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工的核心范例6篇

绿色化工的核心

绿色化工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 绿色产业;新型工业化;政府行为;企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 F4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016-03

[作者简介] 盛正国,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河南 信阳 464000)

一、传统工业化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7%。但是,在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经济中潜在的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工业化、现代化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和叠加,形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障碍,阻碍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传统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一条数量扩张型工业化道路,必然导致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38%。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我国日排污水量在1.3亿吨左右,使水质严重恶化。全国每年由于污染造成的捕捞量损失经济价值约30亿元人民币,经济渔业品种日渐衰减。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居高不下,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要使我国现代化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发展绿色产业

新型工业化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科技含量高。我国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推进工业化的,因此,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肩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新型工业化要求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经济效益好。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资源消耗低。我们是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考虑到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全球化范围内配置资源。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环境污染少。我们的工业化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为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自然环境严重污染、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的沉重代价,要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歪路和老路。要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从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低消耗;通过限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禁止乱砍滥伐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绿色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发展低消耗、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绿色产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绿色经济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呼唤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形式逐步被理论界所接受,并开始在实践中启动,绿色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载体而发展起来。全球日益兴起的“绿色消费”浪潮和对外贸易中打破“绿色壁垒”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一词,从狭义的角度是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关于绿色产业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主要是从产业的作用对象是否绿色来把握,即绿色产业仅指以绿色植物资源为对象的产业,如农业、林业;另一种认为产业是否绿色,应从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去把握。即只要产业对环境与人无害或少害,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无论其作用对象是否绿色均可认为是绿色产业;反之,如果不对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与生物多样性丧失,那么,这样的产业尽管以绿色植物资源为对象也不能称为绿色产业。这样,绿色产业可涵盖到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一是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绿色农业旨在生产绿色农产品,其基本条件是环境没有或很少被化学合成物污染,产品符合绿色标准。二是绿色工业,指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基本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物质的工业。三是环保工业,即以废弃物为原料或生产环保设备的工业。当排放的废弃物减少时,环保工业所占比重下降。因此,它与绿色工业呈相反的方向变动。四是绿色服务业。它提供清洁、卫生的服务和产品,包括生态旅游、绿色商业等,该产业的绿色化程度与技术联系较少而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我国绿色产业标准是以某个产业绿色化程度(绿色企业数量的增加)以及所提供的绿色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多少为内容,即当某一产业所提供的绿色产品和劳务形成一定数量规模时可以认为是形成了绿色产业。其标志是绿色产品和绿色企业。绿色产品具有资源耗费少,废弃物少,对人体无害或危害小的特点。一般讲,绿色产品分为绿色用品和绿色食品两大类。绿色用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或较少产生对环境或人有害的废弃物的产品;绿色食品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它们对绿色产品的定量标准是不同的。绿色企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通过绿色认证并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对生产企业而言,企业的绿色生产在严格条件下还不能得出该企业是绿色企业的结论。因为虽然企业生产过程合乎标准,但若其产品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损害,那么,企业也是非绿色的;同样,生产过程虽不合绿色标准,但产品的使用对环境无害,该企业也不能称为绿色企业。这表明生产过程和产品是否绿色有不同衡量标准。只有生产过程和产品都符合绿色标准时,企业才是绿色企业。

三、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

(一)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1.调整产业结构。一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以及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二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如关停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小炼铁厂、小炼钢厂,加大淘汰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三是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新上项目必须进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现有企业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依法停产关闭。

2.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绿色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绿色GDP是一种新兴的国际经济衡量标准,又称生态国内产值(EDP)。它注重和强调环境资源等外部不经济因素的影响,把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对环境价值和环保费用进行准确的计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将传统账户中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流量和存量进行分解和分类。通过分解和分类可以估算环保的支出,这时的环保支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是经济增长的负数。换句话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环境支出的调整而得到的。调整主要包括:当期对环境损害的预防费用的支出和对环境保护而产生的费用支出。绿色GDP包含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内涵。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这三者的平衡。资源环境的核算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环境资源,土壤、空气、水的污染,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只有实施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经济核算新体系,才能较好地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有效程度,才能对发展绿色产业作出较好的贡献。

3.合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建立健全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完善资源税制度,调整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定环境标准,对违反标准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其情节的轻重予以适当的处罚,包括追究法律责任;针对经济主体就其所产生并排放于大自然环境的废物,按其数量予以征收排污税;依据环境的承受能力,决定“污染权”的发售数量,然后将它售给出价最高的污染性企业;政府对企业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行为,如开展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投资于污染的设备和设施或针对企业废物排放量的减少等,以投资税收抵免的间接方式给予的一种正面的税收鼓励,或以货币的直接方式给予财政援助。

