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例6篇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1

【关键词】会计专硕;课程思政;课程特色;融合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会计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教育发展阶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会计“德”与“术”的融合教育,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越发显得重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021年3月,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将基本实现打造会计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执业能力与会计强国的地位相匹配;会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等。上述远景目标均与会计课程思政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新时代我国会计专硕课程的特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应如何设计?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问题急需会计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探究。

一、文献综述

1.从单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设计角度。本科层次的《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1],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接分项设计[2],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财务会计思政教育实践。《政府审计学》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政理念[3]。2.从会计专业和学科建设角度。殷俊明等[4]采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从“立德”和“树人”两维度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董必荣等[5]认为突显“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明确“建设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是学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徐经长[6]认为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治理的关切。3.从会计人生教育内涵拓展角度。栾甫贵[7]论述了拓展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内涵、引入人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张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诠释人生,用人生哲理深化会计教育,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等。也有学者从职商维度,剖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质内涵与能力要求。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本科层面的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思路和举措。依据《纲要》的规划任务,本文以绿色会计教育为特色,从绿色会计专硕(绿色MPAcc)教育层面,探讨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融合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实施措施等,以丰富中国特色的MPAcc教育理念,落实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有利于指导培养单位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教育目标

1.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绿色MPAcc特色教育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绿色会计教育理念,制定绿色会计专硕培养目标,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绿色环保会计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一特色教育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著名论断和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及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微观和宏观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资本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本质职能,没有对“过程的控制”,“观念总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播、认知和践行马克思会计控制思想是当今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对生态产品或产业价值全周期性的反映和控制的生态会计,将在经济社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蕴含着自然、经济和生态会计的关系。自然环境资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经济中的“金山银山”,需要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核算与控制,这一功能天然地由会计尤其是资源环境会计来承担。因此,新时代资源环境会计、审计的教育思想源泉是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设计绿色MPAcc会计教学内容,通过资源环境特色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教学,培养会计硕士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熟练掌握生态会计的知识和技能。2.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绿色MPAcc教育以绿色会计为特色,既包含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教育,又涵盖了马列思想及当代创新发展观的教育,同时蕴含了绿色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融合教育。基于绿色MPAcc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和会计专硕总目标,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一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确的会计人生职业观念,包括会计法治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责任观念、如实反映观念、诚实守信正直观念、绿色环保会计观念等。二是改善MPAcc学员会计心智模式,包括改善学生会计思维认知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性地从事会计职业。三是获取全面而有特色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如绿色会计知识、职业判断的技能、解读经济利益的技能等),是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升会计职业能力[9],包括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

三、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据此,笔者认为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1.MPAcc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MPAcc课程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专业课程,巩固思政课的原理,加深思政课程教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道德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级会计应用人才。2.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该课程作为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与专业课程中的法规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会计专硕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与会计专硕专业课程中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财务等特色内容共同构成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时,引述总书记论道德,“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基于中国特色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使学员认识到褒扬会计诚信与惩戒会计失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道德评价和惩戒案例,提高学员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并深化学员的会计职业理想等。3.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基本+特色”教育内容。MPAcc的核心课程由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构成。笔者认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思政+基本+特色”内容。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传授,而且可以体现核心课程的思政引导,并与基本内容相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运动教育,到融入思政教育,再拓展到学生的人生价值教育等。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体现特色教育,如绿色会计特色内容,实现以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特点,培养全面而有特色或专长的会计人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1.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全国专硕教指委应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课程思政理念及《纲要》精神,组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指导分会,研究并提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的教育指导意见,开发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思政素材库等,并指导和督促培养单位会计专硕思政教育的规范建设。2.MPAcc培养单位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MPAcc培养单位应按照会计专硕的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及特色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亮点,修订完善MPAcc教学大纲,探索设计并实施“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3.各课程教学组实施PDCA模式。各课程教学组依据“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理念,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模式,开展各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首先,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教学法,包括教材使用、思政元素的采集和特色内容的引入,通过线下线上的传统讲授、讨论汇报、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影视教学和质疑教学[10]等方式方法,确保过程教学质量。再次,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和“三位一体”内容全覆盖的考核机制,实施以“三位一体”全覆盖为考核要点,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并以开卷、闭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执行和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4.强化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创作与课程特色思政的融合。MPAcc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中,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也要在实践课中践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践中应重点观察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这些来自实践导向的学位论文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思政教育意义。进一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创作中对学生学术规范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即寓思政教育于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5.MPAcc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德才兼备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MPAcc的教育供给要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单位应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交流,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推动“思政+基本+特色”MPAcc的供给侧改革,实现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

