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1
论文摘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是在对基督教神学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的。虽然他们没有对教会构成有力的威胁,但他们的活动使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束缚中得到了稍许的解放,导致了人们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纵,从而为17世纪国家主义和 科学 主义的兴起及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全面胜利铺垫了道路,并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 发展 繁荣拉开了序幕。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初始阶段,人文主义者在这一时期对宗教既爱且恨,表现出理性与信仰相交织的矛盾思想。一方面,他们猛烈抨击教会,无情嘲讽僧侣,反对禁锢人性的基督教教义,要求以人本替代神本,提倡理性与信仰相分离,表现出对传统基督教的偏离与叛离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却始终坚信“上帝至上”的思想,并怀着深厚的宗教情结,与教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表现出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与执著。这正如詹姆士·斯鲁威尔所说:“虽然许多 历史 学家,特别是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试图把文艺复兴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但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人文主义者们“既非不信教者,也非无神论者”
人文主义者的这些宗教思想,一方面是对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另一方面又为17世纪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兴起及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全面胜利铺垫了道路,并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拉开了序幕,这构成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一对神学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基督教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在宗教批判活动中,他们充分利用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思想资源,如他们吸取了古典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文”观念及科学求知精神,来批判中世纪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与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说教,鼓励人的自由与尊严,具有“复古求解放”的特征。然而他们对他们批判所指的基督教神学,也没有彻底抛弃,而是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文化给予了较多的批判继承。
(一)借助上帝的权威,来阐明人本思想
人文主义者在阐发人本思想时借助了上帝这个法力无边,统驭一切的最高神圣权威,来烦扬人的理性尊严及自由意志,在上帝的神圣光环的庇护下进行一系列的人文主义活动。然而,他们所借助的“上帝”,已经不再是传统“神本”观中的那个对人的堕落和贪欲感到愤怒并施加惩罚的最高神冥,也不完全是那个要人在尘界顺从其训诲,等待其拯救的救世主,而是为人造就了世界并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选择生活方向,追求现世幸福的最高神圣权威。在这个无私而慈悲的上帝的恩赐与庇护下,人无需在“原罪”的阴影中恐惧而消极地等待“末日”的到来,而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追求人生的世俗幸福,满足自己的世俗欲望。可见人文主义者继承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实际上是借助上帝的形式,来达到颂人的目标。
(二)继承传统经院 哲学 中的理性思想,实现理性与信仰相分离的目标
人文主义者在批判传统基督教时,吸取了经院哲学中的理性思想,来对抗基督教的蒙昧主义。实际上,在文艺复兴以前,理性与信仰的分离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在欧洲中世纪,作为官方哲学的经院哲学中,保留着理性思想。随着经院哲学不断发展,理性也在发展。经院哲学早期代表人物安瑟伦鼓吹信仰必然先于理性,强调用理性去维护信仰,思想虽然保守,但提高了理性的权能和地位。十二世纪最伟大的唯名论者阿拉伯尔提出了理性而后信仰,主张怀疑论.认为“怀疑是研究之路,……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这对于人们大胆运用理智,使人们的思想从盲目信仰中解放出来起了积极作用。13.14世纪,邓司·司各脱主张“双重真理论”,认为上帝的真理只有通过信仰来领悟,而上帝真理之外的真理要由理性来认识,从而为文艺复兴信仰和理性分离铺平了道路。但是,无论经院哲学中蕴含的理性思想怎样发展,在文艺复兴以前,它始终没有跳出神学信仰的图圈而独立出来,在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蒙蔽下,“人类意识的两方面,一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闭人文主义者接受了其中的理性思想,来发展自己的理论,为实现理性与信仰的分离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由于立足于神学传统,并且在浓厚的神学氛围中,人文主义者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创作素材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神学传统的烙印。然而,人文学者已开始以一种新的视野来观照和选择神学传统文化。他们力图吸收基督教的原始平等观念,来批判教、俗贵族的荒与堕落,阐发传统的王权神授理论,来否定教权高于王权的主张;通过对基督教原典《圣经》的翻译、考证,来动摇罗马教廷的中世纪拉丁语《圣经》的神圣地位,以最终动摇封建神权的理论基石。由此,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中对基督教神学传统观念的批判继承。正是这样的批判继承,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既包含了传统神学的内容特征,他们没有放弃传统的宗教虔诚,仍眷念着旧的神学谛理与道德,与神学传统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表现出他们新旧交织的矛盾心理;又在发展趋向有一些突破,展现出新的内涵与风貌,成为近代早期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为以后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对未来历史发展的启示