4.加快绿色产业技术进步。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将加快绿色产业技术进步作为科技攻关专项,支持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可通过降低法人税率、实行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制度等财税调节以及允许企业采用快速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手段,加快技术设备更新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工艺技术,开发废物再生利用技术。真正使科学技术在发展绿色产业中,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的企业行为

1.树立绿色管理理念。绿色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的体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管理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反映,它必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式,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绿色管理的内容包括: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采用一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减少或消除生产流通过程中废物的排放;循环,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再开发,通过改进产品原理、结构,采用新材料等方法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保护,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推动对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传,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2.实行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供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3.实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并从中获得利润和发展而实施的市场营销策略。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选用生产原料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符合环保标准;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商品包装或商品使用的残余物,以减少商品对环境的污染;企业应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废物回收体制。

4.不断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由于绿色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绿色产品的逐渐盛行,许多企业都看到了“绿色”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为此,许多企业开始标榜自己为“绿色企业”,在市场上极力塑造自己的绿色形象。在市场广告上,“可生物降解”、“可回收利用”、“对臭氧层无害”等宣传内容随处可见。这一方面刺激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额;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正逐渐重视绿色形象的塑造,利用各种传媒宣传自己在绿色领域的所作所为,以实际行动来强化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同时,他们与有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寻求其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事务,以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朱其育,鲁红玉.浅谈新型工业化道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3]简新华,向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J].管理世界,2003,(7).

[4]李京文.论我国的工业化道路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5]陈飞翔,石兴梅.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0,(6).

绿色化工的核心范文2

一、绿色医院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一)国际绿色医院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的后半叶开始,绿色发展的思潮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先后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的行动纲领和计划。各国政府竞相提出一系列以绿色概念为前提的相关政策。2003年12月,美国医疗行业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医疗建筑的可量化的绿色设计与评价标准。2009年金融风暴肆虐全球,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整个国际社会对低碳发展的理念已普遍接受。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绿色医疗的推广作为2010年以及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在我国内地重点扶持相关项目。总之,从国际大背景来看,推动“绿色医院”建设,应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绿色医院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绿色医疗的发展思路,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进入2000年后,先后有浙江、广西、陕西等省份以及太原、深圳等城市展开了绿色医院建设的评价标准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绿色医院的建设。

住建部于2006年6月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公用建筑,但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医疗建筑进行评价的标准;2010年由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共同制订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2年由原卫生部和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的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也正在编制。有了评价标准,将对我国绿色医院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评价起到科学、系统地引导和指导作用。

地方对绿色建筑也予以财政奖励的政策,充分说明加快绿色医院建设是符合政策的,也是医院建设的发展趋势。

二、如何进行绿色医院规划建设

(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绿色医院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达到科学的医疗功能指标,以充分满足医疗需求为核心原则,科学地制订总体布局、平面功能布局、医疗工艺流程等要素,确保投入使用后顺畅、高效运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合理功能分区,解决好医疗与生活分区,洁污分区,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交通分流,患者及家属与医务人员通行分流,各类车辆的交通分流管理等,确保良好的交通流线设置;再者,在规划阶段要将绿色建筑要求的“四节一环保”等各项指标,结合本项目的特点进行调研论证,通过具体的绿色节能技术和措施,在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确保所有建筑物的建设均依据总体规划进行。

(二)全过程控制建筑质量

绿色医院建设初期确定科学合理的绿色施工方案和计划。在施工过程中,会同专业咨询机构、监理单位对施工各环节进行监控和即时纠偏,保证建筑过程严格执行设计标准,按规范施工,避免为省钱降低标准或偷工减料,杜绝豆腐渣工程,从建筑安全上保证工程质量符合绿色医院建筑的要求,建设百姓放心的绿色医院。

(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节地即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通过适度规模、合理布局,节省土地资源,用好每一寸土地;节能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遮阳系统,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照明节能、电梯节能和空调节能相结合;节水就要把室内节水和绿化景观浇灌节水,室外雨水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回收利用相结合;节材就要选好环保材料,降低能源损耗材料的利用,并与室内平面布局、空间功能设计结合考虑。

