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例6篇

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1

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其中反映出一些战略性问题,其道理如下:

1、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某种战略含义,欧元倒下对美元的霸权有利。应该说,欧元是为了对付美元才出现的,是为了打破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霸权。第一个提出欧洲统一货币主张的人是比利时经济学家特里芬,而恰恰是他第一个揭示出了美元的两难选择。这不是偶然。特里芬提出,美国如果没有贸易赤字,则其他国家不会有美元储备;而如果美国贸易赤字太大,则其他国家又担心美国会利用美元贬值来转嫁债务负担,于是就可能产生挤兑,就会产生危机。他曾提建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创造一种人造的货币:特别提款权,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管理,用以解决美元这一美国的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两难问题。然而,当尼克松政府决定让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大幅贬值后,美国人就认识了特里芬说的两难解决了,他建议创建的特别提款权也被束之高阁。特里芬很生气,提前从耶鲁大学退休回到了比利时,后来便积极推动欧共体国家建立共同货币机制,最终创立了统一货币――欧元。

2、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出现时段似乎也不那么偶然。法国的战略研究人员认为,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正巧是欧元债务总额要超过美元债务时,这似乎不那么偶然。他们问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前后有没有美国的战略安排?希腊如果没有美国高盛的“金融创新”安排,根本不够条件进欧元区。所以希腊进入欧元区就如同美国在欧元区内安置了一个“特洛伊木马”。引爆这个木马的恰恰又是美国评级公司给希腊债务的降级。

3、2008年爆发的债务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美元的信誉受损严重。在债务危机中,重要的是拉住新鲜资本,谁抓住新鲜资本,谁的债务就能滚起来,谁就能控制债务成本。如果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新鲜资本只能流向美国,美国就可能靠新鲜资本让自己的债务重新滚起来。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很清楚。因此美国的金融公司不仅可以借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发一笔财,而且还可以把大笔亚洲及产油国的剩余资本拉到美国去,压低美国的债务收益率,帮助美国政府廉价筹资。

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2

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由于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希腊在航运、旅游、侨汇等受到影响;

二是国内原因。希腊国内产业竞争力不够强,借款投资效益不够好使还款能力受到影响;

三是欧元区结构和制度上原因。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区使用统一货币减少货币兑换之间存在着的诸多因素,便于区内贸易的发展。欧元区成立之初整个发展是不错的,使欧元区内发展程度稍微差一点国家得到了较多贷款。

但是欧元制度也有一些先天缺陷。一是货币政策统一了但财政政策没统一。二是采用一种货币所以竞争力强的国家就有利。三是由于大家都是用同样的货币,货币储备只能用欧元,当一个国家外贸出现逆差的时候,储备肯定在减少,它应对危机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最后欧元区无法用转移支付的办法来解决内部不平衡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债务危机呢?

一个国家不能破产,唯一的办法就是借新债还老债,或者与债权人谈判债务重组。出了问题后新债很难借到,只能求助于欧洲央行或IMF。但是这也只是拖延,最终还是要还钱。此时只能依靠紧缩开支,减少福利,裁减公务员等等一系列紧缩开支、出卖一部分国有资产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些都是不得人心的。因为一般老百姓只能接受福利提高,减少福利的阻力就很大。出卖国有资产也会遇到这种阻力。因而凡是出现这一类问题的政府,基本上在大选时都下台了。

欧元区前景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通过欧元区内部努力来解决。这便需要欧元区国家协商一致,需要互相妥协,找出可行的办法,而不是仅仅要求负债的国家一味紧缩,更重要的是要给它们经济发展的机会,通过经济发展来还债。

当然,这也遇到另一个方面的阻力,比如德国的民众现在就反对,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赚的钱援助那些国家呢?实际上,我认为他们不了解,德国贸易百分之六七十是欧元区内的贸易,德国得到的顺差大部分也是在欧元区内得到的顺差。如果欧元区出了问题,对德国自身也非常不利。这一点反而政治家们十分清楚,所以,德国议会很顺利地通过了如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总额提高等措施。

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欧元区解体,希腊离开欧元区,其他一些国家陆续离开。这样造成的问题可能更严重。世界金融体系将受到很大打击。现在欧元是唯一能够跟美元抗衡的储备货币,如果欧元消失了,世界金融体系就可能回到过去美元独霸时的情况。

