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例6篇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1

    一、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的意义

    (一)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

    北京正在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这对工商部门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工商部门积累的大量企业登记和管理信息加以整合、分析,编制成信息分析报告,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企业的重要领域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定期编制行业信息分析报告,对行业市场主体进行分析,客观反映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展示不同行业领域的投资强度,反映社会投资的基本趋向,可以引导投资主体理性投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使企业可以便捷地查询到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保证交易安全;同时有利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自身信用做担保,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三)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广大消费者的重要抓手

    利用工商部门商品质量检测等信息,定期编制消费信息分析报告,建立消费指南,引导科学消费,可以成为服务消费者的重要形式。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社会服务系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最终服务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公众的个性化查询需求,是为消费者服务的重要领域。

    (四)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全面履行职责的题中之义

    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中明确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应“研究分析并依法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商标注册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工商部门全面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提高监管效能的内在要求

    在现行多部门执法的体制下,加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形成维护市场秩序的合力,大幅度提高管理效能。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应用可以打破工商部门内部职能分割,充分发挥综合监管效能。

    二、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带动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取得显着成果

    (一)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激活工商信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工商部门积极推进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为社会公众参与经济生活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通过编制市场主体信息分析报告,服务政府中心工作;编制行业信息分析报告,引导理性投资;不定期消费警示信息和食品质量检测信息,引导理性消费。

    (二)充分应用工商登记和管理信息,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高监管效能实行企业分类分级管理,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借助日常管理信息,实行重点审查,破解企业年检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难题;借助案件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发现,管理漏洞和工作薄弱环节,提高执法行为的规范性。

    (三)充分应用社会监管信息,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与公安部门公民身份信息实现共享,保证合格的主体进入市场;通过与药监部门药品审批信息共享,提高药品广告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对12315投诉举报信息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秩序动态,强化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三、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认识不到位政府承担的四项基本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分析工商部门的工作,除市场监管职能之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职能都有所涉及。目前,工商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还不够丰富,内部实现公共服务职责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还不完善,人员配备仍显薄弱。

    (二)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工商部门定期编制的综合性或专项信息分析报告,在选题的针对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信息查询服务方面,虽推出了一些服务产品,但与企业和消费者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挖掘登记和管理信息的潜能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北京的企业信用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理效能体现在约束行政措施,约束失信惩戒的市场这两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范围、公示范围限制过多,对管理信息的应用不够充分。

    (四)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提高监管效能仍显薄弱目前,工商部门信息分割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借助信息应用提高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的效能仍显得滞后;没能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很好地实现对信息的归集分析及时发现市场中的风险点,实现国务院“三定”方案提出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掌握管理的主动权。

    (五)借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水平仍显不足工商部门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仍然局限于部门管理,较少借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能,从而限制了政府整体管理效能的发挥,难以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四、编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管理信息索引目录》,为信息应用奠定基础

    工商部门在长时间的企业登记和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但分散在工商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不便于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工商学会借助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元数据技术和目录技术,在对工商登记和管理信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种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描述,编制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管理信息索引目录》(下称《目录》),将存放分散、种类繁多的登记和管理信息实现了逻辑上的集中,基本明确了工商部门现在有哪些信息,存放在哪里,为信息应用提供检索和导航服务,形成了一本信息应用手册。《目录》将登记和管理信息分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市场主体年检验照信息、执法办案信息、市场监管信息、申诉举报信息、食品商品监管信息等6大类、25中类、387小类,并对信息项的内容细分条目,信息条目超过2200条。《目录》同时列出了信息项所属的业务部门,并对信息项提出了指向性的应用参考意见。因此,《目录》对加强信息的应用,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提示性作用。

    五、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服务型工商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提供公共服务,不是额外附加的任务,而是工商部门职责的一部分。其次,工商部门应该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产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再次,工商部门要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一种责任,社会需要什么服务,工商部门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产品。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自觉的行动。

    (二)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部门

    编制信息分析报告,是工商部门为政府决策服务的主要方式。为此,应将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列入工作职责,形成制度,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应该是多种形式的:有向政府提交的分析报告、有面向社会的分析报告,有专项信息分析报告、有综合性分析报告、有地域性分析报告,有定期编制、有不定期编制等。为了使编制信息分析报告职责常态化,并不断提高影响力,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如市场主体信息分析报告、年检信息分析报告等由相应的业务部门承担。而综合性的、地域性的,以及非常态化的与业务部门职责不直接联系的信息分析报告,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科技类企业发展报告等专项分析报告由信息中心为主承担。

    (三)找准信息分析报告的着力点,提高影响力

    1.提高信息分析报告选题的针对性。紧扣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立足工商职能,扩大视野,选好编制信息分析报告的主题,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推出符合政府决策要求、社会需要的信息分析报告。

    2.提高信息分析报告的深度。只有实现信息统计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自行编制信息统计分析报告与专家及相关部门参与相结合;着力于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才有可能拓展信息分析报告涉及领域,大幅度提高信息分析报告的深度。

    3.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定期编制的信息分析报告,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建立模板、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的数据,提高效能。4.发现新的信息应用点。深挖工商信息潜在价值,如企业生命周期分析、资本活跃度分析、主体活跃度分析等,形成有影响的信息指标,提升工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四)深挖信息价值,扩大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2

尽管的资本市场还属于中的新兴市场,相关机制还远未完备,此时去研究中介组织在财务报告制度中的功能看似为早。但是,连续多年股票市场低迷不振的状况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也存在严重的投资者信心不足的,而针对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剖析、责问和改进的呼吁也不断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财务报告的披露、分析与解释机制问题,借鉴发达资本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对于合理构建财务报告制度中的有用机制和相应的机构体系,正确引导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中介组织在财务报告披露、分析与解释中的积极作用,矫正现实中的相关机制缺陷、认识偏差和功能错位,无疑具有积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②