(四)要注重建筑的生态环保

绿色医院建筑的生态环保体现在医院建筑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的生态环保要通过优质的景观设计来体现,包含雨水回收,透水地面,绿化的微灌、喷灌等节能技术来实现;内部生态环保要打造优质的室内环境品质,通过智能通风系统、节能空调系统、节能照明系统、环保材料和环保涂料等节能技术及产品的综合运用,达到优良的室内空气品质,营造舒适的声、光、热环境,使室内的“微环境”实现生态环保。绿色建筑的生态效果,就是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与相关因子(如阳光、空气、降雨量等),辅助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能耗,避免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实现建筑内部“微环境”和外部“大环境”的生态环保。

三、如何运行管理好绿色医院

绿色医院的建设和良好的运行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具备了各种条件的基础以后,运行管理显得更加关键,绿色运行管理要本着低成本、高效益,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高效能,充分保障医疗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成本核算管理系统

充分发挥能耗分项计量系统的作用,实现各科室的成本核算,制订科学合理的各种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效利用资源,不断降低运行成本,促进高效低耗运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成本核算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核算系统,达到全过程、全要素,能适时、可视、可控、准确地反映医院的物流、财流、信息流的运行状况。其“全过程”就是要使成本核算流程包含医院运行中所有的收入、成本数据发生的起始点、中间阶段及终止点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要素”就是要达到成本核算的对象应包括医院运行中所有的收入、成本构成单元,范围涵盖面最大化。“实时”就是应做到数据统计、传输、展现的及时性。“可视”就是成本核算的过程、结果都可以在系统终端按权限进行查询浏览,实行信息导航。“可控”即应通过成本核算系统,达到对医院经济运行的流程、走向进行调控,小到对每一个核算单元及收入、成本数据发生点,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准确”即指所产生的数据由人为统计报送改为系统自动采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二)加强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提升绿色医院运营管理水平

通过成本核算报表、经营分析评价指标所反映的成本信息得出的分析报告,以及提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的合理化建议,帮助医院管理者了解医院整体运营情况,做出相应决策,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成本分析的意义是通过分析成本揭示成本消耗的现状,认识成本变动规律,寻求成本控制途径,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使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绿色医院,能使医院的运营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为广大的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安全、舒适、健康、高性能的人居环境,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吸引患者的重要手段,更加符合国家政策和现代医院发展趋势。 (编辑 刘鲁)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2006

绿色化工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横向绿色供应链

传统的工业生产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全球生态的破坏,资源、能源的浪费和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 ”项目组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如何从供应链自身的角度来提高环境绩效,具体说是通过上下游纵向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营销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经济绩效、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强调供应链内部的绿色化,但它没有解决供应链外部废弃物与自然界进行交换的问题。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它以横向的视角,通过供应链链与链间的协作来进一步解决供应链外部绿色化问题;在供应链纵向内部绿色化的基础上,通过供应链之间的废弃物再利用来达到减少或避免废弃物向自然界排放的目的,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绩效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除主产品以外的产出物,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共生品以及残余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甲的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等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供应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横向绿色供应链。其本质在于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

例如,燃煤火电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巨量工业废渣粉煤灰,如果将其收集,作简单的工艺处理可用作生产水泥、空心砖的混合材料,也可应用于混凝土,获得良好的环保、经济绩效。又如,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在于造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度高、毒性强的废水(黑液占90%,中段水、白水占10%),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其实造纸仅取用芦苇40%的纤维素,而其它约占25%的木质素与约占28%的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则随黑液废弃;如果通过对黑液做一定处理,其所含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是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其他废水可用作水泥厂的生产用水。这样既为中小造纸企业节约污水治理费和运行费用,又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二)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综合优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强调的是链之间的横向合作,通过组建供应链联盟,化废物为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系统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链与链之间的互惠互利、协调优化。在图1中,供应链1涉及到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问题,而供应链2则面临原材料或燃料的采购,在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解决了这一矛盾,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集成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横向绿色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问题,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信息、过程和效益的集成化。

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单个供应链复杂,优化以及协调的难度增加。

企业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涉及的是环境问题严重的生产能源或生产资料企业,如燃煤火电厂、水泥厂、冶金厂、造纸厂等。成功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使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但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企业层、供应链层、横向绿色供应链层,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及脆弱性

横向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的目标是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考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生产企业的协作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内部的协调问题,因而,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生关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中各生产企业的收益与损失,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是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信息的获取与共享问题

由于多协作的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信息的获取是横向绿色供应链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以,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是横向绿色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区域性和时间性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具有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因而决定了横向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尽量靠近,在生产上必须趋于同步进行。例如蒸汽和余热、余气的再利用便要求在地域上邻近。

