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例6篇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82-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 的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新时期背景下,健康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人们才能更好的工作与学习。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体检中心逐渐建立了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克服许多医学上的难题,解决人们在疾病预防中的一些困扰,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我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实际情况,探讨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相关内容,现报道如下。

2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相关内容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新时期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克服许多医学上的难题,解决人们在疾病预防中的一些困扰,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包括一系列的内容,主要有健康知识教育服务、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数字化体检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以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等等。

2.1 健康知识教育服务:认识疾病是个人防治疾病的重要举措,只有在充分认识疾病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者不良的行为,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知识教育服务为个人疾病的认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体检中心健康知识教育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个人体检前、体检中以及体检后创设相关的健康知识咨询的服务平台,同时以传单、短信以及互联网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的健康知识,使人们能够充分的理解疾病,并自觉地采取行动去预防疾病[1]。

(2)在体检前,医院体检中心可以开设相关的健康知识的讲座,使人们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3)在体检后,医院体检中心应该对单位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的评估防治讲座,并解答相关的健康知识问题。

2.2 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医院体检中心在体检工作中,应设置相关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使体检中心重要的健康档案得以永久的保存,为日后的体检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服务,需要医学专家与健康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首先,医学专家应该采取相关的系统软件,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观察,并设置相关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若个人的健康状况出现不良的倾向,则可以及时地向系统软件发出预警,以便及时地进行对症治疗[2]。其次,健康管理人员应对个人动态电子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一些类似的疾病进行分类设置,使医学专家可以随时的解答患者相关的疑点、难点。医学专家在解答患者的疑点、难点时,可以选择电话与网络等形式,这样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地获取相关的医学指导,降低患者误诊、误服药以及误治的概率,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3]。

2.3数字化体检服务: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患者身体里隐藏的疾病,以便及时地治疗疾病,使患者身体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同时健康体检还是患者获取重要健康信息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是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的基础。数字化体检服务的开展具有以下几个作用:①可以降低患者体检的出错率。②可以提高医院体检中心的工作效率。③有助于患者体检报告的完善。④数字化体检服务可以自动地完成各项工作的统计处理,如成体检、疾病、财务以及项目等等。

2.4 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指个人未患病预防模式,包括健康干预服务与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服务在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它是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最主要的目标,健康干预服务主要有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与慢性病的预防方法, 其中包括整体控制原则、危险因素控制、整体控制计划、个性化饮食运动处方以及相关因素分析等等[4]。健康风险评估是医院体检中心健康干预的主要依据,主要研究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与致病危险因素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医院体检中心通常使用发病风险评估模型。

2.5 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主要指个人已患慢性病控制模式, 主要有疾病就医管理、整体防治指导以及状态预后评估等服务。疾病就医管理服务可以提醒患者进行定期的检查,并且进行定期的疾病治疗。整体防治服务主要指对患者慢性病实施有效控制的指导方案,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疾病饮食运动治疗以及预后分析等等[5]。预后评估服务主要研究患者出现重大慢性疾病或者出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评估体系。

2.6 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主要以个体健康管理为基础,又称为企业健康管理,即对企业人群健康状况实施相关的统计处理,设置企业相关的健康体检计划、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服务计划以及健康干预计划,从整体上降低单位或者企业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单位或者企业人群的健康水平。企业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职员的身体素质, 使企业职员的工作精力处于充沛的状态, 减少企业职员因生病缺勤等造成的企业损失,提高企业职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的医疗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新时期,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是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体检中心逐渐建立了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们认识疾病与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内容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医疗实践中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淑康,李士雪,罗司军.慢性病健康管理必要性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

[2] 马戈,王德斌,洪倩,刘鹏程,周楚,俞发明.中年人群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01)

[3] 李光英.综合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7)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2

作者:邓敏 毛富强 刘霞 高艳杰

【摘要】目的 了解老年人在疾病情况下的社会支持情况,分析社会支持和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心身疾病患者、非心身疾病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心身疾病组在SCL-90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更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高达1100万,并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1]。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健康问题应该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有报道说,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称为心身疾病[2]。本研究对天津市某三甲医院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以期为老年心身疾病患者采取临床干预措施、开展相关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心身疾病患者组:以2007年8月~2008年1月间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为60岁以上患有冠心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病等已确诊的心身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疾患和脑器质疾病,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为诊断标准。共72名,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8例。上述3种疾病同时患有2种以上的20例。