人文主义者对传统基督教的批判虽然没有对基督教构成有力的威胁,但他们的批判以及对理性宗教的向往却能使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束缚中得到了稍许的解放,并且它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人们感情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纵,而这为以后人们更好地反对传统基督教,剖析宗教实质,以及为17世纪中叶以后国家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兴起,并对罗马教会发起的有力挑战,不能不说是起到了某种铺垫作用。18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接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手中的思想旗帜,一改人文主义者温良恭谨的态度,把人文主义者对感性的呼吁变成锐利的理性武器,从各方面来彻底批判基督教信仰。
首先,人文主义者的“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的理论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想家关于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
“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论曾经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最主要的批判内容,他们批判此目的在于解放人性,抬高人的地位,因此只看到表面现象,并未深人本质,但毕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18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想家认为人类灵魂是可朽的,个人灵魂也同样有灭。但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的这些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哲学家布鲁诺的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霍尔巴赫对“灵魂不死”的驳斥更为彻底,主张灵魂就是物质的东西。他说:“灵魂根本不应当与身体分开,它就是身体本身,只不过我们从身体活着的时侯所具有的某些作用、某些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去看,才把它称为灵魂。”因此霍氏认为灵魂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人体的作用和机能的表现,是人的一些精神活动如记忆、想象、判断、思维等。霍氏的这种思想与人文主义哲学家特勒肖有某些偶合之处,只是特勒肖的表述没有霍尔巴赫这么深刻、明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霍氏的思想是对特勒肖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其次,在宗教与道德、宗教与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人文主义者进行的一些论述为启蒙运动更为彻底地来反对传统基督教铺平了道路。
在中世纪时期,道德理论浸渗在宗教的气氛中,同宗教教义融合在一起,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一种意识形态,教义成了封建道德的基础,神意成为道德的准则。人文主义者布鲁诺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这一行为,其目的是要使人民群众从内心信仰和道德习惯上遵守封建统治者所制定的规范,为其统治服务。爱尔维修与布氏思想一脉相承,认为宗教与道德并没有必然联系,宗教存在于彼岸的、虚无缥缈的想象世界,而道德扎根于此岸的现实的生活世界。宗教是有关信仰的问题,道德是有关行为模式的问题,彼此毫无联系。并指出使人有道德的,不是封建伦理,不是神意,而是理性的 教育 ,高尚的习惯,贤明的体系,公平的 法律 等等,因此说,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 ,来肯定理性。
政教合一是人文主义者批判的另一焦点,并提出政教分离的思想。而启蒙思想家认识到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有时甚至发展为激烈的斗争,但从一般情况来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根本利益一致。为此,他们指出,广大民众要成为自由的人,就要具备一定的理性知识,以此来反对宗教迷信,进而摧毁封建专制,这些思想在人文主义者布鲁诺、马基雅维里的学说中都有所表现。可见,启蒙思想家的这一思想是在继承人文学者学说的基础上的更高发展。
再次,人文主义者对《圣经》进行的严格的考证与评注,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提出的某些重大的怀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学术精神,以及积累起来的一套新的知识结构与方法体系,对当时新教宗教改革家们有着重大的启发作用,为反教廷的宗教改革思潮的勃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最后,人文主义者最早对传统基督教的冲击构成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精神启蒙。他们提倡知识,对知识应用性的强调刺激了 科学 和 艺术 的发展,他们提出的政教分离以及宗教宽容思想,虽然在当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但是以后国家主义的兴起,以及在宗教宽容精神之基础上产生的科学主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不是对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政教分离与宗教宽容理论的回音。
到17世纪以后,在欧洲的 政治 生活中,宗教气氛越来越淡薄,而且通过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从深信无论新教徒或旧教徒,哪一方也不能获全胜;义这个中世纪的愿望必然放弃,这于是扩大了甚至在种种根本问题上人的独立思考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主义者提倡的宗教宽容回荡在人的耳际,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里开始真正出现了宗教宽容的精神。信仰上的自由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学术的复兴,宗教宽容成为西方近代科学和 哲学 生长的温床。在宗教宽容气氛的温床上,滋生着各种对基督教叛逆的新精神力量,而在这些正在生长的精神力量中有一种就是科学理性,最终取代基督教信仰的权威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新的精神支柱和崇拜形式。
