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足球战术教学范例6篇

儿童足球战术教学

儿童足球战术教学范文1

【关键词】运动技能;阶段性;训练方法

如何做好少年儿童的足球训练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现就少年儿童的阶段性训练就我个人的理解坦述一些观点。首先,我们要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其次,对足球训练的基本理论应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一、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心理特点

1.抓住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的敏感期

一般6~12岁是儿童期,13~18岁是少年期,而10~14岁又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急增期,在该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不能过早的施加大负荷训练,另一方面受着生长发育的时光后、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它与运动训练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解剖生理及各系统的不同特点,抓住其敏感期,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和运动成绩的协调增长。

2.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各项有趣的足球训练活动

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从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特征来看,他们对游戏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往往是人才成功的起点,而且是人才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在动力。在少年儿童的足球教学中,如果过早地或一味地进行足球战术或比赛方面的训练,则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尤其对他们开始形成的极其强烈的“个性”,不能不说是某种程度的压抑。况且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对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也无裨益。而让他们进行“足球游戏”,诸如比谁运球好,停球好,顶球好,踢得准,控制球的时间长,谁的球艺高超,久而久之,就会练得球艺娴熟和个人的许多“绝招”。

二、加强足球意识、传球技能的培养

足球意识、传球技能在足球运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球目标、掌握传时机、控制传球的力量是衡量足球意识和传球技能的重要标志。

(1)传球的目标:一般分为向脚下传和向空位传两种,但向前向空位传球是主要的,过多的横传、向脚下传球不符合快速的要求,单一的向前、向空位传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两者必须结合使用。

(2)传球的时机:比赛中的传球有两种情况:一是传球在先,跑位在后,传球指挥跑位;另一种是跑位在先,传球在后,让跑位促使传球。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求传球及时。

(3)传球的力量:传球的力量应适度,有利于接球者处理球,并且要准确。在向被对手紧逼的同伴脚下传球时,传球力量要小些,并且将球传向远离防守队员的一侧脚,否则,易被对方队员抢断;向空位传球时,一般要球到人到,人到球到,但在向有较大纵深距离的空位传球时,若突破接应的队员速度快,补位的防守队员离得也较远,传球力量就要大些,以利于发挥突破队员的速度。

三、联系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与足球的技、战术原则进行训练

(1)建立足球技术的动力定型,必须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想要使前三个阶段尽快过渡到自动化阶段,使一定技能的形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练员在运动员足球技术动作与战术配合的学习与运用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进行准确讲解、正确示范,必须合理组织联系,重复实践强化及善于发现、纠正错误,才能使运动员尽快进入理性认识,建立巩固的技术动作定型。

(2)少年儿童足球训练中除了应贯彻一般训练与专项相结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快速对抗技术、战术、身体、心理综合训练的原则外,还应注意贯彻诱导性、渐进性、直观性、系统性、区别性原则(在此不展开描述),才能使少年儿童足球训练工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结合上述理论,制定对少年儿童进行足球阶段训练的步骤

在足球教学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般采用以下教学步骤:①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和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动作概念;②进行模仿练习,可采用不结合球的徒手练习,以进一步明确动作概念;③在简单的条件下进行练习。如原地、慢速、近距离、定位球等情况下进行练习,反复地多次重复某一动作,以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④改变练习条件(或要求)的练习。学生在简单条件下能较好完成任务时,可及时改变练习的条件,如原地练习变为行进间练习;慢速变为中、快速;定位球变为活动中的球;近距离变为中、远距离;单个动作变为组合动作等,以此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⑤在对抗条件下进行练习。对抗练习可由消极对抗逐步过渡到积极对抗,对抗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符合比赛的需要;⑥在比赛或竞赛性练习中练习,以检验和提高运用能力。

总之,少年儿童足球的早期教学与训练应依据《少年儿童足球训练教学大纲》精神,选择具备条件的师资,立足本校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科学可行的训练计划,选择符合少年儿童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方法,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就能使学龄期儿童早期足球训练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王崇喜,王祖俊.足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足球战术教学范文2

1.研究方法:

1.1 文献法:查阅国内小学生足球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有关资料,以及有关儿童的生理、心理的文献,参照儿童训练的原则及生长发育规律后。本文为小学足球教学中脚背内侧踢球设计了不同练习比重的教法。

1.2 实验法:

1.2.1 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方洲小学报名参加足球队的一年级男生30名(出生年月为:2003.9~2004.8),并按完全随机化原则分成三组。

1.2.2 实验方法:

(1)制定计划:利用每周一次课后兴趣训练实施教学内容。其三种教法见表(一)

(2)测试指标:根据实验目的,选定学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踢球的远度为指标。如图(一)。

