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例6篇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1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03-03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2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04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1996―2002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02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在2002年后出现下滑,2003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变化幅度较为平稳,资本贡献率保持在55%~80%之间,而消费贡献率保持在30%~45%之间,这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消费需求变为投资需求,显示出辽宁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地位。因此,提高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迫在眉睫。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上看,到 2012 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 2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384元,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全国排第九位。辽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低于同在环渤海地区且自然地理条件比较相近的山东。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2006年的6 279元增加到2012年的13 838元,收入差距增长了两倍多,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贫富分化严重,也导致了全省消费格局重心在城市。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相应地消费处在较低层次上,而沿海城市旅游、贸易的繁荣发展,收入相对较高,消费水平处于较高层次。

(二)消费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消费增长

目前市场整体消费环境不善,消费服务水平较低,从饮食、加工业到医疗、保险业,从通信、汽车市场到金融、证券、房地产乃至教育领域,无不积攒着消费者的心头之痛,侵权易、维权难,严重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消费诚信度存在一些诚信缺失。价格也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越少,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原因是不断攀升的高物价和相对而言的低收入水平。2011年辽宁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到1.1%。有限的收入面对高额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是捉襟见肘、望而生畏的。

(三)产业结构失衡对消费的影响较大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初期,其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忽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平衡。2012年年末,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3.2%,这其中工业占比为87.7%,建筑业占比为12.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8.7%,经济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仍然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2007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全面实行,但新农合在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度上十分有限,很多的药品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治疗小病或靠长期吃药才能维持的慢性病所需的费用都是自费。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农村一部分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还有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运用税收政策切实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若要切实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首先,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一般增长机制;宏观上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微观上要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做到中等收入者占比达到多数,绝对贫困的现象基本消除。其次,做好收入再分配,这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建立公平取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以公平的理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缓解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促使辽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转换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开发,使发展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对农村林牧渔业的投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扶持乡镇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的模式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活动。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并扩大其占比。中等收入者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只有促进消费市场多样化、多层化,并加以科学而规范的引导,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消费能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抓紧实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消除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控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刺激有效需求

监管部门要改善监管方法,加强监管力度。要敢于曝光消费市场的不合法的违规操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对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消费者形成一个理性适度的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只有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环境,才能刺激居民的有效需求。

(三)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拓宽居民消费领域

要扩大内需,就要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扶持享乐型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在提升,文化内涵已逐渐融入到城乡居民的生活当中。要加快能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释放节日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和鼓励服务企业开展各类商品的营销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节假日消费需求。要扩大旅游消费,加强辽宁省各特色景点的宣传、温泉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拥有旅游资源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养生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等,带动辽宁的经济发展。

(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水平

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的覆盖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是关注农民工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乐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

[2]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学家,2012,(1).

[3] 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

[4] 魏志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商情,2011,(6).

[5] 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3).

[6]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7] 柳国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20).

[8] 王青.关于扩大沈阳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

分册,2013.

[9] 徐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政策建议[J].经济,2013,(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2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9.1%,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3.27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3

论文关键词:消费需求,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和巩固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有的作用,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充分论证了的。

1.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是通过消费过程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消灭,使生产过程得以最终实现,“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二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因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而存在,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生产难以持续下去,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恩格斯在谈到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时也曾指出,积累是最进步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积累和投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处于“贫穷的恶性循环”中的国家,投资会成为冲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手段。问题在于,投资需求属于生产消费,是为最终生活消费服务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没有最终的生活消费,再多的生产投资都是无效的。在人类社会的低水平或供给不足发展阶段转变,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在人类社会的较高水平或需求不足发展阶段,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论文怎么写。

2.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已为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1979-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贡献率为77.4%,与之相比,我国的年均消费贡献率只有57.4%,消费的贡献明显小于其他国家。尽管我国消费贡献率明显偏低,但仍然超过投资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之和,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表明,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都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支撑经济增长,而投资需求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

3.扩大消费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把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就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的片面做法。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归根到底,只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才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投资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离开消费需求的有效支撑,投资不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不仅明显偏高,而且,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1.投资率明显偏高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投资率为22.1%,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24.2%下降为2005年的21%。而同期,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38.9%,且呈不断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5年为42.7%,相当于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两倍。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更是高达47.7%。

2.消费率严重偏低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率为77.6%,且呈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75.6%上升为2005年的78.8%。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率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从1978年62.1%下降到2009年的48%转变,下降近14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消费率相比相去甚远。

3.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怪圈

由于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加之宏观政策的诱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和出口越来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2001-2009年,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2%。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家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后,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投资拉动。2009年,我国投资贡献率达到了惊人的95.2%。投资成了事实上的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4.投资拉动型增长制约了发展方式转变

投资的过快增长以及日益深化的投资依赖,一方面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剩,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还导致投资效率持续下降,投资效果系数大打折扣,投资规模和强度不断膨胀,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恶性循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难以转变。

三、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要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城乡居民创造宽松的消费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

1.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观念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根本转变以生产为目的、消费为生产服务的观念,真正确立以消费为目的、生产为消费服务理念,彻底克服重积累、轻消费,片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构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体系,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发展的目的性论文怎么写。