1.1.2 非心身疾病对照组:为患非心身疾病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他入组标准同疾病组。共50名,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16例,老年脊椎、骨关节病26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

1.1.3 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为与疾病组同期的天津市人民医院门诊体检者和患者家属,入组标准为6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老人共50名。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定式问卷,统一指导语和填表方法,让3组对象在主试的帮助下完成下列问卷的填写。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由主试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是否有医保、退休后是否仍继续工作、疾病诊断、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和治疗费用支付情况等。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共90个条目,分别计算总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总均分和10个因子分。每条目采用5级记分。

1.2.3 社会支持量表(SSRS) [3]:包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分别计算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Foxpro数据库录入数据并核校,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或χ2检验对3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3组的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是否有医保、退休后是否仍继续工作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心身疾病组和非心身疾病对照组两者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费用支付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2.2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用方差分析对3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标进行检验比较。心身疾病组在SCL-90的总分及全部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他总分与多数因子分亦均显著高于非心身疾病对照组(P

2.3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因子比较

用方差分析对3组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指标进行检验比较。老年心身疾病组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方面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非心身疾病对照组在客观支持方面低于健康对照组。见表1:

表1 3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因子比较(x-±s )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2.4 多因素的相关分析

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婚姻情况、退休后是否仍继续工作、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六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老年心身疾病患者SCL-90总分与社会支持维度比较相关检验:客观支持度、主观支持度、对支持利用度等,见表2、表3:

表2 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相关分析(r)

*P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年龄、性别、医保、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职业、退休后是否仍继续工作、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SCL-90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的引入水准取α=0.05。结果见表4:

表4 影响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心理卫生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心身疾病组的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这与董忠生等[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良好的社会支持,积极乐观的性格,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使老年人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内、外环境变化,降低心身疾病发生率,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维护[5]。

社会支持好的老年患者能从亲友、家人、同事中得到关心与照顾,这不仅能够满足其精神需求,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6]。可见社会支持环境是关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长期患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经济负担、生活质量无一例外的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程度,与无慢性疾病的同龄者相比,其心理状态明显偏差[8]。

本研究发现,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越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SCL-90得分越低。这说明主观情感方面的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与国外内许多报道相一致[9],可见社会支持环境是关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因素调节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0]。

综上所述,加强对心身疾病组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的关爱,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黄俭强,陈琪尔,舒小芳.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25-726.

[2] 李玉和.心理卫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02-114,280-284.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131.

[4] 董忠生,沈键,王珏辉.城区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06, 34(4):265-267.

[5] WAHLHW,BECKERS,BURMEDID,et al .The rol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ol in adaptation to age-related vision loss a study of older adults with macular degeneration [J]. Psychol Aging ,2004,19(1):235-239.

[6] 张军,尤繁名,周英,等.对社区老年人抑郁预测因子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56.

[7] 王兆琴.老年住院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精神科护理,2006,12(26):2508-2509.

[8] 陈文.广州地区老年住院患者社会支持的特征和分析[J].调查研究,2004,10(5):404-405.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3

因为人的寿命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诸如饮食营养,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遗传因素以及有害物质和病菌对人体的侵害等等。而促进发育成长的社会和心理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健康和寿命。心理的健康反过来可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并且进一步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与躯体内脏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人的身体健康,当任何一方面发生障碍都会引起疾病。发病后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加重或复杂化,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生物因素相比,往往会更有意义。

经过近百年的反复论证后,世界卫生组织在中才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正常的社会适应”的健康标准。过去,临床医生,不仅对精神病、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感到茫然和处于窘境之中,就连对病因和病理都比较明确的躯体疾病,特别是对有些慢性病也感到困难和棘手。一些病人经过高精尖仪器检查“无异常发现”,而病人又确实感到“异常痛苦”时,医生往往冠以“神经官能症”的诊断,这是由于过去长期躯体医学优越和精神医学危机所造成的恶果,无疑严重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和寿命其延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剧烈竞争和人际关系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社会心理应激增强,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改变,导致心身疾病异军突起,几乎占人类疾病总数的50%~80%。为力求解决临床医学的窘境,随着现代医学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急剧转变,现代心身医学才受到重视。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疾病。它不同于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例如肺炎、骨折、烧伤等,也不同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心身医学是针对过去难以诊断的疾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对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得以综合治疗。