(以A点为踢球点,以8米宽范围为限制区,以体育常规方法测量踢球远度。单位:米。)

(3)测定各组实验前的原始成绩(踢球远度)。其成绩呈正态分布。

(4)经一个学期共十六节课的实验后测定各组踢球远度。

(5)对各组实验前后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对测量所得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后得到结果如下:

三组所测得原始成绩分别为XA=5.98米;XB=6.48米;XC=6.21米。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到表(二)

从表(二)可以发现,三组原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对他们进行不同教法的实验。

对三组分别用不同方法训练一个学期后,再测得踢远成绩,并将该成绩与实验前进行比较。见表(三)

3.结果分析:

3.1 从三种方法的练习比重来看他们的效果差异。

B组相对于其他两组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在这种练习方法下,一方面儿童的各项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较另外两种方法提高的更快;另一方面儿童也学到了正确的脚背内侧踢球技术。根据运动迁移理论,其运动能力迁移到踢球的技术中,使技术+素质发挥了更大的功效,因而踢球最远。

A组和C组的学生对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的掌握可能要好于B组的学生,但在儿童期对踢球远度起更重要作用的还是他们的身体素质。因而他们技术与身体素质的效果总和要小于B组的学生。同样,A组学生成绩要好于C组学生成绩。

3.2 在儿童的足球教学训练中,应着重发展他们的全面身体素质。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他们的肌纤维较细,各项素质特别是力量素质及身体平衡能力差。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及运用效果。同时,在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足球教学与训练中,要重视和加强儿童全面身体训练,使儿童身体各部位、各系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促进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同时,儿童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也处于发展初期,通过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的教学,还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现代足球运动正向全面、快速的方向发展。比赛中争夺日益激烈,这就对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体训练是足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快的学习和掌握技术、战术的必要条件。抓好儿童期的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有助于儿童掌握规范的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提高对技术的运用效果,为他们以后的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的更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应以发展儿童的身体基本活动技能为主。通过各种趣味性的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打好身体运动能力和良好品质等方面的基础。

因此,在儿童足球教学训练中,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技术练习为辅的训练方法是符合儿童生理特点、训练要求的。

4.小结:

4.1 在儿童的足球教学训练中,应着重发展他们全面的身体素质。

儿童足球战术教学范文3

关键词:乒乓球;基本技术训练;动机激励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儿童乒乓球训练场所教练和儿童学员进行调查(体育场乒乓球训练基地、西安市南门小学乒乓球训练基地、高新一小乒乓球兴趣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乒乓球训练营、西安宏正体育俱乐部乒乓球训练班、西安体育学院乒乓球俱乐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书籍和电子图书馆、以及相关网站查阅关于儿童乒乓球基本技术训练动机激励措施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设计问卷。运用问卷的方法向教练员和学习乒乓球少儿进行调查。

1.2.3数据分析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分析

2.1儿童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动机类别

依据调查调查,其中有小学各年级的学生,也有幼儿园大班的儿童,有长年参加训练的准“专业”运动员,也有未参加训练,在露天球台、课桌上、走廊里经常“打球”的“游击散兵”,或迫切要求参加训练的乒乓球爱好者。综合这些学生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动机,一般分以下几种:

2.1.1本能型

人们发泄自身的剩余精力,通过活动使机体获得适度疲劳后的舒适感是人类的本能需要。儿童的发泄形式是肌肉的外显运动,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这类运动,除了机械重复、单调枯燥的跑(如相互追逐)、跳(如跳皮筋)之外,精力相对旺盛的儿童要追求稍复杂的运动项目,于是他们选择了器材便宜,活动条件限制较少的乒乓球运动,独人对着墙壁可玩,两人在水门汀上可玩。

2.1.2从众型

乒乓球自60年代始视为我国的国球,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社会普及面极为广泛。现今学龄儿童的家长,曾受“乒乓王国”的影响,对这一运动的爱好程度、熟悉程度普遍地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孩子中有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此产生了兴趣;有的受交往心理的影响,被其他儿童同化而喜欢上了乒乓球;有的在父母强烈要求下参加乒乓球业余训练。

2.1.3 情绪型

乒乓球运动不但可以使儿童满足释放机体能量的需要,还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满足娱乐的需要和儿童间交往心理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参加训练的学生,在掌握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动作之后,获得了成功的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强化了运动的兴趣。更有不少儿童受好胜心的支配,即使在自然状态下(即不是有目的有计划训练的情况下),也会独自摸索或相互模仿,无师自通地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在一次又一次好胜心理的满足中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2.1.4主动型

