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讲座范例6篇

生物技术讲座

生物技术讲座范文1

关键词:座架;海德格尔;时间;来源;作用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74-04

在《技术的追问》中,海德格尔把现代技术的本质解读为“座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但对于“座架”一词的来源和其作用的探讨似乎较少被提及。因此,本文就“座架”一词首次出现的时间、来源和其作用进行探讨,以利于我们具体地观察到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认识上的某些细微变化或深化过程,有助于我们对海德格尔这个“座架”的理解。

一、海德格尔“座架”一词首次出现的时间

对海德格尔的“座架”,国内学者的译法有多种,但从词义上看都相差不多,或者说大体一致。“座架”也被不同的学者译为“托架”、“架构”,也有的译为“集合”、“框架”等,在这里我们把它们统一看成“座架”。对于“座架”,有的学者把它称为一个词,有的把它称为一个术语。对“座架”的这些称谓笔者认为都有道理,并无对错之分,只是因不同语境而定。在这里,笔者把它们统一看成一个词。孙周兴先生在其翻译的《海德格尔选集》(下)中《技术的追问》一文的注释里认为,“座架”(Ge-stell)一词是海氏对德语Gestell(框架、底座、骨架)一词的特定用法,以此来思技术的本质。同时他进一步解释说,这是海德格尔在强调德语前缀Ge-的“聚集”之义[1]。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中,“座架”是海德格尔关于技术问题论述中的一个关键词。因此,“座架”一词引起我们的关注是自然的事情,梳理弄清“座架”一词在海德格尔那里出现的时间,也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中“座架”一词己经存在了,并且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和令人关注的词。

那么,在海德格尔那里“座架”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高田珠树在其所著的《海德格尔:存在的历史》一书中认为,后期海德格尔把“座架”看做是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也被译成集合等。20世纪40年代末在不莱梅作的系列演讲中,有一讲的题目是《座架》(后来改为《技术问题的追问》)[2]。高田珠树的这一说法和冈特・绍伊博尔德的说法基本相同。冈特・绍伊博尔德在《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学》一书中认为,“座架”的一词出自不莱梅的报告[3]。

按照两者的说法,“座架”一词出现的时间就比较清楚了: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但没有明确说出具体的年份和月份。比梅尔在他所著的《海德格尔》一书中说,1949年12月,他(指海德格尔)在不莱梅俱乐部举行题为《观入在者》的系列演讲,其中包括《物》、《座架》、《危险》、《转向》。《座架》这篇演讲报告后来经过修改,并以《技术问题》为题在1955年11月18日巴伐利亚美术学院举行的“技术时代的艺术”会议上宣读[4]。比梅尔讲到了“座架”一词出现的年份和月份,但没有说出具体日期。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则明确地指出了具体时间,即1日或2日。在他所著的《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一书中认为,1949年晚秋,(海德格尔)又应邀来到不莱梅。他的第一个连环报告的总题目是《对“是什么的”观察》(具体题目为:“物”、“托架”、“危险”、“转向”)。报告会于1949年12月1日和2日在新议会大厦的壁炉大厅举行。同时,萨弗兰斯基在该书中还讲到,“托架”的说法首次出现在不莱梅报告中。但是使这一说法不胫而走的,却是1953年海德格尔在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的报告,题目是《对技术的追问》[5]。可能是由于翻译的关系,这里讲到的“托架”实际上就是“座架”。

经过疏理,我们可以基本准确地得出4点看法:(1)“座架”一词首次进入海德格尔哲学文本的具体时间是1949年12月1日或2日(我们目前还无法确认究竟是1日还是2日)。“座架”一词的出现,是经过海德格尔深思熟虑的,是大胆而慎重的,是海德格尔追问的结果,思的结果。(2)“座架”一词首次出现即是以《座架》作为海德格尔系列演讲的题目之一。以《座架》为题来追问技术的本质问题,是海德格尔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座架”一词来代表现代技术的本质,也许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最恰当、最准确的一个词。而“座架”一词一经出现,在海德格尔那里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座架”。(3)“座架”一词首次出现的地点是在不莱梅的报告。对海德格尔来讲,不莱梅这个城市和那些真诚大胆邀请他的人们,为他提供了在当时来说非常必要的、相对自由的环境。就是在不莱梅,他首次把“座架”公诸于听众之前。当时海德格尔还被当局禁止执教。(4)以《座架》为基础修改为后来的《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对自己的著作从标题到内容有反复修改的习惯,其有关技术问题的文章有些与发行时有很大差异,或起初以演讲的形式发表,后来又作为论文集发表的内容。关于技术问题的演讲曾作过多次,其篇名和内容经过多次修改,并不尽相同。表明海德格尔的思考在持续,对技术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或深化。

