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建议范例6篇

生态旅游的建议

生态旅游的建议范文1

摘 要: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但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些生态问题。本文以内蒙古旅游开发为例,对内蒙古旅游发展中造成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旅游开发;农业生态;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29

1 内蒙古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

1.1 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

内蒙古旅游开发中过度重视经济利益带来了资源环境过度开发问题,而内蒙古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加之过度开发必然会对当地的草原造成破坏,造成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更加严重;内蒙古旅游中对当地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影响当地自然资源的循环再生,甚至造成当地自然资源的枯竭;内蒙古旅游开发中的一些游客的不合理的旅游活动如乱扔垃圾,也会给当地的环境保护带来一些影响,而且如果游客过多超出本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利于当地资源环境的再生和维护。

1.2 农业生态的问题

内蒙古的农业资源丰富,约有0.067亿hm2耕地,人均耕地面积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然而内蒙古旅游的开发,必定会给当地的农业带来影响。旅游开发中势必会出现占用农业耕地、过度开发农业耕地或是破坏当地植被资源降低当地土壤的再生能力等问题,从而破坏当地农业生态的平衡,影响当地的农业发展,影响当地人民的正常农业生活。

1.3 居住环境和方式的问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内蒙古的游牧生活很少受到外界干扰,有着固定的居住环境和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内蒙古旅游的开发,一些新的、不同于他们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的出现,势必会对当地人民的传统的居住环境和方式带来影响。受外来方式的影响和渗透,当地传统建筑物及特色的生活方式慢慢被同化,从而失去当地的特色,失去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2 在内蒙古旅游开发上的建议

2.1 对内蒙古资源环境进行保护

以旅游资源保护为第一要务。缺少保护的旅游经济发展是短期的恶性的。保护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内蒙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发展有重大意义。要抓好“护林护草”工程;要强化对内蒙古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旅游发展上由于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起步比较低,所以不能一蹴而就,要实施目标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内蒙古旅游文化生态的发展目标;要开发其他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种人与资源紧密结合,注重旅游发展上的连锁效应,不仅可以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也能把生态持续的保护下去。例如,在内蒙古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防止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2.2 对内蒙古农业生态和特色居住方式进行保护

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其农牧产品在各省中也名列前茅。在内蒙古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将当地的生态农业纳入旅游的特色之一,进行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旅游行程。在旅游的过程中将农业的基础建设、科学的播种、收割技术、一体化的农业管理、农产品的特色等,一一进行展示,还可以进行品尝农产品的环节,让游客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了解当地的生态农业,从而达到当地生态农业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如此一来不仅保护了当地的农业生态,还给当地带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造福内蒙古当地的人民。还要保护当地人传统的居住环境不受破坏,以及尊重当地特色的生活方式,让其成为旅游发展的特色之一。

2.3 重视政府在内蒙古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内蒙古旅游开发起步晚、基础低,在市场调控方面缺乏经验,仅靠市场本身无法进行资金配置功能,所以在市场调控机制完善之前,需要政府的协助。政府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广开各种资源渠道,高效率的完成资金的融集工作;要注意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旅游资金管理系统,对国内国外的资金支持进行合理分配,尤其是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更要合理利用。有效的分配资金,将为我们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要进一步分析协调内蒙古旅游企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确定好资金分配的比例,从而避免资金的浪费,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例如,国家对内蒙古旅游开发进行各种扶持,对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进行保护和监管,对资源浪费和破坏的行为进行惩罚。

3 总结

在让晒怕糜慰发上,要高度重视内蒙古当地生态保护问题,积极保护当地的非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我们应该正视旅游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保护内蒙古旅游开中的生态文化,共同促进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文化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生态旅游的建议范文2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对旅游资源的维护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旅游资源是全社会共享资源,只有大家都有保护好它的意思才能使它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提倡珍惜旅游资源对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和每周五日工作日的实行,外出旅游观光已渐成为时尚。这给旅游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兴旺乃至拉动整个国民 经济 的增长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应该看到,与此同时,也给旅游城市旅游风景区带来了环境问题,长此以往下去,宝贵的旅游资源会遭到破坏以至过早枯竭。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旅游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旅游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 ,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灭。联系到在旅游风景区的目睹耳闻,有的地方人为制造许多所谓的景点,把原本不错的 自然 风景搞的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景区为了方便旅客,到处架设空中缆车,把个好端端的景区弄得乱七八糟,造成明显的景观破坏几乎每个景区小商小贩乱设摊点,残汤剩羹随地乱倒。气味难闻,污秽不堪。