一、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机制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机制是经批准的已审计财务报告向使用者公开提供过程中的一系列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和它们的执行机制的总称(方红星,2004)。本部分首先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在整个架构中存在的合理性进行理论探究,然后从披露规则和披露过程两个方面探讨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的具体。

(一)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的理论剖析

公众公司的突出特点是股权分散,而且股权可以自由流通。股权分散的必然结果是投资者众多,而股权可以自由流通的必然结果是,需要根据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不仅包括现有的投资者,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成本和效率,提供财务报告的就只能是公开披露了。

财务报告披露的首要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公司财务报告的沟通模式,即由公司消极地应特定使用者的要求提供,变为积极地向公开。这就显著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而言,如果没有披露机制,他们就需要私下搜集财务报告,这是一项成本高、难度大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公开披露既降低了他们获得财务报告的成本,又增加了便利性。

随着以机、互联等为代表的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的发展,专业性的金融媒体逐渐成为财务报告披露的主要载体,披露的形式也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再到网络的多样化。此时,财务报告披露还能有效地保证财务报告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也便于多人同时使用和一人反复使用。还有利于财务报告信息的集成和比较,能显著地降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搜集、加工成本。

此外,金融媒体的披露还能对公众公司的财务报告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这种监督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财务报告披露程序、形式、及时l生和充分性的把关,这种把关可以是积极的,例如拒绝登载、传播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财务报告,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把这种不符合的情形公诸于众。此外,金融媒体是一种典型的声誉性中介,它的专业化和独立性,使得它在对财务报告进行披露之余,会衍生出一些副产品,例如有关公司财务报告的消息、评论、谴责、深度调查报道等,这些都能发挥舆论监督的功效。③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提高财务报告使用者价值的角度看,还是从节约社会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都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合理性,使得以金融传媒为主体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模式逐渐成为通行的主流模式。

(二)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规则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披露规则。从现行实务来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规则的内容构成比较复杂。一般来看,它包括法定披露要求、监管部门制定的披露法规、证券交易所制定的具体规则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披露规则,其约束力和执行机制也各不相同。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法定要求一般源于《证券法》或《公司法》。这种法定的强制性披露要求,是披露导向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规范公众公司行为的重要手段。以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为例,美国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立法以《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为主导,而英国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立法以《公司法》为主导。这既反映了两国传统和现状的差异,其实也反映了立法角度的差异。证券立法以保护投资者为中心,而公司立法则以保证公司作为一种营利主体的有效组织与运行为目的。在证券市场普遍不发达的大陆法系国家,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立法一般以《公司法》为主导。

监管部门制定的披露法规是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法定要求的具体化,它是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监管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在对证券市场实行高度集中的监管模式的国家,制定披露法规的权力也相应集中。例如在美国,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规则制定和监管权高度集中于证券交易委员会。即使在分权监管的模式下,制定披露法规的职权一般也由证券监管部门所主导。监管部门制定的财务报告披露法规也具有强制性,是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罚的主要依据。

证券交易所一般属于自律性组织,它所制定的财务报告披露规则只对在本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往往以证券交易所和公众公司之间的上市协议为保障。相对而言,证券交易所的财务报告披露规则更为具体,是交易所对上市的公众公司的财务报告披露行为行使必要的监督职权的直接指引。

(三)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中介和披露形式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公众公司自行印制财务报告向投资者散发,将财务报告备置于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公司注册登记机构等指定场所供公众阅览,通过披露中介公开等。这些披露方式各有利弊,其中通过披露中介公开是主导的披露方式。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中介主要是指金融媒体,具体说来,承担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任务的金融媒体主要是专业性的公众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网站等。从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媒体一般都要经过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的指定或认可,有的甚至是由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自己设立或控制的。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披露财务报告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因此借助网络媒体披露财务报告逐渐成为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一个发展趋势。从1996年起,美国和加拿大分别规定所有的强制性披露信息必须采用申报方式,一些交易所不再接受纸介质的申报文件。从事包括财务报告披露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官方系统,美国称为“电子数据收集、分析和调取系统”(EDGAR),在加拿大称为“电子文档分析和检索系统”(SEDAR)。这些系统也迅速成为获取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权威数据库。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形式一般为定期披露(periodic disclosure),属于证券市场持续性披露(continuous disclosure)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公司一般需要披露年度财务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可能每半年或者每季度披露一次。一般而言,财务报告披露会和其他的信息披露结合起来进行,或者直接包含在证券市场的一体化信息披露之中。

由于一些国家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强制性要求十分严格、具体和复杂,以致出现财务报告披露“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的现象。过于冗长、过于复杂的财务报告披露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财务报告信息的可理解性,并且把真正重要的(material)、具有价格敏感性的(price-sensitive)信息淹没在众多的信息之中。因而,对于财务报告披露,应该坚持适度监管、适度披露的原则,注意披露内容的可理解性、重要性和及时陛,以便更好地发挥披露机制在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中的价值传递和增值作用。

二、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解释机制

以披露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架构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必须要披露财务报告,第二,使用者应该有效地使用所披露的财务报告。前者已经通过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完成,后者则需要借助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解释机制。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解释机制的运行,则主要应该借助证券分析师、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功能的发挥。

(一)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中的分析与解释机制

从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构成来看,大部分使用者都不具备全面理解和把握财务报告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ly rational)。这样,对于大多数使用者而言,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所提供的只是原始资料,要把它们变成决策有用的信息,还需要有一个分析、加工、转换、解释的过程。

