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案例范例

小学德育案例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学校管理;安全管理;德育教育

一、当前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决定了德育工作开展的内容以及德育工作的方式。在教育中,教育部门指出:学校应该把德育问题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成绩、教师的考核和学生升学率等看做教学管理的目标,往往忽略了德育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德育教育不能落实的关键。学校虽然在课堂中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但学生所学的理论往往与实际的教材相脱离。比如,学生在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时,老师只是把爱国情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述,却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爱国、怎样去爱国?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历史上关于成功来自艰苦奋斗的事例,我们的一切来之不易,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怎样去实现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学校如果缺乏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能够很好地去处理德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这会造成德育不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二)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实质就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导致以前的素质教学方法与学生现实的思想严重不符合。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教育,这导致了教师教授的德育知识只停留在课堂中,教育方式显得单一落后。另外,学校德教环境十分封闭,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德育工作若不能以最基本的日常道德教育为基础,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德教教育

近些年来,校园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全问题、校园暴力等的频繁发生,无不牵动着每个家庭、每个家长的心。德育教育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学校安全重于泰山

德育教育和安全性问题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学校的安全工作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进行德育教育问题是为了防范于未然,而不是等到事情真正发生了才去进行准备。学校在没有发生事故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安全负责。在很多学校事故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学校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监管,对校园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进行排查。在以往的事故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很多事故的发生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前不久,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造成了很多学生伤亡。这牵动了多少受难学生家长的心。学校如果在安全方面和德育工作做到位,定期给学生讲解关于下楼秩序的重要性,向学生灌输先后顺序的这种思想,这种事情完全可以避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应该及时去排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对策,把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社会中学生安全重于泰山

在日常的报道中,我们发现,社会中的安全问题也是造成学生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隐患。比如,学生过马路、上电梯、游乐园……等诸多问题。近几年来,新闻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事故的报道也频频不断。这些事故对社会、对学生家庭危害是非常大的。作为学生的监管部门,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外出进行德育管理和安全教育。比如,在学生寒暑假、节假日前,学校要做好关于暑期防溺水的安全讲座,告诫学生不要去水中玩耍。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告诫学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在路上不追逐打闹等。这些讲座都可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增加学生安全知识的储备,还可以有效减少校园和社会中学生事故的发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上面可知,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培养教师的安全性意识

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主要监护人。同时,教师也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人。在知识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课堂中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还要传授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首先加强教师的安全性意识。只有教师安全性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才会随之增加。

(二)重视安全知识的普及

德育教育的接受群体主要是学生。因此,学校应该主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普及。学校应该在校园内和班级内张贴安全性标语、设置安全通道、刊出专题安全性手抄报、举行安全知识性竞赛等。学校要定期聘请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进入校园,举行安全性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安全知识,使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

四、总结

学生的安全是家长和社会都关心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的德育管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来抓学生的安全问题。家长和学校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学生安全的网络建设,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夏梅.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

[2]黄建乐.浅析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J].读写算,2010(16).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德育课;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如今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厌学情绪浓,为重拾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使之学有所得,笔者认为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针对案例教学实践与反思,论述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不足

德育课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案例教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参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深度掌握课程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要有较高的授课水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下列不足突显出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必须提高:一是德育课教师教学能力上的不足。部分德育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缺乏对授课内容的全面深人掌握,另一方面对授课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和形式缺乏动态掌握,因而在教学力度和深度上都相对不足,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理论,我国提出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睦邻、友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但是近几年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相继出现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之争,学生非常关注我国东海和南海岛屿涉及国家主权、领土的问题,非常关注我国采取哪些应对政策和措施。德育课教师如果设计好相关案例,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事件给学生介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道路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我国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和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既调动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可使学生们学会理性思考这些现实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授课内容掌握不够,研究不够,动态追踪不够,或者沿用老旧的案例,就很难提高教学效果,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二是德育课教师课堂设计能力的不足。案例教学需要德育课教师组织好案例,更要组织好整个课堂的教学结构设计。案例教学虽然由来已久,但仍有部分德育课教师思想认识不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对传统教学的路径依赖性强,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的程度不够,学生感到缺乏新意,教学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如果在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入得好,理论讲得透,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增强,课堂上的消极行为就会减少。