五、结论

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MPAcc人才,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是现实的选择。基于绿色发展观,开展以绿色会计为特色的会计专硕思政教育,以马克思有关会计论和“两山”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结合会计专硕教育特征,本文设计了会计专硕必修课程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举措,以期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法规,融“政治—道德—法规—业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教指委组织制定并完善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标准,督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各培养单位根据《纲要》要求和自身特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学能力,将特色和课程思政内容嵌入核心课程,实施“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会计专硕用人单位严格以德为先,招聘德才兼备的富有特色的会计专硕毕业生,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瑞平等.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9(2):72~79.

[2]章雁.关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7):103~105.

[3]王如燕.《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国际商务财会,2020(6):72~74.

[4]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

[5]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6]徐经长.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9~23.

[7]栾甫贵.会计教育内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7(12):87~92.

[8]郝玉贵等.绿色+MPAcc特色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4~117.

[9]王化成,支晓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1~332.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2

关键词:功能复合;生态水城;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s a national important energy base in dongying, circulation economic base, the bohai economic rim new economic growth pole,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the center of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ecological city, shandong peninsula is blue of the city, the oil industry zon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center. At present already form bands more dongying city center group structure, south east area as the core node, is the core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supply landscape features zone. South east area (city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the Yellow River water supply overall urban design of certain water supp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rea, have land, traffic, landscape, the advantage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The new city ha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city recently city new stage of the engin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Keywords: function compound; Ecological water supply; Urban design

东城南展区(水城新区)城市设计规划研究范围西起东青高速公路,东至登州路,北起广利河,南至五干渠,规划用地面积20.51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2.7公里,规划用地面积20.51平方公里。现状用地以东二路和南二路为界,划分为四个象限。东二路和南二路交汇处周边区域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厂区和农村住宅。现状用地主要以空地为主,分布大量沟渠和水面,南二路以南存在部分高压输电线路。规划在用地整体概念性城市设计研究基础上,重点对片区定位、规划结构、功能布局及景观骨架,理顺地区主要交通组织,处理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以及用地开发指标,指导城市有序发展。

1.规划定位

规划借鉴天津中新生态城、大阪水城、圣安东尼奥水城、深圳华侨城及香港新市镇等新城(水城)建设经验,确定在水城新区规划中引入“生态优先、TOD开发模式、邻里社区等理念,倡导城市功能的有机混合,滨水区的易达性,河两岸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等做法, 用企业发展与城区开发紧密结合、联动发展的模式,使城区具有充足的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以先进、统一和持续的规划作为城区发展的指引,根据变化的形势条件对城区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完善,确保城区的先进规划理念和开发经营理念能够得到持续的贯彻和实施。

规划充分考虑了东城南展区(水城新区)的发展条件、既有的资源禀赋,并植入新的功能要素,进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南展城市设计的规划目标:

生态水城――低碳、高效的生态城市建设示范区。

文化水城――水文化底蕴浓郁的水城核心展示区。

宜居水城――水生活丰富多彩的高品质宜居新城。

东城南展区功能定位为东营市文化体育中心区、黄河水城核心滨水休闲娱乐旅游区、黄河三角洲最具滨水特色的生态住区。该功能定位重点体现东城南展区在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定位;服务于东营水城建设的整体目标,并为东营发展提供具有区域影响的特色功能;应为本地区提供完善的城市公共活动和生活服务等中心功能。

2.总体城市设计

2.1发展策略

规划将生态优先、功能复合、绿色交通、协同发展、复合开发、实施保障作为建设发展策略。其中重点是生态优先策略与功能复合策略。为确保水城新区的宜居环境,主要从整体生态格局上进行梳理,保留和充分利用现状主要湖面及湿地资源。梳理新区水网、绿网形成可呼吸的生态网络;对本区域的水质提出控制要求,所有景观水系内水质均应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对滨水岸线堤岸提出具体控制要求,强调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水生生态;构建低碳的生态住区。同时规划提出以市级重大公共设施建设为龙头、特色人居为重点、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功能复合开发策略,加强核心区域的用地功能复合,作为该区域建设引擎拉动东城南展区的发展。

