而言之,教师要将实际和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作者:柴婀娜 单位:山西省闻喜县东镇中学

第二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摘要: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最大的收益,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把其中面对一些问题及时解决。本文分别介绍了备课、课堂的结构、课堂的语言、学生学习的能力、师生的关系、课堂评价等,从而提出高中生物课堂实现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教学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形式,作为提高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改革的一个主要地方。对于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很多方面分析,包括:讲授知识、沟通情感、智慧的养成、塑造个性,以及彻底关心所有学生的成长、学习与发展,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来吸取精华。随着新理念的改革,引入了新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教学效果比较显著。笔者认为,在中学生物课堂中,为了达到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有效的备课

备好课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根本。备课在教学工作中被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备好课,能够保证讲好课,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专业的知识、业务的能力等。所以,在上课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作业等[1]。对于课程标准,教师要仔细研究阅读,以便很好地分析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教材、其他的教学材料,对课程的标准、学科的特点、教材的编写目的要认真把握,根据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根据学习的情况,来制定出三维教学的目标、融合教学的资源、分层次进行作业的设计。总之,对于备课,把遵循课标,活化教材作为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制定层次不同的目标,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教学。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语言

(1)优化教学目标,对于三维目标的意识要坚持构建,给每一节课制定课程目标与实际相符的,并能够确切地对其进行描述,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向达到明确、清晰,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对于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引导所有学生达到有效的学习,即所有的学生会想象、会思考。(2)优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给课堂带来新时代的气息,作为现代化的一个教学平台,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为主。此外,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形式进行讨论,还可以让双方进行辩论、以及进行剧情的表演、亲自动手去实验、以及编写小论文等,这样改变了学生以前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也让其体验到快乐[2]。对于教学的过程,教师应依据教学的实际,来选取适合的教学的方法,避免为了教学方式达到新颖,而没有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个辅助的工具,而服务与教学,因此,对于教学方法必须合理利用。(3)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作为一个主要的方面,在课堂中,不论教还是与学均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完成。在新课改中,改变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行为,以及学生在学习上的方式,改变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即实现师与生的交往、一起发展而互动。对于课堂的教学语言,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第一方面、关注教学的语言,包括:语言的民主性、语言的幽默性,语言的启发性、语言的激励性,从而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第二方面、运用适合的比喻、口诀,使学习变得生动、形象而有乐趣。例如:把糖类、ATP比作为支票、硬币,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说明自由扩散的状态,以口诀的形式对有丝分裂的过程、特点进行归纳,实现很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一直以来,把实验的活动作为探求问题、获取新知的一个主要途径,根据生物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由进行学习,从而形成探索、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小组合作来探究,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对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作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往的教学是以填鸭式为主的,这样一定阻碍了学生主动的思考,而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通过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根据实践说明,对于生物课堂,以生活的经验、生活的现象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在情境中能够不断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乐意学,这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达到提高。而教师要恰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安排学生在课上,或课后去操作、调查、思考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会由不主动转变为主动接受,那么,我们的课堂学习才能变得有效。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确保了师与生一起实现教学的目标、协调好教学的活动、促进教学的效率。通过良好的师与生的关系,是形成“自由自在”的教学的气氛,从而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的情感,发掘学生具有创造的潜能。在工作中,我们要尊重、了解、热爱这些学生,而当自己出现错误时,对自己的错误敢于纠正,在师于生的关系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5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对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作为教学效益直接影响的因素,而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学进行归纳的阶段。往往具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学评价,应实施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来选取适当的语言、动作,不要夸大缩小,从教师的评价中,让学生体会出教师的真心,从而享受自己的成功。

6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有效的教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进行,包括:有效的备课、课堂教学、结构、语言的优化,以及良好的师与生的关系的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被激发、有效的评价等,在实践中,需我们不断得到强化,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

作者:张鹏丽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6,22(6).

[2]董晖.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10).

[3]景晓燕.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有效提升策略的研究[J].教育界,2010(15).

