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例6篇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7-02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方法,推测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预测其未来的综合性科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大数据分析遍布各个领域,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与多个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在强调培养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提供必须要的统计学理论基础也尤为关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分析需求的提高,以及目前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对《统计学》课程授课时间的限制,现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探索《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有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理论教学多而统计实践教学少。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理论为主。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是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为主,且对于统计学知识如何应用的实践性教学非常少。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的能力缺乏足够的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缺乏案例教学。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讲述完某个统计理论的内涵后,没有采用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可以应用的背景,或者该理论可以解释的现象。此外,《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且很多统计学理论都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公式。对于这些数学公式,基本上都缺乏相关的案例来解释这些公式的内涵。然而,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多为文理兼收,因此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公式的内涵,导致对统计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入。

3.缺乏互动式教学。就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而言,教学明显缺乏互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一是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而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风格不能改变这种枯燥,甚至使其更加枯燥。二是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所以学生更关心课堂笔记而忽视课堂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缺乏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4.软件应用教学不足。当前应用专门的统计软件,例如R、SPSS、SAS等,进行统计研究,已经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各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的常态。但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我们分配在软件应用教学上的学时较少。实际上,这些统计软件是比较复杂难学的,学生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自己学好软件应用。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里不包括对软件应用的考核,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会忽视软件应用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摸索,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授课老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当坚持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重,不可过分重视理论而忽视统计实践。而且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于实践性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理论性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学生网购等作为调查主题,根据统计学的授课进度,分步完成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等任务。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参与感,体会统计实践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通过课堂上引入具体的统计学案例,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使得抽象枯燥的统计理论变得立体生动。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具体说明统计方法运用的背景、条件以及分析过程。例如,股票市场的案例、物流公司的案例、房地产市场案例等。此外,统计学案例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3.采用互动式教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是课程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只有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具有学好统计学的动力。互动式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式教学并没有具体的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思路,激发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将互动式教学纳入课程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理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使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时,需要处理大量的统计数据,此时学习R、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统计理论教学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数据烦琐的计算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统计软件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软件操作,掌握运用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时,选择先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才安排软件应用的上机操作课程。这种安排是不尽合理的,从以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角度看,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将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教授理论知识,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熟悉软件的操作,对于软件操作,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软件应用。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时代的要求在变化,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加丰富多彩。本文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是经过我们多年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和探索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63-164.

[3]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沿革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4]纪淑娴.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109-111.

[5]史文雷,徐蕾,彭学君,宋存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06):41-42.

[6]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23-27.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是按三级学科确定研究方向,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因此,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设置,在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应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1]。目前,河南省有4所高等院校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分别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本文通过对这4所高校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了解河南省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为促进河南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4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现状

1997年,我国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学科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将其中的11个二级学科合并为4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均是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和招生,河南4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截至2011年招生专业涵盖了四个二级学科,其中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郑州大学和郑大体院未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2  4所高校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现状分析

2.1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郑州大学  01体育管理理论与方法* 02城市社区体育研究03体育文化传播 04体育社会学*;河南大学  01学校体育学* 02体育管理学* 03体育社会学* 04体育运动心理学;河南师范大学  01学校体育学* 02体育社会学* 03体育管理学* 04体育伦理学;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心理学 02体育史学(注:*代表设置频率较高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可以看出,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主要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属于体育管理领域、体育与社会领域和学校体育领域,而且是这些领域中相对较成熟、稳定的研究方向。郑州大学设置的城市与社区体育研究属于社会体育领域,体育文化传播属于体育文化领域;郑大体院设置的体育史学属于体育历史领域,还有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体育伦理学。相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4所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领域有些狭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体育经济、体育传播、体育美学等领域都没有涉及。

2.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物学、医学和体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科学。[2]该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较高,既要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经验,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生物学原理和实验技能等。四所高校只有两所大学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为:河南大学  01运动技术动作诊断分析优化02运动与健康促进03运动生理生化理论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  01运动训练的人体科学理论研究 02运动技术动作诊断与优化。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对师资和硬件器材要求较高,4所高校中只有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招收此专业硕士研究生,但设置的研究方向数量很少,而且从培养方向上看服务人群侧重运动员。研究方向的单一,就会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应多设置与医学相关的专业。但高校也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要在逐渐提高本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上,结合本省市经济市场状况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研究方向。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体育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不断丰富,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4个二级学科中,是我国高校学科点最多的学科。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为:郑州大学  01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02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竞技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合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  01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4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5乒、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6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7运动竞赛与训练*;河南师范大学  01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2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0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1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2一般训练理论与实践*;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原理与方法*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注:*表示按研究领域划分的研究方向)。