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驶入了快车道,如果人类过多地、片面地思考旅游带来的“利”,而忽略因旅游而给环境带来的损耗和负面影响,必将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旅游业我们应该有更理性、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让旅游业在以后的岁月里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传统观念及认识误区的影响

一是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和环保观念中,或者认为没有参与劳动的东西没有价值,或者认为不能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这种传统的资源环境无价的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政策,导致对旅游资源的无偿占有,持续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以至造成旅游资源损毁、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二是把旅游业当作“无烟 工业 ”,认为它不像其它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这种错误观念指导下,旅游区开发遍地开花,但缺乏应有的资源环境配套保护措施。加快了环境改进的退化速度。三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旅游资源并非绝对可再生资源,而且旅游活动也消耗甚至破坏或毁灭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而所谓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是建立在人们适度开发利用和旅游资源、环境资源所允许的范围以内。

(二)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具体讲有三方面

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②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使水土流失严重;开山炸石使奇山丽景惨遭破坏。③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

(三)旅游活动及开发对旅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及开发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①旅游产生的“三废”污染及噪声污染。旅游地各种 现代 化的 交通 工具及某些旅游活动中所使用的机动工具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污染相当严重。旅游饭店、宾馆产生的大量废水和废弃物也相当可观,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②旅游经营中,环境超载运转是降低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主要旅游城市及景点人满为患,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③旅游者本身的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影响。由于某些旅游者的素质偏低,其破坏行为也会造成恶果。如旅客原因引起的火灾、乱踏、乱折植被造成的植被退化、土壤的板结;乱扔废物造成的水源及景点的污染等。④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山辟路,大兴土木,乱垦滥伐现象也相当严重。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一方面可直接破坏景观资源,另一方面还可造成水土流失。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议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和颁布有关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保护的 法律 法规,对诸如旅游景区(景点)的选定、报批程序和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保护,以及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便执法有据,违法可究。这既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珍惜和保护我国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旅游也步入健康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生态旅游的建议范文3

通过绿化整治更多地发挥城市绿地的作用,以丰富城市景观和提供游憩场所;或是被开发成特色景点,发挥旅游功能,使城市湖泊湿地功能由实用功能向旅游美化型转化。根据湖泊生态旅游的性质、游客的感知方式及经营内容,武汉市湖泊生态旅游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城市湖泊休闲模式打造休闲湖泊,推进休闲湖泊旅游综合体建设,还湖于民,为游客提供开放式亲水空间,满足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武汉市湖泊众多,资源特性各不相同,对于生态旅游潜力较高的湖泊,如梁子湖、东湖,依托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己形成规模效益较好的风景区,游览方式应由单纯的自然景观游览开始向自然与人文景观混合型转变,充分发挥其生态休闲功能,开展城市湖泊休闲旅游,坚持“绿色环保、生态低碳”的理念,突出“回归自然”的主旨,建设亲水式、开放式的旅游景观并向公众开放,通过开展湖泊休闲节、荷花观赏、环户湖自行车赛等活动,使游客能够真正走进湖泊,亲近湖泊,欣赏湖泊、喜爱湖泊。

(二)湖泊水文化休闲模式人文景观资源为生态旅游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成为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武汉市所处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独特的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湖泊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历史文化信息在滨水绿地景观建设中的传递,在景观布置中,注意突出历史风光、人文风光,将风土人情、楚风楚韵渗透其中,开展文化休闲体验。如月湖、木兰湖、东湖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文物古迹的保护、古树名木的保护、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新建绿化景观中历史胜景的再现和表达手法的运用进行历史文化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通过举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庆、民俗活动,如依据屈原的传说举行划龙舟比赛、民俗表演、古乐演奏等活动不断挖掘湖泊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湖泊生态养生模式武汉市近郊湖泊如木兰湖、涨渡湖、梁子湖都具有大于90%的绿化率[1],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一环境所散发出的自然、绿色的气息,使之成为“养生”的天然乐土。对这类湖泊,可以充分提炼独特的湖泊湿地资源,围绕“康体养生”主题,发掘“天人合一”的养生新空间。从自然风光、生态风光着手,营造碧波荡漾、鱼鸟成群、山清、水秀、岸绿如诗如画的生态环境;恢复湖泊的水系的复合功能,增强水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构筑人水和谐的生态之美,进而可以开展湖边垂钓、观鸟、摄影或选择适合的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展水上游览等活动。