第三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概念图的应用

高中阶段所教授的生物知识体系其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较为复杂,其涵盖的知识点集中性较差,并且知识体系被分割为若干个模块,表现出的系统性不强,这样的知识建构不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以及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概念图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难题,其能够帮助学生串联零散的知识点,捋顺知识结构,但在应用中还存在某些缺陷,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其使用效率.本文就概念图简介、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显著特点,以及概念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一、概念图简介

高中生物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提高高中生物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一经被引入便迅速被应用于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尤其是在生物教学中,由于其涉及到分析、推理、判定等内容,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概念图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方法,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以衍生,JD•Novak在DavidP•Ausube意义学理论基础之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得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经过发展,概念图阐释概念之间关系的方式为:通过框图将各个与主题相关的概念集中起来,再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以及概念与主体之间的连接完整表达主题所要阐释的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可以是有规律的,也可以是无规律的,既可以是单方面的连接又可以是双方面的连接,从属的概念一层一层逐步表达其含义,一级一级将各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显著特点

1.辅助学生形成知识网

将课本中所含有的知识体系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建构,需要媒介,而概念图很好地成了这个通道,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存在联系,通过概念图可以将这些概念连成网,减轻学生学习生物的难度,稳固学生的认知结构.概念图从生物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入手,将零散的概念、原则、规则等联系起来,整合知识点,形成具有逻辑的框架,帮助学生迁移以及整理知识,培养学生思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行更好的生物学习.

2.修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生物教学中的浓缩与精华,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简练概括,对于高中生来说,要想完全理解其含义必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并柔和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某种偏差.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清楚哪些知识内容,还有那些内容没有清楚,通过概念图帮助学生修正某些概念间的错误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水平.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是由于高中生物知识点非常零散,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可以熟练运用各种理论、正确进行实验以及操作各种相关仪器.新课标政策实施以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验设计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并不能够介绍全部的知识链.因此,概念图成了这些知识点连接的结点,学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概念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图在教学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图在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在教师备课过程中使用概念图,能够保证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提高备课的组织性与系统性.例如,教师将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知识建构,按照层级整理一章的内容,使得各个知识点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还可以将前一章的内容与后一章的内容加以联系,使得章与章之间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如,教师在整理《细胞的结构》知识点时,将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三个内容作为一级概念,而后分别解释其功能或者构成等等.

(2)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其优点不可抹杀,但也存在缺点,概念图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将教学内容有条理的从课本中复制在课堂中,从横向上罗列知识点,同时在纵向上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教授完高中生物必修1中细胞的生命历程时,从细胞的增值依次排开,将细胞分化、衰老、死亡与癌变画出,一步一步推进,再以此为基础将细胞的认识与细胞的分子、构成、输入、输出以及细胞之间的能量转化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辅助学生学习.

(3)概念图在章节复习中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了某一章或者整本书后,需要对其知识点进行串联,巩固知识点,概念图在这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做笔记,在上课时速记课堂中的重点内容,快速掌握其概况,再添加细小知识点.例如,从光合作用出发,其可发出一个呼吸作用,两个反应,三个阶段,并结合光合作用图示,展示呼吸作用与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此基础上添加知识点,扩展其知识含量,完整学习其内容.

2.概念图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1)概念图在学生预习中的应用

概念图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在帮助学生预习方面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等方面有推动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生命活动的主绍承担者———蛋白质”这节内容之前,让学生进行预习时,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图的方式方法,找到生物、植物中蛋白质的作用,将其进行比对,学生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对蛋白质的作用以及活动范围等进行掌握,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课堂学习的负担,而且还能帮助于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生物教师教学的效果.

(2)概念图在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概念图的作用是将学生的知识进行连接,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将其应用,在为学生留课后作业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深化.例如,教师在讲完“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内容,为学生留课后作业时,可以为学生留一些综合性的习题,进而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回忆与联系,让学生明确本章知识点学习的核心内容,当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可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认识与学习,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逐步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同时也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质量,既方便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又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生物知识点,对生物形成整体而又清晰的认识,建立系统的知识网,完善其认知方式.这样的教学工具促进了新课标教学理念与具体教学的结合,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很好的桥梁.