(四)废弃物输送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例如蒸汽和余热。而且废弃物如粉煤灰在输送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会引起二次污染,增加环境副效应。因而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协调好输送方式、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资源递享关系,因而可以建立横向绿色供应链。通过优化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可以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绩效。

(一)重视废弃物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的作用

废弃物既作为上游供应链的环境负荷物存在,又作为下游供应链中的资源存在,因而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协作具有特殊性。且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传统供应链复杂,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利益要求,设计激励机制,实现合作总收益的分配和行动激励,使得供应链核心企业成员密切合作,保证废弃物的充分供给和再利用。

(二)加强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发

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就要求有经济可行的分离再生技术。而开发新技术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投资大,技术储备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凭借横向绿色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通过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以及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目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受到全球企业的关注,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关系到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废弃物输送过程中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一定的输送策略,选择恰当的输送方式,在提高废弃物输送技术,完善输送体系的同时协调好输送成本、 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在集团公司内部构建横向关系

对于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环境问题突出,而某一子公司废弃物可为另一子公司循环利用的集团公司,可以考虑构建具有横向关系的企业集团。所谓企业集团,是指以居于控制地位的法人企业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把众多的企业联结在一起的多层次的法人联合体。所有产生或者利用废弃物的企业都属于同一个集团公司 ,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协作,降低信息和通讯的交易成本,并且容易平衡各个公司的收益与损失。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酒精发酝产生的一氧化碳-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使废弃物消除在工艺过程中,不但有效治理了工业污染,而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四)建设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指在园区内,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使企业之间形成代谢与共生关系,形成一条产业的生态网络链条,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生态园中,企业内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火电厂是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厂际多级利用,及通过市政当局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为制药厂、炼油厂提供所需工艺蒸汽,发电部分冷却水供给养鱼场养适合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生长的鲑鱼;发电厂的脱硫装置每年产生20万吨石膏,卖给园内的石膏材料厂。

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发电厂输送,作为发电机组的冷却水,炼油厂多余的可燃气体,通过管道输送到发电厂、石膏板厂生产使用。用土豆皮、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制药厂发酵生产所产生的废渣、废水,经杀菌消毒后被农场用作肥料。整个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已经得到公认,尤其是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废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结论

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不再局限于由原料加工成产品,并送达客户的纵向过程。论文提出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的协作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减小环境副效应,获取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关联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关系,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因而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采用重视废弃物、加强合作研究开发、在集团公司构建横向关系、建设生态工业园等多方面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巨钦.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三联书店,2006

绿色化工的核心范文4

韩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内容及组织机构

韩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包括三部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创造源自绿色科技的绿色增长动力;提升绿色生活方式和国际地位。为了加快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2009年7月,韩国政府制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5年计划》,计划在2009-2013年期间,将每年GDP的2%作为政府绿色投资资金。2010年4月颁布的《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及其法令为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根据这一法律,韩国中期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基准情景”(BAU)减少30%。

韩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推进和落实绿色增长战略的组织机构,即直属于总统的绿色增长委员会,由其统率相关事项。该委员会由总理和一位杰出专家共同领导,现由14位部长和36位来自私营部门的利益相关者组成。总统绿色增长委员会牵头制订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5年计划》,并不定期召开“绿色增长委员会会议”,在会上相关报告。2010年4月《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生效后,韩国环境部新设了“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由其负责推行在2012年前将能源消耗量平均每年减少1%~6%的有关计划。总统绿色增长委员会还组建了科学家、IT企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等专门的咨询团体和地方绿色增长理事会。所有公共机构都将设立“绿色增长首席执行官”,负责促进公共政策的绿色进程。

韩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实施难点

虽然低碳绿色转型是大趋势,韩国政府同样面对困难与挑战,希望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克服实施中面临的难点。

第一,低电价政策抑制通胀。在韩国,电力的生产和供应几乎全部由韩国电力公司完成。韩国的电价由韩国电力公司申请,由独立的电价审核委员会审核,报经韩国财政经济部批准才能实施。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在经合组织22个国家中,韩国的电价最低。在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压力下,韩国电力公司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提高电力价格。虽然提高价格有助于节约,但是考虑到电力价格上涨会引起各方的激烈反对,所以韩国政府对电价上调一直态度谨慎,严防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因此,韩国电力公司作为国企只能亏损经营。韩国政府认为,单靠提高电价解决不了问题,希望工业企业研发低碳高效技术产品,政府对购买节能产品给予补贴。