此外,即便离开欧元区也不一定能通过货币贬值恢复竞争力,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没有改善,市场占有率较低,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事实上还会使欧元区经济进一步下滑。因为德国出口会因此减少,德国经济下滑;对希腊而言,出口占GDP比例不高,通过贬值办法提高竞争力也非常有限,反而提高进口成本。所以,从老百姓情绪看,希腊等国家离开欧元区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从长远战略看,这种做法实际上得不偿失。

中国希望和相信欧元区的国家能够渡过难关。

第一,欧元区国家总体上并不缺钱。如果欧元区国家采取一些措施,更多的发行内部债券,而不是靠外部债券来解决问题的话,还是可以筹到一部分资金。

第二,欧元区内部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财政纪律,加强对货币和财政开支的管理。

第三,依靠国际支持。IMF是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IMF的几个主要国家要能够协商一致,按比例出资。中国力量有限,中国不可能英雄救欧、英雄救美,但是在IMF的国际框架下,中国会尽其力量来帮助欧洲渡过危机。

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3

关键词:项目贷款;土地置换;财务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高校财务危机的新形式

高校财务危机的新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高校贷款结构不合理,流动资金贷款所占比例过高,导致高校财务面临新的危机。高校新校区建设前期,银行贷款以项目贷款为主,高校归还项目贷款主要靠向银行借贷流动资金。随着新校区建设项目逐渐完工,高校项目贷款占高校贷款比例越来越小,流动资金贷款比例越来越大,有的高校已接近50%,而且还在逐年增长。这些流动资金基本上都是一年期短期贷款,一旦国家金融政策出现变动,高校立即就会陷入财务危机。

2.学校建设资金的终极需求与财政部门要求减少贷款规模的政策存在矛盾。高校新校区建设大部分已接近尾声,但收尾工程及归还项目贷款仍需要大量资金。怎样做到既能减少高校贷款规模,又能满足高校后期建设和还贷需要,是当前财政部门和高校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郑州市政府土地置换政策和省政府对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政策个别条款不一致,挡住了高校通过土地置换化解财务危机的主要通道。省政府关于老校区置换有两个文件,一个是豫政办【2005】83号《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切实做好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工作意见的通知》,第二个文件是【2015】1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 郑州市政府2015年7月也出台了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文件郑政办【2015】99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属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规定:1.对未进行控规调整的,市政府维持原教育用途不变,不再进行用途调整;2.对省属高校新校区科教用地“未供即用”、“改变用途”等问题的处理与老校区土地置换同步进行,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按照协议方式办理手续,土地出让价款按照不低于2014年第一期的同区块、同用途的土地市场指导价评估确定,未及时、足额缴纳土地价款的,可从老校区置换收购补偿资金中扣缴。

从省政府的这两个文件中可以看出,文件内容有利于促进高校进行老校区土地置换;而按照郑州市政府出台的文件精神进行土地置换,土地价格非常低,因为不准进行土地变性,土地价格上不去。退一步讲,就是按照较低的价格进行了土地置换,资金也会被政府扣掉,最后高校也得不到资金,因为每个高校新校区和家属区在征地和建设过程中都有改变土地用途和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现象。

二、解决高校财务危机的对策

在提出具体建议之前,先探讨三个概念:一个是股权投资;一个是债权投资;一个是投资性债权。股权投资比较好理解,就是用资金换股份,公司收益股东跟着收益,公司亏损股东跟着亏损,投资者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具有表决权。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解决高校债务问题现阶段还不能引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也比较好理解,就是借给别人资金,取得固定收益,到期还本,公司盈亏与自己没有关系。目前,银行向高校贷款以及融资租赁公司向高校融资就属于这一类。投资性债权就比较难理解了,投资性债权既兼具股权投资的长期性质又不具备股权投资的表决权,既兼具债权投资的保本固定收益性质,又没有债权投资的归还本金期限。投资性债权本质上是一种长期债权,只不过是没有还款期限,投资方想撤回投资只能靠出售债权,接受投资的一方想收回债权也只能通过购买债权来实现。理解了这三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提出解决高校新形式债务危机的第一个措施:

1.引入社会资金,把高校贷款转化为债权性投资,既可以解决新的财务风险,又可以有效化解高校债务;既能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又能完成化债目标,在高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再将债权收回。

