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要求范例6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范文1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要求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能力要求

针对以往教学中各学科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教育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次新的挑战和突破。如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的观念不正确、教学方法不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主要原因都在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程度不够,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待新课改,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教学结构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二、新课改条件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能力要求

1.教师应该具有整体把握新课改标准的教学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结构体系和针对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阶段,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新课改标准,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够亲身参与到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教师只有把握好新课改的标准,并将此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扎实地掌握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新课改已经把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以前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式教学体系。

2.教师应该具有灵活运用数学教材的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材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参考依据,初中的数学课本在新课改下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但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应以它为基础,明确各个学习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新课改的目标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往死寂的教学形式,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洗礼,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再经过学生之间的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材开发能力,领会新教材的更改意图,熟悉新旧教材的差异,根据课改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做到继承与创新并重。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和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教学创新是回应新课改要求而出现的,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新课改下的数学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悟能力,并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教师应该能够在新教材的改变意图下,了解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和想要突出的教学重点,根据这些调整及时更换数学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样才会帮助学生学习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养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3.教师应该具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新课改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中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所以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他们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只要完成日常的数学教学任务,还要养成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习惯,及时地纠正教学错误或者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定期地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良好地掌握了教学的内容?是否存在遗留的教学问题?等。通过这种方式,总结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完善,及时梳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地积累自身教学的经验,要取长补短,向先进的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精髓,通过查看资料和看案例等方式,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4.教师应该具有探究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和互动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探究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有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技能,能够自主地设计最佳的数学教学方案,能够对数学教学课题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还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教学指导。探究性教学需要师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最佳的教学方式莫过于以教师启发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辅助。但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把握好难易的尺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计划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他们能够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好学科的各部分知识,做到整体把握、各个击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加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成果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建坤.初中数学新课表新理念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J].甘肃农业,2006(09).

[2]刘高荃.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5).

新课程改革要求范文3

关键词:物理 新课程 改革 素质

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启动,高中物理教学正悄然进行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变革。把握好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进一步明确新课程体系下物理教师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这次物理新课程改革别注意贯彻以下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服务。

2.教材呈现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材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3.教材要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使学生喜欢阅读。

二、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安排

1.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兼顾差异

主要体现在: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二是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这套教材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特意设计了“演示”实验、“实验”“做一做”等不同的实验栏目。

2.关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主要体现在:一是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教材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如“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也有一些诸如“观察实验”“等效”“以直代曲”“合成与分解”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利用科学方法的意识。二是重视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教材力求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三、实施物理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应有新定位:

1.教师要从“传授者”向“学习者”转变

教师应是新课程的第一学习者。首先,学习领会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其次,教师要学习研究教材,弄清教材内容每一个栏目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每一幅图,每一个实验等的编排指导思想和意义。最后,教师还应学习综合知识,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不断学习,对已有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可以说,教师学习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希望。

2.教师要从“传递者”向“引导者”转变

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不是复制知识。这就是要求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教”,教学生怎样学习。

按照角色转变的要求,新课程下教师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研习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研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教师作为“参谋”和“教练”,学生要亲自动手、动脑分析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习课的内容和目标任务,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应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发现活动为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科学探究是物理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知识。教师在设计探究―发现式教学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物理新课程推广和使用,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教育新理念指导新实践。

1.具有整体发展的学生观

尊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平等对待学生,以人为本。尊重、信任、鼓励、帮助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能达到的水平。学生不是教育的客体,而是主体;学习无好坏之分,只有快慢之分;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而且可以自我评价;不仅奖励那些好学生,而且要奖励那些取得进步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物理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生生交往,师生交流,要求教师把施教的目光辐射到全体学生,物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研究,丰富物理课程的过程,是物理教学成为师生个性化创造的过程。

3.更新教材使用观

课程标准与课改教材的关系,如同“面包”与“面”的关系,有创造性的开发物理教材能力的教师可以把它做成“大面包”,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只能把它做成“死面疙瘩”。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4.改进教法,更新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范文4

