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动态文化建设范例6篇

班级动态文化建设

班级动态文化建设范文1

假如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的话,那么班级文化就是学校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不仅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学校也要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帮助总结、归纳班级的文化特点,创建班级文化的各种模式,并鼓励形成班级文化的多样化局面。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班级文化实际就是班级的精神,也就是班级所有成员在共同的班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体系和价值追求。班级文化建设分静态文化建设和动态文化建设两部分,静态文化建设主要指物的方面建设,动态文化建设主要是指人的方面建设。两方面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一)静态文化建设

幽雅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包括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实际上就是一种静态文化。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提高班级凝聚力。建设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文化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搞好静态文化建设主要措施:

1.精心设计班级标语(班训)

班训是班级整体精神、目标的体现,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训导、告诫或防范。着重抓青少年的文化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养育和训导。开学半个月之后,我让全班共同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和自身目标每人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班训,经过班委的精心选择之后,选择了“求真、务实、创新”这一条,把它做成深红色隶书字体贴在教室后方黑板报上方作为班训,这几个字提示同学们为人要真诚,做事要有城信、务实,同时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都应该在这个集体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创新并实现自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班级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导向,结成一个集合体,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

2.细心布置班级墙壁,力求让墙壁会“说话”

在教室左、右面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四幅名言条幅,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名句,从而营造学习的氛围,以此来激励同学们不断拼搏、进取。在教室左面墙壁的空白处悬挂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识。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和学习园地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班级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歌咏比赛三等奖、体育道德风尚奖、每周班级流动红旗等),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大家热爱班级的情感,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即有强烈的表现欲,利用学习园地,创立“读书角”,让学生自编读书手抄报或写“一日寄语”等,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相互沟通。教室卫生工具整齐地摆放,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在班级的墙上布置《班级记事》,不仅可以宣传集体的活动,还让学生在其中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心语,以此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从而营造坦诚、轻松的交往环境。由于美化了教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在班级常规管理评比始终名列前茅。

教室虽小,可它处处有宝,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利用。如果我们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二)动态文化建设

动态文化是指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适时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良好的班级动态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精髓。人的因素是首要因素,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首先取决于班主任老师的素质,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和领头人,他的文化素养、个人魅力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一个班级的整体个性就是班主任个性的体现,看一个班级的综合素养就能了解班主任的文化素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然是全班同学的楷模,是班级的的灵魂,他的个人魅力将极大地影响班级的风气。因此作为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我,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较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诚信教育。搞好动态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文化学习,经常参与文化活动。

2.上好每周的班会课,完成学校的要求,然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安排班会主题。

3.分组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文艺、美术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活跃班级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智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作点拨与指导。

班级动态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廖善光(1976-),男,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陆涓(1961-),女,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通讯作者)戴天娇(1989-),女,江苏扬州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计委研究课题“学生评教对师德文化建设促进作用研究”(编号:JCH201503),主持人:戴天娇;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教育改进研究”(编号:YZUJY2015-7A),主持人:廖善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33-04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具有奠基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1]。可见,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具有紧迫性。

班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充分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2]。而依托班级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以班级为载体,凝练积极健康、能够充分反映班级特色和价值观念的班级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隐形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凝练和彰显班级文化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之一,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在于班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一、班级文化与班团活动的概念与关系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概念

学术界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美,随后前苏联、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但由于各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及研究视角的差异,专家学者对班级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依据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呈现的新的时代特征,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不断提升及对个性发挥普遍关注的发展趋势,可以说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学生依托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既能反映班级特色,又能促进班级个体成员全面发展的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显性层面,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成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班级组织机构、班级规章制度等”[3];二是精神文化,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又往往以隐性的方式内蕴,一般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4]。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导向性、凝聚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等作用。

(二)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概念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共青团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团支部常常是以班级为单位组建的,因而班集体和团支部的组成人员大多具有同一性。在我国,高校中的“班”与“团”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班级活动与团支部活动相互补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并且,高校团学工作中的思想引领、组织发展和班级建设往往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因而,班级活动与团支部活动在活动目的、参与人员、活动意义等方面往往都高度一致。于是,大多数高校常常将两者统称为班团活动。对班团活动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团活动是指所有以班集体或团支部成员为主体举办的活动;狭义的班团活动则是指班级或团支部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发组织的具有特定目标和意义的活动。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融合以及班级文化的构建,可以分解为“形成期”、“同化期”和“凝聚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阶段特征和基本矛盾,因而各个阶段的班团活动也应各有特色[5]。