作者:邓娟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中学

第四篇:高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实践

摘要

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活动教学实践,探索在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活动教学;生物学教学;教学形式

活动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具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等特征。其中“,活动”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具有独特的规定性: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独立的实践性主体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活动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其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卢梭是第一个全面论述活动教学的,同时也为活动教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巴西多、裴斯泰洛奇和杜威等人也相继对其进行过论述,但都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皮亚杰的推动下,“活动教学”才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目前,我国对“活动教学”的研究集中在理论论述,对其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研究还相对较少。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活动教学,体现了面对全体学生的新课改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亲身体验,形成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的提升,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设计理念

下面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为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活动教学的一般流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设计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

2.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之后的延续,是“种群与群落”的升华,剖析了生物在种内和种间如何发生联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如何联系,也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奠定基础。

2.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能够从资料中归纳出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但还不能将生活中的事物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

2.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信息的种类,并列举出相关例子;能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游戏,认同现实生活与生物学知识密不可分。

2.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分析资料,得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5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请四位学生上台,两人为一组,进行游戏。游戏一“:你做我猜”。①两人一组,每组在3min内尽可能多地猜词语,多者胜出。②一个人用语言描述或者形体比划,另一个人猜,语言描述不能直接说出要猜的词语的字,如果说出则无效跳过。③如果遇到不会描述的词可以直接跳过,以节省时间。④输掉比赛的两人继续体验游戏二。游戏二“:哑巴喝饮料”。①准备5个不透明的、外观完全一样的杯子,分别装上白酒、白醋、白糖水、盐水、苦瓜水。②任意选一个杯子,喝下“饮料”,通过自己的表演(不能说话),让其他人猜出正确答案即可。(2)新课展开:学习信息的种类时,教师通过以下3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习。①“你做我猜”游戏中,参与的同学根据什么来猜测纸板上的词语?(游戏中,学生对纸板上词语进行的语言描述,像这样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我们将其称为“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理信息除了刚才提到的声音外,还有:光、温度、湿度等。)②我们如何猜到瓶中所装为何种饮料?(根据游戏二中同学品尝不同饮料所表现出的不同神态、表情甚至动作,来引出第二种信息种类———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即是动物通过的特殊行为,对同种或者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如:鸟类的求偶现象。)③台上品尝饮料的同学又是如何知道瓶中所装为何种饮料呢?(台上同学品尝饮料后,感受到饮料中的能够产生味觉的化学物质,引出化学信息的定义: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学习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教师叙述:通过刚刚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那么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106-107页“资料分析”归纳总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分享答案,并补充完善:资料一: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飞行。资料二: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资料三: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资料四: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师生总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生命活动;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3教学效果及反思

实践中发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说出信息的种类,列举出相关例子;并且可以结合资料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还发现,学生在找出活动过程中的信息时,容易遗漏某些信息或出现其他问题,如认为饮料是化学信息。其实是饮料中带有味道的化学物质才是信息。教师应当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纠正改错、补充完善。另外,在讲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后并不能直接得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此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答案,总结概括出更准确的知识点。基于以上论述,在高中生物课堂实施活动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课前准备。活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整堂课成功的前提。(2)对活动时间的把握。游戏时间不能够过长,否则影响课堂进度;也不能过短,否则无法使学生形成经验,影响后面的教学环节。(3)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活动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周国倩 范曾丽 陈芳 张雪梅 黎云祥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莉娟.活动教学的内涵、立论基础及其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1999,3:87-91.

[2]黄鹤雅.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12-14.

[3]尹赛丽,李晴.初中地理实验教材“活动”的比较[J].地理教学,2007,01:27-29.

[4]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02:11-13.

第五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趣味性

摘要:

生物是高中的基础课,但是由于生物知识抽象,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让生物课堂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趣味性;问题;教学的艺术;生活情境

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由于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们对部分生物知识不能做出清晰的认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新课改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呢?笔者在新课改下进行了思考和探究。通过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只有让课堂具有趣味性,才能够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生物学习过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1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