以上三种类型仅仅是对乒乓球产生兴趣的初级阶段,其活动往往只停留在自然的,无计划、无目的的水平上。要真正提高运动水平,离不开运动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指对被训练者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并让他们积极参加实践的教学活动。上述三种动机,在参加扎实艰苦的训练时,往往不能保证他们持之以恒。

2.2儿童乒乓球训练中动机激励的措施

对儿童乒乓球业余训练的动机激励,要基于本能型和从众型动机,强化情绪型,发展主动型。我校教练组在二十多年的训练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有如下这些:

2.2.1 游戏活动法

对于一些刚参加训练的学生特别是初始年级新生,需要他们了解熟悉乒乓球运动的球性。对他们的训练,以游戏活动形式为主。如进行球板托球比赛,把装有球的筐放在球台的一角,同边线的另一角放一空筐,让孩子将前筐中的球捡起放在平放的球板上一只只运到空筐中,一分钟内看谁捡放的球多;对墙击球赛――初学基本动作后,将球用绳子吊起来,让学生挥拍,用正确的推档、攻球动作去触球,看谁碰到球的次数多。

2.2.2 环境熏陶法

首先,学校一流的硬件建设,为孩子创设了玩乒乓、学乒乓的良好环境和浓烈气氛。更重要的是要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球室内张贴学校在历届省市比赛中获得的锦旗、奖杯、证书及主要运动员的相片;墙上记录着学生每天训练的成绩,每月更新一次;张贴有关训练制度及报刊中有关我国优秀运动员照片、事迹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一步加深对乒乓球运动的感情。

2.2.3 直观刺激法

儿童对于新鲜的事物易产生学习的欲望,对直观的内容易理解、易掌握。训练中采用直观的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乒乓球触到球台及到地面后的运动特点,激起他们学习打出旋转球、判断并回击旋转球方法的欲望。所谓“刺激”,是指有意识地在学新技术前,让学生看到现有水平的不足,造成已有技术与打球中新现象的之间的不平衡,并产生建立新的平衡的欲望。如学习落点和步法,让学生在接老师落点变化的球时,产生困惑等等。

2.2.4 奖惩激励法

合理的奖惩,可使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情绪调节中强化学球的动机,特别是正面调节,成功后的积极情感体验作用更大。我们采用表扬、记分数、打五角星、评红花等方式作为奖励,对训练中每次输球“挂红灯”作为“惩罚”。如学龄晚期的儿童中随着训练的进展,需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这时我们采用对打出一个高质量的球加分、加球,而对于发球无质量、回球不尽力,脚步滞缓、动作不到位的则给予减分、减球等措施,以避免一些同学怕苦怕累,情绪低落,应付训练等情况的产生。这样,不但让他们了解自己在每一次训练课、每一阶段的训练情况,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还促使他们为争取奖励而加倍努力。

2.2.5 竞赛激励法

竞争是激发动机的一种重要措施。我们经常将基本技术训练和比赛相结合,如对推比赛、对攻比赛、搓中起板、发球抢攻、升降赛、擂台赛、循环赛等等;学校还举行每年的校内“实验杯”乒乓球赛,在班内比赛的基础上举行同年级各班之间的对抗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巩固基本技术,在比赛中学习战术运用,在比赛中提高球艺。我们还将上述方法中的奖惩统计纳入竞赛内容,开展队员之间的横向竞赛,个人的过去与今天的纵向比赛。学校还承办市乒协每年一届的小学生乒乓赛,承办2004年全国少儿乒乓球总决赛,组织参加省中小学生乒乓球积分赛,为受训学生创造更多、更高层次的参赛机会。学生处于一个合理的竞争氛围中,强化了训练动机。

2.2.6 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是良好的正面激励措施。我们要求学生,每个月至少看两场乒超、国际巡回赛等赛事的电视实况,每逢世乒赛区等国内外大赛,教练集中组织观看实况录像,并分析解剖优秀运动员的优点所在,从观摩中汲取新的力量。还经常组织儿童学习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教育他们既要学技术,更要学精神。学精益求精的技术,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认真打好每板球,引导他们向动机的最高境界发展。

儿童足球战术教学范文4

一、儿童的体育课不是呆板的教授,而是充满趣味的“娱乐”

【现象】学生普遍爱玩篮球,尤其是男生,然而,“爱篮球不爱篮球课”的现象非常突出。体育老师进行篮球知识教授、篮球技能训练的时候,男生们没精打采,老师一宣布自由组合的篮球对抗赛,他们一下子生龙活虎,沉闷的体育馆里充满了欢笑。