(四)湖泊湿地科普研究模式武汉市的湖泊属于平原浅水湖,最深的梁子湖水深也不过2米,按照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定义,这类湖泊都属于广义上的湿地,湿地物种丰富,是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3、4]。可以利用武汉市湖泊湿地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和研究。近几年来,随着武汉市对湖泊的日益重视,通过湖泊治理,改善湖泊质量,以湖泊为生的生物种类日益繁多,可以开展湿地科考、鸟类观赏与研究等活动。以鸟类观赏为例,武汉市许多湖泊是良好的鸟类越冬地,汤逊湖、木兰湖、涨渡湖等郊区湖泊拥有一定数量的野生鸟类群落,而东湖和墨水湖有人工养殖的鸟类群落,通过观鸟活动,一方面普及生态环保知识,让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另一方面进行湖泊湿地研究,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湿地,保护湿地。

武汉市湖泊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进行城市湖泊生态修复武汉市要依托湖泊开展生态旅游,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进行水环境整治,开展湖泊修复,构建完整的水岸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地制宜地连接生物链,不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具体可以通过湖岸种植林带草坪、河坡植绿、水中栽种植物、水中放养动物、恢复湖岸的自然多样(弯曲)化、保留与建设生态湿地以及加强湖泊生态管理等方法进行修复。

(二)加强湖泊生态景观设计在湖泊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将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包含美学、湿地功能、公众参与、教育以及工程本身等综合内容的项目。一方面,在整体上要注重绿化景观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注重保持自然地貌特征、保持良好的尺度感以及强调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在湖区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时,要注意建筑高度和密度的控制,对建筑风格和色彩进行统一管理,建筑色彩一般以中性色调和浅灰色为主,注意屋顶部分的处理,尽可能体现特色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体量应适中;同时,善于运用园林造景和表现手法,贯彻“城在湖中”的理念,在城市道路与湖泊景区、绿化空间、标志性建筑物等主要景观节点之间形成开敞、通透的景观走廊,充分展现秀美的景色。

(三)加强湖泊生态旅游管理开展湖泊生态旅游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市政府应积极推进,有效管理,做好规划、管理、服务、监控等职能。首先,政府应对湖泊水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湖泊旅游开发标准,依此标准对城市湖泊旅游开发进行科学审批严格把关,杜绝随意决策的现象,在湖泊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整改;其次,加大科研投资力度,促进湖泊生态旅游相关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与旅游同步的教育与培训等;再次,政府主导战略着重点要放在树立旅游目的地城市整体形象上,通过开展湖泊生态旅游,使湖泊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突出武汉“山水之城”的形象。

生态旅游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 海南;会展旅游;定位;品牌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61-03

作者简介 李颜,琼州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区域经济。(海南五指山572200)

一、海南会展旅游的状况

海南会展旅游的起步要比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超常规发展。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和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海口会展中心、总面积3.7万平方米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三亚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三亚体育会展中心及分布于海口、三亚和博鳌的20多个三星级以上可举行会议的旅游酒店,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设施保障。1992年以来,海南国际椰子节、海南岛欢乐节、博鳌亚洲论坛及海南环岛国际自行车大赛等大型展会的举办,让海南人民感受到了会展旅游经济的强劲冲击力。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三亚天涯国际婚礼节、海南岛欢乐节等已成为海南会展旅游的品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旅游者的眼球。亚洲论坛永久定址于海南博鳌,更让海南名扬天下。