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解释,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这些成本用于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搜集,相关基准数据、行业数据、数据等信息的挖掘,技术处理,对专业性工作的报酬等。即使放松有限理性的约束,即假设人人都有理解和分析能力,他们各自私下去从事分析与解释活动的成本也会相当高昂。专业的分析和解释者存在的合理性除了其专业优势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由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分析与解释工作,其成本总和远远小于所有投资者私下进行分析和解释活动的成本总和。这种朴素的成本权衡逻辑,直接决定了分析和解释服务出售方和购买方存在的性。

进一步放松约束,假设无需考虑成本。专业分析和解释者可能会出于扩大影响、提高声誉或者其他间接的目的而免费提供分析与解释服务,此时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而言,接受分析与解释服务是无成本的。

一旦专业分析与解释的结果因为这种正的外部性而影响某些投资者的决策,证券市场的“从众心理”就会放大这种影响。分析和解释服务的这种溢出效应,使它得到典型的自我强化。而公共服务的网络效应又会加剧这种自我强化。这样,分析与解释功能就会嵌入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提供和使用过程之中。

总体看来,高质量、中立的财务报告分析与解释有助于增进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价值,也有助于节约社会交易费用。

(二)证券分析师及其功能发挥

证券分析师是专门向个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分析意见、预测意见并指导其进行投资的专业人士。证券分析师是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分析与解释者。由于证券分析师能够较为专业地理解财务报告、较为充分地挖掘相关信息,因此能够为财务报告创造出“增量信息”(incremental information),对于优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增进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经验研究也证明证券分析师在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方面起到了有价值的作用(Healy&Palepu,2001)。

但是,由于受到证券价格波动性、市场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证券师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向。而且,从上讲,证券分析师既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力去核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内在质量。因此,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证券分析师的作用。

从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增加使用者价值的角度考察,证券分析师的功能发挥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也严重依赖于其独立性。根据证券分析师利益属性的不同,一般可将其区分为卖方分析师(sell-side analyst)、买方分析师(buy-side analyst)和第三方分析师。卖方分析师一般是为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商服务的,他们一般都会参与公众公司发行工作的策划过程,也很有可能迫于压力或受利益诱惑而有利于出售证券的信息。买方分析师要么附属于机构投资者,要么是为其服务的,他们虽然没有虚夸公司业绩的动机,但是由于对于购买证券专业意见的检验更加直接,因而他们的职业风险更大,坚持中立也会使他们丧失服务于卖方机构的机会。而第三方分析师则是没有指向证券买卖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明确利益倾向的证券分析师。第三方分析师的独立性最强,因而也最有可能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分析和解释服务。实际上,在前文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设计中,我们所强调的就是这种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分析师。

除了明确的利益倾向之外,证券分析师还会存在其他服务质量的利益冲突(Boni,et al.,2002)。例如,以成交额为基础计提佣金的协议可能会促使分析师系统地倾向于促进成交,从而过于乐观地发表分析意见(Beaver,2002);此外分析师可能会成为公众公司进行“选择性披露”(selective disclosure)和拉拢的目标。

为了有效发挥证券分析师在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中的设定功效,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其独立性和服务质量,包括实行资格准入和许可证制度,制定职业行为守则和职业准则,强化市场声誉机制和惩戒机制的作用等。

(三)评级机构及其功能发挥

评级机构(rating agency)主要指的是信用评级机构,它是专门分析和评估公司投资价值及投资风险的专业性中介机构。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主要依据是被评级公司的财务报告,而所做出的评级又是对被评级公司信用状况、投资价值的高度概括的专业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而言,利用相应的评级信息有助于对相应公司的财务报告有一个总括的理解,或者提供一个重要的补充因素。

评级机构是典型的声誉性机构,如果从纯粹的市场竞争的角度考虑,追求声誉的动机和行动能自发地引导和矫正评级机构的职业行为。但是,在现实中,利益冲突同样也会影响评级机构的功效发挥。评级机构一般会提供其他相关的咨询、培训、评估服务等高利润的业务,因此很容易与服务对象之间形成利益关联,从而影响其对服务对象的评级。安然事件之后,在参议院的调查报告中,对评级机构未能尽到应尽的“看门狗”(watchdog)责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因此,对于评级机构而言,同样存在如何维护独立性的问题。

三、立足的分析与启示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分析与解释机制在维系资本市场有效运作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作用在中国的相关理论、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误解或偏差。本部分试图运用前文的理论和观点,针对中国的上市公司④财务报告披露、分析与解释机制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改进的建议。

(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股票或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应该在每一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和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提交中期和年度财务报告,并予以公告。公告的方式为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或者专项出版的公报上刊登,同时备置于公司住所、证券交易所,供公众查阅。中国证监会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了一系列与格式准则、编报规则和规范问答,其中包括对中期、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等方面的披露规定。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开刊登的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一共指定了3种全国性报刊,这样会导致上市公司选择的余地小,从而加大信息披露成本和影响时效。

中国证监会和两个证券交易所也在倡导披露。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这一点在猴王、银广厦等案件中体现得比较突出;《财经》杂志等已经成为证券市场舆论监督的代表性媒体。而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在信息披露、信息集成、舆论监督等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解释机制

中国对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机构和人员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其资格准入和监管由中国证监会负责。总体看来,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能够熟练使用财务报告信息的市场证券分析师还十分缺乏。而且中国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一般附属于证券公司或机构投资者,因而难以提供独立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解释与预测。