一、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在学科知识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原有学科领域知识的储量,另一方面要把视野扩展到相关学科中去,适应学科及其教学综合化的需要;在教育知识方面,必须突出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新课程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且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和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会实践等),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具体做法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外的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认为,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

三、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学会学习,促进自我更新

做科研型的教师。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必须是一条小河,一条常流常新,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小河。新课程的实施,期待创新型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会永远体验到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以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因为搞科研的过程是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搞科研的过程也是不断培养工作能力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这样我们才能与课改一起成长,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科研型教师。

新课程改革要求范文5

摘 要 近期的体育课程改革使中小学体育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教材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要求我们要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做重新调整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适用社会需求,要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体育人才;要求不能只是单一的掌握体育方面的知识,还要更多的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尽量多地向其他科学领域涉足,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 体育 教师 课程改革

一、课程培养理念

在应试教育与完全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造性与创新精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差,知识结构单一,把学校体育竞技化等等,这些传统的教育计划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所以,制定出现实需要的和符合时展潮流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体育文化也有地方的特点。我们的体育课程只有符合了当地的实际,反映出当地的经济文化特点,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上,应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那些反映地方风土人情,学生感兴趣的,体现学生生活经验,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设置成课程内容。要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措施,课程、教材要有地方和学校特点。我国城市、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而且这种教学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我们的体育课程功能应当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同时应努力形成自己学校的体育运动传统和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要重视开发校本资源,与中学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二、现阶段课程改革分析

各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的精神要求,围绕其规定的三大主干学科,以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同时再加上教育实践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各个院校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情况不同和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尽相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具体开设也是不相同的,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向灵活性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大多院校都开设多门课程供学生选读,但从总体上讲与国外一些发达地区必选修课的比例仍有一定差距。大多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多种弊端,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缺乏自身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普遍偏重学科,忽视术科,实践性课程偏少,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强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要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勇创新、尝试未知、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的挑战。要认真细致地学习课程标准,尽力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直到掌握课程标准的精髓,这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前提。只有领会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有效地实施课程标准,达到“五大领域”的教学目的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目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目前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在高校专业课的设置中应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加强中学教材教法的学习。在学科设置基础上增设各种有群众性基础的健身运动、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户外活动课程。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结构单一使所培养出的体育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与中小学课程接轨,扩大选修课的范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志向能动的学习。这样对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与其它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体育教育专业有很多课程就是多种学科的交叉,这对于双方来说是有利无害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可通过与体育专业学生的交流更进一步了解体育,改变体育观念,参加体育活动,这就为以后的全民健身运动打下基础。各个院校的课程安排和课时比例有很大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本校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和学校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下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十分重视挖掘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提高体育课程的多种价值。此外,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对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的确定,体育课程性质的定位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在教材选择上,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我系中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创编适合本专业教育与发展的特色教材,调动教师的热情及学生的激情。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课而不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去准备。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目前的中小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与其他专业相互合作。在时间安排上社会实践较少,不少兄弟院校每年都会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深入到基层学校或社区,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或是就业打下基础。

新课程改革要求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新课改;要求;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采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行使学校对教育的管理职能。能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比较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正在一步步迎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要求代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发展的需求展开。不再单一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小学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要求的精髓,就是“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的内容既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基本保障,是培养满足新时期标准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服务性,以便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心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当中,要时刻追踪教学管理效果,保障教学管理的连续性、综合性。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增加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分量。保障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让教师帮助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原则,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2.明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从创新的角度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这就需要学校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标以及安排给学校的基本任务,并不断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向。例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策略。对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处理,再进行质化评定,将“自评”与“考评”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办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3.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要想增强师生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就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中。在完善的教育制度之上,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执行力。这就需要学校对自身具有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剔除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部分,转变落后的陈旧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管理目标指引下,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缩短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距离。除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外,还要提升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在执行力上,学校要设计一套可行的奖惩措施,树立良好的管理榜样,杜绝不良的管理行为。学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只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其最大价值。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凸显了十分重要的价值。以此为出发点,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端正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态度,认清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管理策略。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以此为重点研究对象,寻求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