   从河南4所高校2011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也可以看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方向设置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目前,我国该学科研究方向的划分一般分为两种模式:研究领域型和运动项目型。河南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总数有33个,其中按运动项目设置的有28个,占84.8%,按研究领域设置的有5个,其中郑州大学设置2个,其它3所院校各设置1个研究领域型研究方向,仅占总数的15.2%。可见河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方向集中在体育运动项目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设置频数统计,主要有篮球、田径、排球、体操、乒网、健美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居多,不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在研究方向上各高校趋于同化,没有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只有郑州大学设置的合球运动,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能够体现本校的特色。

2.4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是我国的特色学科。河南大学的该专业是本校的特色学科,但主要集中在武术专业的培养,所设置的3个研究方向均为“武术……”的研究 ;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类研究;郑大体院开设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了本校的特色。

但是,各高校对专业方向设置的表述比较杂乱,过于笼统,从名称上很难告知其培养什么养的人。建议各高校加强联系和交流,确立较为统一和合理的设置标准,促进该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3 小结

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涵盖了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最为丰富,但侧重按运动项目划分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设置领域较窄,建议多跨学科设置方向,和国内外新兴学科接轨,促进交叉和边缘学科发展。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武术方向的培养,应利用中原武术特色的优势,积极拓展和开发传统养生体育和民族民间体育的研究。

总之,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基本形成较稳定的设置体系,各个高校应加强交流和研讨,统一研究方向的设置标准,使同类专业方向的表述形式和名称具有一致性。同时要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增设新兴学科的方向点,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三级学科下再细化研究方向,形成更完善的专业体系,体现各自的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2] 乔德才,张蕴琨,邓树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模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音乐学作为一级学科文学下属的一个级学科,近些年来,其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艺术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系)中音乐学硕士研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五个模块: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从音乐学学科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生作为音乐学后备学者其理想的状态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音乐修养、人文底蕴和语言功力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这五个板块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顺利地完成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拟定过程中,应该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模块。使得开课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分类。但遗憾的是,在一些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对于上述这五个课程模块,或者没有有明确的体现,或者分类上还有一些混乱(分类标准不统一,逻辑上有一些混乱)。

比如,在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走在前列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板块的课程分类。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课程设置部分分为六类:①学位公共课②学位专业课③指定选修课④任意选修课⑤实践环节⑥补修课。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为36—38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为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25—27学分。

实践环节并不属于课程设置。因而实际上,该校的音乐学硕士培养课程是五类。同时,其中的课程分类的标准并不统一,在分类上有一些混乱。其中的指定选修课,分类的标准是学生主动选修还是学校指定的选修(学校指定的必学课程,实际上是必修课),当中包括音乐类的专业课,也可包括非音乐专业的其他类课程。因而,笔者认为,目前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在课程设置的环节,应该有明确的分类,此外每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以及学分等情况应该明晰地体现出来。

一、公共学位课公共课又称公共必修课,或称公共基础课,公共学位课是指研究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所必修修完的公共课程。在各师范音乐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多数的院系公共学位课程的学分数一般都会占10分左右。,在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所需修学分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我们首先应该对研究生公共课程学习在音乐学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开设的公共学位课程,承担着培养研究生思维方法,掌握语言和数学工具等任务。目前,各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大多开设有英语和政治这两大门学位公共课。有很多学生甚至有少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对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音乐院系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一般开设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政治课。这些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思维方法训练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指导他们以后的音乐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他们的科研工作在正确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少走弯路。

音乐学专业硕士的任课教师在该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意将此类课程同音乐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这类课程应该和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讲授。紧密地联系学生的音乐实践和科研活动。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成为有机的、联系的整体,互相裨益。

在音乐院系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英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要开设一到两年。有些院系,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的四级或六级考试。笔者认为,音乐学硕士的英语公共课教学,也应当同音乐学专业密切结合,应该注重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通过了四级、六级的英语测试,但如果他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不高,仍无法适应将来的科研活动和音乐实践。应该把英语的精读、泛读、听力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联系音乐学专业。

