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必要性范例6篇

高等教育必要性

高等教育必要性范文1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观念目标是“走出去”、“引进来”,如何践行,值得深思。从思想上来看,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只有先“走出去”,才能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借鉴他国先进理念及文化精髓。对高校来说,“走出去”的人应该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一方面,他们到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进修、交流、访问,能更好地了解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另一方面,教师的国外生活和体验是跨文化能力的经验积累,只有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校教师才能从容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出国交流的机会多寡是一个学校国际化程度高低的体现,也是一个高等院校开放程度的体现。只有给在校的优秀学生提供足够的走出国门交流学习开阔眼界的机会,才能让他们掌握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走出去”,我们“引进来”的不仅仅是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还会引进优秀的外专外教,直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吸引来华留学生,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校园的国际化程度。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外籍教师在高校校园中已是司空见惯了,他们不仅带来了国际通用的语言,而且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带来了异域的价值观,他们的到来为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管理经验,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先进的教育资源还包括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教材、教育软件等,这些资源的引进,能补充我们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教育体制的缺陷,一方面,为无法赴境外留学生的在校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增强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为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营造国际化氛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留学生教育不仅在教育领域而且在经济领域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被誉为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朝阳产业”,很多发达国家通过招生留学生获得了极为可观的贸易收益。国际学生的比例不仅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而且是这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留学生的数量是一个国家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据资料显示,世界上接受留学生最多的七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占每年世界各国接受留学生总数的70%左右。亚洲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高达48万,去向主要是美国和欧洲。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已经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产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吸引全球的留学生,他们积极行动,不惜为教育产业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产业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和回报,2009年度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DoorsReport)显示外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带来180亿美元的收入,2011年度《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1年外国留学生为美国创收210亿美元,2013年报告称2012/2013年度在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总数再创新高,达到819,644人,比2011/2012年度增长7.2个百分点,为美国创收将达240亿美元。与此相比,我国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作为产业的理念还相对落后,直至1978年以后自费留学生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才开始进入我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推动了全球"汉语热",自费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的比例大幅上升,我国来华留学生增长速度空前。在国家的层面,大力发展来华留学事业,是国家的重要国策,2010年教育部颁布《留学中国计划》。大学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一所大学中留学生所占比例大小体现着这所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采用各种手段扩大留学生人数和规模。

三、教学科研国际化,重视人才培养国际化

高等教育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化 高等教育体制 学校经营

一、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概念界定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建议把教育事业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教育产业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顺应社会经济改革的潮流,引入西方教育经济学理念,在整个社会产业不断演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发展并最终确立下来的。

(一)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是指专门提供教育劳务这一特殊服务的机构集合体,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确定教育产业最重要的依据是教育是否从事生产性活动。我们都知道,人类对生产性活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在生产要素中,人的要素始终占主导地位。教育活动是提高人这个要素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它应该算是生产性活动。如果科技人员提高物品的性能的活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那么教师这种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活动同样是一种生产性劳动。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是一项产业。在目前,我们把它归入第三产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教育产业也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教育产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产业,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所进行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以及终生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动。(2)科技产业,包括校办科技产业和科技成果的开放、转让等。(3)校办产业,包括一般校办产业。(4)教育服务业,包括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餐饮、接送、公寓建筑、物业管理和图书发行等服务业。

(二)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就是要按照教育产业的理念,对教育产业进行运作。教育产业化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把教育当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第三产业,而不是单纯的消费性公益事业。二是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一方面,教育具有公共性,教育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人人都有资格享受,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实施免费教育或义务教育是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私人性,教育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一个人享有了某种服务后,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甚至排除了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应该适应市场规律,按产品单位付费,谁享用谁付费。例如,高等教育传播的知识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不是人人都可以来分享的。而且举办高等教育需要大量的投资,在中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教育是事业性和产业化的统一,因此,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应坚持公益性和盈利性,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的哪些部分不能产业化,而哪些部分可以产业化。

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非产业运作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通过政府计划直接分配资源。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唯一配置者,通过政府统一的计划和行政指令,按教育行政区划或层次具体分配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要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政府必须充分掌握可靠的经济信息和教育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条件,但实践证明这在工作中是难以把握的。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集中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很难做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高等教育看成是一项事业性活动,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捐赠来维持的,没有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运作,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因而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教育效益理念

高等教育部门产出的教育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得到价值实现。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强调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有人甚至认为教育部门就应该只有投入而不求相应的经济回报,致使投入教育的资本不能增值。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就必然入不敷出,就不能优化经营。相反只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树立效益观念,使教育投入在市场中实现合理回报,才能形成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摆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靠外界投入,非生产性的尴尬局面。

2.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常常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盲目和失衡发展

在人才市场上,我们随处可见无数拿着精美包装的简历的毕业生在抱怨许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招聘要求,而后众多收了一大堆简历的用人单位却在抱怨找不到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产出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国家也没有为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社会工作机会。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巨大内耗,产出的没被很好的利用,社会需求又得不到产出的满足。

3.高等教育主要靠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的方式,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投资和办学体制之下,教育行为仍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投资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财力源泉,政府投资越大,负担就越大;负担越大,导致再教育再投资的能力越是相对萎缩,高等教育单靠政府投资的路必然越走越窄。

4.高等教育产权不明,教育政治化,导致教育决策欠科学不及时

国有高等教育资产虽是全民所有的公有资产,但是不可能让每个公民都参与管理,而只能委托给政府对公有资产进行管理。也不可能由抽象的国家去承担,只能委托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是责任制,这种制度使教育政治化,这种教育制度下的学校领导更倾向于为自己捞足政治资本,大搞基础建设,重复建设,而不愿把精力花在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上。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日益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十分旺盛,物质需求的满足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服务。高校连年扩招,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高等教育供给尚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我们在刺激消费中就应该考虑到刺激教育这个产品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2.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业经济" 学认为,产业之间有互动的关系。人们预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将不再局限于一个部门或一部分人,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某个阶段,教育已是“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教育概念,所有产业都必须以先期教育为前提,也必须以同步培训为支撑。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大量的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人类利用极小的资源即可创造出极大的社会财富。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再生资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资源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逐步为知识所取代,知识可以增值,知识可以直接成为财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家、企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代要求我们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