2.2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依据集聚开发、复合功能、空间有机、水文化挖掘 的规划理念,规划确定“一心、两轴、七节点、八片区”的总体结构。地块的功能布局模式采用的是核心水廊+居住片区的布局模式。核心水廊以一条核心水系作为城市的景观、文化展示轴贯穿整个基地,将轴上的各个功能节点串联成一条服务完善、功能多样的城市活力带。围绕该轴线,周边地区主要分布居住地块,各个地块依托其不同的水系资源条件开发多类型的滨水住区。

2.3交通系统

通过对规划用地区域交通梳理,打造东西交通联系走廊,引入BRT线路,对片区内部道路系统进行梳理,密切与城市的联系。缝合广利河沿线两侧用地,加强跨河交通联系,使水城新区的交通网络充分融入到东营市的交通系统中。同时,结合路边步行和绿带带、商业步行路径规划两套完善的慢性体系。

2.4绿化生态系统

规划以广利河与核心水廊的生态联系廊道为契合点,水绿有机渗透,将规划区内的水面、公园等生态板块通过不同规模的河流水系廊道以及道路绿化廊道相互串联、贯通,构成一个可以呼吸、流动循环的生态网络系统,形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

2.5 综合景观规划

滨水岸线利用方面,既要涉及滨水区的功能分布,又要考虑防洪安全需要。水城新区重要滨水岸线范围是广利河南岸以及核心水廊两侧。重要滨水区为广利河南岸及核心水廊两侧构成的环形滨水区布置生态湿地、居住、商务、休闲娱乐设施、码头广场等。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功能特征,在满足生态、防洪、景观要求的基础上,分为硬质岸线、软质岸线,并针对不同地段的特点合理安排岸线断面。

景观系统方面,以要素――系统构成法展开,强调不同景观要素在基地中的作用,并进行合理布点;强化不同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突出体现整体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对水脉、绿地、建筑、标志建筑物等要素提出景观设计要求。

2.6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广利河沿线以及核心水廊两侧的公共空间以硬质广场、商业和公共建筑为主,体现新区的活力;补充水系沿线的开敞空间以绿地为主,内部设置休闲运动设施,体现新区的生态性。由慢行系统串接而成的开放空间网络中包含各不小于10000平方米的社区公园、每个生态细胞中不小于2500平方米的街坊公园以及细胞在道路转交处约300平方米的街角绿地,为水城新区提供人均12平方米的集中绿地和优良环境,并提供在水城新区内任一点出发,步行200米可达街角绿地,300米可达街坊公园,500米可达社区公园的良好户外公共环境。由社区生活、片区生活、文体生活、旅游生活四个层面组织公共生活,通过不同的旅游方式体验,完善的服务服务设施,设置各种不同的旅游产品。片区级、社区级以及细胞级等不同等级的公共设施合理布局,与慢行系统和快速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使水城新区成为一个适合步行游览及到达的片区,增强人们的交流,减少交通拥堵。

2.7建筑与环境设计

规划区域内桥梁形态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并体现东营文化。注重对场地内的发电厂烟囱和油井的利用。夜景照明方面,通过重点区域,重点线路,重点建筑和重要建构筑物的量化美化形成流光溢彩的夜景。重点对五个重点照明带、八个重点照明区、六个标志性建筑、三种重要构筑物提出规划要求,照明设计宜选用较高的色温和最高的照度,增强其夜间的可识别性;注意多角度建筑补光,避免在主要观景立面形成过大的阴影;同时,防止材料的反射比过低或定向反射太强,或光泽度高等特性给照明造成的负面影响。

3.用地控制规划

3.1土地利用

基于城市设计确定的“一心、两轴、七节点、八片区”的总体构架,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658.19公顷。主要用地类型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用地、商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六大类,二十二中类、二十九小类。

根据规划人口并参照东营市公共设施规划,考虑周边学校的服务半径及人口,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规划一所高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4所,11所小学,另外根据服务人口及范围,结合邻里中心及社区中心位置规划新建17处幼儿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遵循“一心、七节点、十二个邻里中心”的整体结构。