、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程是指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必须要修完的专业课程。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主要出发点是专业的共同性,强调的是课程的专业基础性、以及专业广博性。研究生经过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专业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只有学好这些课程他们才有可能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才能有开阔的眼界,脚踏实地,才能做出符合要求、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就无法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一刀切的现象(关于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笔者将在本文第四点中详加论述)。课程模块的区分实际上是很必要的。香港工商管理类学位课程的一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香港工商管理类学位课程当中,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外,把专业学位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辅助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大类。所有攻读同一学校工商管理类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完学院规定的核心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然后,学生在学校规定的“option”中选择一个主攻专业方向,以所选择的“option”为基础,分别学习相应的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与选修课程。至于各种模块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与分配,各学校之间有些差异。

由于硕士点审批过程当中盲目上马的现象较多。导致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往往受到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在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中有哪一方面的好的师资就开设哪门课程。无法兼顾专业学位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安排不够科学。

三、公共选修课高校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研究型人才。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学习,研究生可以学到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由于高师综合性的学科结构,使得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比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在公共选修课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种优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端。那就是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为了避免这种盲目性,一方面,音乐院系的教务部门可以和学校的教务部门一同制定一定的选课制度。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应该在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也可以在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对公共选修课加以具体而详实的规定。

在音乐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以保证学生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已经获得的学科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其专业知识面。硕士研究生在巩固学位必修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研究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专业选修课应该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同时应该有效地传递最新科研动态。应该对学生在科研方法上加以积极的引导。这就需要专业选修课的教师树立创新思想,探索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专业选修课所面临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学生选择面比较狭小。改变现状的方法是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合,整合本地区各个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互通有无、扬长避短。

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同样也应当经过周密的策划与思考。可以先以教研室为单位,对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论证和评审,把好开课关。一旦开课之后,就要争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是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为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硕士论文选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开设,因而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灵活性也不等于不经过周密地论证和讨论就盲目开设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可以避免学生选修课程的盲目性。在所有课程板块当中,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在学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学分中应该占据一定的比重。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研究方向所必须具备的一些针对性更强的内容。比如,可以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古代文献研读方面的专业方向选修课,为声乐表演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专业方向选修课。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4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研究

一、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的基础研究视角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视角

20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开始掀起教师专业化发展热潮,国外学者纷纷从社会学、哲学、教育科学等角度开展了对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专业标准、专业素质、专业化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外部保障促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学家们对专业本质特征的研究,从最初“特质模式”到“权力模式”以及“历史发展模式”分析方式的演变,也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其他专业发展模式的特殊性规律。事实上,各行业均有本身工作及组织上的独特性,同时也因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制度而发展成不同的历史形态。以“历史发展模式”理解一个行业的专业化过程,必须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自身的独特性等多种因素考虑,才可能对其专业化过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历程来看,教师发展历经了组织发展阶段到专业发展阶段,以及“专业化”——“反专业化”——“专业化”争论交织历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领域重心也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内在的能动性越来越被重视。众多研究论证表明:教师以其职业发展的特殊性正走向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历经了外部专业标准建构到教师个体自主发展,且伴随各种教育制度完善与机制保障的发展过程。成人教育教师是较为独特的教师群体,教师来源的多元、教师成分的异质似乎更难以传统专业化理论来解读其专业发展过程。所以也不难理解学界对成人教师是否应专业化的质疑。“历史发展模式”的专业发展视角为成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注入了活力。它诠释了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与成人教育历史发展相伴随,其特殊的实践性、多样化、广泛性,也促进了成人教师个体对专业发展主动寻求的内在动力。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重心的转向,也为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从过于追求社会专业化标准的困惑逐渐转向对教师个体专业特质,特别是以发展成人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关注,以及对成人教师专业发展特殊路径的探索等,研究维度豁然开朗。

(二)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视角

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成人教育民众文化运动走向制度化建设,进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以至在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拥有的“火车头”地位,均体现了现代大教育观下成人教育分支系列的独特性质。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美学者就成人教育走向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成为成人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在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掀起的“成人教育专业化”大讨论中质疑者众,但是比较一致的观点则是: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比成人教育专业化更加重要,它是促进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在传统专业化道路中可能会产生的弊端,诺克斯与麦克来胥于1989年(Knox&Mcleish)对成人教育专业化提出了新的建议;一是重视继续教育实施的有效性,以提升专业内涵与标准;二是建立合理的评估制度,将继续教育与更换证书制度结合起来,动态地促进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三是强调专业教育功能,增强学习者的专业能力。由于成人教育工作者不同于律师或医生“同质性”的特点,在其专业化过程中又面临更多需要被克服的障碍,如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体系、精熟的专业能力、实务工作者的工作指标以及大家共同认可的证书实施制度等。因此,在研究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可以延伸出更多角度展开研究,比如,成人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标准研究;成人教师角色、功能与知能情意体系研究;成人教师继续教育与评估制度研究;成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等等。从成人教育专业化角度展开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能使研究思路明确、维度清晰,并保证研究内容的“成人”特色。