(三)班级文化与班团活动的关系

积极健康而又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基础,班团活动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内涵建设,班级文化则引导着班团活动的健康开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班团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班级文化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次次班团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升华而成,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班团活动,促使班级形成积极、团结、和谐、进步的精神文化;同时,任何一种文化也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而是要依附在一定的物质或精神载体之上的,班级文化的载体包括班集体的物质环境及能够凝练、传承精神内涵的班团活动。另一方面,班级文化是班团活动的精神引领。班级文化对班团活动有着强烈的反作用,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将引领学生自主自觉地组织或参与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品类繁多的班团活动,凸显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同时,班级文化也为班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使其更富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开展班团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应当是非常明确的,即以班团活动的方式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新常态下,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因势利导和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班团活动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一些班团活动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意义,甚至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

(一)班团活动参与度不高

班团活动的吸引力不够主要表现为活动参与度不高。活动有效参与率是衡量班团活动质量最直接的指标,有效参与是指学生在完全自愿的状态下进行活动,并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班团活动中“少数人活跃,多数人沉默”现象相对突出,其原因在于:首先,大部分班团活动主题模糊、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其次,部分学生理解有误,认为班团活动仅仅是老师与班团干部的事情,对活动兴趣索然,缺乏主体意识。再者,一些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组织者忽略了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未能将“个体”和“集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忽视了活动的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未能将道德培养、专业教育与兴趣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新常态下,微博与微信、网游、网电这些新的“三座大山”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班团活动,学生在网络和手机终端上获得的乐趣使他们容易沉湎于斯,校园内随处可见“拇指族”、“低头族”,他们自然对班团活动的兴趣不高,这些现象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常态。毫无疑问,网络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乐意参与校方组织的班团活动。

(二)班团活动特色性不足

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班团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寓教于行、寓教于乐,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其提升能力、磨练意志、锤炼品格。但在操作过程中,一些班团活动的方案设计脱离了学生实际,感染力不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班团活动习惯于由学校的团委或学工部门发起、组织和集中布置,往往是按照统一的主题、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个班级或团支部,个别部门甚至使用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学生参与,而未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的差别、班级的特色及学生个性差异等现实情况,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缺乏特色,容易导致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的结果。

(三)班团活动吸引力不大

作为高职院校最基层的学生组织,班团组织的规模一般相对较小,而且成员的能力素质也常常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班团组织无法对活动进行明确的定位,并独立制订统一的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于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班团活动常常以“散”、“乱”的现象呈现,不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而且也难以收到实效。此外,高职院校对班团组织活动虽然要求较高,但对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却不愿花过多的精力去指导,在活动过程也很少看到辅导员、班主任等指导老师的身影。而与此相反,一些非正式群体组织往往凭借其开展活动的经验、规模、切合学生兴趣等优势,吸引了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主管团学工作的部门或教师对班团活动要求高而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容易出现其他非正式群体组织开展的活动吸引力更大的现象。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势必会呈现出随意化、无序化、形式化的发展态势,失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吸引力。

三、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培育班级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班级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而在班级文化引导下开展的班团活动是班级每一个成员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毋庸置疑,与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其他学生组织举办的校园活动相比,班团活动从制度层面上要求班团每一位成员都应当参加,因而其参与者是相对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它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广泛。而且从班团活动的方案设计到宣传动员,从活动的组织开展到回顾总结,班级成员的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尤其是在一些专业类、文艺类和体育类的班团活动中,班级成员获得了更多的平_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与特长,并以此获得周围师生的认可与关注。可以说,班团活动在培育班级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彰显班团的精神风貌

班团是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通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班团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促进班级文化的积淀,则班团组织对大学生来说将有着更强的归属感和吸引力。因此,凝练出既有特色又能为班级成员接受的班团文化,必定能够增进班级成员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志愿服务活动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班级成员能够对集体荣誉产生共鸣。当然,班团活动既是班级文化的凝练过程,也是班级文化的彰显过程,二者是统一的。例如,近年来网络上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人数较多的班级称为“学霸班”,“学习风气正、学习能力强”也已逐渐成为一种班级文化和正能量的象征。这一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彰显班团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搭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将分布到社会上的各条战线。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后继有人。因此,必须夯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每个高职院校学生是否都得到了教育和引导。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组织形式是班团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班级文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在的、“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因此,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目标,创新班团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有助于保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搭建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四、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其路径

新常态下,由于网络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化,使得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影响。分析和解决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存在的问题,思考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开展,不能游离于新常态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这一视域。在班级文化视域下开展班团活动的创新,就是要凸显班级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为班团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使其更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培育个性文化认同,提高班团活动参与度

