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的意义范例6篇

动物科学的意义

动物科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融合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机地融合德育教育,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认为:初中物理教学与德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几方面进行渗透。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从物理学的产生来看,最初包含在哲学之中,只是近代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它本身的内容就带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初步形成全面、运动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这也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它不以人的意识的存在而存在。

(3)一切物质都在做永恒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体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然而物体的运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客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来看,决定于所选的参照系,但微观运动并不和参照系有关。如:热运动。

(4)否定之否定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任何事物都是从对立走向统一。如:有关光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粒子说和波光说对立面到波粒二者的完美统一。又如:光的折射现象,光从光密物质进入光疏物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一种政治思想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主要是指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整个中华民族。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外国的物理文化成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感。

(1)运用我国古代科学史上取得的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史实,介绍我国现代科技已在许多重要领域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事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2)针对近代我国物理学发展迟缓的原因,通过我国物理学与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唤起民族自强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产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热切愿望。

(3)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状,许多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振兴中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事迹。如:地质学家李四光。让学生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现在掌握真才实学,追求科学真理的实际行动中。

(4)通过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才能建设中国的坚定信念。

3、品德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品德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形成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个性心理素质,才能正确对待学习,才会有恒心、有毅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物理教学,介绍物理学家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敢于用事实说话,向权威挑战。并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初步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合作研究的精神。虽然在很多的发明研究成果中可能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很多人的参与,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它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是通过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三位科学家的不懈研究总结才得出的一个重要力学定律。

(3)培养社会责任感。随着物理学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在应用过程中难免给社会造成危害。如:噪声、热、光、电磁、核污染等。要让他们了解某些物理污染的危害性和具体事例。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动物科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81-02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唯物主义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大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第三种形态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等在内的真正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有时称辩证唯物主义为“现代唯物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回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的基础上。”[1]唯物主义形态的更替是哲学向上发展的必经历程。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出发,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就是头脑中对物质的反应。意识不同于物质的特性是相对于客观实在而言的反应形式。物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相对于物质的反应形式。而以往旧哲学本体论追求纯粹客观,与意识、实践无关,无人世界的统一性,本体论哲学不允许有主观意识。没有主观意识何来对无人世界的认识,无人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不统一的问题,它是天然统一的。只是由于实践分化造成世界不统一,才有重新统一的必要。哲学追求的统一性不是无人世界的统一性,而是被实践二重化了的实践的统一性,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对立之中的统一性或曰不统一世界的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从划分两大类社会现象出发的,以人的意识为基准,划分为客观现象、主观现象。有了两大类现象的划分,才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实践的分化,人们不会虚构、杜撰两大现象关系。由此,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现实根源。

要深刻而全面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相对于意识,物质具有独立性、根源性;相对于物质,意识具有依赖性、派生性。物质和意识绝对的意义体现在他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内。除此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而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2]。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3]。恩格斯指出:“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2]346恩格斯这句话指出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一)从物质和运动关系来谈运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能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旧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运动观。第一,运动为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物质自我运动,不需外力推动。第二,运动同物质是共始终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第三,同物质和意识相对应一样,物质和运动既是属性又是载体。由此可见,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同一现象即物质现象内实体与属性的关系,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涉及两大类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就是世界的天然状态。这是旧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运动观产生的根源。

最后强调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根本观点。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天然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基石。但仅仅把物质和运动的统一归结为天然基础是片面的,身兼自然科学的哲学家,在科学范围内也承认物质和运动的统一。虽然在科学上承认统一,但在哲学上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自然科学以追求天然本真状态为旨归,信奉客体性原则和自然间法则。而哲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世界观的学问。从两大类现象关系去认识世界,一旦涉及关系,就不再是天然关系,而是同人的精神相关的社会关系。面对主客观关系,客体性原则太片面,单纯主体性原则亦然。而实践正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现实根源。从实践的内在矛盾性看,只看物质和运动统一的天然基础,而无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尽管承认天然统一,但由于割裂自然物质的始源性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表现为形而上学。

(二)从运动本身来谈运动

涉及运动本身范围内的矛盾,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不是绝对运动和绝对不动的关系,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不动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不是游离之外,就存在于运动之中。唯其静止存在于绝对运动之中,所以,静止是静动,静动也是动静。“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1]402。唯其有某种静止状态存在,运动才是有序运动,而不是胡动、乱动。唯其有静动才表现规定性、秩序性、稳定性。唯其有三性,我们才知道是什么在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其实就是共性和个性、相互映衬的关系。

第一,运动的绝对性映衬着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绝对运动中的局部状态,运动则是整体状态。映衬表现了静止相对性,运动整体上的绝对性。静止绝不仅仅是局部状态,而且还是绝对运动中暂时状态。即暂时性就是事物量变状态,而不是不变状态。静止的局部性、暂时性就是静止的相对性,但这两种表现不是等同的。暂时性是静止相对性更为根本的表现,局部性只是以空界坐标距离为界。暂时性就是事物质的稳定性及稳定性的相对性。唯其绝对运动中有了质的稳定性,我们才能知道究竟是什么事物在运动。