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成人教育;哲学理论;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社会环境和某种理论或某种哲学思想相联系的。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家达肯沃尔德、梅里安指出的:“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构成实践基础的假说进行系统的考察,人们如何去分析和解释成人教育的实践,这取决于人们的哲学观点”成人教育哲学,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而基础的部分,因此,在研究成人教育时,应该以成人教育价值的哲学理论为基础。
一、成人教育的个人价值理论
哲学,是时代精神文化的精华,任何时代的成人教育无不受到哲学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实践中成人教育的个人价值。
(一)实用主义成人教育(Pragmatism Adult education)理论
实用主义成人教育理论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的实用主义,“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般思想文化的理论概括,也是美国精神的一种理论总结”。实用主义关注观念和命题的意义,探索真理的效用性和思维的工具作用。在他们眼中,经验是基础,行动是中心。诸如经验、知识、真理的信念都是适应环境的工具。有实用价值的便是有用的,有用的便是真理性的。
实用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行为实践的含义。其中杜威对实用主义提出的经验自然主义与工具主义颇有影响,并将工具主义充分渗透到政治、道德、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在中国,由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生活教育”中明确表述了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一生的观点。他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即“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其中就蕴藏了实用主义成人教育丰富的内涵。
实用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强大的渗透性与应用性,它是人类现代文明追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哲学抽象与文化写照。其兴起于美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讲求实效的特性,在西方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而笔者认为,实用主义由于其对于功利与效率实用的追求,必然也对成人教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引导着成人教育朝向实用性方向发展。
(二)人文主义成人教育(Liberal Adult education)理论
人文主义成人教育思潮也常被称为古典人文主义成人教育或博雅成人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哲学家们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是发展那些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把人塑造为人,从而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突出强调了人的自由和尊严,并将其视为人文主义哲学传统的精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工作者关注培养完善的人,其别强调注重人的感情领域。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自由、自主、信任、主动协作、教学参与和自学。
从成人教育发展历史来看,人文主义教育哲学,对成人教育的个人价值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文主义成人教育者认为个人的改变过程要靠教育力量。教育应为个人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其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发展个人,使其成为适应变化、适应终身教育的人;力争自我实现的人;能与他人共存,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总之,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促进成人个体的天性、本能不断发展和成长,这是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对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功能的认识。他们认为成人教育可以没有社会的目的,跟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只应传递值得教的知识,在人的身上形成丰富的连贯的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以发展人的理性。达肯沃尔德和梅里安在其著作《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中分析上述主张时说:“对于他们来说,成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理性,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传递值得教的知识。教育独立于社会,因而不需要有与社会相关的目的”。②因此,人文主义认为对人进行的适合其本性的教育便是一种包括智力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或宗教以及审美观教育在内的教育。
今天的人文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原理已广泛渗透于成人教育领域。一些成人教育专家的强烈呼吁,即当今成人教育课程不能仅仅强调职业性、专业性,也要重视人文教育的价值即是很好的明证。在一个崇尚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博雅的人文教育对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人的多方面潜能,无疑具有独到的作用。
(三)人本主义成人教育(Humanisticeducation)理论