目前,个别高校已开始模仿尝试这种融资方式,但还不属于真正的债权性投资模式,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贷款的主体由学校转嫁给了其它相关单位,比如学校建设,学校不再向银行贷款,改由学校协助施工方向银行贷款垫资,学校除按期支付工程款以外再加付施工方银行贷款利息。这种方式表面上避过了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的贷款监管,解决了高校建设资金,但实际上还得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学校还贷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如果再进一步,学校不再归还施工方本金,每年只支付施工单位利息就可以完全把贷款转化为债权性投资。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高校债务属于政府债务的一部分,也会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替高校归还一部分银行贷款。无论债务的主题是谁,总得按约定期限归还本金,债务的主题总是被动的。如果能把债务转化为债权性投资,高校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什么时候还本由高校说了算,高校什么时候经济富裕了什么时候再把债权购回。如果高校平时只付息不换本,经济压力就会很小。

2.招商引资把高校老校区建设成大学生创业园,让高校老校区变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不但能化解高校债务,又能让高校老校区永远为高校师生服务。

高校老校区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由属地政府代表国家行使这一权利,高校土地性质能否变更由属地政府的城市规划说了算,上一级政府无权干涉。省级政府虽然不能干涉地市政府的城市规划,但可以考虑在不改变教育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帮助高校把老校区建设成大学生创业园,让高校老校区变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不但能化解高校债务,又能让高校老校区永远为高校师生服务,将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第三、由教育厅代表高校和市政府协商,把所有高校需要置换的老校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置换。对于市政府急需、必须建成中小学和医院的老校区,由市政府规划成学校和医院,解决市区基础教育和医院不足的问题,把其余的老校区规划成商住用地,提高老校区置换价格,既照顾到了市政府的规划需要也满足了高校化债所需资金。

参考文献:

[1]豫政办【2005】83号.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切实做好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工作意见的通知.

[2]【2015】1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

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4

关键词:负债;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本文为长春理工大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吉林省高校防范和化解融资风险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5日

一、高校负债的深层原因

(一)国家财政投入无法满足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资金是否充裕是高等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扩招后,招生人数大幅增加,校园占地面积、教学用房、教学实验仪器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大步跟进,高校的硬件设施不足成为高校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滞后等实际问题在短期内迅速爆发,长期积累下来的高等教育需求超出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能力。财政性教育经费无法满足高校教育资源的需求是高校债务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家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匮乏的情况下,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缓解高校资源短缺状况,各高校只能通过举债来维持。

(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不合理。现行高校教学水平评价体系是立体的、全方位的,除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指标外,校舍面积和科研基地数量等也是重要指标。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的规定明显高于国外大学的相关标准,很多高校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是很困难的。高校为了短期内解决所需资金,改造学校的软硬件,顺利通过教育部的评估,以期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向银行借款就成为一个快捷便利的办法。高校扩大规模虽然对其发展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决定高校发展前景和教学质量的关键。这需要高校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进行教学体制的革新。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重新制定科学的办学标准,减轻高校的办学压力,使高校不再为了达到过高的办学标准而负债累累。

(三)高校债务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较差。高等学校管理层缺乏债务风险防范意识,对债务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埋下了学校陷入高负债的隐患。一方面高等学校不是企业,缺乏相应的债务危机责任制度,无法明确高等学校债务的责任主体;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管理层对风险估计不充分,忽视投资项目论证,缺乏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分析。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高校都忽略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即便建立了风险预警系统的,也大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仅仅使风险工作流于形式,因而无法准确估算出债务风险。所以,高等学校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偏高,而负债中又是以银行贷款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背负了巨大的利息支出负担,甚至净收益为负数,偿还债务失去了保障,超出了高校的偿债能力,资金链处于断裂的边缘。

(四)高校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加剧还贷压力。为缓解财政供给困难的矛盾,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需求,我国依据人力资本、教育个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进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由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或个人共同承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有效机制。从实际情况看,频繁出现拖欠学费的现象,学生欠费严重影响高校财务正常运行。近几年,许多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但是由于学校与后勤组织的产权不明晰,经营效果不理想,给学校提供的财力支持也非常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还贷的巨大压力,仅靠高校自身的收费及创收无法化解贷款风险。

二、高校过度负债的危害

在许多高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负债确实促进了{校扩大规模,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有力推进了{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为今后高校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要看到高校债务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加大财务风险。银行贷款可以解决高校发展进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但是其作为一种高风险的负债融资方式,依据借款合同规定高校必须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才能避免风险。一旦高校出现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现象,将面临银行信用下降,影响学校的财务管理,甚至会陷入财务危机。高校扩张带来的基础投资建设回报周期是一个长期过程,自身的创收能力有限,学费收费标准的政策性限制,高校的职工工资及其福利支出在高校的总体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高校无法在贷款期限内获取稳定现金收益,更别提新增资金平衡支出利息。因此,高校必须把银行贷款额度控制在自身偿债能力范围内,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

