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教育培训范例6篇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大学生 潜能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公共课程,进行有关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诚然,这些音乐教育不能对各种素质的提高产生直接影响,但它能给大学生授以“美”的知识,带来“美”的感受,引起“心灵”震撼。加之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在多方面产生着无形的精神力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国古人也曾有过许多精辟名言,阐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其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这种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我们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他们有较明确的政治追求和政治理想,有主见、能明辨是非。大学教师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这项工作渗透在音乐教育中效果极佳。音乐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公共课程这一阵地,选择优美动听而又富于思想内涵的歌曲或乐曲让学生鉴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笔者在选修课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就引入了经典革命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国、中国,不屈的山河,巍然屹立,气势磅礴。英雄的人民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消灭一切侵略者……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歌词,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旋律,激励着当代大学生为振兴中华不懈努力。再如,气势磅礴,豪迈壮阔《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流淌着那种势不可抵挡的中华民族壮志豪情,镌刻着永不泯灭的爱国情怀,又怎能不使大学生心灵深受震撼!这些,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外,我还投其所好,有选择地让学生欣赏周杰伦专辑中的一些中国风歌曲,如《青花瓷》、《东风破》、《本草纲目》等,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学教育效果明显,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音乐是大脑细胞的催化剂。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许多科学实验研究表明,音乐能有效地开发右脑,开发智力。笔者所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文化课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长时用脑,精神疲惫,学习效率不高。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音乐这种特有的直觉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相关音乐活动大有裨益,如发声练习、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合唱队排练、乐团训练等音乐实践活动。活动时间可安排于下午课后,晚间或是双休日,定期定时,长期坚持,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将是深远的。

三、音乐教育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学习音乐是件愉快的事,学生参与其中能得到身心的愉悦。无论学习唱歌、演奏,还是排练、演出、比赛,都需要全身心投入,积极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这无疑让学生的身心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发展。研究发现,经常练习唱歌的人,身体多个系统都可以得到训练,其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得于开发和提高。再如弹钢琴或练习其他乐器,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协调配合才能进行,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经常组织学生排练、演出、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中,大学生音乐文体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丰富多彩,我院各系部每年都会举行国庆晚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学院学生会每年的一大盛事更是隆重而热烈:在学生中通过层层选拔角逐,评选出“校园十佳歌手”。此项赛事引起学院所有学生的密切关注,报名参赛学生达几百名。整个活动过程从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全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排练。显著效果,反响热烈。参赛选手们精心准备,收获极大。学生会工作人员也是乐在其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得以锻炼提高。各项文体活动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审美素质是培养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也是审美的要点。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凯洛夫曾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诸多要素,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时常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引导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也主动与积极健康的音乐为伴,勇于摒弃颓废音乐和不健康的艺术形式,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注重真善美,人人争做自尊自强,文明修身的当代大学生。

五、音乐教育能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的提高

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所设的专业课程技能操作性都很强,3年或4年学习的后期阶段,都会有实验实训这项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技能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会逐渐上升为一门技术,是这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谋求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的提高是间接的,它借助一些歌曲、乐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劳动观念;另外在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训练课上,学生必须脑、眼、手、脚、身体密切配合,神情专注,方法得当,讲求效果,这些基本要求与专业技能业务实践有着极大的共同性和共通性。而且同样能培养吃苦耐劳作风及磨练意志。

此外,音乐教育活动也能促进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如今社会关系复杂多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培养大学生真诚守信、开朗乐观,果敢大方,能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的健全人格也至关重要。通过开展音乐活动、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过程,为他们接触同学、老师、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更好地投身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渗透领域是多方面的。作为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认真思索,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团体培训 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 培训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48-02

教育,《现代汉语词典》给定的义项之一,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特指学校教育,以获得学历为完成的标志;而培训,则被解释为“培养和训练(技术工人、专业干部等)”。本文不拟对教育与培训进行精准的定义,也不准备探讨教育与培训的逻辑关系,只是为了行文方便,用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来区别教育与培训;从事学历教育的教育者,文中称为教师;从事短期培训的教育者,就名之曰培训师了。

对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研究,古今中外,已经有很多理论了;而对培训师的关注和研究却远远不够。虽然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培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组织和个人认识,培训的支出也被从福利列支转为成本列支,但对培训师的研究的文章还不多,检索到的文章,多以技巧交流为主。究其原因,恐怕与多数培训师由教师转行而来有关,而教育和培训的相似的教学形式,使人们得出了好教师等于合格培训师的结论。

事实恰恰证明,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 问题的提出

团体培训,特指各类社会组织,从组织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出发,根据组织目标,以组织成员为对象而“量身定制”的专门培训,以期提高组织成员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和相关技能,又称组织内训。很明显,团体培训与以获得学历为目标的传统学校教育不同,与培训界所说的以一般社会公众为对象的公开课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就属于团体培训。

教育研究者曾经提出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概念。这里借用这两种“对立”概念的表述,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以提高首都职工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从课程设计、课程推广,到课程讲授、课程考核,凸显“素质教育”,几乎没有预设任何应试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为职工“准备从事社会生活”服务。