【分析】篮球课上,体育老师一般按传统项目单元设计,按部就班,即以各种运球——各种传球——投篮练习——比赛练习等先后程序。不难发现,教学程序的呆板化,直接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中,学生欣赏过充满激情和挑战的体育赛事,也曾和小伙伴们较量过;教学中,他们却体验不到项目本身具有的活力和魅力,只是一味地练习——考核——再练习——再考核。

【对策】我们以为,首先要调整教学内容体系,一反以往先教技术、再学实战的教学方法,直接运用学生生活中的“已知”,组织学生参与篮球比赛。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获得了参与的兴趣,比赛中,学生发现自身技能的不足,就会有目的地指向基本技能的学习,从而有了“获得性”学习的需要。篮球比赛,在今天已经是一个极其受欢迎的“娱乐项目”,娱乐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欢乐,也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主动。这个时候,我们再有意识地教授篮球基本技能,把学生卷入高效、有趣味的学习之中。这样,既贴近生活,贴近儿童,也满足了儿童的正当需要,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启示】“娱乐”并不只是“休闲”,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它是一种通过表现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与受者感受喜悦、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儿童的体育课,“娱乐”地面向全体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个体兴趣,而学生一旦对某种体育活动产生了激情和兴趣,理所当然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必然能够提高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在符合学生综合性发展的前提下,选择有趣味的内容和形式,会更适合儿童。这是儿童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儿童的体育课不是“竞技”的天堂,而是“健康”的绿地

【现象】以跑为例,从一年级出现跑一直到高三,所有年级的教材都是同样的,以快速跑、障碍跑、接力跑、耐久跑四种形式出现,快速跑从30米跑到50米跑再到100米跑的内容,耐久跑是从400米到800米到1000米再到1500米跑的内容,几乎还保留着竞技训练的手段和步骤。

【分析】50多年的体育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连跑的距离也是采用竞技运动的标准,没有80米跑,没有150米跑,也没有300米跑,因为竞技运动项目没有,对竞赛不存在意义。诚然,体育课离不开技能教学,然而,体育教学主要的目的和任务,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而是将他们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我们没有理由评定一个能跑400米的学生,一定比跑300米的学生体能更健康。

【对策】竞技运动教学体系是针对运动竞技而研制的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根本目的不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水平,而是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毫无扬弃的竞技教学。以“跑”为例,我们要引导、指导学生在“跑”中体会技术动作、呼吸方法、呼吸节奏和步伐节奏,这是必须的。但是,在观念上我们的立足点不是要培养一个能快速“跑”或者耐久“跑”的特长生,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要发展的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运动素养和健康认知,以及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的本领。

【启示】体育课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课程,课程的本质属性是“促进健康”。如果说学习结果能反映出学生的健康水平,那么这个结果就是正确的,符合新课程精神的。然而,我们发现,体能测试成绩高的学生,并不一定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能测试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有着健康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体育教学,不应过分强调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应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而应该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儿童的体育不是姓“竞技”,而是姓“健康”。

三、儿童的体育课不是“他比”的气馁,而是“自比”的欣慰

【现象】学生C每次跑步练习都是吊儿郎当的,然而,体育测试中,他总能轻松地获得很好的成绩。另有学生D,练习的时候很努力,很刻苦,然而体育成绩总似乎不如意,时间久了,对体育课只有“羡慕嫉妒恨”了。

儿童足球战术教学范文5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活动;幼儿园;可行性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及2012年的上海世博会以来,中国公民对英语学习一直都体现一个字“热”。从年龄上看,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小到咿呀学语的幼儿。从职业上看,有学识渊博的非英语专业博士,也有助人为乐的街道志愿者,更有辛勤的环卫工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旅游业不断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在政府官员的关怀下,出国旅游已不再是一件难事,逐渐出现出国热潮。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来中国留学、旅游、做生意的外国友人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乃至当今市场上进、出口商品,电视、广播、媒体,甚至儿童游戏,聊天工具,以及其他一些应用软件,我们随处可见英语的字样。然而,在这经济、政治、文化、学术等暴涨的年代,英语作为全球性通用语言,作为人类相互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引发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批又一批诸如双语幼儿园、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他们打着“英语”的旗号,惟利是图,目的是吸引家长眼球,抓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费昂贵的心血和代价把孩子送到所谓的英语学校[1]。然而事与愿违,所谓的双语幼儿园和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由于师资力量欠缺,教学方法不当,环境设施滞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材配套设施混乱,导致教师无外乎是随便教教几个英语单词,说说几个英语句子而已,长期以往,这样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英语教学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教育部门出台明确的规定:“幼儿园不允许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进行有关英语教学”。然而,渐渐地许多幼儿园又出现“冷”的现象,那么幼儿园到底该不该开展英语教育活动?该如何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这篇文章主要阐述学前英语教育活动开设的可行性及挑战策略。

