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例6篇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1

[论文摘要]在高职教育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就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理念、原则、流程和内容等进行了专题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体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上岗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而导致这一差距的直接原因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有较大差距,传统课程多,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少;教学内容陈旧,学用脱节严重,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不够紧密等。因此,在高职教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和推进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巫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紧紧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而展开,认真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原则和规律来进行。本文拟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理念、原则、流程、内容等进行专题探讨。

一、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理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称专业教学计划,是规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体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领域、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体系、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教学评估与管理、师资、实训条件等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努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具体而言,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一)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确定开发方向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应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拓展更加宽广的成长空间。

(二)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方向,打破“三段式”传统课程模式。要尽早让学生进人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一门课程应包含一项或多项工作任务。要改变“实践是理沦的延伸和应用”的理念,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实训)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四)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

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围绕掌握职业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操作技能,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创设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

(五)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鉴定项目

职业(行业)标准是在分类基础上,根据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教育、技能鉴定的基本依据,也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要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中级以上的资格证书。

二、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行业、企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二)实用性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项内容和要求要切合实际,能适应行业、企业要求,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同时,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

(三)发展性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能体现高职教育的最新要求。

三、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流程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从组建开发团队开始,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经过运行试验、评估反馈,实现不断调整、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开发环路,周而复始,持续改进,如图1所示。

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一)组建开发团队

打造一支“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途径,积极探索构建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开发工作,努力达到校企双方“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师资队伍共建、培养过程共管、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新境界。

(二)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高职院校同类专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调研成果主要有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企业组织架构图、职业岗位资质说明书、人才供求信息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通过市场调研,在充分把握市场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就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就业情况,现行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等。

(三)进行职业分析

1.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要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工作任务分析的主要成果形式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2.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能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通过行动领域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四)设计课程标准

1.学习领域设计。学习领域是指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属于一级教学目标,其结构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通常也称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设计是在行动领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的顺序串行知识,形成以工作为导向的知识体系。纵向学习领域的排列符合职业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横向学习领域的分解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为标志的。

学习领域设计要充分考虑合格社会人员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向职业继续教育延伸和扩展,还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本领,进而确定专业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为达到培养目标所确定的教学原则、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构建各个专业的学习领域。

2.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指以项目、任务、产品等为载体,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每个学习情境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是教学的二级培养目标。通过本环节,设计出由课程目标(基于岗位资质分析)、课程结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基于职业能力本位,以项目、任务或案例为主体)、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合一)、课程评价(过程评价为主、多元化、开放性)、课程管理(基于PDCA循环、持续改进)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五)制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各学习领域课程之间的“排列组合”问题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可从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出发,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进行合理安排。

1.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就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应涵盖国家(行业)颁布的相应标准的考核要求。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以任务驱动型课程为主体,课程实施主要按照工作流程或技能提升的逻辑顺序来展开,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范围较窄的工作任务切人,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工作岗位所需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劳动组织、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同时,将知识学习、技能提升、能力培养和习惯形成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公共文化学习领域课程。公共文化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共同信念和情感,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加强人文素养,树立法制观念,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同时,通过公共文化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公共文化学习领域课程应注重活学活用,加强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强针对性与应用性,提高为专业服务的能力。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其提供有力保障。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2)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3)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4)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组织的需要,修订教学运行管理条例;(5)配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学习与研究,制定课程相关管理制度;(6)构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教学改革;铁路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苏宏升(1969-),男,甘肃靖远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教授;董海鹰(1966-),男,陕西临潼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27-03

一、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1958年由姜嘉猷教授等一批电机工程专家组建的电力机车专业和1959年组建的电力机车供电专业。1999年,学校根据国家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00年,该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管理的专业点名单,并于2004年获得了财政部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资助。[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成立以来,沿袭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多年优良的办学传统,本着服务铁路和面向地方电力系统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原则,已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铁道电气化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西部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时期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时期,而大众化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分配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演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这仅仅通过提升教学质量,狠抓教学水平的努力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分析做起,正确定位,找好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做好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完成高校肩负的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和服务社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普遍设立的一个专业,专业规模相对庞大,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如前所述,兰州交通大学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在当前诸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关系到该专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在对当前该专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原铁路院校类特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即将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在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方向的基础上设立了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和接触网工程两个特色专业方向,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两年的专业尝试,证明电气工程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的实践是完全正确的,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少人已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特色专业方向的设立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规定》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特殊需要及自身优势和特点,可在完成基础课教学后,在现设专业范围内自主审定专业方向”。在此规则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开展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立特色专业方向的探讨和研究工作。