胡奕明等(2003)通过对中国证券分析师1994-2003年的1156份年报分析的调查发现,中国证券分析师对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能力在逐渐提高,但是他们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还很原始和落后,很少有预测分析,很少做出具体的买卖建议,而且不敢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决策做出批判性的评价。这与前面的基本判断是吻合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证券分析师行业和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准则的必要性。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发展水平更低,对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资信评级机构目前尚无正式的监管。

(三)启示与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制度尚处于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其中财务报告披露、分析与解释机制的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至少包括:(1)扩大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指定报刊的范围,降低披露成本,提高时效性;(2)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网络披露;(3)创造制度条件,引导媒体充分发挥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舆论监督作用;(4)大力发展证券分析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证券市场中介组织,加强监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职业准则,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分析和解释方面的作用。

注释:

①公众公司是指公开募集股份的公司,也叫公众持股公司。它是与私人(私下持股)公司相对应的。公众公司/私人公司是英美法系国家对公司组织形态的称谓,也是目前世界通行的主流提法,二者的区分大体上类似于一些大陆法系国家中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公众公司的股份一旦在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就变成了上市公司。由于强调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本身就是英美法系的传统,加上一些成熟的理论和经验也主要来自英美法系,所以笔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倾向于采用“公众公司”这个称谓。

②笔者一直坚持认为,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是一个长链条、多环节的复杂过程,所以只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会计准则、审计等显在的重要因素之上,而忽视其他因素,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害的。从国内外一系列事件被冠以“会计丑闻”之名,嗣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机构立即被千夫所指,而其他方面则鲜被提及,就可以管窥其流弊。本文研究从经批准的已审计财务报告到最终使用之间的环节和因素,一个附带的目的就是呼吁相关研究能着眼全面、跳出窠臼。

③媒体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在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突出。《华尔街日报》等金融媒体在安然事件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即使在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的中国,也有《财经》杂志追踪揭露银广厦事件等著名的事例。

④前文注释中已经指出上市公司和公众公司的区别。但由于中国的相关监管侧重于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公众公司),所以在本部分会根据文意不同而交替使用这两种称谓。

主要参考

Beaver,William H. 2002. Perspectives on Recent Capital Market Research. Accounting Review,77(2),453 ~474

Boni,Leslie,Luis Alberto Giorgio,and Pietro Masci. 2002. Conflicts of Interest Facing Securities Research Analysts:Implications for Capital Markets. Infrastructure and Financial Markets Review,8(1),5 ~ 10

Healy,Paul M.,and Krishna G. Paul. 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31,405 ~440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3

一、问题的提出及问卷调查概况

长期以来,分部报告的披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加剧了这场争论。从理论上来说,分部数据应该能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合理地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不同公司在其成长性、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的不同分部存在着风险差异,使得评价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变得复杂化,因此,必须披露分部信息。在中国大陆,多样化经营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我们认为,是否以及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们于2000年7月对37家证券公司(包含中国当前所有大的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和银行的85个信贷官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122份,回收67份,回收率约为54.9%。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SPSS/PC统计分析程序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分部报告的作用、分部的定义、披露的时间、披露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分部报告的重要性

公司是一个由多个分部组成的完整经济实体,通常来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而多种经营公司各个分部在成长性、盈利能力和风险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分部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有些风险如币值的波动、通货膨胀或政局不稳定可能是与个别分部相关的,而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不会披露这些风险。

我们认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经济国家,分部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公司的经营不仅涉及多种产品和多项服务,还涉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他们在新地区引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及其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这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于分部报告信息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对分部信息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91%的回收问卷认为分部信息重要,原因是分部信息可以为评价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被调查者都认为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

三、分部的定义

对分部进行定义是近来争论的焦点。分部报告应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信息。没有分部报告的充分披露,投资者将不知道盈利分别来自哪一个分部。分部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有用信息。关于分部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如果对外披露的分部报告和管理当局用于内部经营管理而编制的分部报告一致,这种分部报告将是非常有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按照风险和回报来披露分部信息将更有用。我们把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为重合法和类似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SFASNo.14)对如何定义分部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企业行业分部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公司管理当局的判断。”Hayes和Russel(1996)认为,由于许多企业把这种灵活性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样就弱化了SFASNo.14的功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在其1990年、1992年和1993年的报告中也批评了这种灵活性。正因为如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对其分部报告准则进行修订。SFASNo.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把分部定义为“从事产品生产或是提供服务或是主要向非关联的顾客提供一类产品或服务,目的在于赚取利润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分部的界定,留给企业管理当局一定的灵活性。1997年,FASB了SFASNo.131“企业分部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采用重合法定义分部,即向外报告的分部和管理当局内部使用的报告分部是一致的。该准则把经营分部定义为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从事可能赚取收入或发生费用的商业活动(包括与同一企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交易产生的收入和费用);(2)企业主要的经营决策制定者在向分部分配资源时,会评价该分部的经营业绩,并作出决策。这样,按照SFASNo.131,如果对内报告时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那么在对外报告时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版权所有FASB认为,既然重合法不仅用于对外报告的目的,也用于对内报告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和相关。SFASNo.14采用的是类似法,即要求公司按照产品和服务来披露行业分部。这样就造成SFASNo.131规定的分部确定方法和SFASNo.14的分部确定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根据SFASNo.131,以前把多种产品作为一个行业分部来披露的公司现在可能要求按照其对内报告的要求作为几个分部来披露。