(二)过度负债会降低高校办学水平。高校疲于偿还债务,只能勉强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开支。由于缺乏资金,必备的教学、科研和实验仪器设备无力购买,势必减少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内涵建设,这将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由于缺少建设资金,导致一些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无法按期完成,形成一些“半拉子”工程;科研投入不足,学校无法引进急需的人才,甚至导致现有人才的流失;学科建设发展资金无法保障,无力新建和支撑投入大的理工科专业,重复设置低成本学科专业现象严重。部分高校负责人疲于偿还贷款,支付工程款等问题,整日为筹措资金耗费很大精力,甚至焦虑不安,没有精力去谋划和组织高校发展,甚至影响到正常工作。一旦高校的资金链断裂,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及教学进程,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受影响,难以提供改进教学科研软硬件设施的后续支出,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秩序可能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到在校师生的情绪稳定。

(三)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随着高校负债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负担也越来越重,在巨额债务的重压之下,不少高校需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偿还巨额本金和高昂的利息,财务状况恶化。一旦由于政策因素或自身偿债能力因素,高校无力支付银行贷款的本金与利息,会导致资金链断裂,高校将陷入财务困境,引发债务危机。随着高校债务问题越来越显露,有的大学已经收不抵支,甚至无法偿还债务利息。高校过度举债不仅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还会通过一系列反应,对金融体系产生潜在的危害,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更为深远的消极影响。过度举债会导致贷款到期,学校缺乏现金收入,无法按期还本付息,银行的不良资产会大幅增加,银行收益得不到保障,资金不能回笼,影响银行正常经营,对银行体系的资产安全产生潜在的风险,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对策

(一)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赋予高校信贷政策支持。政府作为高等教育举办主体和管理主体,要为高校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由于各个高校债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政府要结合学校具体的财务结构,采用不同方式分类逐年化解债务,例如采取政府付息和学校还本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债务负担轻的高校的债务;可以采取政府与高校核定比例进行共同负担债务的方式解决债务负担中等高校的债务;采取政府还本和学校付息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债务负担较重高校的债务。此外,政府可以联合金融机构为高校提供贷款政策上的弹性支持,予以降息或免息,延长贷款期限,改短期商业贷款为长期政策性贷款,缓解高校的偿债压力,从而建立高校可持续融资的长效机制。

(二)扩充筹资渠道,加强资金使用管理。高校应转变财务工作理念,培植学校新的收入来源,扩大资金筹集通道,凭借优势创收益,解决沉重的债务负担。第一,为了能支配学费这项最重要的收入,高校应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学生收费标准,加强学费的收缴力度,及时清理毕业生的欠费,降低欠费率;第二,高校应在财务制度允许范围内,可以拍卖闲置的土地来取得现金收入,也可采用置换土地方式取得补偿收入;第三,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对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取得收益,进而转化科技成果;第四,充分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加强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赠,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来源;第五,要积极探索引入校企的合作模式,以解决高校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瓶颈问题;第六,要健全学校资金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高校负债的监管。基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是国家预算的一个基层单位,政府必须承担对高校债务风险进行监管的责任。首先,政府要建立严格的高校贷款审批制度,控制贷款规模,完善决策程序,引导高校正确认知风险,保持高校贷款规模的适度;其次,政府要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贷款管理内容,对高校贷款法定还贷责任进行细分,避免学校的偿债能力恶化、年度还款付息金额小,从而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最后,政府要严格审核高校搬迁和新校区建设项目,应对各类高校的地理布局、发展规模等进行系统规划,优化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同时高校的项目投资要经过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反复论证。

(四)高校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创新:PPP模式融资。PPP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起来的由私人机构承担项目融资工作的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PPP模式倡导的是在公用事业中引入私人资本、技术和竞争机制,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社会民众的需要。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负债较多,建设资金缺乏的状况,可实施PPP模式,以缓解高校的债务压力,并保证高教事业的平稳发展。PPP模式节省政府的资金投入,改变了完全依赖国家财政的局面,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参与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集中政府和社会的优势资源,合作方之间可以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期目标,促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及办学条件的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1]盛中民.高校债务风险的分析与评估[J].当代经济,2009.18.