二、海德格尔“座架”一词的来源

我们在弄清“座架”一词首次出现的准确时间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座架”一词的来源,或者说“座架”一词来源的可能性。可以肯定地说,在“座架”一词首次出现在海德格尔那里之前,也就是说在1949年12月1日或2日之前,海德格尔对“座架”一词的使用是经过长期艰苦思索的。

我们看到,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中诗意的词语很多,这既增加了我们理解的难度,又使我们更加关注。海德格尔的“座架”本身像迷宫一样很难理解。的确,海德格尔与其他哲学家有明显不同,他把诗人及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诗人作品那里吸取一些词语,并赋予其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己所用。海德格尔对歌德、里尔克、荷尔德林、特拉克尔等诗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与其他哲学家相比似乎更细致和深入,这无疑拓宽了他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他的哲学。早年的海德格尔也写过一些诗歌,但显然他的诗歌成就远没有达到他哲学的高度。在他的哲学词语中,有些词语就与被他称为“指引未来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有关。那么,海德格尔使用“座架”一词,是否会与荷尔德林的诗有关呢?我们注意到,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一些哲学词语与荷尔德林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敞开”一词即与荷尔德林的诗句有关。荷尔德林在《漫游者》中写道:“在那里小树丛俯首问候/敞开的庭院之门”[6];在《斯图加特》中写道:“天庭现又敞开大门”[7];在《归乡》中有这样的诗句:“敞开大地胸襟,为你们送来沉闷的云。”[7]34荷尔德林在他的另外一首《乡间行》中也写道:“敞开的目光将向敞开者敞开”[6]120。海德格尔的“遮蔽”一词也与荷尔德林的诗句有关。荷尔德林在《希腊》中写道:“他的容颜对认识遮蔽自身/并用艺术遮盖空气”[10];在同一首诗中又写道:“这个壮丽的国度并没有遮蔽于人类”[6]120。在《夏》中荷尔德林也有这样的诗句:“人的生命/展现于大海上毫无遮蔽”[8]。海德格尔的“持存”等词语也同样与荷尔德林有关。在《追忆》中荷尔德林说:“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6]120。还有诸如“诗意地栖居”、“追问”等词语也都可以在荷尔德林的诗中看到。无疑海德格尔引入荷尔德林的诗句作为他的哲学词语,在他看来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从荷尔德林的诗句中并没有发现“座架”一词。我们不能牵强武断地说,海德格尔的“座架”一词也同样与荷尔德林的诗句有关。也就是说在海德格尔那里,我们无法知道“座架”一词是怎么出现的。而通过文献疏理,我们又觉得“座架”一词与荷尔德林似乎有着某种潜在的割不开的关系,或者说受到了荷尔德林诗的某种影响或启示。

国外有些学者谈到了上述这一看法。高田珠树在解释“座架”时说,荷尔德林的诗讲到莱茵河的时候说到:今天建成了水力发电站,与过去在河上架桥把两岸连接起来不同。发电站为了发电把河本身纳入发电站,变成它的一部分。一切存在的东西都被纳入人为的作为之中,只有在这之中才被允许存在[2]129。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的看法与高田珠树相同,他认为海德格尔在研究现代技术的本质上,求助于被阻隔构建的水电站里的“莱茵河”同荷尔德林同名赞歌中的“莱茵河”对立[5]499。那么,荷尔德林的诗句是否会引发海德格尔的联想,进而将“水电站”与“座架”联系在一起呢?是否会通过他的想象使“座架”一词成为他用以表达现代技术本质的一个关键词呢?

海德格尔本人也曾说过,进入发电厂被隔断的“莱茵河”,与荷尔德林的同名赞美诗这件艺术作品中被道说的“莱茵河”道出一个矛盾――这句非常重要的话出自他的《技术的追问》一文[1]937。看来荷尔德林的影响或启示在海德格尔那里是有的。海德格尔在此强调了进入发电厂被隔断的“莱茵河”与荷尔德林的同名赞美诗的“莱茵河”的矛盾存在。1966年9月23日,海德格尔接受了《明镜》记者的采访。《明镜》记者问海德格尔:在1935年的一次课上,你讲到了行星规定的技术和近代人类技术问题。海德格尔回答说:这是手稿中原有的,并且其用语也吻合于我当时对技术的理解,我当时还没有把技术的本质解读为后来的“座架”[9]。从海德格尔的话里,我们听到至少从1935年起他就开始了对技术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但当时他没有把技术的本质解读为“座架”。我们注意到,在海德格尔的回答里用了“当时”和“后来”两个时间词。在这两个词之间,海德格尔的追问之路竟有20年。可见,海德格尔为了技术问题寻找这个“座架”经历多年,他对技术的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座架”一词终于进入了海德格尔的视野。因此,高田珠树认为,后期海德格尔把“座架”看做是现代技术的本质[2]269。国内有的学者也认为,到了晚年的海德格尔,对“座架”的认识似乎更加清晰,也更明确[10]。在这里,“后期”和“晚年”意味着“座架”一词的使用是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尽管荷尔德林的“莱茵河”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座架”一词属于海德格尔。