1.电气专业宽口径下的问题分析

纵观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部分高校沿袭着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忽略了人自身的教育,又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导致培养目标过大而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教学以具体专业为导向,将相应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消化,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专业化日益突出,培养更加专业的电气方面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建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决定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铁路电力牵引相比其他牵引方式在高速、重载、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是未来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发展的牵引模式。“九五”后期,随着一批时速超过200km的客货共线铁路和200~350km的客运专线铁路的建成,我国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期,加上这些铁路多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客观上决定了对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更高要求:要求电气专业对铁道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求作为铁路自动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代表的牵引供电系统要从可靠性到先进性满足高速铁路建设的要求;要求现代的电力牵引供电要向专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掀起了新一轮高潮,且正在向新疆、等边远地区渗透,而这些铁路建设的特点是高起点和高标准,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铁路供电和接触网方面的人才,从事与牵引变电所与接触网有关的运营维护工作,确保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另外,由于兰州交通大学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朗或培养计划满足不了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

根据我们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武汉、郑州、兰州等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公司,以及南车、北车等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调查而得出的结论来看,这些企业每年对牵引供电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是学校能够提供的三分之一,缺口达一半以上,而且这些铁路企业对牵引供电的人才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一方面是宽口径下电气专业学生由于技能欠缺和诸多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人才匮乏,出现了多家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争抢人才而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的局面。鉴于此,根据兰州交通大学原铁路类院校特色,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决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开辟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同时,考虑到接触网是电力牵引必不可少的载体,与运营维护工作往往纠结在一起,密不可分,因此又设立了接触网工程方向。这样和原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一起,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两个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和一个传统专业方向,较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改革的具体措施

电气工程系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确定就成为兰州交通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这也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有该方向的本科院校。为了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即铁道供电和接触网方向)的教学要求,院系两级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资助。

1.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的完善

电气工程系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是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而设置的,具有课程门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特点。缺点是缺乏特色,定向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能和铁路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使之既能符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又能体现铁路特色供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此,研究小组认为: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充分反映本课程方向的新技术和发展前景;删减就繁,除旧布新,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结合大纲对原教学计划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2]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除执行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外,学院还构建了由14门课程组成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数值计算与MATLAB方法”、“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导论”、“DSP技术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开发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Web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对数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修订计划时增加了工程数学教学方面的内容,包括“数学物理方程”、“矢量分析与场论”、“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为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厚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既能在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宽口径下学习,又能掌握特色专业方向课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为以后分专业方向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包括“电路分析”、“电路实验”、“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气工程导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10门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共同构成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平台。

由于接触网专业对机械和力学知识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平台中增加了“机械设计基础”和“工程力学”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为以后学好接触网专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3)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主要涉及“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器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配电网络自动化”等课程,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起构建专业技能获取平台。

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对确保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做了较大的调整。针对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增加了“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与设计”、“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及装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牵引供电所设计与施工”课程以及这些课的课程设计。针对接触网工程专业方向,增加了“接触网工程与设计”、“接触网规程与规则”、“接触网施工”、“接触网检测”以及“接触网工程与设计课程设计”。上述两个特色方向除必修课外,均有9个学分的选修课。表1是调整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计划。

(4)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修订。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调整工程实践平台本身的实训内容,如认识实习由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改为参观兰州铁路局供电段兰东牵引变电所,生产实习由原来的兰州电机厂实习改为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陇西分站接触网实训基地实习。二是开辟新的实训内容或实训基地,如增加了有关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的零部件拆装实习,以及开辟了兰州铁路局供电段电调中心实习基地。此外,学院还定期聘请各大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公司、青藏铁路公司等现场专业人员来学院任课或作报告,使得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到现场的知识。