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的病约200余种,常见的有心因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等,调查认为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愤怒、沮丧等在病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血管系统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预后与愤怒、严重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及过分运动、好斗、易激动等性格特点有关。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社会心理应激、紧张、受挫都具有临床意义。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与精神紧张有关已旱为人知,生理试验也得到证实。又如内分泌系统的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的阳痿、旱泄,神经系统的偏头痛,皮肤科的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某些癌症等均属心身疾病,皆不可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可见当疾病发生时,除了积极接受躯体治疗外,人们还应调整、平衡其心理社会功能和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以增强个体适应能力,方能防惠于未然。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54-02

在全国30多家医院的随机调查中,近半数患者对就医过程表示不满意,在护患纠纷起因中,护患沟通不畅排在首位,在护患沟通不畅的案例中,大多是因患者对诊疗规律和医学知识了解不足所造成的误解。近几年,我院糖尿病专科通过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来改善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龄41~79岁;文化程度:文盲9例,小学文化21例,中学文化48例,中学以上文化22例。

1.2 方法

1.2.1 重视患者的第一印象:为了使患者的就诊途径简单化,我科采取优质服务一条龙,从进我科门诊到入院病区都有专科护士陪送到病房,并介绍病区环境,进行详细的入院宣教,在当日让患者能接受到基础的糖尿病知识,如:低血糖有关知识、饮食、运动方面知识,使患者减少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的各种误解,细心、周到的讲解给患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1.2.2 详细的住院宣教:责任病房护士对所管病房患者的病情分别做出评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教育工作,其目的是测定患者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便修订原有的计划,改进健康教育工作,并提出护理问题,做出详细计划,进行健康宣教。

1.2.3 出院宣教:为患者准备出院卡片,详细记录所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与医院的联系方式。为患者做详细的出院指导,出院及社区范围的随访定期复查,并在之后的任何时间来我科咨询都要求热情接待。

1.2.4 宣教前要了解宣教对象的受教育层次、情感需要、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年龄等有针对地进行。在宣教中根据患者特点分析出影响护患关系的几种类型:①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认识的患者:不听劝阻暴饮暴食,血糖居高不下。②突然病情加重的患者,疑惑、恐惧、担忧的心理突出。③糖尿病经常急性发作的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要求较高。④文化程度低,对医疗费用较计较,对健康宣教知识不理解。⑤文化程度较高,对疾病知识了解多,考验护士的业务能力。

1.2.5 要求护士以主动与患者交流疾病知识为开端,以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服务态度,语气轻松,热情周到,进行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点具体分析,与患者进行交流。

健康教育是指导患者学习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接受综合健康教育服务的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自我保健能力、疾病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大拉近了护患关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在健康宣教中,护士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大提高,能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得到患者的理解与信任,构建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成为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我科创造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在宣教中,要求护士做到:①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科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③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待患者能够做到热心、耐心、细心,能理解健康宣教的重要性。④要求护士做到语言通俗易懂,语气轻松活泼,盈造和谐气氛。我们细致周到的健康宣教,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患者满意度很高,并且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护患纠纷很少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向患者介绍疾病健康教育内容,使护士进行教育时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吸引患者主动参与,各班护士利用不同的工作场景对患者分头进行教育,体现了健康教育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健康教育质控和反馈机制,更利于护士随机调整教育侧重点及教育策略。实施健康教育,从心理上缓解压力,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尤其是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患者的层次不同,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很大,要重视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做到预防和控制疾病;通过健康教育,护患及病友相互交流,可接受疾病,提高自我承受能力,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及从医性,护患和谐,减少纠纷。

总之,健康教育实现了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服务,拉近了护患关系,更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深入了解疾病知识,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米光明.医院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

[2]彭刚.试论护士健康教育职能的强化[J].护士进行杂志,1999,14(1):37.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疾病预防;趋势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90-03

Analyzing the Tendency of Disease Prevention

by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Prevention in China

ZHU Min(Jiangsu Province Department of Health,Nanjing 210008,Jiangsu,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ystemically summaries the actuality and challenges of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by us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pre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author has deeply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life science, what's more, supplied the reliable theory base for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in China.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disease prevention; tendency

