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例6篇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信息风险;信息不对称;农业审计的社会责任;信息风险降低论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14-1

1 信息风险及其特征

信息风险是指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无法保护自身重要信息或无法获取外部有效信息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危害和损失的风险。企业信息风险特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风险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a企业通过自身对信息风险的认识和制定相应的处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信息风险;b.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将会面对更多新的信息风险,而且信息风险带来的危机也可能越来越大。

1.2 信息风险具有非公开性

信息风险的非公开性:一方面表现在人们一旦利用了信息,在思维中就会产生不轻易放弃对这种信息的认同感,产生了一种观念的固化,很少考虑其准确性、动态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人们对于风险造成的失败或损害的分析,往往只考虑各种相关人、事的因素,而没有考虑其中信息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信息风险。

1.3 信息风险具有人为性

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企业主体而言,信息对于企业的作用以及企业利用信息的侧重点往往是不同的。信息风险的人为性不但体现在外界主体有意制造错误信息给企业带来的误导上,而且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士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否选择对于企业最为有效的方面作为侧重点实用信息。

1.4 信息风险具有可选择性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信息是完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获取的,但信息的获取需要支付成本。通常是信息越准确、详实,其获得成本越高,信息风险就越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度的信息,并不要求获得完全的信息。因此,信息风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程度的信息风险可能对于不同企业实体会产生不同影响,因为信息风险大小的选择是依赖于信息获取成本的高低。

2 农业审计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在信息风险广泛存在的现代社会里,针对审计师的社会角色与承担的责任,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审计师是“信息风险降低者”;其二,认为审计师是“信息风险的分摊者”。

2.1 信息风险降低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计师的作用之一在于通过审计减少会计信息中可能存在的故意或非故意的错报,降低信息使用人的信息风险。它强调审计知识作出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审计师应当以重要性作为衡量标准,能否查处重要错报而不是所有错报是确定审计是否作出合理保证的依据。如果要求审计师对所有报表信息予以保证,则高昂的审计成本将使审计行为在经济上不可行。审计风险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师只能是降低信息风险,而无法分担这份风险。

2.2 信息风险分摊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计师要对欺诈和错误行为承担足够的责任,审计行为被视为分担社会风险的过程。这种风险分担角色类似于保险人,不分享成功决策的利益而分担损失。按照保险理论,如果发生损失,审计师必须赔偿,但如果没有损失,审计师的利润就是其得到的审计公费。

3 信息风险降低论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笔者更倾向于信息风险降低论作为农业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因为由于信息风险的复杂性,要求审计师对每一个错报事项都负法律责任是不合理的,这样将导致社会所支付的成本超过其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增加社会成本,也未必能够发现那些经过周密策划的欺诈行为,同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判断失误。其次,审计师的赔偿能力对于信息风险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无异于杯水车薪。审计师所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只有检查风险是审计师有能力控制的风险,因而信息风险分谈论将审计师视为由多种因素综和作用形成的信息风险的“信息风险分摊者”,使得审计师的社会责任压力过重,从而使得这种审计期望成为不现实。

而“风险降低论”中明确的提出:“审计师有责任计划和实施审计,以便为财务报表中是否不存在因错误或舞弊事项而引起的重要错报取得合理保证。由于受审计证据的性质和舞弊事项特性的影响,审计师只能为查出错报取得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审计师拥有相关的职业知识,并且通过法律约束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有能力对信息提供合理的保证,这样就会减少信息中恶意或无意的错报几率,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中的风险,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降低风险的信息,查找出重大错误与舞弊,减少审计信息使用者因信息不当而遭受的损失。“风险降低论”中,审计师的定位没有被盲目的夸大,而是被定位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所以笔者认为,审计师在现代社会中应当扮演“信息风险降低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审计研究,2009年第3期.

[2] 王春兰,陈筠.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11期.