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5

关键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欧元;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811;F113

目前发达国家总体上出现了政府债务过重问题,其根源主要是理论上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较大,实践中受近年来缺乏重大技术创新、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过激、社会保障支出刚性增加、产业转移危及税收等原因的影响。其中,欧元区国家债务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欧元区国家没有自主的货币发行权,从而失去了解决债务问题的最后手段。笔者认为,发达国家债务过重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只要控制住经常预算赤字/政府债务余额的比例不超过名义GDP增长率,债务问题就不会恶化。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可以从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中得到一些启示:一是应尊重经济规律;二是应坚持货币政策管总量,财政政策调结构;三是重视创新和教育;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六是未雨绸缪减顺差。

一、发达国家系统性出现政府债务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总体上出现了政府债务过重问题。表1中12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政府总债务/GDP平均达109%(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90%),政府净债务/GDP平均达78%,基本财政赤字/GDP平均达3.83%,而2010年12国名义GDP加权平均增长率只有3.72%,按照这种状况,政府债务余额和债务占GDP的比例每年都将不断增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债务泥潭里有可能越陷越深。

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平均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加剧了债务危机的深度,也加大了债务问题的解决难度。2010年底,表1中12国10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4.87%,至2011年8月19日已上升到5.76%,几个月的时间里平均融资成本上升了89BP。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是最高的,居发达国家之首。日本政府债务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急速上升,这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频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关,1991-2001年,日本GDP的实际增长率平均不到1%,1992年宫泽喜一内阁为刺激经济,首次实施10万亿日元规模的经济对策,其后,日本政府频繁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先后出台了十几轮经济刺激计划,但总体效果有限,不但没有帮助日本摆脱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的局面,反而使日本深限债务泥潭。并且,未来若干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仍会不断增加。但笔者认为,日本暂时还不会发生政府债务危机。首先,日本平均政府债务融资成本不到1%,只要日本利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日本政府的借新债还旧债策略就可以维持得比较久。其次,日本政府债务中基本没有外债,持有人主要是国内机构和居民。第三,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危害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美国2000年,中国1993年、2001年、2004年、2008年,都发生过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市场经济历史上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例子很多,但却很少导致经济长期通缩。只要实体经济健康,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经济的危害是比较小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增长(包括数量增长和效率提高),日本经济陷入通缩,正是由于日本经济增长缺乏上述根本动力。

除了日本、希腊、爱尔兰和意大利外,美国的债务占GDP比例是最高的,历史上美国共经历了五次债务问题,前四次分别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一战和二战时期,2008年因房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后,政府加大了刺激力度,使美国国债一度达到了发行上限。但笔者认为,美国也不易发生债务危机。这是因为美国实体经济的灵活性较强,长期增长前景看好;美国公共债务的实际利息负担不重;美国的财政支出较稳健,美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相比不会出现大幅上升;美国还有一定的增税空间;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动摇。

从政府债务指标看,欧元区政府总债务/GDP,政府净债务/GDP指标分别为87% 、67%,并不比美、日、英等国家高,但现实中欧元区政府债务问题却比较严重和棘手,根本原因在于欧元区国家不但没有货币发行权,而且还要受双比例约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当年GDP的60%)。

只要有货币政策自和货币发行权,政府就不存在解决不了的债务危机,因为发行货币是解决政府国内债务的最后手段。

欧元区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有三大弊端:第一,经济困难时,很难独立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经济过热时也无法收缩货币。第二,政府债务更倾向于外债,因为缺乏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的操作。2010年,欧元区12国中11国(缺卢森堡数据)国外持有政府债务占比:奥地利87.5%,比利时68.3%,法国64.4%,德国52.8%,芬兰89.3%,荷兰66.4%,爱尔兰59.4%,意大利47%,葡萄牙56.7%,西班牙49.6%,希腊61.5%,平均63.9%,显著高于非欧元区平均水平,如美国31.9%,英国26.8%,日本6.9%,澳大利亚43.4%,加拿大19.6%,韩国11.5%等,第三,只能通过财政盈余来缩减债务(不管是出售国有资产、增税,还是缩减政府支出,都是为了积累财政盈余),而财政盈余是抑制经济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它虽然有可能缩减债务,但也有可能损害经济增长和税基,反过来导致政府总债务/GDP指标恶化。所以,欧元区国家一旦陷入政府债务问题,就可能难以自拔,日趋严重。换句话说,欧元制度,是当前欧元区国家政府债务问题愈演愈烈的一大根源。

二、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系统性过重的根源

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系统性政府债务过重问题的原因,既有理论误导,也有政策失误。

(一)凯恩斯主义思想居主导地位

大萧条之前,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好供求总量和结构。大萧条使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受到严重挑战,因为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没有对经济大危机进行积极干预,使这些国家经济受到重创。检讨古典经济学在大萧条期间所犯的错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应该干预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深入人心。