2.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好银行贷款关,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把好土地和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投资规模,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着力点,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抓紧制定和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协调拉动。

3.实施以富民为目标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改变我国消费率过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需要。从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看,除个别年份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都普遍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与国际水平的比较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改变工资收入偏低的状况,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我们应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成为大多数劳动者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来源;二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转变,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四是扩大转移支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社会保障机制调节消费需求。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二是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提高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在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四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6.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体制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深化消费领域的改革,优化消费环境。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完善消费信贷政策,进一步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和领域;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力度,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四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总之,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片面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成为而且必须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陈文通.科学发展观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马晓河.当前中国经济是投资偏热、消费偏冷[J].经济前沿.2004,(1).

4.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7).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4

关键词:廊坊;扩大内需;经济增长

本文为2011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十二五”时期廊坊市扩大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研究》,课题编号:2011042,课题组成员:余冬根、李海桐、龙洋、张喜报、赵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十二五”时期廊坊市扩大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日

中央在2010年底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长效机制是指保证消费需求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其主要特征体现在规范性、有效性、长效性和兼容性。现代经济学原理表明,如果资源约束不存在,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就取决于社会总需求,需求增加将导致供给的增加,需求减少将导致供给的减少。这表明消费需求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减将直接影响和波及经济的发展。最终消费的提高要依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要靠最终消费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和拉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通过生产发展经济,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扩大了消费,提高了生活水平;反过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新的生产,这样的循环往复不断拉动经济发展。可以看出,生产和消费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第一,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一起构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据统计,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需求(包括政府需求和个人需求)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4.3%和89.7%,远远超过了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的比重。可见,消费需求是其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第二,据不完全统计,从我国消费需求的数据来看,2001~200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9.8%、58.6%、55.5%、53%、52.1%、51%、50.1%、49.3%、48.6%,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解读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出逐年降低趋势,消费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2010年廊坊市的居民消费率约为35%,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廊坊市近年来的消费市场存在相对萎缩。

二、廊坊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廊坊市统计年鉴和廊坊统计公报的历史数据,得到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表1)纵观廊坊市经济发展的轨迹,影响廊坊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和投资;由于廊坊市是以农村为主的城市特点,进口和出口对经济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廊坊市的消费需求存在下列问题:

1、廊坊市消费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2001~2010年全市GDP增长的贡献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9.8%下降到48%;全市的投资从2001年的39.0%上升到2010年的52%,增加了13个百分点。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虽然十分明显,但处于次要的地位,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慢慢的减弱。

2、农村消费需求不旺。廊坊市是以农村为主的城市特点,所以农村消费是一个重点,但目前廊坊市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农民的现代经营理念不强,大多数还是小作坊性质的生产,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还没有真正的提上日程,农产品的深加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些都进一步影响了廊坊市整体的消费水平。

3、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中,出口所占的比重最小,虽然廊坊市出口每年呈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比重还是偏小,廊坊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京、津、唐之间,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地理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引进。另外,要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加大对产品出口力度。

其实,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型,还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型,消费需求对廊坊市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但这时消费贡献率远低于全国60%的水平也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因此,如何提升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达到或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三、构建廊坊市“十二五”时期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

劳动是财富之源,收入是消费之本。扩大内需,进而扩大消费需求是长期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是经济工作的永恒主题。扩大内需的最根本动力是消费。根据廊坊市的城市特点,扩大内需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生产发展相适应。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的一个坏节,要调整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结构逐步合理化,使消费水平与生产发展相适用。如果没有考虑消费水平,盲目上生产项目,扩大投资,会导致产品供大于求;相反,如果生产没有上来,仅注重消费的引导,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廊坊市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以适应居民消费变化、刺激居民消费的需要。

2、改善消费环境。目前,廊坊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教育水平、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消费环境等与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造成了大量的消费外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廊坊市经济的增长。为适应这种不利的局面,应积极地调整投资方向,缩小某些领域同发达地区消费环境上的差距,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将有助于廊坊市消费水平的提高。

3、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日益突显。作为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廊坊市,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扩大在农村的投资,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土保持、道路交通、电网改造、粮库建设、通讯设备等基本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撤乡建镇步伐,扩大建镇规模;拓宽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绿色通道等,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

4、协调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确保经济稳定长远发展。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内容。着力形成协调、均衡的投资消费关系,有效发挥投资消费对经济的双重拉动作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要在投资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同步于投资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5

我认为,政府以抓投资促进经济,效果并不好。政府抓消费,是比抓投资更好的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

十六大报告提出“投资、消费双拉动”和“调整国民收入中消费比例过低的情况”,这是与1998~2002年间一直强调“投资拉动”的不同提法。2003年3月份,两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注意投资、消费双拉动,更要注意消费的拉动作用”。这种新的提法,把拉动经济的重点从投资转到了消费上,这是政府对经济政策选择的新认识,是从近几年经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看,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影响比投资更重要,更具决定性作用。居民消费需求不强,社会投资就强劲不起来。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即使政府靠财政资金及配套资金把投资抓上去,也是效益不大,风险甚大;而且,没有消费需求支持的投资,融资困难,难以为继。政府要想有效地把经济促进上去,首先不是把投资抓上去,而是要把消费促上去。有了旺盛的消费需求,就不愁引发不起强劲的投资热潮。