2、案例选用不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所用的案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部分教学内容,以往较为普遍的是例举国内几个知名度大的富裕村是如何富裕,而不详细剖析这些村庄富裕起来的国家政策变迁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等客观背景以及人为因素,对这些农村发展案例对其他农村地区发展的可参考性的分析不足,案例的质量就显得不高。二是不注重案例的及时更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学生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德育课教师不重视新媒体传递的新信息、新案例,不与时俱进的相应更新案例,甚至有些案例连续讲了十几年而不及时更新和充实,在课堂上选用的案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显然不足;三是着重叙述说明,对背景材料的介绍不足。如《经济政治与社会》关于农村改革部分,比较普遍的是选举安徽小岗村农户勇于搞承包制的案例,而对我国农村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案例选用不足,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有些突兀。可以想象,如果选用的系列案例缺乏实用性、规范性和及时性,就难以符合现代德育课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路径依赖,使得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案例来源比较单一;二是教学形式的选择比较单一,部分德育课教师一般采取案例讲解法,因未与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讨论相结合,导致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老师只重视理论概念的灌输,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太满意。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很关键的一点是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真实需求,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他们自身的需求,也是德育课教师授课的初衷所在,为此德育课教师选用案例一方面要实现完成授课内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加大案例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作用的措施与对策

1、多种途径提高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是德育课教学的关键因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而深度掌握课程理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非常关键的有机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责无旁贷,同时有关部门也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其深度掌握相关课程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实际职业能力水平。一是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派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德育课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案例教学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系统安排社会实践地点、内容,从国内来看可合理安排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等具有典型性的社会实践地点和企业,使德育课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复杂的中国国情,同时创造条件安排德育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出国交流、学习、考察,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通过安排这些社会实践,可使德育课教师摆脱教学科研闭门造车、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尴尬局面,使德育课教师从社会实践中得到深刻启发,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掌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分期分批地组织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去进修培训,实现知识更新。从以往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培训师资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理论专家占绝对主角,而从事一线工作又有理论水平的专家过少的不足,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专家自身长期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短板,还局限在从理论到理论层面,这显然对提高培训对象的职业能力显然不足。

2、积极组织选编德育课案例

在现有条件下,选编德育课案例可从两个层面来做,一是任课德育课教师自行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案例;二是相关学科研究会和教育主管部门选编系统参考案例集,以供德育课教师教学使用。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选编案例,务必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收集德育课案例,案例要有广泛性,从古今中外角度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角度选编案例;二是合理选择德育课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时效性,避免过多选编极端性的案例;三是选编的德育课案例整体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在选用案例时要注意案例材料与案例讲解的有机结合。

3、不断改进德育课案例教学方法

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方法是可以不断创新的,在现实教学中灵活运用并有机组合以下四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事先设计好通过案例教学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可在观看前提出问题观看后分析讨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二是举例讲解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案例,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如关于学生法律意识问题,可选用近几年全国学生法律意识强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相关案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学生需要提高法律素养的问题设计好案例,剖析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产生的根源,引导学生深化对提高学生法律素养问题的正确认识,力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案例讨论教学。这种方法是把每次教学的时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教学讲解理论知识,后一部分用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德育课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有必要,德育课教师可以在讨论结束时作概括性总结,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掌握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四是组织学生自编案例教学。针对德育课实务性很强的特征,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组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编案例。如关于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调研本校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状况,采取新闻采访、录音录像、拍摄等方式记录下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食堂、教室、宿舍等公共区域和非公共区域的社会公德行为状况,之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必要性,强调学生提高社会公德,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1]黄志坚.青年学新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胡新华.邓小平人才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3).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曹士东、陈琴.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3