3.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控制

规划区范围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城市次干道形成“六横六纵”的道路网格局。规划区域道路总密度4.98千米/平方公里,道路用地面积255.82公顷,占总用地 15.42%。主道路路网密度1.43千米/平方公里;次干道路网密度为1.38千米/平方公里;支路道路网密度为2.17千米/平方公里。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路网密度要求。

3.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控制规划

规划区市政设施用地包括供电设施、排水设施、环卫设施、消防设施等各种市政设施用地,面积约12.56公顷,占建设用地0.75%,面积小于0.2公顷的设施用地(如雨水泵站、污水泵站、燃气调压站、换热站、公厕、垃圾转运站等)不单独占地,在地块开发中与其他设施统一考虑,独立占地的市政设施严格控制并留足防护距离。

3.4绿化与广场用地控制规划

规划形成“四大功能、绿网串联”的绿化结构。“四大功能”是指遵照绿地不同功能,形成的河海风情带状公园、城市主题公园、核心水廊特色公园、居住区公园等四类公共绿地;“绿网串联”指的是结合街头绿地与滨水绿地形成网状绿地系统。通过河海风情带状公园、城市主题公园、核心水廊特色公园、居住区公园等公共绿地等形成景观架构,并结合沿街、滨水绿地规划步行自行车等慢速交通系统,构建完善的生态景观网络。

3.5开发强度控制

高度控制:核心水廊东南部的印象山水酒店为新区的最高点,其余部分的建筑高度以核心水廊为主轴,核心水廊两侧建筑沿垂直核心水廊的方向由低到高再到低布局,以保证更多建筑的视线能够直接通达核心水廊景观,广利河南岸的建筑形态由南二路向广利河依次跌落。其余地块沿垂直核心水廊的方向的绿色通廊布局点式高层,以确保不同开放强度的地块临街建筑高度的延续性。规划将该片区用地分为四类高度区,分别是制高区、高层区、中高层区、多层区、低层区。

容积率控制:按照片区用地的主导属性,即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分别进行控制。

3.6城市设计导则

本次城市设计的成果提供建筑群体形态及平面布置,以引导为主,用于直接指导未来的建设开发以及建筑和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以公共空间、建筑形态、交通与停车以及地下空间等。

开放空间的控制引导:规划将从开放空间的滨水岸线、建筑界面、与道路边界的关系、绿化、步行道路等方面进行。社区公园应与中小学、社区中心、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相邻设置,为周边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和休闲设施。

城市街道设计准侧:道路慢行系统宽度不小于4米,结合道路两侧绿化带整体设计。道路两侧绿化带(8米或12米)可计入细胞绿地率。大型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一侧,建筑退让绿化带距离不得小于10米。沿城市街道建筑应保持街景立面的连续性,且不得设置围墙等硬质隔断。 当沿街的建筑“街墙”长度等于或超过80米时,建议对立面的形式进行变化。

滨水绿地设计准则:滨水绿地主要慢行通道宽度不宜少于8米。沿滨水绿地建筑界面亦鼓励形成凹凸变化的公共开放空间滨水绿地周边建筑布局应遵循自滨水地区到内部由低到高的原则,不仅可以保证更多的人们可以享受到滨水景观资源,而且有助于使滨水建筑界面的尺度更宜人。

建筑形态设计准则:建筑高度应符合水城新区总体高度控制要求, 除了满足以上高度分区控制要求,建筑高度还应满足从生态水廊向两侧逐渐降低,从轨Brt站点向周边逐渐降低,从垂直于生态水廊的小区主路向两侧逐渐降低的原则;建筑立面应以现代、简约、大气、融合的风格为主,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力求创造有利于人们感知建筑的尺度,尽量避免使用过度夸张尺寸的材料。建筑鼓励应用立体绿化技术(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庭院绿化、中庭绿化),拓展绿化空间,降低热岛效应,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塑造更独特的建筑形体,美化环境,建筑两侧的山墙面、架空层的沿街墙面及屋顶应进行垂直绿化。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4).