另一学说与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主张个人自我实现是成人教育的目的,并培养适应环境变化和不断学习的人,可以生活在一起并能发挥个人作用的人。这就是自我实现说。人本主义教育家都很强调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承担自我发展的个人责任,在人性上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性论,极力强调人性的主动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因此,该学说主张教育过程以人为中心,教育活动必须满足成人学习者的生存需要,即其教育重心在于学习的个人而不是内容,在教育的情感方面而不是认知方面。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成为他能够成为的最好的人。”现实中的成人教育多少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四)存在主义成人教育(Existentialisteducation)理论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很广的一种哲学流派,它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强调人是由他自己自由选择而构造出来的,并把人看作是超越他自己、又超越于他的文化的人。存在主义认为,人的特征就是决定、意志和选择,只有人自己才可以回答他自己的问题并对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此为出发点,在成人教育目的观上,存在主义者指出,以往各派教育将个人自由、个人的自我发展置于次要地位,只强调与个人自由相对立的东西。因此,成人学校应培养科学家、造就公民、使个人适应社会等等。他们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所以,成人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从这种目的观出发,存在主义反对把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不把心理训练和理性发展放在主要地位,而强调成人教育要促进成人学习者对自己本性的体验,着重感情与意志的发展。
二、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理论
哲学,作为成人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形成于一定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的不同的成人教育哲学流派,对于实践中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进步主义成人教育(Progressiveeducation)理论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个人生存于社会关系之中,并认为教育有双重职能:既能促进个人成长,又保持和促进一种美好的社会,因此,个人学习者与社会是不能分开的,并由此提出个人与社会关系说。
进步主义成人教育中,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改革社会,发展社会理解能力,也就是从实践中认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同时,还强调教育必须能够真正延续人的一生。杜威指出“教育必须加以重新考虑,不应当把它仅仅看成是为成熟期做准备,而应看成是一个智能的不断成长和对生活的不断说明”。
因此,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成人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一、进步主义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化过程,因而强调成人的学习,并主张终身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强调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兴趣、经验和期望,为成人教育项目和课程注入实践性、实用性和功利性。第三、反对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从而更新了教师的作用,创新了师生关系。
(二)激进主义成人教育(Radicaleducation)理论
在激进主义者看来,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正是实现彻底变革社会的根本途径,因此提出社会变革说。他们指出: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堆积教育”强迫人民接受现成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吞没了人们的主动意识。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压迫已成为人性化的桎梏。因此,必须将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受教育者从现存的社会结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成人不仅关注自己,还要肩负改造社会,唤醒成人对社会的认知热情。
激进主义成人教育者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不仅有主动的意识,而且能通过活动改造客观,故主张成人教育的首要功能或称核心功能就是促使社会和政治变革。成人教育被视为压迫或不公正社会的途径,“他们强调的是用教育引起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教育必须“向现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理论挑战”,主张“教育必须加以改革,以使社会永久化的,因而也是压迫人的教育,改革成向社会制度挑战的,因而也是解放人的教育”。④同时,通过实施相应的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广大成人的自我意识水平。通过鼓励人们积极介入社会变革的实践,以提高改变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能力。可见,激进主义认为成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成人成为自我导向学习者,以便生活更有意义。
(三)行为主义成人教育(Behavioristeducation)理论
在各种成人教育哲学思潮中,行为主义成人教育是一种更多地以心理学观点表达。其哲学性的思潮,形成了组织效率说。显而易见,在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和组织中所雇佣的成人,都被包括到各种教育计划中。而这些计划则是各种组织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制订的。所以,为提高组织效率而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行为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必须培养出具备与他人共同工作能力的人、具备建设社会能力的人,他们构思、创造的社会将是一个世间苦难被最大限度地缩小、生存机会被扩大的美好社会。而对于个人,行为主义教育强调获取能够保证其生存于当今社会的职业能力,并要求其学会学习,认为这是一种良好适应多变性环境的必备能力。
行为主义者还认为,一切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确保人与社会的生存,故主张成人教育就是对成人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劳动组织的效率。这种训练包括:“学习管理和监督技术、发展基本技能、获得技术情报或改变观念等”,“其特点是目的和目标明确”,“行为主义原理和方法是大部分此类成人教育的基础。”⑤
可见,行为主义对成人教育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计的,而深入考察成人教育的政策、培训项目和实践,我们会发现行为主义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其中课程或项目设计、成人教学方法、继续教育教学方法中仍包含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因此,更好的认识行为主义,对认识整个学习过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改造主义成人教育(Reconstructiveeducation)理论