第二,为低碳绿色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绿色低碳企业的主要资产是无形技术或商业模式,不是实体经济。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金融机构在逆向选择下,无法评估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经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贷款,经常被要求抵押担保。为了实现低碳绿色增长,需要建立适当的融资市场与机制,帮助绿色商业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因此,韩国政府积极为绿色中小企业建立资金“输血”管道,设立绿色中小企业专用基金,设立绿色技术与产品的认证制度,为绿色增长的投资者提供足够的税收激励,通过金融市场创新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第三,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韩国国会今年5月高票通过全国碳交易体系法案,该法案计划于2015年1月正式生效。韩国碳交易将囊括全国6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主要碳排大户如钢铁、制造、造船、电力等行业将被纳入其中。毫无疑问。碳交易体系法案的通过能加快工业生产领域的节能技术发展,从而使韩国在环保产业上获得先机并长期受益。韩国工业协会强调,虽然在实施初期,高达95%的排放指标都是免费分配,仅有5%需要购买,但这也会给工业领域带来4.7万亿韩元(合42亿美元)的额外成本。韩国许多企业反对这些强制措施,他们认为限制碳排放将削弱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将影响韩国的GDP增长。但韩国政府的研究显示,达到2020年减排标准的直接成本仅约为GDP的0.5%,而且以上估值还未考虑能源节约和创新激励这样的好处。韩国政府认为,碳交易机制是韩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最得力的途径。

韩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争议焦点

韩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实施4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然而,韩国国内对自上而下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一直存在质疑声音。批评者认为,低碳绿色战略的核心强调经济增长和国家产业竞争力。而不是对韩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进行“绿化”,主要受益者是核电和建筑等行业。目前的关注焦点是,韩国新一届政府执政后,四大江河综合工程以及核电政策能否延续。

韩国正在实施的四大江河(汉江、洛东江、锦江、荣山江)综合治理工程被批评为在生态恢复的幌子下开展的一个庞大工程项目。四大江河综合治理项目是要建设16个水坝和疏浚河道,预算庞大,截至2012年已投入14兆韩币(约合180亿美元)。批评者认为这与当前“去大坝化”的国际趋势背道而驰,这不是恢复而是杀害四条河流的生态系统。针对生态主义者的批评,韩国总统绿色增长委员会杨秀吉主席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始终是艰难的。希望时间能证明一切。他表示,四大江河综合治理工程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经受了2011年特大暴雨的考验。目前工程已经完成了98%,相关支流也将着手治理。此外,四大江河沿岸修建了文化旅游设施,开辟了首尔到仁川再到釜山的自行车道,大大改善了环境。

绿色化工的核心范文5

一、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逐步由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来实现的,核算内容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水、海洋五大资源核算及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两大环境核算。确定优先领域,逐步开展资源环境的全要素核算是绿色GDP核算的基本实现途径。

资源指在我国领土和大陆架范围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的实物资源的总称。我国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主要是森林)、水资源(仅指淡水)和海洋资源,资源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期初期末的资源存量、流量两个方面。其中资源存量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流量构成绿色GDP核算的重点,具体表现为资源耗减成本,包括存货型资源耗减成本和资本型资源耗减成本;资源耗减成本在结构上可分为中间消耗性资源耗减成本(如矿产资源)和折旧性资源耗减成本(如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每种成本又可分为实际耗减成本和虚拟耗减成本。

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天然的和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环境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按环境要素划分,环境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保护成本是指由经济活动残余物影响的自然环境“功能性”服务质量下降的价值,包括环境保护实际支出成本和虚拟支出成本。环境损耗是指生产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之间有着明显的交叉,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侧重于资源的数量,而环境资源资产核算则侧重于资源的质量或破坏方面。

生态系统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处于核心地位,代表系统的生产能力、物质和能量流动强度以及外貌景观等。生态系统包括地球表面上的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系统。生态环境的核算包括生态环境效益与损耗两方面,例如森林生态环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建设成本指由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生态效能性”服务质量下降的价值,包括生态环境实际支出成本和虚拟支出成本。

二、实行绿色GDP核算需面对的问题

实行绿色GDP核算,需面对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绿色核算技术。主要是自然资源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由于许多自然资源同时具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资产的属性,因此,其产权界定非常困难。此外,某些自然资源的价格会被严重扭曲和低估,如矿产资源价格和水价。环境成本计量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但由于环境污染损失的多因性,对环境降级成本以及为此支出的防治成本的量化很难考虑全面。二是绿色核算的制度安排基本空缺。主要包括有关绿色GDP核算的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等。目前,与绿色GDP核算有关的资源环境统计规划、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还未出台。三是国际上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绿色GDP核算方法,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完成全面的环境经济核算,计算出绿色GDP指标,也没有哪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正式公布绿色GDP统计数据。因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我们找到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的方法与体系。