3.教育产业化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了高等教育经营活动的出现,这是高等教育成为产业的前提之一。高等教育活动在其产生之初只是非常简单的言传身教,没有更多的辅助设施和人员,也不存在为高等教育配置资源提高效率而进行的组织和经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学校和班级教学,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多层级的学校教育系统。这使得高等教育活动从人员的管理到资源的配置变得越来越复杂,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经营成为必需。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活动与高等教育的经营活动演化为不同的概念:前者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使人转变为期望的形态,所以可以不考虑成本;后者的目的在于育人活动的有效性在于怎样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关注资产和人员的有效经营,是产业活动的特征。正是教育自身发展孕育了教育的产业形态。

4.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趋势

当前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财政越来越难以负担庞大的教育经费,加之事业形态的教育表现出低效和无能,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把教育推向市场,通过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来实现教育的改造和提高。中国加入WTO必然引来西方国家资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投资。面对专业化、规范化的国际资本运作,中国高等教育部门如何与之竞争是摆在教育界人士面前越来越现实的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进行产业化运作,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能更好的与狼共舞。

(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直接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积极大量兴办学校,将是解决教育供应不足的根本方法。无论是政府或者是民间投资建校,都可以拉动或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内需,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量学校的兴办、扩办,一个接一个的“教育城”、“大学城”或“教育产业开发区”的崛起,带动着全国内需的萌生和拓展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高等教育产业开发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2)完善我国经济结构

社会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后者包括教育产品的生产,是经济结构生产的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教育产品生产相对来说落后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毕竟国家培养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长期以来,我国通过高考分数线来限制高等教育的受教育人数。但是国家培养不起,为什么不让社会去培养呢?据统计,我国每年去海外留学的人员人均支付人民币在6—20万元之间,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高等教育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量高中毕业生只能到海外去求学。

(3)推动全社会重视投资办学

一方面,由于社会总体消费乏力,国民手中积淀了大量的闲置资金,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教育供给不足——学校不足、学位不足、高层次教育不足、高质量教育保证不足……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可以吸引人们投资教育。

(4)推动国民文化消费

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个人或家庭,已不满足于被行政分派或地区划定,而不惜重金去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教育市场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中产生。反过来也就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资源与教育供给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始终是教育市场的一个“热卖点”,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消费内容。

2.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1)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知识经济社会意味着造就出广阔的高等教育市场。长期以来,人们寻找教育资源的视线,都只是盯着国家财政这一块蛋糕,面对着仅有的这一点点可怜的资源,也就只能是“计划的”办法。但是,事实上,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教育资源不仅仅存在于国家财政中,它还可以存在于家庭的消费之中,存在于社会各个机构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存在于对一定的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之中,存在于教育产权的分割、调整和使用之中,存在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经营配置之中。

(2)拓宽教育经费渠道

今天,一部分人已先富裕起来,一部分贫困者也同时产生。让一个首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在付出一定的高等教育选择代价后,让自己的子女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然后又能由此使教育经费得到大量的增加,用以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完成学业。

(3)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教的改革的突破口

高等教育不产业化,高教改革就推不动。现在我们国家办的大学,可以说是人浮于事,问题多多。仅仅依靠其自身改革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尤其是民办教育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触动它。所以,发展高等教育产业非常重要,它既与宏观经济有联系,也与微观经济有联系。

3.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1)培养大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教育行为更好的反映社会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投入产出机制,从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

(2)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高等教育产业观念将以教育服务的新理念,真正撼动封建的“师道尊严”,还学生以“上帝”的地位,为学生身心的创造性发展,也为教师的高智力服务劳动的价值得以真正的兑现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将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冲击并重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

三、如何进行教育产业化运作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形成必要的势能,另外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为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则要树立学校经营的观念,合理优化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扫除对教育产业化的认识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已有的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如“教育不该营利”、“精神文明事业不该产业化”、“捍卫教育公正”等造成了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排斥,因此,必须解放思想,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进行认识。

1.高等教育应该允许赢利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由国家单一投资经营,办学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高等教育不能赢利的观念。我国教育法也规定了教育不可" 以赢利。理由是如果学校可以赢利,就会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降低了教育质量就损害了教育的社会效益。该观点明显的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但是,即使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质量竞争也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企业因为贪一时之利而降低质量,必定会失去市场,进而损害自身的经济效益。况且还有国家监督,低质量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如果高等教育是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学校获得高额利润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其办学质量,可见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与学校的经济效益是一致的。问题主要是国家如何规范高等教育市场,制定出合理的高等教育服务标准。只要符合国家的标准,一个高等学校由于办学好而得到高额利润,非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2.并不是所有的精神文明事业都不可以产业化

一些人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高等教育是否可以产业化的标准,认为凡涉及精神文明事业都不能产业化。事实上哪些东西有利于精神文明与教育的内容有关,与用什么组织机制来运行无关。不能因为某些领域的活动不能市场化就判断它是高尚的,能导入市场机制的领域就判定它是庸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一种组织方式,与通过某种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3.高等教育产业化不妨碍教育公正,恰恰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教育公正

有人从捍卫教育公正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产业的必然后果,就是学校将以利润原则作为其运行的唯一法则;认为教育产业的必然后果,就是学校将以利润原则作为其运行的唯一法则,使社会成员因其经济背景不同而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从而危及教育公正。事实上,公正或公平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实现教育公正或公平途径也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教育公平也并不是教育资源的完全分配。真正的公平应该体现在个人享有教育资源的多寡建立在以个人对社会贡献多少基础之上。高等教育资源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总是稀缺的。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或预期贡献为依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就是公平的,否则违背了获得与贡献相对称的原则就是不公平的。实现教育产业化能够确保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一稀缺资源按照获得与贡献相对称的原则来分配,这其实就是最大的公正。