2.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师资力量的配备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败。在优化师资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体措施:一是安排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实习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如2008年安排张廷荣、李红两位青年教师去华东交通大学学习,安排李亚宁教师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学习,2009年安排张廷荣、李红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兰州分院学习,2010年安排闵永智教师去西南交通大学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除了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修实习外,学院还着力出台了“1+2”研修计划和“1+1”帮带计划。二是鼓励教师利用暑、寒期到工厂或铁路建设现场实地考察,与现场工人、技师交流学习,做到真正实践学习。三是在院内积极开展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通过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四是强化教师专业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要特别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3.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立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相应的实验室建设对于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铁道电力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建立之前,我们就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论证工作,一经专业方向确立就开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由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和庞大性,所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有代表性的实验设备从而完成实验室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异常重要。学校采取了以自我建设为主的方式,同时加强外来资金的引入。一方面,学校利用日元贷款大力建设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实验室,先期建成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模型实验室,包括一个电力系统沙盘及一个牵引供电系统沙盘;全部偿、半补偿及接触网简单悬挂模型;断路器、隔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牵引变电所电力设备模型;AT、BT及接触网直供方式下的挂板模型;牵引所二次回路、直流操作电源的挂板模型,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和特色办学机会,争取国家财政支持。通过各方积极努力,获得财政部数百万元建设基金,建立了远动及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最后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学校投入配套资金进行二次开发,展开对遥测、遥信和遥控系统的深入研究,完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3]

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接触网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规程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其特殊性决定了实习的重要性。利用现有条件和依托相关企业单位建设新的实习基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校利用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接触网实习基地的优势,在实习阶段将学生送到接触网实习基地进行接触网零部件拆装练习,并设法考取上岗证。另外,和企业积极联合,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如与兰州铁路局兰东供电段达成就业实习协议,给学生一个熟悉和实习的机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进行了不断地尝试,目的是寻求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最佳结合点。

教学内容上不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而是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采用“三位一体”的教材,再经过大量的比对,选取最好、最先进的教材。对不恰当的教材经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进行修正;课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从交流单位引进录像,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去现场实地制作教学录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些课程采取了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方式。例如,对于轨道交通概论,任课教师讲完部分课件后,布置学生课后通过资料查取完成一定任务,并让学生们课堂讲解。由于学生查阅的知识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教师在其中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共同受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

五、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取得的实效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开始就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校内受到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局、中铁建和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认可和好评。目前除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最近连续三届的毕业生就业分配中,无1人待业。在最近连续两年的高考中,报考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该专业与铁路信号、机车控制两个专业配套,构造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填补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空白。

六、结束语

自199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恢复招生以来,历经10年有余。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电气工程系教师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建立了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两个平台,设立了电气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吸引了大连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专科学校、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乌克兰克列门丘格国立大学和斯洛伐克马捷贝尔大学等院校教师来中心参观、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苏宏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193-195.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能源动力;人才培养;改革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正是致力于培养能从事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目前,全国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能动相关本科专业,其中大部分已经建设较为成熟,部分985和211高校的能动专业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且具备鲜明特色[1]。而三峡大学的能动专业于2011年才开始立项建设,并同年开始招生。作为地方高校新开设的能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符合我校 “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在专业建设伊始,就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高校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大胆改革和创新,才能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快速占领一席之地,并以高起点快速稳健发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欧洲和美国的大学将能动类专业设置在机械工程系中,且不以专业来单列,而只是机械类的一个方向,称为热流科学(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或能量系统(Energy system),而核工程与核技术则一般单独设立,或者设在化工系中,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罗里达大学等,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研究范围覆盖了目前国内本科生专业目录中的机械类、能源动力类的范围,这样就大大扩展了能动专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领域,以此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学生获得坚实的专业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2],当时在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的分为10个三级专业,经1993、1998、2012年三次修订最终合并为1个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使得专业覆盖面被大幅度拓展,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要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如何紧跟行业需求并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执行。然而,经前期大量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能动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以下特点或不足:

(1)专业划分过细,口径太窄。大部分高校在能动专业中设置了多个专业方向,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清洁燃烧、供暖、制冷等,并将专业课分方向模块进行教学,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拓展,使学生在择业时被固定在某个方向上,缺乏竞争力。

(2)人才定位不尽合理。经前期广泛调研发现,随着我国现阶段加快能源建设的力度,国内目前需要更多的是能源动力行业运行、维护与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3],对于高端人才如设计研究类人才虽然稀缺,但由于能动专业实践性强的特性,一般难以由高校直接培养此类人才,即高端技术人才亦需要从工程实践中磨砺而出。所以作为地方院校,尤其新开设能动专业的地方高校,不能一味照搬985、211高校以及部分经过几十年专业建设已经具备自己鲜明特色和专业实力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跟行业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并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2 三峡大学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峡大学的能动专业于2010年底才开始立项建设,并于当年从我校201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分流出53位学生按照能源与动力专业人才进行培养,2011年开始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独立招生,故截至目前实际上已有一届学生毕业(2010级),且2015年度即将毕业的学生目前绝大部分已经签订了就业协议。近五年来,学校在专业本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对兄弟高校及能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调研,并紧密结合我校能动专业“新开设、新起点”的现实情况,培养和提炼自己的专业特色,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进行了以下改革:

(1)在人才培养与定位方面,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为指导,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提炼专业所覆盖知识体系的共性,拓宽专业口径、增厚专业基础、突出方向共性、弱化专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扩大就业口径。具体为:1)以流体机械动力学为基础,设置适用于水力发电、热力发电、风力发电中能量转换动力装备的动力学相关系列必修基础课程,突出水力发电专业课,并辅以风力发电等专业课程;2)以热-力转换原理为基础,设置适用于火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核电等热动力学、热交换、热传输相关的系列必修基础课程,专业课设置方面突出火电、核电,辅以生物质能相关课程。即将动力工程专业分为流体机械和热力机械两个方向,但在培养过程中,大大拓宽了专业基础必修课的范围,增加学生后续就业时行业选择的范围。

(2)在实验/时间教学方面,以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建设和整合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取消零散的课程实验/实践,开设系列综合实验/实践课程,使实验/实践教学具有层次性、连贯性、交叉性、系统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避免以课程为单位开设实验时的连续性差、重复度高、综合性不强、效果差的缺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发校外实践基地,挖掘学校所在地区及周边区域广泛的能源动力行业/企业资源,作为本专业有效的实践基地。

(3)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开发专业初期就业资源。任何一个高校新专业就业时其情况都或多或少存在不确定性,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和行业对于特定高校新专业的认识度不高。因而打开就业工作局面难度大,故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都需要充分利用所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作为就业渠道,使基地发挥更大作用,这需要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同时做好基地管理制度建设,以协议的形式为本新专业向基地输送人才提供保证。

3 改革效果

近五年来,学校在建设能动专业过程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以上建设意见和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掌握能源转换装备运行及转换机理为基础,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将《流体机械原理》、《水轮机及调节器》、《汽轮机》等增设为专业公共基础课,在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中按水电、热电、流体机械、新能源发电等设置小学分模块供学生选修,但不限制选择模块数量。目前学生就业反馈情况表明,在弱化专业方向、增厚专业基础课程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即使不在个人专业方向上就业,只要未跨出能动行业,就能很快适应新领域的工作。

(2)整合实验/实践教学计划和条件。如将以往随理论课程开设的《流体机械原理》、《流体力学》、《液压传动与控制》、《泵站工程》、《水轮机及调节器》等的课程实验进行专门设计,整合成32学时的《流体综合实验》课程;将《热力学》、《传热学》、《汽轮机》、《热电厂动力工程》、《锅炉原理》等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成32学时的《热工综合实验》;将《测试技术》、《控制工程》、《电厂自动化》等课程实验整合成16学时的《测控综合实验》等,并根据相关理论课开设时间将综合实验课内容分为两个学期开设。这样学生能够得到更为系统的、连贯的实践训练,相比随理论课程开设的零散实验,综合实验教学效果更好随