此次非典,遭受冲击较大的行业,都是受到了消费大幅度下滑的影响。非典过后,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鼓励消费,把被非典压抑、推迟、破坏的消费能力释放、恢复、激发起来,推动起新的消费热潮,把经济促上去。

那么,怎样才能拉动需求、刺激消费呢?就是“用财政政策抗击非典影响,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苦战,财政政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抗非”任务,打了一场漂亮仗。下阶段,财政应继续保持抗击非典的重视力度,维持“抗非”特殊时期所采取的一些减免税和财政补贴措施,继续做好应急准备,但财政不宜再承担其他新的支出重任,主要是休养生息。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6

根据经济学原理,人们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考察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期,“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明显差别。在多数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当前的四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明显大于消费,消费如何才能取资成为“驾辕之马”?

每一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同

假如我们将经济增长速度按高、中、低三档划分,并且认为速度在7%以上时为高速增长,在4~7%为中速增长,4%以下为低速增长,那么,在每一阶段中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不完全相同的。

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消费

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消费,尤其是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投资的贡献明显大于消费的贡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1965~1979年,现价GDP年均递增近30%,而同期现价投资年均递增37.8%。日本、亚洲其他四小龙的情况也与此类似。我国在1990~2011年的12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2006年以来投资率连续超过50%,2009~2010年更是超过67%。相应地,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为5.07个百分点,高于最终消费0.51个百分点,更远高于净出口4.48个百分点,稳居第一的位置。

经济中速增长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高于投资

步入经济中速增长阶段后,最明显的特征是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幅度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多时候处于第二的位置。而消费由于具有稳定性更好的特点,虽然也受到投资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有所下降,但幅度要比投资低得多,因此消费逐步取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中,一些经济增长速度不高的年份,消费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如1980年、1990年、2000年三个经济增长速度较低的年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投资高出1倍以上。

经济低速增长阶段:消费稳居经济增长贡献第一的位置

在经济低速增长阶段,消费则稳居经济增长贡献第一的位置。最典型的是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能够达到4%已经是很快的增长,相应地,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拉动,不仅消费率占生产总值比重普遍高于70%,而且在新增加量中也普遍高于70%甚至80%。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7%,低收入国家为80%,下中等收入国家为6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8%,高收入国家为78%。当然,越是消费过度和储蓄不高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低甚至出现债务危机。如2009年,希腊消费率为91%,西班牙消费率为77.8%,美国的消费率为88.6%。201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只有49.1%,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建立在高储蓄率上的投资增长,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增长动力,这也是我国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或者叫“次高速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逐年加大。

四川进入消费拉动为主的阶段有一个过程

目前,四川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国,需要加快发展才可能缩小与全国差距,投资必然成为拉动增长的最大动力。同时,四川需要投资的领域广阔,保持投资快速增长也有很大潜力。为此,四川在2008~2011年4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343.2亿元,年平均投资规模超过1.2万亿元,年均增长26.8%。4年投资总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7年投资总和的1.5倍。预计2012年将完成投资总额1.8万亿元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一般不会完全同步,投资的效果往往要在滞后一段时间表现出来。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及建设周期较长的产业项目投资,要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要么受投产时间长的限制,滞后效应更为明显。四川近年来如此巨大规模的投资,一定会在未来几年发生显著作用。有关部门对滞后效应测算后发现,理论上与当年高投资增长相对应的是3年后的GDP高增长,显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的。

回顾过去10多年的经济增长,四川一直处于以投资拉动为主的格局之中。200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66%左右,投资的贡献也在66%左右,而在2005~2009年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达到74%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40%多。最近两年,投资的贡献比消费的贡献仅高1~2个百分点,有逐步接近的趋势。

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分析,由于四川省的投资空间仍然很大,尤其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投资仍然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会暂时居于首位,这是发展阶段规律性作用支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年提高,面向国内外的“净出口”由负转正,也提高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川需增强消费能力

尽管四川当前的消费还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逐年上升,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推进消费大省建设,为消费早日成为“驾辕之马”创造条件。

进一步扩大全省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消除抑制消费的障碍

当前,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提升速度较快的有利条件,认真研究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增长,尤其是要增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的重点县城和集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扩大专卖店、网络交易、城市社区商业等的规模。积极配合国家支持农村扩大消费的政策条件,推出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企业发展多样化的商品促销方式,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建设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消费促进体系,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深化户籍、流通、金融、土地、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消费促进体系,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四川正在大力推进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以及积极培育“多极多点”,将会促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我们要主动适应农民进城的需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人口管理制度。研究实施信用消费政策,鼓励更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支持不同收入群体增加消费的金融品种。根据国务院力促流通减负的精神,减少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减低各类商品的流通费用。

突破本省市场消费的局限,大力发展境外居民的消费