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概念 教学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按概念的抽象水平可以将概念分为描述性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类。描述性概念是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获得的概念,如“长方形”等;定义性概念的本质性特征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如“偶数”就是通过定义“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来揭示偶数的本质特征的。不管是哪一类概念,都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都将直接影响以后继续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概念具有概括性、准确性、实践性,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对学生能否掌握各种法则、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能否把那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恰当灵活地传授给学生,是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举例说明,变抽象为形象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大都抽象地概括了大量的具体材料。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辨别能力、抽象能力还比较差,按照“先人为主”的原则,能否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十分重要。教师在举例说明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举例的一般性,要使你的例证,能代表概念所反映的这类事物;二是要求例证的本质特征相当明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教师应先展示给学生的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假如你一下子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全部展示给学生,那就会适得其反,造成混乱。再比如我们教“质数”的概念时,许多老师都喜欢把20以内的“质数”写在黑板上,或打在银幕上,但你千万不要忘记,在为学生提供“奇质数”例证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偶质数”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质数”概念。又比如在教“垂直”概念时,实际生活当中,真正水平方向的垂直,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学中必须要运用手中的教具和实际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定义,即使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但只要符合定义,那就是“垂线”。

运用举例、直观等教学手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牢固的概念,无疑会较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深刻剖析,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而成的。因此教师要像教古文那样,字斟句酌,抓住概念的要点,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例如当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后,教师就必须强调:(1)去掉零、添上零是对小数本身而言;(2)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零,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通过剖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后,还要把这个概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如可以让学生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

(1)3.05元=3,5元( );(2)8.2千克=8.02千克( );(3)4千米=4.00千米( );(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中真正走出来,并在应用概念的同时,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归纳比较,形成“网络系统”

应该说,概念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且存在于一定的数学系统中,更何况有些概念与概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些概念相近而且易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在注意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引导学生区别相近和相似的概念。比如教方程部分时,学完“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三个概念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区别:“方程”是一个等式,“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三个概念含义不同,但又有联系。再有,在学生学了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比和比例、周长和面积等之后,都应把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完成学生头脑中抽象、形象、实际运用的飞跃。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完平行四边形后,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所学概念,把以前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相对照,揭示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种属关系,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者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文2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有一段缓冲的时间,这一缓冲时间就是引入数学概念知识内容的阶段。生动的概念引入可以吸引小学生目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提升教学效率。

1.生活例子的引入

将生活例子引入数学知识概念,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拉近了数学知识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进行“直线和线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些卡片,让学生对卡片的四个角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直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

2.旧知识内容的迁移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中高年级的概念教学可以将以前的基础知识引入。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内容时,学生可以借助回想约数的概念来展开学习,学生研究1、2、3、4、9、10、13、14、16的全部约数,教师再给学生一个分类的条件,进而引出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3.情境设疑引入

小学生的思维生动活泼,对于感兴趣的题目会进行认真思考。抓住这一特质,教师要创设数学情境,再提出疑点、难点,指引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概念知识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比如,教学“体积”概念,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一杯水,再在杯中投入石子,让学生观察并且思考为什么石头投入杯中会有水溢出来。这样学生对于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有了详细的了解,进而引出“体积”的概念。情境的创设不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借由观察客观现实提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的好习惯。

二、概念构建的方式

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包括现实感受、构建表面情况、本质属性三个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小学生的具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

1.加强认识

数学教学活动会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感性资料来协助他们进行认识。可是,要关注的是要对感受的详细概念和感性材料进行剥离,协助学生剥离出详细概念。比如,教学面积的知识时,教师以方形盒子为例,要使学生真正知道面积这个概念而不是只知道计算方形的面积,要使用不一样的事物来增强学生对于面积这一知识内容的认识。

2.关注客观事物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借助直观的概念知识,使学生构建表面现象,从直观例子中总结抽象的概念。概念明确后先不要着急于归纳,要先让学生认真回想感受一番,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引进行抽象归纳。

3.揭露本质属性

在学生形成表面认识之后揭露概念的本质属性,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详细的知识系统。

三、概念巩固的方式

1.增强记忆

对于概念知识内容的学习一定需要学生记忆。小学生的机械记忆水平比较高,可以飞快地记住教材上的概念,可是也很快就会忘记。教师要协助学生把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掌握记忆,这样能使以及持久,也能够使学生对所记知识灵活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2.使用生活例子

在课堂教学要结束的时候,教师要依据学生对于概念的把握情况,在延伸了概念后使他们自己进行证实,这样可以记忆得更加深刻,可以把学习到的概念知识内容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加深了理解。比如,在学生学会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后,教师可以让他们探讨生活中哪些情形使用到了数学知识,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增强应用

学生把握好数学概念知识,不仅在于他们可以详细地说出概念的内容,还要会灵活地使用概念。增加使用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增强记忆。练习时,一方面要有效使用,教师也要在课堂开始前检查学生对于从前学习过的概念。另一方面,概念的延伸上,教师要让学生依据概念知识内容举些例子,分析例子的对错以及原因,还应出些有难度的应用题进行练习。

4.温故知新

在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必须要反复使用各种方式的训练进行复习。在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找出概念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协助学生了解新概念,还可以使学生回忆起从前学习的知识,使其条理清晰。(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文3