政府干预经济是容易表现为刚性的。大萧条以来,政府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权力越来越大,公共资源占比越来越大,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越来越大。为什么政府债务容易越来越大?因为发债是扩大政府规模最简单、最有效、阻力最小的办法。而且政府债务有自我复制和膨胀的倾向,直到它无以为继为止。

(二)全球技术创新进入低潮

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人口红利(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劳动人口占比增长、抚养比降低、人口素质提高)。

一项发明,从开始应用,到推广普及,大致要十七八年的时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该项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是最大的。1969年10月22日互联网诞生,1983年出现电子布告系统,1990年www标志的全球信息网诞生,互联网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互联网发明以来,全球缺乏重大发明发现,全球信息网诞生至今已21年了,互联网这项技术创新所引致的经济增长接近尾声。当技术创新枯竭,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就是正常现象,如果此时政府想通过刺激政策,使经济保持重大技术创新推广期的增长速度,必然是违背经济规律拔苗助长,不但无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债务还有可能会加重。

全球技术创新进入低潮,从两个方向助长政府债务问题:一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回归长期平均水平而加大支出,导致政府债务绝对规模的增长;二是GDP增长放缓,物价涨幅随之回落,导致名义GDP增长缓慢,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就更容易扩大。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负债容易快速扩张

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很普遍。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能使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股权融资,但可以采用债权融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市场、融资都被人们广泛接受,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快速扩张,债务迅速膨胀。

(四)应对2008金融危机措施过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房地产周期、存货周期同时回落造成的经济急速下滑、金融结构失衡问题爆发,这种情况是大萧条以来所没有过的。这次,各国政府吸取了大萧条时期政府应对不力的教训,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大规模发债、将私人部门债务转为政府债务、超发货币,强力刺激经济抵御经济金融危机。2000年全球政府债务净发行额只有2500亿美元,而仅在2010年,英国的发行额就将比这多出1/3,欧元区发行额几乎是它的6倍,其结果是,这轮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暂时被遏制住了,但政府债务规模大幅攀升,全球金融危机有向发达国家债务危机转化的迹象。

(五)社会保障刚性增加

目前发达国家系统性债务危机,虽然有的国家也表现为企业负债过重(如希腊)、银行债务危机(如冰岛),但较普遍的还是政府债务过重。政府债务过重的原因是入不敷出,从支出角度看,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呈刚性增长,越来越大却难以压缩(参见表2),强大的工会组织,使财政紧缩非常困难。2010年,主要高债务国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达到38%。

(六)产业转移危及税收

从收入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产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和税收。以微软为例,其全球雇员有9万人,其中美国本土雇员3.93万人,也就是说大部分雇员都在海外,相应地,流转税、所得税大部分都留在了海外。还有个别国家,税收监管体系宽松,偷逃税严重,如有资料显示,希腊每年因偷逃税造成的税款流失高达300亿欧元(占GDP的13%),严重影响了其财政状况。

三、发达国家解决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可能采用的方法

目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过重问题,实际上并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一方面只要国家将财政赤字/债务余额比例控制在名义GDP增长率以内,政府债务余额/GDP比例就不会增长;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可能会采取对内通胀、对外拒付的方法,历史上许多严重得多的政府债务问题,如德国在一战、二战中的债务,美国内战时的债务,拉美国家的债务,冰岛的债务等等,最后都解决了。

(一)控制经常预算赤字

在复式预算中,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属经常预算支出,债券发行收入和债务本金支付属债务预算,经常预算的盈余就是债务预算的赤字(债务缩减),经常预算的赤字,就是债务预算的盈余(债务扩张)。只要经常预算是平衡的,债务余额就保持不变(即不增加,也不减少),即使经常预算有赤字,只要赤字/债务余额不超过名义GDP增长率,债务余额/GDP比例也不会增加,也即债务相对规模就被控制住了。只要保持经常预算赤字/债务余额小于名义GDP增长率,债务余额/GDP比例就会越来越小,政府债务负担就会越来越轻,直至政府债务进入合理水平。

也就是说,政府债务状况趋于改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并不一定需要经常预算盈余。

(二)内债最后解决手段:发钞

一般情况下,各国都可以通过控制经常预算赤字来解决政府债务过重问题。极端情况下,政府债务太重,名义GDP不增反降,此时,一些国家可能会采用发钞的方法来稀释、还清债务,改善资产负债表。但是,超量发行货币也是有成本的,如通货膨胀、政府信用扫地,甚至经济、政治和社会动乱。如果债务问题无法忍受,政府可以选择发货币,如果通胀难以忍受,政府可以选择忍受债务,总之选择权在政府手里。