4.高等教育产业化不会导致教育制度危机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必将导致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化、高等教育活动市场化、学生享受高等教育投资化。这样,政府承担高等教育事业的职责就会淡化,政府会把发展高等教育的职责推入市场,减少本该由政府承担的投资,并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危机。事实上,高等教育产业化与政府担负的高等教育发展职责并不矛盾,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所有教育机构都完全按市场化运作,高等教育产品也并不完全成为绝对意义上的商品。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有条件的产业化,是有别于一般性产业运行的产业化,高等教育产业化和政府承担高等教育发展的职责可以并行不悖。只要我们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产品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双重性质,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制度,就可以在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同时,保证政府承担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因此,是否能够保证政府承担高等教育的职责,不在于是否产业化,而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要使中国高等教育真正做到产业化,必须要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必须变政府直接管理高等教育为加强宏观调控间接管理,使高等学校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在招生、培养、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政府则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标准等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高等教育市场成为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

1.改革高考制度

目前的高考制度从客观上造成基础教育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转,使基础教育成为应试教育,高考的升学率成为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生源。另外,这种简单划一的定额招生方式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样性人才的培养。尽快实现学校自主招生是当务之急。目前的招生制度实行的是“严进宽出”而不是“宽进严出”。“宽进严出”应是改革的方向,因为一方面可以使想进高校的合格学生都能进高校深造,同时又可以要求学生达到相当的标准才能毕业,从而使高等教育的质量有所提高。

2.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确定培养人才方案

政府如果需要某一个专业加快发展的话,可以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而不可以采用强制的方式。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对人才市场及其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使人才供给从数量上和结构上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避免市场调节的缺陷,政府应为高校提供各类人才总体需要的信息,并通过资助教育来引导学校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3.政府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度放权,更多发挥监督作用

政府把属于高校的权利归还给高校,因为教育市场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市场,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时对国民经济发展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规范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尤为重要,必须坚决取缔一些不具有高等教育资格的学校,以维护正常的高等教育秩序。

(三)树立学校经营思想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前提下,实现教育产业化的关键是在教育产业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学校经营。“考虑到学校组织为非企业组织的实际,结合学校经营所具有的特殊性,依据对经营概念的定义,我们把学校经营界定为:学校经营(school operating),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的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1]

学校经营是经营理念在学校资源配置中的具体表现,学校经营包括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本经营。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2]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产品经营的基础是学校资产,现代学校中用于培养教育产品的高水平教师专家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现有的学校资产在学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三是学校产品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以及变化趋势决定培训什么、培训多少、如何培训。四是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学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

学校产品经营的主要途径是靠教育产品,教育服务的成本核算和培养手段、服务质量的提高。学校产品的经营的基本形式有教育产品经营、教育市场经营、学校品牌经营等。

(1)教育产品经营

现代社会,消费者对教育消费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在需求层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需求类型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既为学校的教育产品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复杂多样的需求空间,又要求学校必须适应社会教育需求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向社会提供质量优异、价格合理的教育产品。随着买方市场条件的到来,学校产品之间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更趋激烈,消费者则拥有充分选择的权利。因此,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质量、服务,甚至是价格都决定了其在教育市场上能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营成功的学校,都把教育产品质量视同学校的生命,并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质量监督的规范体系。同时这些学校也十分重视教育产品特性的开发,善于" 根据社会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从而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占领教育市场。

(2)教育市场经营

经营型的学校无不对教育市场开发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教育市场调研、媒体宣传、公共关系等方面全力以赴。首先,教育市场开发必须充分重视对教育消费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如不能准确把握教育市场需求的特点,就必然因教育产品开发的盲目性而导致失败。其次,学校必须通过别出心裁的宣传,使消费大众了解自己的教育产品,认同自己的教育产品,接受自己的教育产品,进而使自己的教育产品能够成为教育市场上的强势产品。第三,学校还需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展开积极有效的公关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实践中,北京南洋教育发展集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开发运作就是教育市场开发经营理念的极好运用。

(3)学校品牌经营

学校品牌是教育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消费者一般都是通过学校教育产品的质量来认识学校的,因此,学校品牌也是学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所以,现代教育的市场竞争表现之一就是品牌竞争,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把品牌开发视同学校的生命,制定与实施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在实践中河南洛阳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的“冲破旧制,品牌扩张模式”就是学校品牌经营的成功典范。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是指以学校充分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利用资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学校各类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学校经营活动。”[3]学校资产经营是学校努力使自身已经形成的资产充分发挥作用,将自身拥有的教育产品优势,学校品牌优势和学校规模经营优势,与其他学校已经形成但是并未有效发挥作用的学校资产或社会资产有机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培养能力,从而有效开发社会资源,使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资产经营所经营的资产是所有者投入经营的所有物,学校资产经营的本质是物权经营。二是所经营的学校资产是具有整体性的法人资产。三是学校经营的主体是学校法人,或者是经营人。

现代学校的资产经营,分为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主要形式。

(1)学校有形资产经营

学校有形资产是学校进行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都需要学校有形资产相应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营优势的学校的发展,可以不单纯依靠自我投资来扩大学校经营规模,而通过学校资产经营的渠道,以产权关系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吸引、组合其他学校的资产或社会资产,壮大自己的实力,形成规模经营。应采取兼并、参股控股、租赁、承包、托管等方式进行资产经营,使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都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学校资产的利用效率。