改造主义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一个分支,是在20世纪30年代冲击实用主义教育的浪潮中产生的。改造主义最根本的思想是,社会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造和变化,教育也要进行改造和变化,同时需要借助于教育,达到实现社会改造的目的。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目的具有双重职能:既能促进个人成长,又促进社会发展的话,改造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则更多的是为实现社会考虑,主张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改造,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其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认为,改造主义要考虑社会大目标,要求通过教育来实现“共同的生活远景”。教育不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是为了社会的自我实现,即大众的、群体利益的自我实现,“教育应该成为制订一个明确的社会行动方案的主要手段”。因此,改造主义认为,成人教育应发挥两种作用,一是成人教育必须承担建设“新文化”的任务;二是成人教育还必须承担培植“社会同意”的职责。所谓“社会同意”,即“群体思想”“共同经验”,也就是说,要在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各个阶级的个体之间培养共同的思想、信仰、习惯和价值观念。
教育哲学对成人教育而言,就如成人教育家阿普斯(Apps)在其著作《成人教育工作哲学的探讨》一书中所作的评价一样:成人教育工作需要有一个基础,以便观察各种教育问题之间的关系。成人教育工作者需要弄清楚成人教育活动跟社会的关系。一种成熟的工作哲学,可以为成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方法。可见,研究成人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注释:
①②④⑤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承认教育――实践的基础.44.79-88.95.
③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
⑥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28.
参考文献:
[1]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
[2]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3
论文摘要:在简要分析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科研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在科研中奏行人本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理论在当代社会工作教育、实务的发展上都享有特别的声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性本善”、“自我实现性”、“潜能”及 “以人为中心。“达到良好的心理氛围中的尊重与理解”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罗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是积极的、要求上进的,并在条件适合时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在《论人的形成》中,他曾这样描述:“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自身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他指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并认为“所有的生物学趋力皆可归属于这种实现倾向的名义之下”。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满足,而且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罗杰斯还认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性使人得以发展和进行自我塑造。
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4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转贴于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5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来也有“人文主义”的精神传统,集中表现在封建“民本主义”的传统上。做为儒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其内涵是爱仁。儒家传统文化主张人格独立,尊重个体人格。例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人格独立。总之,中西人文主义的相同之处都主张尊重人,重视人格独立。
人文主义做为一种文化思潮是由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很大差异。
差异之一,两种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佛文化)为主体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于希腊、罗马古典传统文化。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是一种古代奴隶制文化,但其作品中自然科学和哲学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中世纪罗马教皇封建神学思想统治着欧洲,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在“复兴古典文化”旗号下去反对封建神学体系。
差异之二,两种人文主义思想下的社会管理方式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重视封建礼治(人治),主张君权神授。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集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于一身。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封建统治者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隋唐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明清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中央集权加强达到了顶峰。