SFASNo.14和SFASNo.131之间的差异可以概括为:SFASNo.131基于如何管理公司而不是基于SFASNo.14规定的按照行业、地域或是主要顾客来披露分部信息。所以,SFASNo.131很可能要求企业报告更多的经营分部以及这些分部的更多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于1997年了一个新的准则IASNo.14(修订)“分部报告”。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风险和回报主要来源于同类产品,则把这类产品定义为一个分部。该准则认为“分部不应该包括带有不同风险和回报的产品”。如果向董事会提供的内部报告中使用的分部不符合这一定义,IASNo.14(修订)要求“尽量按照类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这样就会导致对内报告使用的分部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外报告使用的分部相同。

IASC认为,如果按照相似的风险和回报来定义分部,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将导致更好的决策,即按照相似性来定义分部会增加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师对其预测和价值判断的信心受重合法和类似法的影响。当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的分部一致时,分析师的信心就不会因同一个分部的产品相似或不同而受到影响。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的分部不一致时,相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和不同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分析师往往对前者的判断更有信心。这一结果表明FASB和IASC的新准则,通过修订分部的定义来增加分析师对分部数据可靠性的判断,增加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的调查问卷发现,75%的回收问卷认为通过重合法定义分部提供的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理由是重合法的分部不仅用于对外披露的目的,而且也是对内披露用于经营管理的手段。25%的回收问卷认为,把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

四、需披露的分部信息内容

SFASNo.131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经营分部的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分部的利润或损失、具体的收入、费用项目及分部资产。描述性信息包括决定经营分部的方法、经营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报告分部信息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采用计量方式的差异等。为了提高分析师预测分部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SFASNo.131要求企业披露除了折旧和摊销项目之外的仅在内部报告时披露的其他重要非现金项目,同时,也要求披露重要的客户,如果公司10%或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一个外部客户,则必须披露这一事项,同时应披露来源于各个主要客户的收入及总和。

用来计量分部经营成果的会计方法和用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不一定要一致。计量分部经营成果时甚至可以不必遵循公认会计原则(Bunce,1999)。然而,公司应披露各分部的合并总额与合并报表金额的差异程度和特征。

SFASNo.14和SFASNo.131的差异在于,SFASNo.131要求对经营分部进行详细披露,包括除了折旧、折耗和摊销之外的其他重大非现金项目,并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有限的分部信息,而SFASNo.14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需要披露的分部信息,85%的回收问卷认为,按照下列项目的重要性等级进行分类而提供的一组信息应该是充分的:(1)报告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2)不同期间分部计量方法的变化;(3)各分部的专用资产;(4)报告分部信息所使用的计量方式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使用的计量方式的差别;(5)各分部的收入和费用;(6)分部的利润和损失。五、披露的时间

除了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之外,SFASNo.14和SFASNo.131还要求企业在中期报告中也应披露分部信息。而最近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AIMR)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提议要求企业根据行业和地理分部按季度披露收入、经营利润或亏损以及可辨认的资产。关于被露的时间,我们对回收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39%的回收问卷赞成1997年SFASNo.131的观点,即要求公司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

六、结论和建议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4

xBRL是互联网企业财务报告编制、、数据交换和财务报表及所含信息分析的一种标准方法,支持世界上所有以主要语言编写的混合文本,利用XBRL,信息可以很容易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它提供了一个国际认可的信息披露格式,这将减少获取与分发数据的成本。同时,XBRL提供了公司、交易所、管制者与分析师共享的数据定义,从而使得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更可能实现国际披露。笔者认为,XBRL对公司治理生态即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人员、投资银行家、监管机构等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XDRL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随着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必将面临对网络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需求。而XBRI将从技术上促成在线持续报告的实现,也为报告范围的拓展和报告的再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促使通用报告模式向多样化的交互财务报告模式转变。这些变化将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新的压力,审计必须随之发展为更加广泛的、持续的担保系统,对财务报告形成持续监控。另外,对注册会计师而言。XBRL是注册会计师开展持续审计的技术基础。首先,利用XBRL可以完全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按年、季或月的模式,做到实时,实时披露,便于注册会计师实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做到实时监控,当然要做到实时披露并非XBRL单方面就可以为之;其次,注册会计师在阅读财务报告的同时,可以通过超级链接跟踪审计线索,XBRL总分类账可以为每一个财务事项提供有据可查的信息,提高核查的效率;最后,XBRL可以完全突破书面格式的限制,财务报告的项目可以分得更加细致,财务报告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而且可以包含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它可以使审计工作突破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切实提高审计效率。

XBRL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为:(1)咨询业务将增大。财务报告的商品化使得财务专家日益致力于揭示、翻译、评估那些非定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跨行业的组织或是来自于从人力资源到客户关系管理等广泛的企业部门,因为只有这些财务信息处理是计算机及其高级数据处理语言所无法取代的。这种分工的结果,使得非数量化的财务信息和决策中必要的非财务信息的处理和地位,与量化信息同样重要。(2)加强计算机内控审计能力。(3)扩大了审计报告的受众范围。(4)加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会计师事务所将从公司财务业绩的验证工作转移到验证财务预测和非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等工作上,如验证XBR哳签的应用是否恰当,信息是否纵以及数字报告是否可信等,而财务信息中的数量化的部分都可以通过XBRL来自动分类、汇总、检索传递和列示。(5)审计责任更大。(6)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利用XBRL技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那就是在传统的鉴证职能基础上,提供与报告相关的咨询服务即与信息有关的认证服务。