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把问题情境教学法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在运用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出发,要做到设问的形象性和具体性。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开始设计教学问题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引入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在解决重难点问题时为学生设问,让学生围绕教学问题进行知识的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收获知识。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教师走出“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束缚。但是,在运用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要注意所创设问题的明确性和合理性。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花哨,否则又会走进“满堂问”的误区,不能发挥出问题情境的优势作用。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清新的画面、播放优美的音乐,同时教师配上相应的解说:“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时,你会想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看到什么呢?”学生们都闭上眼睛陷入了遐想之中。教师接着说:“此时此刻,你们是否想到了森林中的各种生物,是否想到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呢?”在让学生略作思考之后,教师接着说:“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通过教师的设问导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很快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课堂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讲究教学的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投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如果教师只是使用教条式的语言照本宣科式的进行书本知识的讲授,学生们必然会感到学习枯燥乏味,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语言具有趣味性。只有教师善于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够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才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放飞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就需要在平时注重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教师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够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才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更加钦佩,用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例如,在学习“细胞”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把细胞比喻成工厂,细胞核比喻成工厂的控制中心,细胞膜比喻成工厂的围墙,细胞器比喻为工厂中的各个工作车间。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们对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都有了形象的认识和深刻的记忆。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

生物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通过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学生们会感到生物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因此,在新课改下进行生物教学,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模式,要把生物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思考生物问题、去发现生物学知识,只有为学生创设出了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学生们才能够融入到情境之中,实现学生的乐学,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先让学生想想周围的人有没有患有癌症的,或者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癌症的了解。由于现在癌症患者增多,我们身边这样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学生们对这一现象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都结合自己周围的生活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引入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也对癌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生物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一定不能改变当前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赋予生物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物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蒋文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第六篇:高中生物探究式课堂互动情境创设

摘要:

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奇迹与本质的唯一途径,更是构建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应提升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强化教师的学科引导,以此创设互动情境,构建有效的探究式生物课堂。

关键词:

高中生物;探究式;有效课堂;互动情境

生物学科作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其教学模式与教学成果自然受到了家长、学生与教师的关注。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具备应用性强、创新要求高的特点,构建互动性较强的探究式课堂能够更为具体地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互动教学环节的把控能确保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教学的进步。但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落实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生物探究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的现象突出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很多地方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打造新课堂,教师为迎合教育主管部门的新要求也会尽可能地选择探究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公开课或者展示课中,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频率更高。这些教师认为如果没有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自己的教学活动就得不到评委的认可,也没有创新点。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应用原则,使其沦为模式效应且教学效果不佳的形式表演。

2.教师对探究式课堂把控能力亟待提升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把控能力,教学中容易出现对学习内容挖掘较浅、学生思考不到位、课堂容量偏小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下。尤其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的探究效率低,浪费了教学时间,而将探究的结果直接告知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带入了歧途,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也浮于表面,或者所探究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将教师的讲解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再死记硬背,缺少必要的思考环节。

3.误将探究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唯一主体

在实施探究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意识到探究活动是生物课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探究活动本身,模式固化、痕迹化比较严重。其实探究活动不只包含活动本身,还应包含互动情境、教师参与探究、探究结果的科学评价等。教师若只关注探究活动本身,忽视其他环节,则会导致学生的探究热情不足,影响学生对于探究内容重心的把握,不利于教学效果优化。

二、创设互动情境,构建高中生物探究式课堂实践路径

探究式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得以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是离不开互动情境创设的。在极强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多的课前准备保障下,教师要创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交错碰撞的互动探究情境,帮助学生科学地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使自己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引导人。

(一)提高学生探究主动性,创设互动情境

互动情境的创设路径有很多,可以是指向性比较明显且结合生活实际的提问,也可以是结合多媒体的微视频展示,还可以是一个新奇的教学模型。总之,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的一切有利资源都可以应用于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载体应注意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学科研究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联度较高,利于学生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和创设情境时需要选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境的问题,尽量让学生有感而发,使互动更为真实,课堂学习氛围便于动态生成。例如,在讲解“酶的特性”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酶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加酶洗衣粉等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就自己所接触的知识来思考“酶的特性”,探究活动就这样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在短时间内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被打开,最终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堂提问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向所有学生抛出同一个问题,对学生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关注不够。教师应利用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进行提问,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创设有效的互动情境,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新知识接受能力。特别是高一新生,生物知识对于他们来讲较为抽象,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层次性问题的设计,使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互动,让每名学生都能有发现、有存在感,促进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细胞是什么?大家大胆猜测细胞的组成部分可能有哪些?这几个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几个相对简单但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要求不同基础和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回答。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最后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突破本节教学的难点。