1.“座架”是海德格尔为现代技术的本质选择的“对应物”。海德格尔在多年追问现代技术的本质问题之后,终于有一天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找到了“座架”这个“对应物”。这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现代文学中的“对应物”理论异曲同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现代文学中的“对应物”理论,是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或一种情绪植入某一具象之物之中,以此物来代表要表答之意,这一如现代技术的本质居于“座架”之中。虽然在海德格尔看来“座架”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但“座架”毕竟是物象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海德格尔思的实践,我们在考察现代技术的本质的时候,也许至今不会看到“座架”这个摆在眼前“对应物”。

2.“座架”是海德格尔为现代技术的本质设计的“建筑物”。这个“建筑物”复杂、难懂,在别人看来艰涩而陌生,连海德格尔自己都觉得“怪异”。似乎他自己也并不情愿这样做,但又没办法。因为,为了表达的必要再没有比“座架”更适于现代技术的本质了。其实,莱茵河上的“水电站”就是一个“建筑物”。“水电站”把莱茵河的激流变成了“存货”。我们不妨试一试稍加注意地看着海德格尔的这个句子:现代技术的本质居于“座架”之中。

看着海德格尔的这个句子,我们眼前不得不呈现出“座架”这个“建筑物”。海德格尔让现代技术的本质居于“座架”这个由他本人所精心设计的“建筑物”之中。

三、海德格尔“座架”一词的作用

在《技术的追问》一文中,海德格尔曾经这样说过,他对于使用“座架”一词是一种“大胆冒险”,而且是“在一种迄今为止还完全是非同寻常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虽然海德格尔认为使用“座架”一词“几乎无伤大体”,但还是“一种苛求”,而且是“容易令人误解”的做法。由此可见“座架”一词的使用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有多么重要,也可见他“追问是思之虔诚”的勇气和力量。

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中引入了包括“座架”一词在内的很多诗意的词语,曾受到一些学者们不少谴责。这些诗意的词语被认为是多余的。由于他“引入多余的一词而产生了典型的多此一举的语言复杂化,甚至语言混乱”[3]73。而海德格尔的解释似乎也有其道理,他认为引入这些诗意的词语的理由,“是因为要思考的事情使它成为必要”。

德国学者比梅尔在谈到座架一词的作用时说,怎样理解座架?海德格尔是在一种非习惯的意义上使用它的,因为这里的全部考虑都是要把我们引入这种非习惯的东西之中。座架一词通常使我们想起某些物性的东西来,因为我们的全部想象都希望在物性的东西上找到落角点[4]129。如此看来,正是“座架”一词这种“非习惯意义上”的使用,才有足够的可能把我们“引入这种非习惯的东西之中”,而这个非习惯的东西就是“座架”。

美国学者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说,“座架”的作用就像柏拉图对“理念”一词的使用一样。柏拉图从日常生活话语中提出“理念”一词,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指示某物的外观,来表示任何一个可接近事物的本质。如果对于柏拉图来说,是“理念”使所有理解得以可能,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作为“座架”的技术充当着这个功能[11]。依据上述说法和我们平时研讨的情况,可以看出“座架”一词所担当的作用。

1.“座架”一词的形象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座架”不是物,也不是什么技术因素,但我们看到“座架”所呈现出来的是“物”的状态。它给人以立体的、具有整体性感受的、可触可摸的形象。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认识经历多年追问过程之后,为技术的本质找到了“座架”这个具有物性的落脚点。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中谈到的莱茵河上构建的“水电厂”就是“座架”。正是海德格尔把日常生活中的“座架”进行了“非习惯”使用,使人们对现代技术本质的所有理解才得以可能――海德格尔就是这样通过引入诗意的、难以捉摸的词语,使那些看上去枯燥呆板的东西得以复活。他在使“座架”一词成为一个哲学词语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现实可感的形象体。