班级文化的形成,重在精神上对个性差异的“认同”和行为上的体现。高职院校班团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活动是否能够得到班级学生的有效参与。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意识逐步从“集体归属感”向“集体所有感”转变,他们的个性变得越来越突出[6]。因此,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通过各类班团活动帮助其树立自我意识,尊重个性发展,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能力和风采,并且增强自信心。班团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来设计,既要具有时代性和教育性,又要具有新颖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从班团组织形态的角度而言,要注重传递班级共同语言,凝聚集体精神文化,通过班级宣言、班训、班歌、班徽、班服等精神文化元素的凝练,在各类班团活动中展示班级精神风貌,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增强全体成员的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班团活动的参与度。

(二)结合专业文化优势,彰显班团活动特色性

专业文化是凝结班级文化的“灵魂”,班团活动的开展需要“灵魂”的浸润才能充满活力。通过专业文化与班团活动的有机结合,既能增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能满足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彰显班团活动的特色性。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班团活动为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班级应充分考虑学院、专业、班级的总体特征情况,开展诸如网络法治知识竞赛、模拟网络安全对话等班团活动,使班团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班团活动时,还要注重专业文化的凝练、传承和创新,形成专业品牌效应,通过打造“一专业一特色,一班级一品牌”的班级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重视理念顶层设计,强化班团活动实效性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本质上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班团活动能否得到重视和深入推进,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学校、班级等各个层面能否创新学生活动的思路,从理念上完善班团活动的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班团活动开展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学校层面必须对班团活动进行统一规划,以学年或学期为单元,制定班团活动年度或学期实施方案,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保障班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形成对班团活动的考核C制,将班团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实施、考核评价等贯穿于各项制度文化之中。再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对班团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组织或参与班团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重视和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组织和参与班团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班团活动质量内涵的提升。最后,班级文化建设前提是要确定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7]。在班级集体文化建设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强化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12-28.

[2]江旭梅.高校班团活动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10-12.

[3]宋顺喜,刘彦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47.

[4]刘庆.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9.

[5]王松涛,贺业方.高校班团集体建设的阶段特征与规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89-91.

班级动态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班级文化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7

高校班级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下,班级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学习、生活方式,是被班级多数同学认同的价值体系,反映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等内容,是班级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

1 班级文化的作用

1.1 教育导向作用

教育导向功能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是被班级多数同学认同的价值体系。良好的班级文化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教育导向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具体主要是:一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定型和成熟;二是有利于班级机构的完善,发挥班级应有导向作用。

1.2 团结凝聚作用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使同学们有强烈归宿感和主人翁意识,更能感受到班级家一般的温暖。在这样一种氛围的影响,生生、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促进,从而将所有成员拧成一股绳,产生出一种团结进取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它会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一起,同舟共济,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贡献力量。

1.3 助推激励作用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助推个体的进步。表现后进的学生,一旦进入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后,耳濡目染之下,他就会逐步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工作的主动性。良好的班级文化也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能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1.4 服务约束作用

班规等内容是构成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是班级同学共同参与制定的,它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所有成员必须共同遵守。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班级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约束作用,它鼓励引导学生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同时限制和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得以规范。

2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1)班级凝聚力较弱。班级凝聚力对班级同学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着直接的影响。从整体情况来看,我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对班级凝聚力建设和培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使得班级凝聚力普遍较弱。部分班级体组织涣散,精神状态较差。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我校当前和今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宿舍问题被忽视。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我们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之一。但是从调查了解来看,学生宿舍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表现在:一、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焦虑的倾向凸显。二、学生生活行为习惯亟待引导纠正。当前学生在宿舍作息习惯不规律,卫生习惯糟糕,不文明行为和违纪现象层出不穷。三、宿舍区域缺少文化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出公寓文化育人功能。四、辅导员、班主任疏于对宿舍的管理,平时少下宿舍走访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3)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不足。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是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社会立足的基本素质能力。善于合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也能让他们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90后大学生相比之下又有其特殊性,他们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教养等原因,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任性等性格特征。因此,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亟需探索学生在个人与集体关系上处理问题,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改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4)辅导员、班主任没有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辅导员是班级建设工作主导者,也是主要参与者。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辅导员普遍存在超负荷带班的现象,平时疲于应付各种繁杂的事务,长期处于救火员的状态,难以从忙乱的状态中抽身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进行整体性规划,即使有周密计划也因诸事缠身而难以确保效果。