(2)学校无形资产经营

学校无形资产包括学校的品牌、校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学校经营策略、学校文化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是逐渐成为生存、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资产的。利用学校无形资产经营获得成功,国内外许多学校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一些名校通过长期奋斗,在无形资产方面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学校在资产经营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法宝。这些学校在学校经营中,往往凭借其无形资产优势与其他学校联合,不需花费实际的投资或仅以少量的投资即可获得巨大的收益。学校无形资产经营是最有潜力的,这里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综合运用无形资产经营中的品牌经营与学校合作经营模式组合,与哈佛大学合作,用清华与哈佛的联合品牌,把目光瞄准高层经理人进行学校经营,开设高层经理研修课程,收到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学校人才资产经营

学校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努力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建立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是现代学校经营成功之本。因此,成功的学校无不为吸引人才、挖掘人才而殚精竭虑、狠下功夫。许多学校为了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并支付优厚的报酬。学校人才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重要形式,可以从资产形态和资本形态两方面着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学校人才资产经营也是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因此,学校人才资产经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

3.学校资本经营

“学校资本经营是指以提高学校资本使用效益为目标,主要利用市场机制这一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在学校资本所有权被分解为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基础上,出资者及其人从学校自身发展战略出发,从不同层次上对学校资本进行运营和有效控制的一种经营活动。”[4]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资本所有者及其人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育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价值形态对学校资本运营的有效监督;二是以学校资本为纽带,通过教育市场形成较强竞争能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学校集团;三是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增强学校经营活力。

学校资本经营的本质是学校产权经营,实现高等教育产权多元化。基本途径是通过学校产权的流动,组合和交易进行有效的运营。主要有:兼并收购经营、联合经营、托管经营、租赁经营等。

(1)兼并收购经营

兼并收购是学校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模式。兼并是指一个或几个学校被另一个学校吸收合并成一个学校,所有财产和债务债权,均由其负责处理。收购是指某一公司制学校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公司制学校的股权,以获得对该公司制学校的实际控制权。这两种运作有着共同的目的,因此合称兼并收购。

(2)联合经营

联合又称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校通过合并同时消失,而在新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学校,这个学校称为新设学校。新设学校接管原来的几个学校的全部资产和业务,新组董事机构和管理机构。学校之所以走联合重组模式,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取长补短,走出困境或获得更大幅度增长。这种经验方式的典型代表是广东英豪学校,1999年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开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办教育之先河,以五亿元人民币收购英豪学校部分固定资产,从而走上联合办学之路。

(3)托管经营

托管,是指学校法人财产权以契约形式所作的部分或全部让渡,即作为委托方的学校财产权法人主体,通过契约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将本学校法人财产的部分或全部让渡给受托方,从而实现财产权经营和处理权的有条件转移。托管这一方式能够在不改变或暂不改变原有产权归属的前提下,直接开展学校资产的重组和流动。深圳市碧波中学是这一模式的代表,碧波中学由深圳市教育局提供校舍、设备、经费,委托广东省教促会承办。

(4)租赁经营

是在学校资产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出租一方以有偿的方式将学校全部或部分资产的使用权出租给租赁者,租赁者使用资产交纳租金,由租赁双方根据企业资产情况、经营条件、市场动态等因素具体商定租金标准。某些国有薄弱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私有学校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和经营优势,将学校的部分和全部资产出租,“嫁女出门”,实现国有资产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从而盘活学校国有不良资产。北师大在国内建实验中学的模式,主要是租赁经营思想的体现。

注释: [2]同上,第139页。"

[3]同上,第141页。

[4]同上,第143页。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张铁明,《教育产业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吴怡兴,《教育产业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刘存绪,丁明鲜,邝先慧,《教育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版。

6.唐克,赵曦,刘家强,唐朝纪,《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探索》,经济学家1999年第5期。

7.缪榕楠,《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初探》,教育与经济 1999年第4期。

8.杨自文,曾明,胡志刚,《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对策》,教育发展研究 1999年第9期。

高等教育必要性范文3

一、科学文化素质与数学

什么是科学文化素质呢?所谓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科学文化素质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要素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素质,从科学文化历史来看,科学的不断进步总是在数学的突破,探索自然,基本的方法是探索自然现象中变量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如圆的面积与直径间的关系,牛顿的力学三定律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一书中中专门有一讲论述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1],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是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很少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科如对语言工作者,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知识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常用词组使用频率的统计,语言声调的统计等;作为科学文化基础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上起到了一个基础的作用,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一个学科只用充分的应用了数学思想和数学工具,才能构建起科学的学科体系;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现代科学没有数学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创新的源泉,科学的创新需要定量化的过程,数学作为研究空间、变量及变量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其逻辑思维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在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先生的杂谈《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数学科学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十分重要。好的经济工作者决不止是定性思维者,他不能只满足于粗线条的大致估计,而必须同时是一位定量思维者。数学科学不仅帮助人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给予人们以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这些都是精明的经济工作者和科技人员所应具备的工作素质;大而言之,也是每个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数学科学对提高一个民族的科学和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人才的数学文化素质是人才所具备的定量化处理问题的知识及其能力,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是现代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创新的基础。

二、高职高专数学文化素养与数学文化基础

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是以够用为主,那么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多少数学知识为够用;我们从数学文化素养与数学文化基础两个角度来看,王梓坤先生[2]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几条数学定理和学会一些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方法,接受科学探索精神、锻炼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可见数学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数学讲究逻辑严密性,神秘的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可以抽象成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只有我们掌握了这样的关系,利用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才成为可能;高职高专数学教育应该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特征,首先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时,数学文化素养一直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各门课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数据和数量关系,具备相应数学素养的同学,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困难;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数学思想,不识字可以,不识数可能就不行了,当然数学素质不仅仅是识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二、数学是文化基础,数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从数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数学与客观实际是密切相关的,从最早的草书计数到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每个数学定理都有直观的背景,虽然很多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已经在进行逻辑演算了,整个数学作为一个体系还是远不完备的;受制于数学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在长长地几千年历史上进步缓慢,这一过程一直到了十七世纪,许多问题的积累使得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的创立了微积分,世界从此开始发生了巨变;如果将整个数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初等数学是树的根,名目繁多的数学分支是树枝,而树干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积分;微积分堪称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3]此后的数学和科学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数学学科也形成了一个完备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微积分的思想及其方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数学知识,不能不学微积分。