(3)目前已在学校所在地区及周边能动企业建立本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且已经有效运行,如安能(宜昌)热电(生物质能发电)、长江电力(葛洲坝)、安能(襄阳)火电、三峡电厂、清江的隔河岩电站、高坝洲电站、向家坝电站、黄龙滩(十堰)电站、湖北宜化集团、宜昌安琪酵母、黑旋风工程机械等20多家能源企业和流体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可完全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生产实习及其他培训的接待需求,极大地缓解了专业实践条件建设需要大投入的困难。

(4)专业就业情况良好,第一届毕业生(2010级,共53人)就业率达100%,其中除4人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外,15人进入水力发电厂,17人进入火电、生物质能电厂,6人进入电力部门事业单位,11人进入与流体机械及能源装备设计、制造相关企业。其中17人(32.1%)在本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相关企业就职。截止2015年3月中旬,第二届毕业生(2011级,共81人)已签就业协议的达72人,已确定攻读硕士研究生5人。学校以专业调研、毕业生就业企业回访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了与行业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并就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和表现进行跟踪回访,结果表明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总体较高。

4 结语

能源动力类专业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且专业覆盖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针对具体的应用领域其技术专业性又较强,而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设置过多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集中,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过窄,导致就业方向没有选择余地。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专业领域的共性,增厚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获得尽量宽广的专业综合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能源动力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翔,余万,陈从平,方子帆,李响,赵美云.三峡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6):60-61.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4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329)

摘要:围绕“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针对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特点,以“工作岗位分析——职业行动能力提炼——教学内容重构——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学”五个关键环节为构建主线,探讨了基于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和行动导向教学的高职课程再造思路,并以“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阐述了高职课程再造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 :高职;课程再造;职业行动能力;数控机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82-03

如果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宏观角度进行探索的话,改革教学过程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的根本点是对两个问题进行回答: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什么”,高职学生的特点则要求高职教师思考“如何教”。

笔者拟以“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在对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行动体系重构理论,以“工作岗位分析——职业行动能力提炼——教学内容重构——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学”五个关键环节为构建主线,探讨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和行动导向教学为核心的高职课程再造的途径。

课程再造的目标与约束

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和行动导向教学为核心的高职课程再造,实际上是一个伴随着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的优化过程。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职课程再造的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具有职业定向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课程再造或优化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对应职业需要的职业胜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相邻职业的迁移能力和在职业范围内进行升迁的职业攀升能力。这种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是由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需求所决定的,因为对一个职业人而言,就业能力是关系到其毕业后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要回答高职教育课程“教什么”,就要以终身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从对应职业岗位群出发,做好深入细致的岗位分析,准确把握符合岗位要求的行动领域,提炼职业行动能力,进而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高职学生特点是对高职课程再造的约束

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不擅长进行逻辑推理。从心理学上讲,人是有多元智能的,归纳起来可分为抽象思维智能和形象思维智能。据调查,大多数高职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而不擅长逻辑思维。黑格尔曾经指出,形象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活动方式,它不仅是抽象思维的基础,而且是人类思维的原始起点。因此,从教育或认知的角度来讲,通过实验、演示等行动的方法验证理论知识,对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二是喜欢动手实践。传统的基于学科体系的高职教育课程,将职业所需的一体化知识和技能离散化为孤立的显性概念、原理或经验、技巧,然后通过“直线型”的灌输教学,将这些静态结构化的知识移入学习者的大脑,以致学习成为了一种无任务目标、无学习情境、无主动激情、无实践反思的知识迁移过程。

要回答高职教育课程“如何教”,就必须深入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并视之为课程再造的约束条件,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行动导向”原则,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开发基于行动体系的职教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课程再造的思路与过程

(一)课程再造的思路

在对高职课程再造的目标和约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围绕“教什么”和“如何教”问题,首先,应在对工作岗位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职业特点和终身就业需求,从职业行动能力结构的角度,对多个工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行动领域;其次,围绕行动领域所体现出来的职业行动能力,对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按照行动体系进行重构,将职业行动能力标准映射为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合理序化,开发学习领域;再次,在确定“教什么”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背景,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中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小型”主题学习单元,然后,采用“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组织教学并进行教学评价;最后,形成以“工作岗位分析——职业行动能力提炼——教学内容重构——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线的高职课程再造思路,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再造的过程