[3] 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4] 余玉苗.论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审计与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2

初步审计策略是指,注册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对某个或某组重要认定的审计所作的初步判断,即根据审计计划所确定的审计范围,选择能够达到审计目的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的基本思路和组织方式。例如,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厂解,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风险的初步评估,决定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决定实质性测试是否进行抽查;根据重要性原则,决定子公司和联属公司的审计方式是采用重点审计还是采用一般审计审阅会计报表;是台实施预审等等。

初步审计策略町以针对某一会计报表认定制定,也可以针对某一交易循环或交易类别制定。

二、初步审计策略的要素及其关系

初步审计策略包括四个组成要素:①控制风险计划估计水平。由高到低,其范围在(o,100%)区间内c②了解内部控制的范围。范围在较小到较大之间,了解内部控制程序是不可缺省的。③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可在不进行符合性测试到进行较大范围的符合性测试之间适当选择。④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范围可在较小到较大之间,甚至可以进行详查。这四个组成要素中,以控制风险计划估计水平要素为起点,由于这个起点的估计水平不同使其他要素发生不同的变化c前一个要素直接后一个要素。町以说,初步审计策略是以对重要性、审计风险的初步评估,特别是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为基础的。只有先估计控制风险计划水平,才能进一步安排了解内部控制的范围、符合性测试的范围以及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三、两种极端的初步审计策略

主要证实法和较低的控制风险水平法是初步审计策略的两种极端方法。前者将控制风险计划估计水平确定为最高,而后者确定为低,导致了这两种初步审计策略完全不同。

比较一:各组成要素状况

初步审计策略

控制风险计划

估计水平

了解内部控

制的范围

符合性测

试的范围

实质性测

试的范围

主要证实法

最高

较小

较小

较大

较低的控制风险水平法

较大

较大

较小

比较二:适用的情形

情形

主要证实法

较低的控制风险水平法

1、自部控制不存在,或存在但执行无效

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执行有效

2、进行符合性测试成本大于可节

约的实质性测试成本

进行符合性测试成本小于可

节约的实质性测试成本

3、主要受不常发生的交易和调整分录的账户的有关认定、如固定资产、股本、累计折旧、待摊费用等

受大量日常交易影响的账户的有关认定,如: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存货、工资费用等

4、初次审计比再次审计更多地采用此法

再次审计比初次审计更多地采用此法

比较三:两种初步审计策略的综合实施成本

主要证实法的综合实施成本大于较低的控制风险水平法。主要原因是,执行了解内部控制和符合性测试程序的范围对综合实施成本的影响不大,而实质性测试范围大小对综合实施成本影响较大,且成正向关系。在主要证实法下要求执行较小范围的了解内部控制和符合性测试程序,而执行较大范围的实质性测试,因而综合实施成本较大。在较低的控制风险水平法下正好相反。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3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电力的持续大规模需求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其运营水平逐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问题越发受到重视。通过对电力企业自身审计风险问题的客观认知,能够有效提高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为电力企业运营实现最佳效益提供依托。综合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在审计风险成因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切实防范与控制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2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指的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着重大漏报或错报,审计人员在误报资料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不适当意见的结论。企业内部风险问题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漏报或错报会计报表审计后提出不适当审计结论,从而导致审计对象与相关方面承受一定损失,由此审计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风险。结合甘肃某供电公司,从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个层面对其内部审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

2.1客观因素视角下的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电力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滞后与执行力度缺乏是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当前,仍有部分电力企业审计机构在审计活动中缺乏规范完整的审计计划,缺乏对审计程序与审计复核操作的重视,审计人员只针对审计问题事项进行记录,针对审计问题缺乏客观明确定性,导致内部审计数据可靠性较差,无法实现对风险问题的有效防范。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对甘肃某电网公司分公司、子公司等调查发现,具备独立内部审计机构数量为14个,审计机构与财务等部门合并数量为31个,内部审计管理层次混乱,内部审计领导关系构成如图1所示。在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时,首先应坚持其独立性,确保审计工作独立特质是发挥审计工作监督、职能评价的现实基础,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则其工作会受到其他利益因素干扰,无法切实推进企业内部廉政建设。③辅助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随着审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维护审计人员权益,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隐患。④内部审计范围拓展引起的风险。随着电力企业业务类型不断增加,电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量及数据处理问题增加,其会计数据输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漏记或错记,带来风险问题。