第二,静止的相对性也映衬着运动的绝对性。相对静止指事物的量变状态,量变一旦达到某一限度,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而质变改变了事物性质的同时又开始新的量变。这说明了任何一种状态都不能贯彻始终,因而它们才是暂时的、相对的。绝对运动就是指事物变的状态,贯穿于两种变化始终,因而它是绝对的。

相对静止从反面映衬着绝对运动,而这种反面映衬正是绝对运动决定相对静止的正面表现,辩证法的症结就在于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运动本身范围内的关系,以运动本身为对象,辩证法具有贯通性的意义。这两者的关系是同唯物辩证法体系一脉相承的。

第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是同质量互变规律一脉相承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在事物变化过程中就表现为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绝对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因而是连续的。静止的局部性、暂时性表征事物的间断性。连续性和间断性是同质量互变规律一脉相承的。两种状态不断转化、相互转化意味着新旧事物的交替,交替反映变化中的间断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种状态自始至终存在着“变”,即绝对运动因素。

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贯通的。首先,相对于肯定因素而言,否定因素是任何事物中有变动不安的因素,这种因素体现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因而同绝对运动是同一的。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当前性质的因素,表现事物发展的间断性,因而同相对静止是同一的。肯定、否定同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贯通一体的,即肯定、否定关系就是相对静止、绝对运动的关系。其次,作为事物发展阶段否定,即否定阶段,否定阶段同质变阶段相适应,而肯定阶段同量变阶段相适应。质量互变就与肯定阶段、否定阶段相适应了。

第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同对立统一规律是彼此通达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外在表现,对立统一规律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的内在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在矛盾性、斗争性、绝对性。矛盾斗争绝对性外在表现就是绝对运动。事物内部矛盾同一性同静止的相对性是相通的,外在表现就是相对静止。对立统一规律同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关系也是一脉相通的。否认矛盾性,会陷入形而上学外因论。

旧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物质观产生的根源就是不懂实践,追求无人世界的统一性。过分强调客体的客观实在性而忽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割裂自然物质的始源性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旧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运动观产生的根源就是坚持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涉及两大类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间的关系。运动是为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物质自我运动,不需外力推动,物质和运动既是属性又是载体。所以,这两者的关系是同一现象即物质现象内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由此可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运动本身范围内的关系,以运动本身为对象,唯物辩证法具有贯通性的意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同唯物辩证法体系即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1.

动物科学的意义范文3

【备考建议】

本单元主要阐明了哲学的内涵、哲学的派别与哲学的作用。对于哲学的内涵我们可以把握三对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对于哲学的派别,可以掌握一个核心、两种派别、两对关系,即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认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对于哲学的作用,要掌握一个概念、三对关系,即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其中国化的关系。

【考点指津】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世界观与方法论。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拓展: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而哲学不仅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且还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所以,不能认为任何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反过来,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拓展:

(1)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二是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把哲学看做是“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万能论”是十分有害的。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3.正确把握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4.哲学基本派别的区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全面认识哲学的基本派别

考点拓展:

由于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从哲学的派别上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高考回眸】

1.(2011・广东文综卷・33)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哲学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故A错误。世界观人人都有,任何科研活动都有意识、世界观的指导,故B、C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D正确。

2.(2011・广东文综卷・32)“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解析:本题题干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强调静止,属于形而上学观点,不符合题意。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虽然强调运动,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C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

3.[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39(6)]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确立了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抗日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解析:第一步,审题。题中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二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第三步,作答。由于材料中没有涉及现实意义,因此需要考生进行发散思维,将材料与现实相结合,回答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②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创新设计】

1.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自然观上坚持辩证法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把几何学与代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解析几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要认真学习哲学

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学好哲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要学好、用好哲学

D.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进步,要认真学好具体科学

2.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休谟的观点

①否认了客观实体在物质上的存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②否认了客观实体在精神上的存在,是一种不可知论观点 ③认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④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泰勒斯是古希腊有记载的第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他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在泰勒斯看来,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却是永存的,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所以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的水本原说

①是一种缺乏辩证法思想的形而上学观点 ②只是一种直观的想象和观测,缺乏科学依据 ③解释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唯物辩证法思想 ④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物质性的东西,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天地万物是怎样起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个问题是宇宙观的核心。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他还继承了《易经》中的“阴”“阳”两个基本哲学范畴,说:“与阴阳同其流,与元气合其朴。”董仲舒提出了“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宇宙观。张衡与董仲舒在宇宙观上的分歧体现了

的分歧。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朴素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②④

5.2011年10月27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它的规律;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科学决策,不能“拍脑袋”。从哲学上看,“拍脑袋”决策

①错在把主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②是缺乏辩证法思想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 ③是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的表现 ④是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的表现

A.③④B.①②C.①④D.②③

6.当前,我国不断蔓延的诚信危机,严重损害着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基础。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这说明

①存在决定思维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 ④物质和意识同为世界的本原

A.③④B.①②C.①④D.②③

7.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

A.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D.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写照