三、高职高专数学素养数学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掌握多少知识才够用呢,很多人认为在中小学学了很多年的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用不上;现代数学的基础是微积分,我们在中小学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属于初等数学部分,这部分知识对于现代科学各领域的要求相差很远,也就是说我们中小学的数学知识其实是十七世纪以前的数学知识,仅有初等数学基础的人才,不可能对现代科技有所了解;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先生颇有见地的指出:“学生在初中和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学校门后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的,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受益终身。”

中小学所学数学知识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现代化人才,这部分数学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初等数学处理的是常量数学,建立的是客观想象的几何直观;但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初等数学思想工具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例如我们对无理数的认识,无理数是一个无穷,我们用我们有限的思维,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没有认识清楚,一直到有了微积分和极限这一数学工具,我们才认识到,有一类数是我们用有限的思维表达不出来的,但是这类数却是客观存在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我们认识到数学结构,我们就发现,虽然无理数是一个无穷,但是我们可以用极限这个工具去近似一个有理数,实数的结构告诉我们是数轴上的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一系列有理数去靠近,而且有理数在数轴上是稠密的,即使无理数无法用有限的思维来表达,我们只需要使用有理数就可以了;所以老一辈的数学家有句名言“只有可数存在于无穷之中”。

现代科学中数学已经无处不在,有些学科已经使用到了很高深的数学知识,例如金融这一领域,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可能一个大学数学本科学生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所以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基础是必要的,文科高职高专数学文化基础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这三个部分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部分,微积分可以培养学生处理变化与无穷的思想方法,线性代数可以使学生对线性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实践中使用的大多是线性结构和线性关系,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数学工具,社会想象中大多具有随机性,概率与统计知识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数学文化知识;这三部分数学是很多学科的数学基础部分,如经济、管理等学科;

四、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具备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高职高专学生大学生活里,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大学里的文化素质教育科目不能缺少;有学生抱怨今后工作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在学校学过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都用不上,能用到的知识仅仅是计算机和英语的知识,这样的学生还不是个别的;大学几年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里不仅仅是学会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还需要学生涉猎广泛,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多学习多探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受益终生的;即使在以后工作中专业不多口,大学生也会利用自己学习能力强的特点经过学习,很快会适应不断挑战的工作;对专业对口的同学在学校所学的部分知识往往也不能赶上时展的需要,也需要个人不断地学习进修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期间应该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海洪 《教师科学文化素养》

[2] 王梓坤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

[3] 百度百科 微积分

[4] 孟祥进 数学学习与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探讨II 2012(21)

高等教育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钢琴教育 措施 优势

我们应当认识到,想要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必然要从事物的本身发现问题,如此才能透过本质,从事物表观深入其内涵。同样,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想要了解优化钢琴教育的必要性就要从其本身展开研究。特别是钢琴教育原本是要培养有关钢琴类人才,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旨在培养钢琴教育类人才,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格外必要。

一、初识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

一般的钢琴教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个别具有钢琴才能的学者,而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钢琴教育则是培育钢琴教育的接班者(即钢琴教育的教学者),笔者将就其各方面进行研究,使其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有初步了解。

(一)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目标和理念

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是以市场和行业要求为导向,旨在打造面向基础钢琴教育教学一线人才。高等师范院校希望集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将普通学员培养成具有良好钢琴艺术修养和优秀钢琴艺术表达能力的钢琴教育的传播者。学生在学习过后应当具有扎实的钢琴教育能力、钢琴演奏能力等,从而能够进行独立音乐活动,将钢琴知识加以弘扬。

(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教学内容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具有钢琴教育职业技能的人才,因而其教育教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钢琴教育显得更加全面。除了正常的钢琴技能、钢琴理论的学习(如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与曲式基础、钢琴艺术史、钢琴伴奏等),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这其中将涉及心理学、教育学、钢琴教学法等。

(三)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钢琴教育是音乐发展的不懈动力,那么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的钢琴教育则是连接这份动力的纽带。它是塑造钢琴教育人才的工厂,将普通的钢琴爱好者转变为钢琴教育的传播者。它在满足社会对钢琴教育从业者的需求的同时,更使得钢琴教育理念普及到日常生活。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的钢琴教育在促进钢琴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传播了钢琴文化、音乐文化。

二、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分析

时代的进步,带来的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变换。不同时期主流的影响因素可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一种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及具体事物就应在该事物具体的生存环境下进行综合考量。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如今的钢琴教育已然同过去的钢琴教育相区别。所以想要正确了解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性,就应从现实中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状态进行合理的研究,如此才能正确把控其发展规律,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必要性探讨提供现实依据。

(一)不断扩大的生源与有限的教学资源相失衡

高校扩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然而教育改革者可能未曾考虑教学资源问题,盲目扩大招生,生源的质量不说,单单是教育资源已然令教学实践者头疼不已,扩招的生源使得教育资源变得紧张,许多钢琴教育教学的场地、器材远远无法满足日益过度饱和的学员。原本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是一对一的小课形式,这就使得资源与生源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更正,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二)陈旧的教育教学与时展潮流相脱节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直秉承着培育合格的钢琴教育人才的传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未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会以师为大,盲目跟从,一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偏差,将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在这样背景下的钢琴教育总是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它总是“我行我素”的进行教育实践。固守的教学方法,固执的教学理念,这些都与现代社会要求的统一、和谐、协同、融合的社会目标相悖。如果继续坚守这种不切实际的观念,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分离

钢琴教育不单单是理论上的东西,它更需要实践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钢琴教育是空洞而让人厌恶的,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钢琴教育则是无力而晦涩难懂的。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缺少联系,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忽视了理论研究的学习,学生即便收获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总是有限的,很难有质的飞跃,因为一旦缺少理论支撑,任何优秀的实践都很难让人信服。