下面以“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围绕“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问题,基于行动体系重构理论,探讨课程再造途径。

工作岗位分析和终身就业能力评估 对从事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岗位分析和就业能力评估是本课程进行改革的起点。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和专业层面,对所有毕业生及其岗位主管进行常年跟踪调查;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和课程层面,对从事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维护工作的毕业生及其岗位主管进行调查。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的调查问卷是从“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课程层面设计的,是微观层面上的调查,调查的对象直接针对从事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及其岗位主管,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胜任、迁移以及攀升能力。结合两个调查问卷,形成工作岗位和就业能力分析报告。调查报告不仅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子任务进行分析,还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职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应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评估,其构架如表1所示。

围绕就业能力,提炼职业行动能力 围绕终身就业能力的全面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对应职业需要的职业胜任能力、对相关职业或邻近职业的职业迁移能力以及在行业范围内进行职业升迁或继续学习的职业攀升能力,其中职业胜任能力又包括技术应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对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能力单元”的流程,对数控机床电气连接、参数调试及电气故障维修等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岗位分析具体任务,最后提炼出对应的职业能力单元(如图2所示),进而建立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标准描述的就是职业行动能力。

围绕职业行动能力,重构教学内容 重构的教学内容要与现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相结合,要先对现有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然后遵循行动体系进行重构。课程内容要围绕职业行动能力进行选择,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序化,按照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从而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映射为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如表2所示。教学项目可根据工作子任务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教学子项目。每个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单元,其教学内容是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子任务为载体选择的,诸多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序化,以体现客体认知的递进规律性和客体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基于行动导向,设计学习情境 设计学习情境就是在对应职业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对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建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或者实验。学习情境实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行动导向学习理论认为,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职业行动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面向操作、面向整体的教学法,一般包括信息咨询、制定计划、讨论决策、组织实施、检测控制及评估完善等六个行动环节。数控机床电气故障维修项目中的子项目“主轴变频器电气故障维修”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主体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进程上,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在讲授方式上,理论穿插与操作演示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上,过程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在知识与技能构建上,实践积累与总结反思相结合。同时,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主动搜集信息、查找资料,向教师咨询、在小组内讨论,制定维修方案、最终作出决策,互相沟通信息,共同协作施工,演讲汇报工作,学生间互相倾听、评价或质疑等等。

参考文献:

[1]吴振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四个环节[J].职教论坛,2009(9):6-7.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漆军,余蔚荔,曾德江,等.数控技术专业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探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5

什么是热能与动力工程?

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对本专业名字进行一下拆解,其实就是热能、动力、工程。首先是工程,因此本专业就是一个工科专业,如果你希望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这些理科方面的成就的话,你就不要再把你的眼光停留在这个专业上了。其次就是热能与动力,因此只要工程中涉及到热(或冷)、能量、能源、动力等这些问题时,这个专业几乎都能解决。因此它的就业面非常的广,大到热电厂、核电厂,飞机、船舶、汽车的发动机设计,小到电子设备冷却等,厉害到航天飞行器的热管理、热回收,一般到家用空调、冰箱的设计。我们这专业无处不在。

那你也许有疑问,就业面这么广,是不是学习很累?其实也未必。目前,拥有这个专业的高校有很多,比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顶尖大学,一般的有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这些“211工程”大学,普通的比如南京工程学院等。不同的高校,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东南大学侧重的是电力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侧重的就是航空航天领域,江苏大学侧重的是流体机械领域,还有一些大学侧重的可能是制冷、空调这些领域。但是无论你大学里学的侧重哪个领域,就业时也可以再次选择。比如在大学你学的是侧重制冷领域的,以后就业时你也可以去电力领域,因为本科学到的专业的基础都是一样的。

都要学点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我的八年时间就是在不停上课、自习、实验、写论文中度过的。刚进大学,学校的一些权威教授就会给你讲述一下什么是热能动力工程,其实和我上面说的也差不多。当然你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到一些细节,不过那时的你估计还并不能完全理解。