三、绿色GDP核算体系理论框架

1、我国绿色经济核算基础

建立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要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给出其基本模式、基本核算内容、基本核算方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全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先,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金流量核算、投入产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核算方法,具备了相对比较坚实的核算基础。其次,不仅在国家层次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且在各地方也形成了相应的核算制度,为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在区域实施提供了基础。第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已经包括了自然资源核算表,覆盖了森林、水、土地、矿产四类资源,已经考虑到了资源环境核算的某些问题,可以作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础。

绿色GDP核算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一方面涉及经济系统,另一方面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从国际研究看,绿色GDP核算是从局部核算开始的,着眼于特定资源类型或特定环境问题。提高核算体系的科学性,保持与国际核算的一致性,是我国设计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础。

2、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将环境和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从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考虑;二是从资源、环境容量、生态服务不同功能上对环境进行分解,考虑环境的资源功能、环境的受纳功能和生态功能;三是区分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在实物核算基础上通过估价进行价值量核算;四是考虑现实发生的环境保护活动。环境经济核算主要是显示经济过程对环境所具有的负面影响,因此就必须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包含对环境保护活动的核算。

资产与资源存量及环境状况核算框架主要展示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非资产性自然资源的存量规模、结构与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等基本核算内容。框架中的各类核算对象,除了反映其核算期初期末存量外,主要用于资源、环保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折旧、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等资产与资源环境的数量(包括质量)变化。

3、资源―环境―经济流量混合核算表

经济活动一方面消耗了资源,一方面排放了废弃物,完成了物质资料从自然环境到人类生产和再生产领域、又从人类生产和再生产领域回归自然的流量循环。资源―环境―经济混合核算的目的,就是要以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将经济活动与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联系在一起,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核算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按照经济活动类别分别编制资源消耗实物核算表和废弃物排放实物核算表。纵列表示各类经济活动,主要是不同经济产业和消费活动,相关分类要与经济核算分类保持一致;横行区分不同的资源类别和废弃物类别,分别体现资源的经济使用去向和废弃物的排放来源。第二步是将资源消耗表和废弃物排放表置于经济投入产出表之上,形成资源―环境―经济混合核算表,如表1所示。

经济投入产出部分是价值表,按货币单位编制,而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部分则是实物数据,按各种实物单位列示。显然,这样的混合表不能做列向合计,由于不涉及价值估算问题,从而也更加具有可行性。

4、自然资源和环境存量变动核算表

自然资源存量核算是期初和期末时点拥有量的核算,同时,该核算期间内引起资源存量变化的原因进行分类核算,构成一个从期初到期末的动态平衡关系:期初存量+当期变化=期末存量。

资源存量的变化表现为增加和减少,包括生物资源的自然增长,矿物资源的发现,经济使用导致的资源减少,其他因素如灾害等。而资本形成、固定资本消耗等经济交易是影响变化的原因。对环境存量来说,直接的数量核算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价值估算也是很难实现的。期初和期末存量实际上是该时点环境的数量和质量状态,在核算期间内,主要是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变化的原因既和经济利用、排放引起的污染有关,同时也存在经济之外的原因。

以上是对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总体框架的初步设想。要具体将绿色GDP核算付诸实施,还有许多具体方法需要研究。

四、绿色GDP核算的统计和计算方法

绿色GDP泛指在现有GDP的基础上,扣除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之后的余额,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以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根据资源耗减成本中的不同资源构成要素和环境降级成本中的不同环境构成要素,在实际核算时,就形成了不同内容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由此也就形成了反映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绿色GDP结构。以资源耗减成本进行扣减得到“经资源耗减调整的绿色GDP”;以环境防护成本进行扣减得到“经环境防护调整的绿色GDP”;以环境退化成本进行扣减得到“经环境退化调整的绿色GDP”。环境成本是环境防护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之和,环境防护成本代表为维护环境而实际发生的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体现在环境保护之外应该发生的虚拟成本。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得到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eGDP)=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1)不同内容的绿色GDP结构:

绿色GDP=绿色GDP资源+绿色GDP环境

绿色GDP资源=绿色GDP土地+绿色GDP森林

+绿色GDP矿产+绿色GDP水

+绿色GDP海洋

绿色GDP环境=绿色GDP环境保护+绿色GDP生态建设

(2)不同层次的绿色GDP结构,分为绿色GDP总值与净值。

绿色GDP总值=GDP-中间消耗性资源实际耗

减成本-中间消耗性资源虚拟

耗减成本

绿色GDP净值(EDP1)=GDP-固定资产折旧

-资源实际耗减成本

-环境实际降级成本

EDP2=EDP1-折旧性资源耗减虚拟成本

-环境降级虚拟成本

=国内净产值(NDP)-资源环境实际成本

-资源环境虚拟成本

由此可见,计算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关键是估算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一般地,可以用本期环境保护费用代替特定时期的环境污染损失的下限值。

1、GDP与绿色GDP的不同点

首先,GDP只从市场经济角度计量了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不论从生产、分配角度,还是从支出角度,GDP未考虑与经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绿色GDP则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生存与发展的更完整、更科学的角度,从经济与自然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角度,考虑了经济要素和自然要素,考虑了经济成本投入与资源环境成本投入,考虑了经济生产要素的分配与自然要素的分配。其次,绿色GDP的计量单位在具体操作上更具有灵活性,在计量单位上可使用混合单位,即经济计量采用货币单位,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使用实物量单位。在估价方法上,不仅有市场估价法,还有非市场估价法。资源环境的虚拟成本是指资源环境的净损失,是现行条件下保持资源环境期初状况应该支出的成本。

2、国民财富核算与自然资源环境核算、人力资本核算的关系

国民财富核算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所拥有的人造资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人力资本的存量状况及结构特征数量关系的宏观描述,经济资产核算内容包括资产总值、负债总值和资产净值,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是针对自然要素的流量与存量核算,人力资本核算主要是对经济活动人口所具有的素质,包括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与能力等进行核算,国民财富核算是对经济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进行的净值核算。

国民财富核算为存量核算,有经济价值核算及混合价值核算;而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核算则既有存量核算又有流量核算,并且人力资本核算则只有经济价值核算。自然资源核算、人力资本核算均为总值核算,而国民财富核算则是净值核算。国民财富与人造资产、自然资源和环境、人力资本的关系为:

国民财富(经济价值)=人造资产±自然资源与

环境+人力资本

3、国民财富的真实储蓄率

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简称GS)是考虑一国在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真实储蓄率,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潜力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标。

无论是绿色GDP还是真实储蓄,它们都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损耗或折旧。很显然,要计算绿色GDP和真实储蓄,关键问题是要核算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损耗。而且,估算环境污染损失要比自然资源的核算困难得多。

真实储蓄(GS)=净储蓄-自然资源损耗

-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真实储蓄(GS)=储蓄+教育投资

五、推行绿色GDP核算的建议

1、建立统一的工作平台和目标模式

由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处于生态学、环境学、资源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范围内,因此绿色GDP核算也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并且核算技术十分复杂,所以,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及各部门之间、国际国内之间协调配合。因此,首先应组织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海洋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统一工作平台,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及目标,并负责组织试点及实施工作。

建议绿色GDP核算采用联合国推荐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将环境资源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卫星账户,在完善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开展环境价值量核算。价值量核算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资源消耗两部分。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损失核算调查和自然资源耗减损失调查,这是环境和资源价值量核算的基础,最终建立实物量和价值量两套核算体系。

2、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与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第一,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地下资源,森林、海洋、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地上及地下的水资源等,就其资源存量、资源耗损量两部分价值分别核算。第二,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生态环境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分为土地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及水生态环境等。第三,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实物量核算方案的核算范围为二氧化硫、烟尘、废水、化学需氧量、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绿色化工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产业链 绿色食品产业链 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29-02

一、问题的提出

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的成熟期阶段,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黑龙江省是我国率先发展绿色食品并且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省份之一,全国最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种植规模、经济总量、基地面积和实物总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之首。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在组织领导、政策导向、法规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大绿色食品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从2000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实物总量、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35%、31.3%、31.7%、21.3%、26.6%。截止至2011年底,黑龙江省绿色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552个(占全国8.3%)、产品总数1650个(占全国9.8%)、年销售额1020亿元(占全国32.5%)、产地监测面积6430万亩(占全国26.8%)。

绿色食品产业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黑龙江省一些原有的显著竞争优势,如资源配置优势、规模优势已经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弱化,而新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且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绿色食品的专业销售机构少且不具规模,并且因其产品特性会受到自然环境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而使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出极大地波动性。政府部门、技术研发部门、金融机构等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和动摇性。由于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各主体自身发展不协调,主体意识不统一,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稳定的网络系统,难以实现协同效应, 这也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升其竞争力的一个难题。另外,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经营方式粗放、集群内企业间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流通环节不顺畅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当前我国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并且注重培育竞争优势的局面下,如何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基于产业链视角,结合绿色食品的产业集群构成结构,描述了绿色食品产业链的三个基本环节,并对各环节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到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二、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分析