目前,会议旅游已成为海南较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丰富了海南特色旅游的内容,打破了海南旅游单一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格局。海南会展旅游产品主要类型有:(1)会议旅游,主要是政府会议、协会会议和公司(企业)会议。著名的有博鳌亚洲论坛(虽为非官方国际组织会议,但由于与会者大多为前政府政要和现政府官员,可视为准官方会议)、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岛屿观光论坛(两届)、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五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四届)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大公司都曾将会议场所设在海南。(2)展会旅游,主要是由博览会、展览会和交易会引发的旅游。(3)文体旅游,主要有高尔夫、潜水、体育赛事(如海南环岛国际自行车赛、世界先生大赛、横渡琼州海峡赛、国际铁人三项赛、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等)、体育训练、海钓、狩猎、海南民间体育等。(4)节庆旅游,节庆旅游以当地传统文化为卖点,如军坡节、调声节、黎苗三月三节、海南岛欢乐节、长寿节、婚礼节、嬉水节及黎苗风情表演节庆等。

会展旅游是一种高经济效益行业,各国和地区都致力于发展会展旅游。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加大发展会展旅游力度,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华北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华东会展经济带和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华南会展经济带),而以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会展经济带正在崛起。目前,许多实力雄厚、办展经验丰富、关系网庞大、信息灵通、技术先进的国外同行也开始瞄准中国会展旅游市场,我国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相形之下,海南在办展的软硬件、专业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海南会展旅游存在方向不明、缺乏品牌问题。因此,海南会展旅游要想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二、海南会展旅游品牌构建

应对激烈竞争,海南会展旅游品牌构建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会展旅游市场定位、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定位、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开发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提升。

(一)会展旅游市场定位

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准的服务质量、高度的开放性、广泛的对外交往及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成功举办会展旅游的基本条件,海南已基本具备这些条件。

我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会展旅游市场目前已被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所垄断,一般的会展旅游市场则出现了“热带丛林”、“列强纷争”竞争局面。因此,海南必须认清自己的条件,不能求大求全,而是要扬长避短,即扬自己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多姿古朴的本土文化,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力争办好国内会展旅游。同时,凭借博鳌亚洲论坛多办一些国际性的会展,不断蓄积力量,壮大和做强包括国际会展旅游在内的海南会展旅游。据此,海南会展旅游市场应以国内为主、兼顾国际。海南会展旅游的国内市场定位是“热带中国健康会展名岛”,国际市场定位是“热带南中国休闲会展名岛”。就国内会展旅游定位而言,一是举办“生态会展”和“健康会展”,重点是将会展项目引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方面,充分展示“生态岛、健康岛、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度假胜地”形象,如“绿色生活”、“绿色家居”、“绿色食品”、“森林度假”等;二是举办“文化会展”,充分挖掘海南丰富的本土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并整合到文化会展旅游中,让海南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三是利用海南没有冬天的气候特点,大搞“体育赛事”活动。

(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定位

总的要求是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鲜明主题,展示文化,吸引参与者和参观者。

1、品牌战略目标

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和环岛国际自行车赛、天涯国际婚礼节等为海南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机遇,海南应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地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举办一系列与生态、健康和休闲有关的国内和国际会议及文体和节庆旅游,吸引国内和亚太地区的各种会议和展会,让国内旅游者把海南作为旅游度假和定居的天堂,国外旅游者把海南作为进入中国的桥头堡,逐步把海南建设成“热带生态、健康与休闲”会展旅游中心。

2、品牌定位

(1)“绿色人居”定位。海南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生态省并得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认可的省份。经过8年的实践,海南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达到55.5%,青山绿水造就了天然氧吧,海南“生态岛”、“健康岛”和“长寿岛”形象已树立;始于2000年的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村发生了巨大变迁,绿色小康展魅力,海南农村面貌发了历史性变化;海南城市建设硕果累累,北部省会城市海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称号,南部旅游名城三亚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花园式的生态城市,海南其他城市和县治城镇围绕“小而精、小而美”精品目标进行建设。海南的“绿色人居”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度假休闲”定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个性化的追求,度假休闲旅游将成为潮流。据研究,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我国1999年推出三个长假后,工薪阶层休闲日约有140多天。旅游的最大需求点是生态环境,而目前国际上的度假旅游大多选择在热带的海滨地区特别是岛屿作为目的地,因为这些地区有海洋性气候一,夏不热、冬不冷,四季温暖如春,空气中所富含的碘和负氧离子能促进血