3.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相对成熟,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一些学生不愿意去表达,不敢在课堂中发言。因此,要促进互动情境的创设,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观点的机会。例如,在讲解“细胞增殖”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有丝分裂的过程,或者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激励每名学生向他人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每一点发现,思考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总之,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朋友,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对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也应及时关注、适度鼓励,尽量寻找他们在探究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节奏。

(二)强化教师的科学引导,创设互动情境

1.重点关注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科学引导

很多高中生总是将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机械地等同起来。其实高中生物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远比初中要高,初中时则更多地了解相对固化的知识,高中则侧重于探究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许多学生因为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而产生厌学情绪,要促进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要通过自身引导去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例如,在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就生物体的六大类组成化合物元素,就不同话题要求学生参与探究,确保课堂学习内容的完整、系统。另外,教师要找到自己的课堂角色,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2.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首先,教师应广泛阅读学科相关书籍,多方面收集、整理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要创设互动情境、实施探究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在教材中画出重、难点,再将所有的生物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与加工,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应对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在确保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做好过程把控。例如,在讲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递生物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作为探究主题,促进探究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新的教育理念期待教师更为主动地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教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需要培养学生在自主参与、相互帮助、自我发现中更多地体验发现的魅力。在创设极强的互动性教学情境下,应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探究活动,使构建“真学课堂”成为高中生物课堂的主旋律。

作者:潘新国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

参考文献

[1]江玉海.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J].基础教育论坛,2009(5).

[2]裴浩莲.开放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研究[J].教育界,2013(29).

第七篇:高中生物课堂效率提高

摘要:

高中生物内容不仅多,而且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显得尤其重要。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串和对核心概念的剖析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导入;问题;核心概念;课堂效率

课堂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茁壮成长。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然而,短短的40分钟内,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有效课堂导入,创快乐学习起点

课堂导入是我们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获取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的关键环节,一个恰如其分的导入可迅速将学生带人学习情境中,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具有以下特征。

1.1针对性、启发性

课堂导入要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储备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1.2直观性、趣味性

直观有趣的课堂导入易捕获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获得直观的感性认知,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快乐中积极思考形成概念[1]。

1.3艺术性、概括性

课堂导入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用不超过5分钟的时间,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导入新课。同时也要求新课的导入在形式上进行创新,贴近实际生活[2]。

2层层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问题设置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及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有目的的由简到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3],主动发现、逐步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设置系列问题可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要设置高效的问题串。

2.1创设问题情境,分析提问对象

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配以问题设置,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产生冲突,让其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反应对问题做出适当调整,比如:学生反应出对问题陌生,没找到回答问题的角度,这时教师可将问题进一步分解,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引导[4]。

2.2言语和蔼鼓励,提高问题目的性

教师提问事应多用和蔼带鼓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可缓解学生的紧张,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设置的问题不管难易与否,一定要突破本节教学重难点。

2.3精选角度,巧设坡度,启发适度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从多角度设计问题,再根据教学目标和同学们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佳角度进行提问;同时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这样能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转化,帮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2.4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思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同学[5],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给出问题后,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全班同学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回答,再全班共同评议。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语言来分析问题。这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辨认准确性,获取有用信息,及时调整预设答案。

3核心概念剖析,破重难点达目标

高中生物有很多起主导作用的核心概念,它们贯穿于每一章节。因此,掌握这些核心概念非常重要。高中生物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核心概念。

3.1关键词、模糊词

核心概念总是用一些字词表达,这些字词中有部分切中概念要害,起限定作用,即关键词[6]。学生抓住关键词,是掌握核心的关键。如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对内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规律性应答。这个概念里的关键词是“动物或人”、“变化”、“应答”。另外,在一些概念中有模糊词,如“大多数”、“主要”、“一般”等。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点,认识特例,掌握一般规律,如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这里的“主要”是模糊词,帮学生澄清除了糖类,脂肪、蛋白质也可提供能量。

3.2比较相似概念,关联新旧概念

高中生物中有很多相似概念,把这些相似概念放在一起,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更容易掌握。如:赤道板与细胞板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相同点:位置相同、都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不同点:A出现时期:赤道板在中期,细胞板在末期;B存在状态:赤道板是虚拟的,细胞板是真实的;C存在细胞:赤道板是动植物细胞均有,细胞板植物细胞特有。高中生物的很多概念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强调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旧概念中获得新概念,将新旧概念建立起知识体系[7]。如: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对它们进行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进行比较,这样新旧知识链接成网络。

作者:柴官会 单位:成都市新都区香城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唐棣.浅谈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现代教育科学,1995,(6).