三、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性

如果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直保持原有的发展状态,不做一丝改变,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钢琴教育体系濒于崩溃,教育教学内容过时,越来越多的人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丧失信心,转而放弃对钢琴教育的学习,钢琴教育的发展滞留不前。由此我们应当拥有这种危机使命感,应当高度关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首先,钢琴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渴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钢琴教育,在家长眼中学习钢琴是儿童教育的最佳方式,这就逐渐确立了钢琴教育的群众基础,为开展钢琴教育打下坚实的根基。正是由于这股钢琴热潮,现有的钢琴教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推动着钢琴教育向前迈进。在钢琴教育发展的同时,钢琴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缓慢发展的钢琴教育已然与学习钢琴的浪潮形成鲜明对比,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也逐步意识到优化改革的必要性。

其次,即便社会逐渐对钢琴教育产生好感,但是具备高素质钢琴艺术实践者依然少之又少。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承担了培养高、精、尖钢琴人才的任务,依附于传统钢琴教育模式,即使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也很难有作为。由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进行优化势在必行。通过优化,将明显改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钢琴教育的教学更加新颖,教育手段更多样,教育环境更适应,这将极大提升优秀人才钢琴教育才能的发掘、培养。

再次,时间会潜移默化的使得事物发生改变,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样,它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逐渐趋于完善,这是事物发展必然经历的一段过程,相反的日益完善的事物也会影响时代的进程。就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与其说是时代迫使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发生转变,倒不如说是优化改革后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将会造就一个崭新的未来。当改革完善后的钢琴教育呈现的时候,我们将会注意到它必然会成为众多钢琴教育的楷模,引发学习热潮,引领时代潮流,这是一种必然的姿态。

最后,我们应当相信,只要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悸动。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不能仅依靠外部改变而做出相应联动,这更应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渴求,用以满足人们对其大概理解。在人们的诉求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渴望自身发生改变,以期更好地适应人的目标准则以及心理预期。因而,依托其自身的期望,把握原有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发展,其进行优化改革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四、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优化措施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进行优化改革的措施就应该从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摸索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其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改革方案。这个过程想必是艰难的,因为其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探索的结果未必精确,这需要时间的检验。下面笔者就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优化提出几点措施:

(一)改变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我们的教育模式自很早以前就显得过于单调乏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很难开展,更不必说教学相长了。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度压抑,钢琴教育成果日益下滑,因此有必要改变这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才艺比拼、进步成果展示、课堂与社会演出结合等,这些举措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更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如此,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想必会收获良多,他们对钢琴教育的理解也必定更加形象而具体。

(二)设定合理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培养为核心

可以明确的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是以培养为核心,这个培养指的是培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钢琴教育才能的精英。既然明确了培养精英的目标,那么钢琴教育就应当设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这其中包括尖端人才培养计划和普通人才培养计划。决策者在总结钢琴教育经验的时候,保留合理的教学、去除不合理的内容、增加有利的资源,以期以一种最合理的教育教学内容,完成对学生钢琴教育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文化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的钢琴教育更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不只是时展的潮流,更是顺应钢琴教育发展的潮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数字信号模拟技术、互联网等,可以在完美、完整呈现钢琴表演的同时将钢琴教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再现的方式,使得原本难以呈现的钢琴内容变得生动而具体,而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也必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的同时,钢琴教育的教学质量势必得到改善。

(四)有针对性教学,合理划分学习组

可以说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而针对不同学员,钢琴教学内容应当有所偏差。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这避免了因为个性差异带来的钢琴教育学习方向的不合理现象,使得学生能够更尽其能、术业有攻,极大地解决了因为学习方向不合理而引发的人才浪费。通过有针对教学,培养出具有专项才能的钢琴教育理论研究、钢琴教育实践杰出人才。

五、明确合理的钢琴教育改革的优势

合理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改革的成功与否我们很难想象,这需要经过改革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检验。而单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能够进行合理改革有着相当的优势。

从改革的时间点来看,现在正处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初期,对其能够轻而易举地进行合理化改造。虽然改革时间可能有点漫长,但相对于我们理想中的钢琴教育,这点等待是值得的。从改革的领域来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属于尖端革新,这样的改革容易进行,改革是从上而下自发进行,效果必然是十分明显的。从改革内容来看,现代社会对钢琴教育十分重视,钢琴教育的发展是众望所归,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又是钢琴改革的重点,它改革成败与否直接与钢琴教育相关联。对其进行革新是人心所向,这就肯定了人和的优势。所以,势在必行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集成了天时、地利以及人和。

结语

总之,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优化改革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的碰撞,这其中可能会有融合,也可能爆发冲突,这都是优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常心的姿态加以对待。而笔者在研究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优化措施及必要性的探讨过程中,可能评判的尺度没有完全把握,对其理解可能会有偏差。但是无论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其优化改革还是有一定领悟的,这也许能够为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ISO9000标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50-02

一、ISO9000标准及其理念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ISO是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成员由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团体组成,于1987年正式颁布(第一版),迄今已被近两百个国家或地区等同或等效采用。中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ISO9000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的具体要求要分别在标准中各条款都要有所体现;过程方法是指质量形成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即过程管理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的任何过程都遵循P(plan)D(do)C(check)A(act)循环[1]。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1.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需要一套被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教育领域是当前国外教育管理一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质量的全面控制,并获得了认证。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的学历或学位是否是由经国际质量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所授予有强制性规定。如果将ISO9000标准广泛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将会呈现出新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出国人员在国际上求职、求学的竞争力[2]。成人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也要适应国际潮流,接受国际质量的认证。

2.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该模式有其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国际管理学界的研究表明,对于低成本的、可逆性的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采用以目标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高成本的、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引入ISO9000标准,可以引导决策者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和有序的办学环境,各部门的工作准则明确、远景清晰,全体教职员工渴望参与、树立起事业心、积极实现承诺;学校的各项资源可以实现最优化配置、更有效地利用;教学管理系统主控作用突出,各个分系统协同作用,各个分过程协同一致。