2.“座架”一词的空间性。“座架”是个复杂的、有结构、有空间的东西。“座架”之中居于现代技术的本质,似乎是说“座架”是一个载体,承载着现代技术的本质。似乎“座架”又是一个“壳”,里面装着现代技术的本质。而实际上在海德格尔那里,“座架”和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一体的、不可分的。“座架”是一种发展着、变化着、扩充着的思想形态,其空间容量是无限大的,人们对现代技术本质的认识是发展的,是不断深化的。而无论人们得认识深化到什么程度,也还会被纳入到这个“座架”之中。

3.“座架”一词的规定性。“座架”是一个有设计、有计算的,像原来意义上的框架或托架那样经过打造的整体,是带有强制性的、规定着人或事物活动边际的,也像原来意义上的框架或托架那样成型的整体,是一个有着工作过程的整体。“座架”是有边际或边缘的东西,“座架”本身对纳入其中的东西有一种要求或索要,有一种限制或束缚,人与物都在其中。而“座架”似乎又是无边无际的设定或限定,无论如何人与物都走不出它的边际。对于人与物乃至整个世界,“座架”形成一种强大的笼罩。

综上所述,“座架”一词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认识上的质变,是他对现代技术的本质的认识已经成熟的标志。“座架”一词的使用无论是对海德格尔本人的思之追问,还是对整个世界哲学领域对现代技术本质的认知,都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影响。“座架”一词的出现可能受到荷尔德林诗的启示,但是海德格尔创造了它。“座架”一词集其形象性、空间性和规定性于一身,在海德格尔看来,把现代技术的本质解读为这个“座架”,恐怕它是最合适的一个词了。的确,我们无法说清在海德格尔那里“座架”一词是如何出现的,但我们知道随着“座架”一词的出现发生了什么。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M]//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937.

[2] 高田珠树.海德格尔:存在的历史[M].刘文柱,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50-269.

[3] 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学[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73.

[4] 比梅尔・海德格尔[M].刘鑫,刘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8-129.

[5]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M].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90-491-499.

[6]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0.

[7] 荷尔德林.荷尔德林诗选[M].顾正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34.

[8]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M].先刚,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6.

[9] 贡特・奈斯克.回答――海德格尔说话了[M].陈春文,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1.

[10] 李平.被逐出神学的海德格尔[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78.

[11] 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M].张祥龙,林丹,朱刚,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101.

Inquiry of the word Ge-stell of Martin Heidegger

WEN Xu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Beijing post university,Beijing 100876,China)

生物技术讲座范文2

在本届大会的主题大会上,奥地利人造纤维研究院(AUSTRIAN-MFI)院长Friedrich Weninger先生首先致开幕词,随后是一系列精彩的主题演讲。

主旨演讲异彩纷呈

来自欧洲人造纤维协会(CIRFS)的Van Houte先生的演讲题目为“欧洲人造纤维工业 ―― 全球挑战和机构变化”。他说,人造纤维已经主宰纤维世界,但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纤维之间的竞争也不例外。尽管环境发生变化,该行业仍将继续在欧洲的生产。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的成员应建立必要的框架来推动“欧洲的再工业化”。

来自德国仿生学战略机构(Bionic Strategy)的B?rsch先生的演讲题目为“世界魅力重现 ―― 在工程领域如何讲好品牌故事、践行品牌战略”。他说,与金融和人力资本一道,品牌是21世纪一个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时最有力的资源。竞争对手在产品技术水平和价格上的激烈竞争使越来越多的品牌成为价格战的牺牲品。有影响力的品牌不仅注重技术进步,而且强调社会和文化层次上的交流,这使他们产生了新的魅力和凝聚力。

来自欧洲非织造布协会(EDANA)的Wiertz先生的讲座题目为“全球非织造布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说,非织造布及以非织造布为基础的产品是纺织行业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因为它们满足一个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需求,高质量非织造布为更为苛刻的规范和性能要求提供解决方案。他还列举了这类产品在保健、个人卫生、基础建设、空气和水的净化及汽车领域的应用实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的Askew先生的讲座题目为“测定经抗微生物整理的纺织品的效率”。他说,尽管许多种合成材料已经被开发出来,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退化问题依然存在。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具有抗微生物性能的纺织品,但这些产品的测试方法不太规范。他希望通过该讲座引起业内对此问题的注意,以确保生产商所声称的性能得到验证。