2.2主观因素视角下的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从主观因素视角来分析,其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层面:①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审计人员所具备的审计技能及能力直接关系着审计风险高低。审计人员如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及经验,则无法有效开展审计工作。当前,电力审计部门其缺乏对审计工作规范及职业道德标准的明确,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约束与指导,为审计工作开展带来风险。随着电力业务的不断拓展,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队伍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时代审计要求。②利益冲突引起的审计局限性。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中,其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客体,同时承担着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职能,其在维护电力企业利益的过程中需要维护国家利益,如两者利益之间产生冲突,则审计人员可能会为维护电力企业利益为违反审计原则,引起审计风险。③审计方法缺乏科学性。当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多采取判断抽样方式,然而随着其内部环境复杂性增加,这种统计方法的不科学性所带来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3防范与控制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路径思考

3.1以完善法律法规为根本,制度落实降低审计风险

为实现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必须坚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依托,通过制度规范化及有效运行,切实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管控,防范审计风险发生。在内部审计相关法律编制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与操作性,明确会计信息责任,切实降低会计审计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切实贯彻法律法规关于内部审计的具体要求,规范内部审计职业行为,切实保障审计效果。

3.2构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保障审计机构独立性

在内审机构设置过时应确保审计机构具备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其人员、经费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审计职权由审计机构独立行使,不受其他部门领导及各方面影响,确保审计工作有效落实,获得可观可靠审计结果。在电力企业中,应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备较高地位,审计机构地位及权威性越高,其工作越能够获得领导支持,能够为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提供支持力。审计机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以客观公正的状态进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其他领导及利益关系冲突影响,严格遵循审计职业道德,切实发挥审计作用,降低审计风险问题产生。

3.3切实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实现内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现实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审计被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所代替,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技能及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要求在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时,多渠道遴选具备专业性技术及水准的审计人员,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培训工作与持续教育工作,宣传审计廉政建设,构建严格审计约束机制,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还应对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原因进行分析,确保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审计风险控制,强化审计人员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坚持严谨审计作风,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此外,考虑到电力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及对象存在的复杂性,审计工作无法展开全面审计,需要抽取一定样本进行总体评估与判断。引入统计抽样技术来代替传统的判断抽样技术,通过对审计对象置信区间进行明确,设定样本范围从而降低抽样风险与审计风险。构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对会计评审机制进行完善,降低审计风险。

4结语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审计风险;纳什均衡;占优战略;动态博弈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给军队审计外部环境、法规依据、审计对象、审计目标等都带来重大变化,与此相伴随,军队审计工作蕴含着新的、更大的审计风险。本文从三个方面,运用博弈理论,对军队审计展开防范与控制。

一、理顺管理机制

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运转的基础。在寻找应对军队审计风险的措施时,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保证军队审计的独立性。首先,组织要独立,必须做到与被审计单位没有隶属关系,独立于审计对象之外;其次,人员要独立,做到审计人员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再次,工作要独立,做到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工作,其他部门人员不得干扰和干涉。若审计组受被审计单位领导,在经济利益或是提职晋衔方面受控制,就会造成若被审计单位被查处,审计组也会受损失。典型博弈矩阵为图1,可以看出纳什均衡点为横线标注出的两处。也就是说,此时若被审单位真实反映审计组会选择尽职,若被审单位弄虚作假,审计组会选择不尽职,提升审计风险。当审计组完全独立后,博弈矩阵变为图2。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再存在利益牵制,导致平衡点的移动。此时严格符合占优战略模型,也就是说不论被审计单位选择真实反映还是弄虚作假,审计组的最优战略是唯一的,必定选择尽职,增强可控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健全法规制度

依法审计是军队审计工作最基本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有效防范军队审计风险至关重要。一是根据部队后勤体制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制定审计的相关法规,保证政策的动态一致性;二是制定详细的军队审计执业规范,提高执业规范的可操作性及技术指导作用。在健全法律制度的博弈模型中,最主要的博弈双方为审计组与委托单位,博弈过程如图所示。图3中曲线A为现行法规下固有风险,曲线B为觉察风险。在现行法规下,每一审计成本对应审计风险为阴影部分。图4中A’表示法规进一步完善后固有风险,阴影部分为法规完善后每一成本对应的审计风险。可以明显观察到,在法规进一步完善后,对于通常成本的审计事项审计风险显著降低。也就是说,完善法规制度,提升军队审计处理权限,可以在不提高审计成本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三、丰富审计手段