1.培养“预防为主”的思想案例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思想”。下面以预防医学案例来谈对以“预防为主”思想的培养。某某男,年龄49岁,职位为企业经理,在重要商务会议上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死者家人介绍,某某男成年后仅住院3次,最后一次为踝骨骨折。在2008年-2011年,某某男体重飙升,长期处在繁忙工作、巨大压力和商务应酬的环境中,并养成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的习惯。某某男的两位哥哥体检出高血脂症,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假设自己为医务工作者,思考某某男延长寿命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认为某某男在最后一次就医时候,应该咨询医生关于保健的方法,让医生纠正其不良习惯,进而避免悲剧的发生。上述例子让学生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将“预防思想”植入学生的思想中。2.明确自然环境与健康之间关系中医提出“天人相应”的预防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明人类需要依据自然环境来延长寿命。预防医学任课老师将预防理念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和中医预防思想有机结合。诸如,“夙兴夜寐,洒扫廷内”(《诗经•大雅•抑》),提示人类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定期打扫其居住场所。又如,“弗洒弗扫”(《诗经•国风•山有枢》),批评人类不讲卫生的坏习惯。[6]预防医学任课教师在阐述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时,列举众人熟知的公共灾害,并以讲故事的形式阐述灾害发生的原因、致病机理、患者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学生通过老师的详细陈述,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7]诸如,任课教师可以将1952年英国伦敦煤烟雾事件与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比较,帮助学生分析大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任课老师可以将1925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水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另外,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最近的事件展开讨论,诸如,2011年5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2011年8月云南铬污染,2010年7月紫金矿业污染汀江等有关预防意识的新闻事件,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职业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教学随着新技术和工艺的出现,中国职业病的种类不断增加。同时,农民工人数的扩大,职业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预防医学需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机理、致病因素、影响健康的程度和预防措施,以此对职业病进行有效控制。任课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病知识,可以通过Internet来查找相关图片,让学生对职业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任课教师在讲授“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时,列举在2009年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张海超开胸验肺),并通过讲授、引导、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特点、诊断依据、防治措施和预防措施。4.食物与健康关系的教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在神农氏时代,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无毒的植物可以食用,有毒的植物必须避免。“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内经》)。由此可见,中国早已认识到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三氯氰胺奶粉、苏丹红辣椒、红心鸭蛋、牛肉膏猪肉、地沟油等,这是都是预防医学老师可以引用的案例。针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络、图书馆等处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在预防医学课堂上进行讨论。案例分析方式可以培养了学生事件能力,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任课教师在讲授食物中毒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中的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设计一场商务宴会。在商务宴会过程中,客人出现大范围的中毒现象,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客人进行救治。在这场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预防医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相融合。[8-9]。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法需要建立独立的考试规则、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传统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理论,案例教学法注重事件分析,所以案例教学法比较侧重于案例收集、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与案例交流。在预防医学期末考试成绩中,理论掌握占总成绩的60%,案例讨论和分析占总成绩的20%,信息收集占20%。因此,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使预防医学理论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另外,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比较浅,不适合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中医院校中,女生比较多,女生大部分都比较内向,这就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度。案例教学法的这方面不足可以由其他教学法来弥补,所以预防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混合教学;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探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教学作为一种“线上”和“线下”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混合教学的不期而遇,促使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掀开了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新篇章。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的必要方法,在混合教学视域下探究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将有力促进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的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具体、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和合作研讨等形式,培养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行动能力和专业反思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1]在“实践取向”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是由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中,明确提出“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实践性成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趋势下,一线教师纷纷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众多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被认为是首要也是最有效的改革。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因其所具有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尤受一线老师的青睐,被一线教师誉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法宝”。可以说,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同时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应然需要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将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与体验”,在每一目标领域中进一步划分出三个更为细化的具体的目标。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案例教学法成为应然选择。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有助于促使深奥理论浅显化,使专业理论知识变得鲜活生动,使书本上的理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理论知识实践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内化。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探寻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生长点,疏通课程教学中理论沟通实践的脉络,从而最终实现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是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实然需要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职业岗位的需求既是课程教学最初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直接经验,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获得小学教育教学的间接经验尤显重要。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学案例获得的间接经验为他们将来走上小学教师岗位储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加明晰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并促使学生朝着小学教师职业岗位的需要而努力,以便将来毕业后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

二、混合教学视域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析

混合教学一般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具体化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在混合教学模式下,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必要深入地系统地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应有价值,使案例教学法成为课程教学的常态方法,使教学案例真正服务于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将来的教育实践。