结合中国台湾学者施正荣的研究,以及吴金明对产业链的分析,同时依据王德章教授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构成研究,笔者对绿色食品产业链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她是一条微笑的翘嘴线(图1),两个微笑的翘角一个是“产业龙头”所处的环节,另一个是“产业关键”环节,而中间微笑的“嘴唇线”正是产业核心的环节。由图1可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构成是以基地、农户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包括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直至消费者的整个生产链环节上的各要素组成。同时,政府、相关组织机构及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图1中的A-B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即原料储备、采集及生产环节。这通常是拥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或是掌握关键资源的环节。因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如五常大米、北大荒、完达山奶业等,拥有较强的地域属性,所以一个地区是否控制着“产业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B-C是产业的配套环节,围绕着生产与加工创新展开。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基地和农户,以及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重心所在。生产和加工这个环节中决定着绿色食品品质优劣,也是整个绿色食品价值链的关键。D是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等环节。其中A与D分别是BC的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前向产业的创新驱动以及后向产业的需求拉动都是产业集群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也是产业增值的突破口。此外,其他相关支持性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辅助作用。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时期,他们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1.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整体实力。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形成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引领的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标杆,会推动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产业机构调整,大力实施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的举措,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完善产业链。二是提升龙头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知名度,极力避免产品间的同质化竞争,各龙头企业要及时掌握当前的市场动态和政策形势,立足于实际需求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以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三是龙头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增强产业凝聚力。其别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加大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只有核心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产业链条才能更加顺畅和完整,产业集群才有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就需要特别加快以“完达山乳业、五常大米、九三油脂、北大荒以及黑森山特产品”为代表的乳业、米业、大豆等龙头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同时鼓励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龙头企业。

2.加快产业核心环节产品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主要指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一般来讲,随着竞争的加剧,产业的竞争已由生产阶段前移至原材料和产前工作的准备阶段。现今,其他省份均根据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优势一直以来表现在产品数、企业数、产地检测面积等的规模和要素指标上的领先优势目前已逐步削弱。因此现阶段应加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原始性创新,体现为原料和技术工艺创新。由于绿色食品的自身特性,其对于产前的原材料及工艺设备的要求极其严格,包括种子的培育环境及最终品质,肥料原料的使用标准,储存技术、设备的工艺、灌溉技术等的研发和创新。

3.加快产业配套环节的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产业配套环节是由基地及农户种植生产和绿色食品加工及流通共同组成,其对于产前联系的核心环节和产后联系的龙头环节起到了供需传导的作用。一是建立相对平稳的产前联系网络。优势适合的原材料是绿色食品产业能够进行生产加工的基础保障,所以要求企业、农户和基地三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对诚信稳定的关系。因此,要在上述三者关系上不断谋求创新,处理好相关支持性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的扶持作用。也就是与当地政府部门、绿色食品办公室、高校、科研机构、各类协会、金融和中介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与其他形式的各类组织建立纵横交错的竞合关系,了解国内外市场态势,及时掌握供需变化,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断的取长补短、优化产品结构,保持自身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不断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多渠道的产后联系网络。所谓产后联系是指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业、各种类别的营销机构、中介机构等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快配套环节中的社会网络建设,依托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大力扶持各种行业协会、商会、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开发中心、创新中心以及科研组织。例如,哈尔滨南极批发市场创建的全省绿色食品展销中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研究办公室,哈洽会的绿色食品展销,搭建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对话,增强企业之间的互信,加强行业自律,促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通过网站建设,完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4.加快管理和政策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要以确保绿色食品安全、健康发展为前提,原有管理制度和监管基础上,引导企业优化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规模,协调好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关系网络,同时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作用。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政策创新要遵循我国的市场机制,一是政府扶持体系的创新。国家政府制定一般性的普遍适用的发展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依据各方现实条件灵活机动的制定适合于本省的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的拓宽。这就需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各政府服务部门间分工和协作效率;完善税收和金融政策的导向机制以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大小企业建立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发挥好大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不断培育绿色产品的知名品牌。四是加强“政产学研”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专精型人才队伍,发挥综合优势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德章,李龙,李翠霞.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竞争优势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5)

2.王德章,贾俊杰.科技创新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7)

3.杨水根.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探讨.改革与战略,2011(3)

4.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中国工业经济,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