随着军事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军队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工作量也日益增大,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已显得难以适应。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技术、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提高审计方法的技术含量,如统计抽样方法、程序流程图法等,达到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项目质量、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在审计手段博弈模型中,局中人为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图5中纵轴代表审计风险大小,横轴代表被审计项目如项目a、项目b、项目c,曲线A为审计手段A。可以看出每一审计项目在运用手段A时都对应一个审计风险数值。图6中增加审计手段B、C。此时对于项目a、b,审计风险降低;对于项目c审计风险不变。该模型说明运用多手段、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能降低部分审计项目的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缓解军队审计的危机。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审计 风险 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假定与内部会计控制无关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整体财务报表和各账户余额或某项业务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即由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工作本身的不足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如某些企业缺乏对会计制度应有的重视,账户体系庞杂、会计信息明晰性降低,报表利用困难,成本、费用缺乏成本核算概念等。控制风险是指由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内部控制行为不力,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某个账户或某种业务中的重大错误而形成的审计风险。有时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能否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

2.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不精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

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

我国内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化,这种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因为它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测试,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误差,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会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虽然统计抽样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但其本身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的。同样,大量的分析性审核也会产生相关风险,使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4.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以上现状的存在,使得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

1.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是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措施。审计规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不仅可以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而且也是衡量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标准。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适应现代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尽量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内部审计在组织内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应能够获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应以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保持诚实的信念,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做出重大的妥协。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首先,应加强内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树立内审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对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引导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的能力;三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审计队伍准入制度,实行执证上岗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使审计工作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四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

科学的审计程序是圆满完成各项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从审计任务的下达和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到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整个工作流程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在实施审计的工作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的及成熟的审计技术方法。从审计组提交审计报告到作出审计决定阶段应有完善的“把关”程序。要抓好执法检查和廉政回访工作,要检查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证据收集是否齐全,程序是否符合要要求,决定是否合法,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补救和纠正。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一环扣一环,并且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将审计风险隐患消灭在审计的各个环节。

5.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审计风险可以控制但不能完全消除,如果一味降低审计风险,就可能违背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在接受审计任务时,要认真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程度,高风险单位应该选派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员,并适当延长审计时间,而对低风险单位可以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样就能使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三者统一起来。

6.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我国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邱 嘉:试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消费导刊,2008.2:84

[2]范太艳等:浅议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网络财富,2008.06:52~53

[3]段 琳: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抓手.中国石油企业,2007.12:31~33

[4]刘 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商业会计,2008.12:46~47

[4]赵 菁: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02:17~20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要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风险管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管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审计风险具有以下的性质:(1)客观必然性,(2)潜在性,(3)非故意性,(4)不可计量性,(5)可控性。从其性质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能通过改变审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探讨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可控性,从而有意识地去寻求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主动地去面对审计风险,以便把审计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因此要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从根源上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财产安全,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它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基础审计时,对每一个审计发现都要从内控制度上找根源,对审计取得的各种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实质性测试,它可以起到风向标或导向的作用,引导审计向薄弱环节延伸,查出真相,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减少审计风险。

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虽然审计风险已为大多数审计人员所熟知,但在实践中,审计风险问题尚未引起审计人员的足够重视,也不知道如何去防范审计风险,所采用的审计模式、审计方法还是原来的那一套做法,这势必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把审计风险引入到实务工作中,在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问题。同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审计风险模式,事先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从而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控制,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审计质量,而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目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而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

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

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内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防范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除了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之外,最主要的来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风险评估就是结合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实施方案结果风险的评价。风险评估注重向管理者提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强弱,以期管理者采取相应对策,回避或降低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六、采取交叉审计,增强内审的自我约束和监督,防范审计风险

各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上级审计组织指导下开展审计业务,同级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在上级审计组织统一领导下,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交叉审计,以交流审计资源,总结审计经验,揭露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工作评比,以推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形成自审、互审、抽审的交互审计机制,有利于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各级审计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七、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防范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