(一)课前:发挥教学案例的引导功能,凸显课程的实践取向

混合教学一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课前,教师在教学平台上本次课的教学案例,供学生“线上”自学使用。教师在课前充分发挥教学案例的引导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通过课前“线上”的案例导读,发现教育理论

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生长点课前,教师在教学案例时,都会结合案例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与教学案例相伴而生的问题既包括陈述性问题,也包括程序性问题。陈述性问题是关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问题是关于“怎么做”的问题。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陈述性问题直指教育理论,程序性问题则指向教育实践。通过教学案例及其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即将学习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理解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理论的引领。学生在课前对教学案例的自主学习中,在问题的探究解决中,感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伴相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小学生心理学》为例,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程中的“小学生的注意”这一模块的时候,向学生呈现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王老师的公开课》,具体如下: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一套十分漂亮抢眼的新衣服来到教室,课前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的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王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先宣布了上次考试的成绩,接着开始讲课。她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充分,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重复。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表现活跃的学生,王老师会格外的关注,连续点名让其回答问题。正当王老师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偶尔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开小差,她立即严厉地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就这样,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当王老师讲完最后一个知识点时恰好下课铃声响起,王老师宣布下课,然后从容地走出了教室。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请你运用与注意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王老师的公开课是否成功?并具体说明理由。”学生在阅读案例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明白“关于注意的相关心理学理论”“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等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2.通过课前“线上”的案例分析,查找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欠缺项

课前,教师给学生的教学案例是发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事件,在教学案例中既包含教育教学中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也存在教育教学中引人深思的失败做法。在教学案例的问题设置中往往都会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去认识评价案例,去分享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自身为参照系,审视案例中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做法,在对比中更易找到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中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明晰胜任小学教师岗位所需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例如,在《王老师的公开课》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在分析王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是否成功时,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在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在分析这样的教育问题时所存在的理论欠缺和能力不足之处,进而使接下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此外,学生在分析此教学案例时,也会倾向于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可能会去想“如果自己是王老师,可能会怎么做?”“自己是不是也会有和王老师一样的行为出现?”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就查找到了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与教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职前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二)课中:发挥教学案例的组织功能,落实课程的育人目标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做出评价、总结和提升,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1.依托教学案例渗透专业理念,培植学生适配的教师职业精神

教师职业精神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精神,是教师从事、坚守与奉献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撑,制约着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教育目标的完成和教师职业的发展。[3]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指导、评价和总结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理论的渗透,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案例充分认识专业理念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学习科学的专业理念和崇高的教师职业精神,把专业理念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放到价值观的高度,作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落实到课程的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王老师的公开课》的教学案例时,就可以结合案例的具体情境渗透专业理念。比如,案例中提到的“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表现活跃的学生,王老师会格外的关注,连续点名让其回答问题。”针对王老师的这一表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使学生明白关爱学生就是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不偏袒、不忽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依托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师专业理念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渗透教育,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2.借助教学案例学习专业理论,培育学生适切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是先导,是方向,更是力量。学生只有掌握适切的、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在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借助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学到更适合更贴进教育实践的专业理论,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单调的理论讲授而造成的呆板枯燥。在课堂教学中,寓理于案,以案论理,使教育专业理论更丰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教育专业理论是实用的,是贴近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是切实为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使教育专业理论更接地气,真正融入到真实的教育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是为了理论而讲理论,基于理论而分析理论,那必然会抹杀教育理论的应有价值,使学生迷失在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之中,失去学习的动力。以《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来说,案例中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也会遇到的,学生围绕教学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借助教学案例学习教育专业理论的过程。结合这个教学案例,学生将掌握“注意的分类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行为表现、小学生注意的品质、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及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措施”等心理学理论知识。毫无疑问,通过这样的方式习得的教育专业理论是最符合小学教师职业岗位需要的,是最能服务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

3.围绕教学案例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适用的教育实践能力

在“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理念下,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是由反思性实践能力、学业整合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共同构成的能力综合体。[4]在课堂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课前自学的情况,在组内通过思想交流、观点质疑和思维碰撞,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合作探究,之后再进行组间的汇报分享。在这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在学习共同体中,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案例及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本身不难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5]教学案例及其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中,从与注意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来分析,这并不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其课堂教学中的不恰当做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包含的专业理论比较广,仅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分析全面的,更不用说分析到位了。但是,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话,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4-6人为一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在小组内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进行分析、批判、归纳和总结,就形成对案例较全面的认识。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都将获得持续性的提升。