本届大会上,来自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Laura Scheid女士的研究成果“通过将网状非织造布(NCN)与静电纺技术相结合开发纺织壳聚糖微/纳米纤维支架”获得2014年度Paul Schlack / Wilhelm Albrecht 大奖;而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Matteo Pasquali教授/博士与荷兰帝人纺轮公司的Marcin J. Otto博士的“超高传导性碳纳米管的高强力、轻质和多功能纤维”获得名誉奖。

前瞻性讲座是亮点

除主题演讲之外,第53届Dornbirn-MFC还举办了一系列关注“应对变化的全球战略”和“关键技术”等主题的平行论坛,亮点迭出,让人大开眼界。

欧洲纺织服装组织(EURATEX)的Scalia先生介绍了“能源定制 ―― 旨在提高欧洲纺织服装业能源效率的一项欧盟共同创建的Euratex动议”。这项欧盟公共资助的Euratex动议旨在提高欧洲纺织服装业节能措施的效率,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成功项目的结果、实用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以对提高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德国Fenwis公司的Strobel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2025年纺织业未来前景 ―― 对未来的系统预测”的讲座。他表示,越来越多的能为客户带来新优势的成功创新成果往往是现有技术与生产方式的组合,跨界合作对新材料、产品和服务领域来说是一个成功的因素。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和对未来的预见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Invista(英威达)公司的Bald女士介绍了“细针距针织领域的消费者驱动的创新”。她说,消费者的需求及当今生活方式的流行趋势引导新的技术创新,新的前瞻性产品已经产生并加入到增值链中。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L?hrer先生特别介绍了“纺织工业中的工业4.0和员工4.0”。他说,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机械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但只有员工将这些系统整合在一起、使用它们,并在新的工作条件下灵活掌握和满足这些要求才能发挥它们的威力。从员工的差异来说,一种差别化/动态化工作方法似乎比以往更加具有现实性,这将促使企业员工自发和支持进行工艺优化。

生物技术讲座范文3

关键词:认识实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25-02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

(一)认识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进行初步了解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感性认 [1-2]。在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重、磁、电、震、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知识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认识实习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还没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课,缺乏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迫切需要了解所学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方向,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室参观和野外地质考查,指导学生检索专业相关文献,明确学生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热情[3]。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80年代到90年代,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每年6月份到大连金石滩地质实习基地开展地质认识实习,由地质系承办所有地学专业的实习教学工作。2000年以来,地球科学学院在长春市周边开展地学认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4]。“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不仅需要地质认识实习,还需要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角度出发,需进一步补充完善认识实习课程体系,即包括地质认识又要有地球物理专业特色,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三、优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有个概况性的认识,为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奠定基础,使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在未接触专业知识时形成一个先验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易于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健全认识实习体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构建包括勘查技术专业方法技术原理与应用条件知识讲座、野外考查、参观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认识实习体系,教学形式丰富。其中专业知识讲座是主体,野外考查和参观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2.精心准备认识实习内容。精心准备“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内容[5]。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讲座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勘探基本方法原理与应用条件及发展历程简介,各方向专题讲座由各教研室分头准备,落实到主讲教师;参观应用地球物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各实验室老师结合教学仪器和模型讲解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前提和能解决的地质问题;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野外考查路线要事先备课,通过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了解长春周边地质结构和地貌,了解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环境、矿山油田等领域的应用;对外参观单位实习前要联系好。

(三)加强教学管理

1.注重实习动员。为了更好地完成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在实习开始要进行实习动员[6]。明确认识实习重要性、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多读专业参考文献、多听专家教师专业知识讲座、多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多记实习笔记、多思考[7],在听报告、参观实验室、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形成对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各班班长和各组小组长要认真负责[7],每次上车都要清点人数,男女生要结伴而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准单独行动,遇到突况,及时通报教师,学生间要互帮互助;集体行动要有时间观念,不能拖沓;爱护参观单位仪器设备;接人待物,文明礼貌;爱护环境,学生在外考查要有环保意识,不得乱扔垃圾等行为。

3.认识实习成绩考核多元化。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纪律、吃苦、合作精神等方面表现给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占80%,根据报告内容、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书写等给成绩。若实习教师足够多,也可按实习小组做PPT汇报实习内容及对专业的认识[8]。

