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规划范例6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规划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规划范文1

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依据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需求,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根据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植物生产、养护、果蔬贮加的工作过程,充分利用生长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地实施实践实训课程计划,工学交替,创新形成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特征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植物的种苗、园艺产品的生产、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的采收与采后处理、都市农业观光等行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以及园艺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进行,结合设计、预算、施工等主要工作过程以及园艺植物生长周期中的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座果期、成熟期、休眠期等主要物侯期,基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岗位育苗、土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等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识图、预算、施工、种子处理、整形修剪、花期控制、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和生产脱节的现象,学生直接参与园林、园区规划设计、施工、园艺植物生产和养护,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习过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2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以育苗、植株调整、花果调控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种子处理、苗木繁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人工授粉、花期控制、施肥、灌水、园区设计、识图、施工养护等关键技能为主线,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素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开发建成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由《植物识别与应用》、《园艺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植物肥水管理》、《园艺设施与机械》组成,使学生能够奠定专业基础,树立专业思想;专业核心课程由《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植株调整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区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施工与养护技术》组成,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专业拓展课程由《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植物组织培养》、《园艺产品市场营销》、《园艺植物造型艺术》组成,满足行业对学生拓展能力的需求。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学、做一体,在教学评价方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强化形成性考核。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因此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既是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载体,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托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还要求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同步现场教学,同时要求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因此,根据新的教学过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把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进行整合为生产、科研、培训、推广、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四大中心,即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心、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现代园艺产品生产中心、园艺作物育种实训中心。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兴趣小组为载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周边农业园区,与校外基地建立了“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基地运行管理小组,共同协商基地接纳学生的实践与规模,如:包头市万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包头市共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包头市园林研究所、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包头市果树研究所,这些校外基地可以批量的接收学生实训实习,基本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企业挂职、企业科研合作、科技服务,参加省级和国家大赛等多种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聘用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5%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形成“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5教学质量保障

突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树立全新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高职教学过程质量观。在监控评价上,从注重理论教学的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监控评价,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特色。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规划范文2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艺术生的就业困难也逐渐突显。麦可思《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美术学、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三个艺术类专业以相对一般专业较低的就业率垫底。艺术专业中的动画专业、艺术设计和美术学分别位列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中的红牌和黄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因此,深入分析艺术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究适合艺术生的职业指导方法已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艺术生就业难的原因

艺术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群体。相比其他专业,艺术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文化基础薄弱;思维方式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易冲动走极端;崇尚自由个性,不愿墨守成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强,集体观念淡漠;功利性强,参与社会实践意识较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足。艺术生的特质使其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职业规划意识淡漠、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就业选择缺乏弹性、择业功利性较强、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后工作稳定性差、失业率高等。除了自身原因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影响着艺术生的就业。近年来艺术考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市场需求不足造成社会艺术人才的相对饱和,高校艺术专业设置盲目化粗糙化,就业市场保障体系不完善,各种不规范、不公平的现象还比比皆是,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多种因素综合造成了艺术生就业难的现状,特别是传统的美术、音乐专业人才,就业压力则更大。

二高校艺术生职业指导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都已基本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从校院两级开展工作,其职责主要是开展职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尽管当前的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普遍存在着重就业轻职业指导、专业师资人员缺乏、教育方式枯燥单一、教育重面轻点缺乏个体性关注等问题。在各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生的职业指导往往混同与其他专业,艺术院系的职业指导工作多挂靠在学工部门,工作内容也主要依托校级职业指导部门开展工作,传达上级的各项工作指示,缺乏独立性和个体性,不能根据艺术生就业特点建立起有效的职业指导方式。艺术生的职业指导现状已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三改进艺术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转变职业指导理念,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模式

全程化的艺术生职业指导模式就是高校要把职业规划和职业教育从时间轴和空间轴全面展开,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时间轴展开,就是职业指导要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时间,并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尤其是不能只关注两头,而忽略了大二大三的指导工作。空间轴展开,就是职业指导不能仅停留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开展工作,应在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构建职业指导网络。

职业指导按时间轴展开时,应重点对每个年级进行阶梯式教育,各阶段安排不同的指导和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可有效衔接起来。具体各个年级的职业指导重点如下:

一年级学生对大学还不甚了解,对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也很模糊,处于职业规划的试探期,这个阶段职业指导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劣势,熟悉艺术专业,树立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初步建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学校可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指导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知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艺术院系可邀请专业老师、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开展专业与职业发展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发展、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状况,以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二年级为职业规划的定向期。通过一年的学习,艺术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确定了专业方向,开始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明确的定位,此时指导重点在于教育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职业定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调整,明确发展目标。三年级为实践期,艺术生已初步具备专业技能,可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要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更为准确的掌握职业信息以及入职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职业指导重点在于教育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学习掌握如何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的相关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渠道以及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机会,协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四年级为分化期,此时就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教育,职业指导主要在于就业指导,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市场和求职信息,进行求职方面的训练,比如如何写简历、模拟面试等,为学生提供就业、升学、创业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等。

职业指导按空间轴展开时,应积极构建三级教育网络,即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学校层面主要是部署全校职业指导工作,设置职业指导课程,提供专业职业指导教师进行授课,学院层面设计职业指导办公室,结合学院学生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咨询、指导和教育活动,班级则以主管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担任班级学生的一般职业教育和职业咨询。职业指导工作有效实施需要专业优秀的师资力量作保障。因此,高校还要重点抓好专业队伍建设,选拔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人文学科背景的人员充实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艺术院系的职业指导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艺术专业背景。在现有师资不足情况下,高校也可以对学生工作人员开展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协助其取得职业指导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促进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对艺术生的实践教育环节,创建大学生实习基地

很多艺术生在工作后反映,学校学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而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学校不学或者很少学,导致入职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和重新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则因为工作和学校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侧重存在差异,而学生对这种差异缺乏认识,对真实的职业环境认识不够全面。艺术教育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艺术生的职业指导要适应专业发展趋势和职业特点,加大实践教育环节的比重。实践教育一方面是专业技能实践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实践需要学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高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联络社会力量,重点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岗位,学校也可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条件自主选择社会实践内容,并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协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很多高校在艺术生培养计划上有实习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自主联系单位完成实习课程,但这种实习往往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很多学生往往敷衍了事,随便找单位盖章,实习结束把表交给学校就算结课,学校却不知道学生实习效果如何。因此,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签订合约,强化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与评估,由用人单位根据学生工作情况给出客观评价,学校可在毕业时推荐优秀学生进入相应用人单位和企业。

艺术院系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可把专业研究与学生创作展演、毕业设计汇演紧密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的专业作品与服务社会联系起来,把专业水平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学校邀请社会相关公司企业参加学生作品展和汇演,为大学生和企业搭建沟通和联络的平台。

3加强艺术生创业教育,创建高校艺术生创业平台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饱和、就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就业重心转向自主创业。艺术生相比其他专业具有一定优势,可利用专业特长开展自主创业活动,以创业实现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体包括毕业生和在校生。艺术生自主创业尽管存在先天优势,但后天发育还不足,存在一定发展瓶颈和缺陷,比如创业项目简单重复,只停留在接单、办培训班等方式上,项目缺乏有效管理和高技术含量;创业主体自身准备不足,盲目随大流,对创业缺乏理性认识和专业指导,稍有挫折便打退堂鼓,项目很难长久维持和发展,项目成功率低;创业环境不够完善,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政策难以全面及时落实,学校对学生创业不够重视,不能对大学生创业开展及时引导帮扶。

在加强创业教育的同时,高校要积极筹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做好创业孵化工作。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结合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物质帮扶、技术管理指导。首先,根据大学生创业特点,可将创业分为积累、创业、发展、扩大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艺术工作室运作、起步孵化、发展培育、扩大经营等方面指导。其次,鼓励学生建立创业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设备方面支持,并对创业项目给予可行性评估,对于具有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的项目可联合社会力量,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技术支持。最后,邀请专业老师、企业家、市场营销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士组建创业顾问团,对创业团队开展各种创业指导和企业管理培训和咨询,并推动学生创业团队与社会企业团体对接、交流与合作,促进创业项目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规划范文3

黑龙江财经学院 150025

[摘要]应用型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三是必须建立一支“校企互补,内外一体”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

关键词 ]本科教育;艺术设计;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对城市、小城区以及新农村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环境的规划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休闲环境,营造良好的和谐气氛,成为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变成了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以“就服务宗旨,以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半数以上都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群。