一学前教育开设英语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一)儿童发展的需要

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中指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差距,这种差距在监护人或者是家长的协同帮助下构建一种支架式(scaffolding)的学习模式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和信息来刺激最近发展区,从而完成工作任务[2]。此外,在他的思维与语言(thoughtandlanguage)中也明确宣称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是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双语儿童在创编故事及语言输出方面表现出比单语儿童更大的创造性和开放性。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提出“关键期”假说,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4---5岁,在此期间,如果儿童没有接受语言环境的刺激,以后就很难学会此类行动。皮亚杰(JeanPiaget)的观点也认为3-6岁儿童的思维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儿童在此阶段的认知、批判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模仿能力都呈现质的飞跃[3]。日本有位名叫秋田教授说,人类学习第二语言也存在关键期,他明确提出“人如果在他出生后三天才学习英语,那么他就已经晚了两天了”,他认为儿童学习英语越早越好。[4]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自然》[4]1996年第1期杂志宣称: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外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然而这个区域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区域重新建立起记忆结构。新建立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进行语言输出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这一重要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儿童早期学习外语所具备的生理优势。除此之外,幼儿学习英语也有其心理优势,因为幼儿学习英语不害羞、不怕笑、敢于接受自己出现的语言错误,也具备学习外语的好奇心。只要老师给他们提供有趣的语言实践语境,幼儿就会很容易的自然习得二语。

(二)时代的需要

贵州是一个气候宜人的旅游城市,近几年发展迅速,定期举行国际风筝节旅游文化节等,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相当的平凡。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母婴网》2002年2月21日文章提到“幼儿学英语的重要性概括起来讲就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证实了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郭力平&李琳的《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的调查分析》中得出,三分之一的园长认为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园开设英语教育势在必行。

(三)家长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留学、旅行已不是一件难事,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诸多应用软件都是英语著称,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日用产品,跟随着微信代购产品时不时闯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人们的眼里,在这个地球村年代,家长似乎意识到如果不懂英语会给生活上带来诸多的不便,已经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自己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不懂英语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家长们目睹时代的变迁坚信学好英语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正好幼儿园没有大胆的开设英语教育,使得市场上的培训机构大展生手,从而迎合了家长们的需求。

(四)幼儿园的需要

幼儿园开设早期英语教育其实是一种新的理念和一种新的挑战,对于教师的发展以及园长的发展其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开设英语教育无外乎是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幼儿教育基本常识和理论,更要精通幼儿英语教育方法和构念,更要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对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汇,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五)幼小衔接的需要

至2001年教育部出台小学三年级学生必须开设英语课以来,学习英语低龄化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家长们质问为什么从三年级开始,不从一年级,二年级,乃至幼儿园开始,尽管对于开设英语教育是越早越好,还是越晚越好,至今还是一个引起学术界争议的问题,使得有条件的家庭毫无疑问把自己的小孩送去英语培训机构的原因,然而贫困家庭儿童不能有效地接受幼儿英语的熏陶,从而造成幼儿英语起点差异化,幼小衔接脱节化现象。

二学前教育开设英语教育活动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师资问题

根据郭力平、李琳的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园长们也并非盲目乐观地接受幼儿英语教育,因为,目前的确存在一些情况:一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工作,非英语专业的幼儿教师不懂幼儿英语教学法,英语知识薄弱,语音语调不标准,难以与幼儿进行纯英语的沟通交流。[5]二是,幼儿园英语教师得不到专业的英语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就拿铜仁幼专为例,给新上岗的老师培训没有一次是涉及幼儿英语教育。三是,教师难以接受幼儿英语专业教学法的指导,师师之间,老师与领导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很多老师是依从自己以前老师在中学阶、大学阶段的教学方法来教幼儿,这种所谓的语法翻译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幼儿英语教育适得其反。

(二)辅助资料问题

据作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幼儿英语教材以及各种试听材料五花八门,真正适合幼儿英语教学的寥寥无几。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延续性的体系,所包含的各种配套材料如:图片、挂图、视听材料、家长辅助材料等都很欠缺。

(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的信念问题

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及幼儿园领导由于自身缺乏幼儿英语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信念,使得幼儿英语教育边缘化和冷落化。其次,幼儿英语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对英语的语感,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展儿童国际视野。然而很多家长误认为学习英语不但要会说,而且要会写,使得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太高,幼儿想方设法满足家长的迫切要求,长期以往,打击幼儿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6]。

(四)评估材料问题

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有一套评估模式,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也不例外,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评估或者是衡量幼儿英语自然习得情况?评估工具、手段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如何?幼儿英语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因此,种种问题都涉及到幼儿英语活动的开展。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幼儿学习英语确实是时代所需,那么我们在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中如何来应对这些机会和挑战?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资金与管理方面