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预防”的思想,如《周易•既济卦》说“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可算是有文字记载的源头了。而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分析我国目前疾病预防控制的现状和面临挑战,对于合理把握疾病预防控制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完善预防保健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医疾病预防传统思想“治未病”理论内涵

中医药传统“治未病”较早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明清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健康为核心,包括无病养生、防患未然,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病后调摄、防止复发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原则之下,以健康为核心,贯穿个体化、积极主动地开展防治结合的全程养生和预防的理念。

1.1 无病养生 防患未然

所谓治者,此处为“治理、调摄”之意。治未病即指在身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养生保健调理,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理和调摄,也就是重视养生保健的思想。

1.2 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

疾病虽未发生,却已出现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时,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正如《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 1.3 已病早治 防其传变

治未病要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发生、蔓延、恶化或传变,救急防危。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易治的目的。

1.4 病后调摄 防止复发

疾病初愈,或处于疾病尚未发作的间歇期,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

2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

2.1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回顾我国卫生工作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虽经过几次调整,但“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政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疾病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61年,我国第一个宣布消灭天花,比全球最终消灭天花提早了16年。此后,又陆续有效控制了霍乱、鼠疫、回归热、黑热病、斑疹伤寒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同时,颁布实施了《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一系列疾病防治法律法规,构建了从国家到地方一整套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拥有560万卫生人员,33万个卫生机构。据统计,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1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为25.5‰,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51.3/10万,农村改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93.8%,农村饮用自来水的人口比例达到60.0%,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降低到235.85/10万,死亡率降低到0.53/10万,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已具一定规模,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形成,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的改观。

80年代初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后,预防医学的许多领域都与国际组织或友好国家建立了联系,使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跨上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80年代中后期,我国先后引入国际资金合作项目,对冷链建设,计划免疫,消灭脊灰、艾滋病、性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疟疾、寄生虫病、碘缺乏病等以及加强农村妇幼卫生建设和卫生防疫站机构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等投入大量资金和设备,建立工作机制,培训专业人才,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合作项目,使我国一些传染病的控制水平和效果,按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目标要求。

90年代中期,根据我国社会疾病谱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变化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对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把传统的公共卫生是单纯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扩展到非传染性慢性病领域(包括伤害和精神卫生领域),并以“疾病预防控制”替代传统的“卫生防疫”概念,并在卫生行政和专业机构设置上予以体现。同时为扩展工作,迅速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健康促进”项目,把国际上先进的“健康促进”概念应用到非传染性慢性病,以及与行为、心理卫生关系密切的传染性疾病(AIDS、STD)的预防控制中去。实践证明,这种新概念、新方法在疾病预防控制中显示出重要作用。

2.2 新时期我国疾病预防面临的主要挑战

2.2.1 重大疾病的双重威胁 一方面,一些原有传染病如肺结核等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新发传染病如SARS、AIDS、肺结核以及禽流感等的问题又显得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病以及遗传疾病等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按WHO分析,中国的疾病负担以非传染病为主,约占55%以上。2002年WHO根据各成员国官方报告统计数据进行疾病负担(DALY)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西太区的儿童和成人低死亡率国家(我国属这一类),总DALYs为248256(x1000),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9.37%,非传染病占64.36%。全球慢病总死亡数中约半数为心血管疾病,且7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预测到2020年慢病死亡将占总死亡数的3/4,71%的缺血性心脏病、75%的脑卒中、70%的糖尿病死亡都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传统的传染病和普通病转变为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和新的传染病。

2.2.2 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健康需求 医学是与人的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直接关系到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及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幸福。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提出了身心健全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完善的健康概念,但限于以往的经济、文化、医疗水平,人们往往把健康仅仅看做是没有疾病和虚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除了疾病防治之外,人们对无病情况下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增加,并追求身体、精神与自然、社会的健全完满和谐状态。医学也在逐步由医疗向保健和预防转变,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已被提上了政府管理者的日程。

2.2.3 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的压力 随着人口寿命的明显延长,人口结构变化老龄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老龄人口的比重到2020年也将从日前的8%分别上升到15%以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老年化社会的逐渐形成,“健康的长寿”将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老年卫生保健将成为重大的卫生任务。而且随着世界性人口老龄化的趋向,必将对疾病预防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从医学发展的角度要探讨老年健康保健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包括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机理和预防对策;另外一方面急需寻求创新现有的疾病预防的方式和体系,以缓解对有限疾病预防资源的拥挤。