3.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由于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日益灵活,普通消费者很难凭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判断学校对教育质量的保证能力。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消费者很希望看到学校能足以证明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的证据。而ISO9000质量认证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其他技术规范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客观的,经常性的,通过认证的生产服务(产品)或质量体系是可信任的。

4.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规范化的需要

虽然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具体内容及手段、形式、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现象,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ISO9000认证要求在审核过程中,提供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因此,这样的规定会促使高校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情况,改正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市场的部分,提高教学质量。采用ISO9000标准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可以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被审核单位向审核人员提供自己所编制的质量文件,提供单位对质量自审的结果。这样的要求会督促各高校加速建立自己学校内部的规范评估体系,使高校自发地进行质量建设。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1.ISO9000标准体系本身的特点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ISO9000标准的应用范围包括了农渔、食品、印刷、航天航空、金融房地产、科技服务、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管理、教育、卫生保健与社会公益事业等39类行业。其中教育属第37类。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其教育教学活动也可看成是一种“顾客”和“服务”的关系。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顾客是学生、家长、政府和用人单位。因此,该标准同样适用于大学教育,使用该标准来对大学进行质量评估存在可能性[3]。这样就保证了将ISO9000认证移植到大学质量评估中具备了标准上的基础,不会影响质量评估的进行。

2.ISO9000标准体系的基本方法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PDCA循环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其中,P(Plan)代表策划,即根据要求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Do)代表实施;C(Check)代表检查,即对要求完成的情况进行实际测量;A(Act)代表改进,即采取措施,保证持续改进。这种基本方法在理论上首先就保证了质量评估的经常性。而在实践中,ISO9000的认证就不是“一锤子买卖”,被认证单位在第一次通过质量标准认证后的6~9个月内,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第一次监审(即监督审查),并且在第二年、第三年每年进行类似的监审程序。在第四年,上次的认证结果便宣告作废,进行复评,如此循环,重复一个又一个的PDCA循环。通过这样的不断评估,将充分保证受评估单位的质量可靠,也将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得怠慢。这样得到的评估结果自然比长时期评估一次所得结果可靠。

3.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适用于ISO9000标准体系

现在的成人教育越来越带有职业性,即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就业需求。因而,成人教育的学生产品属性使人愈来愈强,大学成为产品的生产者,未来用人单位则属于消费者。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是服务性消费品,它是以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测评、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循环工作为内容的教育服务。大学可以视为特殊的生产者,所生产的就是人才。从这点意义而言,大学成人教育与其他生产单位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ISO9000认证体系不仅应该适用于大学成人教育质量评估,而且,ISO9000标准使学校的管理者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即学生是产品、校方是生产者、未来用人单位是消费者的全新理念。学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及上一级学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模式上,ISO9000标准强调的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将分为招生与离校、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环节,再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将ISO9000应用于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评估,将解决现在成人教学评估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问题。

4.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与ISO9000标准体系相似

评估指标体系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与依据可以相互对应,都鼓励学校的独特性、特色性,提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也强调学校重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高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采取的做法是:要求被评学校或专业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拟订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充分的材料来证明已达到的教学效果,提出下一轮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整改措施。ISO9000质量标准可以解释为:高校依据某一选定的标准(如ISO9001),通过建立质量体系,明确自己的质量方针和组织目标,借助编制文件化的程序,设定为达到这此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所需求去实施,并采用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措施,不断寻找运行的不符合之处,纠正对设定目标的偏离,以持续地改进和提高质量的过程。

5.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与ISO9000标准在程序与目标上一致

二者都是学校按照事先制定的实施标准程序进行操作,然后由学校外部的机构进行检查、评估,最后得出结论,都要求规范管理、保持记录,用事实和记录说话。二者诸多的相容性使它们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运作能力,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高校的顾客包括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其他相关部门。两者都力图通过制定评估教学效果的准则,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鼓励和促进学校积极、主动地改进工作,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6.ISO9000标准体系能够充分保证评估指标质量的公信力

ISO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严格的认证质量保证。首先,拥有一套全球通用、严谨可靠的认证标准,这可以最大可能避免在评估认证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其次,拥有经过严格选拔培训的认证人员,认证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难度较高的考试,方可获得实习审核员的资格,再经过长期的实习,才能成为注册审核员。而且审核员每年都要进行业务学习,同时也要保证每年参加一定数量的审核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审核员的业务水平;再次,国家认监委作为国务院下属的机构,每年要对全国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项目进行抽查,存在问题的认证机构将视情节不同给予不同惩罚,严重的将撤销认证资格,因此,这样的监督机制也保证了认证机构在审核中不敢弄虚作假,从而保证审核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化兰.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评估指标的关系初探[J].科技广场,2006,(3).

高等教育必要性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向新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这些理念已显得滞后并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高校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 

首先,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那种仅仅将高等教育视为消费业、纯社会公益业、政治工具的理念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变革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无益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的发展决定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点上来说,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力优势,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接受高校教育者还是社会都是受益者,都能从高校教育中获得一定甚至可观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对个人而言,其收益率不仅大于社会收益率,而且大于其他各类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这样,当高校教育尚属于稀缺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经济手段向接受高校教育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来补充或增加高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也是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因此,坚持传统的高校教育价值理念,不仅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相违背,而且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并不是说高校教育与其他社会产业一样,它是一种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这是由高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高校教育具有产业性和生产性,高校教育能够直接和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和新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高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是应当承认的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是,这些尚不足以使我们确立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理念,因为要说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它必须符合产业的一般特性。它必须能够不仅间接地而且主要是直接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即符合投入与产出的原则,不仅使受教育者和广大社会受益,而且也能使高校教育的举办者获得一定的利润。不过,高等学校不是也不能够成为企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按经济或企业的模式运作,而应主要遵循培养人的教育规律。所以,高校教育的产业性或生产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一般地认为高校教育是产业或简单地说高校教育产业化,而应当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的观点。 