政府机构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夯实教师的专业队伍建设,组建教师岗前培训与后续培训机制。学校要做好课程设置,环境创设等服务工作,做好对幼儿英语教师的管理工作以及奖励制度,提升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建设队伍及思想服务意识。

(二)课程设置方面

教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列出适合本园的本土英语活动方案,小班、中班、大班的英语老师要集中起来进行探讨,目标要明确,活动方案既不要重复且难易度也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要体现兴趣性更要体现目标性及幼儿园开设英语活动是为了培养语感,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扩宽儿童的国际视野,力求为小学阶段、以后的成长生涯做好铺垫。

(三)家园配合方面

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管理条列,配好幼儿英语老师的任务安排,切实做好家园通,家幼通工作,家长也要配合为孩子构建二语习得的机会,创设二语自然习得的环境和语境。此外,家长也不要对孩子学习英语抱太高的期望,不要给孩子强加压力,让他们顺其自然发展,长期以往。相信会有奇迹发现[7]。总之,时代在进步,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老师、幼儿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机遇与挑战,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此篇文章确实证实了幼儿学习英语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只是针对铜仁市的经济发展提出的,没有考虑过乡村及大都市的教育基本情况,所以,对于乡村和大都市的幼儿英语教育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东燕.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思考[J].学园,2015,27.

[2]周兢.对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定位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12):4-6.

[3]王凯莉.幼儿英语教育之我见[J].学理论,2011,(20):233-234.

[4]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5]郭力平,李琳.幼儿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3:46-48.

[6]丁玉兰.幼儿英语教学生活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儿童足球战术教学范文6

可以自由飞翔

可是

猎人会把我打下来

如果我可以变成小草就好了

可以长在任何地方

可是

山羊会把我吃掉

……

这是一个7岁孩子元元的诗作,题目是《我的美丽想象》。初读这首诗,可能会折服于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可是细细品味,却能读出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感。变成鸟,变成小草,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那么这个小小的“我”,该在何处安放呢?

从“看见”到“发现”

实际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上述诗作中读出孩子的内心需求。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些人只能看见儿童,却无法发现儿童。从“看见”到“发现”,是一种艰难的嬗变。

在创办幼儿园之前,李跃儿从事的是美术教育。她是当地知名的画家,家长把孩子送到李跃儿的培训班,希望多为孩子准备一条通往大学的道路。因此李跃儿教给孩子们的是最实用的绘画技法:线条、结构、透视等,这些孩子也不负众望,几乎全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我不喜欢这样画画。”一个前来学画的 6岁孩子哭着说。“将来要考上美术院校,必须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练,要不然你只画着玩,没什么用的。”当时的李跃儿“看见”的是如何让孩子考上大学,所以苦口婆心地劝解孩子压制内心的诉求,迎合成人世界的标准。

但是孩子无心的话语却对李跃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五六岁的孩子画画时充满了想象力和情感,他们的画作是颜料从灵魂深处流淌到胳膊,又从指尖奔涌到纸上而形成的,所展现出的心灵感受力和灵性完全是大师级的。然而随着孩子接受的“培训”越来越多,原先的灵性越来越少,代之以僵硬的匠人的技法。

孩子对于事物独特的感受力没有了,在教育的作用之下,消失了。想到这里,李跃儿一下子慌了,她觉察到自己的教育与儿童的天性背道而驰,自己是在“兢兢业业地误人子弟”。她非常痛苦,停办了美术培训班。

心灰意冷中,首都师范大学杨景芝教授的一场讲座犹如醍醐灌顶,让李跃儿幡然醒悟。“美术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儿童发展天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杨教授的话让她找到了解决难题的“钥匙”:美术教育不是实用的敲门砖,而是“培养孩子内在能力”的工具。虽然当时对“内在能力”的认识有些模糊,但她迫不及待地要开始全新的实践,美术教育班重新开班。

“孩子们,现在咱们去小树林!”去小树林可不是写生,而是去上李跃儿“创造”的观察体验课。“今天,我们来演小红帽的故事。演完之后,把你喜欢的部分画出来。”这样的课,孩子们自然是喜欢的,不再是正襟危坐,不再有枯燥的描摹,而是通过演戏置身于故事当中。尽管表演的过程漏洞百出,但是孩子们快乐极了,清亮的笑声荡漾在树梢上,白云间。

经过亲身体验,孩子们的画作天马行空,生动,真挚,充满了独特的理解。从这些画作中,李跃儿第一次洞察到孩子丰富、真实的精神世界。“以前只知道上课,现在能够睁开眼睛发现这个人,关注他是不是幸福,状态是不是好。”