液循环,有利于身体健康。海南具有发展度假休闲旅游的优势。首先,海南绿色和蓝色的生态环境非常优雅,空气中高含量的有益成分有利于身体健康;其次,海南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海滨度假休闲旅游、热带森林度假休闲旅游、温泉度假休闲旅游、高尔夫度假休闲旅游、湖滨度假休闲旅游和保健康复度假休闲旅游等。

(三)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开发

根据国内外经验,会展旅游品牌的塑造,只有与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相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海南要围绕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打特色品牌办专业会展。建省以来,海南产业出现了热带农业、海岛旅游和新兴工业“三足鼎立”及“一省两地”(中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旅游休闲胜地)的产业格局。因此,要紧紧围绕热带农业、海岛旅游、新兴工业、南药等优势产业选择会展主题,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品牌展和精品展,实现产业优势与会展优势良性互动。利用冬季(反季)农业优势和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打造海南冬季(反季)农产品交易会品牌和热带农业博览会品牌;发挥海洋大省优势,打造海南国际渔业博览会品牌;突出海南省度假休闲旅游优势,打造热带度假休闲旅游展品牌;利用海南优越的人居与环境,打造人居与度假展览会、无疫区产品展销会、绿色环保建材饰材和房地产展览会品牌;发挥海口药谷生物制药、中药(南药)优势,打造药品展品牌;利用海南油气资源丰富特色,打造石油化工产品博览品牌;利用“生态岛”和“健康岛”的效应,打造老年健康展品牌;利用黎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黎族文化展品牌。通过上述品牌的构建,使海南会展旅游逐步走向国际化品牌道路。

(四)会展旅游产品品牌提升

1、利用银弹品牌策略,构建“热带生态、健康与休闲”主品牌。品牌提升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竞争。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一个企业的品牌组合中各种品牌一般充当四种角色,即战略性品牌、关键品牌、金牛品牌和银弹品牌,其中银弹品牌是提升企业品牌的关键。银弹品牌是能正面影响其他品牌形象的品牌或正品牌(子品牌),是创造、改变或维持品牌形象(主品牌)的力量或工具。银弹品牌运用得好,会很快改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认识,实现品牌提升,而使用不当则会影响整体。要实现“热带生态、健康与休闲”品牌战略目标,就要将海南所开发出的各种品牌进行整体捆绑营销,精心研究海南会展旅游银弹品牌:一是东海岸银滩。海南有长达1528公里海岸线(其中沙岸占50―60%),海口到三亚东海岸有60多处可设海滨浴场。海南沙滩的特点是个体沙滩规模大、坡度缓、砂质优良、水文条件好、气象气候条件优越、空气清新、生态条件好及多种海岸地貌组合(独特的热带海岸森林――红树林,独特的热带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黎苗文化、贬官文化、蛋家文化、侨乡文化、海上丝路文化、海防边疆文化等),可与世界其他海滨旅游胜地相媲美。东部海岸带目前已成为海南热带滨海观光、度假休闲胜地,以“椰树海岸休闲”为品牌核心价值。二是热带森林。海南拥有全国最大、独特的热带山地雨林和季雨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复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被誉为“中国热带植物的大观园和生物物种基因库”,以“中国物种基因库和天然氧吧”为品牌核心价值。三是太空遗存。海南拥有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全类中没有列入的“太空旅游资源”及其相关的“陨石坑”和“雷公墨陨石”两个亚类。此地产的“白沙绿菜”,形色绿润有光、汤色黄绿明亮、气味清香持久、滋味沉厚甘醇,所含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高于其他同类产品,成品茶的水浸出物的指标和水溶性灰分指标远远高于国家标准。配合国家将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落户海南,海南可望掀起太空旅游热,以“太空礼物”作为“太空遗存”的品牌核心价值。四是黎族文化。黎族是我国唯一分布在海南的少数民族,是古越人的后代,其民风古朴、浓郁,文化独特,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和开发价值。