一、导

即导出新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第一步,概念引入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搞好概念教学第一步,为学生形成新概念作好准备。

概念引入的途径多种多样,可复习旧知引入、运用学生熟悉事例引入,组织有关感知活动引入等。一般低年级用情景引入,高年级用问题引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学习“除法的含义”时,就选用学生熟悉事例和具体操作活动来进行。由于“除法”这个概念新旧知识不是很连贯,因而一上课便开门见山引导学生进行新概念的学习,紧紧抓住小学生才上课前15分钟注意力和好奇心,教师先拿出6支铅笔,告诉同学,要把手里的铅笔分给3个同学,面且每个同学分得必须同样多,抽三名同学到黑板前和老师一起演示,教师边示演边口述:先拿出三支每人分得一支,接着又拿出3支,每人分得一支,此时每人分得几支?学生:2支(分到铅笔分完为止)然后让全体同学用学具操作,亲身感受这种分东西的方法,紧接着老师指出,这种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叫“平均分”引出“平均分”概念,它是“除法含义”的一个关健词,必须让小朋友认真体会,掌握这个概念。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口述刚才的操作: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抽生答),在数学中,为了求出每人分得的几支,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出示6÷3=2到此引出“除法”的含义,因此,用生活中孩子们最熟悉的分东西事例,并结合操作得到新概念。

二、讲

即讲解概念,引出概念后,不能说学生已形成概念,要在学生头脑里形成概念,还必须清楚地提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除”这个含义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必须进行讲解,对6÷3=2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与加、减、剩、有什么不同,都认真剖析,特别各个数字是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弄明白,6表示要分的总数,3表示分成的份数,2是每份数,而且“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而不是随意分。

三、说

即复述概念,这一步不仅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而且也是对以上“导”“讲”的一个及时反馈,必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数学概念的获得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所以用“说”概念来促进小学生巩固和运用概念。由于小学生语言水平和思维发展的限制,教师可采取领说、示范说慢慢过渡到学生自己口述。

四、练

即巩固练习,设计多种练习来巩固和运用概念,比如用填空形式:把6支铅笔( )给3个同学,每人分( )支,再如用判断题形式:把6支铅笔分给了3个同学,每人分2支( × )故意将“平均分”省去。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概念;目标;实践;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21-01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二、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 概念数学实践认识变式引导对比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三)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四)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六)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二、有效巩固概念

(一)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二)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小学生缺少数学知识,对许多数学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对小数的认识,许多学生对于什么是小数就很难理解,在他们看来,小数应该是和大数相比那些比大数小的数,就应该是小数,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学习了很长时间,对一些数学概念还说不清楚.

一、围绕概念组织教学活动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围绕数学概念组织教学,由概念去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始终围绕数学概念去组织课堂教学,以数学概念为主线去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数学概念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让学生在学习概念,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作业练习中,概念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解题和运算.

二、重视数学概念学习的优化

数学概念是一个数学内容的名称和概括,学习数学概念要学会优化.数学概念的优化包括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巩固数学概念;深化和运用数学概念等环节.例如,学习四边形的数学概念是,首先要通过实物,视频、图象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四边形的概念,知道有四条边相交,有四个内夹角组成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如果四条线不相交,就不能叫四边形.接着就应该巩固数学概念,通过反复识图,比较让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点.最后是深化数学概念,要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种类.重点认识四边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深化是对学习内容的准确,全面的理解,只有深化数学概念才能在运用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概念,同时,也只有不断的在练习过程中运用概念才能进一步深化概念的认识,才能优化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概念的深化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时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法,表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方法上,教师不能将学生操作观察得到的结果等同于抽象思考得到的结果.操作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用物化的形式反映计算过程中的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这种操作能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形象方面的支撑,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应该把这种直观的印象上升到以数的组成和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的数学思考上.这样理解才能深刻.此外,计算上的方法、注意点等教师还要做清楚的说明与示范.有意义的接受是必要的.

例如,(计算法则)总结:学生要经历总结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总结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应该心中有数,特别是年轻教师,还要注意到其中的重点内容.

反思:例如对每一步算式表示意义的思考与追问,为什么先算这个的追问等,经历这个反思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数学概念的运用和巩固

要通览整个单元的例题,要结合单元的知识安排来确定本课的教学概念.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概念的体验和感悟.

1.在学习情景中运用数学概念

学生是因为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习新知识的,因此着眼点放在问题怎样解决,达成了问题的解决他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我们的数学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就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45+30与45+3,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到结果等.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摆小棒的摆法(谁和谁摆在一起),从而体会数位(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合并的数学原理)的知识.从而理解了数位为什么对齐?体验和感悟是小学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初别是高中不同.而多少的比较就要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打动真情,留下深刻印象.

2.在练习中运用数学概念

基本练习:突出教学重点的专项练习,模仿例题的基本练习,预防错误的改错练习,保证提高正确率的检验练习,简单的应用练习.

有时还有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练习,沟通联系的类比练习,防止混淆的对比练习,综合应用练习,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为以后新知学习做准备的铺垫练习.

把练习题用到位!设计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要防止随心所欲地设计练习,适当调整可以.不妨碍教师的创造性.可以使练习的形式灵活一些,不要安排只是追求热闹的练习.

课堂作业的问题(公开课上没有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暴露学生的学习失误,特别是教师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失误.作业要布置,要认真批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