李跃儿对教育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她一下子变得“跟儿童一体”了,完全能感受到孩子的心理状态、思维状态。从此,李跃儿的美术教育班更出名了,不仅教孩子美术,还能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看着这群精神饱满,充满灵性的孩子,李跃儿知道自己做对了,这种教育不再压制,而是舒展儿童的天性,滋养儿童的生命。随着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李跃儿开始创办幼儿园。

在李跃儿芭学园,孩子的所有活动被称为“工作”,与成人的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芭学园课程也是“活的”,按照一年四季的特征各有不同:春季孩子们的工作主要是春耕、种植、体能锻炼等;夏季课程多是随机生成,包括季节规律、人类生活等;秋季主要是大型搭建,孩子们通过锯木材、打磨搭建真实的房屋或者水利设施;冬天主要是室内自选工作,孩子们将前三个季节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园内设置了厨艺区、手工区、种植区、木工区等多种工作区,提供充足的、真实的材料供不同特质的孩子选择和探索。

能“发现”儿童的人,才能读懂儿童的行为,才能意识到他们正是通过探索、玩耍、假扮,甚至破坏等工作建构着自己的生命。从“看见”到“发现”,李跃儿走过了数年的光阴。确实,身体外形上的不同很容易看到,但心灵的差异却往往难以觉察,甚至被忽视。只有放弃成人立场,透过一系列的表象,才能发现并理解儿童独特的心灵世界,并在孩子建构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有营养的童年

看到《我的美丽想象》这首诗后,班主任顾文艳意识到该跟孩子谈一谈了。顾文艳一直钟情于童诗教育,和孩子们一起读童诗写童诗,她知道元元是在用诗表达自己的情绪。

“顾老师觉得最近你可能不太开心,能跟我说说其中的原因吗?”顾文艳的话刚说完,孩子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妈妈每天逼我练琴,我不想弹琴,我要跟小朋友出去玩,妈妈又不让我出去玩。”元元哭着说。孩子理所当然的需求――玩耍的权利受到限制,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元元丝毫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逃离现有的世界是他面对压力最无奈的选择,可是他又能逃到哪里呢?没有父母的关爱,哪里都不安全。

顾文艳跟元元妈妈说起了这件事情,“我还不是为了他好?为了照顾他的生活,我连工作都辞了。当初也是他自己选择弹钢琴的,马上要考十级,当然得加紧练习啦。”妈妈一肚子委屈。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在意孩子的吃穿等身体成长的需求,对心灵成长的需要要么一无所知,要么置若罔闻。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为了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可以牺牲当下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能说元元的父母不爱孩子吗?他们当然爱。只不过这种爱并不是孩子需要的,不恰当的爱变成了伤害,爱得越深,伤得越重。

“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可元元最近不太笑了,似乎有些忧郁。”顾文艳提醒道。“光高兴有什么用,考不过钢琴十级一切都白费。”妈妈依然是从成人的立场看问题。“对你来说,是考过十级重要,还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重要?”顾文艳有些急了。

这句话触动了元元的妈妈,但她不知道该怎么改变。顾文艳建议元元的妈妈首先诚恳地接纳孩子的诉求,然后和元元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向小林校长学习如何信任和尊重孩子。

其实,元元的事情不是个例。班里小樱时不时地跟顾文艳提要求:“老师,我好像发烧了,你抱抱我吧。”“老师,你亲亲我吧。”这种对爱的索取可能源于家庭中爱的缺乏。经过了解,顾文艳得知小樱很小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妈妈忙于自己的生意,把小樱放在姥姥家。尽管小樱在姥姥家吃穿不愁,可是物质的丰裕和姥姥的照顾始终不能替代妈妈的拥抱和亲吻。小樱把对妈妈的思念投射到了顾文艳身上。

当成人的要求和教育压抑儿童的天性,或者忽视儿童精神成长的需求,儿童内心的精神花园会因缺少滋润而荒芜,孩子就犹如枯萎的鲜花,蔫头耷脑,甚至连头发都是枯黄的。班里的一部分孩子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也是对成人世界的警告。

童年的心灵需要什么?顾文艳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小时候养乌龟的经历。作为独生子,乌龟是儿子最好的朋友,儿子的喜怒哀乐都会跟它分享。没有了成人有意无意的强势立场,那是一种平等的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当顾文艳把两只小乌龟带到教室里时,孩子们立即围了上去,“你好,小乌龟!”“我能不能摸摸你啊?”孩子们与小动物有天然的亲近,他们理所当然地把乌龟当成了班里的一员,轮流照顾喂食。后来这个班的编外成员越来越多,小蝌蚪、小兔子都在此安家落户。再后来,班级的阳台变成了“开心农场”,大家自己动手播种、浇水,在焦急而又好奇中期待种子破土而出。