(三)课后:发挥教学案例的桥梁功能,实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一个成熟的教学案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搜集素材到编写,从修改初稿到最终定稿,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因此,课后,有必要对教学案例进行二次开发和使用。一方面充分挖掘教学案例的功能和价值,实现其功能的最优化和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课程学习的拾遗补缺和拓展延伸的作用。

1.对教学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沟通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

教育案例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案例会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开发和使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针对《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换个角度,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课后拓展题“如果你是一名小学教师,请运用所学的注意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说说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托课堂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后学习材料,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比如,结合课上所分析的《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注意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对教学案例进行多元化探讨,链接学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行动实践

教学案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教育理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因此,在对教学案例进行使用时,可以分别从教育理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探讨。提炼案例中的教育理论,从而更好地引领教育实践;剖析案例中的教育实践行为,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教育理论。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多元化探讨,打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藩篱,扫清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障碍,促进学生内化所学教育理论,并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在《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中,在课前和课中的学习中,都是从教学案例入手学习教育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基于教育实践掌握教育理论的过程;在课后,在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具备了相应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经历将教育理论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的过程。总之,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基于教育实践、为了教育实践,最终再回归到教育实践中去,案例教学法恰巧切合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周坤亮.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2]黄文澜.举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辨析及其优化整合[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林幸福.回顾与展望:近15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

[4]户清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发展的层次性解析[J].教育研究,2018,(5).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5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制度上的落后。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对于高校校园安全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实行国际化的教育模式,也对人才数量上进行大量扩充,教学目的趋向利益化,使高校教育安全上存在安全隐患。很多高校着重对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忽视对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由于学生在初高中期间比较少的进行关于法律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不够,在高校期间可能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以致学生不能按照规定时间顺利毕业,给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后果。

(二)具有滞后性的后勤配套管理。高校安全监理管理的重要一环就是后勤安全管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高校近些年进行大量扩招,高校后勤的管理会跟社会市场有更多的接触机会。高校内由于社会人员的进入,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高校内人员结构复杂混乱,对于高校的安全管理上无法得到保证。还有一些高校为了节省经费的支出,对于老旧的校舍只进行简单的刷新改造后就投入使用。学生宿舍的环境简陋,电线的走位存在不安全的因素,没有安装独立的消防设施,对于大学的日常生活不能给予安全保障,使高校的硬件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有相关的科学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九成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在心理方面都存在一定亚健康的状态,诱发心理方面问题的原因众多。比如,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择业后续发展情况、男女交往情感问题、不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医学高校学生,因同学间琐事,怀恨在心,投毒杀人案;某高校应届毕业女大学生因与男友情感问题跳楼自杀事件等。因此,要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引起重视和关注。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设立安全管理制度。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高校,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高校对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对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制约的作用。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国家法律法规做指导,进行安全教育管理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要进行教学设备的引进更新,防止因为教学设施资源不足引发的冲突;对安全设备进行系统配置,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宣讲和推广,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要具备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

(二)建立安全管理队伍。各高校要对校园安全教育工作重视起来,在高校对专业的安全教育管理部门进行设立,细化安全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范围,可以实行跨部门对校园进行安全监督和安全检查的工作。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和检查作为部门的基本工作内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管理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处理并形成书面报告和后续整改方案,要增加专人对后续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三)对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进行推广。各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板、校园广播、校内网、以及校内的微信群和微博等多个传播渠道对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进行宣传推广,对整体高校的安全意识加以提升。对于安全隐患的种类进行细化分类,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校内安全用火用电、寝室安全管理等,定期组织师生参与逃生演练,加强整体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对校园网络进行监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和发展。对高校加强网络建设和监管,引入新型网络技术,避免有害信息对校园的影响,主动积极的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安全的网络信息内容,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最大程度解决大学生的相关需求。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内容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健康的发展。校内各学院各系要在网络上宣传安全教育,对校园网的内容进行丰富,深入了解大学生目前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像他们提供新闻及娱乐内容,还要提供给他们关于生活、求职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信息。

三、结束语

高校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基础就是对于安全教育与管理,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安全教育管理上,应该结合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与高校的整体环境相互配合,对安全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建立,要依托于高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对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开展,让学生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发展,以保证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后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常铭,刘伟,刘冠廷.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119-121.