在大一一年、大二上半年这段时间内估计接触不到我们专业的很多东西,这一年半,主要就学习外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一些公共基础课,这时候还是高中向大学的过渡阶段,学习也需要认真、需要做题,但不会像高中那么累。这时候的基础需要打牢,但不要和高中一样,尽做难题,应该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主要是服务后期的专业课学习的,因为我们专业是工科,不需要像理科一样。同时,课余时间可以去参加参加活动,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这会使你终身受益。

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中,还会学习一些机械、弱电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等。为什么学习这些课程呢?因为在我们的专业课中经常会出现机械和电子这些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的热能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能源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得学会看机械图和知道一些自动化的原理。所以学习还是比较苦的。不过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其他专业只要掌握一些原理知识就行了。

无论你在哪个高校学习,无论你将来侧重哪个领域的工作,专业基础课是必须要学好的。虽然不同的高校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会有些不同,但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这三门大课是大家一致认同的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这么课相对来说简单,因为在大学物理课上都有所介绍,学起来也不是太累,而且得高分的概率很大。流体力学和传热学是两门新课,学起来也会有点压力,且流体力学又是传热学的基础,因此这两门课都需要认真对待。同时这两门课又对你的就业、考研和将来的科研帮助极大。在专业基础课学完后,就可以学专业课了,比如主要有涡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电厂设备、热力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名字虽然比较拗口,但实际上学起来并不太难,因为专业课主要破解的就是一些原理问题。涡轮机是一种原动机,主要通过叶片的转动将气体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从而带动发电机或作为飞机的动力。涡轮机原理这课一直被认为是所有专业课中比较难的一门,因为课程里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涡轮应用范围广,相应的就业机会大,获得的报酬多,因此受到大部分热能工程师的青睐,因此如果你以后致力于涡轮机方面的工作,基础课的学习绝对不可以偷懒。

工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不少的实习需要去完成。去大中型电厂实习,是大三、大四时的主要任务。说是去实习,其实也就是去参观一下而已,从而了解电厂的流程。很多人认为女生去学工科很累,其实也未必。学工科的女生比较少,因此受关注也会多一点,谈恋爱的机会也会大很多。而且女生比较刻苦,获得保送研究生的机会也大。现在的工科已经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了,满脸油污、力大如牛这些词已经不合适了。在电厂,大部分时间你只要按个按钮就行了,因此这些工作同样适合女生。因此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适合所有人群。

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会有高等工程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燃烧学、计算热物理等课程,研究手段主要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利用这三种研究手段去解决一些工程中的问题,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主要任务。

就业、再升学情景如何?

之前已经提及我们这个专业就业面是非常广的,虽然有时我们也感慨我们是一群“丝”,但我还没听说有失业的,就连四年在网吧度过的哥们都可以找到工作。本科一般都会把我们专业命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虽然也分方向,比如电厂方向、制冷方向等,但就业不受很大影响。到了研究生,我们这个专业的大名就叫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底下又分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动力机械、流体机械、车辆工程等一些小方向,又根据不同的导师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无论怎么细化,专业基础课还是一样的。因此工作时改方向也比较容易。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热工自动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君(1971-),男,山东莒县人,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教改项目“数字化电厂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项目编号:JG201003)、南京工程学院教研项目“热自专业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GY201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32-02

南京工程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方向)创办于1995年,2000年开始招收首届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生,是南京工程学院专门为火电厂热工专业而设立的人才培养方向。多年来为华东乃至全国的电力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能源政策方向的调整、电力生产模式的改变以及新技术、新电厂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对于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以来,各电力企业确定了以建立“数字化电厂、数字化电网、信息化企业”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1]“十二五”期间,国家能源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方向为:一是建设绿色电力,发展清洁能源;二是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三是加快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四是加快电力信息化,实现智能电力。[2]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全面数字化电厂建设将成为发电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发电企业对于热工自动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将产生较大变化,因此,“热工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也必然要适应发展的需求而进行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数字化电厂的提出,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化电厂是实现高效、安全生产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综合应用技术。[3]它以先进支撑平台和实时历史数据库为计算和分析平台,通过仿真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集监、控、管为一体,以创新的在线仿真分析技术、历史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先进诊断优化算法为手段,分析机组、系统和设备的安全水平,提高计算运行效率,实现电厂的精细管理、精确控制,达到经济运行、安全运行,并减少污染排放。其核心是服务于生产,达到高效、安全生产的目标。