二、高校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 

受经济发展水平、计划经济体制与高校教育规模等的直接制约,精英教育和单一模式的发展理念主导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这是与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大众化和多样化的高校教育发展观是我国高校教育迎接新经济挑战的客观要求。 

我国实现高校教育大众化必须突破保守的高校教育发展理念,应当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发展的紧迫性,要求把高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首先要把实现高校教育大众化作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其次在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力与财力上的支持。再次,改革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各种制度,特别是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已经明显不适应高校教育大众化的旧制度。 

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决不是规模上的简单扩大,在确立高校教育大众化理念的同时,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理念。高校教育的多样化内涵丰富,包括高校教育目标上多样化,即培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举办主体的多元化,即完全打破政府包揽举办高校教育的局面,使集体(包括各类社会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能成为高等学校的举办者,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即鼓励不同主体以各种形式或途径在财力与物力上支持高校教育的发展;发展形式上的多样化,即不能追求高等学校的单一化,鼓励举办形式或模式的多样化,支持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接受高校教育;结构上的多样化,即在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体现的多样化;高校教育评估标准上的多样化,要求决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高等学校与所有的受教育者的质量。 

三、高校教育时空理念的创新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时空观里,高校教育是一次性的和有一定地理(校园)限制的,也就是说,高校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里进行的有一定修业年限的教育。这种教育看重的是在高等学校度过的学历。随着知识更新率的加快、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理念正逐步落后于时代,更不适应于即将到来的新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终身化、信息化正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适应这一发展潮流,传统的高校教育时空观必须转变,确立高校教育终身化和信息化的新理念。 

关于高校教育终身化,在我国虽然早有人倡导,但至今基本上还流于口号,尚未深入人心而为人们真正重视和实际接受。就高等学校来说,对于开展回归教育和知识更新性质的教育观念模糊,广泛开展的所谓的继续教育名不副实,实际上是第二条进行高等学历教育的途径,最多是与普通高校教育并行的学历教育,目的是满足没有高校教育学历的成人的需求。要确立高校教育终身化的观念,首先在社会上改变只看学历不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现状,形成一种人人尊重知识而不是尊重文凭、尊重人才而不是尊重学位的新风尚。 

其次,取消学历终身制,实行学历再认制度,对获得学历一定年限(假如10年)者,必须有一定的继续教育年限和必修的课程记录或有相关的成果等,否则,取消学历或在职业变动、晋级晋职时原有学历不予认可等。 

再次,高校教育机构要为接受继续教育者提供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当今的继续教育名副其实。这样才能使社会成为学习的社会,才能加快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关于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随着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正逐步显现出来,但是,这一趋势并没有引起高校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确立。不少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手段欠缺,还有些高等学校虽然有不少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但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仍占主流甚至在一些高等学校里一统天下。要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就必须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实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使师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技能,实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信息化;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网络)所提供的信息,作为教学或学习的内容,并纳入常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高等学校的虚拟化,这就是正在崛起的网上大学或虚拟大学等。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日益显露。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新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特点,因此,加速高校教育信息化也是高等教育迎接新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四、高校教育人才理念的创新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人才理念的内容有三个要点:一是主张同一模式,即通过相同的方法、内容、要求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忽视甚至轻视个性的培养;二是注重专才培养,即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培养目标比较狭窄,重视一技之长、专业对口,不重视全人的养成;三是强调继承性教育,即突出对前人知识的传承,忽视创造性的培养。显然,传统高校教育人才理念与新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完全背离的。 

一般而言,高校教育个性化观念有两个层面,首先是宏观意义上的个性化,包括一个国家高校教育的民族性、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其次是微观意义上的,即关于教育对象的个性问题,具体是指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培养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人才观或培养目标的角度来探讨的高校教育个性化,就要针对教育对象或学生的个性。这种意义上的高校教育个性化的内涵是,在全面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教育要有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全面发展教育观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表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高校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但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使所有人都达到同样的发展程度成为同一种模式的人,也不是使每一个人的天赋得到均衡的发展,所以,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个性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倡导的高等教育个性化,就是要使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专业教育,使其成为全面发展并具有个性的专业人才。 

创造性是新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今知识总量快速增长,更新率加快,传统的传承性和注重现有知识、技能掌握的教育观已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学校里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学会学习和培养创造的能力,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在新经济社会里有所作为。创造性不仅是我国传统高校教育所缺少的,也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西方大学毕业生所比不了的,但是,大学毕业生在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方面,我国却远不及西方,这是公认的事实。这不是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天生如此,而是我们的高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缺乏创造性所致。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首先在理念上确立高校教育要有创造性的新观念。提倡创造性的高校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二是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创业是创造性的具体化,是创造能力的体现。总之,创造性教育应当成为21世纪或新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特色,当然,笔者主张用创造性教育改造传统的高校教育并不是要彻底否定传统的高校教育,而是对传统的高校教育进行扬弃,使之成为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校教育。 

五、高校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 

新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经济全球化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传统的高校教育基本上是比较封闭的。高校教育观念的落后保守是传统高校教育封闭性的主要方面之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高校教育处于社会的边缘,高等学校被称为“象牙之塔”;二是国与国之间的高校教育缺乏必要的交流、通融或交流、通融不够、不充分;三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知识与国际眼光,这显然是不适合新经济社会的要求的。确立高校教育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理念,是高校教育迎接新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而有机的联系是高校教育社会化的基础。新经济使高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校教育由社会的边缘正走进社会的中心,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高等学校也由“象牙之塔”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高校教育社会化的观念,要求高校教育要更多更广泛更直接地服务于社会,高校学校要成为社会重要的服务机构。但是,强调高校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和高等学校成为社会性的服务机构,不是要使其成为被动适应社会或成为社会的应声器,而是要求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依据自身的知识和智力优势,提供与其身份相符的各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