环境艺术设计,从宏观上环境包括了室内和室外,因此又可以划分为多个专业或方向,如室内设计技术、景观规划设计、会展设计等,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了新的竞争,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就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群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与一些专业工科类专业有较大的区别,一些工科类专业,设计生产持续性较强,规模较大,较适应按时间段划分的工学结合模式,如“1+1+1”、“一年三学期制”、“2+0.5+0.5”等。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其工作时间并无较明显固定的规律,行业企业的工作状态较多依赖于承接的项目,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工作规律,是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项目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在课程中完成项目的设计;二是把学生带出学校,采用顶岗实习或课程实习等方式,参与项目设计及施工。近年来,我院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中开展了项目教学,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根据承接项目来开展工作的,因此,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必须主动适应行业的特点。为此,我们按“刚性标准,柔性管理”的原则,实施“两个弹性”教学,即弹性学习空间和弹性学习时间,以使项目实施和生产性轮岗可以顺利地衔接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制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训教学,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我院设计系近年来开展“项目上课堂”和“理论下车间”、“学习既实习,就业既创业”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总体思路包括:一是管理人员的组成结构方面,要大量聘请企业管理专家、企业劳动模范、技术骨干和学生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担任项目管理和指导教师;二是在管理方式方法上采用企业岗位管理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三是利用网络手段,搭建基于WEB(网络)的开放式管理平台,通过权限登录,及时掌握学生校外实训教学情况。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专业(群)按照地方环境艺术行业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流程,确立课程模块,以环境艺术设计岗位(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建筑装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按设计定位构思、设计效果表现、材料与工程预算、工程管理、工程文档制作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突出了融职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养成于一体。

三、以岗位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专业群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因此其课程也必须体现出项目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多年来,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根据项目的情况,在企业指导教师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下,组成师生项目团队,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共同进行企业项目设计与实施,探索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

3.1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主要突出两大特色,一是项目教学,包括单项项目教学、专项项目教学和综合项目教学,在项目实施中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二是“以赛促学”,通过课堂展出比赛、企业项目设计比赛以及组织参加国内应用型本科各类环境艺术设计类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以校内实训基础和校外实训有机结合为平台,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现场教学。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采用案例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法。

3.2课程评价改革

注重过程和结果考核结合,推行多种考核方式,包括理论、操作、比赛、展出、团队作品、职业资格考评、现场考评等多种形成,并参考其过程考勤、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等,考评由企业专家点评、自我点评、单位评价等组成,以充分反映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为配合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一支相适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主要采取了“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良好的机制,通过校外引进、企业锻炼、国内外培训、承担科研课题、承接企业项目等途径,逐步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企业能工巧匠为核心的“校企互补,内外一体”的教师与设计师资团队。

五、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近年来需求量持续旺盛的专业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专业的不断扩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的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在专业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苗秧,阎玉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规划范文4

论文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立建设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 转贴于

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欣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1.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规划范文5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园艺产业的发展,传统园艺技术专业必然向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园艺专业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必须进行专业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介绍了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等4个方面介绍了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措施,以期为该专业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指导思想;措施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园艺产业的功能出现多元化趋势,绿色食品、无公害栽培、生态农业、观光园艺以及园艺产业设施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形成与发展等都使现代社会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园艺技术专业必然向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转变。现代园艺技术专业,作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掌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技能的高等应用性人才和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规划设计和管理人才[1,2]。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1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铸品牌,突出园艺技术专业建设特色、职业教育特点、为地方经济服务,围绕现代园艺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加强以现代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技术为能力“主线”的职业素质培养,努力为现代园艺产业培养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综合职业素质高、掌握现代园艺技术的高等技能应用性人才。wwW.lw881.com

2改革措施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笔者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根据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岗位(post)+技能(technique)+项目(item)的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岗位技能项目”和“工学结合”的思路,首先明确职业岗位名称,然后根据岗位特征确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再通过“项目课程体系实践过程考核”的方式来实验,最后通过“技能证书”来检验[3]。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性、整合性、先进性、实践性”为原则,实现5个转变即变重传承为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变重理论为重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变重守业为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变重专才为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变重单干为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一切围绕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