二、XBRL对财务分析人员的影响

随着会计准则的日益复杂化,一般投资者根本无法理解企业财务信息中所反映的复杂交易如金融工具创新、租赁和特殊目的主体(SPE)等,所以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一般需要依赖财务分析人员的观点进行投资。由于财务分析人员具有丰富的财务分析专业知识,并具有远远超过中小投资者的财务分析技巧,可以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可靠与否发表意见,所以资本市场期望他们能够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异常性和不可靠性,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促使社会资源的趋利性流动。XBRL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将由历史性的、定量的财务信息向定型化信息、前瞻性信息、非财务信息扩展。对于财务分析师而言,XBRL强化了已有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可以自动、有效地分析,自动将文件从一种格式转换为便于分析的另一种格式,分析师节省了大量处理资料的时间,可以在对供投资者决策更具附加价值的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由于XBRL报告模式的内部信息系统数据的完全分享以及财务报告自动生成模块化,XBRL的发展将使企业将报告时间大大缩短,真正体现高效率,财务分析师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数据分析和利用。XBRL并不要求公司披露额外的财务信息,也不会改变现有的会计准则,只需符合现有的会计准则要求即可,是一种编制报表的高效方法。

XBRL对财务分析师的影响表现为:(1)会计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中的财务相关数据,均可以生成符合XBRL格式的文件,从而达到“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的效果,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提高了各种报表编制的效率,而且可以使用预先设计好的应用程序把书面财务报告的编制、网络财务信息的或上传至相关主管单位等多项工作一次完成,不需进行多次的单独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公司编制和财务报告的效率。(2)现有的财务信息中介人,要么重新定义要么丧失其角色。他们必须通过公司网址或是借助于人工智能把基于XBRL的信息迅速集成,这样才能体现其价值,一旦投资者也拥有这些工具和信息,那么信息中介者将丧失其职业发展前景。(3)使用XBRL可以降低研究成本,易于建立财务模型并进行公司间业绩和偿债能力的比较,可以在不需要额外披露的情况下提高信息的透明度。(4)财务分析人员运用XBRL可以较快地进行会计报表的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5)进行公司的基本面分析。(6)根据寻找的调查分析重点,准备现场调查结果。判断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程度。

三、XBRL对投资银行家的影响

投资银行家在企业中的贡献是借贷资本生产要素。现代企业中,完全依靠股东形成物质投入显然是不明智的,适当的利用借贷资本可以使企业获取财务杠杆效应,借贷资本的存在也有利于企业加速扩张。同时,投资银行家通过信贷可以稳定地获取利息收益,降低了管理成本和投资风险。XBR嘣投资银行家的影响表现为:(1)迅速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及时了解企业的筹资来源、资金投向、股利分配政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为其决策提供参考依据;(3)银行利用XBRL获取企业的经营状

况,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以作出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决策;(4)债券持有人作出继续持有还是抛售的决策。

四。XBRL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影响

证券市场的自律性监管,主要指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证券交易是自律性组织,承担了维持市场秩序,促进市场规范的监管职能。目前证券交易所要重点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实行监管,以确保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XBRL只是改变了呈报方式。并没有改变财务报告的实质,也不会改变监管的目的。利用XBRL通过应用程序可以将任何格式的公开的财务资料生成财务报告,在互联网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一方面便于投资者进行决策,另一方面便于审计机构对财务报告进行实时监控。XBRL本身不可能消除欺诈,但它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提高监管效率。目前,即使是号称监管最严的美国证券市场,SEC所能直接审阅的上市公司文件也是非常有限的。在现有的人力、设施和预算情况下,要对所有公司进行综合分析和跨行业分析都是不可能的。然而,采用XBRL,所有的公司报告都可能通过分析软件阅读,财务报告中的异常数据更容易被发现,监管者有可能对所有上市公司呈报的文件进行行业分析。

XBRL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影响表现为:(1)采用XBRL的方式,不仅便于阅读,而且可以通过软件来进行分析和汇总,必将大大减轻资料收集和处理的工作量,而企业报告中的异常数据也更容易被发现。(2)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按照需要的方式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动态掌握整个证券市场的情况。(3)披露方式的技术性要求更高素质的监督管理人员。(4)信息披露内容的增加扩大了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5)XBRL网络信息的低信任度增加了监督管理工作的无效工作量。(6)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迫使监督管理部门提高监管工作的反映速度和敏感度。(7)监管部门可以控制遵从成本,通过促进XBRL的广泛使用,帮助受管制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衡其实施XBRL成本。(8)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可以获取用户的直接反馈信息,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改进财务报告的编报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财务报告;设计

一、内部财务报告设计原则

根据上文对内部财务报告特点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财务报告的作用,在设计企业内报告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设计内部财务分析报告应该首先秉承实用性原则,从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根据需求设计报告内容。

2.重要性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示的信息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反映较为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准确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主要是看会计信息与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程度的大小。笔者认为重要的会计信息有两种,一种是经常需要的信息,一种是某一时期特别需要的信息。

3.系统性原则。要有系统的数据库支持。

4.明晰性的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及报表的种类、格式和项目尽可能做到清晰、简明、易懂,便于理解和利用。如所用词语要尽量通俗化,能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的原则的让报告使用者看的懂。

5.相关性原则。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要求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联,考虑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的不同特点。

6.可比性原则。同一种内部会计报表的内容、格式、项目和指标在前后期尽可能一致,保持相对稳定,以便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

7.成本效益原则。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成本编制要考虑节约原则,使企业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8.真实性原则。内部财务报告内容更应从真实情况出发,反映的问题应更贴近真实。

二、内部财务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在设计企业的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时,要着重考虑两个出发点,首先是从内部财务报告的需要出发,首先要考虑内部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关注的问题,将其关注的问题作为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加以重点反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其次是从企业财务部门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目的出发设计其内容,笔者认为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目的要有三点,一是通过编制内部财务报告获取比外部财务报告更为准确的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信息;二是通过开展内部财务分析有针对性的揭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可以根据过去形成的真实经营业绩对未来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故在设计内部财务报告的内容时,也应围绕反映结果、财务财测和揭示问题来进行,现分别阐述如下:

1.反映企业历史经营结果的内容

经营结果就是企业在某一经营期间内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形成的结果,包括生产活动的产出、销售活动的收入、采购活动的购入等,对于不同的经营者和经营活动有不同的经营结果。由于本文中论述的内部财务报告的主体是企业经营管理层整体,对其来说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结果都是其经营结果的一部分,所有经营结果最终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收益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变两方面,可以通过损益、现金流和财务状况三类财务指标进行反映。

(1)损益类指标。企业某一经营期内的损益情况即盈亏情况是经营管理层最为关切财务信息之一,损益情况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情况,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编制内部财务报告须从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出发,对账面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等数据,进行修正,计算出真正的盈亏结果。

(2)财务状况指标。企业在某经营期限内,发生的采购、举债、投资等经济行为,势必会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数据,从而改变企业在经营期末时点的财务状况,可能通过与上期末财务状况指标对比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内部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应注意剔除非经营因素引起的财务状况变化,如股东决策的投资行为、财务人为的调账行为等导致的财务状况变化,真实的反映经营管理层可控的经营行为引起的财务状况变化。

(3)现金流量指标。资金状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最为关切的财务信息之一,内部财务报告因更加及时、具体、完整地反映企业经营期的资金流动情况,现金流量数据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会计数据的补充,以更加直接地反映企业资金流动情况,预测企业资金供应、需求状况。在编制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时,应注意对发生的现金流项目进行重新梳理,同时也需要剔除非经营行为产生的现金流,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经营行业形成的资金流结果,即对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将其中包含的股东决策的投资行为、财务人为的资金收支行为等导致的资金流进行剔除,以真实的反映经营活动本身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以判断经营活动是否能实现自身的资金平衡。

(4)其他需关注的的主要非财务类指标。外部财务报告只能反映财务类指标,对非财务指标不能进行反映,内部财务报告应对此不足之外进行补充,除了财务指标之外有很多业务指标,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非常关注指标,这些指标在某一些方面比财务指标,更能直接地反映经营结果,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开发报建手续审批情况等,如何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对这些情况进行反映,是内部财务报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预测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内容

笔者认为内部财务分析报告除完成上述反映企业过去一定阶段产生的经营结果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求职能就是对下一阶段经营活动及经果的预测,在设计内部财务分析报告中财务预测内容时,首先要考虑企业对下一阶段经营活动的计划安排,其次要参考历史经营指标,并判断下一阶段内有无影响指标准确性的因素发生变化,据以对历史指标进行调整。财务预测内容同样也包括企业损益类指标、财务状况指标、现金量指标和其他需关注的的主要非财务类指标。

3.揭示企业经营存在问题的内容

通过上述对企业过去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和对未来经营业绩的准确预测,财务人员应从财务专业的角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反映问题”是编制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真正目的所在,反映什么问题?同样也要从使用者关注和编制目的两方面出发,一是要反映使用者关注的问题,对关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提出财务建议,性质不同的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问题也不同,如实体经营类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关注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投资类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投资风险和收益等等,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管理层关注的问题也会不同,如市场开拓和促销期管理层可能更加关注销售收入,而在收入完成之后又可能会更加关注销售回款和坏账的风险,总之内部财务报告的编制者要充分了解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发挥财务分析的价值所在;二是从编制目的出发,要反映出通过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即财务人员要向管理层反映的问题。

三、编制内部财务报告需注意的问题

1.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为了实现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并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2.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资料的收集和生成需要借助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使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实时报告,加快时效。同时,为了使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原始会计资料共享,应注重相关软件的开发和研究。

3.关注非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企业信息决非都出于财会部门。企业内部尚有技术信息,物流信息、统计信息、业务信息、人事信息等。为了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要在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中纳入相关的非财务会计信息,以解释和辅助说明财务会计信息。

4.建立数据库。财务会计部门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

5.增加相对值信息。随着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用于经营决策,而且其揭示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决策层进行决策的需要。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绝对值信息与相对值信息并存,必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财务报告 供应链 责任主体 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86-02

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报出的过程,与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过程十分相似。于是人们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并结合财务报告的特点,形象地将财务报告产生的过程称为财务报告供应链。这条供应链最初的投入品是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产品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其中要经过许多环节,涉及一定的主体。公司要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实现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不但要确保财务报告供应链各环节的真实、可靠,还要保证供应链的各环节有效地衔接起来。

一、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对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概念做出权威、确切的界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为研究财务报告供应链专门设立了财务报告供应链项目组,该项目组认为,财务报告供应链包含财务报告编制、审批、审计、分析及使用各阶段涉及到的人员。SamuelA. DiPiazza(2002)也持有基本相同的观点,即公司报告供应链是财务报告信息的生产、编制、沟通和使用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集团。2008年3月的《财务报告供应链报告》则对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界定,认为财务报告供应链是参与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批准、审计、分析和使用的参与者及一系列过程,即不仅仅包含参与者,还要强调过程。