(5)班级文化活动的不接地,开展流于表面。班级各类活动组织开展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推动班级建设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班级活动多是在班级出问题或应付学校安排的情况下才开展,组织被动、形式化、盲目性等问题突出,效果不佳,没有真正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学生们缺乏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6)班级干部队伍培养亟待加强。建设好班级文化很关键的一环是要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的班干部队伍。在我校,多数班级采用民主选举的形式产生。但也正因为学生干部的自主性,使得他们的从产生开始便不太得到老师的关注,缺乏系统的工作指导和业务技能培训。在平时,老师们习惯于把学生干部当成工作的简单机器,使得学生干部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于出现部分班干业务不精、无责任心,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虽然有些老师平时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但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常是在干部工作出问题时,才对学生进行指导。甚至有时方式简单粗暴,挫伤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失去威信。

3 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学校正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基础设施、教学改革建设等核心问题,因为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大事。相比较而言,班级文化建设则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层面未见有专门的指导性意见,班级创先争优活动浅尝辄止,团支部活动缺乏统一规划等。

(2)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学校在招生生源方面相比一本二本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存在自控能力不强,沉迷网络游戏,自我中心等诸多问题,且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完全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这些都是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直接因素。

(3)教师流动性较大。鹿山学院是民办独立学院,学校运营无财政拨款,教师采用合同管理模式,使得部分教师缺乏安全感,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他们将工作作为暂时的过渡,一旦能寻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便选择离职。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教师流动性较大,甚至有些班级频繁更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这一个问题对学生影响较大,使得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受到了较大负面影响。就以本文所提到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是一样,作为班级文化建设主导者角色的教师不稳定,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必然缺乏保障,其效果必受影响。

此外,还有诸如缺乏系统规划,经费保障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到位原因也制约这班级文化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分析总结原因,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思考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4 解决对策

4.1 完善制度建设,为班级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对于班级建设,需要从学校、院系及班级层面三级联动共同推动。在学校、院系层面,应该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措施,规范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保障工作有依托。在班级层面,应该制定符合班级特点的相关工作制度,比如班规、卫生制度、班委工作职责等。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全员参与,让制度成为全员的意志体现,具有信服力。二是要营造良好班级环境,促进制度的实施。制定好制度后要注意宣传,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们要率先垂范,让制度落地。此外,还要注意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不可一成不变。

4.2 加强班级人际关系建设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应当关注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氛围的营造。一是引导教育学生注意交往的技巧,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作为辅导员,要从新生进校开始着手开展班级建设工作,重点是消除同学间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积极交往。三是教会学生移情。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共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4.3 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1)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和班干部的思想品质、作风态度等素质有直接关系。就素质要求来看,一是要求学生干部要有责任意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率先垂范,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二是班干部要有胜任工作要求的能力,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三是要有创新精神,工作不拘泥,敢于突破。因此,辅导员应在平时注意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奠定管理基础。

(2)培育优良学风。培育良好的学风对班级文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班级干部应当把学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展榜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学习模范”的引领、辐射作用,营造学习“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各种竞赛活动,促进班级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做好学习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及时进行家校联系,有计划在所带班级中开展“一对一”帮带活动。通过培育优良的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打造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向心力。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主要途径,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动员学(下转第44页)(上接第14页)生参加班级各类文体、科技竞赛及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友谊,陶冶身心、增长才干,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活动要应接地气,贴近学生实际;二、活动的受益性,即使得学生能从中获益;三、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班级动态文化建设范文4

生态强调谐调、可持续发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班主任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升华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此,班级管理也要努力创新,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管理。精神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在以生态型文化建设引领班级发展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愿景建设重在激励。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发展愿景,以此激励学生,建造一种信念和价值观。要让全体同学明白,个人的发展和班级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全班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班级发展愿景,个人也才能获得最大化的发展。我校鼓励班级树立起“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的价值取向。为了落实这一价值取向,我校每学期均进行星级班集体的评选活动。学校从文化学习、常规管理、特色活动等方面全面衡量班集体的建设水平,给不同水平的班级授于不同的星级,以此来激发班主任积极投身班级管理工作热情。在班级管理内部,我校全部采用“小组合作”模式,通过评选明星小组和明星学生来激发同学们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小组内部比学赶帮,团结合作;小组之间友好竞争。每周评选明星小组和明星学生。学校德育处每半学期组织一次全校规模的明星小组和明星学生评选表彰。全体同学参与评选,实践取得明显的成效。通过持续不断的评比表彰,学校通过班级把“追求卓越”的信念植入学生的心田。