(三)外债最后解决手段:拒付

政府外债的最后可能采用的解决手段是拒付或赖帐,其实质与内债的最后解决手段发钞相同,发钞解决债务问题的实质也是赖帐,只不过方法比较隐蔽。在法律框架下,企业可以破产,部分国家也有个人破产制度,但国家实质上是没有破产的,它还不起外债,可以宣布不还了,但它还照样存在,不会像破产企业消亡,不会像破产个人那样被限制消费、负无限责任,也不会卖国土还债或变成附庸国。国家拒付外债的可能后果是丧失信用(再借债就难了)、债权国冻结资产、债权国也拒绝偿还所欠该国的债务。当面对严重的外债问题,有的国家是可能采用拒付赖帐的方法。例如冰岛,2008年政府接管了3家所欠外债达1380多亿美元(将近冰岛GDP的7倍)的银行,再加上其他负债,冰岛的总外债高达GDP的9倍。2010年3月7日,冰岛通过全民公决,否认了原来政府所达成的向英国和荷兰偿还巨额赔款的协议,这意味着冰岛将拒绝偿还其所有欠款,代价是:其一,3月9日德国和英国宣布,暂时冻结冰岛陷入困境的主要银行在这两个国家分支机构的资产;其二,英国威胁将对冰岛采取法律行动;其三,冰岛以后很难再借到外债。历史上,美国虽然没有发生过完全赖帐的情况,但也出现过单方改变偿付条件,向外转移自身债务负担的情况。如1971年,美国采取单方宣布限制美元与黄金的兑换,逼迫联邦德国和日本货币升值等手法隐性地转移了政府当时面临的债务压力。

(四)修改欧元制度

欧元制度使欧元区成员国丧失了货币发行权,这些国家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只能靠财政政策,即增收节支,但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影响GDP名义增长、GDP实际增长和税收收入,使政府债务余额/GDP比例难以有效下降,这些国家解决政府债务过重问题的过程将会很痛苦、很慢长。因此,如果有些国家的政府债务问题持续恶化,那么,或者欧元区成员国进一步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最终成为邦联或联邦国家),完善欧元制度,或者有可能在未来遇到难以抵抗的困难(如战争、经济社会大危机等)中慢慢解散。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一)尊重经济规律

常规情况下,政府是不宜采取赖帐方法的,借的钱总是要还的,因此赤字不能过度、刺激经济不能过度。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创新和人口因素,如果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放慢了,人口红利趋于终结了,经济增长放慢就是必然的,此时政府不能强行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否则会留下巨额债务、不良资产、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管总量,财政政策调结构

总体来说,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方面有优势,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上有优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应该长期保持稳健,严格控制经常预算赤字/债务余额的比例在名义GDP增长率以内(债务利息支出要计入经常预算),不应通过财政政策的总量扩张来刺激经济增长。

(三)重视创新与教育

要摆脱债务困境,要么在经济发展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控制债务余额,要么在债务余额增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教育。要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日本之所以能在明治维新(1868年)后一跃而跻身世界强国,明治维新三大改革(学制改革、官制改革、军制改革)的第一点便是教育改革,通过实行现代教育、义务教育,到1947年日本便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德国、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快速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国民的良好教育水平。

200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2.15%,同期美国4.8%、澳大利亚4.3%、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德国4.2%、意大利4.3%、波兰5.4%、新西兰5.2%、日本3.4%、斯洛伐克3.7%、韩国4.3%、西班牙4.1%、瑞典6.2%、俄罗斯3.8%、巴西4.4%、智利3.0%、爱沙泥亚4.7%、以色列6.2%、斯洛文尼亚6.3%,以上23国平均为4.8%。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12550.02亿元,占GDP的3.15%,仍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对教育的重视、财政对教育的支持,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对美国1900―1957年这57年间实物资本投资收益率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是实物资本投资收益率的6.43倍。当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GDP数字、热衷于工程项目时,我们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正在受到威胁。

(四)完善社保制度

当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与其社会保障支出过大、高福利养懒人有关。但中国现阶段不是社会保障支出过大,而是体系还不够健全。2010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19%,同期德国45.55%,英国45.05%,法国42.00%,意大利39.23%,西班牙35.21%,希腊36.74%,美国26.91%,日本29.54%。部分发达国家政府债务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法有可能会选择通胀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因此,中国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社会的稳定器,避免由于全球性通胀或经济金融危机引致社会经济动乱。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既要保障全体国民在各种常见情况下(如生病、年老体衰、伤残、失业等)的最低生活水平,又要避免工作不工作一个样,带来丰厚保障养懒人的后果。