班级里多了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他们为种子的萌发而欢呼雀跃,为小乌龟的死去而伤心流泪。在这些“精神食粮”的滋养下,孩子的生命犹如春天的原野,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你们老师给你们讲绘本吗?你们老师给你们读童诗吗?你们老师给你们养小乌龟吗?你们老师和你们一起种菜吗?哼!”顾文艳的学生曾经自豪地跟其他小朋友炫耀,“我们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观察孩子,走进孩子,帮助孩子,这样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好教师。

教育者应当如此: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当的帮助。所谓“适当的帮助”,李跃儿认为包含以下方面:

(1)成为他自己;

(2)具有感受力;

(3)正确的审美观;

(4)天然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

(5)天然的对工作热爱;

(6)促进人类发展的质疑和解疑特质;

(7)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8)对人类文化和自然具有同等的兴趣;

(9)头脑清楚;

(10)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判断;

(11)无意识的对群体的兴趣;

(12)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13)易于适应环境;

(14)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

(15)抗冲突能力。

在李跃儿看来,这是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15种品质,能够帮助儿童形成道德自律、自主学习、适应生存的人格特质,这些就是童年所需要的营养。

与儿童的天性合作

两百多年前,卢梭就在《爱弥儿》中告诉世人:教育的影响必须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一如芭学园的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不能削足适履,所提供的环境和教育内容应该随着儿童的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

“加油!加油!”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的足球场上,“童友杯”校内足球联赛三年级的比赛正在紧张进行中。场上的足球滚到哪里,球员们就追到哪里。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玩耍,甚至有的孩子把鞋都踢了出去。虽然孩子们还没有太多的配合和战术意识,但这并不妨碍队员的全情投入和观众的热情。裁判的判罚也极其严谨,角球、界外球、任意球,孩子们挥洒着汗水,体会比赛中的规则、合作、竞争、快乐与悲伤。

“童友杯”足球联赛是实验小学坚持了13年的传统项目,每年秋季开赛,持续2个多月的时间。实验小学特别重视开展团队运动项目,校长吴建民从中发现了得天独厚的教育价值。小学时期,儿童的归属感从家庭开始向同伴转移,同伴的友谊、支持和尊重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精神寄托。在同伴交往中,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团结协作、服从权威、完成任务等成为必备的品质,而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为这些品质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可别小看这个小学里的足球联赛,人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赛前各球队展示宣传、入场握手仪式、中场休息的啦啦队表演、赛后颁奖、赛事跟进报道、最佳射手评选,正规联赛该有的项目,他们一样也不少。学校普及了足球课,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在他们的心目中,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欧洲足球五大联赛。

“一群小孩子,懂什么呀,有必要这么正式吗?”曾经有人提出质疑。“可不能小看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力。”对此,吴建民一点不含糊。

在一次比赛中,球员对裁判的判罚提出了抗议。“球是碰到对方球员的腿后出边界的,应该是我们发界外球,老师判错了!”球员围过来跟裁判理论。联赛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场地小,比赛只设一名主裁判。裁判坚持自己的判断,示意比赛继续。“黑哨!黑哨!”孩子们不干了,让观看比赛的吴建民进行评判。“球员和教练必须服从裁判,这是足球场的规则,我们应该遵守。不过这也提醒我们,一名裁判有可能观察不全面,应该再设两名边裁。”就这样,随后的比赛中,裁判员增至3名,判罚更加谨慎和规范。在一场场比赛中,孩子们学着在合作与竞争、规则与服从间寻找平衡。

围绕着足球赛,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也是必须要上的一课。“都是因为你,你没有守住大门,我们才输了。”“对,都是你的错。”有个班级比赛输了,他们把失败的怒气发泄到守门员身上。被大家指责的守门员趴在桌上呜呜大哭,一些女生也跟着哭了起来,班级里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孩子们,今天的比赛我们输了,老师也非常难过。可把责任推给守门员,我认为不公平。足球赛中个人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团队配合。失败不可怕,因为每个人都尽力了,我们要做的是积累经验……”直面输球,接纳失败,赛场外的讨论持续的时间更久,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当然,儿童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天性中的探索和冒险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果成人把这些问题当作错误进行“处理”,那无疑是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吴建民坚持在儿童教育中实行“无错原则”,“孩子犯的错误不是真正的错误,而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应该给孩子尝试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

“我希望学校能让孩子产生依恋,当他毕业后再想起学校时回忆是温暖的。”吴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