四、“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效果

(一)通过专家讲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勘查技术专业各方面专家讲座,一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及就业去向;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大学教师治学态度和对专业的执着,提高学生对勘查技术专业的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引领学生不断进步,确定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二)实现教学相长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一方面,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本学科的急需了解的愿望,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各方向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搜集、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提出认识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三)优化认识实习实践教W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2012年开始不断探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原有的认识实习只包括地质实习或者地球物理实习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实践体系既包括地质认识又包括地球物理专业特色。地质实习包括了解长春周边地区地形地貌构造,伊通火山群实地考察,大顶子山实地考察。地球物理实习包括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验室参观,结合新立城水库、贺家屯东沟废弃矿山野外考查了解勘查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长春市地震局地震速测速报中心参观。2015年增加了移动平台实验室参观,制作了长春周边的地区遥感图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长春周边地形地貌,结合伊通莫里清油田增加了石油地质的相关知识。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优化后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相关单位参观,野外地质考察。多种教学形式穿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专业热情。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在学生们中反应较好,学生在认识实习报告中写道:“通过二周的认识实习,我解决了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认识实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所学专业主要内容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是本科毕业到勘查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还是通过考硕考博进一步学习,还是出国深造。

(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吃苦精神、团结合作等方面在实习过程中都得到加强和锻炼。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文献有助于了解专业及其发展最新动态;总结实习内容,编写实习报告,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吃苦精神,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有的学生比较胖,上山后竟然出现呕吐等症状,针对个体差异,对有些身体差或者有过敏病史的学生,也不要勉强他们上山,从环山公路转过去也可以,学生身体素质还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泉,陈刚.“由观到悟”城市规划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 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1).

[2]白润波,刘福胜,朱坤.大学生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究 [J].高教论坛,2011,(9).

[3]谢昭明,刘跃华,黎学明等.改革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王义强,单玄龙.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M].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

[5]周龙昌,陈小鹏,王琳琳等.精心设计实习内容提高认识 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6]张燕.关于完善短学期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

生物技术讲座范文4

一、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

年5月25日市区域文化学会在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一届二次理事会,基本确定了学会组织结构,即由专家顾问智囊构成核心,教师、文史爱好者、导游和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社会人士、作协会员为基本成员。为了进一步完善了学会的组织机构,年9月18日,市区域文化学会又召开了一届三次理事会,确定年度常务理事,新增副会长、副秘书长,免去赵心瑞学会秘书长职务,由路碧霞副会长担任。本次会议还讨论了学会要办刊物的内容,办刊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学会章程。到年底,新增会员20余人,聘任顾问18人,确定专家学者22人。

二、学术讲座及科研成果初见成效

1、学术讲座见文化传播之功

年1月20日,管芙蓉会长在“平城讲坛”主讲诗集《莲之梦》。讲题为:《青衣不媚独傲苍穹》,近100位文学艺术爱好者聆听了讲座。年3月8日至10日,管芙蓉会长给国旅导游培训《平城时期的北魏王朝》等专题三天。

年10月16日下午,市区域文化学会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在学院共同举办专家讲座。特邀市区域文化学会顾问、市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知名学者先生主讲“历史与散文写作”。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及同煤热爱历史文化及文学写作人士,共计300余人聆听了讲座。这次专家讲座的举办,是市区域文化学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和广泛传播的一次重要实践,也为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品牌名校,提高师生文化修养,实现“品牌强校”战略做出了贡献。

年11月7日开始,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级语文教育专业在管芙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三场“历史文化”主题演讲会,由杨晓斐,张莉莉,李庆,赵蓓四位同学主持。在主持人的精心安排下,同学们依次上场,解说展示了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科研成果长学会发展之志

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历史文化北魏专题研究项目”,荣获年年同煤集团论著特等奖。学会第一部区域文化学术著作《北朝散论》年2月16日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年度奖“百部工程”二等奖。管芙蓉会长和赵心瑞秘书长的《北魏专题》年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市区域文化学会任兆光、管聪荣等六人经潜心研究,发明了民用环保型煤炉具等七项成果,于年相继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年7月6日上午市区域文化学会在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会议室召开关于创办会(报)刊征询意见会。与会人员从多方面提出宝贵意见。会后,开始了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创刊筹备工作。

三、文化资源考察和学会之间交流活动较为活跃

为了加强学会之间的交流,年月日,市区域文化学会参加了由长城学会组织的古城一日游。先后参观了圆通寺、朝阳宫、白塔、赵府大院、五龙壁、代王府遗址、大槐树、东关华严寺。年月日,由管芙蓉、秦云、吕飞、王鲜花组织了第一次户外活动,参观了云冈石窟。年5年30日,参加了由长城学会组织的去阳高走长城。路线为阳高至富山随士营堡——大泉山(大泉山展览馆、白登古战场、凤泉寺)——古城堡——汉墓群——大辛庄堡——洪门寺——昊天寺。三次活动的费用全部由个人自理。