8.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划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 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C 提示:笛卡尔在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解析几何,由此可见,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C正确。A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错误,哲学是一门科学,但并非“科学之科学”。D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2.A 提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即不承认客观存在的物质,这体现了①。“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体现了②。休谟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也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因此③④错误。

3.B 提示: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体现②。①错误,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错误,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并不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4.C 提示:张衡的观点认为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是“无形之类”的“元”,也就是太始,这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与阴阳同其流,与元气合其朴”属于辩证法观点。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则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C 提示:“拍脑袋”决策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做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把主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②③错误,“拍脑袋”决策是唯心主义的表现而不是唯物主义的表现。

6.B 提示:“我国不断蔓延的诚信危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正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

动物科学的意义范文4

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深信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然成功,深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践也充分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我深信共产党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将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

目前,我坚持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思想上有了极大进步,通过学习,我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建立在这一世界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理论,是肩负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指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立党立国的根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今天,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决不是无的放矢,而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唯心论、有神论包括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假借科学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气功健身之名传播、蔓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这种现象面前分不清是非,不但不能进行抵制和斗争,反而成为这些错误东西的俘虏。有的把一些江湖骗子、江湖骗术当成大师、大法顶礼膜拜;有的热衷于求仙、算命、看相、占卜等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对所谓超物质、超自然、超人深信不疑。

从中不难看出,共产党员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最根本的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这样,才能打牢思想基础,不被任何错误的东西所迷惑。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按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努力学习现代科技以及历史、法律、经济等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意识,提高识别、抵制各种唯心主义的能力。敬爱的党组织:

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深信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然成功,深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践也充分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我深信共产党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将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

动物科学的意义范文5

一、中学物理本身的学科特点

物理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一门科学学科,它以感知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物理学科从开始阶段就扎根于活生生的认识过程中。物理有概念系统、定性规律、定量规律,有完整的从表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有丰富的模型。因此,物理学习很讲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其他学科的要求,则没有物理学科这样层次丰富、形式多样[3]。中学物理遵循了物理科学的一般规律,同样是观察、实验、思维的产物。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质疑教学是可行的

基于以上分析,中学物理教学中自主质疑教学是可行的。第一,自主质疑教学适应中学物理学习特征,第二,自主质疑教学是适应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教学需要。

三、物理教学中自主质疑的意义

自主质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意义重大,是九年义务教育下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总体来说,体现在对学生的意义和对教师的意义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意义表现为:第一,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求新的欲望;第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自主质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动脑动嘴,敢想敢问,对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有很好的效果;第三,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自主要求学生人人参与,都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的效能和学习的深度,给以全体学生成功的机会;第四,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自主质疑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第五,自主质疑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动物科学的意义范文6

感性在马克思科学观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他认为科学应该从感性,从自然界出发。马克思说:“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2]。由此可以看出感性的重要性。在马克思这里,感性指的是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社会实践,而不是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感觉、自然存在。马克思对这样的感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它只是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把人只是看成是直观者,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以感性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科学在私有制下却出现非人化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4]他认为真正的唯物主义必须从自然界和人的统一这一现实的基础出发,决不能片面的研究自然科学而忽视人的发展方面,不能脱离人来进行对自然界的研究,因为经过劳动和工业改造了的自然界,决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界,而是人同自然界之间活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感性有两种基本形式:感性意识与感性需要。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与人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离开人来研究自然界,这种自然界就不是对人有意义的自然界,也不能成为自然科学的真正基础。相反,离开自然界和人的自然存在来研究人,也只能空谈人性。因而,马克思认为,科学只有从人的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出发,从自然界出发,也就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才是现实的、真正的、全面的科学。这也可以看出马克思科学观的存在论基础。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8条说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对象,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的发生发展以及实践的需要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之外,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然科学。科学必须从感性实践出发,坚持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方向,这个感性必须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必须坚持辩证认识论的立场。

2实践视域下对马克思科学观的价值论解读

马克思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践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6]科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马克思对科学的研究是站在具体的、历史的人类立场上,以人为根本的。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马克思充分注意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7]“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8]同时,我们也不可以离开自然科学来抽象地谈论人,因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就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9]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关注的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已成存在”,而且是对人的生存来说“应当”的“可能”的存在,因而它强调的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已成存在”的理解和解释,更是改造,以便使外部世界成为对人的生存有意义的存在。他不仅把人的超越现实的主观欲求、主体愿望运用到对象上去,而且能够按照外部世界的任何一个种规定性、规律来进行活动。研究人的科学就要研究自然科学,就要研究自然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待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关系,是把它看作是全面的相互结合的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改变了过去那种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相互疏离的状态,这是马克思科学观的价值论基础。这种价值观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中被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0]。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自然主义与人的科学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学说,或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的科学。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之后,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劳动本身的发展即社会实践,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强有力工具。[11]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随着它的发展,不仅要求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要求社会形态的变化。科学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将外界物质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科学为人类服务,减轻了人类的劳动负担。随着科学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社会与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为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实现马克思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扬弃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由此,马克思科学观的价值论旨趣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实现全人类人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