[2]白亚秋.高中生物课堂导入实例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3]王咸道.生物教学中问题设置与学生思维引导[J].中国校园导刊,2010,(11).

[4]柴伏武.高中生物教学问题设置的技巧[J].科技信息,2009,(18).

[5]刘惠兰.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改进问题的设计[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1,(39).

[6]蒋春苗.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2013,(2).

[7]杨文军.高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性教学[J].教学案例,2011,(3).

第八篇:高中生物导入课堂教学技巧分析

摘要:

众所周知,课前导入对于一节高效率课堂的建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导入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好的导入能为整节课堂的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导入还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对新知的探究兴趣调动起来,进而使师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到新领域的探究之中。因而,课堂导入对一节高效率的课堂的建立来说尤为重要。课堂导入既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基于此,教师在新课伊始,要注重导入这一环节,使其更好地为接下来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

高中生物;导入教学;活跃课堂

引言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看似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或者是几句话,几个问题等,但一个精彩且恰当的导入却是一节精彩的生物课堂教学的开端。因此,生物教师在新课伊始,就要开好头,达到“课伊始,趣味起”的效果,为顺利进行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本文正是围绕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展开的,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1教材插图——这是一种最直观形象的导入形式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图文并茂的编写形式,几乎每页上面都会配有与知识相关的插图,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较好地利用起这些插图,对丰富生物课堂的教学资源也是大有帮助的。比方说,用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既会感到亲切、自然,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时候,再顺势投入新课也就水到渠成了。每一章节开头的章节题图,一般都会配有富有哲理的说明文字,这一资源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而且还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例如,在讲述“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章节内容时,我就引用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名言导入新课。在探究必修课“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节知识点时,则可以采用“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这样优美隽永的诗句导入新课。这些文字与图像联系密切,有效配合,学生在感悟生物学奥秘的同时,情感上还能得到有效升华。

2设疑置问导入法

学思于疑“,疑”是学生积极思维于探索问题的内在动力。心理学家则指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都是先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生物课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疑则能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兴趣,进而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疑布阵,引导学生主动去猜测、联想、思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探究的内容中来。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相关内容时,我是这样设疑导入的“:大家想一想,假如机器没有油会怎么样呢?”“、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一连串问题的设置,则能即刻激发学生的兴趣,快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再顺势把新知迁移出来,师生一起合作解开本节课的疑点。

3实验教学导入法

众所周知,实验是生物教学的精髓,在新课开始前,设置一些趣味小实验,作为新课的“预热”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比方说,趣味实验导入、小实验导入、演示实验导入等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比较容易操作的则属演示实验导入,设计演示实验可以从学生已知的实验切入,然后再逐渐向本章内涉及到的未知实验过度,尽可能采用富有启发性且趣味性的实验导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上。例如,在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用小实验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先把食盐放入生鸡蛋的溶液中,这时,我们会发现鸡蛋的蛋白质变性形成絮状沉淀,再加水稀释后沉淀则消失不见,正当学生们产生疑问之时,教师再顺势导入新课,引入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导致的变性是可逆的,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们也能很快投入到其中。再如,在分析“光合作用”这一部分内容时,也可以通过发现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导入新知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科学史的了解,拓宽他们的生物视野范围。

4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知

生物学科是一门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但是,高中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理论性,与教材上难懂的知识相比,生活中生动有趣、形式各异的生物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设计生活化的导入形式,选择一些学生都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导入素材,既能拉近学生喝生物学科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细胞呼吸”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农作物在种植之前、种植的过程中,都是需要不断松土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受伤时需要包扎,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那些透气性能好的纱布进行包扎呢?”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们较为熟悉,但是,却很少主动去深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将要学习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学生则会乐于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慢慢积累,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5结语

总的来说,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有效的导入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准备。课堂导入也是一门艺术,导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要恰当地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理恰当的导入方式,先对新知识进行有效“预热”,让学生对对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并且对其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为顺利拉开新知识的序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光军 李蓉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孙阳.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向现实生活的回归[J].才智2010年12期.

[2]徐宏余.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改进[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