[2]祝力维.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6

[关键词]奖品;归档与保存;数字化管理

学校中奖品的种类以及数量都非常多,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将管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需要与数字化相结合,这样在管理过程中才能更加顺利,并且对奖品的档案与保存提供很大的便利,在管理过程更加地方便,对于数据的处理更加顺利。学校奖品档案归档与保存过程中,通过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人力节省、提高效率的工作目标。数字化管理可以使管理过程中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的工作,学校奖品归档与保存中数据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数据必须记录完整,并且计算过程中不能出现错误,因此对奖品档案归档与保存在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

1学校奖品档案归档与保存存在的问题

1.1奖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不彻底

学校奖品档案与保存现阶段,数字化管理不够彻底,这就造成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加多的人力来进行工作,因此对于数字化管理的研究需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使学校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做到位。奖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对于现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数字化管理做到位,才能使学校奖品档案管理的工作更加有序。在学校奖品档案归档与保存阶段中,应用数字化管理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切实提高奖品档案归档与保存的工作质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奖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彻底,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的工作开展,无形中给奖品档案管理的工作增加难度。

1.2管理系统不完善

管理系统不完善,这就造成了信息可能丢失,因此对于管理系统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系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发展,这样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更加的严谨,并且可以节省相关人员的时间,因此管理系统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系统掌握着奖品档案的各种数据,只有将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才能使奖品的数据记录的更加清楚、明确,因此完善管理系统成为了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管理系统不完善会导致奖品的管理不到位,在寻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并且可能会使档案丢失,这对于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

1.3人员的专业水平欠缺

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的工作质量。就目前现状而言,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还不够过硬,在工作时责任心不够,使得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工作效率、质量不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以及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工作出现混乱,严重的还会损坏资料、数据失真的问题出现。

1.4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现在学校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资金不足就造成管理过程中不到位,并且可能造成奖品档案丢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管理,并且资金不足可能使奖品档案在归档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这样在日后的查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资金不足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使学校发展的更加顺利。资金不足会导致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非常大问题。学校只有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将学校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做到位,并且在未来可以使学校发展的更加迅速,因此将资金不足这个问题解决好可以使学校档案归档与保存的管理做到位。

2学校奖品档案归档与保存的解决方法

2.1队伍的科学搭配

在解决学校奖品档案与保存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将队伍的科学搭配做好,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使管理过程中更加的方便,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可以及时的邀请专业的科学队伍来进行改正,并且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会提供很大的便利。队伍的科学搭配的过程中,需要将管理相似的管理人员分到一起,这样在管理过程中更加容易,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才能更加的顺利。一个队伍中各个人员可以经常进行研究,总结出最近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的找出解决办法,科学的队伍搭配也是档案管理的重要保证。

2.2定期组织培训

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邀请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培训,只有这样管理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才能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所学内容,从面保证人员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保证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在进行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过程中,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进更多的现金设备,并且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会提供更多的便利。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可以使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查找方便。在管理过程中,相关设备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设备选择好,才能使管理更加到位,并且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加大资金来进行维修,保证管理顺利进行。

2.4建设专业化队伍

专业化队伍对于管理过程中同样会提供很大的便利,并且可以经常组织专业化的队伍来进行讨论,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这样才能使学校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做到位。学校的奖品数量比较多,因此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化队伍可以对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也会提供一定的帮助。

2.5加强学校个性化建设

加强学校个性化建设对于奖品档案的归档与保存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投入更多的热情来工作,这样管理也会更加到位,在进行归档与保存中也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学校个性化建设可以使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中更加的方便,并且归档过程中如果有个性化建设,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加强学校个性化建设在管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校奖品档案与保存过程中,想要切实的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就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对其控制,而数字化管理模式是集信息技术、科学手段为一体的管理方式,通过数字化管理方式能够切实的提高的工作人员的操作时间,提高工作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惠.国际档案数字化现状与发展——首都档案界举办学术报告会探讨[J].北京档案,2002(10).