(五)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发达国家系统性债务问题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经济周期性波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房地产市场,只要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仅仅资本开支波动或存货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很强,房价大起必有大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就必须防止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否则经济必然随之大起大落,经济大落以后政府强力刺激又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债务问题。

这次欧债危机,爱尔兰房地产泡破灭危及爱尔兰的五大银行濒临破产,被认为是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导火线。而德国受影响程度最轻,与德国政府有效的房价稳定政策有关。2005年至今,德国住房价格指数波幅很小,涨幅为0。中国需要借鉴德国政府稳定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经验(科学规划、规范秩序、多元供给、合理需求、打击暴利等),减小宏观经济波动。

(六)减顺差,储商品

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最有可能采取的有效的办法还是发货币。不管各国货币短期是升值还是贬值,它们对商品尤其是大宗商品长期都要贬值,何况人类已经跨入资源濒竭时代。贸易顺差的实质是拿升值商品去换注定贬值的货币(各国央行打的借条),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可采取适度逆差的政策,其实质是用货币换商品。

参考文献:

[1]余永定.从欧洲债务危机到全球债务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2010,(6).

[2]王晓钧,刘力臻.欧元区债务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0,(6).

[3]武琼,段迎君.欧洲债务危机及其政策困境[J].浙江金融,2010,(11).

[4]安国俊.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内在连锁成因分析[J].资本市场,2011,(1).

[5]熊鹭.日本政府债务问题剖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1,(4).

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6

当人们还在讨论中国的地方政府会否因为巨额的地方债务而出现危机时,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不仅让房地产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更让习惯于以土地、房产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有评论指出,如果要缓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缓解地方政府目前面临的“资金紧张”的困境。

举债,但无关预算

10月20日,财政部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下称《办法》),《办法》规定,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成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地,并指出,债券为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券,期限结构为3年债券发行额和5年债券发行额,分别占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的50%。

为了避免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要求试点省市建立偿债保障机制,并要求地方政府及时披露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状况等指标。

消息一出,舆论炸锅。

有评论认为,根据中国现行《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自主发债。此次试点是否有违法之嫌?更有学者指出,如果此《办法》全面推广,是否意味着将“白条”合法化?在地方政府结构性债务还未理顺之际,地方政府发债是否会引起更深一轮的地方政府信誉危机?

在广东省财政厅一位官员看来,自由支配权是各省对地方发债最为看重的一点。他表示:“现在地方政府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收入支出全要靠中央,收入靠转移支付,越来越多的支出由中央指定了用途和方向”。

不仅获发债试点的省市这么想,那些正在争取自行发债的中部甚至西部地区,也有着同样的看法。

河南省一位财政厅人士说,像河南这样的中西部省市,几乎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都是专款专用,而地方自有收入还要为中央项目配套,地方觉得缺钱更多是指可支配收入太少。甘肃省财政厅人士则直言,甘肃也想自行发债,只是甘肃的财政状况还没有资格发。

“特殊时期的过渡办法”

“这明显是决策层为了解决当下地方政府融资难的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办法。”一位财政部专家告诉媒体,现在地方政府的压力很大,中央要求的保障房建设需要资金,银行又不能给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又没有理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帮助地方政府筹得资金,中央必须有所动作。

但有专家表示,在《预算法》调整之前,并不适宜再放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口子,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各地再去寻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让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自主发债,与银行贷款相比,风险可能更小一些。

毕竟,在市场条件下,地方政府自主发债,不等于说地方政府发的债就一定有人会买,投资者不是“傻子”,如果地方政府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哪个投资者会买?

从“”到“自行”

事实上,虽然国务院此次批复的发债计划只是在给定规模的前提下自行发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债,但毫无疑问是历史性的突破。

安邦咨询研究员李浩认为,鉴于历史原因,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危险的举动,而迟迟得不到放行。

清朝末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向朝廷提出,希望以“息借民款”的方式申请发债300万元以办地方要政。

随后,地方债呈泛滥之势,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禁止地方发债的历史根源。而在改革开放后,不少地方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曾大量自主发行地方债,他们往往是强行摊牌给基层单位,弄得企业怨声载道,因此在1993年这一行为被国务院制止。

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国务院才同意由中央地方政府债券并列入升级预算管理的方式帮助地方解决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