2、品牌传播。即以“热带生态、健康与休闲”主品牌为传播核心,进行宣传促销活动。一要明确主品牌与银弹品牌的关系。银弹品牌是为主品牌服务的,其宣传活动是要为主品牌的认识、偏好和忠诚度提供积累,主品牌则为银弹品牌提供支持与保证。二要精心选择品牌传播媒介及组合,如新闻广告、公益广告、网络广告、赞助等及各种会展,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增强海南会展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三、海南会展旅游品牌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促销和扶持力度。构建和推销海南会展旅游品牌,本身就具有外部性质,即一旦海南“热带健康,生态和休闲”品牌成功塑造,必然会使海南的旅游企业、相关产业和社会各方面受益。这就需要政府牵头组织营销活动,营销费用可采用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出资的办法。

(二)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是会展旅游产业的支柱之一,是吸引人们参加会展旅游的重要因素。旅游产品开发要针对旅游者需求发展变化趋势,实现由观光旅游产品向度假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商务旅游产品的转型,实现海南旅游转型和增效。

(三)加快会展旅游业的集团化。一是通过资本运营实行兼并和重组;二是各会展企业要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紧密或松散联合体。集团化经营,能使海南会展经营者直接面对全国甚至全球会展资源,寻求会展旅游市场合作者,结成战略联盟进行优势互补,聚合成新的竞争优势,提高海南会展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塑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旅游品牌。

(四)强化品牌整合。海南各会展旅游目的地在地貌、历史文化、旅游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都有条件树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会展旅游品牌形象。虽然实行差异化战略,能避免雷同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但各地区加强合作更重要,只有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树立海南会展旅游的整体品牌。

(五)打造会展旅游城市或目的地。城市形象在会展旅游竞争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城市拥有了强势形象和品牌,就等于拥有了一种直接影响消费者、投资者决策的力量。良好的城市形象,除了凸现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外,还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人的“金字招牌”,可以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物资财富。可考虑把海口、三亚和博鳌建成海南北、南、东三个会展旅游中心。海口是海南省的省会,海、陆、空交通条件好,区位条件优势明显,经济水平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美。海口应根据自身特色,发挥旅游、绿色农业和药谷等优势,大力发展“中国(海口)旅游商品展销会”、“海南冬交会”、“海口年货展销会”、“绿色健康药品交易会”及大型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发展定位为展览与会议城市。三亚是海南南部旅游名城,中国唯一热带风景旅游城市,旅游知名度要高于海口,其城市定位为“一市、二都、三中心”即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健康与休闲之都及会展中心、购物中心和时尚中心。三亚会展业要围绕旅游来做文章,休闲、会议、旅游三位一体,发展定位为会议为主、展览为辅。博鳌作为海南新崛起的会展旅游胜地,应充分发挥融江、河、湖、海、山、岛于一体,集椰树、沙滩、奇石、温泉等资源精华于一身,世界河流人海口自然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处女地之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会议旅游、国际商务旅游及公司会议旅游,形成自己有别于海口、三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颜,王永挺.海南旅游业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生态旅游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WWw.133229.COm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 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财贸经济,1998,(8).

[4] 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 白光润. 生态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生态旅游的建议范文6

1月11日下午,我局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召开了干部职工大会,认真传达了会议精神,并学习了市委史文清书记在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和县委书记在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全局干部职工把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配合市区打造旅游中心,加快建设生态县,努力推进旅游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联系实际,确保成效。

要紧紧抓住国家振兴发展这个机遇,按照“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旅游发展思路,认真抓好旅游项目建设,积极配合抓好市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有规划、有步骤落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全面完善县内旅游公路路网,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构建核心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积极配合市里开发建设“客盈天下”旅游品牌项目,以打造“世界客家摇篮”核心品牌为引擎和切入点,将客家博物院、客家景区沿和串线,充分展示客家文化的精髓,开发客家体验、寻根、研学、观光游项目,全力打造“客盈天下”的旅游项目品牌,形成多点支撑、相互依托,“点、线、面”有机联系的布局结构。争取国家红色旅游发展基金扶持,启动江口会议旧址和贸易分局等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加快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二是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大力实施“以节促旅”,继续举办有影响力的樱花节、油菜花节、杜鹃花节、桃花节等客家文化生态旅游节系列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产品交易会。不断更新促销手段,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配合市旅游局做好智慧旅游项目。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精心策划、包装产品,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