[2]李扬新.“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效益”的研究——数字化档案信息特点及其利用效益特征[J].兰台世界,2007(20).

[3]解云菲.浅谈高校档案信息化资源整合服务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08).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7

关键词:德育;案例式教学;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进行了大量探索,概括起来大致有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案例式专题教学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

1道德教育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2019年召开的两会上释放了这样的信号:要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要使高职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学习、情感与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入脑、入心、入行”作为一个整体必须立体推进:以全员参与育人为前提,全程育人实施为载体,全面多维育人为重点。它将育人工作分解到各环节,落实到各部门,贯彻于各项活动、各个环节的始终,成为德育工作者、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工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需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因此,做好道德工作,关键要进行系统规划,注重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进行整体建设。基于此,使用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式专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经过实现周密准备,使用特定案例,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形成交流互动。案例式专题教学以理论为支撑,在案例研讨过程中包含知识、信息、经验、观点与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以此为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讨论与分析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解析

2.1学习困难

期末考试临近,大二学生小李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白天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下课后头脑一片空白……为此,他感到十分苦恼,这种情绪又影响了她的睡眠……(1)辅导员角度。辅导员对学生最为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焦虑的源头,对症下药。将学生的焦虑水平降低到最低点,调整期望值。启发引导学生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不做过高期望,制定合理学习目标,保持适度压力,改变对考试成功不合理的认知。让学生知道自我认知与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学会用情绪与理智调节情绪。(2)专业教师角度。“敬其师而信其言”。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即教与学。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能贴合岗位需要。除了加强教学硬件以外,教师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学习与改进,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提升自己。

2.2情感困惑

小赵是个帅气的大二男生,在学生会认识了小美,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是两人都没有考虑性格是否合适的问题,小赵一味“牺牲”自己迎合小美……最终,小美提出分手,小赵说:“我如此关心你,你为什么还要提分手?”(1)辅导员角度。大学生处于性心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恋爱心理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在恋爱中不会表达爱、接受爱、发展爱、拒绝爱和保持爱。辅导员要教会他们相互信任,要忠诚、尊重与信任,要给对方一个空间,不能把对方变成自己的附属品。在恋爱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独立的空间与隐私。恋爱中的双方要互相尊重,凡事有商有量,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2)心理健康教师角度。在爱情的三因素理论中,亲密、承诺与激情缺一不可。这就包括表达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鉴别爱的能力、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面对失恋的心理承受力以及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以及对转移的注意力,学会倾诉,用于表露自己的情感。避免盲目的爱情,即感情上的盲目、行为上的盲目以及对象上的盲目。

2.3就业创业

小赵,2018年9月参加招聘会,深感找工作的困难,直至毕业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她认为自己在会计专业中整体排名在前,担任学习委员,在校期间参加过技能大赛……(1)就业指导师角度。就业是一个社会和个人共同关注和面对的问题,在求职中遭受挫折不足为奇。首先,要改变就业观念,向学校就业指导或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求得帮助;其次,增强自身就业技能,学会自我激励,排解心理压力,学会倾诉、转移,学会放松心情以及积极寻求就业指导。案例中的学生尽管有一些参加技能大赛的证书等,但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组织协调等综合素养与能力等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专业课教师角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变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基础类、普及类课程;第二层次: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学生,提高基本知识、技巧、技能的专门系列专业课程。用好“身边的榜样”,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感染力,用好优秀毕业生校友典型事例,将在校生的先进事迹搬上课堂。综上所述,一所学校,如果教职员工在对待学生或者在育人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甚至仅有少数专职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做育人工作,那就一定是做不好的。当然,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但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要全程设计和全面综合考虑,学生入校前,就应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和情况,分别针对不同招生对象、不同地域来源进行初步设计;报到入学后,还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力求做到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祁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性样本的“八有”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