4、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4

关键词:绿色GDP;经济核算;制度保障

由于存在诸多制度和技术上的缺陷,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进展缓慢。但作为一项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绿色GDP的价值都不可替代。应继续推进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完善制度,尽快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强化绿色GDP指标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一、绿色GDP的起源以及基本内容

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个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总量。但是GDP核算只进行了经济活动成果的统计,它只是反映了一个经济活动纯粹的产物,而没有反映在经济中资源的消耗,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

正由于GDP在这些方面的欠缺,所以部分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试图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产出的同时,考虑资源的耗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综合反映环境、经济的变化。针对与此,提出了用自然资源的耗损价值和生态环境的降级成本以及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的恢复费用等调整现有的GDP指标,也就是把自然资源的耗损价值、生态环境的降级成本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等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掉,这就是所谓的绿色GDP。

联合国统计署曾《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指南(简称SEEA)》。2003年版专门讨论了绿色GDP的问题。从概念上还是内涵上,“绿色GDP”和国际上被广泛承认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是一致的。

二、我国建立绿色GDP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建立绿色GDP体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必要性。

1.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绿色GDP正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使它们不仅仅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能满足子孙后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没有考虑环境破坏因素和经济效率因素,而绿色GDP核算,正好可以在核算方面完成这项任务。因此,引进绿色GDP核算体系,是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3.经济实现最优化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必须要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正确的量度。传统的GDP核算不考虑外部性问题,当然也就不会考虑企业活动的社会成本。而绿色GDP在考虑了这个问题以后,就会采取科学的核算方法,正确的核算出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外部性影响,然后对污染的企业征收必要的资源产权使用费用;对给环境和社会造成良好影响的企业,给与它们必要的资金补偿。

三、实施绿色GDP体系需要制度保障

“绿色GDP”项目2004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启动。此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10个省市进行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制度缺失、指标体系不统一、数据质量难保证等问题。为了保障绿色GDP核算体系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和机制。

1.应该建立健全关于绿色GDP核算的立法工作。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有关绿色GDP核算或环境成本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仍然几乎是空白,这就导致了在绿色GDP核算方面无法可依,不能按照一套固定行之有效的标准来进行。应该尽快研究和出台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绿色GDP核算制度的推行政策,绿色GDP核算的方法、范围规定,环境成本的分类,环境会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以及将绿色GDP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等。

2.加强统计机构的力量。在建立健全关于绿色GDP核算立法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统计机构的力量。绿色GDP核算体系与传统GDP核算体系相比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研究范畴,同时技术难度也相当大,光靠部门、行业、地区分散研究和推广应用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有关环境资源统计工作分散在农业、林业、城建、能源、矿产、科技、环境、民政等多部门,应该加强统计机构的力量,统一收集数据,完成核算。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5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绿化 设计 施工注意事项

0 引言

宁宣杭高速公路宁国至千秋关段是安徽省规划的“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的“纵一”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起于宁国市东的平兴,接宁宣杭高速公路宣城至宁国段与扬绩高速公路宁国至绩溪段交叉的宁国枢纽,自西北向东南经汪村、中溪、狮桥、仙霞、云梯,终于皖浙交界的千秋关,路线全长40.202km。项目采用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中央分隔带宽度为2.0m,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

项目所在地宁国市境内山峦叠嶂、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极佳,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圆竹之乡”称号。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及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情况,本项目景观设计的主题是:东津竹海、核桃飘香。

1 绿化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环保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是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保护环境,选择的植物结合已建成示范高速公路的经验和当地物种的调查后优选组合。在设计中力求反映时代风貌、地方特色,结合高速公路车速快、车流量大、所处区段的特点,严格遵守交通线路的特殊要求,保障行车安全,贯彻“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简洁明快、大气势”的设计原则,实现路域植被快速、立体化恢复,突出景观、生态效益,既能满足高速公路绿化功能的需要,又能起到景观效果。