西方人文主义反对君权神授,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主张国家至上论,他认为君主共和制是最大好的政体形式。
差异之三:两种人文主义对人的发展影响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主张人“无知无欲”。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主体“道”家文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权”,提倡让人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政策,这严重地限制了人的理性发展,其结果是知足的中国人自安于愚昧,不注意真理的发现和技艺器械的发明。
西方人文主义主张反对中世纪禁欲主义,赞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人追求知识,追求人生幸福。例如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但丁在《神曲》中歌颂了个人情感、自由理想和求知的精神,法国人文主义代表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歌颂了人的力量伟大,嘲讽了宣传禁欲主义的教会,英国人文主义代表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差异之四:两种人文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同。
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即《书》、《诗》、《礼》、《乐》、《春秋》、《易》,而它又是封建社会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教育的目的着眼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和稳定社会和谐人际关系。教育作用:维护封建统治,嵌制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西方教育主要内容是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医学等。教育的目的:摆脱君权神授,宗教束缚,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教育的作用:沉重打击了教会精神统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繁荣了文化艺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文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差异之五:两种人文主义的“民本思想”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民本主义精神传统上来,所谓民本是古代专制社会的产物。民本主体是封建统治者在实行统治时注意宽仁受民。汉高祖刘邦为了维护其统治,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之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西方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民主主义”精神上,它的主体是人民,要求人民享有权力,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人享有自由,但它掩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酒神精神 人文主义思潮 异同
在14-17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不堪基督教的枷锁,最终举起了人文主义的旗帜。几百年之后,在19世纪的德国,有着敏锐眼光的哲学家尼采对人生的思考着了迷,大发玄想,写出了《悲剧的诞生》这一名作,他把书中的酒神精神当作锐意革新的思想,无比沉醉,他呼应前人,怀着历史责任感,一句“上帝死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样的惊世骇俗。
一
公元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的丧钟敲响之后,以信仰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古典文化而成为西方的主流文化。中世纪时代人们遵从信仰,基督教观念深入人心。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原罪与救赎,同时也宣扬天堂与地狱的观念,认为人的一生是罪过与苦难的一生,虔诚信仰和顺从上帝者,死后灵魂便可升入天堂。天堂是上帝和天使们住的地方,是一个极乐世界。但那些作恶多端和不敬上帝的人。死后就会通过末日审判而被投入地狱,灵魂永远受苦。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垄断了一切文化和教育,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妨碍了世俗文化的发展。这就急需一场变革的发生,因此随着经济和政治发展,西欧出现了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的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通过这一斗争,具有理性精神的近代资产阶级世俗文化取代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而成为两方社会的主流文化。
18-19世纪的西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更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理性成为解释宇宙现象的唯一钥匙,科学文明带来了巨大财富。却造成了人们心灵的枯竭。在这种历史沉沦中,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与理性主义进行了殊死搏斗。在这样的氛围中,“酒神精神”诞生了,它的发源地是《悲剧的诞生》,尼采在这本著作中最早提出“酒神”概念。这位宁做萨提尔,不想当圣徒的思想家在《偶像的黄昏》中说:“我,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最后一个弟子。”同样的,在其最后一部著作《权力意志》的扉页上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我是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弟子。”酒神狄奥尼索斯,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水果、蔬菜之神。酒神的祭祀仪式通常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情绪亢奋,达到癫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尼采对酒神和酒神祭祀作了独特的理解,形成了“酒神精神”这一概念。它是一种迷醉的状态,个体化原则遭到彻底破坏。“在酒神的魔力下,不仅人与人的联盟重新建立,甚至被异化了的,充满敌意的或受到奴役的自然也与它的浪子――人重新握手言和”。
二
上述是酒神精神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发生背景,这两种超越各自时代的思想有着诸多可比性,以下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两种精神的异同。