现代园艺产业就业岗位要求园艺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园艺产品(花卉、果树、食用菌、蔬菜等)生产、管理、推广、销售等各方面技能,而且要懂得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根据现代园艺产业就业岗位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将园艺人才的技能分为3类,即3个支撑点支持学生未来的就业。第一支撑点,具有过硬的生存与发展的公共素质,主要有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反思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第二支撑点,扎实的基本技能,主要有英语会话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支撑点,熟练的专业技能,主要为现代园艺产品生产、管理、推广、销售等技能和观光园区规划设计技能。根据上述3个支撑点,在人才培养中分解成现代公民素质培养、英语应用、计算机应用、体育、园艺植物生产、园艺良种培育、园艺技术推广、园艺产品营销工作、园区规划设计项目、园艺景观设计、园艺景观建造、新农村规划设计、新农村绿化、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项目。对于各个项目中的专业技能,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中心的相关资格证书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各项目的要求,同时也使他们得到了未来就业的“敲门砖”。

2.2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紧紧围绕培养现代园艺产业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强化生产实用性,突出技术应用性,弱化理论系统性,提高知识运用综合性,校企合作、全员参与,打造出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按照“培养掌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和“培养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规划设计和管理人才”这2条能力主线,基于3个支撑点中各个项目涉及的主要技能设置课程[4]。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3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园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学生,但无实践经验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成为园艺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是简单地让老师拿个“双证”或引进一些工程师,必须规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从培养和引进2个方面下功夫[5]。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选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践等综合能力快速提高。另外,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近2年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从申氏菇业有限公司、天马菌业、现代农业园区世锦公司等单位聘请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5人担任了兼职教师,从而加强了与企业技术带头人的沟通,强化了校企合作。另外,还鼓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

2.4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园艺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成为培养高质量园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强化管理、校企合作,建成符合现代园艺产业发展规律的、培养学生园艺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濮阳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根据“校企双赢、资源共享、仿真实训、校内外基地有机融合”的原则,丰富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按照“人人动手、参与全程、内外结合”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构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体系。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把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进行整合为生产、科研、培训、推广、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四大中心,即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心、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现代园艺产品生产中心、园艺作物育种实训中心。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兴趣小组为载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由系教研室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教师从科研项目、系教研究室从实验经费中提供经费支持并负责技术指导,教师、学生按照协议负责具体实施操作,在基地所获得的产品由课题组、学生负责销售。通过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学生参与校内实训活动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濮阳市园艺产业集聚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按照“校企双赢、资源共享”的原则,与周围的濮阳现代农业园区世锦公司、濮阳市中原绿色庄园、濮上园、申氏菇业有限公司、天马菌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这些企业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对校外基地建立了“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基地运行管理小组,共同协商基地接纳学生的实践与规模,企业指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按照生产要求担任临时性技术与生产人员,实现了校企双方的深度结合。这些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3参考文献

[1] 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8(8):121-122.

[2] 许学明.高职教育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3):62-64.

[3] 董自梅,谷延泽,朱学文,等.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pti工学结合职业素质目标分段培养模式”分析[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20):14-15.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规划范文6

论文摘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给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幼师生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生命,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求教师以“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要求教师能“专业自主”。然而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根本不能像医生、工程师那样享有社会声誉和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1、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中职学习直接就业的中专生。近年一些学生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幼师,使得幼儿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上出现了学习习惯差,自制力薄弱,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有的学生,除了艺体类的课程,对语数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多年来,在中职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 ,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 ,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 ,除了唱、弹、跳、画之外 ,还包括说、写、字、操、编、做等,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 ,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扭转“艺术化”的倾向 ,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 “技工型” 培养模式。 

1.3中职幼师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缺乏。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尤其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些问题延续到职后就是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这样的状态必然影响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无论职前职后幼师生哪种缺乏学习动力情况,都是属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结果在中职学习阶段影响了幼师生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在就职阶段影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投入,都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2.1不断地专业化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儿童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师生在中职阶段就应该树立这个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理念。 

2.2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中职幼师只有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有些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后规划,这有失偏颇。对幼师生来说职前规划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中职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中职幼师专业或幼师学校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或学业发展空间。所以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做好职前规划。 

2.3调整中职幼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首先,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艺术技能训练,避免艺术技能类课程的过分细化。其次,通过设立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 ,应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 “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作、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第四,要切实加强艺术教学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学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幼师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一位学生的成长就可能影响一批幼儿的发展。而作为幼师师资的培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致力于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工作,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幼师生教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