2 绿化设计

2.1 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绿化起着遮光防眩、视线诱导和改善景观的作用。防眩树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抗逆性强、耐干旱、抗病虫害、枝叶浓密、常绿的蜀桧、山茶,并配以常绿和落叶花灌木,如木芙蓉、箬竹、黄杨球等,10~15公里变换一种模式设计。地表绿化从美化路容和改善小气候出发,选择铺草坪为主,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选用马尼拉满铺,该草种具有耐旱、成坪快、生长缓慢、耐修剪等特点,适于本地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分离式路基间绿地面积比较大,采用大面积草坪种植,列植银杏、每15m点缀种植着棕榈并两侧满铺毛杜鹃和金边黄杨,通过绿化中黄色、红色、绿色三种色调,使道路绿化在满足防眩功能的同时,更具美感。其间点缀花灌木组成图案,并配以时令花草形成草色青青、花朵艳丽的效果,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侧色块延续着波浪形的构图,常绿灌木选用了植株高度为30-35cm的毛杜鹃、高度为41-45cm的金边黄杨两者组合,修剪后形成高低错过(高差约10cm)得色带,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好似河水波浪,体现宁国东津河特色。

常绿与观花的间隔种植,利用其不同的花色、花期相配合,能使道路的线型富于变化,并且由于成片的观赏效果,增强美化效果的同时加深了道路的空间感。

2.2 路侧绿化

路侧绿化以“东津竹海”为主题,路线跨越东津河或沿河展布,且在河流两岸竹海丛生,其中河漫滩全为竹林,竹海无边、风光无限,在填挖交界处采用阔叶箬竹绿化,与周围的竹海相得益彰,体现竹林风景、沿河风采特色。

路基边坡绿化以植草为主,间植少许灌木。绿化采用种草坪及花灌木等固土护坡。对于挖方路段前的填方结合段的绿化,采用密集绿化方式,从乔木过渡到中灌木、矮灌木。

路堑边坡绿化主要以狗牙根、高羊茅、紫穗槐、火棘等草灌混植。第一级边坡可同时考虑种植爬墙虎、紫藤和迎春等垂吊植物,边坡平台绿化设计,在平台上培耕植土30cm,种植灌木,株距2m。

2.3 互通立交绿化

互通立交绿化是公路绿化的重点和核心,景观设计通过多种绿化手法的巧妙结合,建造出视野开阔,格调明快,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别是花灌木)为主,其余树种作点缀布置,在布局上满足互通立交的功能需要。合流处留出一定视距,布置低于驾车人视线的植物,保证足够的安全视线;在转弯处外侧栽植高大独立的乔木,以诱导驾驶员的行车方向,并产生一种安全感。

宁国枢纽互通临近宁国市,是宁国市附近的重要出入口,在绿化设计时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特点和色彩搭配,选用色泽绚丽的枫香、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搭配当地常见树种栾树、小圆竹,以及花形优雅的紫玉兰,色彩鲜艳的红花继木球,形成一幅景色艳丽、错落有致的互通绿化美景。

中溪互通绿化设计的景观主题是“核桃飘香”,绿化选用当地常见经济作物山核桃,同时为配合当地的竹林风景,在互通区种植慈孝竹,再配合红色的榆叶梅、金黄的向日葵以及夹竹桃、连翘,优美的自然风景尽收眼底。

2.4 取、弃土场的绿化

取、弃土场堆积边坡采用香根草护坡绿化技术。在坡面沿等高线开挖种植沟种植香根草,利用香根草生长迅速,分蘖多,根系发达的特点在短期内覆盖平台面,迅速恢复坡面植被,经过2~3年的演变,逐步过渡到以灌木为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实现固土护坡、水土保持的同时完成生态恢复。

3 绿化施工注意事项

3.1 地表平整、填土要求

为使植物生长良好,土壤必须保证有一定的厚度和肥力,同时要做到地表平整,对不适宜的土壤需进行换填处理。护坡道亦要做地表平整,并向边沟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度,以利于排水。

3.2 苗木种植、养护

3.2.1 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

种植材料应选用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的苗木,规格和形态应符合设计要求。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不得有病虫害,引进的外来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85%以上方可使用。

3.2.2 种植前的土壤处理

种植土壤的深度至少应满足植物生长的最低要求,草本花卉30cm、草坪地被30cm、小灌木45cm、大灌木60cm、乔木90~100cm。种植前应深翻绿地、去除杂物、平整绿地。

3.2.3 种植穴、槽的挖掘

种植穴、槽的定点和放线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位置必须准确。种植穴定点时应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应标明边线。挖种植穴、槽的大小将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和土壤情况定。一般应比种植苗木的根系和土球的直径大20cm、深10cm。穴、槽必须垂直下挖,上口下底相等。