不同的根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是与古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复兴古典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核心是强调希腊罗马古典著作中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象征,可见,人文主义实际上倾向于理性主义。
相反,理性主义则和尼采的“酒神精神”格格不入。尼采极力要求复苏一种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以酒神精神为根基,将本能从理性的压制下解脱出来,同时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极力倡导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欢乐的审美人生。理性因素隐退,感性、欲望、本能冲动获得了彻底解放,并得以自由发挥,人的本能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从这一原始的生命力充盈中获得无限的幸福与快乐。非理性主义因素还表现为,尼采将酒神精神诉诸音乐艺术。应该说,艺术活动是带有相当的非理性因素的,它不像科学那样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法则之上,完全与理性主义相对立。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宣称的那样:“现在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站到公正的审判官酒神面前。”
不同的受众:大众和超人。
人文主义思潮主张个性自由,它是针对全人类的,其自由的对象是一切背负着封建神学枷锁的人们,一切受宗教体系压迫的民众。它号召人们摆脱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可见人文主义思潮的受众范围较为普遍,是一种大众精神。
尼采的“酒神精神”严格意义上说却是一种贵族精神,它的受众只是尼采所谓的一些“超人”。尼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超人概念,对达尔文主义进行了惊人的发展。从尼采前期艺术理论出发来看超人,超人不过是酒神艺术家的别名而已。一位叫做斯莱德尔的德国学者对此看得很清楚,他言简意赅地指出:“超人不过是酒神的另一面。”尼采认为,超人是未来时代的统治者,是打碎旧价值体系枷锁后产生的新人。酒神精神要求“重估一切价值”,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尼采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的凡夫俗子不配进入这个新时代,他们身上沾满了这个社会的腐朽气味,注定要被一代精英――超人所取代。在《悲剧的诞生》第二十四节中就有如此的例证,尼采把德国比喻为“一个沉睡而深入梦乡的骑士”,“仍然梦想着古老的狄奥尼索斯神话,总有一天,这骑士会在长睡之后醒过来”,消灭一切。很显然,这样的“德国骑士”肯定是于亿万凡夫俗子之上的“超人”。
共同的倾向:反基督。
人文主义思潮是一种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相对立的世俗主义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居民中。基督教的来世天堂观念日益淡漠,他们整日劳作,并不像过去那样只为了灵魂的拯救和来世的幸福,而是对现世的美好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反对基督教对人身心的桎梏。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青春是多么美丽啊,但是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闲暇。”简短的诗歌足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观念。
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有着相似的倾向,尼采认为,基督教文化的最大弊害是造成人性的残缺不全和生命本能的衰竭。他说,在基督教义后面,“我总还感到一种敌视生命的东西,一种对于生命的满怀怨恨,复仇心切的憎恶”。基督教文化视生命为罪孽,把人的肉体需要置于诅咒之列,用虚幻的彼岸天国诽谤、逃避和弃绝人的此岸生活。过去人们把自己托付给上帝,上帝成了最高价值,如今上帝死了,基督教借上帝之手创造出来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土崩瓦解,上帝是扼杀人的本能、束缚人的个性的恶魔。尼采声称,基督教文化已经衰落,希腊人的悲剧文化正在复兴。悲剧文化是“酒神人”的世界观。它的核心就是酒神精神。因此,准确地说,尼采是否定宗教的。
共同的追求:人性解放。
人文主义思潮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世俗享受,反对禁欲苦行。它刺激人们对现世利益和享乐进行追求。对个性解放与自由充满向往,纵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生活,可以看到人们在人文主义思想鼓励下,竭力热爱现世生活,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努力向上、发挥个人才能及追求现世幸福的积极性,使社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酒神精神同样追求着人性解放、肯定现世生活。首先,从历史上看,酒神冲动反映了初民放荡、感官开放的原始状态,它无条件地肯定肉体存在和感性生活。酒神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即整个情绪系统的亢奋状态。“酒神精神”使人的心灵进入“醉”的状态。即从人的最内在的基础――天性中升起充满幸福的狂喜,逐渐进入浑然忘我之境。人的感性、欲望及本能冲动获得彻底解放,并得以自由发挥,本能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从这一本能的自由中获得无限的幸福与快乐,这个方面可谓是追求人性解放。其次,从酒神精神的内涵上看,尼采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酒神精神,他给这一概念下的定义是:“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肯定生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意义,肯定现实的人生,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人应该脚踏实地地过好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看是肯定现世生活。因此可以说,酒神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伟大的人性解放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人性的肯定是以贬损、牺牲理性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酒神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全面肯定人性的观点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