2.2.4 社会心理环境变化带来新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不合理膳食等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或加重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诸多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烟草及其他不良行为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与此同时,生存环境和方式带来的种种客观压力导致人们身心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精神空虚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导致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发生频率增加,给疾病预防带来新的问题。此外,全球化与城市化使得疾病传播更为迅速;流动人口成为疾病预防的脆弱人群;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变化对健康和疾病已经并正在产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职业危害与伤害事件频发,成为公共卫生突出问题之一,都给疾病预防带来了新的挑战。

3 中医治未病理论视角下现代疾病预防发展趋势

3.1 疾病预防控制变得更加复杂

中医对生命体的多样性、复杂性的认识,决定了治未病本身的复杂性;疾病是复杂的,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许多复杂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皆是生命体多层次、多层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在过去的50多年内,实验生命科学的主要目标是寻找特定的基因或蛋白质,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根据个别的基因或蛋白质行为来解释生命活动。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得到的图景过于简单,生命实际上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种基因、蛋白质和其他化学分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高等生物而言,除了分子层面的复杂行为外,还有着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不同层面的复杂活动;生命现象是这样一种复杂系统的整体行为。基于以上认识,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了生物医学发展的又一个大规模规划,即生物医学“路线图”计划,该“路线图”计划倡导交叉,鼓励冒险,提倡定量化及数据共享,推动大生物学研究,认为其主要目标是研究和理解复杂生命系统,因此疾病的预防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3.2 疾病预防控制需注重系统和整体

中医治未病强调人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预防保健一定要注重其整体性;而以“系统生物学”等为标志,现代医学的发展开始逐渐从还原论的唯一方向,朝向了系统关联和整体因素的考虑。“系统生物学”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以整体、系统为目标,回答生物分子如何通过复杂相互作用产生表型的新兴研究领域。系统生物学更强调的是医学、生命科学在研究方法和观念上的突破,强调计算与实验交融的研究方法,并开启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途径。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系统生物学”被认为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这和中医治未病的整体观理念不谋而合,都启示疾病预防也必须更加注重整体和系统效应。

3.3 疾病预防要追求内外环境统一

中医治未病理论所昭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养生保健要做到与外环境的和谐统一。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人类明确了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等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人类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时代。1991年WHO全球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遗传、环境、医疗各占15%、17%、8%,而生活方式和行为却占60%,居主导地位。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医学模式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和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观点趋同,即在不排斥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强调重视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疾病的影响,强调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及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此疾病预防也要追求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和谐。

3.4 疾病预防须贯穿生命的始终

中医治未病所强调的是防治的紧密结合,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要贯穿在疾病未发、未成、未传和未复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现阶段,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这样的复杂性疾病。虽然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基因治疗和细胞疗法,但是迄今还未取得成功。故只有以提高病人的幸福指数为着眼点,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采取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群体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要求得到健康的维护、保健的满足,越来越追求健康和长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因疾病得到医治,而是更加追求未病之前的预防,追求强身健体,因此预防保健也必须随之贯穿生命的全过程。

3.5 疾病预防开始强调个体化策略

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预防保健需要辨证论治,制订个体化的方案和策略。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类疾病是遗传(基因组信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动态系统脱离正常运行状态的结果。除获得性疾病(外伤、感染等)外,人类疾病按遗传学分类主要可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即使是以环境因素为主要致病原因的获得性疾病,每个个体对微生物或创伤的抵抗、修复能力也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并且,由于遗传的差异,药物的作用不同,发展出了药理基因组学。同时,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的以及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角色差距,价值观念的转变及冲突等,都会引起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变化。而作为每个个体存在的人,其健康状况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受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所以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医学的发展需转变到对异质性、个体差异及个体化的综合把握,预防保健同样需要建立在一般规律基础上的个体化需求方案。

3.6 疾病预防要保持动态和主动

中医治未病提倡预防保健要围绕健康这个中心,动态调整、主动养生。由于对抗治疗不能治愈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反而使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以及所带来的沉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了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连续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以及对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和老年病等的防治与日常饮食起居思行等大众文化有机相关,融治病于自然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健康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健康”这个词语本身已经多元化了。不再是“人体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这样简单,而是发展出心理健康、健康状态、健康生存方式、健康行为方式等诸多新的延续。纯粹对抗性的疾病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相关慢性疾病的生活化的动态和主动预防将会极大的改善病人的生活状态,最终促进人类的健康。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个体化预防保健的理念,恰恰与医学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高度趋同,通过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和方法,应该说,为提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构建我国中西医结合构建现代疾病预防保健体系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促进新形势下中医和中西医的共同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参考文献

[1] 王正伦.预防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2] 顾婉先.预防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3] 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S].2005.