第二,教室文化建设重在创新。墙壁文化是教室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它实际上是班级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它可以对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每学期均要进行教室墙壁文化建设的评比,其中创新性在评比中占最重分量,以此引导班主任加强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班墙壁文化建设既适当保留了部分必要的传统内容,如国旗、班徽、班级公约、常规要求等,更加重视班级墙壁文化的创新,发挥墙壁文化特有的教育功能:

激励功能。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墙壁文化内容可以有所区别。但是,都应当具有激励学生乐学向善的功能。所以,小组合作竞争PK表、学生成长记录袋、明星小组和明星学生的大幅照片等均张贴或悬挂上墙。初三年级面临中考,每班教室均拉出横幅,红底黄字,励志语言鼓舞学生积极备战,决胜中考,营造了浓浓的迎考氛围。

展示功能。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奖状,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优秀作业等,均得以上墙。数量较多时,就定期更换,以此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另外,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也上墙展示,同学之间可以借此取长补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服务功能。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还在教室墙壁给心理咨询、运动健康留下一个角落。心理咨询老师和校医每月一期将心理咨询和卫生保健小报张贴到班,必要时班主任还要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为改进同学的学习,班级墙壁还展示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树,帮助同学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黑板报的一角,可以专门开辟一个“目标”专栏,用以提醒学生每学期、每个月、每星期的班级发展目标。

美化功能。教室墙壁文化建设还要考虑其美化功能。班级墙报要简洁明快,特色鲜明。墙上没有张贴内容的地方,要保持整洁;张贴的各种纸张必须平整有序。为增加班级的文化气息,班主任还应考虑墙壁文化整体的美化效果。各种图表的制作、色彩的选择等,要做到美观谐调;同学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也可以为美化班级增辉添色。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各班在教室中养护部分花卉植物,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班级动态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 班级文化 建设方法 和谐发展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促进作用。班级文化直接影响学生在班级中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水平,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发展。而积极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而言都可以内化为进取精神,形成内在前进动力,同时作为外部推力推动着每个人昂扬奋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但作为班级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的积极班级文化建设却没有被班级管理、教育者单独提出,更没有被推举到重要位置,也没有系统的建设方法。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勤于实践,用心总结,积极建设班级文化还是有章可循的。积极班级文化建设应主要围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层面,扎实稳妥地进行建设。

一、物质文化层面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打造整洁环境,陶冶愉悦心灵。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主要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积极向上的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我们要创造整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有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精神为之一振,让学生在教室里有心情愉悦、神清气爽之感。相反,如果教室里脏、乱、差,给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认真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2.建设文化版块,让墙壁 “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面墙壁说话,使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无形中一定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内的每点方寸之地,让它“说话”。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悬挂一些名人语录、名言警句。当然,名人语录、名言警句要经过精心选择,内容既经典又新颖,同时注重“与时俱进”的原则。否则,会让学生没有新奇之感,甚至有的学生会把它们当做“陈词滥调”加以排斥,只有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的语录才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更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更能引起学生的思索,更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时代贴得更近。

二、制度文化层面建设

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纪律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班级的规章制度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因此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不是简单的受约束的对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在每学年的开学伊始,首先由班级管理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还要在班级中讨论、反思,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制度制定的意义、目的,让学生体会这些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依据这些制度,结合学校、班级实际制定相应的、具体的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时,老师不能搞一言堂,一切老师说了算,要充分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制度的制定者,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指导。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学生更能积极接受、更能乐意遵守。

三、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作为班级文化的深层面,良好的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提升学生积极心理情绪方面的效果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开展积极主题教育,形成积极心理。

主题班(队)会是班级进行集体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有鲜明主题,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我们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相关主题开展活动,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例如:我们可以确立“我为自己掌舵”为主题的目标、理想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确立目标的重要性,并主动在新学期设立目标,科学地制订学习计划。由于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中的苦与乐”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待学习中的苦,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快乐,让学生发掘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

……

我们要在不同时期确定相应的主题,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2.创作班级口号,澎湃无限激情。

积极的心态离不开积极的班风。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很多老师都会确立自己班级的口号。其实,这也是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班风的确(创)立过程中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好的口号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运用,以使学生自己创作的口号能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

3.学习优异榜样,汲取正面能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学生感受正能量、汲取正能量,进而传播正能量,我们要多方面、多渠道树立优异榜样,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正常收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开展励志影片展播、励志歌曲传唱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向积极层面。

总体来说,对于积极班级文化建设,我们主要围绕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扎实有序地进行建设。当然,这三个层面不能完全割裂,要“貌分神合”,因为这三个层面对积极班级文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策略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调整、优化,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科学,行动更有效,使班级呈现出全面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118.

班级动态文化建设范文6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