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以中央及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为操作平台,利用电大既有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机构资源,很快推广到全市各个区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目前学历教育中,应试的比重还很大,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教育教学要素,均以学生获得学历为直接可见目标。利用学历教育的平台,完成非学历教育的任务,这种差异,对大部分习惯了学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十分艰巨的任务。实践中,担任职工素质教育工程课程的教师,只有完成了从教师到培训师的转型,才能在授课中,达到为职工“准备从事社会生活”服务的目标。

2 学历教育与团体培训的区别

2.1 目标不同

学历教育的目标是完成受教育者的职业准备与社会准备,重视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强调观念的导入,知识的掌握,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是受教育者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团体培训虽然也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但大多以提高组织成员的某一方面的能力为培训当期目标,强调技能的获取。即便是提高综合素质,也更多地表现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2.2 完成周期不同

学历教育完成的时间长,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的磨合,这种磨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大的意义,为教师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团体培训多是一过性的,周期短,见效快,培训师很少调整的余地。要求培训师需要在短时间内与学员达成共识,磨合成功。一旦失误,很难有挽回的机会。

2.3 内容范围不同

学历教育既然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内容自然包括基础知识(义务教育)和专业知识(高等教育)。

团体培训的范围就广泛得多。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建立的职工素质教育体系中,涵盖了通用能力培训,岗位培训,主题教育,重点群体培训,职工文化素养提升等专题,各专题都包括了大量短期培训课程,几乎覆盖了涉及职工素质的所有方面。

2.4 知识结构不同

学历教育要提供一门课程的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知识链条,还要考虑到本专业不同课程在专业体系内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过程中,要介绍课程的一般理论,“四平八稳”,中规中矩。

团体培训要求突出能力要素,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关注程度相对低一些。教学主要内容不是一般理论,而是充满了个性化与针对性的活生生的内容。

2.5 教学形式不同

目前学历教育仍然基本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播,教师讲,学生听。

团体培训的形式呈多样化特点,除了课堂教学,还有现场实践,情景模拟,讨论辩论等方式,尤其注重互动式参与。

2.6 教学过程中价值取向不同

学历教育中,尤其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教师应该尽量价值中立,提供充分的资源,引导学生理性地从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树立科学思想方法。

团体培训中的培训师则更需化身为教练,成为某种程度上“真理的化身”,将相关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2.7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

[1] [2]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少儿艺术培训;关系;建议

前言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对少儿素质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培训是促进少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少儿艺术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一、素质教育与少儿艺术培训的关系

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少儿艺术培训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精神的接班人。在少儿教育中,素质教育侧重于对少儿智力的开发,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其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良好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艺术教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也就不再完整。而从目前来看,少儿艺术培训的本意,是萌发少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使得少儿可以在教育和培训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具体来讲,艺术培训可以陶冶少儿的性情,激发其对于艺术的兴趣,提升艺术素养,进而帮助少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而对于家长而言,让孩子参与艺术培训,并非想要其将来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专业的培训教育,启发孩子的心智,塑造优雅的体态,陶冶美好的心灵,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少儿艺术培训的根本目的。

另一方面,少儿艺术培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少儿教育也一直备受社会各级的关注。从目前来看,少儿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启蒙教育培训、文化教育培训、技能教育培训以及艺术教育培训。其中,艺术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培训教育,通过鲜明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充分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艺术的陶冶。艺术培训一般是以鲜明的形象、多变的动作和优美的旋律等来展开相应的教育,比较符合少儿活泼好动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其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很容易被其理解和接受。少儿艺术培训,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教授相应的观察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对事物的会议,锻炼其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相似事物的联想,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少儿艺术培训注重的不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教育的过程,通过激发少儿兴趣的方式,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潜能的开发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少儿艺术培训是实现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少儿艺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兴趣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少儿艺术教育应该靠吸引而非强制。当前,许多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无视孩子的意愿为其选择相应的培训项目,而且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着想”。而实际上,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来源。这样强制性的行为,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少儿艺术培训中,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主动去学习,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树立学习信心

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进行相应的赏识和鼓励,引导孩子树立对于良好的自信心。当前,许多家长都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张口闭口人家的小孩如何如何聪明,自己的小孩如何笨拙,其本意可能是为了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但是却没有看到,这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得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此,家长应该善于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其良好的自信心,同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对于孩子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其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继续前进。

(三)培养创新思维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少儿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而影响。少儿不仅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希望能够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此,在少儿艺术培训中,应该加强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强化少儿的创新能力,摒弃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为其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使得少儿的创新思维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带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培训教育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少儿艺术培训中,应该立足素质教育基础,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激发其对于学习的情趣,引导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范文5

1.1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2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2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3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3钟健能.抓紧培养吸引使用人才[N].组织人事报,2002-01-13

4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范文6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抓起、从新教师抓起,因此,岗前培训制度顺应而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作为新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培训和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了解高等教育原理,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1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2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

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3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