[4] 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十五”规划纲要[S].2001.

[5] 王陇德.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与展望[C].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

[6] 于竞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系列研究项目概述和进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6,9(3):25.

[7] 龚向光.疾病预防控制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8:126.

[8] 张瑜.简析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任务[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2:10.

[9] 陈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与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5):106.

[10] 刘荣海.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的困难和对策[J].江苏卫生保健,2003,3:15.

[11] 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75.[12] 张焕生.探索疾病综合防治模式,提升疾控机构能力水平[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6:68.

[13] 戴志澄.我国实施预防为主方针的历史经验[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26.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慢性病 健康管理 老龄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慢病是在多个遗传基因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长期紧张疲劳、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并而发生的疾病,其中生活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即使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的遗传背景,发病与否大部分决定于生活习惯的负荷。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2]。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与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减少、吸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几种危险因素有关。所以,对这些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即对慢性病采取综合防治、管理措施,是实现以预防慢性病发生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健康工作方式[3]。

1.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

健康管理的对象是人,首先让人们认识慢性病及慢性病的特点,愿意接受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只有接受才能进行后续的管理。由于检查出疾病,有些人会出现紧张、恐惧、情绪低落等状况。因此对他们给予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以取得心理平衡,让他认识到慢性病并不可怕,要以良好的心态来接受它,虽然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鼓励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途径开展一级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消除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保证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良好进行。最后建立患者个人档案,这是健康管理者长期需要做的工作。

2.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控制

根据人们不同年龄段、性别,选择针对性强、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临床意义大、费用低的检查项目,并根据健康危险因素,生活环境,易患疾病的差异等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项目和复查的周期。目的就是通过健康查体,进行疾病筛查,发现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早期干预。针对疾病的种类和个数,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少,进行疾病危险性评估,制定相应的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指导,并通过上门或电话随访了解干预效果,进行动态健康指导。

3.做好健康管理提高预防控制

什么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系统,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趋势)进行评估、干预而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健康管理的三个特点:一是健康检测(发现健康问题);二是始终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心(认识和评估健康问题);三是预防和纠正并举(解决健康问题)[4]。主要内容包括:1.收集信息资料:通过健康查体收集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检查结果和个人生活环境和方式相关信息)。目的是了解与掌握健康危险因素,为动态的评价和进行有效地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2.健康评估:由专业人员对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个性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又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提供了依据。3.行为干预: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和发展趋势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目的是让被管理者有计划、有目标的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4.信息跟踪与反馈:定期进行信息跟踪,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与反馈,并与被管理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循环往复。达到预防、控制或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现在,人们已清醒的认识到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5]。表现在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摄入身体需要的食物少而对身体不利的食物多。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十多年前,温饱问题还是我国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当时人们对饥饿是敏感的,而对吃饱饭后能量过剩或饮食不合理造成的危害还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其次是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身体内毒素的长期积累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什么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概念是模糊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力劳动大幅度减少而脑力劳动大幅增加,汽车代替了脚步,空调暖气代替了四季温度的更替,让我们的身体细胞变得迟钝、血管失去了弹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生也是往往注重对疾病的治疗,对造成健康危险因素的预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泛泛指导,难以落实到实处。

健康管理是预防医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同传统疾病管理有显著区别的新理念[6]。要切实做好对慢性病综合性、整体性、连续性服务,确保慢性病管理可持续开展,应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学习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基于社会、重视家庭、强调个人责任,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健康的责任,堵住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达到自觉的预防和远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同时强调,医疗单位的健康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方便、快捷、优质”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重视干预效果,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逐步探索出符合社情民意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2]黄建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3):215-218

[3]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10< br> [4]计惠民.健康管理基本理论概述[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5):3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