我国学者对财务报告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方红星(2006)在分析“参与者”型和“参与者+过程”型的缺点后,提出了“参与者+功能定位”型的财务报告供应链,即在一定的环境约束下,涵盖公司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及其功能定位、所经过的环节及其承启关系,以及财务报告信息流动和形式转化的系统。笔者认为方红星对财务报告供应链的界定最为确切。财务报告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每个环节执行不同程序并与其他环节紧密相连,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供应链的整体价值降低,因此要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必须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各参与主体入手并协调各主体的厉害关系(曾月明,2010)。结合上述文献回顾和笔者的见解,将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用图形表示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财务报告供应链的起点是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经营活动,终点是对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简单来讲,财务报告供应链是指在遵守会计准则和法律监管的前提下,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依次经历财务报告的编制、审计、批准和环节,最后经有关分析师的分析和解释,形成对利益相关者有用的财务信息。这个链条上的责任主体包括会计人员、经理、注册会计师、董事、媒体和分析师,他们在各自的环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整个链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不利于生成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财务报告供应链各环节及参与主体

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执行不同的程序,与其他环节相互作用与影响。除两端外,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将使其后的环节受到影响。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参与主体,每个环节的主要活动基本由其来完成,所以其对相应环节的活动结果承担主要的责任。

在财务报告的编制环节,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并结合公司具体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个环节是财务报告供应链的起始环节,以后各环节的顺利进行都要依赖此环节的活动。所以,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首先应当确保此环节的真实公允,要落实此环节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因此,根据有关规定,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编制环节,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财会部门负责人必然应对财务报告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编制财务报告的普通会计人员,由于其仅仅是执行者,其所拥有的权限没有超越管理者的意思决定,容易受管理当局的授意或强令,所以我国现有法律只规定了其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没有规定民事责任。

公司财务报告在对外报出之前,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以注册会计师在此环节承担主要责任。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外部审计,其一般是由董事会推荐股东任命,就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发表审计意见。当董事会意见与审计意见不一致时,以审计意见为准。然而,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存在被管理层收买的风险,与管理层一起作弊。所以,如果注册会计师不遵循职业规范,与企业管理当局共谋或由于重大疏忽出具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包含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三种,这三种责任并行不悖,不得相互替代。

公司已审计的财务报告需要经董事会的审核批准后,由董事会交给股东大会,因此在财务报告审核环节,董事及董事会要承担主要的责任。我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在董事会对财务报告的责任方面都做出了较具体的规定,要求董事在审核财务报告时,必须严谨行事,保证财务报告所包含的信息真实、公允。董事会在公司中具有广泛的权力,但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董事们会事先利用财务报表分析监督管理当局和评价公司的盈利性、成长性和财务状况。由于对股东负有一定的责任,具有诚信责任和勤勉义务,他们会谨慎监督公司的商业行为,合理地评价公司的融资、投资及其经营活动,但由于迫于压力或自身素质偏低等原因,无法为公司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不能尽到自己的义务,使某些董事或董事会流于形式。

经董事会批准的财务报告要经过一定的媒体对外公开,媒体对于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也有助于加强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然而,网络传播途径的便捷以及个人言论的自由也使得一些个人观点具有误导作用。所以,各种传播媒介在财务报告环节要对其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他们在传播财务报告信息时必须真实、客观,不得不经求证随意虚假信息。如果披露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的信息,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应当依法追究其民事责任,包括对直接受害人遭受的经济损失依法给予合理赔偿。这样做,可以提高虚假信息责任人的“违法成本”,有利于预防与遏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财务报告使用者在得到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后,由于其中的多数人并不具有丰富的财务知识和分析能力,所以,要从中获取对自身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就要借助证券分析师的分析和预测。证券分析师作为投资者的参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利用专业技能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各方面的分析,有利于帮助管理当局和投资大众预测企业未来的各项能力,评估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更好地帮助公司规划未来,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其预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公司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但因其不是圣贤,常表现出逐利的欲望,往往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产生欺诈行为。我国的《证券法》和《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对证券分析师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做出了规定,但并未对民事责任作出规定,作为补救,之后了《关于规范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投资者对因证券分析师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损害赔偿。

三、提高财务报告供应链价值的对策

要提高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价值,必须从财务报告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入手。一方面,各环节的参与者要能各自努力于自身专长的领域,紧密配合所属供应链体系的运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环节参与者的相互合作和牵制,以减少各环节信息成本。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应加强财务报告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好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财务报告供应链随时间和财务报告使用者需求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当供应链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需要供应链其他环节做出相应的反应。某一个参与者的活动如果不能有效地完成价值创造,实现价值增值,就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从而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被舍弃或者被替代。供应链中的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由于工作职责不同,存在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工作目标。这就要将公司管理层、注册会计师、董事会、信息者、证券分析师和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动的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过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完整链条生成可靠的财务信息,仅仅依靠各环节责任主体的职业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我国的法律法规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约束,但是并不完善,而且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专业举证不足等问题。如经过研究发现,本来应由董事个人支付的赔偿费或诉讼费其实大部分都由公司来负担,可见,法律并没有真正的起到威慑作用。所以,如何真正落实责任人个人的责任而不是让其寻求公司的庇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科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环境的变迁,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会计报告发展趋势必然是“会计信息化”。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从1998年诞生以来,近些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被广泛地提及,其简称XBRL,是一种国际通行网络财务报告的专用语言。开发XBRL财务报告系统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全球财务报告供应链框架, 规范会计主体财务报告的披露和信息交换标准,使财务报告和分析变得更加简易。XBRL可应用于会计主体的各种对内对外报告中,它将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交换成本并有利于分析。

总之,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总成本最低,而不能仅仅追求某个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并且还要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使整个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

参考文献:

1.陈利军.从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看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关系.当代经济,2007(6)

2.王乐琪,高媚.对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思考.中国商界,2010(12)

3.吴仙琴.XBRL: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变革.当代经理人,2006(12)

4.方红星.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价值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4)

5.曾月明,高妍.财务报告供应链参与主体的博弈研究.中国市场,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