二、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的多元研究方法

(一)以问卷法、量表法、统计法、访谈法研究不同维度的成人教师专业特质

研究团队通过调查问卷,就来自高校成人学员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数据,采取了频数统计与方差分析法,描述了成人教育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与专业情意各单项维度的现状,以及不同职称、成教教龄的教师专业素质呈显著性差异结论;以诺尔斯(Knowles)《自我诊断等级量表》为基础,编制了《成人教育教师自我诊断等级量表》,对115名不同高校的成人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了成人教育教师专业特质自我诊断的表现并提出建议;以个案访谈方式,深度访谈几位优秀的成人教育教师,对成人教师专业素质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些研究方式或量化或质性,以多维实证方法努力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二)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方法探究成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路径

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方法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至真法宝。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或者标准化的过程,需要探究历史人物的成功秘籍、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以历史个案研究方法,对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的专业成长过程进行了历史解析;以生活史研究角度对美国名校中的教师与名人的教育背景、学术兴趣及职业经历进行分析,力图对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研究生导师专业队伍建设有所启迪;研究还借鉴美国高顿大学“学习合约”课程管理模式,提出对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启示。这些研究方法的尝试,从纵深维度完善了相关研究成果。

三、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的重点研究内容

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来看,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是内外不同的研究维度。研究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固然离不开对成人教师专业化标准、制度保障、社会地位、自主权等“外铄”方面因素的研究,但当传统教师专业化研究逐渐转为对“内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取向时,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的研究似乎更与此相呼应。而成人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加快,成人教育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对成人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建构,又有了相对充足的依据。从研究内容上看,较为重要的四个维度如下:

(一)关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研究

对于教师专业、专业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颇深,近些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也有较一致的结论。但对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遵循一般性规律,也宜从成人教育学专业维度来探讨其内涵与本质。由于成人教师专业发展是与成人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因此,对成人教育“专业”理念、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内涵、特质,成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界定与分类,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等均可从成人教育专业发展角度进行厘清。

(二)关于成人教育教师角色与功能研究

教师角色与功能是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的纵深研究视阈下,教师角色与功能转型也成为热门话题。成人教育教师则是较为特殊的教师群体,从众多学科维度都能找到科学立论,但是要突出其特色,仍然是与成人教育学交融。成人教育学及其他有关成人发展与学习的研究发现,成人及其学习特征有别于青少年儿童,于是逐渐突出成人教学的专业性及成人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成人教师的角色因此而有所转变,开始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按诺尔斯的观点,成人教育教师应该扮演“学习促进者”角色,其角色功能就是应用各种学习资源,帮助、促进成人学习,除了具备教育通才的角色功能,还应具备成人教育专才所有的角色功能与能力。此后,有更多学者拓展其角色功能,成人教师的专业角色也趋于多元化,如定位于知识传递者、团体领导者、过程管理者、沟通协调者、研究指导者等。笔者也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师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超越,论证成人教师是推进专业性发展的反思型实践者、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促进者和帮助成人学习者实现生命发展任务的关怀者角色,其他相关研究也日益丰富。

(三)关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

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从教师知、能、情意等维度呈现出成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此类成果较多,但可从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重要取向则是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之所在,这也是诸多研究的热点。与成人教育教师角色功能相伴随,早在20世纪60年代诺尔斯就提出了成人教师的专业能力,70年代诺克斯也提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精熟能力。两位美国成人教育大师的研究突显了成人教育教师特有的专业能力。当然,由于成人教师的多元与异质性,要形成固定的标准有一定难度,但作为研究者,围绕专业角色功能与能力的动态适应发展,却是充满创新的丰富研究选题。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中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有些亮点,但形成体系还有待努力。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5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研习型教育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研究性素养的缺乏。然而,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还需尽快完善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对幼儿教师高素质的要求,研习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因此,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职前研习型教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研习是一种贯穿于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阶段在内的整个受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1]。研习型教育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性素养的教育模式。通过研习型教育,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幼儿教师职前研习型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论层面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方向。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幼儿教育。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中指出教师要从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转变,即幼儿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职前教育源头进行改变,这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2.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提出的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动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师应当成为一门专业”[2],这引起人们对“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的讨论,同时也促使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引起广泛关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地位。为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该标准成为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而研习型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职前教育应适应其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实践层面