[2]陈刚等.“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小学德育案例范文8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其中,德育站在首要的位置上,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扩大,学生受到的不良干扰也越来越多,给德育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真正地落实德育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重视学生本身的成长需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德育的思想,从而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可以运用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情感是影响人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学生在未来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而通过将德育的理念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切实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对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当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法学习道德与法治,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而通过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充分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如此,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教学实践改革行动,因此,教师对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掌握都还不牢固,取得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一些教师没有理解德育的观念,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将正确的道德标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同时,在一些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不协调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受重视,甚至一些学校会让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这就很难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进行充分分析,并且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生成。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致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和空洞,难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情感。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活用案例教学,丰富学生情感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者事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从中得到相关的结论。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获得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德育。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注意方向性的原则。身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坚定正确的道德观念立场,在教导学生之前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出具有正能量的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比如,在教学《我能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学生可以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名人作为案例,如成龙、李连杰、吴京等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人生故事,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斗志,使学生对自强的重要性产生正确的理解,更好地达到德育的效果。其次是要注意现实性的原则。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很难达到深刻的程度。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选择源于生活的案例,从而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案例:在某个地铁站,一名女子突然大声叫喊起来,呼喊乘务人员打开地铁门,地铁人员以为女子的衣服被门卡住了,于是赶忙打开了地铁门,但是之后才发现,仅仅只是这名女子没有赶上地铁而已。在举出了案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案例当中人物的做法,从而让学生可以产生真实的感受,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塑造。最后是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学生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因此,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案例,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合理消费》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学校里面的事情作为案例。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攀比消费的情况,十分不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构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思考,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案例的思索和讨论中获得正确的消费观念。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绝不能照搬教材,而是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帮助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地提高德育的效果。

(二)注重文化引入,陶冶学生情操

虽然现在的物质文化比较丰富,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互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是十分不充足的,学生的精神文明构建明显不足,对道德的认识比较肤浅,思想十分浮躁,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明,了解物质背后存在着的深刻思想,让学生学会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使文化深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在无形当中起到德育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了解一下班级上学生在文字方面的造诣,掌握学生的汉字学习基础,通过课前调查的方式认识班级里的书法爱好者。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写字的方法,包括毛笔、钢笔字或者铅笔字等等,完成一幅作品。之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字帖拍卖会,让学生将自己临摹的字帖拿出来进行拍卖,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样,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了学生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再比如,在教学《探访古代文明》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让学生了解小说当中的“金针封穴”。在学生对这一“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一设计并不是作者想象力的空穴来风,而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武术和中医学而得来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针灸、武术、拔火罐等进行顺理成章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文化的渗透,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让学生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而自豪,引导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如此,可以逐渐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学生受到正确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选择适合的文化渗透方法,实现有效的德育。

(三)开发微课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和情感作为主要的认知方式。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开教学,微课有着时间简短、内容集中、形象直观等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微课展开教学,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自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语言和文字讲述新中国发展的过程,那么就会导致课堂变得空洞、乏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构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微课技术,搜集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源,将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如今的发展过程浓缩到一段视频当中,用生动的图像、简洁的文字和充满情感的音乐将这段历程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一边欣赏视频一边了解这段经历,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并落实德育的目标,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再比如,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水资源困难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微课展开教学。很多学生并没有产生过水资源紧缺的意识,认为水是用之不竭的,在生活中随便浪费水。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将全国各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整理在一起,设计成表格或者图表的形式,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微课上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很多地区是存在着严峻的用水问题的。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真实的图片,让学生看到一些偏远地区家庭的用水情况,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这样,不是通过长篇大论的道理,而是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数据或者图像,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微课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对德育的接受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好网络时代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有效的微课,更好地实现德育。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体验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在口头上说说,而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做。教师可以使用实践活动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践行正确的道德标准,将道德标准外化成为具体的行动,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结合德育的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比如,在教学《请到我家乡来》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其实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学生了解了教材上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选择感兴趣的角度,对家乡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采访或者报纸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家乡。之后,每个小组要总结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制作出海报、宣传报纸等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让每个小组轮流介绍小组的探索成果。如此,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探索自己的迹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再比如,在教学《我参与我奉献》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带来更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走进敬老院、火车站、街道等场所,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进行劳动,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情况,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德育绝不能限制在口头上,教师要关注学生本身的成长需求,创设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在体验当中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在创办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真正地起到德育的效果,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正确理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