由此可见,数字化电厂更加强调综合技术的应用。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求“专、精”,而且要求知识全面。目前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显然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必须要适当调整,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企业需求。

2.低碳经济、绿色电力概念的提出,改变了电厂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改变了电力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

面对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对电力发展的新要求,面对低碳经济的时展潮流,电力企业尤其是发电企业的经营转型与管理变革具有必然性,更具有必要性、急迫性和长远性。

发电企业的经营转型与管理变革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热力系统的检测技术及自动控制方面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发电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每个发电企业都配备有专门的热力系统检测及自动控制系统维护人员,由此构成了专门的职能部门——热工车间。以装机容量为2台60万千瓦的机组为例,总计需要热工技术人员30~40名,而热工车间一直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部门。发电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变革后,取消了热工车间的配置,仅保留10名左右必要的日常维护热工技术人员,并将这些技术人员纳入检修部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亟待提升,也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革必须开展的原因之一。

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现场总线的飞速发展,使高校的教材建设落后于生产现场的技术应用

发电企业在我国过程生产领域中的技术更新速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就造成了高校的配套教材往往落后于实际生产现场技术应用的现状。采用落后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满足工业现场需求的。如何使专业教材具有前瞻性,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项改革的第三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知识面宽”与“术业专攻”

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按照数字化电厂、智能电厂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重组课程体系。其关键是如何在保留原有应用型热能与动力工程院校专业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处理好“知识面宽”与“术业专攻”的关系问题。

2.保持传统优势就业领域与开拓新的就业领域

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随着发电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力企业建设峰谷的变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仅在发电企业就业显然无法满足就业率要求,为此必须要拓展就业领域。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必然涉及到对原有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变革中,保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发电企业的就业优势。

3.保持专业知识体系的前瞻性

教材的建设,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设立之初就得到了高度重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编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部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在新的技术发展浪潮下,始终保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材的前瞻性,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问题。

4.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实验室是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地,也是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创新的基地。完善的专业实验室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配套设施。如何在发电企业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构建一个适用、实用、高效的实验室,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改革的另一关键问题。

三、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1.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

首先,对国内原同属电力部门的高校开展广泛调研,如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了解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举措及成败经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其次,对于发电企业,特别是苏、浙两地的发电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走访和调研,切实了解企业对于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最后,对南京工程学院最近五年的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在企业成长、发展中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具体措施的实施,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按照数字化电厂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重组课程体系。

2.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改革

南京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苏、浙、皖等地的传统发电企业就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非常受用人企业的欢迎。在保持这些传统就业优势的基础上,也应适当开拓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用人市场。具体措施可在广泛调研这些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办法加以实施。通过实施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力争在3~4年的时间内,既保持传统就业门路,又能在2~3个行业内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3.教材建设改革

教材建设是一项教学基本建设,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教学水平,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为了保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材前瞻性,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加快教材建设步伐。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将组织和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十二五”规划教材或者精品教材的建设。目前,项目组已有两本教材获得“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建设批准。

4.实验器材及实验手段改革

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有限,然而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完全依靠学校的有限投入完善实验室条件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必须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完善实验器材及实验手段。

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的具体措施为:一是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有实验室进行调整,建立由学科科研型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体系。二是对于新建实验室,做好规划、建设、验收、管理四个方面的工作,将每一分建设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三是继续加强和推进校企实验室共建项目,依靠企业的投入解决资金缺口。四是加强与兄弟院校、电力研究院、电力设计院、发电企业之间的联系,对于确实没有能力或条件开展的实验,可在上述部门的帮助下进行。

四、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最新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结合新形势下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实践为主线,统筹设计整个改革方案。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纳国内外最新成功教学改革案例,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培养了热工自动化学科学生所需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形成了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成果,具有先进性、有效性。在行业变革形势下,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有益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继业,吴冰.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报告[R].China Computer Association,2009:22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