长城学会于年12月27日(周六)上午9时,组织会员参观市规划展和改革30年成就展。市区域文化学会管芙蓉会长和王鲜花副会长等人应邀参加本次活动,增进了学会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四、为社会多做贡献,提高学会的社会知名度

生物技术讲座范文5

关键词 消费文化;视听传媒;体验式审美;审美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王俊棋,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四川成都610031

一、审美化传播新现象

在消费时代的技术条件下,不断创新的现代传媒技术提供了新的传媒环境。正如麦克卢汉把人类文明史理解为媒介技术史,把传媒技术理解为“人的延伸”,在乐观的技术哲学看来,消费社会正是高级媒介技术阶段,媒介技术与消费文化的結合,导致审美的变化,使审美化传播成为常态。在消费社会,传播的审美化已经成为新的传播逻辑。“审美氛围使消费者的首要所获,商品本身倒在其次”,“社会现实自从主要是经传媒、特别是经电视传媒来传递和塑造以来,也经历着剧烈的非现实化和审美化过程”。视听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对产品本身的消费,更是对其中的文化因素、美学因素的消费。成功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必然伴随着审美活动,审美因素是文化生产的灵魂。视听結合的传媒是审美体验最直观的载体,因而其效果也最明显。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消费,对节目的生产者来说,就是一个文化营销过程。视听产品作为一种非物质生产,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是精神上的。越是能满足消费者高级别的精神需求(如对美的追求、对地位的体认、对往昔的怀旧等),越是能够实现媒介营销突破。

2007年开始出现的“于丹现象”,就是早期审美化传播很好典型案例——作为教授和学者的于丹、作为精英学问的国学,作为真理载体的电视传媒,結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极具审美膜拜价值的讲堂,而讲座的实质内容是否与学术界所理解的国学一致,作为“商品本身”在此时已经变得次要,于丹讲授的《论语》和《庄子》,自称为“心得”,实际上是她对这两部经典的审美化的理解,而讲座不过是将这种理解传播出来而已。

从审美化传播的角度来理解于丹现象有助于看清目前这一类现象。从传播学看来,“于丹现象”带来的冲击在于,它在形式上虽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传播模式中的“传者”、“受者”的二分,表面上看起来于丹在电视上的讲演犹如课堂,但实际上在受众中心的“接受美学”视域下,“传者”、“受者”二者的地位已经悄然变化。因为正是受众的审美化理解改变了于丹讲座的性质——它已然不是传统的“电视教学”,而是一个“传者”、“受者”共谋的一个审美场。因为如果没有观众对审美化地理解国学、体验国学与日常生活的需要,于丹的讲座就不会有市场,“传者”的传统优势在这里被消费者权力极大地消解了。在消费社会的审美化传播中,“《花花公子》与一本《古生物学论著》之间已不再存在什么差别”。

二、传播中的审美体验

在于丹案例中,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在历史文化学者看来错漏百出的电视演讲,却在社会大众中间引起了那么强烈的共鸣乃至于精神躁动?为什么民间社会表达了如此强烈的国学饥渴,以至于对于丹讲座表现出了“饥不择食”?于丹讲座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撩动了大众的审美神经?这些传播现象在传播研究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从审美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于丹创造性地将日常生活解读进经典哲学,将高文典册变得触手可及,这一方面使大众化解了对经典的恐惧,觉得通过“亲近经典”而提高了“文化品位”,而同时于丹讲座将日常生活作为审美场域直接拉进了传媒创意策划之中。在美学视野下,日常生活一旦被作为审美场域,审美主体便会体验到极大的一一正如唯美主义者所言“不是生活模仿艺术,而是艺术模仿生活”。于丹讲座在审美化的意义上“模仿生活”,从而使其讲座形成一种艺术化的媒介表达。“我们生活中的烦恼一旦被描绘出来就变得饶有趣味。”

在“非诚勿扰”类相亲节目中,最大的体现是,无论是屏幕上的嘉宾,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置身于一种体验式的环境中了。作为嘉宾而言,他在一个并非虚拟的环境中,真实地挑选自己的婚恋对象,而该过程经过电视台的程序设计,一方面浓缩了生活中挑选对象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使得择偶过程具有观赏性。嘉宾在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对审美观的价值判断。而在电视观众看来,他们也无时不刻在打量着嘉宾的价值判断,对其中的某些审美观、价值观评头品足甚至津津乐道。这样一种两个层次的“体验”使得“非诚勿扰”类节目把台上的“嘉宾”和台下的观众整合在一起。体验式审美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模糊了。