1.幼儿教师的研究性素养缺乏。反思和研究能力是高素质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它影响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如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NationInstituteofEducation)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对于一位新教师来说,第一年所经历的教学情形如何,对其未来的教师生涯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数年”[3]。毕竟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研究能力是分不开的。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的研究素养不容乐观,尤其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研究意识缺乏,研究性知识不足,研究能力较弱。许多幼儿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并没有把研究工作作为提高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缺乏对研究的积极认识,不习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样不仅加大了幼儿园的人员流动,更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研习型教育势在必行。

2.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发展不完善。我国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任务主要由中高等师范院校来完成。长期以来,一些师范院校办学思路陈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学生对基本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课程内容注重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技巧的锻炼,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幼儿园教育实践较少或缺乏研习方面的教育,忽视研究性素养的培养,使得大多数学生研究意识、研究能力薄弱,整体素养提高缓慢,影响了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应不断完善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将研习型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二、对幼儿教师职前研习型教育的思考

幼儿教师研究性素养的提高应该从职前教育就开始做好准备。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包括毕业前所在学校的教育和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因此,笔者针对这两个方面对幼儿教师的职前研习型教育进行了思考。

(一)研习型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过程

1.培养目标趋向专业化。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它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起统领作用。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应该适应新时期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成为“研究者”,对教育活动具有研究和反思能力。纵观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笔者发现其强调“培养学生的保育、教育能力”“能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技能型或者应用型人才”等,对研究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较少体现,侧重培养学生的常用知识和能力,虽然上岗就可以用,但不容易改进和提高,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形成未来幼儿教师的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使其真正从“教育者”向“研究者”转变。

2.课程设置趋向发展性。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院校在教学上重知识的传授或重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教学或技能课程比重较大,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上缺乏对幼儿教师研究型、发展性的体现,这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我们可以按模块设计课程,除了设置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更要注重专业的发展性课程的安排,注重准幼儿教师的研究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设置观察儿童、儿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教育评价、先进的教育课程模式等,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3.教学方法趋向多样化。研习型教育重在培养准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方法,教学方法应趋向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兴趣。关于教学方法上的研习型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研习型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和讨论法、模拟教学法、专题研讨法、头脑风暴法等,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最后,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以“问题性”任务为主,课内知识学习和课外调查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研究性思维。

(二)研习型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实践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4]。因此,研习也是幼儿教师职前必不可少的教育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其角色的转变。

1.研习与见习、实习相结合。幼儿园的见习、实习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促进其向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往往会使学生在见习、实习中遇到很多问题,而将研习型教育贯穿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可以针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提出改进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反思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总结、反思,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其次,以小组形式开展主题研习活动,让学生运用研究方法结合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提高行动研究的能力,幼儿教师就是最好的行动研究者;最后,要组织见习、实习成果汇报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对实践中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总结和提升经验。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培养幼儿教师的研究性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研活动是幼儿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不仅要在入职后定期开展,入职前也应该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比如,幼儿园可以将未来幼儿教师按见习、实习的不同年龄段分成研讨小组,让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加入,定期进行小组研讨,同一年龄段中遇到的问题比较相似,可以更好地开展研讨活动,答疑解惑;定期组织未来幼儿教师观摩公开课并进行点评和教学研讨,提升经验;让未来幼儿教师加入到幼儿园的一些相关课题小组中,在参与中发展研究性能力。

3.搭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幼儿园正好为未来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情境,有利于未来幼儿教师研究性能力的提高。除了实践情境,研习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应该搭建由幼儿园、幼儿园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幼儿园指导教师负责做出示范,提供实践指导,组织学生在园期间进行活动反思;学校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总结和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共同进行研习的学生之间及时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形成同学之外的同事关系,体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5]。专业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研习教育提供了学习的支架,更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增长。

三、结语

“教师即研究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将研习型教育贯穿到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萍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毅.教育研习视阈下职前英语教师教育模式建构[J].教师教育,2014(10):28.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5.

[3]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