3.2.4 苗木的运输和种植

苗木的运输应以最快的速度运至施工现场,对根系、树冠、侧枝进行适当修剪。苗木应按按设计图纸标明的位置种植,种植深度应以土球为标准,一般以将土球埋没为标准,回土时要分层捣实。新植树木应当天浇水,浇水一定要浇足、浇透,第二天再复水一次。

3.2.5 苗木的养护管理

养护工作需及时,根据苗木的生长状态、土质、气候情况及病虫害情况,及时对植物进行灌溉、浇水、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6

为切实做好2014年全镇林业绿化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绿化水平,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突出生态建设主体地位,坚持保护优先、完善提升为主的方针,加快绿色通道、绿色河道建设步伐,加大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力度,狠抓林木抚育管理,着力推进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快林业发展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古溪,打造绿色家园”,全面提升古溪林业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以“绿色通道、绿色河道、村庄绿化、特色园艺、资源管理”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镇建成和完善提高绿色通道18公里,建成1公里标准示范段;周庄村、野芹村建成森林生态示范村;完成古宣线、分雅线等森林抚育1500亩;新增成片造林面积300亩;栽植四旁树53000株;巩固完善农田林网2000亩,每村建立一个400亩的林网、路网、河网示范方;完成东姜黄河、增产港湿地保护任务。

三、工作重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大工程:

1、绿色通道示范工程。狠抓绿色通道的新建、巩固、完善和提升,着力提高绿色通道建设成效。一是突出建设重点。今冬明春,将古滨线作为绿色通道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标准为10米以上,栽植3行以上,以常绿树种为主,做到乔灌木结合,高、中、低搭配。二是加快推进古高线、官横线绿色通道巩固、完善和提升工作。主要做好补缺、整枝、断档补栽、清理隔水沟和排水沟等工作,做好镇与镇、村与村、村庄与农田之间绿化衔接工作。新建5个以上高标准节点绿化工程。古高线尹垛段建成绿色通道标准示范段。三是强化长效管护。加强绿色通道管护,所有绿色通道与农田之间都要建好隔水沟,确保沟沟相通、排灌顺畅。落实绿色通道管护主体,明确管护报酬、管护职责及奖惩措施,确保林木栽得下、长得好。全面推广林下复合经营,在绿色通道下套栽小灌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绿色河道建设工程。结合河道疏浚和整治,重点抓好古马干河的绿化、美化工作,利用河坡和青坎打造10-15米宽的高标准绿色河道示范样板工程。重点抓好境内干河、中沟及村庄河道的整治绿化工作,因河而异,坚持树种的多样性,在保留现有乡土树种的基础上,流经村庄、集镇的河道绿化要以景观树种为主。对部分已绿化的河道要查漏补缺,全部完善到位。

3、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工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对照“村庄周围森林化、道路风景化、庭院花果化、绿地园林化、河渠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要求,进一步加强村庄绿化规划,集中整合资金、项目等要素,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森林生态示范村。今年周庄村、野芹村新建成森林生态示范村,其他各村(居)要按照标准,积极创造条件进行申报。一是道路绿化。通村主干道每侧栽植2行以上常绿乔木树种;其他路道每侧栽植1行以上常绿乔木树木,建成多树种、全覆盖、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长廊。二是河道绿化。将河塘整治和河道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河坡整治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科学合理地进行树种配置,在河坡两侧栽植2行以上乔木树种,努力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河道环境。三是农田林网。继续加快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主干道、生产沟、排水沟两侧栽植水杉、意杨、落羽杉等树木,优化农田林网结构,积极营造一级林网,完善提高二级林网。四是庭院绿化。保护乡土树种,禁止随意乱砍杂树。动员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植枇杷、梨、桂花等经济林果和绿化树种,见缝插绿,发展立体种植,有条件的可在庭院中布设盆景,栽植高档绿化树种。森林生态示范村要在入村道路主道口或公共休闲场所建设3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发展经济林等特色产业。

4、特色林果花卉园艺建设工程。积极整合水利、农业资源开发、科技等各类项目要素,向现代园艺工程发展倾斜,激发全镇林果园艺发展活力,建成一批以葡萄、花卉苗木为主的特色村,如横垛居委会、尹垛村、谢荡村等。将高效林业与休闲观光农业紧密结合,依托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设施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或示范点,如刁网村、野芹村等。要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更新推广,发展工程化育苗中心、温湿控制中心等现代化的栽培设施,加快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