生物技术讲座范文6

关键词: 职业院校 理论课 实践 教学

谈到职业院校的课程,很多学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课,而对理论课则觉得枯燥、没有意思。那么理论课有必要上吗?事实上,当代技术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没有技术理论,就没有开拓创新的技术实践。那么从职业院校技术课程的内容定位来说,职业院校课堂中也应有更多的技术知识的应用和技术原理的探究内容,这些都离不开“理论”的学习。若与实践课相比较,理论课可以说是一种以讲授基本知识为主的课型,它主要是对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的讲授。但这并不代表着将理论“满堂灌”或理论大集合,即使是理论课,教师也可以设置巧妙的提问或运用一些典型案例,以问题为导入,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丰富化,从而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根据职业校院校课程实训标准可以得出,实训课程不仅要注重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这就是说,在职业院校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强调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技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而且要强调技术的基础知识,技术的思想与方法等方面的学习。通过对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的讲授,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技术概念、技术原理以及技术的发展史、技术现象等基本知识,若单方面强调理论课或实践课,则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学生的技术能力的发展将会缺乏理论的深度,他们的技术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也会受到制约,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最终只是从某个方面对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吸引学生,使学生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相关的概念与原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使教学更加有效,可以说是大多数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课上应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导”师,起着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1]教师在讲授时,可以通过提问和讲授,提出一些易混淆的技术概念和理论,使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将学生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边听讲、边思考、边探究。对于一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技术概念,难懂抽象的复杂问题,教师应深入浅出,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变通地处理教学,当学生一时不明白教材和教师的表述时,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灵活变通,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2.设置情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学不是游离于生活世界以外的社会存在,而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社会现象。[2]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使学生由旁观者为参与者,主动地、自发地为解决自身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思考。

在讲授“设计的丰富内涵”时,教师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刘方同学认为市场上现有的书包设计不合理,打算运用技术知识着手解决问题。该情境使学生不由地思考自己的书包是不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是否也需要改进,在思考与讨论中学生逐渐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内容的设置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上面的情境内容较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技术难度稍高的、常常被学生忽略但与生活又紧密相关的情境内容,如李静是一年级某班的同学,现在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入秋以后,风很大,衣服晾晒在窗外,老被风吹掉在楼下,要不就是和别人的衣服缠绕在一起,挺令人心烦的。要是有一种不怕风的衣架就好了。两个情境的内容虽不同,但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且均与学生的自身生活相关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讨论,勇于发表意见,更乐于技术课程的学习,并使学生认识到正是人们的需要,才出现了设计的必要性。

3.以图片、案例等资料辅助技术理论课教学。

研究表明,文字叙述和视觉化呈现是两种不同的符号模式。当传达较复杂的知识时,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往往比较占优势。在认知方面,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能够发送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促使学生者了解书中所教授的内容。[3]在讲授技术与理论的关系时,教师不仅可以利用一些别致、精美的图片,辅助教学,给学生以视觉上的震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展示电熨斗、电吹风等实物,使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归纳出产品的设计往往不但要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而且要考虑到美观的要求,也就是技术设计要与艺术设计相结合。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典型性案例进行教学。如在讲授设计时,除使用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可以选用以下案例进行相关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技术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案例:S.I.E.C.汽车座椅。S.I.E.C.汽车座椅充分展示了人机工学的相关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它是一把为一些驾龄比较长的老驾驶员设计的椅子,要知道虽然人口统计学中并没有这么一个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且数量增长得非常快。可惜的是我们的汽车制造商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个群体。这种新型座椅的诞生让传统座椅显得十分的蹩脚,它的优势在于不管是从外面进入车内还是从车内出来,S.I.E.C.汽车座椅都更加的舒适和安全。你只需要轻轻按下一个按钮,车门就会立即打开,同时,S.I.E.C.汽车座椅会自动的旋转,用户可以轻松扭转自己的身体,面对车体外部的空间,然后,座椅的轴会旋转到车体外部,用户可以轻松地抽身离开。另外,车内与电脑相连的传感器系统可以自动地侦测用户的体温和座椅对身体造成的压力大小,然后适时调整腰椎附近空气温度以及车厢内的空气温度。一句话,该座椅魅力十足,而且十分舒服、加上令人舒心的色彩系统,坐上去令人回味悠长。[4]

当技术理论课不是纯粹的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富有情境、充满探究的学习时,学生怎么会不愿意学习呢?当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导”师时,师生积极互动,学生又怎么会不愿意学习呢?我们应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主旨展开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技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倪桂莲,张增安,陈万平.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中国期刊网.

[2]张健.高职课程理念创新[J].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