5、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程。坚持一手抓植树造林,一手抓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是抓好森林抚育工作。对已建成的绿色通道要降低密度和优化树种结构,重点抓好密度控制、整形修枝和病虫害防治。各村(居)要做好档案管理、落实抚育资金、明确抚育措施,将森林抚育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发展林下经济等紧密结合,扎实做好除草松土、施肥、灌溉、间套作、修枝等工作,确保森林抚育任务全面完成。今年重点是完成古宣线、分雅线等森林抚育1500亩。二是抓好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要根据美国白蛾等主要有害生物防控要求,成立班子,设立监测点,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苗木调运、检疫工作,防止其入侵和蔓延。三是抓好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工作。在抓好依法办证、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和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利用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已于2012年纳入省“八项工程”监测统计指标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监测统计指标之一。各村(居)要根据湿地保护条例要求,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河坡、青坎进行种草、栽树,进一步净化水源、修复生态,切实抓好境内干河、中沟河流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2014年重点完成东姜黄河、增产港湿地保护任务。

四、实施步骤

时间:2014年2月19日至2014年3月25日。

具体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现场准备阶段(2月19日至2014年2月25日),主要任务:

1、进一步核实各村(居)实栽区域内尚缺株数。

2、进一步核实各村(居)补栽及应栽未栽区域内实际栽植总株数。

3、科学制定栽植规划,拿好2014年林业绿化栽植方案。

第二阶段:清理整治及栽植前期准备阶段(2月26日至3月5日),主要任务:

1、全面动员,组织民力清理干河、中沟等离汛期水面1米以上未清理芦苇、芦竹、杂树等影响树木生长的障碍物。

2、全面清理生产沟、排水沟及绿化范围内的芦苇、芦竹等杂物,确保树木栽植及正常生长。

3、全面整治河坡、青坎及公共闲置土地,填塞低洼地、缺塘等,确保成行、连片栽植。

4、寻找能人,完善落实各村及其单位林业绿化机制,实现林业绿化投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和管护责任机制的根本转换。

5、搞好绿色通道及相关绿化地段的土地流转。

6、组织落实所需苗木。

第三阶段:栽植实施阶段(3月5日至3月20日),主要任务:

1、对照镇交目标任务,及其栽植规划,村(居)及各单位,统一放样,组织民力按标准开塘,确保塘塘达标,并作为栽植数量考核的依据。

2、组织民力按标准栽植、培土、浇水、夯实、刷白等,确保“三网”工程建设、意杨成片林、主干道及庭院绿化等目标任务的完成。

3、进一步落实管护工作,做到人员、任务、报酬、责任明确,并完善好实际栽植示意图及其一切软件资料。

第四阶段:考核验收阶段(3月21日至3月25日)

按镇政府制定的《2014年度林业绿化考核奖励意见》,组织专业人员,逐村(居)组织考核验收打分。主要验收绿色通道、干河、中沟、生产沟、排水沟、沟塘及应栽区域清理是否到位,整治是否达标,镇交绿化栽植任务是否完成,质量是否合格,管护责任是否到位,软件资料是否规范等。

五、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林业绿化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各分工村联系人

同时成立林业绿化工作班子:

成员:全体分工镇干和农服中心、水利站全体分片人员及农路办、经服中心、财政所、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负责同志。

各村(居)也必须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各村(居)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居)主任具体抓,全镇上下形成条块结合,分片包干,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确保林木栽植及管护规范、有序。

2、加大投入力度。各企事业单位绿化按镇统一规划,自行负责绿化经费。各村(居)必须采取机制创新、资源置换,多途径上争等办法,筹足绿化经费,切实解决林业绿化资金瓶颈问题。要进一步活化机制,按照“谁收益、谁投资”的办法,实行行政推动和市场动作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社会林业健康发展。

3、注重科学造林。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认真做好林业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时把造林任务、造林方式、实施主体、管护措施等落实到具体地块。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充分发挥林业科技队伍的作用,注重林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严把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和管护关,千方百计提高造林质量。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一线,掌握实情,加强指导,优化服务,确保造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